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

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红[1](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提出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王小璐[2](2020)在《24-表油菜素内酯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采收后衰老腐烂较快,低温能延缓该过程,但易诱发冷害,极大地限制了猕猴桃果实采后冷链贮运的发展。本文以‘华优’猕猴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为EBR处理在猕猴桃果实保鲜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结果分述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EBR(0、3、5、8和10μmol L-1)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害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过程中,3、5和8μmol L-1 EBR处理均可减缓果实冷害的发生,并以5μmol L-1 EBR处理效果最佳。故选用5μmol L-1 EBR探索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和减缓冷害的作用机理。(2)研究了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EBR处理能保持果实较高的三磷酸腺苷含量和能荷水平,这与其提高了能量代谢相关酶,包括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H+-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有关。EBR促进了果实能量产生与消耗平衡,进而对果实采后冷害的发生表现出缓解效应。(3)研究了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中多胺和NO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EBR处理通过对精氨酸、鸟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及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一氧化氮合酶、二胺氧化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使果实的NO和多胺含量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从而保护果实免受低温伤害。(4)研究了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中γ-氨基丁酸(GABA)和脯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EBR处理激活了谷氨酸脱羧酶、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同时抑制了GABA转氨酶、脯氨酸脱氢酶活性,这使得GABA和脯氨酸的积累增加,从而提高了猕猴桃果实的抗冷性。

朱芹[3](2020)在《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文中指出水蜜桃对低温敏感,低温会导致冷害(CI)发生,引起水蜜桃贮藏期变短。为了缓解桃果CI以延长贮藏期,本文以新鲜采后水蜜桃为材料,采用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来进行水蜜桃保鲜处理,通过贮藏品质、活性氧代谢、能量代谢、代谢组学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两种保鲜方式对水蜜桃CI发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褪黑素最适浓度筛选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均能维持水蜜桃良好品质,但保鲜效果不同。通过感官评价发现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的贮藏品质最好。通过生理指标测定发现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显着抑制水蜜桃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减缓了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蛋白质以及亮度(L*)的下降,因此选用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并深入研究。(2)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水蜜桃转录水平和冷害代谢物的影响对照组与褪黑素处理的桃果共有508个差异表达基因,244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64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有322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样品的193种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在COG数据库中被注释到26种功能,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以下的功能,依次为仅一般功能预测、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转录、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伴侣蛋白、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等六个过程。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水蜜桃在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有10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代谢相关,3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8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环境信息处理相关,7个与生物体系统相关,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过程代谢相关。通过GC-MS,共鉴定出28类物质。其中包括4种氨基酸、7种有机酸、6种糖类以及11种多胺等物质。(3)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桃果冷害发生进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抑制水蜜桃果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热处理也可减轻水蜜桃CI症状,但处理效果不及褪黑素处理组。外源褪黑素结合热处理能够有效抑制水蜜桃冷藏期间CI指数、腐烂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提高了贮藏期间水蜜桃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力,增强了水蜜桃在贮藏期间的抗氧化能力,以维持水蜜桃良好的贮藏品质。(4)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桃果冷害发生进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热处理组、褪黑素单独处理和结合处理均抑制了采后冷藏水蜜桃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含量的下降,使能荷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结合处理效果最佳。热处理和褪黑素处理均能抑制了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的下降,维持了线粒体正常的功能,而将两种处理方式结合的效果最佳。褪黑素和热处理结合能有效抑制采后冷藏水蜜桃H+-ATP酶、Ca2+-ATP酶、磷酸果糖激酶(PFK)、NADK酶和交替氧化酶(AOX)活力的下降,维持低水平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态(NADH)的含量。

