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对“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的影响

回族文化对“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的影响

一、徽文化对发展“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建[1](2021)在《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机制及调控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文中认为生境质量是生物多样性的反映,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旅游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评估旅游主导下区域生境质量变化是推进我国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旅游目的地是人地关系互动的典型区域,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有效识别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揭示其演化机制有助于理解旅游发展进程中生境质量的空间变化,是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可视化研究的新视角,对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模型构建-时空特征识别-演化机制分析-调控路径”的分析框架,借助GIS、RS等技术,运用遥感影像、气象、统计年鉴、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In VEST模型、气象-植被模型、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非线性回归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方法,选取典型旅游目的地黄山市为研究区,对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演化进行系统研究。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发展生境质量评估模型,划分生境质量时空分析单元,总结不同旅游活动密度区生境质量演化特征、影响因素,探讨生境质量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揭示生境质量演化机制,提出生境质量分区调控路径。研究发现:(1)由NPP和NDVI组成的模型可以修正In VEST生境质量模块中系数设置的不足。修正后的模型在山地林区为主的研究区适用性较好,可优化同种生境其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方向变化。(2)黄山市不同旅游活动密度区生境质量演化阶段特征具有差异性。研究期黄山市旅游发展可分为全面参与、产业发展与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三阶段和核心区、过渡区、边缘区三区域。核心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性较强,不同年份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关联性不断增强;为生境质量冷点的主要分布区,冷点的集聚范围缩小,扩散方向稳定。过渡区和边缘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空间关联性震荡后有所减弱;为生境质量热点的主要分布区,热点变化方向不稳定,分布离散。总体上,低等级生境范围在核心区扩张,但集中度也越来越高;高等级生境在过渡区和边缘区有所增加,但破碎度也增加。(3)黄山市生境质量受自然与人文多重因素影响,旅游活动在核心区对生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自然因素是决定生境质量空间格局的基础因素,阶段特征不明显;人文因素是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阶段特性明显,社会经济发展越快,影响力越强。核心区生境质量受自然和人文多重因素影响,阶段特征明显;过渡区生境质量主要由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交通主导;边缘区生境质量受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影响。旅游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和距景区中心20km范围内;旅游要素与地形、交通等因素结合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会大幅度增强。(4)三层动力下的空间实践驱动黄山市空间生产与生境质量演化。旅游活动与居民活动形成的双重活力,市场力、政府力和社会力组成的三种动力,交通、旅游、地形、政治构成的四大要素是促进空间生产与生境质量演化的动力机制。在动力系统下,由政府、开发商、居民等组成的空间实践主体在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空间表征与徽文化等表征空间的影响下,进行了现代化空间的生产、旅游空间的再生产、空间连接通道生产,从而改变生境质量格局。(5)生态安全格局是黄山市生境质量分区调控的依据。以生境质量为主要指标,基于“源地-阻力面-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生境质量调控可以依据生态安全格局,从土地利用冲突调控、廊道修复、旅游发展分区优化等角度开展。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提出用NPP和NDVI组成的模型改进In 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块中系数设置的缺陷,完善了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评估的方法;(2)创新性地将In VEST生境质量评估改进模型运用到旅游目的地,系统地研究了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的特征、影响因素与机制及调控路径,丰富了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研究的内容;(3)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阐述生境质量演化过程,为解析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王睿[2](2018)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旅游、健康、消费等观念的转变,以及国民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使得汽车露营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形势下,汽车露营旅游的发展不断引起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因此,对汽车露营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发展策略可谓至关重要。鉴于汽车露营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范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地处浙西赣北和长三角后花园,旅游资源富集,其发展汽车露营产业是进一步促进安徽体育和旅游融合,拉动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示范区发展汽车露营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通过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多级模糊评价法系统分析了制约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汽车露营产业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高度融合的新载体,通过建立汽车露营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影响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具体包括在战略层面影响的核心六要素:利益导向、营销管理、安全环境、政策制度、交通关联和社会人际,以及在策略措施层面影响的九个因素:资源丰富性、投资与效益、营地产品开发、营地安全、政策支持、特色文化、服务配套、体育文化赛事、交通可达性等。由此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必须构建国际化标准的汽车露营产业体系,即汽车露营地的文化体系、专业人才队伍体系、产品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和营销网络体系。为推动和规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构建以皖南山水和徽文化为特色的汽车露营产业新模式;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打造汽车露营产业发展模式;夯实汽车露营产业理论研究,服务产业发展。

