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一、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谷加丽,鲍燕敏,郑跃杰[1](2021)在《寄生虫病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 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17.97,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7.37,P=0.06)。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洪玉芳,吴漾,许雍棠,姚鹏翔,陈振宗,马晓萍[2](2020)在《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眼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分析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内外科诊治的存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的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患者;另从来我院就诊的无全身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随机选取246例作为对照者。本研究采用拔取眼部睫毛,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蠕形螨及虫卵,确定眼部蠕形螨感染情况。结果:192例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中有眼部蠕形螨感染者为162例,阳性率为84.4%;246例对照者中有眼部蠕形螨感染者为150例,阳性率为61.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呈正相关(r=0.256,P<0.001)。其中,糖尿病患者的眼部蠕形螨感染率最高,为89.7%。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呈正相关(r=0.25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有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感染眼部蠕形螨的风险是未患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的2.09倍(OR=2.09,95%CI为1.25~3.47,P=0.005)。结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是眼部蠕形螨感染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眼部蠕形螨的检查。

谭明佳[3](2020)在《84例儿童慢性腹泻病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慢性腹泻病临床特征、病因及合并症等,总结目前诊治过程中的难点,为临床诊治慢性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主要诊断为慢性腹泻病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利用SPSS 22.0及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84例慢性腹泻患儿,男性占62例(73.8%),女性22例(26.2%),男女比例2.8:1。78.6%(66/84例)的患儿在1岁内起病。慢性腹泻患儿常见主要病因为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38/84例,45.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0/84例,11.9%)、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6/84例,7.1%)、炎症性肠病(5/84例,6.0%)。前五位最常见合并症为呼吸道感染(49/84例,58.3%)、营养不良(31/84例,36.9%)、贫血(28/84例,33.3%)、脱水(16/84例,19.0%)、电解质紊乱(8/84例,9.5%)。粪便检查提示本组7/66例(10.6%)伴有粪便还原糖试验阳性,53/57例(93.0%)伴有菌群失调。血常规提示21/84例(25.0%)患儿伴有血小板增高症。结论:慢性腹泻患儿最常见于婴幼儿,特别是男婴。病因以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炎症性肠病最常见,多合并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贫血。

颜鲁军[4](2020)在《细粒棘球蚴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疾病之一,仅在中国每年就造成大约30亿元的经济损失。细粒棘球绦虫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农牧和半农半牧地区。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表明,寄生虫编码的microRNAs(miRNAs)分子能够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促进其在宿主体内的寄生。因此,开展细粒棘球蚴miRNA分子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功能研究,对寻找新型的抗寄生虫药物和诊断试剂靶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为了分析miR-71在细粒棘球蚴中的组织分布及分泌表达情况,合成miR-71核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miR-71在细粒棘球蚴中的组织分布;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组)、胰岛素(胰岛素组)或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组)等不同条件下培养细粒棘球蚴,收集上清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结构,利用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外泌体生物标志分子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的抗体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体中miR-71的丰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71在发育中期和晚期的原头节以及囊壁生发层中均有表达。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细粒棘球蚴分泌的外泌体粒径分别为48.9、49.7和65.4 nm,均在40120 nm内;外泌体形态呈由膜包裹的球形。Western blotting从外泌体检出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表明外泌体提取成功。qPCR结果显示,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细粒棘球蚴分泌的外泌体中,miR-71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1.84、1.87和2.38倍(P<0.01)。2.为了探究细粒棘球蚴外泌体是否能够进入宿主细胞,用PKH-26细胞膜染料对外泌体进行染色,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人肾上皮细胞HEK-293t进行共孵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定位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的内化效率。结果显示,各组外泌体均被RAW264.7、NCTC1469和HEK-293t细胞内化至细胞质内,内化率分别为72.1%、18.2%和18.5%。其中RAW264.7细胞中外泌体的内化率明显高于NCTC1469和HEK-293t细胞组,差异极显着(P<0.01)。3.为了初步分析外泌体中miR-71的生物活性,采用miR-71的已知靶基因NLK的3’UTR,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荧光报告质粒,分别与miRNA阴性对照、miR-71模拟物和外泌体共转染HEK-293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K-293t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pCMV-eGFP-NLK-WT与miR-71模拟物和外泌体共转染组的MFI值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突变型pCMV-eGFP-NLK-Mut与miR-71模拟物、外泌体共转染组的MFI值无明显变化,差异不显着(P>0.1)。结论:miR-71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及囊壁中广泛表达。宿主体内的不同环境能够刺细粒棘球蚴大量表达miR-71,并通过外泌体进入宿主细胞质内,特别是免疫细胞中。外泌体中的miR-71能够与已知的靶基因相互结合,初步表明其具有生物活性。

