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噪声机理分析及降噪措施

机器噪声机理分析及降噪措施

一、机器噪声机理分析与减噪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乃华[1](2019)在《一种新型推台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台锯是在木工生产行业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锯切设备。随着家居行业的勃然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木材加工总量的龙头,同时建筑装修、板式家具等行业大量使用人造板材,我国在板材切割机械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设计推台锯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CAE技术与现代设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推台锯分为简易推台锯与工业推台锯,简易推台锯在加工精度与效率方面都远不如工业推台锯,然而工业推台锯因其体积笨重,占地面积大让很多家庭用户望尘莫及。基于以上陈述,本文在研究推台锯的锯切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一种新型推台锯,这种新型推台锯介于简易推台锯与工业推台锯之间,既拥有简易推台锯的小型尺寸,亦拥有工业型推台锯的切割效率与精度,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研究影响推台锯总体结构因素的基础上完成推台锯总体结构设计。研究影响推台锯总体结构布局的因素有使用工况、运动分配以及加工能力三方面,并考虑在满足技术经济性、使用要求、人机功能学要求以及美学要求的基础上完成推台锯的总体结构设计,并按照功能分配给不同的结构实现,逐步完成整机结构的设计。研究推台锯的切割运动状况并核算推台锯主锯片与预切割锯片的切削力与切削功率。(2)根据整机的结构研究将推台锯分为推台锯由机芯总成、滑动台总成、工作台总成、机体总成并对每一机构进行详细研究;根据每个独立的结构分析结构的功能与实现方式,从原理到结构实现进行研究,并对结构的主要功能部分进行静力学与动力学校核。对受力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传动构件进行运动学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结构,最终设计出比较合理的结构。(3)分析推台锯产生震动与噪音的原因,并单独对机体总成做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包含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运用ANSYS中模态分析模块对机体进行分析得出机体发生最大位移时的频率。研究分析机体阵型图寻找能够引起共振频率,避免整机完成后发生共振。(4)完成整体结构试制的基础上联合企业进行样机试制与检测,验证本文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完成样机试制后测试新研究推台锯能够满足本文提出的研究要求,并与企业常规产品进行参数对比,展示本文研究推台锯的优越性。(5)对本文研究新型推台锯样机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利用专业仪器对推台锯固定工作台上80个测点,滑动工作台上24个测点进行试验,得出模态参数确认本文研究推台锯不会产生共振。

徐进[2](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攀[3](2017)在《小区干式变压器结构噪声污染分析与治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土地资源相当珍贵,小区配电设施大多安置于小区楼层的一楼或者负一楼,导致配电房内各种电气设备在运行状态下会产生振动并发出噪声,从而干扰小区居民正常休息与生活。本文根据“某地级市高档小区干式变压器结构噪声污染分析与治理”项目,对干式变压器结构振动与产生噪声的原因及治理方案进行研究,为小区干式变压器结构噪声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首先从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出发,研究了干式变压器振动与产生噪声的原因,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降噪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分析。然后阐述了声压级、声功率等声学参量;介绍了倍频带、等效声级等噪声评价量;对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结合项目实际环境进行了简明介绍。其次利用1357泰克曼手持式噪音测试仪对现场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业主家噪声超标不是持续性的,得出当外界电压或者负载三相不平衡时,使得励磁电流不正常,两台变压器发出的噪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六楼业主家相互叠加,振幅加强,从而噪声显着加强;利用B&K2250手持式噪声分析仪测量与分析,测得倍频带声压级在31.5Hz-500Hz频率范围内超标,超标噪声呈现低频特性;利用振动设备进行测量,测得各设计点位的振动信号且得出对应的加速度有效值,并用MATLAB软件作出频谱分析图,得出当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相互影响,相互叠加,而后沿着大楼的基础结构传至业主家中诱发结构噪声;利用声波干涉理论分析得出六楼业主家产生的低频噪声是由于两台变压器的的低频噪声沿大楼结构上传相干叠加形成。最后根据隔声吸声理论,在#1变压器房采取隔声吸声措施;利用单层隔振原理,根据变压器的固有频率,减振器的频率,以及阻尼比,频率比,得出传递系数与隔振效率,证明在每台变压器下安装2个BK-MT-2400矩阵式弹簧减振器能非常有效的隔振。采取设计方案并施工后,再次利用TD1357泰克曼手持式噪音测试仪与B&K2250手持式噪声分析仪测量,业主家中噪声分贝值明显下降,且等效声级与倍频带声压级成功控制在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内,证明了本项目实施的设计方案是成功的。

葛敏[4](2016)在《12500kN冷锻压力机的振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锻压力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振动,振动不仅会带来噪声也会对设备精度、工件质量影响较大,且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本论文是以12500k N冷锻压力机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引起压力机振动的原因以及减振措施。建立了冷锻压力机传动机构的三维模型,应用ADAMS软件对传动机构的惯性力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了上连杆对楔上滑块的等效惯性力曲线。结果表明传动机构的惯性力主要与机构的总重、滑块的速度相关;并针对销轴与楔上滑块铰链的贴合问题,通过施加平衡力得以解决。建立了飞轮系统的振动模型,得到其振动特性曲线,可以通过对飞轮系统进行动平衡试验来减小干扰力从而减小压力机振动。分析了传动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激振源,并计算其激振频率。通过对冷锻压力机整机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计算,得到了有限元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分析了各阶振型对压力机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相应振型的振动提出一定的改善措施。针对冷锻压力机的各个振源引起的振动,提出了减振措施;介绍了隔振理论与各类隔振元件及应用条件,为冷锻压力机隔振元件选用及安装提供参考依据;分析了冷锻压力机噪声的来源,并提出对应的降噪措施,通过现场噪声检测,表明本冷锻压力机符合国家噪声限值标准。

