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齐墩果酸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齐墩果酸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一、中药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林[1](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何昊[2](2021)在《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LLF)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补肝肾、强筋骨、明目的功效,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萜类、脂肪酸、黄酮类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免疫增强、促生长及改善肉、蛋品质等作用。本试验进行了女贞子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研究,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制备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研究,旨在为女贞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对女贞子提取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女贞子提取物中特女贞苷转移率、齐墩果酸转移率和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女贞子提取物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女贞子提取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女贞子提取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1h,料液比6倍量,提取温度8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女贞子提取物中的特女贞苷、齐墩果酸的转移率分别为69.74%、94.31%,平均干浸膏得率为45.67%,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女贞子提取物的制备。(2)对女贞子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女贞子提取物中的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女贞子提取物和特女贞苷对照品及齐墩果酸对照品均在相应的色谱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无干扰;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521433x+23028(r=0.9996)和y=198689x-2775(r=0.9999),含量分别在0.35~9.03mg/g和0.33~7.22mg/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试验结果表明,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均良好,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女贞子提取物中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3)对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颗粒剂品质的浸膏辅料比、辅料之比、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进行考察,以颗粒剂的成型率、堆密度、休止角、溶化性和吸湿率为评价指标计算综合评分,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女贞子颗粒剂制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浸膏辅料比>辅料之比>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浸膏辅料比对女贞子颗粒剂制备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浸膏:辅料的比例为1:1.5,β-环糊精:D-甘露醇的比例为1:2,乙醇浓度为95%,乙醇用量为24%;3次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97.25,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制备。(4)对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对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进行一般检查,采用TLC法和HPLC法对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中的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外观干燥,大小均匀,色泽呈紫黑色较一致,无软化、结块、吸潮、潮解等现象,且在水中全部溶化,无浑浊,含水量为1.74%,成型率为95.24%,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版二部中的规定;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和特女贞苷对照品及齐墩果酸对照品均在相应的色谱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无干扰;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中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的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均良好,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其鉴别及含量测定。本试验优化确定了女贞子提取物及其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建立了女贞子提取物及颗粒剂的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段佳林[3](2020)在《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法进行血管再通,但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使中国患者受益率只有2.4%。超时间窗溶栓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有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缺血中心区细胞已坏死无法逆转,但周边脑区即缺血半暗带细胞还可以挽回,因此,保护缺血半暗带组织和细胞,阻止脑损伤进一步发展,对于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太白楤木特产于我国“三大药山”之一的太白山区,其主要成分太白楤木总皂苷(Saponins from Aralia taibaiensis,sAT),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凋亡等生物学作用,但其对CI/RI的防治作用尚不明确,同时,其脑保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目的:1.揭示sAT对抗CI/RI的药理学作用,尤其对CI/RI关键环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障碍)的作用;2.阐明sAT对抗CI/RI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sAT对抗CI/RI的可能药效物质,为开发和利用sAT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体内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体外采用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fion,OGD/R)模型,验证sAT的脑保护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可能作用的通路和靶点以寻找sAT的潜在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又称Akt)、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因子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叉头框蛋白O 3a(Forkhead box protein O 3a,FOXO3a)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和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i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激动剂或抑制剂证明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通过采用siRNA干扰技术证明sAT通过Apelin 13调控AMPK/Akt。明确sAT对P38 MAPK、ATF4和HIF-1α的作用后,采用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anisomycin)和抑制剂(SB203580),或者siRNA干扰HIF-1α或ATF4表达,观察对sAT促Apelin13表达能力和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明确sAT是否通过HIF-1α和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为明确sAT的药效物质基础,对sAT中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采用RT-PCR、荧光报告基因细胞筛选模型,测定不同单体成分对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s)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转录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siRNA干扰HIF-1α或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和抑制剂验证筛选出的皂苷单体的药效学作用及其是否分别通过影响HIF-1α和P38 MAPK/ATF4促进Apelin 13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在体内,MCAO/R引起脑梗死面积显着增加(46.6±2.86%vs 0,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加(85.13±1.36%vs 77.6±4.03%,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升高(4.33±0.82 vs 0,P<0.01),而sAT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脑梗死面积(34.27±3.69%,26.97±2.15%,17.57±2.72%vs 46.6±2.86%,P<0.01)、减少脑组织含水量(81.97±1.36,79.9±2.29,77.97±2.46 vs 85.13±1.36,P<0.01)、改善脑神经功能障碍(3.5±1.05,2.67±1.03,1.0±0.89 vs 4.33±0.82,P<0.01),同时,能够抑制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在体外,OGD/R使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0.46±0.09 vs 1±0,P<0.01)、LDH释放增加(149.6±14.19 vs 39.63±8.89,P<0.01)、凋亡率增加、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氧自由基水平增加,而sAT显着抑制细胞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ATP水平,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稳态和功能。