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分类的荷载模型参数库的实现

基于综合分类的荷载模型参数库的实现

一、基于综合与分类的负荷模型参数库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远[1](2020)在《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对应的能耗也随着客运量的上涨而显着提高,导致了地铁动力变压器的运行条件愈加复杂,就更加要求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对地铁动力变压器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其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地铁动力变压器损耗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负载率和三相不平衡扰动方面对变压器运行损耗的计算方法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动力变运行效率评估体系,完成了动力变压器运行效率评估辅助决策的实现方法和决策库的设计,最后实现了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首先,对目前地铁动力变压器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别从应用现状、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异常现象和出现的故障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行业相关标准,分析了目前关于动力变压器研究的关注点,为后续的辅助决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变压器损耗的相关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计算方法建立起对应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课题组在地铁昌平线的实测数据,分别从负载率、三相不平衡角度对动力变压器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功率损耗和电量损耗两个方面的因素与负载率之间的关系,三相电流不平衡度与变压器损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描述动力变压器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特征。然后,以决策需求为指导,分别从负载率和三相不平衡两个方面来对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效率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动力变压器运行效率评估模型,实现了对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的直观展示,为之后的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地铁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决策问题为指导,构建了辅助决策库,对辅助决策库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进行了介绍。最后,根据前期对功能需求的规划,完成了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需求调研为指导,进行了软件的构架设计与功能规划,用丰富的可视化方式展示了参数及运行数据,并组织了一个分层分角色的业务流程,同时还实现了辅助决策功能。

孙甜甜[2](2020)在《含广义负荷的负荷建模与技术支持系统》文中指出电力系统仿真是电力系统规划、调度与控制的基础,电力负荷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仿真结果。随着电网大规模的发展、智能电网进程的不断深入,分布式负荷电源的大量并网,电力负荷的时变性、分散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负荷模型结构与建模方法已难以准确地描述负荷特性。本文主要对含抽水蓄能电站的广义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为解决变速型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后的负荷建模问题,在深入分析变速型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原理和内部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变速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广义负荷建模方法;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变速型发电电动机的运行机理,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含变速型抽水蓄能电站变速型发电电动机的广义负荷模型;搭建仿真系统研究其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2)为解决基于AIMM的负荷建模中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元素固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马尔科夫转移概率自适应调整的方法;已知某时刻负荷模型的更新权重和上一时刻的权重,两者的差值反应了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的变化,利用该差值来调整模型之间的转移概率;建立了 Markov转移概率自适应调整的算法,该算法实现转移概率矩阵的自适应调整,且满足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元素的两个基本条件;基于马尔科夫转移概率自适应的AIMM负荷建模与基于AIMM的负荷建模对比分析,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目前存在的负荷建模系统软件的不足之处,开发出新型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基于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以Visual Studio 2013为开发工具,采用C#和C++作为编程语言相结合,运用MFC、数据库通信技术、ASP.NET网页开发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并根据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分别实现了后台负荷模型数据库的管理与采用负荷建模方法(统计综合法、总体测辨法、改进AIMM算法)进行负荷建模的功能。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本文搭建的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人机界面良好、操作简洁等特点,促进了负荷建模的实用化进程。

冯伟[3](2019)在《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减排对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合砌块是随着国家节能设计标准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具有防火、热工性能好、满足自保温要求等显着优点。复合砌块由主体材料和填充材料构成,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然而,目前对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研究大多采用一维模型,与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实际情况不符,给复合砌块墙体的节能分析和热湿特性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亟需研究复合砌块墙体的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为其节能构造优化和防潮设计提供依据,促进复合砌块墙体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水蒸气、温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利用体积平均理论,研究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进行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并试验测试两种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和填充材料的热湿传递性能,运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探讨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揭示其热湿耦合传递特性,进而研究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复合砌块墙体热湿特性及能耗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以水蒸气分压力、温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的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模型包括水分传递、热量传递和空气传递三个方程,方程系数物理意义明确,便于确定。