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及加固

地下室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及加固

一、地下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与补强(论文文献综述)

牛彦俊[1](2020)在《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文中指出螺旋钢板筒仓作为当今全世界物料贮存界的重要结构构件,具有建造成仓时间快、质量轻、材料可重复回收再利用、配套设施较完善等易于被业界接受的众多特点。螺旋钢板仓现已大量应用于仓储事业中,产生了非常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筒仓,具有其明显、独特的优势。鉴于钢板仓在我们国家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其受力性能已被各国学者广泛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态装卸料、储料流态、改流体设计、稳定性能、抗震性能、温度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钢板仓性能等。本文以某实际螺旋式钢板仓倾斜事故为对象,对发生事故的钢板仓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ABAQUS软件对该钢板仓进行五种工况下的静力分析和局部加劲肋分析,最后对破损筒仓进行了抗震加固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基于厂方要求以及对事故现场的初步调查情况,对该螺旋钢板仓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该螺旋钢板仓事故为仓体上部主要结构构件连接节点破坏及失稳造成的局部倾斜,而并非整体倾斜,在设计方面,设计草图简单,缺少大部分结构细部构造做法、节点详图,如加劲肋连接节点详图、布置详图等,这些缺陷是造成结构安全隐患的基本原因。在构造方面,将加劲肋弱轴布置在筒仓仓壁受到水平压力最大的方向,大大削弱了槽钢的实际受力性能,使筒体结构的整体与局部刚度降低,从而增大了筒仓仓壁及加劲肋组合结构在受力方向的位移,极易形成局部失稳现象。在施工方面,加劲肋连接处偏心较大,竖向受力不均匀,造成加劲肋局部失稳;加劲肋与仓壁钢板间的焊接焊缝外形不均匀、成型与观感较差;筒仓竖向加劲肋部分相邻连接节点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这将形成筒仓在水平压力作用下的薄弱环节,造成筒仓在上述节点处的脆性破坏。(2)采用ABAQUS软件对该钢板仓进行五种工况(装料1/3仓、装料1/2仓、装料2/3仓、满仓以及发生事故时的水泥装载高度28m)下的静力分析和局部加劲肋分析(包括装料28m和满仓两种工况)。在对局部节点加劲肋分析中,根据节点的连接情况分为三种工况(完全连接、A节点部分连接、B节点部分连接)。通过整体分析可知,随着装载水泥高度的增加,筒仓整体结构的应力和位移水平不断增大。筒仓的应力和位移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筒仓的底部;砼梁以及内部钢筋应力值都低于材料的强度值;柱的砼应力值小于其强度值。在满仓工况和装料28m时,筒仓底部应力都超过筒仓钢板的屈服强度,超出比例分别为0.16%和0.01%。在满仓工况和装料28m时,KZ1的柱头钢筋刚达到屈服值。在装料28m时,筒仓中部位移比较大,达到21.07mm-22.87mm。在满仓时,筒仓中部位移值达到22.79mm-25.17mm。综合整体分析、筒仓加劲肋分析和加劲肋节点分析可知:实际筒仓结构的破坏并不是出现在筒仓应力和位移最大的部位;装料28m时,实际破坏部位处应力和位移都较大,当节点出现连接破坏时,会造成筒仓壁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应力值都超过所使用钢板材料的屈服强度,位移增大形成局部屈曲,同时加劲肋会穿出筒仓壁进一步造成破坏,该破坏形态与实际破坏形态相符。(3)采用盈建科软件对上部仓体进行了纠倾方案及对损伤筒仓进行了抗震加固分析。将整个螺旋钢板仓按照上下结构分别进行了加固后的计算复核,因下部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主要为钢结构,考虑到两种材料的变形不协调,故采取上下结构分别计算,对荷载的计算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整体计算,通过验算结果表明:仓下支撑结构加固后承载能力、构造、变形、轴压比、剪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之要求;上部仓体结构构件及连接强度、稳定性计算均满足《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规定的设计要求;钢筒仓整体抗倾覆计算、稳定计算亦符合《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规定的设计要求;通过上述计算复核,从理论上验证了本螺旋钢板仓加固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本螺旋钢板仓的事故处理奠定了理论依据。