证实sAT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降低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关系密切。2.太白楤木中共收集31个皂苷单体,并根据结构预测到415个靶点,脑卒中筛选得到389个靶点,通过Venny分析二者交集筛选得到72个共同靶点。对72个共同靶点进行KEGG分析,获得248个生物过程,32个细胞组成,63个分子功能,对获得的10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sAT调节的细胞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通路、FoxO通路、Toll样受体、AMPK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AMPK、MAPK、HIF-1、Fox O等信号通路与上一章发现的抗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稳态具有密切关系,是本研究下一章关注的重点。3.sAT通过AMPK/Akt调控SIRT1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sAT能够促进AM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促进SIRT1蛋白表达,以及FOXO3a和PGC-1α去乙酰化和磷酸化。通过si RNA干扰SIRT1表达,证实sAT通过SIRT1调控FOXO3a和PGC-1α乙酰化水平从而影响其活性;采用siRNA干扰Akt表达,证实sAT通过Akt促进FOXO3a和PGC-1α磷酸化水平影响其活性,同时可通过Akt调控SIRT1表达,继而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siRNA干扰和抑制剂实验证实sAT对AMPK和Akt的交互调节关系。最终证明sAT通过活化AMPK/Akt促进SIRT1表达,从而调控FOXO3a和PGC-1α活性抑制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4.sAT通过P38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与模型组比较,sAT各剂量组使脑组织中Apln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2.26倍、2.73倍和5.31倍,Aplnr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1.5倍、2.75倍和3.27倍(P<0.01),同时观察到sAT能够促进Apelin 13蛋白表达,表明sAT能够促进脑细胞内Apelin 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基因干扰Apelin 13受体证实Apelin 13在sAT调控AMPK/Akt及其下游蛋白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Apelin 13的上游调节通路,本研究关注了P38MAPK/ATF4和HIF-1α的表达情况。sAT可梯度依赖性的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OGD/R通过促进P38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抑制Apelin 13表达,而sAT可以逆转这些作用。sAT能够促进HIF-1α表达,而siHIF-1α使sAT的促Apelin13表达能力降低,同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sAT通过促进HIF-1α表达和抑制P38 MAPK/ATF4活化上调脑细胞中Apelin 13表达。5.sAT中活性单体成分筛选。通过RT-PCR实验共筛选出12个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6个皂苷单体(10号、14号、15号、19号、20号和21号单体)对HRE转录活性具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si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这6个单体对HIF-1α蛋白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siHIF-1α使它们显着降低对细胞的保护作用。5个皂苷单体(10号、11号、14号、19号和21号)对C/EBP转录活性具有调控作用。采用抑制剂和激活剂验证发现,10、14和19号皂苷单体是通过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表达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10号单体为楤木皂苷A,14号单体为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IVa,19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Va,这三个单体可同时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5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b,20号单体为刺嫩芽皂苷F,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可通过影响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1号单体为楤木皂苷D和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虽然对P38 MAPK/ATF4没有影响,但对C/EBPβ转录活性和Apelin13表达均有显着影响,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或者直接影响C/EBPβ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sAT对CI/RI的保护作用,并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了sAT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了sAT中的皂苷单体成分,发现不同皂苷单体分别通过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共同促进Apelin 13表达,调控AMPK/Akt/SIRT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发挥脑保护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AT脑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太白楤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顾正位[4](2020)在《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辨识木瓜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其抗炎药效学靶标,进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阐明木瓜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文献化学成分建库、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技术分析、对照品比对结合谱库检索和质谱识别的分析流程,对木瓜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入血的原型成分。2.木瓜已鉴定的化合物及入血化学成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拓扑结构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构建木瓜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及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发现木瓜的潜在活性及该活性的相关作用靶点,为深入研究木瓜的药效和作用机制提供方向。3.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炎症代谢通路及核心靶点,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测定木瓜干预前后大鼠足趾的体积、体质量、炎症指数,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从木瓜中鉴定了47种化学成分的结构,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入血成分中发现原型成分9种,包含7种有机酸和2种黄酮类成分,推断有机酸是木瓜入血的主要原型成分。2.以47种化学成分的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研究,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42个;以入血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27个。核心靶点为PTGS2、MMP9、SRC、TNF、IL6、IL1B等。对核心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IL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炎症反应的阳性调节等通路。3.不同剂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RA模型大鼠的实验结果显示,木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不同程度降低,关节炎症评分逐渐改善,以中剂量及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着,显示出较好的抗炎疗效。HE染色结果显示,在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等方面,木瓜醇提取物各组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木瓜醇提物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RA模型大鼠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后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紊乱状态明显改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木瓜主要针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达到抗炎效果。结论:木瓜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抗炎作用显着,其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干预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及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实现。