徐文雅[4](2020)在《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美味猕猴桃‘徐香’是浙江省主要栽培的猕猴桃品种之一,采后软化快,病害频发。其中由灰霉菌引起的灰霉病是猕猴桃采后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本试验以美味猕猴桃‘徐香’为实验材料,研究了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常温低温贮藏下果实品质的影响和对损伤接种灰霉菌后猕猴桃灰霉病的控制效果和抗病性的影响,以及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菌落扩展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期为采后猕猴桃的贮藏保鲜和抗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的腐烂率,延缓了果实硬度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显着抑制可溶性固形物(SSC)的上升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抑制猕猴桃果实贮藏前期可溶性糖的上升,显着延缓果实中维生素C(Vc)下降,维持较高的Vc含量。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延缓常温贮藏下猕猴桃品质的下降,有助于保持猕猴桃果实较高的商业价值。2、两个不同浓度伞形花内酯处理均能够显着延缓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的上升;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缓解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率,也能显着维持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Vc)的含量。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能够延缓低温贮藏下猕猴桃的成熟衰老,维持果实较好的品质。3、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均能有效抑制灰霉菌孢子的萌发和体外菌落直径的生长,还能够抑制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果实病斑面积的扩张,伞形花内酯处理使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果实中防御相关酶的活性如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显着提高,抗性物质包括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贮藏前中期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等的含量得到累积,同时,伞形花内酯处理降低了脂氧合酶(LOX)活性,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显着提高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贮藏中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且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上升和丙二醛(MDA)的积累。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控制猕猴桃灰霉病的发生,诱导提高猕猴桃果实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病性。

刘新婷,阎宁,李雯,曾教科[5](2020)在《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及成熟衰老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变化及成熟衰老的影响,以‘日升’番木瓜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法,对亚精胺处理后番木瓜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色泽的变化、果实各项质地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可有效延缓番木瓜果实的软化。其中5 mmol/L的亚精胺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1 mmol/L亚精胺处理。果实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较之蒸馏水处理组均有所提高,并显着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延缓果实色泽的转变。而10 mmol/L的亚精胺处理加速了果实的软化及成熟衰老。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之间均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弹性与其他质构参数间呈现较差的相关性(P<0.519)。综上所述,TPA测试可用于评价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的变化。

曹毛毛[6](2019)在《p-香豆酸调控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猕猴桃是我国种植面积广泛,具有较大产业发展潜力的一种呼吸跃变型水果。但由于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极易软化腐坏,这极大地限制了猕猴桃果实的贮藏运输,导致其经济价值的快速下降。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延缓猕猴桃果实的衰老,保持其采后果实品质和营养价值至关重要。本文以“徐香”猕猴桃果实为研究试材,通过对果实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循环),酚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探究了外源0.5 mmol L-1 p-香豆酸(p-CA)处理调控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CA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和对照果实为试材,探究了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呼吸速率、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p-CA处理能够有效抑制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以及猕猴桃果实失重率、呼吸速率、SSC、H2O2、O2·-、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升高,从而延缓了猕猴桃果实的采后衰老。2、以p-CA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和对照果实为试材,探究了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CA处理能够有效提高As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的活性,进而促进AsA、DHA、GSH和GSSG的积累。表明p-C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其对AsA-GSH循环的调控密切相关。3、以p-CA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和对照果实为试材,探究了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总酚、内源p-CA、水杨酸(SA)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CA处理能够显着增强莽草酸脱氢酶(SKDH)、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而有效抑制了总酚含量的下降。同时,p-CA处理增加了猕猴桃果实内源p-CA和SA的含量。这表明p-C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其对酚类物质代谢的调控密切相关。4、以p-CA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和对照果实为试材,探究了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三磷酸腺苷(ATP)和能荷(EC)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CA处理能够有效抑制ATP含量的下降,保持较高的EC状态,并显着增强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这表明p-C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其对能量代谢的调控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外源0.5 mmol L-1 p-CA处理可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的采后衰老,这与p-CA处理保持了较高的AsA-GSH循环活性,维持了较高的总酚累积和较高的能量状态有关。

丁树东,李艳杰,郭玉曦[7](2019)在《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木质化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以香菇为原料,分别用10、15 mg/L和20 mg/L亚精胺溶液进行负压渗透处理,4℃贮藏16 d,研究了贮藏过程中硬度和木质素、几丁质、纤维素、总酚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不能抑制香菇硬度下降,并均促进了纤维素含量升高;15 mg/L的亚精胺处理能够使贮藏末期几丁质含量不发生明显下降;总酚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先增加后降低;15、20 mg/L的亚精胺处理组能够在4~6 d保持较低的PAL活力;而20 mg/L亚精胺处理在贮藏前期(4~6 d)能抑制POD活力,推迟木质化高峰的到来。