曲胜涛[2](2020)在《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各类建构筑物中占绝大多数。伴随着结构服役时间的增加,结构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加固进行研究。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要求以及规范标准出发,阐述了检测鉴定的基本内容,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较为具体的介绍了混凝土强度检测、混凝土缺陷检测、钢筋的检测、结构的变形及结构裂缝的检测鉴定手段,对结构的可靠性鉴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具体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包括加固目的、加固的特点及加固原则,简单介绍了维修加固的程序、基本原理。对有缺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加固是减少安全事故、提升结构承载力、延长结构寿命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对新旧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对受损结构的工作程序、计算的基本假定进行了阐述,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维修加固方法,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置换加固法的施工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本文运用混凝土置换加固方法对某工程进行了检测鉴定,给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明显提升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后续工程的运用提高借鉴。通过工程实例的检验,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检测、鉴定、安全性评价及加固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文末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供相关人员参考。

胡琼[3](2020)在《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均处于快速扩大的阶段,因此一方面城市用地需要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的纵向空间发展也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表现就是建筑物高度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迅速增多,但由于地下空间的工程隐蔽性,使得地下结构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建筑物的抗浮设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在南方多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区域性受地下水影响严重的地区,由于建筑物上浮造成的破坏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但目前国内外针对抗浮设计的研究和规范条文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于地下结构的上浮机理、勘察设计、抗浮措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地下室结构的上浮机理、抗浮设计以及加固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规范对地下水勘察、抗浮设防水位确定等方面的规定,提出了目前规范存在的不足。通过查阅文献和工程资料,分别对地下室上浮机理和抗浮锚杆研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2)提出了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渗流机理等相关因素对浮力计算和折减的影响。结合地下室结构上浮破坏的机理和模式,借助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地下室结构正常使用和上浮破坏两种不同形态下的受力情况,研究了地下室上浮事故对上部构件受力的影响,针对发生典型破坏的相关节点、构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受力分析。(3)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锚杆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单锚的受力机理。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锚杆的群锚效应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锚杆间距、锚杆长度及其他因素对群锚效应的影响,对抗浮锚杆的布置提出了建议。(4)以合肥市庐江县某地下室结构上浮破坏事故为背景,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可能导致该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得出了最优加固处理方案,给出了该地下室结构抗浮加固工程的加固设计方法,并证明了抗浮加固问题技术程序的正确性、可行性,对此类工程事故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杨舒雯[4](2019)在《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我国开始了抗震普查与鉴定加固工作,至今,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已逾53年。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固改造措施,提高了老旧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的保障了人民群众在面临地震灾害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已经面临着新建建筑用地不足的压力。基于此,既有建筑物通过经济、合理、适用的加固改造,既提高了其抗震性能,又可以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特别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重新调整了地震动参数的划分,对我国老旧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综述现有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法与理论、科研成果与工程案例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位移比、构件轴压比及配筋计算等,结合梁、柱、墙承载力验算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建立结构安全性鉴定评价体系,根据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比对两套拟选方案,最终形成了本工程的加固方案,完成了加固改造,提高了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建筑物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面的研究现状、工程案例及其典型做法。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作用两方面出发,归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抗震加固方法。2、以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当时加固方案应该遵循的国家规范、规程,明确检测目的,制定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检测数据,通过数值计算与有限元分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结构计算结果。3、根据结构计算结论,结合抗震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比选不同的加固改造方案,优化得出框架柱、梁、现浇板及剪力墙的加固措施,完成工程加固改造。通过研究,形成了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优化方案,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建议。