王超越[5](2020)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天然酸性成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逆流色谱法是一种连续的不需要固体载体的液-液分配技术,能避免样品的不可逆吸附。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是一种由普通逆流色谱发展而来的制备性色谱技术,它适用于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其进样量可以达到常规逆流色谱分离模式的十倍。本文旨应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天然产物中的酸性成分,并对其分离过程中色谱保留机制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和常规逆流色谱结合用于中药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制备性分离纯化。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采用由正丁醇-乙酸乙酯-水(2:3:5,v/v)组成的两相溶剂体系,在有机相中加入最终浓度为10 mmol L-1的三氟乙酸,在水相中加入最终浓度为10 mmol L-1的氨水。常规逆流色谱采用乙酸乙酯-乙醇-3 mmol L-1盐酸水溶液(10:1:10,v/v)作为两相溶剂体系。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探讨了2种洗脱模式:正相置换模式和反相置换模式。第一次分离应用反相置换模式从500.0 mg黄芩粗提物得到了186.7 mg纯度为95.3%的黄芩苷,和143.4 mg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混合物。混合物经常规逆流色谱中二次分离得到64.3 mg纯度为98.2%的黄芩苷,以及46.1 mg纯度为98.9%的汉黄芩苷。(2)黄芩提取物提取工艺路线优化。根据药典中的工艺路线,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对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等提取工艺因素进行考察,并研究了酸沉保温时间、酸沉保温时间、不同静置时间和不同浓缩浓度对酸沉工艺的影响,最终确立了黄芩提取物提取工艺的最佳工艺路线。(3)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对楤木、苹果皮、枇杷皮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两种成分进行分离研究。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是五环三萜类的同分异构体,常常同时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用传统方法很难分离出纯度高的组分。本文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水(7:3:2:8,v/v)作为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的两相溶剂体系,在有机相中加入10 mmol L-1的三氟乙酸作为保留酸,在水相中加入10 mmol L-1的氨水作为洗脱碱。最终,从100.0 mg楤木的粗提物样品时,单次分离得到了纯度为99.01%的38.6 mg的齐墩果酸;从100.0 mg的苹果皮粗提物中得到65.6mg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混合物,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90.98%,齐墩果酸的含量为6.51%;从100.0 mg枇杷叶粗提物中得到46.6 mg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混合物,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74.35%,齐墩果酸的含量为23.61%。实验结果表明,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技术能有效应用于天然产物中五环萜烯酸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4)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逆流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采用常规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种结构异构体的色谱峰分离度达到8.143,与文献值相比分离度提高了300%左右。同时,选用正己烷-乙酸乙酯-100 mmol L-1羟丙基-β-环糊精(9:1:10,v/v)作为反相逆流色谱分离的两相溶剂体系,对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制备性分离,分离度可达8.500。同时,通过液液分配色谱研究计算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各自包结常数,分别为172.521 L/mol和159.908 L/mol。(5)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测定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p 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从目标组分的酸性因素和疏水性因素入手探讨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过程中峰重叠问题以及出峰顺序问题,并应用pH峰聚焦逆流色谱分离在pH区带模式下重叠的两个组分,同时探讨了pH峰聚焦模式的分离机制。

高赛[6](2020)在《贞芪扶正胶囊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贞芪扶正胶囊是由女贞子和黄芪两味药材经过加工制成的胶囊剂,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气养阴,保护骨髓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多用于久病体虚,气阴不足的治疗。贞芪扶正胶囊治疗疾病的疗效显着且适用症较多,但对于其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却远远不足,严重影响其市场前景和潜在价值的开发。目前,现行的贞芪扶正胶囊质量标准只对复方中黄芪药材含有的黄芪甲苷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但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只对单一成分或特征成分研究,不能全面控制其药品质量。因此为了探索比较科学的贞芪扶正胶囊质量控制体系,本研究通过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贞芪扶正胶囊开展从原料药材-制剂中间体-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工作,为完善贞芪扶正胶囊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贞芪扶正胶囊原料药材女贞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开展女贞子药材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研究,并按照《中国药典》指纹图谱的相关指导原则进行验证,借助指纹图谱评价软件建立女贞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构建其特征图谱。实验共确定了33个共有峰,并以共有峰峰面积为聚类参数,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实验采集的女贞子药材可分为Ⅰ类和Ⅱ类。第一类进一步分为两组:A和B。其中,批次S25、S31、S26、S28、S30、S27、S29、S19、S22、S23、S24、S32、S33、S17、S20、S43、S11、S12、S1、S44、S41、S42、S16、S40、S4和S20首先聚为一组;S9、S14、S10、S8、S2和S7聚为一组;S54和S55聚为一组;S57、S53、S52、S36、S49、S50和S56聚为一组;S18、S21、S58、S59、S60、S48、S51、S47、S13、S37、S15和S5聚为一组;S45、S46、S38、S39、S34、S35和S3聚为一组,表明不同地区的女贞子药材存在一定的差异。(2)本研究以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开展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研究工作,利用指纹图谱评价软件建立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的指纹图谱并构建其特征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以共有峰峰面积为聚类参数,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01、S02、S03、S4、S06、S07、S08、S09、S10、S11、S13为第Ⅰ类,S05、S12批次的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为第Ⅱ类。第Ⅱ类共有峰峰面积相对较高,两类的共有峰面积相近,证实13个批次的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的HPLC图谱的共有峰化合物的含量基本一致。通过将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聚类结果与共有峰峰面积含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为判别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的品质高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本研究以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开展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研究工作,利用指纹图谱评价软件建立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的指纹图谱并构建其特征图谱,确定了28个共有峰,并以共有峰峰面积为聚类参数,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01、S02、S03、S10、S11为第Ⅰ类,S04、S05、S06、S07、S08、S09、S12批次的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为第Ⅱ类。