毕学成,苏勤,王诺[3](2016)在《黄山旅游国内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文中提出文章运用Citespace对1983年至2015年间的国内黄山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同时定性分析了黄山旅游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认为33年间学者们针对黄山旅游所进行的研究面主要基于旅游者的行为与特征、旅游影响、旅游资源特性、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旅游控制与设施设计等视角,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战略等方面。在研究区间内,黄山旅游在空间上呈现出了由黄山风景区向外围扩展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则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了横向延展与纵向深入的趋势。

韩卢敏,陆林,杨兴柱[4](2016)在《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借助于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视角,构建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的理论框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探寻旅游政策变迁的路径和动因,揭示旅游政策变迁和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内在联系。并以安徽省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之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旅游政策变迁划分为形成期、密集期和协调融合期3个时期,其空间响应状态分别为点状格局、单一板块格局和多板块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旅游政策在不同时期通过其作用机制引导、激励利益主体投资建设旅游节点、交通设施等行为,推动旅游空间格局由点状格局向板块格局发展演化,旅游政策的空间响应强度取决于政府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政策对利益主体的激励程度。

天娜[5](2014)在《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将黄山市作为三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进行建设。黄山市以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等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世界遗产观光、徽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旅游产品为品牌,以国际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体系为大通道,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建设方向,带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一体化,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和中国旅游的标志性城市。可见黄山市旅游的地位不仅仅在安徽省范围内很重要,也是全国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的节点。全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般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调查统计方法、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这种不合理开发的内在原因,探索黄山市旅游业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尤其是结合黄山市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本文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从黄山市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角度分析如何改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从而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业市场需求也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如何使旅游资源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旅游发展的趋势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本文分析的另外一个角度,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关于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最后对比分析汤加旅游业发展情况,研究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相关经验与教训。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这种不合理开发的内在原因,探索黄山市旅游业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对于改善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些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及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中,将汤加旅游资源开发与黄山市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比较,更加丰富了研究,促进交流,互相汲取养分,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视角与路径。本文旨在优化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李庆庆[6](2013)在《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南山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中国状元第县、中国有机茶之乡和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城市名片。旅游业不仅在休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休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展现休宁优美风光、乡土民俗、人文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窗口和门户。近些年来,休宁县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休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旅游市场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休宁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休宁县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市场、旅游空间竞合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由此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市场等五个方面得出了休宁县旅游业发展SWOT矩阵,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打造旅游集散县城,改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加快建设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联合周边景区,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全方位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多方位吸收资金;提高旅游营销水平;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改善旅游环境;强化政府指导,做好制度保障等。希望这些建议、对策能够对休宁县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李本和[7](2012)在《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文中指出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安徽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以皖南为重点向全省统筹协调发展转变,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经济网络布局。