冯仁华[5](2014)在《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数值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一起被列为当今世界三大主要污染源,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环境噪声源中,汽车所产生的噪声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发动机噪声是汽车的主要噪声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低噪声已经成为乘坐舒适性的一部分,与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一起成为了评价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汽车主要噪声源的发动机噪声机理和降噪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海大众1.4TSI EA111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充分研究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首先详细介绍了发动机辐射噪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发动机的噪声机理、传播途径、噪声源识别及分离技术、结构辐射噪声预测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所阐述的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预测的总体思路和分析流程,对发动机整机结构辐射噪声预测、计算方法和优化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应用Pro/E软件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式建立了发动机整机的三维数模,并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机体、缸盖、缸盖罩、正时罩盖、变速箱箱体、油底壳等发动机主要部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主要零部件及发动机整机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掌握了整个发动机及其相关零部件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与发动机模态试验的振型和频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表明计算所使用的模型准确、合理。(2)应用ABAQUS软件对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有限元模型的自由度进行了缩减,并基于AVL Excite Power Unit (Excite PU)平台,建立了发动机多体动力学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发动机外特性下的振动特性,并与发动机振动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一致性较好。最后利用噪声恢复的方法获得了发动机的表面振动速度,为后期的发动机辐射噪声计算和分析提供了边界条件。(3)通过在Hypermesh中所建立的发动机有限元模型,利用LMS Virtual Lab的结构模块(Structure)获得了发动机表面边界元网格模型,并结合前期所获得的发动机表面振动速度的边界条件,采用间接边界元法在LMS Virtual Lab Acoustic中对发动机整机外特性下的辐射噪声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了各转速下发动机辐射噪声声功率、声场及场点的声压分布等辐射噪声特性,并通过试验对各场点声压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各场点声压级试验值和模拟值整体趋势相符。(4)通过试验方法对该发动机的噪声源识别、进气噪声、燃烧噪声、变速箱噪声、冷启动噪声和停机过程噪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下发动机的主要辐射噪声源和进气噪声、燃烧噪声、变速箱噪声、冷启动和停机过程噪声的特性。(5)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声学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快速多级边界元法的优缺点,并以表面振动速度法为基础,基于Matlab程序软件平台开发了准确高效的发动机辐射噪声计算程序。利用传统边界元法、快速多级边界元法和所开发Matlab程序软件对普通平板、发动机缸盖罩和发动机整机进行了辐射噪声声功率的计算,对比结果显示Matlab程序软件计算结果与边界元法和快速多级边界元法相比,在低频段有一定的差距,而随着频率的增加,差距越来越小,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峰值声功率所对应的频率点相同。通过对普通平板、发动机缸盖罩和发动机整机辐射噪声声功率计算效率的对比和分析,Matlab程序软件的计算效率在各种网格规模的情况下都比传统边界元和快速多级边界元高,而且随着网格规模的提高,效率提高越明显。而快速多级边界元只有在网格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计算效率和传统边界元对比才具备一定的优势。(6)基于所开发的Matlab程序软件,并结合Minitab中的DOE分析和优化,提出了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新方法和流程。本文中以所研究的发动机机体为例,根据所提出的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方法和流程,利用Minitab DOE对影响机体辐射噪声的7个因素(机体侧壁厚度、裙部厚度、下部与油底壳结合处的厚度、前后端主轴承盖上部隔板、侧壁加强筋厚度、裙部加强筋厚度和后端加强筋厚度)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分析,找出了各因素对机体辐射噪声声功率和质量的影响情况,并以机体辐射噪声声功率和质量为目标对各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机体辐射噪声声功率降低了1.52dB(A),机体质量增加了0.4kg,基本上满足目标要求。