耿子坚[8](2018)在《高氧气调包装抑制菜心采后木质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菜心营养丰富,滋味清甜,深受华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低温贮藏菜心可以延长储存时间,不过在贮藏过程中会出现木质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菜茎中空,口感变韧。利用高氧气调包装抑制木质化在绿芦笋和双孢蘑菇中已有报道。本研究分别使用纯氧和普通空气包装菜心,测试不同贮藏时期的菜心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转录组,探究高氧气调对菜心木质化的影响和木质化过程中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贮藏过程中高氧包装菜心的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细胞壁总组分含量相对更低,硬度也相对更低且纤维素与硬度、木质素与硬度以及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含量变化均高度相关。高氧包装袋内的高氧环境维持了4d,高氧包装下的菜心前4d呼吸速率更高,H2O2前4d无显着差异4d后普包菜心H2O2含量大幅上升,两种处理的菜心LAC和POD酶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过总体上普包菜心的LAC和POD酶活更高。0d菜心,4d和8d不同包装菜心送样测序建库。每个样品均获得大量测序数据,碱基测序错误率均低于0.04%,Q20均高于96%而Q30均高于91%,碱基测序质量高。参考甘蓝型油菜基因组(Brassicanapus)进行有参分析,Total map均达到84%以上,Unique map均达到80%以上,Multi map均在4%以下,整体参照对比情况较高。样品内三个平行基因表达相关性高,主成分分析相近,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较低,主成分分析有差异。各样品基因表达水平总体分布较相似。转录组差异分析发现,4d和8d两种处理的菜心相比于0d基因表达均有较大差异。4℃下贮藏的高氧包装菜心和普包菜心相比于0d菜心,均富集了下调的光合作用途径、ATP合成相关的途径、与跨膜转运相关的途径和碳、氮的代谢途径;同时均富集了上调的MAPK信号途径。普包菜心相比于0d菜心均富集了上调与精胺和亚精胺合成代谢的相关途径。低温造成了菜心整体代谢水平的下降,同时也是一种胁迫引发了植物的防御机制。相比于4d普包菜心,4d高氧包装菜心富集了下调的生物刺激反应、防御反应、细胞壁组织生物合成途径;相与比8d普包菜心,8d高氧气调包装菜心显着的富集了上调的甲基转移酶活性、苯丙素生物合成和丙氨酸代谢途径。高氧气调包装下的菜心在贮藏前期受到的胁迫更低,木质素的生成量更少,在贮藏后期木质素的生成量开始加快。

索江涛[9](2018)在《猕猴桃采后冷害木质化特点及其果实抗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猕猴桃果实在低温贮藏过程中普遍发生冷害,其主要症状为果肉水渍状和组织木质化,出现不均匀软化,继而导致出库后极易遭受病原菌入侵,最终腐烂变质,造成猕猴桃产业的巨大损失。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对猕猴桃不同品种冷敏性评价和冷害控制方法等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华系品种‘红阳’和美味系品种‘徐香’果实为试材,研究0℃条件下,不同品种和组织之间果实冷害木质化发生的特点,依据其症状差异、组织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相关生理生化变化与组织间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结合冷诱导转录因子CBF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关键基因筛选及其抗冷功能验证,系统揭示猕猴桃冷害发生的品种和组织差异性,以及果实抗冷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并探讨了1-甲基环丙烯(1-MCP)、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甲酯(MeSA)在控制采后冷害方面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猕猴桃冷害在不同品种和组织之间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红阳’的冷敏性显着高于‘徐香’,入库30d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表皮褐变和皮下果肉木质化。‘徐香’入库60d发病,主要症状为皮下果肉呈水渍状和果心褐变及木质化。分析‘徐香’果肉和果心组织的冷敏性和抗冷性差异发现,果肉的冷敏性高于果心,其组织水渍状的形成可能与低温导致的细胞膜结构损伤和胞液外渗有关;果心组织的褐变和木质化是抗冷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结果。2、木质化是猕猴桃果实冷害的典型症状,其主要发生在皮下果肉,果心部和维管束及其周围组织中。木质化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薄壁细胞中,是冷藏过程中木质素沿细胞壁逐渐积累,使次生壁加厚,最终木质素充填整个细胞形成木粒细胞的结果。1-MCP能够显着减轻‘红阳’和‘徐香’的冷害率和冷害指数,降低木质素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显着减少果肉组织中木质素的积累,进而减轻皮下果肉组织木质化,但却加重了‘徐香’的果心褐变和木质化程度。3、参考‘红阳’猕猴桃基因组数据库,从‘徐香’果实中成功克隆到6个冷诱导转录因子CBF基因家族成员AcCBF1、AcCBF2、AcCBF3、AcCBF4、AcCBF5和AcCBF6。经序列比对,发现它们均具有CBF基因的结构特点和序列保守区;进化树聚类分析将其聚类为两类,其中AcCBF1和AcCBF2聚类为一个分枝,AcCBF3、AcCBF4、AcCBF5和AcCBF6聚类为一个分枝。4、通过分析6个CBF基因的表达特征,发现其在不同品种和组织间的表达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在抗冷性较强的‘徐香’中,AcCBF1、AcCBF2和AcCBF4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红阳’,且AcCBF2和AcCBF4在‘红阳’中的表达量极低;AcCBF3在‘红阳’中的相对表达量略高于‘徐香’;AcCBF5和AcCBF6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不显着;AcCBF1和AcCBF2在‘徐香’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CBF成员。分析CBF在‘徐香’果肉和果心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发现除AcCBF4之外,其他5个CBF基因在果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果心,尤其是AcCBF2。由此认为,AcCBF1和AcCBF2可能是参与果实抗冷的关键基因。5、MeJA和MeSA处理均能够有效减轻‘徐香’猕猴桃果实冷害的发生,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但MeSA处理加重了果心组织的褐变,MeJA处理的效果优于MeSA,有利于提高果实贮藏品质。分析MeJA和MeSA作为信号分子对CBF基因的表达调控发现,二者对不同组织和不同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不同;MeJA提高了AcCBF1和AcCBF2在果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整体上下调了AcCBF1、AcCBF2、AcCBF4和AcCBF5在果心组织中的表达;MeSA提高了AcCBF1、AcCBF2和AcCBF5在果肉和果心组织中的表达,对AcCBF5的调控效果最显着,对AcCBF4的调控作用不明显。6、通过猕猴桃CBF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序列比对和不同品种和组织间表达模式的综合分析,认为AcCBF1和AcCBF2是响应冷诱导进而提高组织抗冷性的关键基因。通过分析AcCBF1和AcCBF2在抗冷和抵御其他非生物胁迫方面的功能发现,过表达AcCBF1和AcCBF2均导致拟南芥植株扁平化生长,延迟开花,叶色加深;二者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植株抗冷和抗寒、抗旱、抗高盐胁迫的能力。AcCBF1和AcCBF2转基因株系间的抗寒性存在显着差异,AcCBF2转基因植株在-10℃下6h的致死率为100%,而同样条件下AcCBF1转基因植株则全部存活,认为AcCBF1对抗寒性的调控作用显着优于AcCBF2。

胡培芳,李永才,马岳岳,毕阳,张婷婷,张彦东[10](2018)在《采后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诱导抗病机制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早酥梨’为材料,研究外源亚精胺浸泡处理对常温贮藏条件下梨果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分析测定外源亚精胺处理后果实组织活性氧及其产生或清除相关酶活性和贮藏期间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亚精胺能有效地抑制‘早酥梨’黑斑病的扩展,其控制效果存在浓度依赖性,其中1 mmol·L-1亚精胺在5 d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55.1%。进一步研究表明,亚精胺处理促进贮藏后期果实组织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NADPH氧化酶(NOX)活性的下降,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亚精胺处理明显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的释放量,并延迟呼吸和乙烯高峰,可有效保持果实的硬度。【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亚精胺采后处理可通过调节‘早酥梨’果实活性氧代谢来增强果实的抗病性,进而有效保持梨果的贮藏品质。