阳博[5](2019)在《岩溶地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及高层建筑基础托换研究 ——以贵州都匀某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古人非常重视建筑物基础的重要性。时至今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九层之台或者十层之台甚至百层之台的修建,工程项目对地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时常会遇见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如:溶洞、滑坡、软土等,都会给高层建筑物地基带来影响和破坏,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坍塌,这将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贵州都匀某建筑,因未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自修建开始便发生沉降,在未对其进行基础托换前,建筑物为东北角最大沉降量达166.01mm,而在建筑物西南角则出现了23mm的上升。这种“跷跷板”的现象表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极其严重。因此本文以此为案例,通过钻孔资料摸清筏板地基下的地层信息,并结合室内试验得到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而分析该高层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另外采用全自动静力水准仪、IBIS-L地形微变监测系统、应变仪等监测手段获取建筑物沉降、变形、应力等变化规律。综合建筑物的变形特征和不均匀沉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并提出了锚杆静压桩和SJP材料水泥浆液联合的地基托换技术。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建筑在天然状况下的沉降特征,同时也模拟基础托换后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特征。最后,通过监测数据、定量计算和数值模拟成果对基础托换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建筑物沉降过程,对高层建筑物沉降机理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钻孔等勘探资料,发现建筑物筏板地基下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溶蚀带(溶洞群)和软土,且场地东北部溶洞发育较密集,软土也呈现东北部厚,西南侧薄的特征;(2)通过基本物理力学试验,获取研究区软土和基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为建筑物沉降量计算和数值模拟提供基本参数;(3)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建筑物各项监测资料显示:(1)建筑物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地基托换加固前),最大沉降量出现在东北角JC-10监测点,并出现了一侧沉降一侧上升的“跷跷板”的现象,且建筑物东部的沉降量远远高于中部及西部的沉降量;(2)墙体裂缝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北侧墙上的裂缝倾向W,南侧墙的裂缝倾向E;且距离最大沉降点越远,裂缝约发育,其长度越长,宽度越宽,倾斜角度越小,渗水比例越高;(3)剪力墙的最大应变出现在最大差异沉降点的直线(东北角与西南角)上;(4)建筑物表观位移在建筑物完成基础托换加固工程前处于一直增长的趋势,待基础托换完成后,各监测点保持稳定;(4)结合地层信息和监测数据,该栋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与地下溶蚀带及溶洞的发育、场地下软土不均匀分布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有关,其中地下水对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影响最为明显。(5)针对该栋建筑物地质结构以及沉降原因,将SJP材料水泥浆液结合锚杆静压桩运用到基础托换技术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6)Flac3d模拟建筑物天然沉降发现:建筑物顶部位移变形具有放大效应,越靠近建筑物上部其沉降量越大,地基土沉降表现越靠近地表沉降量越大,越靠近建筑物东部沉降量越大;Flac3d模拟建筑物基础托换加固后,东西两侧差异沉降较小;基地附近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塑性区主要出现在筏板地基东西两侧与岩土交界处,另外在东西两侧墙角处也有一定范围的塑性区,另外,钢管桩底部出现较大的压应力;(7)结合数值模拟、定量计算以及后期监测数据,建筑物在基础托换加固后,保持稳定状态,反映锚杆静压桩和注浆抬升加固方案效果良好。另外结合有效应力原理对建筑物沉降过程作出了分析。

王烨伟[6](2018)在《地下室施工中上浮破坏原因及处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越来越有限,地下空间的扩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难以避免地遇到结构反浮动的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已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抗浮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定性叙述,对地下室施工区域安全危险区域的前馈信号分析存在很多问题,安全风险预测的精准情况并不能够满足真实的需要,和预测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此篇论文所分析的目标就是从地下室上浮事故前馈信号的角度出发,探求地下室上浮事故危险源的前馈信号,并设计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对风险进行实时预测的方法。(1)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在详细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地下室上浮事故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并设计研究思路。(2)阐述理论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掌握地下室上浮事故基本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围绕于地下室上浮事故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和应用阐述,为后期Pa ICFs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3)解析地下室上浮事故致因。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地下室上浮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运用了Vensim对地下室上浮事故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下室上浮事故时由于影响地下室浮力稳定水平的各种不安全行为发生交叉耦合的作用,导致了地下室浮力稳定水平下降至安全预警值而引起的。(4)构建事故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调查模型。基于Pa ICFs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来获得国内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对所获得前馈信号的认可程度,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关于Pa ICFs模型得到的前馈信号的可用性及有效性,大部分项目经理给予了更多的正面评价。此外,进一步衡量了问卷参与者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使用了“多个选项,多个评分人”的权重Kappa统计值来衡量问卷结果是否受到了偶然性影响。最终平均权重Kappa值表明了项目经理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是中等。而且,由最终平均正面一致性指标以及最终反面一致性的指标角度进行分析,平均正面一致性的指标明显高于平均反面一致性的指标,体现不一致性其关键因素就是反面评价。(5)案例分析。对具体的案例事故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然后根据地下室上浮事故的常规处理方法来选择最适合本次事故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分析出的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对事故原因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补充进PaICFs数据库中。