黄淑敏[5](2019)在《3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以免疫系统功能缺如或低下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分析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个类型临床发病情况及主要临床表现,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识别和管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内科收治的3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确诊年龄、性别、家族史、出生史、疫苗接种史、生长发育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结果、胸部CT、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3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6例,有阳性/可疑家族史患儿7例。本组PID中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共18例(占52.9%)、联合免疫缺陷5例(占14.7%)、免疫失调性疾病5例(占14.7%)、伴典型症状的免疫缺陷综合征3例(占8.8%)、先天性吞噬细胞数目和/或功能缺陷共2例(占5.9%)、自身炎症性疾病1例(占2.9%)。全组病例均有感染表现,以呼吸系统(30/34例)最常受累,不同PID疾病类型的呼吸道病原学培养结果、胸部CT改变各有特点。非感染表现中,合并自身炎症性疾病9例,其中关节炎4例;合并肿瘤2例,均诊断为淋巴瘤。针对不同入院症状及并发疾病予相应治疗后,住院期间1例因严重感染死亡,其余均好转出院。结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及起病时间不一,本组病例患儿均有反复感染表现。临床工作中对于存在反复感染的患儿需高度怀疑PID,家族史调查和免疫功能检测可帮助临床诊断,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感染以呼吸道受累最为多见,且不同PID类型的易感病原体各有特点。除外感染,PID患者有合并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在远期的临床管理中,需关注并发相关疾病的可能。