两类的共有峰面积相近,证实13个批次的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的HPLC图谱的共有峰化合物的含量基本一致。通过将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聚类结果与共有峰峰面积含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为判别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的品质高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4)为阐明女贞子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及生物活性成分,本研究采用高通量筛选法检测得到女贞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并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女贞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女贞子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与其HPLC指纹图谱之间的谱-效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女贞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批次药材之间存在差异,相似度在0.635-0.968之间。利用中药指纹图谱评价软件对33个特征峰(1-33)进行了校正,谱-效关系研究进一步揭示,1、2、4、5、6、7、14、17、25、28、31、33峰的含量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抑制高度相关,可以认为是女贞子药材品质控制的潜在关键成分。

韩星[7](2020)在《基于多成分药物代谢的菊花、秦艽、枸杞子质量控制成分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中医药标准化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药标准化主要是指质量标准化,而中药质量控制成分的遴选是中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战略问题。现行的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多以一种或几种指标成分含量的高低来评价中药质量的优劣,但很多成分既缺乏专属性,也没有生物活性,不能代表该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而筛选中药质量控制成分的首要任务是评价化学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只有找到与药效活性相关的化学成分,建立能体现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中药的质量。近年来研究认为,药物经口服后,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能发挥药效,只有最终进入血液的成分才是发挥药效的成分。随着网络信息学的发展,网络药理学成为了阐述中药治疗作用机理的新手段。因此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本研究以菊花、秦艽、枸杞子为例,尝试用“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网络靶标”的模式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可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成分遴选方法。目的建立以“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网络靶标”模式筛选中药质量控制成分的新方法。方法1.菊花、秦艽、枸杞子化学成分分析:采用HPLC法对三种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指认,通过与对照品进行对比,初步确定药材中已知的化学成分;再用UPLC-LTQ-Orbitrap-HRMS技术,通过一级质谱数据、二级碎片离子、对照品、参考文献和数据库来鉴定三种中药中的化学成分。2.菊花、秦艽、枸杞子多成分代谢研究: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以三种药材的水提物为实验药物,在经过灌胃处理和肠灌流处理后,分别在腹主动脉、肠系膜静脉和股静脉采集大鼠的血液样品。血液样品离心取上清液后继续用固相萃取柱处理,在相同条件下用HPLC和UPLC-LTQ-Orbitrap-HRMS技术进行检测,找到原形入血成分,并研究药物在大鼠体内不同脏器的代谢过程及结果。3.菊花、秦艽、枸杞子质量控制成分遴选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原形入血成分靶点和相关疾病靶点,根据拓扑参数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带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找到与疾病相关的通路和在该通路上的重要靶点,将与这些重要靶点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化合物筛选为质量控制成分,并阐明这些成分发挥治疗疾病作用的潜在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菊花经LC-MS分析共鉴定出54个化学成分,其中多为黄酮类成分;秦艽经LC-MS分析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其中多为环烯醚萜类成分;枸杞了水提物经LC-MS分析,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类、有机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较多。2.经过对各血浆样品进行HPLC和LC-MS分析,并与水提物、空白样品进行对比,确定菊花中有14个原形入血成分,多为黄酮类化合物;秦艽中也有14原形入血成分,多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枸杞子中有20个原形入血成分。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将咖啡酸、圣草酚、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芹菜素、田蓟苷、金合欢素、芹菜素-7-O-葡萄糖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6-羟基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金合欢素-7-O-葡萄糖醛酸苷,共12个原形入血成分作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成分;将龙胆苦苷、异牡荆素、淫羊藿苷和齐墩果酸,共4个原形入血成分作为秦艽的质量控制成分;将儿茶素、绿原酸、阿魏酸、芦丁和水杨酸共5个原形入血成分作为枸杞子的质量控制成分。结论本研究分别筛选了菊花、秦艽、枸杞子中的质量控制成分,并阐明了其治疗疾病的潜在药效机制。结果证明,用“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网络靶标”的模式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成分遴选的方法简便可行,可为其他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阿卜杜热合曼·努如拉(Abdurahman Nurulla)[8](2020)在《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合光谱和色谱法分析方法,对榅桲子三萜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测定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以及对环氧化酶2的抑制作用,初步评价榅桲子三萜类成分体外生物活性。方法:1.用甲醇超声提取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考察并确定最佳薄层色谱(TLC)条件,鉴别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2.基于单因素试验,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3.以榅桲子总三萜含量为指标,考察固定相、上样条件和洗脱条件,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4.传统方法提取榅桲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富集榅桲子三萜类成分。5.应用HPLC法,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以甲醇-0.2%磷酸(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为10μL、检测波长为210 nm下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6.测定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环氧化酶2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的体外生物活性。结果:1.用最佳TLC条件即:高效硅胶HSGF254板、点样量为4.0μL、1%碘-二氯甲烷溶液预处理、展开剂为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4:4:0.5)、显色剂为10%硫酸乙醇溶液来分鉴别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2.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按1:20(g/mL)料液比、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41℃下提取40 min得到的榅桲子总三萜的含量为72.32 mg/g。3.最佳纯化工艺为: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按树脂径高比为1:4、以1 mL/min流速下上样50 mL pH为6、浓度为2 mg/mL的榅桲子总三萜提取液,再用pH为7的80%乙醇以1 mL/min的流速下进行洗脱,得到的总三萜含量从7.36%提高到48.00%。4.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从榅桲子提取物中分富集三萜类成分,再用Sephadex LH-20色谱进一步分离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用1H-NMR、13C-NMR和质谱确定为熊果酸。5.用HPLC法分离并蔷薇酸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确定并含量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分别为734.03μg/g和294.77μg/g。6.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浓度达到3.0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7.48%;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和阿卡波糖浓度达到1280μg/mL,两者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值分别为58.07%和41.33%;当榅桲子三萜类成分浓度达到100μg/mL时,对COX-2的抑制率为80%。结论:通过优化TLC条件,实现榅桲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委陵菜酸TLC同时鉴别;确定了榅桲子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通过多种色谱法分离并利用光谱法鉴定熊果酸和蔷薇酸;HPLC法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初步评价榅桲子三萜类成分可能有一定的抗氧化、降血糖和抗炎活性。