张文波[7](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王振洲,张同波,于德湖[8](2017)在《关于某工程施工阶段抗浮失效分析及加固方案》文中提出通过对某工程地下室施工阶段抗浮失效构件损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抗浮失效的破坏特征.同时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模型分析计算不同水压力时地下室构件的受力状态并分析其受损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施工阶段的抗浮能力不足导致地下室抗浮失效,并提出相对应的加固处理方案.

苟卫强[9](2017)在《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建建筑尚未竣工就出现工程事故,既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整体倾斜甚至倒塌的现象,造成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之前,应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根据鉴定结果来确定如何处理事故,制定建筑物加固处理方案,对已经出现倾斜的建筑物,不仅要考虑将其纠倾扶正,而且还需必要的加固措施。本文以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为背景,对该建筑物事故原因以及纠偏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既有建筑物现有的纠偏方法,总结归纳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原因。2.对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发生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后进行了全面的检测鉴定,介绍了建筑物倾斜事故的检测鉴定内容、方法以及过程,收集大量的关于该建筑物的工程资料。通过现场对地基基础进行开剖检测,查明建筑物地基基础现状,对该建筑物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地基土的性质等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同时对主体结构进行检测,并且采用有限元软件PKPM对主体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分析检测鉴定结果,得出了造成该建筑物的倾斜原因,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制定了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法对其进行纠偏处理,同时,采用新增人工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及桩端高压注浆相结合的综合加固方法进行地基基础加固。3.对该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其可行性,对纠偏方案进行严格的计算,并对加固材料、加固施工工艺做出相应的设计要求。4.采用FLAC3D软件对某实际工程建立数值模型,对掏土纠偏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多个桩—土模型对比分析水平掏土孔孔径的大小、竖向掏土孔深度的变化对纠偏效果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可以掌握掏土引起桩基沉降规律。

贾益纲,费逸,吴光宇,王惠宾,欧阳斌,袁志军[10](2016)在《某大型地下室结构上浮拱起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上浮拱起数据对某地下室所遇最高水位进行了数值推算,并结合场地地质条件、施工情况和结构裂缝性状等进行了地下室结构拱起和裂缝原因分析;研究讨论了两种抗浮处理方略,并通过空间结构弹塑性简化分析确定了整体抗浮和结构加固处理方案。

二、地下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与补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与补强(论文提纲范文)