柯嘉[6](20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指标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COPD)和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变化,以期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同时研究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临床综合诊治慢阻肺。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住院部及门诊的COPD稳定期及AECOPD患者,分成不同中医证型作为观察组,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体液免疫六项(IgA、IgG、IgM、IgE、C3、C4)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绝对值、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Th淋巴细胞/Ts淋巴细胞比值),建立数据库,分析COPD稳定期患者与AECOPD患者不同证型之间及相对健康人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AECOPD组共67例,其中男55例,女12例,平均年龄73.4岁,稳定期COPD组共54例,其中男4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1.4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71.2岁。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t检验比较各组年龄均数无明显差异。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主要分为痰热壅肺(共40例,占AECOPD组59.7%)、痰浊阻肺(共27例,占AECOPD组40.3%),稳定期主要分为肺脾气虚(共31例,占慢阻肺稳定期组57.4%)、肺肾气虚(共23例,占慢阻肺稳定期组42.6%)。3.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AECOPD组与对照组血清Lym、T cell、Th Cell、Tc Ce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T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血清Lym、T cell、Th Cell、Tc Ce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T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与COPD稳定期组血清Lym、Tc Cell、Th/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cell、Th Cel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体液免疫功能对比:AECOPD组与对照组血清 IgA、IgG、IgM、IgE、C3、C4 相比较,其中 IgA、IgG、IgM、C3 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gE、C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血清IgA、IgG、IgM、IgE、C3、C4相比较,其中IgG、IgM、C3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gA、IgE、C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与COPD 稳定期组血清 IgA、IgG、IgM、IgE、C3、C4 相比较,其中 IgA、IgM、C3、C4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gG、IgE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证型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AECOPD痰湿阻肺组与痰热壅肺组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痰湿阻肺组lym水平高于痰热壅肺组(P<0.05),余T cell、Th Cell、Tc Cell、Th/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组肺脾气虚与肺肾气虚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两组之间lym、T cell、Th Cell、Tc Cell、Th/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证型体液免疫功能对比:AECOPD痰湿阻肺组与痰热壅肺组血清体液免疫功能比较,痰湿阻肺组IgM高于痰热壅肺组,IgA、IgG低于痰热壅肺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IgE、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与肺肾气虚血清体液免疫功能比较,两组之间IgA、IgG、IgM、IgE、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OPD稳定期组、AECOPD组分别与对照组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COPD稳定期组、AECOPD组Lym、T cell、Th Cell、Tc Ce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h/Ts则无明显差异。提示COPD患者不论处于稳定期还是急性加重期均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而COPD稳定期组与AECOPD组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AECOPD组Lym、Th/Ts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组,Tc Cell高于稳定期组,提示COPD急性加重期存在免疫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失衡。2.COPD稳定期组、AECOPD组分别与对照组血清体液免疫功能比较,COPD稳定期组IgG、IgM、C3,AECOPD组IgA、IgG、IgM、C3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AECOPD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而AECOPD组与COPD稳定期组血清体液免疫功能比较,其中IgA、IgM、C3、C4有差异,提示COPD急性加重与抗原抗体反应、补体系统激活有关。3.AECOPD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痰热壅肺组lym水平低于痰湿阻肺组,提示痰热壅肺组免疫功能较差,更容易受到感染及病情加重;lym水平与AECOPD中医证型中的痰热壅肺组有较大的相关性,测定lym水平可辅助中医辨证。而COPD稳定期组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AECOPD组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体液免疫功能比较,痰湿阻肺组IgM高于痰热壅肺组,IgA、IgG低于痰热壅肺组,两组之间的体液免疫的差异可以为中医辨证做参考。而COPD稳定期组血清体液免疫功能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刘孔尚[7](2017)在《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疫病生态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之一,由于其适应能力强,生理上与人相近,常被用于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是我国特有的猕猴亚种,目前仅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地区,是自然分布最北的猕猴种群。太行山猕猴在生理、形态、代谢、遗传和生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太行山猕猴主要活动在河南省济源市境内。近年来,动物疫病的频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观赏对象的生态旅游活动已得到迅速发展,通过观察发现,人类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接触次数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多问题,对非人灵长类动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行为改变、伤残率升高、患病率增加等。而一旦传染病在群体内传播开来,将会对整个种群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整个物种灭绝。为了解太行山猕猴病原体的流行病学情况、传播途径及危害程度,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对济源市五龙口风景名胜区的野生太行山猕猴进行采样调查。通过对其种群内主要病原体的种类、感染率、相关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太行山猕猴的物种保护和人猴共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太行山猕猴主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济源市五龙口景区,采集了新鲜猕猴粪样458份,对其进行病毒、致病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检测到的病原体种类为:细小病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蜂房哈夫尼亚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肺炎链球菌、阿米巴原虫、鞭虫、等孢球虫、泡翼线虫、蛲虫、粪类圆线虫、钩虫、结肠小袋纤毛虫、毛细线虫、猴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30%、13.32%、31.66%、1.75%、29.91%、28.38%、6.77%、18.34%、11.57%、26.64%、8.30%、89.96%、93.23%、28.38%、15.07%、1.75%、73.36%、3.28%、70.09%、8.30%、31.66%、6.77%。2)猴源阿米巴原虫种类及其种系发育研究利用PCR鉴定方法,对太行山猕猴感染的阿米巴原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猕猴携带E.dispar、E.hartmanni、E.coli和E.chattoni 4种阿米巴原虫且感染率分别为58.30%、79.91%、69.87%和88.43%,混合感染率为84.93%。基于测序进行种系发育关系分析,发现太行山猕猴所携带的阿米巴原虫与已知种类序列同源性为97%99%,进化树分析显示,分别与E.dispar、E.hartmanni、E.coli和E.chattoni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即4种阿米巴原虫分别为E.dispar、E.hartmanni、E.coli和E.chattoni。3)猴源蜂房哈夫尼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016年,在济源市五龙口风景名胜区发现一只死亡的成年雌性猕猴,并在其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细菌,经鉴定为蜂房哈夫尼亚菌。菌落形态为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的小菌落,革兰士染色为阴性短杆菌;而该菌能分解D-半乳糖、D-果糖等,不能分解麦芽糖、蔗糖、L-鼠李糖等,且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5种抗生素耐受,对其他多数抗生素敏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序列与已知的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的基因同源性为99%,进化关系处在同一分支,表明该分离菌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

