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一、因特网经济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汝绪华,汪怀君[1](2021)在《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意识形态及反思纠偏》文中提出数字资本主义营造了民主、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等表象上"不言自明"的话语逻辑,塑造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线上自由职业的工作意识形态、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社交意识形态、网购与移动支付的消费意识形态、网上冲浪的刷屏休闲娱乐意识形态以及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等样态,让公众沉迷、追捧、寄予美好想象。然而,其真相却是数字劳动的异化与剥削、算法控制、互联网霸权与网络主权侵犯以及技术乌托邦。思想界的反思、警示与严峻的现实,让人们逐渐从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营造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在压力与良知驱使下,企业界、科技界与社会层面纷纷采取措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纠偏;同时,在数字劳工的抗议下,西方国家也开始行动,试图缓和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

窦曼方[2](2021)在《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每一步。随着互联网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安全问题日益尖锐。而网络安全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呈现出模式新、规模大、隐蔽性高的特点。因此,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在网络安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型可应用于军事、工业及通讯等领域。本文针对现有入侵检测模型的不足,如过度依赖特征库、模型优化方式单一及不能适应现有大数据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入侵检测模型。旨在为类型、规模与结构各不相同的网络入侵数据集构建入侵检测模型。本文综合运用了动态选择,数据挖掘,加权集成等技术,实现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入侵检测。应对网络入侵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以下部分:1、为了提升入侵检测模型的精确度,解决传统模型过度依赖特征库的问题,提出了双层集成入侵检测模型。通过对经典Stacking集成算法进行改进,引入同质集成算法,扩大了分类算法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入侵检测模型的精确度。同时,此模型通过对大数据的学习,总结数据特征并以此为入侵检测的判定依据。采取分组实验方法,挑选集成分类算法,在保证模型高精度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性能。实验表明,双层集成模型使用的同质集成算法数目在大于等于4个时,其精度增长趋向于稳定,选用精确度最高的4个算法进行检测,其精确度约为0.980。2、为了解决入侵检测模型优化方式单一及大数据特征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动态选择加权入侵检测模型,为了完成此模型,首先利用基于分类算法评价指标的动态选择算法,以改变传统动态选择算法中选择标准单一的状况,在使用混淆矩阵计算出基础分类算法精确度与评价指标的基础之上,将评价指标聚类成簇,并根据精确度选出每个簇中最优的算法。其次,针对大数据特征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数据-分类算法适用性指标,并使用一种主客观权值组合计算方法计算模型权重,利用距离函数将主客观权值进行组合生成组合权值,并将其带入加权投票算法计算得出入侵检测结果。实验表明,此模型可以根据数据集的特征动态选择分类算法,在优化分类算法使用数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成过程中分类算法冗余或不足的问题。将分类算法的特性与数据集属性进行组合的入侵检测模型,较好地提升了入侵检测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本文为KDD Cup99和CIC-IDS2017数据集构建的入侵检测模型的检测精确度分别可以达到0.988和0.996,且模型的F1-Measure分别可以达到0.93和0.96。

吴增海[3](2012)在《社交网络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特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因而如何保障因特网生态系统的积极、健康发展是全人类的大事。传统的基于防火墙、数据融合的网络安全研究方法已经遇到其瓶颈,而从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入手来研究新型的社交网络问题,将其看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研究,摒弃还原论、先验模型、玩偶模型等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了传统的因特网模型,并指出其问题,进而提出了“层析模型”,并从流参量、流图、应用层三个层次对社交网络进行层析;2.研究用于关键流参数、流图结构和社交网络社团结构、话题提取的数学算法;3.提出了基于层析模型的社交网络行为分析系统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即基于FPGA的双流水线正则表达式匹配和基于GPU的数学算法并行加速。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作为绪论,首先简介了因特网的发展历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因特网已经进入了社交网时代,传统的研究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研究结果与网络的实际发展渐行渐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社交网络时代,通过复杂系统理论的指导来研究因特网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已有的因特网网络模型(拓扑模型和优化模型),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介绍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人类行为动力学的研究,以及模型中需要用到的数学工具,作为提出因特网层析模型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基础提出了因特网的层析模型,层析模型是建立在人的行为之上的模型,行为是流的聚类。通过数学方法提取流信息,进而得到人的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第五章通过对因特网上采集的实际邮件通信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例证了层析模型。第六章提出了基于层析的社交网络行为系统实现的方案,并在FPGA和GPU上实现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算法,以满足系统在骨干网上运行时所面临的高带宽和实时性的要求。第七章是论文的总结和展望,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亮点,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黄建欢,柯善咨[4](2011)在《因特网环境中网点空间布局对证券公司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因特网普及的环境中网点空间布局等因素对中国证券公司绩效的影响,首先根据中国证券业特色提出理论假说,然后基于模型分析,构造系列指标将网点空间分布、区域特征和市场竞争结构等信息综合到企业层面,在此基础上利用2006-2008年横截面数据,从证券公司和营业部两个层面分别检验了中国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的绩效与各类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因特网、网点空间布局等均对样本公司及其营业部的绩效具有显着影响;因特网主要发挥着补充性作用,而非替代营业部。研究结论暗示着因特网时代券商仍需重视营业部选址和布局,而加权部均储蓄存款和加权部均证券投资倾向等指标可以用于衡量证券公司的网点布局能力,并为营业部的选址布局提供参考指标。