二、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1.2.3 冷藏包装技术
        1.2.4 SO_2替代技术
        1.2.5 分子调控技术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处理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4.2 分析方法
        4.2.1 RNA-seq测序流程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和分析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6.2 实验方法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6.4 结果和分析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2)24-表油菜素内酯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采后果蔬的冷害现象
    1.2 冷害发生机理
        1.2.1 细胞膜脂相变与冷害
        1.2.2 ROS代谢与冷害
        1.2.3 能量代谢与冷害
        1.2.4 多胺和NO代谢与冷害
        1.2.5 GABA和脯氨酸代谢与冷害
    1.3 冷害的控制措施
        1.3.1 热处理
        1.3.2 变温处理
        1.3.3 气调处理
        1.3.4 化学处理
        1.3.5 猕猴桃果实冷害的控制措施
    1.4 24-表油菜素内酯在果蔬类产品上的应用
        1.4.1 24-表油菜素内酯概述
        1.4.2 EBR在果蔬类产品上的应用
        1.4.3 EBR对果蔬贮藏过程中冷害的调控作用
    1.5 研究背景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猕猴桃果实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的测定
        2.3.2 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测定
        2.3.3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2.4.2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ATP、APD、单磷酸腺苷含量及能荷的测定
        3.3.2 粗线粒体提取
        3.3.3 SDH和 CCO活性的测定
        3.3.4 H~+-ATP和 Ca~(2+)-ATP活性的测定
        3.3.5 电导率、MDA和 ROS含量的测定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EBR 处理对猕猴桃果实 ATP、ADP、AMP 含量及能荷的影响
        3.4.2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DH和 CCO活性的影响
        3.4.3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H~+-ATP和 Ca~(2+)-ATP活性的影响
        3.4.4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电导率、MDA和 ROS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EBR 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多胺和 NO 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精氨酸、鸟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4.3.2 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测定
        4.3.3 多胺和NO含量的测定
        4.3.4 二胺氧化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精氨酸、鸟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4.4.2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DC、ODC和 NOS活性的影响
        4.4.3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多胺和NO含量的影响
        4.4.4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DAO和 PAO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ABA和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GABA含量的测定
        5.3.2 GAD和 GABA-T活性的测定
        5.3.3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5.3.4 △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和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ABA含量的影响
        5.4.2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AD和 GABA-T活性的影响
        5.4.3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4.4 EBR处理对猕猴桃果实P5CS和PDH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水蜜桃概述
        1.1 简介
        1.2 果蔬采后冷害现象
        1.2.1 果蔬冷害发生的原因
        1.2.2 冷害发生的机理
        1.2.3 冷害对果蔬的影响
        1.3 水蜜桃冷害控制技术
        1.3.1 温度调节
        1.3.2 气调贮藏
        1.3.3 化学物质处理
        1.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蔬的保鲜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1.5 热处理采后果蔬保鲜机理及应用研究
        1.6 代谢组学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水蜜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感官评价
        2.3.3 CI指数
        2.3.4 色泽测定
        2.3.5 硬度测定
        2.3.6 失重率测定
        2.3.7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2.3.8 相对电导率测定
        2.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3.10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2.3.11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2.3.1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3.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2.3.14 总酚含量测定
        2.3.15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2.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感官评价的影响
        2.4.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CI指数的影响
        2.4.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颜色的影响
        2.4.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硬度的影响
        2.4.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失重率的影响
        2.4.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4.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MDA的影响
        2.4.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蛋白质的影响
        2.4.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OD的影响
        2.4.1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PO的影响
        2.4.1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AL的影响
        2.4.1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总酚的影响