(1)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筒仓结构破坏原因汇总
        1.1.2 筒仓分类及特点
    1.2 筒仓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螺旋钢板仓现场检测
    引言
    2.1 工程概况
    2.2 检测依据及仪器
    2.3 现场检测
        2.3.1 使用方提供的事故情况说明
        2.3.2 使用条件调查
        2.3.3 地基基础
        2.3.3.1 岩土工程地质概况
        2.3.3.2 地基处理情况检测
        2.3.3.3 地基承载力状况
        2.3.3.4 基础现状
        2.3.3.5 基础梁强度检测
        2.3.3.6 基础梁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2.3.3.7 钢板仓下部框架支撑结构相邻柱基相对沉降观测
        2.3.4 钢板仓仓下框架结构框柱倾斜观测
        2.3.5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
        2.3.5.1 混凝土龄期
        2.3.5.2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2.3.5.3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混凝土碳化检测
        2.3.5.4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钢筋配置及锈蚀情况检测
        2.3.5.5 裂缝检测
        2.3.5.6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2.3.5.7 仓下框架支撑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2.3.6 仓体结构
        2.3.6.1 仓体结构布置调查
        2.3.6.2 仓体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2.3.6.3 仓体构件尺寸检测
        2.3.6.4 仓体构件连接检测
        2.3.6.5 仓体构件安装偏差检测
        2.3.6.6 仓体变形检测
        2.3.6.7 仓体损伤检查
        2.3.6.8 钢板仓仓体结构构造检测
        2.3.6.9 整体外观缺陷检查汇总
    2.4 检测小结
第3章 螺旋钢板仓ABAQUS有限元分析
    引言
    3.1 计算简图
        3.1.1 整体受力分析计算简图
        3.1.2 局部加劲肋节点受力分析计算简图
    3.2 ABAQUS有限元模型
        3.2.1 单元介绍
        3.2.2 材料模型
        3.2.2.1 钢材与钢筋材料模型
        3.2.2.2 混凝土材料模型
        3.2.3 网格划分
        3.2.3.1 整体分析网格划分
        3.2.3.2 筒仓加劲肋分析网格划分
        3.2.4 工况荷载计算
        3.2.5 荷载边界条件
    3.3 ABAQUS模拟结果
        3.3.1 整体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1.1 工况一—装料1/3仓
        3.3.1.2 工况二—装料1/2仓
        3.3.1.3 工况三—装料2/3仓
        3.3.1.4 工况四—满仓
        3.3.1.5 工况五—装料28m
        3.3.1.6 计算结果小结
        3.3.2 筒仓加劲肋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2.1 工况一—装料28m
        3.3.2.2 工况二—满仓
        3.3.2.3 计算结果小结
        3.3.3 局部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3.3.3.1 工况一—筒仓节点完全连接
        3.3.3.2 工况二—A节点部分连接
        3.3.3.3 工况三—B节点部分连接
        3.3.3.4 加劲肋强轴与弱轴布置计算对比
        3.3.3.5 计算结果小结
    3.4 本章小结
    3.5 鉴定结论及建议
第4章 螺旋钢板仓支撑结构及仓体加固研究
    引言
    4.1 加固纠倾遵循的总原则
    4.2 螺旋钢板仓抗震加固的概念阐述
        4.2.1 钢板仓地震作用的计算
        4.2.2 螺旋钢板仓抗震构造措施
    4.3 原结构在实测强度及截面尺寸下的核算问题汇总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荷载的施加
        4.3.3 工况信息
        4.3.4 荷载组合
        4.3.5 仓下支撑结构内力计算结果
        4.3.6 仓下支撑结构构件超限信息
        4.3.7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计算结果
    4.4 仓下支撑结构抗震加固方案
        4.4.1 增设抗震墙及增大截面法加固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
        4.4.2 加固布置及加固详图
        4.4.3 加固后仓下支撑结构构件计算结果
    4.5 上部仓体结构加固方案
        4.5.1 上部仓体出现的主要问题
        4.5.2 加固方案
        4.5.3 加固需施加的牵拉及抬升力计算
        4.5.4 仓体加固补强方案
        4.5.5 加固后计算复核结果
        4.5.5.1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4.5.5.2 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4.5.5.3 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位移曲线
        4.5.5.4 上部仓体轴压比计算结果
        4.5.5.5 上部仓体剪跨比计算结果
        4.5.5.6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构件应力比简图
        4.5.5.7 上部仓体最不利工况下位移与应力云图
    4.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检测鉴定及加固研究现状
        1.2.1 结构检测鉴定研究现状
        1.2.2 结构加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
    2.1 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
        2.1.1 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分类
        2.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选择
    2.2 混凝土检测
        2.2.1 检测混凝土强度
        2.2.2 检测混凝土缺陷
        2.2.3 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
    2.3 钢筋检测
        2.3.1 检测钢筋锈蚀程度
        2.3.2 检测钢筋力学性能
        2.3.3 检测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
    2.4 检测混凝土结构裂缝
    2.5 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鉴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加固研究
    3.1 结构维修加固的目的、特点与原则
        3.1.1 结构维修加固的目的、特点
        3.1.2 结构维修加固的原则
    3.2 结构维修加固工作程序
    3.3 结构维修加固的基本原理