曾玉梅[5](2010)在《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图通过两种理论框架——公民社会和网络社会理论分析因特网传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个人层面上,研究了在线论坛里人与人的交往结构。在制度层面上,对代表国家之间交往的各国新闻网站的交往结构做了深入剖析。结果发现,两种层面的社会交往都产生了等级化的结构。在线论坛里,少数个人吸引了大部分的回复,而大多数人则只得到很少的回复甚至没有,看似人人平等的网络世界的互动仍然产生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新闻网站之间的交往结构与此类似。少数核心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的新闻网站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外部链接。本论文的结论是,尽管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网络社会具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无线可能,但剖析其实质,社会交往结构仍然是等级化的,无法走向民主、平等、完美的公民社会。第一章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旨在得出一个可行的关于公民社会的界定,并概括出构建一个强健的公民社会所需的六大要素。从技术层面来考察,因特网对构建公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公民社会六大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通过对公民社会两种基本意见场所——集会厅和报社,在网络空间中的对应形态——在线论坛和新闻网站的分析,得出因特网技术的运用有可能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判断。第二章引入网络社会的理论框架,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及其他网络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并借助其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网络社会进行分析,引入网络节点、网络连接、网络结构等重要概念。此后,在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上分别对连接的方向、连接的度分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网络社会交往结构的等级化和平等主义理想的局限性。第二章得出的结论是,不管社会和技术如何变迁,各种网络都呈现出相似的等级化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注定与网络社会交往的平等预期相背离,同时也与公民社会的平等理想背道而驰。第三章试图对两种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公民社会理论将个人参与新闻组的讨论和以新闻网站为主导形成的国家之间的联系解释为一种平等的交往结构。相反,网络社会理论却将在线论坛和国际间的新闻组织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解释为等级制的。针对同样的研究问题,两种理论框架得出了不同的命题假设。前三章主要是理论阐述。后面的章节将对两种理论框架提出的命题假设进行验证。第四章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对因特网中的社会结构进行考察,通过对新闻组中的社会结构进行解析,证明其基本上是等级制的,暗合了网络社会的理论观点。此外,还分析了新闻网站运用超链接形成的国家之间联系的网络结构,证明国家之间的交往结构同样是不平衡的。第五章总结本研究的发现和这些发现所具有的理论意涵。对个人、新闻组织之间、国与国之间形成的网络社会结构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论文总体上的研究结论支持了网络社会的论点,并强调网络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组织机制,网络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有别于社会和技术的影响。技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但因特网中的交往必定也是在多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最后,两种理论框架下的研究结论表明:社会、技术与网络,这三种组织机制的互动在人类社会的交往活动中应受到共同的重视。其中运用任何一种组织机制都无法充分地诠释因特网中复杂的人际交往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再者,三种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大于每种机制单独作用的总和。因此,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应当运用社会、技术和网络及其三者互动的视角予以解读。

蔡世民[6](2009)在《复杂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复杂系统理论得到充足的完善,并且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模型和算法。论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模型和算法研究相关于通信、社会经济和生理学的多个复杂系统的动力学问题。首先,论文对因特网做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叙述因特网的研究现状,包括因特网拓扑结构的动力学特征和基于动力学特征开发的因特网拓扑发生器;另一方面对因特网上的网络交通流进行分析。这是本文的主要工作之一。将网络交通流演化过程考虑。个点过程,提出适当的统计方法衡量网络交通流的动力学特征。统计分析同步的数据包流最和比特流量的相对变化得到其累积概率分布,表明它们概率分布具有对称性和尖峰胖尾特征,且分布的胖尾能够很好地被L(?)vy稳定分布或者渐近幂律分布拟合。进一步对流量相对变化的幅度运用去趋势波动分析,得到长期关联的自相似标度且不同的时间尺度其关联度的强弱差异,意味着可能存在多重分形的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多样性。不管流量相对变化的累积分布的L(?)vy标度还是幅度的长期关联标度行为都反映网络交通流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记忆性,且有别于当前广泛采用的通信网络交通流模型-泊松过程。同时,在对因特网拓扑结构实证和网络交通流的动力学行为广泛研究之后,我们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因特网简略模型用于模拟因特网上交通流的发生机制、拥塞控制及其平均网络流量的动力学行为。BA网络被用来映射因特网,网络的节点作为因特网的主机。每一步,网络将产生一定量的数据包然后进行投递,路由策略采用比当前实际因特网的最短路由策略更一般化且与网络节点的度相关的路由算法。我们模拟路由策略和网络拥塞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不同拥塞状态下整个网络的平均网络流量的标度行为:在自由态的弱关联标度行为和在临界态的强关联的1/f标度行为。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方法面证明当前的最短路由策略并非是因特网路由协议的最佳策略,另一方面在不同拥塞状态的标度行为反映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从自由态的无关联的泊松过程自组织演化到临界态的强关联的记忆过程,说明因特网交通流可能是自组织临界系统。其次,论文通过统计分析价格指数得到金融市场的若干动力学特征。从金融市场的程式化特征和标度行为两个方而详细的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相同点与不同点。论文叙述的金融市场程式化规律包括收益率分布的尖峰胖尾特征、易变性的幂律分布和金融市场的杠杆效应。其中,研究美国的3只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国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的高频交易价格的收益率分布,并且对比分析得到香港和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收益率分布表现出更高的尖峰和更大的胖尾。另外,对香港恒生指数的易变性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它的累积分布服从幂律分布并且具有长期关联性符合金融市场的普适性特征,但是幂律指数略小于欧美金融市场的同类指数。论文对金融市场动力学特征的共性之中的差异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论文叙述的金融市场标度行为包括金融指数的自相似长期关联标度行为、易变性的长期关联和时间相关性、多重分形标度行为和反映金融市场记忆性的扩散熵标度。其中,所有研究的金融市场的扩散熵标度表现出相同的标度行为,并且与建立的金融市场模型的模拟指数做了对比,得到与实际金融市场近似一致的标度行为。得到的扩散熵标度值还表明金融市场演化不同于常规的扩散过程,而是具有记忆性的。最后论文分析了生理学相关的三个复杂系统大脑、心脏和人体步态。采用修正随机游走的方法重构睡眠脑电信号分析去趋势的增量分布,并且用非广延统计模型拟合得到标度不变性。因此在睡眠状态下大脑活动表现的标度不变性表明大脑活动可能相关于一个自组织临界系统。分别用去趋势波动分析和扩散熵计算不同身体状态的心率变化的标度行为。去趋势波动分析的计算结果表现心率变化的标度行为的多样性:对同常活动的心率变化的分析呈现最强关联的单分形标度行为:在运动和睡眠的心率变化说明在快的心率(运动)和慢的心率(睡眠)状态下长期关联强度的衰弱。因为心率变化的非稳态性,直接用扩散熵分析时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误差增大。我们提出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去趋势方法,得到计算结果证明方法的有效性。扩散熵标度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结果相比,所有的状态都服从一个近似单分形标度特性,且关联强度都为1,说明记忆性存在于整个时间尺度。人体的步态是大脑皮层、中枢神经、小脑等神经系统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反映运动系统的演化过程。人体步态研究不但有助于理解人体不同神经系统和组织机构的内在协调机制,而且对人体生理病变提供预防诊断,如帕金森症。通过扩散熵分析不同走步速度的走步间隔扩散熵标度都大于常规扩散过程的的标度值0.5,表明走步间隔并不是完全随机的(无关联),而是具有长期关联的标度不变性。论文对多个复杂系统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内在运行机制,并且为建立相应的模型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对探索复杂系统的普适性和发展复杂系统的理论也有重要的意义。