总水分传递方程运用Kelvins定律,将建筑材料内水蒸气和液态水传递量转变为以水蒸气分压力为驱动势的统一函数,与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内置方程相比,形式更加简洁,解决了传递性能参数测试需要区分水蒸气扩散和液态水渗透两种传递方式的难题,而且简化了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的参数设置。(2)得到了煤矸石和粉煤灰两种复合砌块材料最优质量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矩阵分析法,以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升砌块的热工性能为优化目标得到了两种复合砌块的最优配合比。煤矸石复合砌块主体材料的最优配合比为:页岩10%、稻壳5%、煤矸石85%,填充材料选用EPS;粉煤灰复合砌块主体材料的最优配合比为:粉煤灰50%、硅酸盐水泥20%、粉煤灰陶粒30%,填充材料稻壳浆料的配合比为:硅酸盐水泥37.5%、稻壳25%、901胶37.5%。两种复合砌块墙体性能满足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的热工性能要求。(3)构建了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性能参数数据库,得到了水分渗透系数随平衡相对湿度变化的关系式和有效导热系数随平衡含湿量变化的关系式。提出了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求解需要的孔隙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分渗透系数和有效导热系数等热湿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方案,并对自主研发的煤矸石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及填充材料EPS、粉煤灰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及填充材料稻壳浆料4种墙体材料进行了试验测试,得到了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复合砌块墙体热湿传递性能参数。(4)揭示了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构建了0℃以上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和0℃以下室内环境3种工况6面试验墙体,试验测试了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并对试验工况下6面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相对误差均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墙体内部的温度湿度分布均呈现一定的二维特性,靠近墙体边界的节点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显着,变化的波形与外界环境较为相似,内部节点的温度湿度波动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延迟特性。(5)得到了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两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广州及上海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两种复合砌块28个工况的热湿特性进行为期10年的数值模拟计算。墙体投入使用后,在自然环境周期性温湿度边界条件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步达到正常情况阶段。湿度达到正常情况阶段的时间明显比温度长。墙体内部温度和湿度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内表面和外表面受室内外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衰减延迟特性。两个气候区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投入使用第一年和正常情况阶段内表面相对湿度均小于1.0,不会结露,但初始阶段和正常情况阶段均存在部分时间段相对湿度高于0.8,存在霉菌滋生风险,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潮措施。(6)探明了墙体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初始含湿量和墙体朝向等因素对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规律。初始含湿量越高,砌块达到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正常情况阶段需要的时间越长,初始含湿量对墙体工作性能的影响也越大。墙体类型不同,初始含湿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朝向的墙体达到正常情况阶段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获得太阳辐射热多的墙体所需的时间较短。(7)揭示了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通过对比二维与一维热湿耦合模型与3种工况6面墙体的物理试验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大小,以及试验测试的墙体同一高度不同断面的温湿度分布,阐明了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构建了边界热质交换参数计算—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库—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数值模拟计算参数设置为一体的热湿特性研究方法体系。(8)给出了热湿耦合传递对墙体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两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广州和上海两种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计算的逐年能耗与正常情况阶段相比,在投入使用的前几年,受墙体材料初始温度和含湿量的影响,供热供冷负荷呈现逐年变化趋势,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各地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关。单纯考虑热传递的计算方法忽略了含湿量对墙体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与墙体内部热湿传递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建筑能耗计算出现偏差。该论文有图198幅,表62个,参考文献172篇。

郑东林[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愿景与既有城区更新改造和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Large-scale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trofit,简称LSBESR)成为生态环保低碳重要内容及提升区域能效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区域建筑群是多业态的集群,由于多系统耦合、多设备集成、多参数集合等特征的存在,LSBESR面临众多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预测难度;同时,国内外LSBESR预测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适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此外,一些城市不断推进能源信息化建设,逐渐积累了存量建筑的能耗信息,也迫切需要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本文围绕LSBESR问题,建立了节能改造基础数据库,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LSBESR能耗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同时,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给出了不确定性能源参数量化方法、基于意愿因子的预测修正模型和多目标决策优化策略等,解决了诸多核心难题,包括:区域建筑群预测模型物理建模复杂,已有传统区域预测模型缺少技术细节支撑,模型设置参数不确定性量化困难和很难获取自下而上的实际能耗数据校正等问题。具体而言:(1)通过对1118幢公共建筑和100幢建筑的大规模数据采集,构建了LSBESR数据库,包括建筑、能耗、设备、运行、技术、意愿6个子库。统计得到了区域建筑群能源参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电梯设备功率、冷热源效率等)统计规律和用能基准,为预测模型中能源参数的输入条件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之上,采用逆向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能耗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回归统计、物理建模等方法的整合,构建了宏观稳态能量平衡方程和典型建筑模型,并融入不确定性因素。