侯兵[8](2011)在《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文化旅游是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依托。随着以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先导的旅游同城化趋势和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旅游空间形态开始由知名景区、城市旅游向多目的地组合的区域空间转变。从地域组织的视角审视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都市圈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配置和整合市场资源、密切地区间的关系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从文化的视角探讨都市圈旅游空间关系,将有利于都市圈效应的不断延伸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分工,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整合研究既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旅游研究范式,也丰富了都市圈的理论体系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整合思路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从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四个方面,以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背景条件进行剖析,形成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背景和基础条件。其次,论文重点就文化旅游空间关系涉及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旅游文化结构与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空间关系整合的重要支撑;第三,从景观廊道和资源空间分异、旅游业发展基础和区域协作程度双重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空间整合模式,并对都市圈与其他区域空间的竞合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从资源空间整合和文化空间整合的角度,对主体空间以组团结构的方式对沿江芜马段和南京段、运河长江交汇处、里运河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机制、模式及路径进行深入剖析,通过产业整合的分析深化了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目标和任务;第五,在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多维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都市圈文化旅游的形象体系,并对文化旅游空间的落实载体——文化旅游线路在都市圈串联、整合和优化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综合运用了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以及文化学、城市规划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将社会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相结合,主要创新之处如下:(1)建立了基于区域比较与评价的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结合与资源对接的多类多尺度的旅游产品评定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划分,修正了《国标》中“人文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建立的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在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研究中得到成功运用。针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两套针对性强、可实践的价值评价体系。藉此对都市圈各地的文化资源的丰度、密度、旅游价值的空间分异以及主要资源的可达性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得出都市圈文化旅游的资源分布规律。(2)形成了区域旅游文化结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以文化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化区和文脉的视角提炼区域旅游文化因子,通过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效果检验和影响区分。运用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建构都市圈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并形成圈域和圈外的复合式整合思路。(3)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主体空间的结构模式,包括基于景观廊道和资源空间分异的“V”型空间结构和基于发展基础和区域协作程度的圈层式空间结构,两者综合可以用“点——轴(线)——圈(面或域)”来解释。空间整合以组团结构的方式展开,各个组团结构表现出了不同的整合机制和模式,在都市圈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4)提出文化旅游线路是空间整合和优化的载体,指出文化旅游线路具有典型的产品属性和空间属性,以上海世博会和各地主要旅行社推荐的主要线路为样本空间,以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都市圈文化线路进行重组和优化。基于都市圈层面的文化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是学界极少涉及的领域,本文就此作管窥性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将会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形成创新和补充;在实践层面上,本文相关研究将会对区域旅游资源分析比较和都市圈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沈宏[9](2010)在《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旅游业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市场经济大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旅游需求和经营业态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因此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乡村旅游亦不例外。本论文在分析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分析,具体以黄山市为实证分析对象。黄山市乡村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生态资源,各方面都有着国家顶级的旅游资源,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其乡村旅游基本成型,按开发类型可以分为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景观度假型和新型化乡村旅游,根据各区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黄山市已形成了三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环黄山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素质也不断提升。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很多,面对其产业升级道路,本论文旨在从源远流长的徽文化角度来寻找切入口,深入挖掘徽文化中可为乡村旅游所用的元素,创新地从徽文化视角系统提出黄山市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之策,这对黄山市乃至更广的范围内为探索传统的地域文化如何为现实旅游发展服务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分别从徽派建筑、农耕景观、民俗风情、餐饮文化、传统工艺与新安医学六个方面深入挖掘徽文化,为黄山市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选定人文素材。在探讨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辩证关系中,除了分析相关元素之外,还体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的一面和二者矛盾的另一面。徽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体现在:徽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牵引徽文化复兴与传承这两方面。徽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矛盾之处体现在黄山市目前发展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弱;村庄建设千篇一律,城市化倾向加剧;居民参与力量微弱,社区利益被忽视等。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可以提升为“以徽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实现“诗意栖居”,实现乡村复兴。具体的升级策略可以从乡村旅游的形象升级、产品升级、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升级、经营模式升级、营销战略五位一体进行阐述。其一,乡村旅游的形象升级,包括徽文化主题口号、徽文化主题歌舞晚会、徽文化的景观营造三方面。尤其在景观营造方面,由于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在造型﹑功能装饰和结构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若将徽派建筑的特征融入基础设施和景观营造中,让游客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对游客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过程,也是黄山市烘托人文氛围,提高乡村形象的重要契机。其二,乡村旅游的产品升级,包括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方面融入徽文化要素、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塑造不同徽文化特色的主题乡村三方面。传承发扬以徽菜为重点的饮食文化;在住宿设施的新建和改建中加强徽派建筑风貌控制;建立大交通网络,把主干道通往乡村景点的公路纳入黄山市的大交通,由政府多方筹资建设,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在充分考虑交通、住宿、景点差异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设置线路,组合推介文化景观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特色,在旅游管理和旅游政策部门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下,结合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开发,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拳头旅游商品;引入政府采购理念,充分发挥黄山市现有文娱人力资源的效用,深入挖掘黄山市民间传统,打造具有徽文化地域特点和风情的文化演出项目。其三,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的升级,通过分析黄山市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存在的民俗内涵丧失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法:坚持生产和扩大经营保护传统手工技能;通过收集整理和设馆展览进行传承保护;对濒危精粹遗产设立专门机构重点保护;在民间活动中保护传承特色文化;举办节庆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保护;建立研究机构,在研究和传播中实现保护传承。其四,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升级,体现在以产品创造为核心的舞台化经营与管理、以利益为核心的共生化策略、以集体为核心的组织化协调发展这三方面:保持乡村旅游其乡村性的独特卖点,在管理与经营中引进科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管理与经营中做到“内外有别”,区分前后台,在对外经营与内部管理之间设置一个适度的屏障;激发农民维护旅游经营本土性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旅游发展中受益,保持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经营者的共生化;通过组建黄山市乡村旅游协会、农村旅游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弱势群体组织起来,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制度安排等给予扶持与引导,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当地绝大多数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其五,乡村旅游营销战略升级,本论文提出以下四点:推进古徽州“一府六县”乡村旅游联盟,联手打造中国乡村旅游金三角推向海内外旅游市场;融入“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实现客源共享、合作双赢;积极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徽州旅游进社区”,抓住新建立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个历史机遇,深化泛长三角的客源市场;深化“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推进乡村旅游的国际化。