魏亮[7](2006)在《从设计理念看下一代因特网》文中研究表明首先介绍了因特网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分析了当前因特网的核心设计理念和下一代因特网提出的需求,最后提出了下一代因特网的设计理念。

何枭吟[8](2005)在《美国数字经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美国经济为研究对象,深入揭示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发展规律,并分析了它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和我国的应对措施。数字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在数字技术催化作用下,制造领域、管理领域和流通领域以数字化形式表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章从辨证的、动态的角度,具体分析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创造性”与“破坏性”共存、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互动发展的过程。美国数字经济的“创造性”属性源于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广泛应用,产品、市场和企业等微观经济基础的不断数字化趋势。因而,技术创新是美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数字经济的“破坏性”属性则是在微观基础不断数字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在制度方面的相对滞后,阻碍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因而,加强制度创新无疑是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发展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北美、欧洲和亚洲相继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景观,世界经济也相应出现新的发展特点。我国也应该审时度势,迎接数字经济的挑战。

鞠海亭[9](2005)在《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因特网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法律也不例外。因特网所固有的特征对法律制度造成了冲击和挑战,诉讼中遇到的与网络有关的问题日益增多,法律不能适用因特网要求而产生的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之所以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就是试图解决国际民事审判中遇到的因特网所带来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本文以冲突法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各国立法的比较,对网络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问题——管辖权、法律适用、国际司法协助和外国裁判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全文共分九章,约23 万字。第一章“导论:因特网的特征及其法律影响”。因特网具有全球性、虚拟性、管理的非中心性和无纸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对现行国际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影响巨大。笔者认为,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诉讼价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利于提高国际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透明度和便利当事人参加诉讼,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因特网对法院管辖权影响的法律问题”。针对因特网对法院管辖权提出的挑战,笔者首先分析了应对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冲突的理论,认为尽管管辖权相对论、第四国际空间论和新主权论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次对各国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法律实践进行了评析。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笔者沿着美国法院将长臂管辖原则运用于网络民事案件并逐步调整和完善这一条主线,考察了其众多的重点案例,得出了长臂管辖理论基本能够解决网络民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的结论。然后,笔者又就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应对管辖权挑战的法律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应对管辖权挑战的三种不同的思路,笔者认为忽视因特网对现有法律体系挑战的保守型主张是错误的,而不顾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客观

贾丹华[10](2004)在《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面对现实经济系统的变化,以国际因特网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基点,从各国因特网发展相互联系,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角度,在各领域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因特网与网络经济新范式的理论探讨,从而充分证明了国际因特网对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并以各国公共政策选择与国际因特网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为切入点,运用系统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国际因特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公共政策选择推动和保障国际因特网平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以中国因特网发展为案例,以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确定了显着影响因特网发展的政策变量,提出了公共政策选择目标的制定应该与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相一致的原则和建议,以促进国际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接入和应用。该研究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当今国内外公共经济和政策研究中较少有人涉足的前沿问题。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主要研究思路以及对相关文献综述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本章以大量的最新数据和资料,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因特网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成长特点、当今规模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现了国际因特网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崛起到发展壮大,从美国境内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今后十年,因特网将进入网络宽带化、互联区域化、应用商务化的新时期。