所编制的Matlab程序采用蒙特卡罗模拟(Monte Carlo,简称MC)对抽样数据进行仿真,实现了区域能源参数的宏观统计特性和单体建筑运行条件的一致性,能快速准确预测区域建筑群能源消耗。某中心城区的研究案例表明:模拟值与实际观测的年能耗数据偏差为2.14%,月度均方差变异系数为6%,能耗归一化指标变化区间为[0.87,1.13]。模型能输出的逐时、逐日、逐月、逐项能耗数据可为预测节能改造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对LSBESR进行了模拟预测和验证。通过已建立的区域能耗随机模型,采用自上而下的后推校准法测算节能潜力。同时,本文还建立了全局性敏感参数分析方法和单参数节能改造因子回归模型,模拟发现内部负荷因子对能耗影响最显着。通过调整能源参数,可模拟不同改造情景约束条件下的节能量概率分布曲线和归一化值的分布区间,例如:研究案例常规情景下平均节能率为10.8%,大于5.8%的概率为84%,而在低碳情景下,节能率大于22.5%的概率则为84%。同时,本文针对已完成节能改造的15幢建筑,采集了基础信息和能源参数,并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前与改造后的能耗数据显示,模拟节能量与实际观测值的偏差为14.3%。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风险决策提供支撑。(3)本文研究了LSBESR模型中9个不确定性源和不确定性参数的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能量校正模型,建立了对可识别及待估计参数的贝叶斯模型。该模型采用哈密尔顿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将能源参数的先验信息作为初始输入条件,并利用区域建筑群能耗观测值和后验联合条件概率密度得到了不确定能源参数的后验分布概率,解决了能源参数不确定性,理论模型与建筑原型偏差以及观测误差传递等问题。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制冷系统综合性能系数的后验分布概率与上述参数的先验分布概率相比,二者均值分别相差19%与12%,预测模型的不确定度为9.5%。采用贝叶斯能量模型得到能源参数的后验分布后,能耗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由5.4%下降到0.97%,与先验信息模拟值相比,空调冷源、外窗隔热和高效照明3项综合措施节能量偏差度为27.8%,上述结果确保校正模型能显着提高LSBESR预测精度。(4)本文搭建了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改造意愿因子预测修正模型和全生命周期多目标决策优选模型。首先,通过构造意愿因子隶属函数,获得区域建筑群大规模改造实施概率矩阵,并采用离散MC模拟方法来预测基于改造意愿的区域整体节能改造。其次,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单位节能效益增量成本模型和风险随机变量的量化方法,并建立了基于MC模拟的风险决策控制优化模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节能量修正曲线呈现单峰正态分布,相比之下,节能投资则呈现双峰高斯分布,其预期节能量调整系数为0.8,且意愿因子与节能期望值之间存在强对数关系;同时,采用多维度指标阈值控制(包括节能、经济、风险等)可实现对节能措施组合策略包的权衡判断和逐步优化。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预测模型为LSBESR可行性研究、规划、预测、决策和优化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娜娜[5](2019)在《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网互联及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对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较大规模电力系统数据存储多为机电暂态仿真软件格式,而机电暂态仿真软件无法反映系统的电磁暂态过程这一问题,本文对电网模型由机电暂态仿真软件PSASP向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的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提出的自动转换系统应用于实际电网,提高了模型转换的效率。对于小规模电力系统模型,本文对比分析了PSASP和ATP-EMTP中的元件模型特征及参数,选择了合适的模型后,针对两种软件的同一元件模型的对应参数和非对应参数分别研究了数学转换关系,并以3机9节点网络及扩展30节点网络为例,通过对比PSASP和ATP-EMTP中网络模型的潮流计算及短路计算结果,验证了各元件电气参数转换关系的准确性。对于较大规模电力系统模型,手动建模过程冗杂且易造成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PSASP和ATP-EMTP的输入数据形式,通过ATP-EMTP可视化输入文本及数据卡片的配合使用,利用节点重新命名、有效网络数据选择、相应数据转换、以及数据写入并建模四个模块,构造了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自动转换系统,并对大规模电网的电磁暂态模型调试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节省人力的同时,提高建模准确性。最后,本文在ATP-EMTP中建立了陕西网的电磁暂态模型。针对交流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直流系统,对比分析了 ATP-EMTP中控制模型TACS和MODELS的特点,提出使用更为灵活的MODELS控制模型对换流阀进行控制,其仿真结果更符合线路实际运行情况。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自动转换系统可应用于实际网络。

李雪[6](2019)在《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客运量也急剧上升,运行条件更加复杂,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系统仿真软件在轨道交通供电设计及运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作为智能化供电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了地铁交直流供电系统的仿真计算方法,以仿真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健康度评估的地铁供电管理辅助决策方法,构建了辅助决策模型,完成了供电管理辅助决策实现方法和决策库的设计,最后进行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软件的开发。首先,深入研究了交流及直流供电设备的等效方法,由此建立了用于供电仿真计算的数学模型。为提高仿真计算的精确程度,采用功率源描述列车负荷,并提出了等间隔和动态追踪间隔的行车组织方案。完成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交流、直流以及交直流联合的潮流计算方法和仿真步骤的设计与实现,为软件仿真计算功能的开发和后续辅助决策研究奠定了算法基础。然后,以决策需求为指导,提出了一种基于健康度评估的地铁供电管理辅助决策方法,从可靠性和经济性两个角度来反应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研究完成了评估原则、指标和仿真步骤的设计,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估模型,实现了对地铁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状态的直观展示,为软件辅助决策功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方法。以供电管理决策问题为指导,提出了辅助决策实现的方法、步骤并完成了决策库设计,为软件辅助决策功能的开发提供了技术路径。作为辅助决策功能实现的重要依托,决策库具有便于数据交互、易于更新扩充的特点,由方法模型库、设备参数库以及决策措施库构成。其中,方法模型库是决策方法的集合,设备参数库主要用于数学建模、设备评估和升级改造,决策措施库则通过关键词匹配技术实现辅助决策的输出。最后,完成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软件的架构和功能设计,采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了软件开发。软件可分别支持交流供电计算、直流供电计算以及交直流联合计算,并能根据仿真计算结果输出辅助决策,在工程实际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本文结合地铁现场测试数据对数学模型和仿真算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并通过算例分析,对辅助决策模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开发的仿真软件功能完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供电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决策辅助和技术支持。