吴凌云[6](2014)在《轮式装载机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改进》文中认为在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振动与噪声一直是工程机械行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机械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影响着产品的机械性能和操控舒适性,而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则严重污染环境,威胁着操作者的健康。本文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振动与噪声水平、改善操作者的工作环境为目的。依托先进的测试设备,搭建实时测试系统对LW500N轮式装载机驾驶室的振动和噪声进行测试分析。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国内外工程机械振动与噪声的测试技术和控制方法研究领域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国内装载机目前在振动和噪声控制方面的不足。(2)利用三向振动传感器对轮式装载机驾驶室进行振动测试,详细采集并记录了由振动源产生的噪声信号,得出相应的频谱图。对测试所得到的频谱图进行了频谱分析,明确了振动的频率组分。(3)以声学及振动原理为理论基础,了解振动、传播载体、噪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噪声识别原理,明确装载机驾驶室的主要噪声源部件,并仔细分析噪声产生的机理和传播途径。(4)对不同噪声源的振动和噪声的传播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在工程试验样机上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测试结果表明,驾驶室的振动和噪声主要是由发动机的振动而引发驾驶室结构共振造成,地板、台架和车架为驾驶室的主要噪声源。结合国内装载机在振动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对噪声源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减噪、降噪措施,改善装载机驾驶室噪声状况、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张天霄[7](2014)在《液压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文中提出液压技术和装置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的设备之中,液压元件与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联到液压装置和机械设备的工作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液压关键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提高整个设备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在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基本随机参数的数字特征已知的情况下,应用现代矩阵理论、概率统计理论、液压技术、随机矩方法、振动冲击理论、可靠性设计方法、灵敏度分析方法等现代数学力学理论与方法对液压元件的典型失效模型进行了研究和进行了典型液压元件的可靠性设计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推导了前四阶矩函数的矩阵形式的表征关系式,并且演化了矩阵、矩阵的迹、矩阵Kronecker积等多种描述形式,同样给出各种矩阵形式的微分运算公式,完美的矩阵格式易于编写程序,获取结构系统可靠性设计与结构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信息更加方便有效,并且据此提出了机械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矩阵随机矩方法,从而为结构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提供理论支撑。②提出了液压管道在液压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推导出了液压管道在液压冲击振动环境下的状态函数的数字特征表述公式,仿真确定了液压管道的可靠度和可靠性灵敏度,给出了设计参数的改变对液压管道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液压冲击环境下液压管道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了对液压冲击环境下液压管道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③提出了液压阀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在对液压阀进行磨损失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液压阀的受力分析,推导出了液压阀抗磨损可靠性的状态函数的数字特征表述公式,仿真确定了液压阀的可靠度和可靠性灵敏度,给出了设计参数的改变对液压阀可靠性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液压阀的抗磨损可靠性分析和设计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液压阀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④提出了液压柱塞泵关键元件抗磨损和抗疲劳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在对液压柱塞泵进行抗磨损比功分析和抗疲劳强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液压柱塞泵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推导出了柱塞泵中滑靴与斜盘摩擦副抗磨损可靠性以及柱塞抗疲劳可靠性的状态函数的数字特征表述公式,仿真确定了柱塞泵中滑靴与斜盘摩擦副的抗磨损和柱塞的抗疲劳的可靠度和可靠性灵敏度信息,给出了设计参数的改变对液压柱塞泵可靠性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液压柱塞泵关键元件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液压柱塞泵关键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⑤分别提出了液压管道的振动模型和分析方法、液压阀的振动模型和分析方法、液压柱塞泵的振动模型和分析方法。首先,采用Housner流液管道的振动微分方程模型,推导出了两端铰支的液压管道的固有频率和振动响应的解析形式,很好地解决了两端铰支的液压管道的振动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液压管道的定量动态数值模拟仿真;而后,建立了在液压冲击环境下液压阀的振动模型,提出了液压阀的固有频率和动态响应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仿真了液压阀的振动状况;再者,建立了在液压柱塞泵的脉动振动模型,提出了液压柱塞泵的固有频率和稳态响应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液压柱塞泵的动态数值模拟仿真。在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论文完成了以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基本建立了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的主要研究框架,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液压元件和系统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以及相关的振动问题,为液压元件和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理论和技术保障。

王辉波,魏成昊,吴海平[8](2014)在《舰船通风系统噪声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舰船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舰船通风系统噪声的产生、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被动噪声控制技术的角度,提出控制通风系统噪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以达到改善舰员的生活环境条件和提高舰船隐身性能的目的。