同时,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区域差距明显可见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因特网互联市场和网络经济发展上的先发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信息技术创新、政府公共政策选择以及市场经济机制的激励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国际因特网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世界各国的经验已证明在这一动力机制中,各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不仅是国际因特网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是因特网发展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因特网技术经济特性与网络经济新范式。充分论证了因特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国际性基础设施的必然性,为全文的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国际因特网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科学技术的空前的新技术特征,因此,笔者从因特网的技术特征分析切入,在当代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因特网的技术特征与其经济特性的联系。并进一步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等多领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国际因特网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分工,扩大了市场规模,产生递增报酬,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得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从传统经济转向网络经济新范式。并由此对网络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特点及其与传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统经济学的联系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解释.有力地支撑了笔者的立论,即,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应该促进本国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也应该制定推动国际因特网在全球平衡发展和应用的国际公共政策。 第四章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问题。本章通过对大量的、最新的国际数据和资料的对比分析,实证研究,概括出以下在因特网发展中越来越突显的“数字鸿沟”、“南北差距”、以及国际互联市场的垄断和现代监管的缺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必然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信.息化时代被边缘化的威胁,导致贫困化加深,世界范围内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且进一步对因特网发展中问题产生和激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并指出了解决国际因特网发展中问题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公共政策选择应该努力方向。 第五章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本章是从经济全球化分析角度对前一章分析逻辑的承续。首先,以环境变迁推动了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论证了公共政策学是动态发展的,并始终被要求必须保持与经济技术环境的适应性。根据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特征,基于对公共政策概念的合理延伸,提出了国际公共政策的概念。可以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规则及其基本价值、程序构成了国际公共政策选择的依据。其次,以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社会福矛.J的帕累托准则为理论基J出,进行了规范研究。主张国际社会应该保护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时代的发展权,保证全球因特网的平街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的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案例分析: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从发展中国家政府发展因特网的系列公共政策选择的效用的角度,以中国因特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对象,以大量国内外最新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中国的实践充分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因特网发展中公共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发展因特网的公共政策选择应以解决本国在国际、国内的“数字鸿沟”和“南北差距”问题为目标。定量评测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国内外“数字鸿沟”,验证了因特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

二、因特网经济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经济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意识形态及反思纠偏(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
    (一)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
        1. 海量新概念与名词的诞生
        2. 非同凡响的网络体验
        3. 知名人士的不吝赞美
    (二)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1. 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
        2. 线上自由职业的工作意识形态
        3. 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社交意识形态
        4. 网购与移动支付的消费意识形态
        5. 网上冲浪的刷屏休闲娱乐意识形态
        6. 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
二、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的实质
    (一)异化的数字劳动
        1. 数字劳动生产异化
        2. 数字劳动本身的异化
        3. 劳动关系异化
        4. 人与人相异化
    (二)剥削的数字劳动
        1. 占有免费劳工的数字产品
        2. 对网络众包工的深度剥削
        3. 循环剥削
    (三)算法控制
        1. 消费内容被控制
        2. 个体思考被控制
        3. 消费本身被操纵
        4. 人类情感被情感算法“劫持”
    (四)互联网霸权与网络主权侵犯
        1. 互联网霸权
        2. 网络主权侵犯
    (五)技术乌托邦
        1. 国际产业链去“发展中国家化”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将更为悬殊
        3. 精准打击发展中国家冒头的高科技产业,控制国际高科技产业链
        4. 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将沦为“高科技无产阶级”
三、对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抗争
    (一)思想界的反思与警示
        1. 对“网络自由、民主、平等”等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的反思与批评
        2. 对数字劳动的反思与揭示
        3. 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二)企业界与技术界的反思与抗争
        1. 企业界的反思与抗争
        2. 技术界的反思与抗争
    (三)社会层面的反思与抗争