王靖[10](2007)在《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安徽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对安徽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进行剖析,阐述了安徽旅游"十一五"发展战略及其积极贡献。

二、徽文化对发展“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徽文化对发展“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机制及调控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空间生产理论
        2.1.4 复杂系统演化理论
        2.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概念界定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生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3.2 基于InVEST模型的特定区域生境质量研究进展
        2.3.3 区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进展
    2.4 小结
        2.4.1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进行生境质量评估的理论依据
        2.4.2 研究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3.1.1 研究区介绍
        3.1.2 研究区典型代表性分析
    3.2 分析尺度
        3.2.1 时间尺度
        3.2.2 空间尺度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生态模型
        3.3.3 地理空间分析法
        3.3.4 统计分析法
        3.3.5 专家打分法
    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3.4.1 研究思路
        3.4.2 研究技术路线
    3.5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5.1 数据来源
        3.5.2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4 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改进模型构建与应用
    4.1 InVEST生境质量模型构建
        4.1.1 模型数据与参数
        4.1.2 生境退化度计算
        4.1.3 生境质量计算
    4.2 生境质量修正系数构建
        4.2.1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4.2.2 基于气候-植被模型的NPP测算
        4.2.3 生境质量修正系数
    4.3 基于修正系数的InVEST生境质量改进模型
        4.3.1 基于修正系数的InVEST生境质量改进模型应用
        4.3.2 In VEST生境质量评估改进模型优化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黄山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
    5.1 旅游发展阶段划分
        5.1.1 基于综合特征分析的旅游发展阶段定性划分
        5.1.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旅游发展阶段定量划分
        5.1.3 旅游发展阶段综合划分
    5.2 生境质量空间分析单元选择
        5.2.1 空间分析单元确定方法
        5.2.2 空间分析单元选择
    5.3 旅游目的地分区
        5.3.1 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分区方法
        5.3.2 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分区
    5.4 生境质量演化时间序列特征
        5.4.1 全市及旅游活动不同强度区生境质量均值变化
        5.4.2 全市及旅游活动不同强度区生境质量等级变化
        5.4.3 各区县与乡镇(街道)生境质量变化
        5.4.4 典型局部区域生境质量变化
    5.5 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5.5.1 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识别方法
        5.5.2 生境质量等级演化信息图谱
        5.5.3 生境质量空间关联特征演化
        5.5.4 生境质量空间集聚特征演化
        5.5.5 生境质量空间方向特征演化
    5.6 本章小结
6 黄山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境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1.1 生境质量影响因素指标选择原则
        6.1.2 生境质量影响因子选取
    6.2 生境质量影响因子格网数据获取
        6.2.1 地形维度
        6.2.2 土壤维度
        6.2.3 景观维度
        6.2.4 气象维度
        6.2.5 植被维度
        6.2.6 居民生活维度
        6.2.7 经济发展维度
        6.2.8 旅游发展维度
        6.2.9 政府调控维度
    6.3 生境质量主要影响因子识别方法
        6.3.1 地理探测器
        6.3.2 数据离散化
    6.4 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演化分析
        6.4.1 自然因素
        6.4.2 人文因素
        6.4.3 综合分析
    6.5 不同旅游活动密度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演化差异分析
        6.5.1 自然因素
        6.5.2 人文因素
        6.5.3 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黄山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化机制研究
    7.1 旅游产业与生境质量关系识别
        7.1.1 识别方法
        7.1.2 旅游产业要素不同密度区生境质量差异分析
        7.1.3 旅游产业要素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力定量探测
        7.1.4 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区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探测
        7.1.5 旅游景区不同距离圈层生境质量差异演化分析