杨文刚[9](2013)在《轮胎式装载机噪声分析与降噪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装载机作为工程机械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抢险救灾和国防等重要工程领域。与其他工程机械相比,装载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尤为突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降低装载机噪声和排放的工作已迫在眉捷,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已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开展装载机降噪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了轮胎式装载机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对试验样机常林956型装载机声场进行调研、分析,确定其噪声声源及分布,以噪声控制的基础理论和调研结果为依据提出降噪方案。在试验样机上布置测点,用固定杆将声强探头定位在测点处,采集得到数据,然后由PULSE分析软件声强模块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处理,找出噪声分布情况,确定噪声源。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得知:试验样机的噪声源主要是风扇、发动机、排气口。根据常林956噪声的来源,制定出针对常林956装载机的降噪方案,按照方案对样机进行了换风扇更换、安装消声器、更换减震器、发动机罩隔音处理等改造,并对降噪效果进行了测试。经过降噪效果试验数据分析显示更换风扇、发动机罩吸音堵孔、更换减震器等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常林956型轮式装载机降噪后的辐射噪声小于115dB,降噪幅度达到1.8%;耳旁噪声小于89dB,降噪幅度达到5.5%,达到了国标标准要求。

申华帅[10](2013)在《面向降低噪声烦恼指数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内民航业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得到了大力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中机场噪声,作为人们最能够直接感受的污染问题,更成为了影响机场运营、制约机场扩建、以及阻碍民航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机场噪声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民航业面临的难题。目前国际民航业常用的减噪措施主要是减噪飞行程序(Noise Abatement Procedures,NAP),包括一些对进离场航线的优化设计,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飞机在较低高度飞过人口聚集的区域,减少飞机进离场造成的噪声影响。本文以噪声造成的烦恼感受为出发点,分时分区域设定噪声烦恼指数来定量表示单飞行事件可能造成的噪声烦恼度。借鉴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面向降低敏感点噪声烦恼指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网格化的简化处理。为求解模型,首先研究了最常用的标量化方法,使用了经典的蚁群算法寻找目标最优航线;接着,针对标量化方法的不足,讨论了分层序列法的优势,提出了弱字典序法来进行求解。同时,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了实验仿真,通过在假设情景下的寻优,充分验证了两种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达到了通过优化飞机航线,降低机场噪声烦恼指数的目的。因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智能生成飞机进离场的减噪航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国内进一步研究机场减噪措施做好了铺垫。

二、机器噪声机理分析与减噪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器噪声机理分析与减噪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推台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推台锯研究的现状分析
        1.3.1 国外推台锯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推台锯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推台锯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推台锯整体结构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2.2 影响推台锯总体结构的因素
    2.3 推台锯总体结构方案
    2.4 推台锯锯切过程受力分析
    2.5 锯切力及锯切功率的计算
        2.5.1 主锯锯片切削力计算
        2.5.2 预切割锯片切削力计算
        2.5.3 主锯锯片锯切功率的计算
        2.5.4 预切割锯片锯切功率的计算
    2.6 推台锯锯切时的运动状况
    2.7 本章小结
3 推台锯机芯总成的研究
    3.1 推台锯机芯总成总体结构研究
    3.2 升降系统的研究
        3.2.1 升降系统丝杆螺母的选型与自锁性验证
        3.2.2 升降系统中丝杆丝母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3.2.3 推台锯升降系统的建模
    3.3 推台锯旋转系统的研究
        3.3.1 旋转结构的分析研究
        3.3.2 旋转系统理论构思及验证
        3.3.3 对推台锯旋转机构进行三维建模
    3.4 推台锯传动系统的研究
    3.5 推台锯主轴与预切割轴的研究
        3.5.1 主轴的结构与受力分析
        3.5.2 推台锯主轴、预切割主轴的校核与分析
    3.6 推台锯机芯总成的模型建立
    3.7 本章小结
4 推台锯机体总成的研究
    4.1 推台锯机体的静力学分析
    4.2 推台锯机体的动力学分析
        4.2.1 推台锯主机体的模态分析
        4.2.2 推台锯主机体的谐响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推台锯整机建模与样机试制检测
    5.1 推台锯数字化设计过程
    5.2 推台锯三维模型的建立
    5.3 推台锯操作安全研究
    5.4 推台锯样机试制与测试
    5.5 整机噪音与振动原因分析
        5.5.1 推台锯噪声产生的原因
        5.5.2 推台锯噪音与振动实验研究
        5.5.3 推台锯减噪措施的研究
    5.6 推台锯试验模态分析
        5.6.1 试验系统的构成
        5.6.2 试验点的布置
        5.6.3 数据结果处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以及取得的成果

(2)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小区干式变压器结构噪声污染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干式变压器噪声产生原因及隔振研究现状
        1.2.1 干式变压器噪声产生原因
        1.2.2 变压器隔振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声学概念及噪声评定标准
    2.1 噪声及其危害
    2.2 声学概念
        2.2.1 声压及声压级