何聪[7](2019)在《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及其自动建模平台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及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模式的快速发展,其对电网仿真计算的实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实时、准确的仿真计算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荷模型的实时、准确性。电力系统负荷具有多样性、分散性、时变性等特点,其构成特性及模型参数较难统一把握,从而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控制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仿真分析计算所沿用的一套既定的模型及参数难以满足实时、精确仿真计算对负荷模型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套完整的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理论体系,旨在为变电站在线建模提供一定技术支持。首先,针对现有负荷建模中日负荷曲线聚类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特征指标降维及熵权法的日负荷曲线降维聚类方法。以物理意义明确的日负荷率、日峰谷差率、日最大负荷利用时间、峰谷期负载率、最大最小负荷出现时间等7类特征指标作为曲线降维聚类指标,以熵权法配置各指标权重,采用特征加权的FCM聚类算法(FW-FCM)实现日负荷曲线的精准聚类;其次,针对现有综合负荷特性解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用电设备静态特性的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从用电设备静态特性方程入手,构建某时段下综合负荷端口有功功率与其所属用电设备所耗功率的功率平衡方程组,以最小二乘原理解析获得综合负荷母线端口处的用电设备构成及比例,实现对综合负荷特性的在线解析;再者,提出一种基于余弦相似度的变电站行业构成比例在线解析方法。以变电站和用户日负荷曲线功率数据为基础,结合用户聚类获得各典型行业的聚类特征向量,并基于余弦相似度原理实现变电站当前行业构成比例的在线解析。结合上述研究及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理论即可实现变电站的在线建模和模型参数的在线修正。为满足综合负荷在线建模对建模数据的要求,针对建模所需的5类负荷特性数据:用户调查统计数据、用户功率数据、变电站SCADA/E文件数据、故障录波数据、WAMS/PMU数据,从数据来源与特点、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库设计与入库流程等三个方面介绍其集成方法。构建负荷特性数据库,为变电站综合负荷自动建模平台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以完善的负荷建模理论方法及负荷特性数据为基础,基于结构化、模块化、自动化的设计理念,在Visual Studio 2005/MFC中,借助C++编程语言,SQL Server、ACCESS数据库服务器、Serv-U等工具,ADO数据接口技术、WinExec函数等软件技术,开发了一套功能完善的变电站综合负荷自动建模平台。平台包含数据处理入库及变电站自动建模模块、变电站手动补全建模模块、数据查询管理模块、模型参数导出模块、数据库表清空模块等5大功能模块。其主要功能为:自动实现对多种负荷特性数据的下载、解析、预处理、筛选、保存,形成负荷特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变电站的在线建模,最终形成完整的变电站建模参数库;同时可根据需求自动导出仿真计算模型参数,以便进行电网仿真分析计算。本文开发建模平台与同类负荷建模平台相比,界面更加清晰、操作更加简洁、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稳定,可自动实现变电站建模。本平台在某省调控中心投入运行,每日为该省提供所有110kV和220kV变电站的模型参数已长达一年之久。

郑秋宏[8](2019)在《考虑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广义负荷建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的提高,继续采用传统负荷模型将带来较大误差,需进一步在负荷模型中考虑分布式电源特性。文中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分别从负荷建模方法、负荷模型、系统辨识理论、传统负荷建模研究和广义负荷建模研究五个方面对目前广义负荷建模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随后,针对分布式电源中最为常见的风机和光伏进行了等值研究;从机理上推导了光伏与风电故障过程中各内部变量变化情况;有功无功外特性响应曲线;讨论了不同控制模式下的等效方法和待辨识关键参数;讨论了考虑逆变器无功支撑和逆变器容量限制对各种分布式电源的故障动态响应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在DIgSILENT平台中搭建含多类型DG的典型配电网;阐述了广义负荷模型辨识算法和模型辨识详细步骤;对不同场景下的故障进行辨识,验证了所提模型和辨识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针对广义负荷建模中时变性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通过聚类方法对复杂场景进行聚类;对多故障样本进行辨识建立模型参数库;采用分类算法实现模型参数先验性选择。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抓住了负荷时变性主要矛盾,能较好地对复杂场景进行聚类,可系统性地给出先验性模型参数的选择方法。针对机理模型难以对复杂结构配电网进行描述,本文提出采用非机理性模型作为机理模型的补充。首先对非机理性负荷模型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对神经网络模型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针对非机理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按照分段函数拟合思想对多故障样本进行综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同时较好地提高非机理性模型在广义负荷建模中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分析对比了广义负荷建模与多微网等值之间的异同,对不同微电网控制策略(主从)、不同微电源控制方法(PQ、VF、droop)下的微电网动态特性、可辨识性、等值方法展开研究。

孙宇[9](2017)在《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文中认为负荷建模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多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负荷建模工作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很多在实际的电网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及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背景下,现代电力系统对实时在线安全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保证建模的精度和效率。因此,如何科学地建立一个负荷建模系统软件,合理、高效地将负荷建模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方便负荷建模人员开展工作,为电网调度及研究人员提供正确合理的负荷模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负荷建模工程实用化研究进展缓慢这一问题入手,对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目前已有建模系统平台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开发了一个理论完善、技术先进的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及负荷特征提取与分类等建模方法,解决了负荷的分散性和时变性问题,并结合基本的建模方法,建立综合负荷模型。依据系统的总体开发思路和基本设计原则,构建了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的结构体系,并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以微软提供的Visual Studio 6.0为开发工具,以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基于MFC框架结构,搭建了系统的前端图形用户界面,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作为本地数据库服务器,对负荷统计数据和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集总管理,采用开放数据互连(ODBC)与ADO数据库编程技术实现数据流在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流动,利用DLL技术完成复杂负荷建模算法。该系统实现了各类负荷建模数据的查看与管理、变电站负荷特性分类与综合、统计综合建模法和总体测辩建模法等基本功能。系统具有基础理论先进、功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人机界面友好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实现了负荷建模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郑柳柳[10](2016)在《基于广域信息的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电力系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坚强统一的智能电网对电网智能调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在线、实时仿真计算结果为主要决策依据的电网运行调度与安全稳定控制,是智能电网建设条件下电网调度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实时、精确的电网仿真计算必须依赖于实时、准确的负荷模型,目前电网仿真计算普遍采用一套既有的负荷模型和模型参数,这不能在根本上满足精确的实时仿真计算对负荷模型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电力系统负荷建模工作的实际状况,针对负荷特性的随机时变性问题,在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首先综合运用统计综合法和总体测辨法进行负荷建模,然后在变电站典型用电行业的构成解析的基础上,对得到的负荷模型参数进行在线修正或预测,以便得到实时的或未来的负荷模型参数。