    7.2 生境质量时空演化机制
        7.2.1 生境质量格局演化特征总结
        7.2.2 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机制适用理论:空间生产理论
        7.2.3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形成过程
        7.2.4 研究期黄山市空间生产与生境质量演化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黄山市生境质量调控
    8.1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1.1 研究方法
        8.1.2 源地识别
        8.1.3 阻力面构建
        8.1.4 生态安全分区
        8.1.5 生态廊道构建与识别
        8.1.6 黄山市生态安全格局
    8.2 生境质量调控路径
        8.2.1 土地利用冲突分区调控
        8.2.2 生态廊道修复
        8.2.3 旅游发展分区优化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InVEST模型生境质量系数专家评分表
附录2: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1.2 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拉动消费内需
        1.1.3 汽车露营撬动皖南文化旅游产业
    1.2 目标内容和方法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汽车露营旅游
        2.1.2 汽车露营地
        2.1.3 汽车露营产业
    2.2 相关理论
        2.2.1 体验产业理论
        2.2.2 体育旅游系统工程
    2.3 汽车露营产业相关研究
        2.3.1 国外汽车露营产业研究现状
        2.3.2 我国汽车露营产业研究现状
        2.3.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研究现状
第3章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
    3.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1 优势(Strengths)
        3.1.2 劣势(Weaknesses)
        3.1.3 机遇(Opportunities)
        3.1.4 威胁(Threats)
    3.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现状调查与评价
        3.2.1 露营地运营现状调查对象与方法
        3.2.2 构建汽车露营地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3.2.3 基于AHP的营地项目的多级模糊评判
        3.2.4 营地项目模糊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
    3.3 影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3.1 汽车露营地文化内涵欠缺
        3.3.2 汽车露营地专业人才缺乏
        3.3.3 汽车露营地产品开发不足
        3.3.4 汽车露营地管理模式偏离
        3.3.5 营地营销网络缺少关联互动
第4章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体系构建
    4.1 汽车露营地文化体系
        4.1.1 汽车露营地的价值文化
        4.1.2 汽车露营地的品牌文化
        4.1.3 汽车露营地的制度文化
    4.2 汽车露营地专业人才队伍体系
        4.2.1 汽车露营地的人才类型
        4.2.2 汽车露营地的人才培养
    4.3 汽车露营地产品体系
        4.3.1 休闲主题体验活动
        4.3.2 教育主题体验活动
        4.3.3 运动主题体验活动
    4.4 汽车露营地运营管理体系
        4.4.1 汽车露营地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4.4.2 汽车露营地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4.5 汽车露营地营销网络体系
        4.5.1 汽车露营地的互联网营销
        4.5.2 汽车露营地的互联网服务
        4.5.3 汽车露营地的互联网传播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汽车露营产业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高度融合的新载体
        5.1.2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影响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1.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必须构建国际化标准的汽车露营产业体系
    5.2 建议
        5.2.1 构建以皖南山水和徽文化为特色的汽车露营产业新模式
        5.2.2 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打造汽车露营产业发展模式
        5.2.3 夯实汽车露营产业理论研究,服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地调查一览表
附录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地分布地图
附录3 皖南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A
附录4 安徽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B
附录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演算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黄山旅游国内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1983年-2015年黄山旅游研究整体概况
    1. 主要发文期刊分布
    2. 核心研究作者与团队
    3. 主要研究机构
    4. 研究热点
三、1983-2015年黄山旅游研究内容与分类
    1. 基于旅游者行为与特征视角
    2. 基于旅游影响视角
    3. 基于旅游资源特性与开发研究
    4. 基于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5. 基于旅游控制、配套设施设计研究
四、1983-2015年黄山旅游研究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1. 研究地域:由黄山风景区向外延展
    2. 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3. 研究内容:横向延展与纵向深入
五、结论