        2.2.2 声强及声强级
        2.2.3 声功率及声功率级
        2.2.4 声源频率
        2.2.5 倍频带
        2.2.6 人耳听觉特征和主权声级
        2.2.7 计权声级
        2.2.8 A声级与倍频带声压级关系
    2.3 低频噪声
    2.4 GB22337—2008噪声评定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区干式变压器现场测量与分析
    3.1 现场概况
    3.2 测量设备选择与原因分析
        3.2.1 TD1357泰克曼手持式噪音测试仪测量与分析
        3.2.2 B&K2250手持式噪声分析仪测量与分析
        3.2.3 现场振动测量与分析
    3.3 低频结构噪声传播
        3.3.1 声波干涉原理
        3.3.2 业主家噪声来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噪设计方案及治理效果
    4.1 总体设计方案
    4.2 隔声吸声方案设计
        4.2.1 隔声理论
        4.2.2 吸声理论
        4.2.3 隔声吸声材料选择
    4.3 隔振方案设计
        4.3.1 隔振理论
        4.3.2 单层隔振
        4.3.3 隔振器的选择
        4.3.4 采用隔振设计方案后现场图
    4.4 治理后测量数据
        4.4.1 治理后变压器房等效声级检测结果
        4.4.2 治理后业主家等效声级检测结果
        4.4.3 治理后业主家各倍频带声压级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项目

(4)12500kN冷锻压力机的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锻压力机国外研究现状
        1.2.2 冷锻压力机国内研究现状
    1.3 分析软件介绍
        1.3.1 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介绍
        1.3.2 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介绍
        1.3.3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介绍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义肘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2.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2.2.2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2.3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
        2.2.4 多刚体动力学模拟介绍
    2.3 肘杆机构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4 肘杆机构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2.5 平衡力的计算及施加
        2.5.1 气体的运动假设
        2.5.2 平衡力的计算
        2.5.3 施加平衡力的模拟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锻压力机的激振源分析
    3.1 飞轮系统振动分析
    3.2 机械系统的受迫振动特性
    3.3 传动系统激振频率计算
    3.4 传动系统激振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锻压力机整机模态分析
    4.1 引言
    4.2 模态分析的概述
    4.3 模态分析的工程应用
    4.4 模态分析理论简介
    4.5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5.2 单元、网格划分及材料参数
        4.5.3 拉杆预紧力计算
        4.5.4 边界条件处理
        4.5.5 求解器确定
    4.6 计算求解及振型分析
        4.6.1 拉杆变形量
        4.6.2 固有频率
        4.6.3 模态振型
        4.6.4 振型分析
        4.6.5 分析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锻压力机减振、隔振及减噪
    5.1 引言
    5.2 压力机减振措施
        5.2.1 消除或减弱振源
        5.2.2 可采用的减振措施
    5.3 压力机的隔振
        5.3.1 振动隔离的基本原理
        5.3.2 隔离元件及方法
    5.4 压力机的减噪
        5.4.1 压力机的噪声源
        5.4.2 压力机噪声防治
        5.4.3 压力机噪声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数值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发动机噪声机理及传播途径
        1.2.1 发动机噪声机理及其分类
        1.2.2 发动机结构噪声传播途径
    1.3 发动机结构振动与辐射噪声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发动机噪声源识别及声学特性的评价方法
    2.1 发动机噪声源识别及分离技术
        2.1.1 噪声源识别技术
        2.1.2 噪声分离技术
    2.2 发动机噪声预测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2.1 发动机噪声预测理论
        2.2.2 发动机噪声预测的关键问题
        2.2.3 发动机噪声预测和控制的发展趋势
    2.3 发动机结构噪声预测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动机结构建模及模态分析研究
    3.1 前言
    3.2 发动机三维数模的建立
    3.3 发动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网格划分
        3.3.2 主要部件有限元模型
        3.3.3 模型参数定义
    3.4 发动机有限元模态分析
        3.4.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3.4.2 发动机整机及主要部件有限元模态分析
    3.5 发动机整机试验模态分析
        3.5.1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
        3.5.2 模态试验结构简化模型的建立
        3.5.3 模态试验测试过程
        3.5.4 试验结果分析
        3.5.5 发动机模态计算值和试验值的对比
        3.5.6 附件对发动机模态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振动特性分析研究
    4.1 多体动力学理论
        4.1.1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4.1.2 多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4.2 有限元模型自由度缩减
    4.3 AVL EXCITE POWER UNIT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4.3.1 AVL Excite Power Unit软件介绍
        4.3.2 体单元的定义
        4.3.3 连接的定义