统计综合法基于统计学原理,从底层用电设备建模开始,逐步加权,先完成行业建模,再完成变电站建模。总体测辨法基于系统辨识理论,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利用辨识算法来确定模型的结构和模型参数,使得模型响应能最好地拟合观测到的实测数据。变电站典型用电行业的构成解析方法是通过对海量数据平台存储的用户负控系统与变电站SCADA系统采集得到的用户和变电站日负荷功率曲线进行数据挖掘,经用户分类与综合后得到变电站各类典型用电行业的等效日负荷功率曲线,然后在典型用电行业的等效日负荷功率曲线和变电站日负荷功率曲线之间建立映射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辨识两者间的映射关系,最后解析得到变电站典型用电行业的构成比例。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实时的和负荷预测得到的日负荷功率曲线,解析得到变电站实时的和待预测日的典型用电行业构成比例,结合典型用电行业的负荷模型参数,加权即可得到变电站实时的和待预测日的综合负荷模型参数,最终实现模型参数的在线修正和预测。根据不同的建模方法需要,本文用于综合负荷建模的数据有:用户数据(含调查统计数据、负控数据)、SCADA/EMS数据、故障录波数据、WAMS/PMU数据等四类数据。从广域信息的来源及特点、下载及预处理方法、数据库设计以及入库流程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广域信息的集成方法,形成了广域信息数据库以便负荷建模系统调用。以综合负荷建模方法和广域信息数据为基础,在基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下,采用结构化设计思想,利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软件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编程环境,以C++作为编程语言,以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2000作为本地数据管理服务器,通过ADO(活动数据对象)数据接口技术实现广域信息数据库的操作,设计开发了数据源下载预处理模块、广域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块、行业及变电站分类与综合模块、负荷模型辨识模块、负荷模型参数在线修正模块与负荷模型参数库管理模块,并通过WinExec函数和动态链接库(DLL)等网络软件技术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调用,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基于广域信息的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广域信息数据进行下载、预处理、查询及修改,形成历史/实时广域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历史/实时广域信息数据实现负荷模型的辨识和在线实时修正,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实时负荷模型参数库,以便电网仿真计算应用。本文开发的负荷在线建模系统已在某省级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试运行,运行稳定,与以往的负荷建模系统相比,操作更加简单灵活,功能更加完善。

二、基于综合与分类的负荷模型参数库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综合与分类的负荷模型参数库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内容
2 地铁动力变压器应用现状调研与运行特性分析
    2.1 地铁动力变压器应用现状调研
    2.2 动力变压器负荷的调研
    2.3 变压器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出现的故障
    2.4 动力变压器研究关注点分析
    2.5 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及运行特性分析
        2.5.1 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
        2.5.2 动力变压器运行特性分析
    2.6 基于计量数据的分析思路探讨
    2.7 本章小结
3 影响地铁动力变压器损耗的关键因素研究
    3.1 动力变压器损耗影响因素调研
    3.2 负载率对变压器损耗的影响分析
        3.2.1 有功功率损耗计算
        3.2.2 电量损耗计算
    3.3 三相不平衡扰动对变压器损耗的影响
        3.3.1 空载损耗
        3.3.2 负载损耗
    3.4 基于实测数据的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状况分析
        3.4.1 负载率分析
        3.4.2 三相不平衡扰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效率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运行效率评估方法调研
        4.1.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4.1.2 AHP模型的构建
    4.2 决策输出数据库的构建
        4.2.1 辅助决策库的设计思路
        4.2.2 辅助决策库的具体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5.1 软件的需求分析与功能规划
    5.2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2.1 软件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2.2 主要参数计算的设计与实现
        5.2.3 辅助决策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2.4 数据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3 界面操作与功能展示
    5.4 基于实测数据的辅助决策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含广义负荷的负荷建模与技术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负荷建模方法
        1.2.2 负荷模型结构
        1.2.3 负荷建模系统的构建趋势
    1.3 抽水蓄能电站负荷建模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含变速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广义负荷建模
    2.1 引言
    2.2 变速型抽水蓄能机组
        2.2.1 运行原理
        2.2.2 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数学模型
    2.3 负荷模型的构建
    2.4 仿真分析
        2.4.1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特性
        2.4.2 短路故障下暂态特性
        2.4.3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IMM负荷建模的转移概率自适应调整
    3.1 转移概率自适应调整的基本原理
    3.2 基于转移概率自适应的AIMM负荷建模
    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的开发
    4.1 系统的开发思路与体系结构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实现功能
        4.2.2 后台数据库与前台界面通信
    4.3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4.3.1 基于C/S与B/S的系统开发
        4.3.2 基于MySQL后台数据库
        4.3.3 数据库访问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基于B/S体系下系统的实现
    5.2 基于C/S体系下系统的实现
        5.2.1 系统主界面
        5.2.2 负荷模型数据库管理模块
        5.2.3 负荷模型的建立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学术论文与科研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墙体热湿传递模型研究
    1.3 复合砌块材料及热湿传递性能研究
    1.4 墙体热湿传递规律试验研究
    1.5 墙体热湿传递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6 热湿传递效应对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