        2.4.1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抗坏血酸的影响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代谢物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水蜜桃样品RNA的提取
        3.3.3 样品检测
        3.3.4 cDNA文库构建
        3.3.5 cDNA文库质控
        3.3.6 上机测序
        3.3.7 文库测序数据处理
        3.3.8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
        3.3.9 测序质量控制
        3.3.10 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3.3.11 基因表达定量
        3.3.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3.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3.14 水蜜桃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qPCR)验证分析
        3.3.15 水蜜桃样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3.3.16 GC-MS数据处理
        3.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转库组测序数据以及质量控制
        3.4.2 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3.4.3 新基因功能注释
        3.4.4 样品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3.4.5 差异表达分析
        3.4.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分类
        3.4.8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和分类
        3.4.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
        3.4.10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结果
        3.4.11 KEGG代谢通路分析
        3.4.12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5 水蜜桃果实CI代谢物分析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冷害发生进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CI指数的测定
        4.3.3 腐烂率的测定
        4.3.4 失重率的测定
        4.3.5 亮度的测定
        4.3.6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4.3.7 硬度测定
        4.3.8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4.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3.1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4.3.1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4.3.1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4.3.13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4.3.14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的测定
        4.3.15 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的测定
        4.3.16 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4.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CI指数的影响
        4.4.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腐烂率的影响
        4.4.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失重率的影响
        4.4.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亮度的影响
        4.4.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4.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硬度的影响
        4.4.7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4.8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O~(2-)生成速率的影响
        4.4.9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4.10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超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4.1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4.1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4.1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4.4.1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DHAR酶活性的影响
        4.4.1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MDHAR酶活性的影响
        4.4.1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GSH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五章 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冷害发生进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处理
        5.3.2 ATP、ADP、AMP和能荷测定
        5.3.3 水蜜桃线粒体提取
        5.3.4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K)活性测定
        5.3.5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P、NADH和NADPH含量测定
        5.3.6 交替氧化酶(AOX)活性测定
        5.3.7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测定
        5.3.8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
        5.3.9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测定
        5.3.10 H~+-ATP酶活性测定
        5.3.11 Ca~(2+)-ATP酶活性测定
        5.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TP含量的影响
        5.4.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DP含量的影响
        5.4.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MP含量的影响
        5.4.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能荷水平的影响
        5.4.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K活性的影响
        5.4.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含量的影响
        5.4.7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H含量的影响
        5.4.8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P含量的影响
        5.4.9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PH含量的影响
        5.4.10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AOX酶活性的影响
        5.4.1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PFK酶活性的影响
        5.4.1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SDH酶活性的影响
        5.4.1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CCO酶活性的影响