(4)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旅游政策空间响应的理论框架
    1.1 理论框架
    1.2 理论分析
        1.2.1 路径依赖理论
        1.2.2利益集团理论
2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空间响应研究
    2.1点状空间格局((1979~1999年)
        2.1.1旅游政策形成期
        2.1.2 空间响应
    2.2单一板块空间格局((2000~2005年)
        2.2.1旅游政策密集期
        2.2.2空间响应
    2.3多个板块空间格局((2006年至今)
        2.3.1旅游政策协调融合期
        2.3.2 空间响应
3 结论

(5)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旅游资源开发、分类与评价
        1.2 城市旅游概念体系与特点
        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3 黄山市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3 研究述评
        3.1 旅游资源与可持续研究述评
        3.2 黄山市旅游资源研究
第三章 黄山市旅游发展区域背景与概况
    1 黄山市旅游发展区域背景
    2 黄山市旅游发展概况
        2.1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2 黄山市重点景区发展状况
第四章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类和评价
    1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分类
        1.1 名山
        1.2 古洞
        1.3 秀水
        1.4 人文景观
    2 黄山市旅游资源评价——SWOT 分析
        2.1 优势分析
        2.2 劣势分析
        2.3 机遇
        2.4 面临的挑战
    3 黄山市旅游发展政策
第五章 黄山市旅游开发研究
    1 黄山市旅游空间布局
    2 黄山市客源市场分析
    3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
第六章 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 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
        1.1 生态系统思想
        1.2 资源有价思想
        1.3 市场导向原则
    2 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在制定旅游规划注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
        2.2 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可持续原则
        2.3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力度
        2.4 坚持以系统观念发展旅游业
        2.5 推出适应市场特色旅游项目
        2.6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章 汤加旅游发展的比较研究
    1 汤加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 汤加旅游业发展现状
    3 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比较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2.1 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
    2.2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2.3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2.4 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5 旅游业的影响作用
第三章 休宁县旅游资源分析
    3.1 休宁县概况
    3.2 休宁县旅游资源概况
    3.3 休宁县旅游资源分类
    3.4 休宁县旅游资源强度分析
        3.4.1 国家级旅游资源
        3.4.2 省级、地区级旅游资源
    3.5 休宁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3.5.1 旅游资源节点分析
        3.5.2 旅游资源线性分析
        3.5.3 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3.6 休宁县旅游资源特色分区
第四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4.1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4.2 休宁县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4.2.1 旅游市场时间维度分析
        4.2.2 旅游市场空间维度分析
        4.2.3 旅游市场感应维度分析
        4.2.4 旅游行为分析
        4.2.5 旅游偏好分析
        4.2.6 旅游消费分析
        4.2.7 旅游需求趋势分析
    4.3 休宁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4.3.1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4.3.2 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第五章 休宁县旅游空间竞合分析
    5.1 旅游竞合对象分析
        5.1.1 旅游竞合层次理论
        5.1.2 旅游竞合对象确定
    5.2 县域内旅游竞合分析
    5.3 与黄山市旅游竞合分析
        5.3.1 资源背景分析
        5.3.2 旅游竞合分析
    5.4 与皖南旅游区竞合分析
        5.4.1 资源背景分析
        5.4.2 旅游竞合分析
    5.5 与相邻省份旅游竞合分析
        5.5.1 资源背景分析
        5.5.2 旅游竞合分析
    5.6 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竞合分析
        5.6.1 资源背景分析
        5.6.2 旅游竞合分析
第六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6.1 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不完善,旅游客源对外依赖显着
    6.2 市场竞争力不强,周边景区威胁较大
    6.3 旅游产品开发不科学
    6.4 旅游规划滞后
    6.5 旅游专业人才缺口严重
    6.6 旅游发展资金不足
    6.7 旅游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6.8 旅游资源和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6.9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 SWOT 分析
        6.9.1 资源 SWOT 矩阵
        6.9.2 环境 SWOT 矩阵
        6.9.3 经济 SWOT 矩阵
        6.9.4 社会 SWOT 矩阵
        6.9.5 市场 SWOT 矩阵
第七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7.1 发展定位
    7.2 发展目标
    7.3 打造旅游集散县城,改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
    7.4 加快建设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
        7.4.1 全力打造一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7.4.2 构建“运动养生”与“环境养生”两大主题旅游区
        7.4.3 加快乡村旅游福地建设
    7.5 联合周边景区,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
    7.6 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
        7.6.1 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7.6.2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7.6.3 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
    7.7 制订科学的旅游规划
        7.7.1 旅游规划要注意远近结合
        7.7.2 旅游规划要强化功能分区
        7.7.3 旅游规划要保持原有的景观形象
        7.7.4 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
    7.8 全方位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
        7.8.1 加大旅游人才保护和引进力度
        7.8.2 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
        7.8.3 规范旅游从业者服务标准
        7.8.4 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7.9 多方位吸收资金
    7.10 提升旅游产品营销水平
        7.10.1 宣传导向要转变
        7.10.2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7.10.3 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营销宣传
    7.1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改善旅游环境
    7.12 强化政府主导,做好制度保障
    7.13 各旅游区发展对策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休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卷调查表
特别声明