    4.4 边界条件的定义
    4.5 发动机振动特性分析
        4.5.1 主要节点振动分析及试验
        4.5.2 发动机表面振动速度分析
        4.5.3 各部件振动速度级贡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预测
    5.1 噪声辐射基本理论
    5.2 发动机辐射噪声分析模型建立
        5.2.1 LMS Virtual Lab Acoustic简介
        5.2.2 辐射噪声预测声学模型的建立
    5.3 发动机结构声辐射的分析和研究
        5.3.1 辐射噪声声场分析和研究
        5.3.2 辐射噪声声场场点分析和研究
        5.3.3 辐射噪声声功率分析和研究
    5.4 整机辐射噪声试验研究
        5.4.1 发动机噪声试验准备
        5.4.2 测量场地及所用实验设备
        5.4.3 测点布置
        5.4.4 测量时的环境及其相关状况
        5.4.5 试验结果及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动机辐射噪声源识别及相关试验研究
    6.1 发动机辐射噪声源识别试验研究
        6.1.1 测量过程
        6.1.2 怠速时噪声源识别
        6.1.3 3000r/min时噪声源识别
        6.1.4 5000r/min时噪声源识别
        6.1.5 噪声源识别试验总结
    6.2 进气噪声试验研究
        6.2.1 测量过程
        6.2.2 试验结果
    6.3 燃烧噪声试验研究
        6.3.1 燃烧噪声测量过程
        6.3.2 空载加速燃烧噪声测量结果
        6.3.3 半载加速燃烧噪声测量结果
        6.3.4 不同负载下燃烧噪声对比
    6.4 变速箱噪声试验研究
        6.4.1 空载加速变速箱噪声
        6.4.2 满载加速变速箱噪声
        6.4.3 不同负载下变速箱噪声对比
    6.5 冷启动噪声试验研究
    6.6 停机过程噪声试验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动机辐射噪声计算方法的研究及软件开发
    7.1 辐射噪声预测方法
        7.1.1 声学有限元法
        7.1.2 声学边界元法
        7.1.3 声学快速多级边界元法
        7.1.4 辐射噪声预测方法优缺点分析
    7.2 基于表面振动速度理论的快速高效发动机噪声计算软件开发
        7.2.1 表面振动与辐射噪声之间的关系
        7.2.2 辐射比的计算
        7.2.3 快速高效的发动机辐射噪声计算程序软件开发研究
    7.3 不同计算方法的数值算例
        7.3.1 普通平板辐射噪声对比
        7.3.2 发动机缸盖罩辐射噪声对比
        7.3.3 发动机整机辐射噪声对比
    7.4 不同计算方法计算效率对比
        7.4.1 快速多级边界元法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7.4.2 计算效率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方法研究
    8.1 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方法
        8.1.1 辐射噪声分析和优化流程
        8.1.2 基于Minitab的DOE分析简介
    8.2 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分析
        8.2.1 优化方案
        8.2.2 各影响因素分析
    8.3 辐射噪声优化
    8.4 本章小结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6)轮式装载机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引言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轮式装载机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轮式装载机的振动与噪声问题
        1.2.2 轮式装载机振动与噪声控制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轮式装载机的振动分析
    2.1 装载机振动的基本问题
        2.1.1 装载机振动概述
        2.1.2 装载机振动分析
        2.1.3 装载机振动原因
        2.1.4 装载机振动问题解决方法
    2.2 装载机振动测试与控制
        2.2.1 装载机振动测试
        2.2.2 振动控制的一般途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式装载机的噪声分析
    3.1 工程机械噪声限值标准
        3.1.1 工程机械噪声限值的国内外标准
        3.1.2 国内外工程机械噪声限值标准对比
    3.2 装载机噪声机理分析
        3.2.1 装载机噪声简述及相关分类
        3.2.2 噪声与振动的关系
    3.3 装载机噪声测试与控制
        3.3.1 装载机噪声的产生
        3.3.2 装载机噪声测量方法简介
        3.3.3 噪声控制一般途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振动噪声测试与分析
    4.1 LW500N 装载机噪声测试
        4.1.1 装载机噪声级评价
        4.1.2 司机位置声压级
        4.1.3 测试结论
    4.2 动态试验条件下机器的配置和运行
        4.2.1 行驶工况
        4.2.2 动态试验条件测试数据处理与结论
        4.2.3 司机位置声压级
        4.2.4 测试结论
    4.3 装载机振动与噪声信号分析
        4.3.1 LW500N 装载机驾驶室振动信号分析
        4.3.2 LG500N 装载机驾驶室振动信号分析
        4.3.4 噪声信号对比分析结论
        4.3.5 LW500N 装载机主要部件固有频率测试
        4.3.6 振动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载机振动噪声水平的分析与改进
    5.1 装载机降噪的主要措施
        5.1.1 减振、隔振处理措施
        5.1.2 吸声与隔声措施
        5.1.3 其它降噪措施
    5.2 隔振器的优化设计
    5.3 隔振测试及改进的评价结果
        5.3.1 驾驶室隔振器隔振效果评价
        5.3.2 评价总结
    5.4 车架的模态分析
        5.4.1 模态分析的目的
        5.4.2 测试原理与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5.4.3 实验数据采集
        5.4.4 实验数据后处理
        5.4.5 模态测试
        5.4.6 测试与有限元计算数据比较
    5.5 改进结果验证与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液压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2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研究状况
    1.3 机械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研究状况
    1.4 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状况
    1.5 液压元件和系统的振动研究状况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靠性设计统计矩及导数的矩阵描述