        5.4.1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H~+-ATP酶活性的影响
        5.4.1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猕猴桃的概述
        1.1.1 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1.1.2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及加工应用
        1.1.3 猕猴桃采后品质的变化
    1.2 猕猴桃采后主要真菌病害的概述
    1.3 猕猴桃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物理保鲜技术
        1.3.2 化学保鲜技术
        1.3.3 生物保鲜技术
    1.4 伞形花内酯在果蔬上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自然腐烂率的测定
        2.3.2 硬度的测定
        2.3.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3.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2.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2.3.8 实验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SSC的影响
        2.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TA含量的影响
        2.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Vc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期间‘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自然腐烂率的测定
        3.3.2 硬度的测定
        3.3.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3.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3.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3.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3.8 实验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3.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3.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SSC的影响
        3.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TA含量的影响
        3.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Vc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诱导采后‘徐香’猕猴桃对灰霉病抗病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灰霉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4.3.3 灰霉菌体外菌落直径的测定
        4.3.4 猕猴桃损伤接种灰霉菌病斑面积的测定
        4.3.5 几丁质酶(CHT)活性的测定
        4.3.6 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测定
        4.3.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4.3.8 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测定
        4.3.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4.3.10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4.3.11 总酚含量的测定
        4.3.12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4.3.1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4.3.14 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的测定
        4.3.1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4.3.16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4.3.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4.3.1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4.3.19 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测定
        4.3.20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
        4.3.21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3.22 实验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灰霉菌体外菌落生长的影响
        4.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病斑面积的影响
        4.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CHT和 GLU活性的影响
        4.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PAL和4-CL活性的影响
        4.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POD和 PPO活性的影响
        4.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8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木质素和HRGP含量的影响
        4.4.9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CAT和 LOX活性的影响
        4.4.10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 SOD 和 APX 活性的影响
        4.4.1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H2O2 含量和O2-产生速率的影响
        4.4.1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MDA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4.5.1 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生长的体外抑菌试验
        4.5.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1)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生长的体外抑菌试验
        (2)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采后‘徐香’猕猴桃在常温低温贮藏下品质的影响
        5.1.2 伞形花内酯处理诱导采后‘徐香’猕猴桃对灰霉病抗病性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经费资助

(5)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及成熟衰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番木瓜果实处理
        1.2.2 指标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2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色泽的影响
    2.3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2.4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粘性的影响
    2.5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咀嚼性的影响
    2.6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胶着性的影响
    2.7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弹性的影响
    2.8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黏聚性的影响
    2.9 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回复性的影响