        1. 组建数字劳工工会联合抗争
        2. 平台合作主义的崛起
    (四)国家的反思与行动
        1. 全民基本收入计划
        2. 国家介入与立法
四、结语

(2)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入侵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动态选择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2.1 入侵检测模型概述
    2.2 动态选择算法
        2.2.1 分类算法评价指标
        2.2.2 聚类算法原理
        2.2.3 主成分分析算法原理
    2.3 机器学习算法
        2.3.1 机器学习相关概念
        2.3.2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2.4 加权算法
        2.4.1 加权算法相关概念
        2.4.2 权值计算
        2.4.3 组合权值算法原理
        2.4.4 加权投票法算法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的双层集成入侵检测模型
    3.1 模型简述
    3.2 数据集处理
        3.2.1 数据集概述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降维处理
    3.3 集成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选择加权入侵检测模型
    4.1 模型建立
    4.2 数据集选择
    4.3 分类算法选择
    4.4 权值计算
        4.4.1 数据-分类算法适用程度评价指标
        4.4.2 组合权值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选择加权入侵检测模型的分析与对比
    5.1 对比实验
    5.2 模型交叉验证
    5.3 模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社交网络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因特网简介
        1.1.1 因特网早期
        1.1.2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时期
        1.1.3 因特网的现在
    1.2 因特网进入社交网时代
        1.2.1 社会网络
        1.2.2 社交网络的发展
        1.2.3 因特网与社会网络的关系
    1.3 因特网安全研究方法
        1.3.1 基于防火墙的网络安全研究方法
        1.3.2 基于数据融合的网络态势感知研究方法
        1.3.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网络安全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复杂理论的因特网模型研究
    2.1 复杂网络简介
    2.2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2.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2.2.2 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2.2.3 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
        2.2.4 介数(betweenness centrality)
        2.2.5 社团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
    2.3 因特网拓扑模型
        2.3.1 小世界网络
        2.3.2 无标度网络
        2.3.3 基于BA模型的因特网拓扑模型
    2.4 优化模型
        2.4.1 优化模型
        2.4.2 生态模型
        2.4.3 优化模型的实例
    2.5 传统复杂理论研究因特网模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社交网模型的理论基础
    3.1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3.1.1 系统和网络
        3.1.2 网络的网络是一种开放的特殊复杂系统
        3.1.3 从还原论到综合集成
    3.2 人类行为动力学
        3.2.1 人类行为的时间统计特性
        3.2.2 人类行为的空间统计特性
        3.2.3 群体性行为特性
    3.3 数学工具
        3.3.1 熵
        3.3.2 聚类k-means算法
        3.3.3 主成分分析
        3.3.4 非负矩阵分解
        3.3.5 回归计算
第四章 社交网的层析模型
    4.1 社交网的层析模型
        4.1.1 社交网络模型的提出
        4.1.2 层析模型是建立在行为之上的模型
        4.1.3 从还原论到综合集成
    4.2 数据采集
        4.2.1 NetFlow数据
        4.2.2 深度包检测技术
    4.3 流参量层析
        4.3.1 流参量的熵
        4.3.2 流参数的分类和聚类分析
        4.3.3 流参数的选择
    4.4 流图层析
        4.4.1 图的矩阵表示
        4.4.2 矩阵分解
        4.4.3 流图的聚类
    4.5 应用层层析
        4.5.1 邮件使用者的活性(活跃度)
        4.5.2 建立邮件拓扑结构
        4.5.3 邮件行为的时间分析
        4.5.4 邮件行为的空间分析
        4.5.5 群体邮件交互分析(群活跃度)
        4.5.6 邮件话题的活性
    4.6 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实验数据集及数据预处理
    5.2 流统计参数的幂率分布特性
    5.3 基于熵方法的流检测
    5.4 流图分析
    5.5 邮件网络分析
        5.5.1 邮件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
        5.5.2 邮件网络节点属性
    5.6 邮件话题的分析
        5.6.1 邮件主题的提取
        5.6.2 向量空间的构建
        5.6.3 邮件话题分析结果
第六章 基于层析的社交网络行为分析系统
    6.1 系统实现的初步构想
        6.1.1 网络安全生态系统开放性研究框架
        6.1.2 社交网络行为分析系统构架
    6.2 基于FPGA的正则表达式实现
        6.2.1 正则表达式简介
        6.2.2 正则表达式的FPGA常规实现
        6.2.3 基于双流水线的正则表达式FPGA实现
        6.2.4 性能测试
    6.3 基于GPU的数学算法实现
        6.3.1 CUDA简介
        6.3.2 k-means算法的GPU实现
        6.3.3 主成分分析的GPU实现
        6.3.4 非负矩阵分解的GPU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工作创新和亮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PCAP文件格式
    一、基本格式
    二、文件头结构体
    三、数据包头结构体
附录2 数学算法的Matlab实现
    一、基于字典的非负矩阵分解
    二、PCA方法
    三、k-means算法
附录3 数学算法的GPU实现
    一、PCA方法GPU实现流程
    二、k-means算法GPU实现流程
    三、NMF算法GPU实现流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对于公民社会的构建意义
    第一节 公民社会的历史沿革
        一、公民社会的起源
        二、公民社会的现代注解
        三、公民社会的六个要素
        四、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概念辨析
    第二节 网络在公民社会中的构建角色
        一、网络为创建公民社会组织提供便利
        二、网络信息的易得性保障公民知情权
        三、网络选择的多样性扩充公民表达渠道
        四、网络的高利用率培育批判的大众
        五、网络的匿名性削弱制度羁绊
        六、网络的平等性增强公民参与的平等性
    第三节 在线论坛与公民社会
        一、充分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创建公民组织
        二、意见交换平台形成意见集市
    第四节 新闻网站与公民社会
        一、跨时空传播为公民提供海量信息
        二、有助于公民积极参与民主进程
第二章 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
    第一节 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说
        一、水平的网络
        二、网络的三重逻辑
        三、网络社会的起源与定义
    第二节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缺陷