陈小红[8](2017)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极其复杂,可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系统,导致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有限,误诊率高。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若症状轻可以无任何异常,症状重则除了累及血液系统外,还可导致全身其他系统受损;病因也多样化,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因此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对临床诊治指导非常重要。尽管已有较多成人HE相关文献,但国内儿童HE文献较少,而且儿童有别于成人,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改变,以及医学检测技术的提升,HE的病因也可能发生改变。目的:通过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5年5月共6年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9人(占21.6%),腹痛15人(占17.0%),咳嗽,气急14人(占15.9%),皮疹13人(占14.8%),便血11人(占12.5%),腹泻6人(占6.8%)等为主,病因以感染性疾病28例(31.8%),其中呼吸道感染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并胰腺炎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25例(28.4%),嗜酸细胞胃肠炎20例(22.7%),免疫缺陷病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膀胱炎,嗜酸性血管性肉芽肿,肾病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儿童HE最常见病因是感染,其次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住院患儿HE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亦不能排除HE,部分有组织浸润,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可能。

陈小红,徐益萍,卢美萍[9](2016)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因构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8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9例(21.6%),腹痛15例(17.0%),咳嗽和/或气急14例(15.9%),皮疹13例(14.8%),便血ll例(12.5%),腹泻6例(6.8%);因感染导致28例(31.8%),其中急性支气管肺炎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合并胰腺炎1例;因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25例(28.4%);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导致20例(22.7%);因免疫缺陷病导致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性膀胱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肾病综合征导致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住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2015)在《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文中指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首诊于急诊。调查显示,大部分CAP患者在急诊进行初始诊断和治疗。急诊CAP的诊治,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时准确开始初始经验性治疗。规范治疗既能提高患者的诊治疗效,降低病死率,也能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然而,各级医院急诊对于CAP的诊治方案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规范急诊对CAP的诊疗行为,提高急诊医疗质量,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制订《急诊CAP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主要基于以下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1)国、内外相关指南;(2)

二、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眼部蠕形螨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3)84例儿童慢性腹泻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征
    2.3 检查结果
    2.4 病因分析
    2.5 合并症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检查结果
    3.3 病因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目录