赵强[9](2019)在《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LA)是一种三萜类有机化合物,常以游离酸或苷元的形式分布于自然界的多种植物中,具有保肝降酶、抗炎、免疫调节、降血糖血压、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多氧化、抗肿瘤、抗HIV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根据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其属于IV类,具有较低的渗透性和溶解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开发。为改善齐墩果酸的溶出度,增加其在体内的吸收,本研究应用固体分散技术,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法和微波冷淬法制备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以累积溶出度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制备方法、两种载体之间的比例、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等因素对齐墩果酸的增溶作用,最终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相关质量评价;通过大鼠灌胃给药的方式研究齐墩果酸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其与原料药及单一载体固体分散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目的:建立测定齐墩果酸含量及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的分析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和微波冷淬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及处方,并对其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建立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对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相关研究。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含量及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溶出度,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通过对溶出介质浓度、取样时间、投药方式、转速等条件的考察,筛选出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溶出条件。2溶剂蒸发法和微波冷淬法分别制备齐墩果酸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以累积溶出度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药物-载体比例和载体之间比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工艺,最终确定最佳制备工艺。3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显微镜扫描(SEM)、红外光谱分析(IR)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方法,对齐墩果酸原料药、载体、物理混合物及固体分散体进行物相鉴别;同时对齐墩果酸原料药及固体分散体的油水分配系数、稳定性等进行分析。4建立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选用大鼠为试验对象,通过灌胃给药方式,分别给予齐墩果酸原料药和固体分散体(单一载体固体分散体和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1以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为215 nm,齐墩果酸的线性范围是2200μg/mL,标准曲线Y=6.1745X-2.7218(r=0.9998),精密度RSD为0.2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7%,RSD=0.21%,稳定性良好。以HPLC法测定固体分散体的累积溶出度,回归方程为Y=6.032X-0.927(r=0.9999),在2200μg/mL线性范围内关系良好;溶出条件:以0.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溶出介质,桨法,溶出介质温度(37±0.5)℃,转速100 r/min,投药方式为不装胶囊,取样时间为120 min。2以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溶剂蒸发法和微波冷淬法、药物-载体比例及载体之间比例,结果显示:溶剂蒸发法制备的齐墩果酸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药物与载体质量比为1:7,两种载体PVP k30和Soluplus的质量比为1:2,120min的累积溶出度达到87%,明显高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累积溶出度。而在相同比例下以微波冷淬法制备的样品,累积溶出度仅为47%。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工艺,以药载比、载体之间比、旋蒸温度为影响因素,以120 min的溶出度(P)和溶出50%所用的时间(t1/2)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分值,最终确定最佳制备工艺:药载比为1:7,载体比为1:2,旋蒸温度为40℃,此结果与以单因素考察相关因素后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结果一致。3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为黄白色粉末,均一,无结块。X-RD结果:齐墩果酸原料药在6o20o的范围内显示出多个衍射峰,表明药物具有结晶性,而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衍射图缺乏特征峰,表明原料药以无定形形式分散在两种载体中;SEM结果:齐墩果酸原料药以细针状结晶形式存在,PVP k30和Soluplus为球形或类球状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显微特征与上述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且未发现针状晶体;IR结果:齐墩果酸原料药分别在1700 cm-1和3450 cm-1处有较强的峰,为C=O和-OH的伸缩振动,而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在345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显着降低,这表明,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中原料药与两种载体之间可能存在氢键相互作用;DSC结果:齐墩果酸原料药在314℃处存在一个熔点峰。载体PVP k30在127℃处存在熔点峰,而Soluplus在320℃左右出现宽钝的特征熔点峰,固体分散体的热分析图中不存在原料药峰而存在载体峰。综上,推测齐墩果酸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在两种载体中。4通过测定齐墩果酸原料药及固体分散体的油水分配系数,得出以下结论:固体分散体与原料药相比,Papp值明显减小,表明将齐墩果酸原料药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水溶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齐墩果酸的体内吸收与分布。5初步稳定性研究发现,在高温(60℃)的条件下,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样品粉末外观和累积溶出度都发生了改变,而样品含量变化不太明显;而在高湿(RH 90%±5%)和强光照(4500 Lx±500 Lx)的条件下,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外观形态和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表明其稳定性易受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6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齐墩果酸的含量,血浆样品中齐墩果酸的线性范围是11200 ng/mL,标准曲线方程为:Y=337.98453X+12190.30630(r=0.99706)最低定量限为1 ng/mL;QC样品准确度100.1101.4%,精密度RSD<3.97%;齐墩果酸基质效应范围为93.499.5%,内标甘草次酸的基质效应为108.3%;提取回收率>85%,稳定性良好,且所有样品RSD值都符合生物样品要求。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血浆中齐墩果酸的浓度,结果表明:三个组达峰时间不相同,固体分散体组Cmax是原料药组的711倍左右,复合载体固体分散体组的Cmax明显高于原料药组和单一载体组;相应的,生物利用度有所增加。结论:应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复合载体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能明显提高齐墩果酸溶出度,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复合载体齐墩果酸新型制剂,能显着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赵强,刘喜纲[10](2017)在《齐墩果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述》文中认为齐墩果酸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常作为一些中药材及其制剂的指标性成分。目前,齐墩果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方法众多,本文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为齐墩果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二、中药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女贞子中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萜类