    2.1 0 番木瓜果实质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p-香豆酸调控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猕猴桃生产现状
    1.2 猕猴桃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1.2.1 呼吸作用
        1.2.2 活性氧(ROS)代谢
        1.2.3 糖代谢
        1.2.4 AsA-GSH循环
        1.2.5 酚类物质代谢
        1.2.6 能量代谢
    1.3 猕猴桃化学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1-MCP处理
        1.3.2 SA处理
        1.3.3 NO处理
        1.3.4 臭氧(O_3)处理
        1.3.5 HRW和氢气(H_2)处理
        1.3.6 硫化氢(H_2S)处理
        1.3.7 其他化学处理
    1.4 p-CA及其植物生理功能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p-CA处理对猕猴桃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失重率的测定
        2.3.2 硬度的测定
        2.3.3 呼吸速率的测定
        2.3.4 SSC的测定
        2.3.5 可溶性糖的提取和测定
        2.3.6 H_2O_2、O_2~-、MDA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4.2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4.4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SC的影响
        2.4.5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6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H_2O_2、O_2~-、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sA-GSH循环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AsA和DHA含量的测定
        3.3.2 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3.3.3 APX、GR、DHAR和MDHAR活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sA和 DHA含量的影响
        3.4.2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3.4.3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sA/DHA和 GSH/GSSG比值的影响
        3.4.4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PX、GR、DHAR和 MDHAR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总酚含量的测定
        4.3.2 内源p-CA含量的测定
        4.3.3 SA含量的测定
        4.3.4 SKDH、PAL、C4H和4CL的活性测定
        4.3.5 PPO和 POD的活性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4.4.2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内源p-CA含量的影响
        4.4.3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内源SA含量的影响
        4.4.4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KDH、PAL、4CL和C4H活性的影响
        4.4.5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PPO和 POD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ATP含量和能荷的测定
        5.3.2 SDH、CCO、H~+-ATPase和 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T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5.4.2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DH和 CCO活性的影响
        5.4.3 p-C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H~+-ATPase和 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木质化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处理
        1.3.2 指标测定
        1.3.2. 1 硬度的测定
        1.3.2. 2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1.3.2. 3 几丁质含量的测定
        1.3.2. 4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3.2. 5 总酚含量的测定
        1.3.2. 6 PAL活力的测定
        1.3.2. 7 POD活力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贮藏过程中硬度的影响
    2.2 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贮藏过程中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2.4 外源亚精胺对香菇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贮藏过程中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2.6 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高氧气调包装抑制菜心采后木质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菜心简介
        1.1.1 菜心采后品质与生理变化
        1.1.2 菜心采后主要贮藏保鲜技术
    1.2 木质化过程与调控机理
        1.2.1 木质素组成与分布
        1.2.2 木质素合成途径及相关酶类
        1.2.3 木质化发育与转录调控网络
    1.3 高氧气调对木质化过程的影响
    1.4 转录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物学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2 菜心生理生化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1 菜心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测定方法
        2.2.2 菜心呼吸速率测定方法
        2.2.3 菜心茎部硬度测定方法
        2.2.4 菜心H_2O_2含量测定方法
        2.2.5 菜心木质素测定方法
        2.2.6 菜心细胞壁组分测定方法
        2.2.7 菜心LAC酶活与POD酶活测定方法
        2.2.8 菜心纤维素酶活测定方法
    2.3 菜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方法
        2.3.1 建库测序与信息分析流程
        2.3.2 质控分析与对比分析
        2.3.3 新基因预测
        2.3.4 定量分析与差异分析
        2.3.5 富集分析
        2.3.6 转录因子注释
    2.4 试验试剂与设备
    2.5 数据统计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包装袋内O_2与CO_2含量变化
    3.2 菜心细胞壁成分含量变化
        3.2.1 菜心木质素含量变化
        3.2.2 菜心各部分果胶含量变化
        3.2.3 菜心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含量变化
    3.3 菜心贮藏过程中生理活动变化
        3.3.1 菜心呼吸速率变化
        3.3.2 菜心硬度变化
        3.3.3 菜心H_2O_2含量变化
        3.3.4 菜心LAC酶活变化
        3.3.5 菜心POD酶活变化
        3.3.6 菜心纤维素酶活变化
    3.4 菜心转录组数据质量与对比分析
        3.4.1 数据质量分析
        3.4.2 数据对比分析
    3.5 转录组数据定量分析
        3.5.1 基因表达水平分布
        3.5.2 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
        3.5.3 基因表达主成分分析
    3.6 转录组数据差异分析
        3.6.1 差异基因分布情况
        3.6.2 各组差异基因重叠情况
        3.6.3 差异基因聚类情况
    3.7 转录组数据GO富集分析
        3.7.1 普包菜心不同贮藏时期的GO富集分析
        3.7.2 高氧包装菜心不同贮藏时期的GO富集分析
        3.7.3 不同包装菜心的GO富集差异
    3.8 转录组数据KEGG富集分析