(4)细粒棘球蚴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金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细粒棘球绦虫
        1.1 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结构
        1.2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2 囊型包虫病
        2.1 囊型包虫病的危害
        2.2 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病理学结构
        2.3 流行病学特征
        2.4 临床表现
        2.5 诊断方法
        2.6 治疗方法
    3 MicroRNA
        3.1 miRNA的合成与功能
        3.2 miRNA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
    4 外泌体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miR-71 在细粒棘球蚴中的表达分布情况
    1 材料
        1.1 细粒棘球蚴包囊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Egr-miR-71 的探针合成
        2.2 石蜡切片制备
        2.3 Egr-miR-71 原位杂交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量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体外培养
        2.2 外泌体的分离
        2.3 外泌体的鉴定
        2.4 不同处理条件下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量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3.2 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丰度
    4 讨论
第四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内化效率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外泌体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外泌体的PHK-26 染色
        2.2 外泌体的内化分析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2.4 内化效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内化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内化效率
    4 讨论
第五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总RNA提取
        2.2 cDNA的反转录
        2.3 野生型NLK基因3'UTR的克隆
        2.4 野生型重组质粒pCMV-e GFP-NLK-WT的构建
        2.5 突变型重组质粒pCMV-e GFP-NLK-Mut的构建
        2.6 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t细胞的培养
        2.7 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靶基因NLK的3'UTR扩增结果
        3.2 NLK3'UTR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3.3 重组质粒pCMV-eGFP-NLK-WT的双酶切验证
        3.4 重组质粒pCMV-eGFP-Mut的双酶切验证
        3.5 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3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数据收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疾病分型
    3.3 临床表现
    3.4 辅助检查
        3.4.1 实验室检查
        3.4.2 病原学检查
        3.4.3 影像学检查
    3.5 患儿治疗及转归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指标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
        一、病因病机
        二、治则治法
        三、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免疫干预
        四、各项研究的缺陷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实验分组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六、观察方法
        七、实验仪器和试剂
        八、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三、T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结果
        四、体液免疫功能测定结果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疫病生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文献综述
    1.1.1 动物源疫病及其研究
    1.1.2 非人灵长类动物疫病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太行山猕猴主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地区
    2.2.2 研究对象
    2.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4 粪便样品采集与保存
    2.2.5 粪便DNA、RNA提取
    2.2.6 PCR、RT-PCR扩增反应
    2.2.7 PCR产物检测
2.3 结果
    2.3.1 太行山猕猴病毒感染种类及感染率
    2.3.2 太行山猕猴致病菌感染种类及感染率
    2.3.3 太行山猕猴寄生虫感染种类及感染率
2.4 讨论
    2.4.1 各主要病原体感染率
    2.4.2 寄生虫的PCR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比较
    2.4.3 太行山猕猴疫病防控策略 3 猴源阿米巴原虫的种类及其种系发育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地区
    3.2.2 研究对象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4 粪便样品采集与保存
    3.2.5 猴源阿米巴原虫种类鉴定
    3.2.6 基于SSU-rRNA基因的猴源阿米巴原虫种系发育分析
3.3 结果
    3.3.1 猴源阿米巴原虫种类
    3.3.2 SSU-rRNA序列种系发育分析
3.4 讨论
    3.4.1 PCR鉴定方法
    3.4.2 SSU-rR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及序列分析 4 猴源蜂房哈夫尼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地区
    4.2.2 病料来源
    4.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4 蜂房哈夫尼亚菌的分离培养
    4.2.5 革兰氏染色
    4.2.6 细菌的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
    4.2.7 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反应
    4.2.8 PCR产物检测
    4.2.9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和连接转化
    4.2.10 克隆的鉴定与测序
    4.2.11 16S rRNA基因种系发育分析
4.3 结果
    4.3.1 蜂房哈夫尼亚菌的分离结果及形态特征
    4.3.2 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3.3 16S rRNA基因扩增及种系发育分析
4.4 讨论 5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
5.2 主要结论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寄生虫病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J]. 谷加丽,鲍燕敏,郑跃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2)
  • [2]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性的研究[J]. 洪玉芳,吴漾,许雍棠,姚鹏翔,陈振宗,马晓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04)
  • [3]84例儿童慢性腹泻病临床分析[D]. 谭明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细粒棘球蚴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D]. 颜鲁军.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3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 黄淑敏. 浙江大学, 2019(03)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指标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柯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疫病生态初步研究[D]. 刘孔尚. 郑州大学, 2017(12)
  • [8]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D]. 陈小红. 浙江大学, 2017(01)
  • [9]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J]. 陈小红,徐益萍,卢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3)
  • [10]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12)

标签:;  ;  ;  ;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