        3.3.1 维修加固结构的受力性能及共同工作问题
        3.3.2 计算分析的基本假定
    3.4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3.4.1 外包钢加固法
        3.4.2 加大截面法
        3.4.3 外部粘钢加固法
        3.4.4 混凝土置换加固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高层结构改造项目工程检测
    4.1 工程概况
    4.2 检测与鉴定的目的、范围及内容
        4.2.1 鉴定目的、范围
        4.2.2 检测评定的主要依据
        4.2.3 墙柱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4.2.4 检测后承载力计算
        4.2.5 钢筋、保护层及裂缝检测
    4.3 检测评定结论及建议
    4.4 检测结论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高层结构验算分析及加固处理
    5.1 结构构件安全性验算分析
        5.1.1 建立模型
        5.1.2 结构计算基本参数及材料强度
        5.1.3 结构回顶支撑架验算
    5.2 结构加固处理方案
        5.2.1 维修加固主要材料及分段返工置换流程
        5.2.2 新旧构件的连接
        5.2.3 置换混凝土、植筋
        5.2.4 临时钢结构卸荷支撑制作、安装、拆除
    5.3 加固后承载力及变形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地下室抗浮原理与抗浮技术研究现状
        1.2.2 抗浮锚杆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规范条文相关规定
        1.2.4 国内外规范条文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抗浮计算理论研究
    2.1 地下水概述
        2.1.1 地下水分类
        2.1.2 地下水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2.2 抗浮设防水位的合理选取
    2.3 渗流机理分析
        2.3.1 渗流概念
        2.3.2 渗流定律
    2.4 水浮力的计算
    2.5 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与失效形式
        2.5.1 整体抗浮验算与失效模式
        2.5.2 局部抗浮验算与失效模式
    2.6 上浮事故数值分析
        2.6.1 基本信息
        2.6.2 模型建立
        2.6.3 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2.6.4 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浮加固技术与抗浮锚杆设计研究
    3.1 抗浮加固处理措施
    3.2 抗浮加固处理技术程序
    3.3 抗浮锚杆
        3.3.1 抗浮锚杆的构造与锚固机理
        3.3.2 抗浮锚杆拉力的计算
        3.3.3 抗浮锚杆配筋和长度计算
        3.3.4 几种抗浮锚杆配筋和长度确定算法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锚与群锚效应数值分析
    4.1 求解方法及材料特性的选择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工况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接触设置及加载模式
    4.3 单锚模型结果分析
    4.4 群锚效应模型结果分析
        4.4.1 群锚效应概述
        4.4.2 正交设计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地基土分布特征及性能
        5.1.3 地下水埋藏条件
    5.2 结构破坏情况调查
        5.2.1 上浮观测
        5.2.2 上部构件破坏情况
    5.3 上浮原因分析
    5.4 抗浮验算
    5.5 抗浮措施
    5.6 上部结构加固修复措施
    5.7 防范预警措施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抗震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抗震鉴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加固方法及计算理论
    2.1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加固法
        2.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2.1.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2.1.4 外包型钢加固法
        2.1.5 增设支点加固法
        2.1.6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2.1.7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2.1.8 绕丝加固法
    2.2 减小地震作用加固法
        2.2.1 消能减震加固法
        2.2.2 隔震加固法
    2.3 加固计算理论
        2.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2.3.2 外包型钢加固法
        2.3.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检测设备
    3.3 检测目的
    3.4 工作流程
    3.5 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
    3.6 检测内容与结果
        3.6.1 地基基础
        3.6.2 上部承重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计算复核与安全性鉴定
    4.1 基本参数
    4.2 验算结果
        4.2.1 框架柱轴压比
        4.2.2 剪力墙轴压比
    4.3 框架柱、框架梁及剪力墙配筋验算
        4.3.1 构件截面选型
        4.3.2 构件配筋率
        4.3.3 构件构造
        4.3.4 框架梁端截面配筋比
    4.4 承载力验算
        4.4.1 框架柱承载力验算
        4.4.2 现浇梁承载力验算
        4.4.3 剪力墙承载力验算
    4.5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4.5.1 地基基础
        4.5.2 上部承重结构
        4.5.3 结构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固方案及方案选择
    5.1 加固改造方案
        5.1.1 加固部分
        5.1.2 改造部分
        5.1.3 续建部分
    5.2 改造加固方案比对
    5.3 加固部分
        5.3.1 框架柱
        5.3.2 框架梁
        5.3.3 现浇板
        5.3.4 剪力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
    6.1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6.1.1 反应谱分析法
        6.1.2 时程分析法
        6.1.3 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IDA)
        6.1.4 Push-over分析法
        6.1.5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比较