        1.1.2 脂肪酸
        1.1.3 黄酮类
        1.1.4 挥发油类
        1.1.5 糖类
        1.1.6 苯乙醇苷类
        1.1.7 氨基酸
        1.1.8 微量元素
    1.2 女贞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抗炎作用
        1.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1.2.3 免疫增强作用
        1.2.4 降血糖作用
        1.2.5 降血脂作用
        1.2.6 抗骨质疏松作用
        1.2.7 保肝
        1.2.8 抗肿瘤及抗癌作用
        1.2.9 其他作用
    1.3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1.3.1 中药原药材的提取
        1.3.2 中药颗粒剂的辅料与配方筛选
        1.3.3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1.3.4 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女贞子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2 正交试验法优化制备工艺试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女贞子提取物质量控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女贞子提取物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3.2.2 特女贞苷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3.2.3 齐墩果酸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3.2.4 女贞子提取物中特女贞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
        3.2.5 女贞子提取物中齐墩果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
    3.3 讨论
        3.3.1 女贞子提取物中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的薄层色谱鉴别
        3.3.2 女贞子提取物中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辅料筛选预试验结果
        4.2.2 正交试验筛选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
        4.2.3 工艺优化验证试验
    4.3 讨论
        4.3.1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稀释剂的选择
        4.3.2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黏合剂的浓度及用量
    4.4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质量控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检查
        5.2.2 鉴别
        5.2.3 特女贞苷含量测定
        5.2.4 齐墩果酸含量测定
    5.3 讨论
        5.3.1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一般检查
        5.3.2 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中特女贞苷和齐墩果酸的薄层色谱鉴别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太白楤木简介
        1.1.1 太白楤木分布情况
        1.1.2 太白楤木的主要化学成分
        1.1.3 太白楤木皂苷的药理学作用
    1.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1.2.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1.2.2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CI/RI
        1.2.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
    1.3 中药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1.3.1 抑制炎症反应
        1.3.2 抑制氧化应激
        1.3.3 改善能量代谢
        1.3.4 抑制细胞凋亡
        1.3.5 改善脑血管循环
        1.3.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损伤
    1.4 Apelin13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4.1 Apln基因简介
        1.4.2 Apelin13 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1.4.3 Apelin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1.5 展望
第二章 sAT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AT的提取和纯化
        2.3.2 总皂苷含量测定
        2.3.3 动物实验
        2.3.4 细胞实验
        2.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3.6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损伤
        2.4.2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组织凋亡
        2.4.3 sAT抑制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
        2.4.4 sAT减轻OGD/R引起的细胞损伤
        2.4.5 sAT抑制OGD/R引起的细胞凋亡
        2.4.6 sAT抑制OGD/R引起的氧化应激水平
        2.4.7 sAT保护线粒体的功能
    2.5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sAT的潜在作用靶点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太白楤木皂苷单体成分及靶点信息收集
        3.3.2 脑卒中靶点
        3.3.3 交集靶点
        3.3.4 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3.3.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太白楤木皂苷靶点预测结果
        3.4.2 脑卒中相关靶点收集
        3.4.3 共同靶点
        3.4.4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3.4.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4.6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5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sAT通过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转染
        4.3.3 抑制剂的使用
        4.3.4 免疫沉淀技术
        4.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4.3.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4.3.7 ATP含量测定
        4.3.8 细胞存活率测定
        4.3.9 细胞凋亡率测定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AT对 AMPK和 Akt的激活作用
        4.4.2 sAT对 SIRT1/FOXO3/PGC-1 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
        4.4.3 sAT通过Akt调控SIRT1 信号通路
        4.4.4 sAT对 AMPK和 Akt的交互调节作用
    4.5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sAT通过P38 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信号通路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侧脑室注射给药
        5.3.2 sAT处理
        5.3.3 MCAO/R模型
        5.3.4 TTC染色
        5.3.5 神经功能学评分
        5.3.6 脑组织含水量
        5.3.7 S-100β和NSE含量测定
        5.3.8 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
        5.3.9 RT-PCR测定Apln和 Aplnr mRNA表达
        5.3.10 抑制剂和激活剂使用方法
        5.3.11 细胞转染
        5.3.12 细胞凋亡率测定
        5.3.13 ROS含量
        5.3.14 细胞存活率
        5.3.15 线粒体膜电位
        5.3.16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sAT促进Aplein13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5.4.2 Apelin13对MCAO/R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5.4.3 sAT通过Apelin13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
        5.4.4 sAT对 P38 MAPK和 ATF4 表达的影响
        5.4.5 sAT通过抑制P38 MAPK/ATF4 促进Apelin13 表达