    1.7 存在问题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传递机理与驱动势
    2.3 热湿耦合传递模型
    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5 边界条件中热质交换参数
    2.6 本章小结
3 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及热湿传递性能试验
    3.1 研究方案
    3.2 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3.3 复合砌块材料热湿传递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试验
    4.1 试验方案
    4.2 0℃以上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3 0℃以上室外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4 0℃以下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5.1 计算方案
    5.2 0℃以上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3 0℃以上室外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4 0℃以下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
    6.1 数值模拟计算与物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6.2 二维与一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适用性评价
    6.3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特性
    6.4 本章小结
7 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复合砌块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
    7.1 计算方案
    7.2 墙体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
    7.3 墙体内部冷凝风险评价
    7.4 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区域建筑节能改造意义
        1.1.2 国内规模化建筑节能改造推进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节能改造基准模型
        1.2.2 节能改造预测模型
        1.2.3 节能改造决策模型
        1.2.4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1.2.5 本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构成
第二章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基础问题和研究方法
    2.1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的定义
    2.2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预测模型难点
        2.2.1 不确定性源的量化问题
        2.2.2 高维模型的复杂性
    2.3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预测模型建模方法
        2.3.1 不确定性基本理论方法
        2.3.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2.3.3 数据挖掘方法
        2.3.4 多准则决策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SBESR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3.1 数据库信息系统设计和内容
    3.2 城市级存量建筑能耗数据库
        3.2.1 存量建筑能耗指标库
        3.2.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建筑聚类方法
    3.3 区域级LSBESR能源信息基础数据库
        3.3.1 LSBESR能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分析
        3.3.2 约束性条件下的LSBESR基准模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能耗随机模型和验证
    4.1 逆向模拟方法
    4.2 区域建筑群随机能量方程
        4.2.1 典型建筑模型定义
        4.2.2 典型建筑能量平衡原理
        4.2.3 区域建筑群能量需求预测模型
        4.2.4 区域建筑群能源消耗预测模型
        4.2.5 能源预测随机模型仿真
    4.3 模型随机变量的确定和抽样
        4.3.1 不确定性量化和随机参数分布
        4.3.2 大规模改造中不确定性源参数分析
    4.4 区域大规模能量预测随机模型验证
        4.4.1 预测模型精度和验证标准
        4.4.2 随机模型的输入参数
        4.4.3 预测模拟结果校验
        4.4.4 能耗预测结果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能耗随机模型的节能改造预测和验证
    5.1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
        5.1.1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量计算
        5.1.2 基于基础数据库的改造潜力研究
        5.1.3 能源参数的敏感因子分析
        5.1.4 单参数改造因子回归模型
        5.1.5 不同情景下的节能改造概率分布预测
    5.2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能量方程校正模型
        5.2.1 给定条件下的贝叶斯能量校正模型
        5.2.2 不确定参数调整计算流程
        5.2.3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
        5.2.4 不确定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5.2.5 贝叶斯能量校正模型和能耗预测模型对比
        5.2.6 基于后验分布的节能改造措施预测分析
    5.3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验证
        5.3.1 节能改造预测验证建筑群样本信息
        5.3.2 实际改造建筑群节能改造前后能耗变化
        5.3.3 预测模型改造前后能源参数的变化
        5.3.4 预测模型输出与实际改造前后数据的验证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改造意愿的LSBESR预测随机模型修正研究
    6.1 节能改造意愿因子体系
    6.2 研究程序
    6.3 基于改造意愿因子的预测修正模型
        6.3.1 节能改造数据的预处理
        6.3.2 FMADM模型和隶属函数研究
        6.3.3 基于区域建筑群改造意愿的蒙特卡罗模拟预测
    6.4 意愿因子与LSBESR改造期望量化关系研究
        6.4.1 区域技术难易程度和方案分类
        6.4.2 大规模节能改造实施概率矩阵
        6.4.3 意愿与改造期望的拟和关系
        6.4.4 .应用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多目标逐步优化决策方法
    7.1 区域建筑节能改造多目标决策数学模型
        7.1.1 多目标决策因素分析
        7.1.2 多目标优化决策实施步骤
    7.2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和MC模拟的技术策略包优化模型
        7.2.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单位增量成本效益模型
        7.2.2 .基于MC模拟的风险控制模型
    7.3 案例研究
        7.3.1 模拟结果
        7.3.2 讨论分析
        7.3.3 政策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研究内容和结论
    8.2 研究创新性
    8.3 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5)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转换研究现状
        1.2.2 直流控制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
2 电网元件的电气参数转换及验证
    2.1 元件电气参数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2.1.1 PSASP数据库介绍
        2.1.2 ATP数据库介绍
        2.1.3 PSASP与 ATP数据映射关系
    2.2 元件模型选择及参数转换法则
        2.2.1 发电机模型
        2.2.2 变压器模型
        2.2.3 交流线模型
        2.2.4 负荷模型
        2.2.5 无功补偿模型
    2.3 小型电力系统验证