    6.2 地震作用下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6.2.1 地震动的选取
        6.2.2 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岩溶地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及高层建筑基础托换研究 ——以贵州都匀某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物基础托换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注浆抬升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基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岩溶地基特征
        2.2.1 溶蚀带成因分析
        2.2.2 筏板地基溶蚀带分布
        2.2.3 溶蚀带工程特征
        2.2.4 溶洞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3 场地软土特征
        2.3.1 软土的基本概念
        2.3.2 常见软土成因分析
        2.3.3 C2 栋筏板地基软土成因分析
    2.4 软土物理力学性质
        2.4.1 土体颗分试验
        2.4.2 土体直剪试验
        2.4.3 土体渗透试验
    2.5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5.1 岩体的直剪试验
        2.5.2 岩体的三轴压缩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层建筑变形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建筑物沉降变形特征
        3.1.1 研究区前期沉降分析
        3.1.2 研究区后期沉降分析
    3.2 裂缝变形特征
        3.2.1 现场裂缝发育状况
        3.2.2 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3.3 剪力墙应变特征
    3.4 建筑物表观变形特征
        3.4.1 监测方法及原理
        3.4.2 建筑物变形分析
    3.5 变形沉降原因分析
        3.5.1 地基土的影响
        3.5.2 研究区地下水位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建筑基础托换技术研究
    4.1 托换方案概述
        4.1.1 方案简介
        4.1.2 锚杆静压桩技术简介
    4.2 沉降区周边土体托换加固方案
        4.2.1 SJP浆液简介
        4.2.2 注浆方案
        4.2.3 注浆参数
        4.2.4 注浆效果分析
    4.3 基础托换加固方案
        4.3.1 集水井注浆
        4.3.2 筏板静压桩以及注浆抬升
        4.3.3 筏板中西部地基加固工程
        4.3.4 抬升过程中沉降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建筑基础托换效果及沉降机理分析
    5.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5.2 天然条件下建筑物沉降模拟分析
        5.2.1 场地应力场分析
        5.2.2 建筑物Z方向位移分析
        5.2.3 监测剖面分析
        5.2.4 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
    5.3 建筑物加固效果模拟分析
        5.3.1 建筑物应力场分析
        5.3.2 场地位移场分析
        5.3.3 场地监测剖面分析
    5.4 托换效果综合分析
        5.4.1 分层总和法计算天然最终沉降量
        5.4.2 托换效果综合分析
    5.5 建筑物沉降过程及机理分析
        5.5.1 建筑物变形过程
        5.5.2 建筑物沉降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地下室施工中上浮破坏原因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不足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1.2.2 地下室上浮事故及处理措施研究现状
        1.2.3 现行规范对地下室抗浮的有关规定
        1.2.4 现有研究不足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地下室上浮事故基本理论
        2.1.1 国内现行规范对地下室上浮的计算
        2.1.2 国内地下室抗浮的常规形式介绍
        2.1.3 国内设计院对地下室抗浮计算方法
    2.2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2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2.2.3 系统动力学运用步骤
        2.2.4 系统动力学运用领域
    2.3 事故致因基本理论
        2.3.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3.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下室上浮事故分析研究
    3.1 地下室上浮事故致因机理分析
        3.1.1 地下室上浮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2 地下室上浮事故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3.1.3 地下室上浮事故耦合致因理论分析
    3.2 地下室上浮事故仿真模型研究
        3.2.1 仿真模型实现方法
        3.2.2 仿真变量的选择
        3.2.3 仿真模型的构建
        3.2.4 仿真实验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室上浮事故前兆分析及获取
    4.1 地下室施工现场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探究
        4.1.1 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定义分析
        4.1.2 地下室施工现场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4.2 事故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调查模型(PaICFs)的构建
        4.2.1 阻止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成为事故的因素
        4.2.2 地下室施工现场PaICFs调查模型的建立
        4.2.3 案例示例分析
    4.3 基于PaICFs模型的案例分析及效果检验
        4.3.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4.3.2 地下室上浮事故案例统计
        4.3.3 针对地下室施工现场安全的调查问卷
        4.3.4 被调查的项目经理的内部一致性的测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事故的案例研究
    5.1 工程背景
        5.1.1 工程概况与水文地质
        5.1.2 工程破坏情况调查
    5.2 工程事故分析研究
        5.2.1 事故致因分析
        5.2.2 事故前兆分析
    5.3 事故处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8)关于某工程施工阶段抗浮失效分析及加固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地下车库受损情况调查
3 问题分析
    3.1 构件受损分析
    3.2 计算分析
4 受损构件的加固处理建议
5 结论