(7)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二、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 全面理解“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科学内涵
    (二) 辩证分析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 创新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理念
    (四) 转变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方式
    (五) 按照景区类型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六)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
三、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构建安徽省旅游经济网络体系
    (二) 加强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承接产业转移
    (四) 深化旅游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五) 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六) 安徽省政府应加强对发展安徽旅游经济的组织领导

(8)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深化旅游理论研究的现实要求
        1.2.2 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
        1.2.3 都市圈旅游空间一体化的要求
        1.2.4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理论诉求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南京都市圈概况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1.7.1 文化的概念
        1.7.2 旅游文化的概念
        1.7.3 文化旅游的概念
        1.7.4 空间整合的概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
        2.1.1 文化空间的研究概述
        2.1.2 文化旅游空间研究进展
        2.1.3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研究述评
    2.2 文化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
        2.2.1 旅游空间结构的形式研究
        2.2.2 空间结构关系及实证研究
        2.2.3 文化视角的旅游空间整合研究
        2.2.4 文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2.3 都市圈旅游空间关系研究
        2.3.1 都市圈概念及相关研究
        2.3.2 旅游城市规模体系研究
        2.3.3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与机制研究
        2.3.4 都市圈旅游空间关系研究
        2.3.5 都市圈旅游空间关系研究述评
    2.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4.1 相关研究小结
        2.4.2 主要问题与不足
    2.5 理论基础
        2.5.1 文化学理论
        2.5.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5.3 区域协同发展理论
        2.5.4 旅游者空间行为理论
第3章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背景分析
    3.1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地理条件
        3.1.1 都市圈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3.1.2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3.2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产业基础
        3.2.1 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
        3.2.2 南京都市圈旅游发展规模差异分析
        3.2.3 南京都市圈城市旅游位序规模体系分析
        3.2.4 南京都市圈旅游经济联系测度与评价
        3.2.5 南京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3.3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制度环境
        3.3.1 都市圈各地旅游业制度环境分析比较
        3.3.2 都市圈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渠道分析
        3.3.3 都市圈文化旅游发展的制度环境评析
    3.4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社会氛围
        3.4.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4.2 凋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分析
        3.4.3 都市圈文化旅游发展评价的区域差异
        3.4.4 都市圈文化旅游发展差异评价的归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4.1 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特征与分类
        4.1.1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4.1.2 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关系
        4.1.3 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4.1.4 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
    4.2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分析
        4.2.1 文化旅游单体资源和组合资源的分类
        4.2.2 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度与密度分析
    4.3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4.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的确定
        4.3.2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4.3.3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建构
        4.3.4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4.4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4.4.1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分异
        4.4.2 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达性评价
        4.4.3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都市圈旅游文化结构与体系分析
    5.1 都市圈旅游文化的形成基础
        5.1.1 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
        5.1.2 都市圈各地的文脉分析
    5.2 南京都市圈旅游文化结构分析
        5.2.1 区域文化的结构体系及要素构成
        5.2.2 都市圈各城市旅游文化结构分析
    5.3 都市圈城市旅游文化的影响分析
        5.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5.3.2 各城市旅游文化影响结果分析
    5.4 都市圈城市旅游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5.4.1 旅游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5.4.2 共生与融合视角下的都市圈旅游文化体系
        5.4.3 内部视角的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
        5.4.4 外部视角的旅游文化的多元联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多维系统整合
    6.1 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目的、依据和路径
        6.1.1 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目的
        6.1.2 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依据
        6.1.3 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路径
    6.2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总体格局
        6.2.1 基于景观廊道和资源空间分异的整合模式
        6.2.2 基于发展基础和区域协作程度的整合模式
        6.2.3 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竞合格局
    6.3 都市圈主体文化旅游空间的组团结构
        6.3.1 沿江地区文化旅游空间组团
        6.3.2 运河长江交汇处文化旅游空间组团
        6.3.3 里运河文化旅游空间组团
        6.3.4 主体文化旅游空间的补充与完善
    6.4 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
        6.4.1 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
        6.4.2 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的驱动机制