        2.3.1 3机9节点系统模型仿真及结果
        2.3.2 扩展30 节点模型仿真及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电网模型由PSASP向 ATP自动转换系统
    3.1 电网模型自动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3.2 大规模电网模型自动转换逻辑
        3.2.1 节点命名
        3.2.2 数据选取
        3.2.3 数据转换
        3.2.4 数据写入
        3.2.5 电网模型自动转换系统流程
    3.3 大规模电网模型调试问题及解决方法
        3.3.1 发电机参数调整问题及解决
        3.3.2 运算空间不足问题及解决
        3.3.3 运算结果处理问题及解决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电网电磁暂态模型建立
    4.1 陕西电网基本情况
    4.2 陕西交流电网电磁暂态模型
        4.2.1 陕西交流电网潮流计算
        4.2.2 陕西交流电网暂态计算
    4.3 陕西直流系统电磁暂态模型
        4.3.1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
        4.3.2 TACS及 MODELS
        4.3.3 基于MODELS控制的宝鸡换流站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计算研究
        1.2.2 辅助决策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交直流联合仿真方法研究
    2.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构成及建模
        2.1.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
        2.1.2 交流供电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
        2.1.3 直流供电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
    2.2 交流供电计算
        2.2.1 前推回代的潮流计算方法
        2.2.2 交流供电计算的仿真步骤设计
    2.3 直流供电计算
        2.3.1 列车负荷的仿真方法
        2.3.2 基于列车功率源的供电计算方法
        2.3.3 直流供电计算的仿真步骤设计
    2.4 交直流联合计算
        2.4.1 交直流联合的实现方法
        2.4.2 交直流联合计算的仿真步骤设计
    2.5 仿真计算结果应用于辅助决策的思路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健康度评估的地铁供电管理辅助决策方法
    3.1 地铁供电管理辅助决策方法的提出
        3.1.1 供电管理决策需求的调研与凝练
        3.1.2 辅助决策方法研究思路的确定
    3.2 供电能力评估方法
        3.2.1 评估原则的确定
        3.2.2 评估指标的设计
        3.2.3 仿真步骤的设计
    3.3 重要设备负载率评估方法
        3.3.1 评估原则的确定
        3.3.2 评估指标的设计
        3.3.3 仿真步骤的设计
    3.4 节能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方法
        3.4.1 评估原则的确定
        3.4.2 评估指标的设计
        3.4.3 仿真步骤的设计
    3.5 系统功率因数评估方法
        3.5.1 评估原则的确定
        3.5.2 评估指标的设计
        3.5.3 仿真步骤的设计
    3.6 基于AHP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健康度评估模型
        3.6.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3.6.2 健康度评估模型的构建
    3.7 本章小结
4 地铁供电管理辅助决策实现与决策库设计
    4.1 供电管理决策问题的调研与凝练
    4.2 供电管理辅助决策实现方法
        4.2.1 可靠性问题的辅助决策实现步骤
        4.2.2 经济性问题的辅助决策实现步骤
    4.3 供电管理辅助决策库设计
        4.3.1 辅助决策库的设计思路
        4.3.2 辅助决策库的具体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软件的开发及应用验证
    5.1 软件的需求调研与功能规划
    5.2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2.1 软件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2.2 仿真计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2.3 辅助决策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2.4 数据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3 软件的仿真验证
    5.4 软件的仿真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及其自动建模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综合负荷建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综合负荷模型结构及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2 综合特性在线解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综合负荷建模发展趋势
    1.3 负荷建模平台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负荷建模平台开发现状
        1.3.2 负荷建模平台开发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主要工作
        1.4.2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特征指标降维及熵权法的日负荷曲线聚类方法
    2.1 引言
    2.2 聚类特征指标选取及权重配置
        2.2.1 负荷曲线降维必要性分析
        2.2.2 聚类特征指标选取
        2.2.3 基于熵权法的特征指标权重配置
    2.3 基于特征指标及权重的加权FCM聚类算法
        2.3.1 数据降维
        2.3.2 算法实现过程
        2.3.3 聚类有效性检验
    2.4 算例分析
        2.4.1 实际日负荷曲线聚类
        2.4.2 特殊日负荷曲线聚类
        2.4.3 算法鲁棒性检验
        2.4.4 特征指标选取对聚类质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用电设备静态特性的综合负荷构成解析方法
        3.2.1 基本假设
        3.2.2 基本原理及方法
        3.2.3 实例分析
        3.2.4 解析方法讨论
    3.3 基于余弦相似度的变电站行业构成比例在线解析方法
        3.3.1 基本原理及方法
        3.3.2 实例分析
        3.3.3 解析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模数据集成方法及数据库设计
    4.1 建模平台数据库框架设计
    4.2 建模数据集成方法
        4.2.1 用户调查统计数据集成方法
        4.2.2 用户功率数据集成方法
        4.2.3 变电站SCADA/E文件数据集成方法
        4.2.4 故障录波数据集成方法
        4.2.5 WAMS/PMU数据集成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电站综合负荷自动建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5.1 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与原则
        5.1.1 平台总体设计思路
        5.1.2 平台总体设计原则
    5.2 平台开发工具及实现技术
        5.2.1 平台开发环境
        5.2.2 平台开发工具
        5.2.3 平台开发所需软件技术
    5.3 平台总体功能与结构设计
        5.3.1 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5.3.2 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5.4 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5.4.1 数据处理入库及变电站自动建模模块设计
        5.4.2 变电站手动补全建模模块设计
        5.4.3 数据查询管理模块设计
        5.4.4 模型参数导出模块设计
        5.4.5 数据库表清空模块设计
    5.5 平台各功能模块功能展示
        5.5.1 平台总体界面
        5.5.2 数据处理入库及变电站自动建模模块
        5.5.3 变电站手动补全建模模块
        5.5.4 数据查询管理模块
        5.5.5 模型参数导出模块