        一、连接度不对称决定网络内部的等级结构
        二、网络链接的方向性决定信息流动的单向度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网络节点和网络链接的特征
        二、定向链接与信息单向流动
        三、关键节点的信息控制与网络社会交往的等级结构
    第四节 两类主要社会角色的网络交往结构
        一、个人角色——在线论坛网络的非水平结构
        二、组织角色——新闻网站话语权的高度集中
第三章 公民社会和网络社会两种理论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结构的不同假设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传播模式
        一、网络社会中的人与组织
        二、公民社会中的人与组织
        三、主体身份的交叉重叠性
    第二节 两种理论的共同点
        一、社会角色能充分获取信息
        二、社会角色自由参与公民组织
    第三节 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一、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二、研究交往结构的不同路径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命题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命题假设
第四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等级结构分析
    第一节 新闻组的结构
        一、观察对象的选取与概念化
        二、新闻组中的权力分配法则
        三、新闻组中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新闻媒介和超链接的国际网络结构
        一、世界体系论
        二、新闻媒介的利维坦(Leviathan):国际媒介组织
        三、超链接的组织结构
        四、国际媒体的网络垄断
    第三节 网络世界的平等构想与等级现实
        一、因特网的平等假象
        二、网络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三、网络社会交往的等级结构
    第四节 网络社会:一个公民社会的神话
        一、网络社会与公民社会共同的载体——网络公共领域
        二、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
        三、组织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固化
第五章 社会、技术与网络:三种组织机制的互动
    第一节 公民社会与网络关系的梳理
        一、网络技术促进公民信息分享及公民参与
        二、网络不能改变网络社会交往的等级结构
        三、网络与公民社会的期望相背离
    第二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关系的梳理
        一、在线论坛内少数关键角色影响其他角色
        二、世界系统内少数国家影响信息和价值观的流向
        三、网络社会交往:网外社会交往等级模式的复制
    第三节 网络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一、因特网:人类社会交往的组织机制之
        二、网络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辨析
    第四节 公民社会、因特网与网络社会的互动
        一、三种组织机制形成的交互关系
        二、三种组织机制解释下的社会交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复杂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系统
    1.2 复杂系统理论与复杂网络
        1.2.1 多智能体系统
        1.2.2 元胞自动机
        1.2.3 复杂网络
    1.3 几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1.3.1 因特网
        1.3.2 金融市场
        1.3.3 大脑及心脏
    1.4 本文的贡献和总体结构
第2章 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通信系统的研究
    2.1 因特网的拓扑特性
        2.1.1 因特网拓扑的幂律分布
        2.1.2 因特网拓扑的层次性
        2.1.3 因特网拓扑的富人俱乐部特性
        2.1.4 因特网拓扑的匹配模式
        2.1.5 因特网拓扑的核数和介数
    2.2 基于连接度的因特网拓扑产生器
    2.3 因特网交通流的标度行为
        2.3.1 通信网络交通流的研究现状
        2.3.2 因特网交通流的实证研究
    2.4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人工交通流模型的标度行为研究
        2.4.1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人工交通流模型
        2.4.2 人工交通流模型的标度行为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经济系统研究
    3.1 数学背景知识
        3.1.1 概率论与统计学基础
        3.1.2 随机游走
    3.2 金融市场的程式化规律
        3.2.1 金融市场价格收益率的统计特性
        3.2.2 金融市场易变性的统计特性
        3.2.3 金融市场的杠杠效应
    3.3 金融市场的标度行为
        3.3.1 标度律与多重分形
        3.3.2 金融市场的长期关联和时间相关性
        3.3.3 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性
        3.3.4 金融市场的记忆性和扩散熵标度
    3.4 小结
第4章 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生理系统研究
    4.1 睡眠脑电信号的标度不变性
    4.2 健康人体的心率变化的标度和记忆
    4.3 人体步态的扩散熵标度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

(7)从设计理念看下一代因特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因特网的关键要素
    2.1 相关概念介绍
    2.2 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当前因特网的设计理念
    3.1 端到端透明原则
    3.2 用户自律原则
    3.3 公平平等原则
    3.4 简单开放原则
4 当前因特网存在的问题
5 下一代因特网的设计理念
    5.1 端到端透明原则
    5.2 用户自律原则
    5.3 公平平等原则
    5.4 简单开放原则
    5.5 适度安全保障原则
6 结束语

(8)美国数字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论文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观点创新
第一章 数字经济内涵界定
    第一节 数字经济产生背景
        一、知识社会的出现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
        三、美国“新经济”现象
    第二节 数字经济内涵界定
        一、数字经济文献综述
        二、数字经济的内涵界定及研究体系
        三、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概念比较
    第三节 数字经济特征及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一、数字经济的特征
        二、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斯密、李嘉图关于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论述
        二、索洛技术外生论
        三、罗默的技术内生论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一、凡勃伦、阿里斯及康芒斯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论述
        二、刘易斯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观点
        三、诺斯的制度变迁论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
        一、技术与制度互动决定论
        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节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历程演进
        一、美国数字经济的发育
        二、美国数字经济的成长
        三、美国数字经济的挫折
    第二节 美国数字产业的崛起