    2.1 相关矩阵理论
        2.1.1 矩阵的迹
        2.1.2 Kronecker 代数理论
        2.1.3 矩阵微分运算
        2.1.3.1 函数对矩阵的导数
        2.1.3.2 向量对向量的导数
        2.1.3.3 矩阵对矩阵的导数
        2.1.3.4 矩阵导数的运算规则
        2.1.4 向量和矩阵函数的 Taylor 展开
        2.1.5 函数向量的前四阶矩的确定(应用 Taylor 展开式)
    2.2 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2.1 二阶矩和四阶矩方法
        2.2.2 Monte Carlo 数值模拟方法
    2.3 前四阶矩函数的矩阵描述
        2.3.1 基本随机变量的数值特征的矩阵描述
        2.3.2 状态函数的数值特征的矩阵描述
        2.3.2.1 状态函数的均值向量
        2.3.2.2 状态函数的方差矩阵
        2.3.2.3 状态函数的三阶矩矩阵
        2.3.2.4 状态函数的四阶矩矩阵
        2.3.3 状态函数的数值特征的矩阵迹描述
        2.3.3.1 状态函数的方差矩阵
        2.3.3.2 状态函数的三阶矩矩阵
        2.3.3.3 状态函数的四阶矩矩阵
        2.3.4 状态函数的数值特征的 Kronecker 积描述
        2.3.4.1 状态函数的方差矩阵
        2.3.4.2 状态函数的三阶矩矩阵
        2.3.4.3 状态函数的四阶矩矩阵
    2.4 前四阶矩函数微分的矩阵描述
        2.4.1 状态函数 g(X)的均值对随机变量 X 均值的导数
        2.4.2 状态函数 g(X)的标准差、三阶矩与四阶矩对随机变量 X 均值的导数
        2.4.3 状态函数 g(X)的方差、三阶矩和四阶矩分别对随机变量 X方差、三阶矩和四阶矩的导数
    2.5 二维随机变量函数举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矩阵随机矩方法
    3.1 矩阵随机矩方法
        3.1.1 可靠性分析和设计
        3.1.2 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1.2.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1.2.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2 液压管道的抗液压冲击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3.2.1 液压管道设计简述
        3.2.2 液压冲击概述
        3.2.3 液压管道系统液压冲击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2.3.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2.3.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2.4 液压管道系统液压冲击振动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2.4.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2.4.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3 液压阀的抗磨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3.3.1 液压阀简介
        3.3.2 磨损机理
        3.3.3 液压阀的受力分析和磨损深度计算
        3.3.3.1 阀的受力平衡方程
        3.3.3.2 接触处约束力的计算
        3.3.3.3 液压阀的磨损
        3.3.4 液压阀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3.4.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3.4.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3.3.5 液压阀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3.5.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3.5.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柱塞泵关键件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4.1 液压泵简介
    4.2 比功(pv 值)概述
    4.3 滑靴和柱塞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3.1 滑靴和柱塞的运动分析
        4.3.1.1 柱塞运动学分析
        4.3.1.2 滑靴的运动分析
        4.3.1.3 滑靴与柱塞的运动学关系
        4.3.2 滑靴与柱塞的受力分析
        4.3.2.1 柱塞的受力分析
        4.3.2.2 滑靴受力分析
        4.3.3 滑靴与斜盘摩擦副的比压和比功
        4.3.3.1 滑靴与斜盘摩擦副的比压
        4.3.3.2 滑靴与斜盘摩擦副比功的计算公式
    4.4 液压柱塞泵关键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1.1 滑靴的抗磨损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1.2 柱塞的抗疲劳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1.3 数值算例
        4.4.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2.1 滑靴的抗磨损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2.2 柱塞的抗疲劳可靠性设计和分析
        4.4.2.3 数值算例
    4.5 液压柱塞泵关键件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4.5.1 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4.5.2 非正态分布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元件的振动特性分析
    5.1 液压元件振动分析概论
    5.2 液压管道流固耦合振动特性
        5.2.1 液压管道流固耦合振动模型
        5.2.2 液压管道的固有频率
        5.2.3 液压管道的振动响应
        5.2.4 数值算例
    5.3 液压阀的振动特性
        5.3.1 液压阀的固有频率
        5.3.2 液压阀的瞬态响应
        5.3.3 数值算例
    5.4 液压泵振动特性
        5.4.1 液压柱塞泵的两个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模型和分析
        5.4.1.1 系统的振动模型
        5.4.1.2 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
        5.4.1.3 系统的动态响应
        5.4.1.4 数值算例
        5.4.2 液压柱塞泵的九个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模型和分析
        5.4.2.1 系统的振动模型