        3.8.1 普包菜心不同贮藏时期的KEGG富集分析
        3.8.2 高氧包装菜心不同贮藏时期的KEGG富集分析
        3.8.3 不同包装菜心的KEGG富集差异
4 讨论
    4.1 高氧气调抑制菜心木质化
    4.2 转录组数据质量与差异分析
    4.3 不同包装菜心贮藏过程中转录水平的变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贮藏期间菜茎木质化表观变化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9)猕猴桃采后冷害木质化特点及其果实抗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实采后冷害研究的进展
        1.1.1 果实采后冷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1.2 果实冷害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1.1.3 果实采后冷害控制技术
    1.2 果实木质化研究进展
        1.2.1 果实组织木质化特点
        1.2.2 木质化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1.2.3 果实采后木质化控制技术
    1.3 冷诱导转录因子CBF基因研究进展
        1.3.1 植物抗冷的信号转导
        1.3.2 CBF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克隆
        1.3.3 CBF基因的表达调控
        1.3.4 CBF基因功能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猕猴桃果实冷害木质化发生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1-MCP处理
        2.1.3 冷害率与冷害指数
        2.1.4 果实硬度、乙烯释放速率
        2.1.5 木质化组织的染色、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2.1.6 木质素含量和PAL、CAD、POD酶活性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MCP对‘徐香’和‘红阳’冷害率与冷害指数的影响
        2.2.2 1-MCP对‘徐香’和‘红阳’果实硬度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2.2.3 木质化组织的染色鉴定、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2.2.4 1-MCP对‘徐香’和‘红阳’果实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2.5 1-MCP对‘徐香’和‘红阳’果实PAL、CAD和P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徐香’猕猴桃果肉和果心组织耐冷性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肉和果心冷害发生分析
        3.2.2 果肉和果心冷害症状及显微、超微结构观察
        3.2.3 果肉和果心的硬度和相对电导率变化
        3.2.4 果肉和果心组织代谢物聚类分析
        3.2.5 果肉和果心组织差异代谢物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猕猴桃果实冷诱导转录因子DREB1/CBF家族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特异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猕猴桃果实总RNA提取和CBF家族基因的克隆
        4.2.2 猕猴桃果实CBF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4.2.3 猕猴桃CBF基因聚类分析
        4.2.4 AcCBF在不同冷敏性猕猴桃品种间的表达特征
        4.2.5 AcCBF基因在‘徐香’果肉和果心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甲酯(MeSA)对‘徐香’猕猴桃果实冷害及CBF基因表达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MeJA和MeSA处理
        5.1.3 冷害率和冷害指数
        5.1.4 果实硬度和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5.1.5 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
        5.1.6 CBFs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eJA和MeSA处理对果实冷害的影响
        5.2.2 MeJA和MeSA处理对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5.2.3 MeJA和MeSA处理对果实硬度与电导率的影响
        5.2.4 MeJA和MeSA处理对冷诱导转录因子CBF基因在果肉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5.2.5 MeJA和MeSA处理对冷诱导转录因子CBF在果心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猕猴桃AcCBF1和AcCBF2基因功能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表达载体PBI121-AcCBF1和PBI121-AcCBF2的构建
        6.2.2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鉴定
        6.2.3 过表达AcCBF1和AcCBF2对拟南芥植株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采后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培养基制作
        1.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1.2.3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2.4 样品处理
        1.2.5 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损伤接种后病斑直径的影响
        1.2.6 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采后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7 生理指标的测定
        1.2.8 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
    2.2 外源亚精胺采后处理对梨果组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3 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梨果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3.1 采后亚精胺处理对梨果失重率的影响
        2.3.2 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梨果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及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2.3.3 采后亚精胺处理对梨果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D]. 吴忠红. 石河子大学, 2021
  • [2]24-表油菜素内酯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D]. 王小璐. 西北大学, 2020(02)
  • [3]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D]. 朱芹. 扬州大学, 2020(04)
  • [4]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D]. 徐文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及成熟衰老的影响[J]. 刘新婷,阎宁,李雯,曾教科.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2)
  • [6]p-香豆酸调控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D]. 曹毛毛. 西北大学, 2019(12)
  • [7]外源亚精胺处理对香菇木质化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J]. 丁树东,李艳杰,郭玉曦. 食品科学, 2019(01)
  • [8]高氧气调包装抑制菜心采后木质化机理研究[D]. 耿子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猕猴桃采后冷害木质化特点及其果实抗冷机制研究[D]. 索江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10]采后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J]. 胡培芳,李永才,马岳岳,毕阳,张婷婷,张彦东. 果树学报, 2018(02)

标签:;  ;  ;  ;  ;  

不同时期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