        一、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
        二、美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崛起
    第三节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体制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第四章 美国数字经济微观基础分析
    第一节 数字产品创新分析
        一、数字产品物理属性分析
        二、数字产品的经济特性分析
        三、数字产品的定价
    第二节 数字市场的创新分析
        一、数字市场的出现
        二、数字市场运行机制
        三、数字市场买方和卖方激励分析
        四、数字市场对消费者和企业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数字企业的创新分析
        一、数字企业边界分析
        二、数字企业组织模式变革
第五章 美国数字经济宏观表现分析
    第一节 美国数字政府
        一、传统政府失灵——传统政府角色反思
        二、政府再造——数字政府
        三、美国数字政府发展过程
        四、美国数字政府发展现状
        五、美国数字政府发展成效及经验
    第二节 美国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现象的起源
        二、美国国内数字鸿沟与发展不均衡
        三、美国跨越数字鸿沟的策略
    第三节 美国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美国劳动力市场新特点
        二、美国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措施
第六章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特点以及中国发展对策
    第一节 数字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球数字经济浪潮
    第二节 数字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特点
        一、加速全球化步伐
        二、新一轮贸易革命
        三、全球金融一体化
        四、全球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
        五、全球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第三节 中国如何迎接数字经济挑战
        一、加快企业和市场的数字化创新步伐
        二、扶植数字产业发展
        三、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四、积极应对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9)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因特网的特征及其法律影响
    第一节 因特网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因特网的涵义
        二、网络空间的特征
    第二节 因特网对现行国际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影响
        一、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诉讼价值的影响
        二、因特网引发的法律问题及本文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因特网对司法管辖权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的法律挑战
        一、传统国际民事管辖权以及确定管辖权的根据
        二、因特网对司法管辖权的法律挑战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冲突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管辖权相对论问题
        二、关于第四国际空问理论的问题
        三、关于新主权论的问题
    第三节 各国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法律实践评析
        一、关于美国的法律实践评析
        二、关于澳大利亚的法律实践评析
        三、关于加拿大的法律实践评析
        四、关于德国的法律实践评析
    第四节 应对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制度挑战的基本思路
        一、对相关观点的评述
        二、应对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制度挑战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国际协调
    第一节 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一、从网络自身的特点看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二、从网络案件的处理看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关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协调问题
        一、关于1 9 9 7 年的“五项共识”
        二、关于1 9 9 8 年提出的“禁止的管辖权”
        三、关于1 9 9 9 年日内瓦会议对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讨论
        四、关于1999 海牙《民商事管辖权及外国判决公约》(草案)中涉及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规定
        五、2000 年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关于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讨论及其评价
        六、关于排他性管辖权公约草案(2003 草案)对网络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影响
    第三节 欧盟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协调
        一、欧盟传统的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制度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
        二、欧盟第44 号规则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规定及其评价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协调的法律原则
        一、尊重他国主权原则
        二、维护国际利益原则
        三、有效和便利原则
        四、国际礼让原则
        五、管辖权自我控制原则
第四章 因特网对法律适用制度的挑战
    第一节 关于法律适用问题概述
        一、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产生
        二、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制度的总体影响
    第二节 因特网对连结点的法律挑战
        一、对属地性连结点的挑战
        二、关于对属人性连结点的挑战
        三、关于对主观性连结点的挑战
    第三节 因特网对准据法的法律挑战
        一、因特网使许多可能适用的准据法落空
        二、网络自治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准据法的空白
        三、扩大了公法之间的冲突
第五章 关于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一节 电子合同概述
    第二节 关于美国和欧洲电子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研究
        一、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 U C I T A ) 评述
        二、欧盟电子合同法律适用直法评述
    第三节 电子合同各个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关于电子合同当事人缔约能力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关于电子合同形式的法律适用问题
        三、关于电子合同实质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四节 特殊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关于电子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二、网络知识产权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六章 因特网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一节 因特网对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挑战