        5.4.2.2 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
        5.4.2.3 系统的动态响应
        5.4.2.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简介
致谢

(8)舰船通风系统噪声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声音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2 舰船通风系统噪声分析与控制措施
    2.1 通风系统噪声分析与策略
    2.2 通风机装置噪声分析与控制
        2.2.1 通风机装置的噪声分析
        2.2.2 通风装置优化设计
        2.2.3 通风机装置的噪声传播控制
    2.3 通风管道的噪声控制
        2.3.1 通风管道的噪声分析
        2.3.2 通风管道设计
        2.3.3 通风管道的噪声传播控制
3 结论

(9)轮胎式装载机噪声分析与降噪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工程机械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轮胎式装载机噪声产生的机理和控制方法研究
    2.1 轮胎式装载机噪声的来源
    2.2 轮胎式装载机噪声的特点
    2.3 轮胎式装载机噪声分类
        2.3.1 发动机的振动与噪声
        2.3.2 传动系噪声
        2.3.3 液压噪声
        2.3.4 车体噪声
    2.4 轮胎式装载机噪声控制
        2.4.1 噪声源的控制
        2.4.2 噪声传播途经的控制
        2.4.3 轮胎式装载机降噪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装载机样机常林956的噪声测量与分析
    3.1 常林956主要技术参数
    3.2 常林956型装载机声场、振动测试及结果分析
        3.2.1 测量方法
        3.2.2 测量依据
        3.2.3 测量环境
        3.2.4 测量设备
        3.2.5 测点布置及信息采集
        3.2.6 测量信号处理
    3.3 测量结果与分析
        3.3.1 最高速工况时车外噪声测量分析
        3.3.2 驾驶室外主要噪声源频谱图分析
        3.3.3 驾驶室外及发动机外噪声源小结
        3.3.4 驾驶室内主要噪声频谱图分析
    3.4 针对常林956的降噪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常林956装载机降噪改进及其降噪效果试验
    4.1 降噪效果试验
        4.1.1 样机本底噪声测试
        4.1.2 更换不降转速莫迪温风扇降噪效果测试
        4.1.3 更换莫迪温风扇及加风圈降噪效果测试
        4.1.4 更换雪龙风扇降噪效果测试
        4.1.5 更换消声器降噪效果测试
        4.1.6 更换消声器并包玻纤处理降噪效果测试
        4.1.7 更换锡南减震器降噪效果测试
        4.1.8 发动机罩吸音堵孔降噪效果测试
        4.1.9 发动机罩吸音堵孔包油底壳降噪效果测试
    4.2 降噪效果试验分析
        4.2.1 常林956降噪试验数据分析
        4.2.2 常林956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面向降低噪声烦恼指数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场噪声控制策略
    1.3 国内外减噪飞行程序研究现状
        1.3.1 国外减噪飞行程序研究现状
        1.3.2 国内减噪飞行程序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机场噪声烦恼指数
    2.1 机场噪声概述
    2.2 敏感点处单事件的噪声值
    2.3 机场噪声烦恼指数
    2.4 小结
第三章 飞机进离场航线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3.1 多目标优化问题概述
        3.1.1 多目标优化问题
        3.1.2 Pareto最优解
    3.2 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模型
    3.3 网格化的简化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标量化方法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
    4.1 标量化方法概述
    4.2 基于蚁群算法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
        4.2.1 蚁群算法简介
        4.2.2 算法描述
    4.3 优化算法的实验仿真
        4.3.1 实验假设
        4.3.2 实验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层序列法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
    5.1 分层序列法概述
        5.1.1 标量化方法的缺陷
        5.1.2 分层序列法
    5.2 基于字典序法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
        5.2.1 字典序法简介
        5.2.2 算法描述
    5.3 优化算法的实验仿真
        5.3.1 实验假设
        5.3.2 实验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机器噪声机理分析与减噪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推台锯的研究与设计[D]. 张乃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2]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小区干式变压器结构噪声污染分析与治理[D]. 王攀.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4]12500kN冷锻压力机的振动研究[D]. 葛敏.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6(03)
  • [5]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数值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D]. 冯仁华. 湖南大学, 2014(09)
  • [6]轮式装载机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改进[D]. 吴凌云. 吉林大学, 2014(09)
  • [7]液压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D]. 张天霄. 吉林大学, 2014(12)
  • [8]舰船通风系统噪声分析与控制研究[J]. 王辉波,魏成昊,吴海平.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4(03)
  • [9]轮胎式装载机噪声分析与降噪技术应用研究[D]. 杨文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
  • [10]面向降低噪声烦恼指数的飞机进离场航线优化[D]. 申华帅. 中国民航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机器噪声机理分析及降噪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