        5.4.6 sAT对 HIF-1α表达的影响
        5.4.7 sAT通过上调HIF-1α促进Apelin13 表达
    5.5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筛选太白楤木皂苷的主要活性成分并进行验证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化合物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OGD/R模型
        6.3.2 RT-PCR测定单体对Apln表达的影响
        6.3.3 细胞转染
        6.3.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6.3.5 Western blotting
        6.3.6 统计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不同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的影响
        6.4.2 不同皂苷单体对HRE的调控作用
        6.4.3 不同皂苷单体对C/EBPβ的调控作用
        6.4.4 皂苷单体分别对HIF-1α的调控作用验证
        6.4.5 皂苷单体分别对P38 MAPK/ATF4 的调控作用验证
    6.5 讨论和小结
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木瓜的本草考证
        1 名称与产地分布考证
        2 鉴别特征考证
        3 炮制方法考证
        4 功效与应用
    第二节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木瓜的化学成分
        1.1 三萜类成分
        1.2 多糖类成分
        1.3 黄酮类成分
        1.4 有机酸类成分
        1.5 挥发油类成分
        2 木瓜的药理作用
        2.1 木瓜的抗炎作用研究
        2.2 抗肿瘤作用
        2.3 保肝作用
        2.4 抗胃溃疡、肠损伤作用
        2.5 抗氧化作用
        2.6 其他作用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2 西医对RA的认识
        2.1 遗传
        2.2 环境
        2.3 炎性细胞因子
        2.4 激素水平
        3 中医对RA的认识
        3.1 RA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
        3.2 RA病因病机的现代认识
        4 木瓜干预RA动物模型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章 木瓜化学成分与入血原型成分分析
    第一节 基于UPLC-Q-E Orbitrip MS的木瓜化学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对照品
        1.3 药材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液相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成分鉴定的方法及流程
        3 结果
        3.1 木瓜及对照品总离子流图
        3.2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解析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木瓜主要化学成分以原型入血成分的鉴定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动物
        2 方法
        2.1 供试品提取
        2.2 动物处理和样品采集
        2.3 血浆样本处理
        2.4 UPLC-MS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给药血浆代谢成分轮廓UPLC-Q-E Orbitrip MS分析
        3.2 体内原型成分的鉴定
        4 小结
第三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木瓜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1 方法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富集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木瓜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1 方法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富集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木瓜干预大鼠佐剂性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条件
        3 方法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3.2 动物分组及给药
        3.3 原发性足趾肿胀的测定
        3.4 实验取材
        3.5 大鼠关节炎炎症评分
        3.6 HE染色法观察滑膜炎症变化
        3.7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3.8 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Fas、ERK、JNK、P-ERK、P-JNK的表达
        3.9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木瓜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4.2 木瓜醇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趾肿胀度及炎症指数的影响
        4.3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病理改变的影响
        4.4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
        4.5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Bax、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5 小结
    第二节 木瓜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1 试剂与材料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灌胃药物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血清代谢谱及生物标志物
        3.2 代谢通路分析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2:查新报告
    附录3: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5)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天然酸性成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的研究进展
        1.1.1 分类
        1.1.2 分类溶剂体系的选择
        1.1.3 保留剂和洗脱剂的选择
        1.1.4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操作过程需要注意的点
        1.1.5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的优点以及局限性
    1.2 pH区带逆流色谱与pH峰聚焦逆流色谱的分离机理
    1.3 黄芩的研究进展
        1.3.1 黄芩中的主要成分
        1.3.2 黄芩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楤木、苹果皮和枇杷叶三种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设计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黄芩中黄芩苷与汉黄芩苷的制备性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黄芩粗提物的制备
        2.3.2 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2.3.3 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3.4 线性关系考察
        2.3.5 方法学的考察
        2.3.6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考察提取工艺
        2.3.7 黄芩酸沉工艺优化
        2.3.8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2.3.9 pH区带逆流色谱和普通逆流色谱的分离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2.4.2 方法学的考察结果
        2.4.3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考察提取工艺结果
        2.4.4 黄芩酸沉工艺优化
        2.4.5 黄芩提取物的工艺实验过程的确定
        2.4.6 pH区带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筛选
        2.4.7 逆流色谱分离黄芩苷和汉黄芩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天然产物中的齐墩果酸与熊果酸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试剂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粗提物的制备
        3.3.2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3.3 逆流分离过程
        3.3.4 液相条件
        3.3.5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的实验流程图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H区带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筛选
        3.4.2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3.4.3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液相色谱分离
        3.4.4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逆流色谱分离