        6.4.3 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的模式与任务
        6.4.4 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与空间拓展
    6.5 都市圈文化旅游形象整合与产品策划
        6.5.1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形象整合
        6.5.2 基于线路的都市圈文化旅游产品策划
        6.5.3 宏观视角的文化旅游线路体系分析
        6.5.4 微观视角的文化旅游线路现状分析
        6.5.5 都市圈文化旅游线路的主题谋划
    6.6 推进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对策措施
        6.6.1 确立保护、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6.6.2 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旅游协作体
        6.6.3 尊重空间规律,确立点线面的空间分类指导原则
        6.6.4 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体验质量
        6.6.5 畅通协作渠道,加强专项组织和会展节庆的建设
        6.6.6 加快都市圈内外的文化旅游规划与发展政策对接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2.2 徽文化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产业升级理论
        2.1.1 附加值定理
        2.1.2 产业升级理论
    2.2 我国旅游业产业升级背景分析
        2.2.1 旅游业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2.2.2 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地位的提升
        2.2.3 市场经济大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
        2.2.4 旅游需求和经营业态发生转折性变化
    2.3 黄山市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2.3.1 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
        2.3.2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求
        2.3.3 旅游业纵深发展的需要
第3章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1 地理区位与旅游历史沿革
        3.1.1 地理区位
        3.1.2 旅游历史沿革
    3.2 黄山市乡村旅游资源
        3.2.1 自然资源
        3.2.2 人文资源
        3.2.3 生态资源
    3.3 黄山市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3.3.1 接待服务型
        3.3.2 农事参与型
        3.3.3 文化体验型
        3.3.4 景观度假型
        3.3.5 新型化乡村旅游
    3.4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4.1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3.4.2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3.4.3 产业效益逐年递增
        3.4.4 产业布局日益明显
第4章 黄山市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辩证关系
    4.1 徽文化蕴含的乡村旅游元素
        4.1.1 徽派建筑
        4.1.2 农耕景观
        4.1.3 民俗风情
        4.1.4 餐饮文化
        4.1.5 传统工艺
        4.1.6 新安医学
    4.2 黄山市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相互促进
        4.2.1 徽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4.2.2 乡村旅游牵引徽文化复兴与传承
    4.3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同质化竞争严重
        4.3.2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弱
        4.3.3 村庄建设千篇一律,城市化倾向加剧
        4.3.4 居民参与力量微弱,社区利益被忽视
第5章 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策略
    5.1 乡村旅游形象升级
        5.1.1 徽文化主题口号
        5.1.2 徽文化主题歌舞晚会
        5.1.3 徽文化景观营造
    5.2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5.2.1 乡村旅游产品中融入徽文化要素
        5.2.2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5.2.3 塑造不同徽文化特色的主题乡村
    5.3 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升级
        5.3.1 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5.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5.4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升级
        5.4.1 以产品创造为核心的舞台化经营与管理
        5.4.2 以利益为核心的共生化策略
        5.4.3 以集体为核心的组织化协调发展
    5.5 乡村旅游营销战略升级
        5.5.1 推进古徽州“一府六县”乡村旅游联盟
        5.5.2 融入“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5.5.3 积极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徽州旅游进社区”
        5.5.4 深化“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1.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 旅游产业地位显着加强
    3. 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4. 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5. 旅游投入体系多元发展
    6. 旅游区域合作多盟紧密
    7. 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8.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1. 旅游资源开发低层次,注重短期利益;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
    2.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3. 缺乏联合营销战略;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4. 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层次不高,经营粗放
    5. 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6. 旅游发展目标单一,综合效应差;目标体系建设不足
    7. 旅游管理和质量不具有明显优势
    8. 旅游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三、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1. 一个目标
    2. 两项任务
    3. 三大板块
    4. 四条主线
    5. 五个统筹
    6. 六个突出
    7. 七大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2)东向带动战略
        (3)企业驱动战略
        (4)项目牵动战略
        (5)市场拉动战略
        (6)产品互动战略
        (7)人才推动战略

四、徽文化对发展“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机制及调控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D]. 彭建.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汽车露营产业发展研究[D]. 王睿. 安徽工程大学, 2018(01)
  • [3]黄山旅游国内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J]. 毕学成,苏勤,王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4]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J]. 韩卢敏,陆林,杨兴柱. 地理科学, 2016(03)
  • [5]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6]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李庆庆. 合肥工业大学, 2013(S1)
  • [7]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 李本和.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0)
  • [8]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 侯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9]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D]. 沈宏.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10]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 王靖. 旅游科学, 2007(05)

标签:;  ;  ;  ;  ;  

回族文化对“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