        一、网上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网上侵权行为对法律适用问题的挑战
    第二节 网络中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关于侵权行为地法的适用
        二、关于法院地法的适用
        三、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
        四、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
        五、关于适用对受害人有利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网络中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关于网上侵犯着作权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关于网上侵犯名誉权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司法协助
    第一节 网络对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影响
        一、因特网有助于解决司法文书域外送达难题
        二、电子送达的方式和特点
        三、电子送达存在的问题
        四、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对电子送达的研究结果及其评述
        五、各国通过因特网进行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法律实践
    第二节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域外调查取证问题
        一、网络对域外调查取证的影响
        二、网络技术在民商事诉讼域外取证中的运用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外国民事裁判承认与执行问题
    第一节 关于网络案件管辖权对外国法院判决承认的影响
        一、关于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
        二、对上述国际司法实践的评价
    第二节 关于网上仲裁裁决是否符合《纽约公约》问题
        一、网上仲裁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网上仲裁裁决与《纽约公约》的要求
    第三节 因特网对外国裁决执行的影响
        一、关于申请执行的形式
        二、关于网上强制执行问题
        三、建立统一的网上信誉标记制度
        四、建立全社会的网上和网下诚信联动机制
        五、关于建立通知与取消的程序
第九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国际民事诉讼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我国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一、我国现行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法律实践
        二、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国际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措施
    第二节 我国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关于新《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
        三、关于民法草案中的规定
        四、关于完善我国电子格式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我国电子送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我国电子送达方式的确立
        二、关于我国电子送达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关于完善电子送达的对策和建议
    第四节 网络技术对我国域外调查取证的影响
        一、我国关于域外调查取证的规定
        二、网络技术对我国域外取证的影响
    第五节 我国法院对因特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类
    二、中文论文类
    三、外文资料
    四、主要参考网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独创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后记

(10)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动机
    第二节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论文中的不足
第二章 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
    第一节 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因特网崛起于美国政府资助下的技术创新
    第三节 因特网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推进
    第四节 因特网对经济的渗透源于各国政府的市场化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因特网技术经济特性与网络经济新范式
    第一节 因特网的互联互通特性与网络价值的决定
    第二节 因特网的跨时空特性与交易成本降低
    第三节 因特网的虚拟特性与互联网产业的兴起
    第四节 因特网发展与经济范式转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第二节 “数字鸿沟”产生的深层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国际互联环境问题
    第四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一节 因特网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与国际公共政策的缘起
    第二节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目标
    第三节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四节 为发展中国家因特网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国际市场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政府发展因特网的公共政策选择及其成效
    第二节 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及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数字鸿沟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公共政策选择关系的计量分析
    第五节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因特网经济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意识形态及反思纠偏[J]. 汝绪华,汪怀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D]. 窦曼方.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社交网络模型的研究[D]. 吴增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4]因特网环境中网点空间布局对证券公司绩效的影响[A]. 黄建欢,柯善咨. 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 2011
  • [5]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 曾玉梅. 武汉大学, 2010(10)
  • [6]复杂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D]. 蔡世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9)
  • [7]从设计理念看下一代因特网[J]. 魏亮. 电信技术, 2006(07)
  • [8]美国数字经济研究[D]. 何枭吟. 吉林大学, 2005(06)
  • [9]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D]. 鞠海亭. 华东政法学院, 2005(03)
  • [10]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D]. 贾丹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