        3.4.5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的液相色谱与液液分配色谱的相关理论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与pH峰聚焦逆流色谱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黄芩粗提物的制备
        4.3.2 液相条件
        4.3.3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4.3.4 逆流分离过程
        4.3.5 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油水分配系数及pKa值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H峰聚焦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筛选
        4.4.2 pH区带精制与pH峰聚焦模式的理论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贞芪扶正胶囊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贞芪扶正胶囊概述
    1.2 贞芪扶正胶囊内含主要药材简介
        1.2.1 女贞子
        1.2.2 黄芪
    1.3 指纹图谱概述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贞芪扶正胶囊原料药材HPLC指纹图谱构建研究
    2.1 课题组前期工作介绍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2 色谱条件
        2.3.3 样品提取条件优化
        2.3.4 色谱条件优化
        2.3.5 方法学考察
        2.3.6 样品指纹图谱测定
        2.3.7 样品特征图谱构建
        2.3.8 聚类分析
        2.3.9 相似度评价
        2.3.10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样品提取条件优化
        2.4.2 色谱条件优化
        2.4.3 方法学考察
        2.4.4 指纹图谱建立
        2.4.5 特征图谱构建
        2.4.6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2.4.7 聚类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贞芪扶正胶囊半成品制剂HPLC指纹图谱构建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色谱条件
        3.2.3 样品制备条件优化
        3.2.4 方法学考察
        3.2.5 样品指纹图谱测定
        3.2.6 样品特征图谱构建
        3.2.7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制备条件优化
        3.3.2 色谱条件
        3.3.3 方法学考察
        3.3.4 样品指纹图谱建立
        3.3.5 样品特征图谱构建
        3.3.6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4 统计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贞芪扶正胶囊成品制剂HPLC指纹图谱构建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色谱条件
        4.2.3 方法学考察
        4.2.4 指纹图谱测定
        4.2.5 特征图谱构建
        4.2.6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学考察
        4.3.2 样品指纹图谱建立
        4.3.3 样品特征图谱构建
        4.3.4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4.4 统计分析
    4.5 谱图对比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溶液制备
        5.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5.3 实验药品配制
        5.3.1 PBS缓冲溶液配制
        5.3.2 黄嘌呤氧化酶溶液配制
        5.3.3 底物溶液配制
    5.4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测试
    5.5 谱-效关系分析
        5.5.1 主成分分析
        5.5.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5.3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5.6 统计分析
    5.7 结果
        5.7.1 女贞子提取物抑制酶活性测定
        5.7.2 主成分分析
        5.7.3 GRA结果
        5.7.4 PLSR结果
    5.8 结果与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果
        6.1.1 指纹图谱的构建
        6.1.2 谱效关系探索性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多成分药物代谢的菊花、秦艽、枸杞子质量控制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菊花、秦艽、枸杞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秦艽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 枸杞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菊花、秦艽、枸杞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菊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秦艽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枸杞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1. HPLC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 LC-MS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 一测多评法(QAMS)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 血清药物化学和质量标志物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5. 中药质量控制成分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部分
    第一章 水提物及代谢成分HPLC分析
        第一节 菊花水提物及代谢成分HPLC分析
        第二节 秦艽水提物及代谢成分HPLC分析
        第三节 枸杞子水提物及代谢成分HPLC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提物及代谢成分LC-MS分析
        第一节 菊花水提物及代谢成分LC-MS分析
        第二节 秦艽水提物及代谢成分LC-MS分析
        第三节 枸杞子水提物及代谢成分LC-MS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量控制成分遴选与潜在药效机制研究
        第一节 菊花质量控制成分遴选与潜在药效机制研究
        第二节 秦艽质量控制成分遴选与潜在药效机制研究
        第三节 枸杞子质量控制成分遴选与潜在药效机制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TLC鉴别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榅桲子总三萜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榅桲子总三萜的纯化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的制备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5 HPLC法测定榅桲子中蔷薇酸和委陵菜酸的含量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6 榅桲子三萜类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研究方法
        6.3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齐墩果酸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齐墩果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1.1 提取方法
    1.2 分离纯化方法
2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1高效液相色谱法
    2.2 液-质联用法
    2.3 薄层扫描法
    2.4 近红外光谱法
    2.5 毛细管电泳法
3 结语

四、中药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女贞子提取物颗粒剂的研制[D]. 何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佳林. 西北大学, 2020(01)
  • [4]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顾正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天然酸性成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D]. 王超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6]贞芪扶正胶囊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 高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多成分药物代谢的菊花、秦艽、枸杞子质量控制成分筛选研究[D]. 韩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榅桲子中三萜类成分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D]. 阿卜杜热合曼·努如拉(Abdurahman Nurulla).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赵强.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10]齐墩果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述[J]. 赵强,刘喜纲. 天津药学, 2017(06)

标签:;  ;  ;  ;  ;  

中药齐墩果酸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