        5.5.6 数据库表清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附表

(8)考虑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广义负荷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负荷建模研究现状
        1.2.1 负荷建模方法
        1.2.2 负荷模型
        1.2.3 系统辨识理论
        1.2.4 传统负荷建模的研究
        1.2.5 广义负荷建模的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发电动态等值问题研究
    2.1 传统负荷模型
        2.1.1 静态负荷模型
        2.1.2 感应电机负荷模型
    2.2 光伏动态响应与等值
        2.2.1 光伏详细模型
        2.2.2 光伏故障动态特性分析
        2.2.3 光伏等效模型
    2.3 直驱风机动态响应与等值
        2.3.1 直驱风机详细模型
        2.3.2 直驱风机故障动态特性分析
        2.3.3 直驱风机等效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广义负荷建模及其时变性研究
    3.1 广义负荷模型
        3.1.1 网络结构
        3.1.2 等效模型结构
        3.1.3 辨识算法
        3.1.4 辨识步骤
        3.1.5 算例研究
    3.2 广义负荷建模时变性研究
        3.2.1 定性分析
        3.2.2 时变性研究框架
        3.2.3 算例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广义负荷非机理模型研究
    4.1 神经网络负荷模型
        4.1.1 非机理模型建模原理
        4.1.2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4.1.3 神经网络负荷模型相关问题研究
    4.2 考虑逆变器容量限制的广义负荷非机理建模
        4.2.1 逆变器解耦控制
        4.2.2 无功支撑和容量限制对逆变器动态响应影响机理分析
        4.2.3 分段函数拟合与多故障样本联合训练
        4.2.4 算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微电网动态等值研究
    5.1 微电网和微电源的控制模式及建模
        5.1.1 主从控制模式
        5.1.2 对等控制模式
    5.2 多微电网等值研究
        5.2.1 V/F控制微电源动态特性和等值
        5.2.2 droop控制微电源动态特性和等值
        5.2.3 含多类型控制的多微电网动态特性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负荷建模的基础理论
    2.1 电力系统的基本负荷模型
        2.1.1 静态负荷模型
        2.1.2 动态负荷模型
    2.2 变电站负荷特性分类与综合
    2.3 负荷动特性特征提取与分类
    2.4 负荷建模的基本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的相关技术
    3.1 面向对象技术
    3.2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编程语言
    3.3 MySQL数据库
    3.4 模块化设计方法
    3.5 ODBC数据库访问技术
    3.6 ADO数据库编程技术
    3.7 DLL动态链接库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开发
    4.1 系统总体开发思路
    4.2 系统的设计原则
    4.3 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体系结构
        4.3.1 系统的基本功能
        4.3.2 系统的体系结构
    4.4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4.4.1 负荷数据管理模块
        4.4.2 变电站负荷特性分类与综合模块
        4.4.3 负荷动特性特征提取与分类模块
        4.4.4 总体测辨法建模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的主界面
    5.2 负荷数据库管理系统
    5.3 综合负荷建模系统
        5.3.1 变电站负荷特性分类与综合
        5.3.2 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
        5.3.3 负荷动特性特征提取与分类
        5.3.4 总体测辨法负荷建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广域信息的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
        1.2.1 负荷模型的类型
        1.2.2 负荷模型的选择
    1.3 负荷建模工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负荷建模研究现状
        1.3.2 负荷建模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方法
    2.1 综合负荷建模基础理论方法
        2.1.1 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
        2.1.2 总体测辨法负荷建模
    2.2 基于日负荷曲线的变电站典型用电行业的构成解析方法
        2.2.1 基本原理和方法流程
        2.2.2 实例分析
    2.3 模型参数在线修正方法
        2.3.1 基本原理与方法流程
        2.3.2 实例分析
    2.4 模型参数预测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域信息的集成方法
    3.1 广域信息的来源及特点
        3.1.1 用户数据
        3.1.2 SCADA/EMS数据
        3.1.3 故障录波数据
        3.1.4 WAMS/PMU数据
    3.2 广域信息的下载及预处理方法
        3.2.1 用户数据
        3.2.2 SCADA/EMS数据
        3.2.3 故障录波数据
        3.2.4 WAMS/PMU数据
    3.3 广域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入库流程
        3.3.1 用户数据
        3.3.2 SCADA/EMS数据
        3.3.3 故障录波数据
        3.3.4 WAMS/PMU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4.3 软件实现技术
        4.3.1 面向对象技术
        4.3.2 ADO数据库接口技术
        4.3.3 WinExec函数
        4.3.4 DLL动态链接库
    4.4 系统总体功能与结构设计
        4.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4.4.2 系统总体结构
    4.5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4.5.1 数据源下载预处理模块
        4.5.2 广域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块
        4.5.3 行业及变电站分类与综合模块
        4.5.4 负荷模型辨识模块
        4.5.5 负荷模型参数在线修正模块
        4.5.6 负荷模型参数库管理模块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附表

四、基于综合与分类的负荷模型参数库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动力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D]. 王志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含广义负荷的负荷建模与技术支持系统[D]. 孙甜甜. 山东大学, 2020(10)
  • [3]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D]. 冯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D]. 郑东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D]. 张娜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研究[D]. 李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综合负荷特性在线解析方法及其自动建模平台开发[D]. 何聪. 湖南大学, 2019(06)
  • [8]考虑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广义负荷建模研究[D]. 郑秋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电网负荷建模技术支持系统[D]. 孙宇. 山东大学, 2017(09)
  • [10]基于广域信息的变电站综合负荷在线建模方法及应用[D]. 郑柳柳. 湖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基于综合分类的荷载模型参数库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