(9)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研究现状
        1.2.2 既有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的倾斜原因及纠偏加固方法
    2.1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
        2.1.1 工程勘察方面
        2.1.2 设计方面
        2.1.3 施工方面
        2.1.4 自然灾害方面
        2.1.5 维护使用
        2.1.6 其他方面
    2.2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2.2.1 抬升法的分类
        2.2.2 迫降法的分类
        2.2.3 综合法
    2.3 掏土纠偏机理分析
        2.3.1 基本假定
        2.3.2 掏土孔的变形分析
        2.3.3 地基的变形分析
    2.4 纠偏设计控制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建筑物倾斜检测鉴定及事故原因分析
    3.1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住宅楼工程概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原设计参数指标
        3.1.3 建筑鉴定类别
        3.1.4 工程地质概况
    3.2 地基基础检测鉴定
        3.2.1 地基基础
        3.2.2 地基基础变形检测
        3.2.3 地基基础鉴定结果分析
    3.3 上部结构检测鉴定
        3.3.1 结构布置、结构体系调查
        3.3.2 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3.3.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
        3.3.4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3.3.5 结构构件裂缝检测
        3.3.6 结构构造连接检测
        3.3.7 上部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鉴定
        3.3.8 结构构件变形检测
    3.4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3.4.1 构件安全性评定
        3.4.2 子单元安全性评定
        3.4.3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
    3.5 适修性鉴定评级
    3.6 事故原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纠偏加固设计及效果评价
    4.1 纠偏加固前可行性分析
    4.2 建筑物纠偏及地基基础加固总体设计
    4.3 建筑物纠偏设计
        4.3.1 建筑物纠偏方法
        4.3.2 建筑物纠偏计算
        4.3.3 建筑物纠偏方案
        4.3.4 建筑物纠偏监测
    4.4 备用纠偏方法
    4.5 地基基础加固
        4.5.1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4.5.2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
        4.5.3 加固材料的要求
        4.5.4 加固施工措施
    4.6 地下室结构加固
        4.6.1 结构加固方法
        4.6.2 加固材料要求
        4.6.3 加固施工工艺
    4.7 上部填充墙体维修
        4.7.1 维修方法
        4.7.2 维修材料要求
        4.7.3 填充墙体裂缝维修
    4.8 沉降观测方案
    4.9 纠偏效果评价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建立FLAC3D数值模型
        5.2.1 数值模型的参数确定
        5.2.2 计算区域的确定
        5.2.3 模拟计算方案确定
    5.3 FLAC3D模型计算分析
        5.3.1 FLAC3D计算单元的沉降云图
        5.3.2 FLAC3D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10)某大型地下室结构上浮拱起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结构拱起及裂缝原因分析
    2.1 结构上浮拱起原因分析
        1)按原设计抗浮水位进行抗浮验算
        2)按推算水位值进行抗浮验算
    2.2 构件开裂原因分析
3 整体抗浮与结构加固处理方案
4 结语

四、地下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与补强(论文参考文献)

  • [1]柱承式螺旋钢板仓事故分析鉴定与加固研究[D]. 牛彦俊.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D]. 曲胜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3]某地下室结构工程上浮开裂事故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 胡琼.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D]. 杨舒雯.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5]岩溶地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及高层建筑基础托换研究 ——以贵州都匀某建筑为例[D]. 阳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地下室施工中上浮破坏原因及处理措施研究[D]. 王烨伟. 东南大学, 2018(01)
  •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8]关于某工程施工阶段抗浮失效分析及加固方案[J]. 王振洲,张同波,于德湖.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7(02)
  • [9]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D]. 苟卫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10]某大型地下室结构上浮拱起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J]. 贾益纲,费逸,吴光宇,王惠宾,欧阳斌,袁志军. 施工技术, 2016(16)

标签:;  ;  ;  ;  ;  

地下室室外剪力墙裂缝事故分析及加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