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党建理念

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党建理念

一、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党建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柳杨[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即将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具有自愿性与组织性相统一、无偿性与公益性相一致、实践性与育人性相结合等特点,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全方位长效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也在积极创新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中,在志愿服务中追求自我提高,自我成长。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志愿服务理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需要,也是加强中国精神研究的需要;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需要,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志愿文化形成的需要。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一是对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二是在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包括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阐释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奠定了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及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来源,包括:“崇德向善”、“积德行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第二,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作用。本文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按照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分为初步形成期、成长壮大期、纵深发展期、影响力不断扩大时期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新时代等五个阶段。在系统的梳理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兴起的社会背景:包括雷锋精神的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作用: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及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三,通过实证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时代境遇。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可观、志愿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制度框架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于新时代志愿精神理解不深刻、日常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志愿服务动机存在功利化的倾向等。本文从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法律及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志愿服务的运行方式不够创新、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阐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路径。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断发展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大思政”范畴、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式、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在整个社会营造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路径。总之,志愿服务在一代代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上不断进行着传承和发展,志愿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光荣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本文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路径,对于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晓云[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文本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文中指出运用政策工具—政策要素—政策主体维度的三维分析框架,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的选用逻辑,并对政策文本的总体量化特征及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仍存在一些漏洞。在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政策工具提出了切实性建议,以期能够对推动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优化思路。全文一共分为五章。首先为绪论。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作了简要概述。第一章介绍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的基础理论。首先清晰界定了教育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等概念。其次具体阐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即教育政策分析理论、内容分析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此部分研究为接下来的政策文本分析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主要包括分析框架的构建、文本的选择和梳理两部分,建构了政策工具维度、政策要素维度和政策主体维度的三维度分析框架,并对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则、遴选和整理过程作了具体的概括,最终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政策内容单元的编码。第三章为基于政策工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文本的总量分析、关键词分析和工具维度分析三部分。总量分析旨在讲清楚文本的年度分布、文本类型和主体分布状况;关键词分析旨在讲清楚文本的内容精髓和研究热点;工具维度分析旨在讲清楚三维度相互作用的特征。第四章为基于政策工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历史考察,梳理了政策工具和政策要素在恢复发展时期、探索提高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发展完善时期和创新突破时期五个阶段上的分布状况,进而对政策的发展脉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主要经验。第五章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结果进行深度透视,发现政策工具与政策文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的矛盾,具体问题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命令工具使用较为频繁;劝告工具内化程度较低;激励工具使用效果欠佳;权威重组工具仍待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匹配度低。并在发现矛盾、剖析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的优化思路,即增强劝告工具运用;发挥激励工具效能;改进权威重组工具;多元运用政策工具;完善政策工具供给。

隋芳莉[3](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张红红[4](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成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体看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不能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制定出解决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搜集整理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文献,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寻找师德师风建设的有益经验。对国内外师德师风的理论渊源进行论述,分析当下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学生作为思政课的受众主体,是直接感受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第一受益人。因此,通过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现实表现,发现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理想期待作为建设目标,找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和完善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途径以弥补此差距,为思政课教师寻找努力的方向,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基于调查分析,本研究系统性地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策:首先,国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顶层设计。在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规范中突出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渗透性,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政策、管理规章制度、教师行业协会的章程和公约、思政课教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等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其次,社会要营造形成良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氛围环境。社会上加强尊师重教观念的引导,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然后,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建设。高校要严格落实组织领导机制、教师准入机制、激励奖惩和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政治方向;塑造道德品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自身学习,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外在规范和内在要求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陈迷[5](2019)在《干部工作政治话语变迁 ——基于中共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话语是一个内涵丰富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政治话语分析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它由“目标”、“价值观”、“环境”、“主张”以及“目标与计划的联系”等要素组成,也按这几要素进行话语分析。党的政治报告是党的总书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过去五年进行总结和对未来五年进行展望的报告,是一种规范、权威的文本材料。本文借用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从干部工作的目标、价值观,影响干部工作的环境以及干部工作的主张这四方面分别对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的干部工作政治话语进行分析,以反映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变迁。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变迁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四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的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第二阶段是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中的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第三阶段是十九大政治报告中的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第一阶段的干部工作政治话语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展开,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干部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十五大的目标是“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十六大的目标是“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第二阶段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中心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七大干部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十八大的目标是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第三阶段干部工作的目标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与十四大至十八大干部工作不同的是十九大强调要建设“专业化”干部队伍。本文把政治话语分析这种话语分析方法运用到对政治报告的分析之中,梳理了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变迁轨迹,为今后的干部工作研究提供了些许借鉴。干部工作政治话语能够凝聚政治信念引领干部工作,形塑干部工作政治制度,教化干部。本文也通过分析十四大至十九大干部政治话语的变迁,让人们更加重视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功能。

唐文红[6](2016)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由直接的计划管理方式向间接的宏观调控方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在改革与保守、传承与创新、进步与落后、渐进与激进等诸多因素博弈过程中,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体制创新能力、秩序维持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不可分割部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队伍建设的强大保证。一方面,历史事实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有效地保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序进行,其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另一方面,对于政策执行过程的失真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观察和冷静审视,以利于这支队伍今后的建设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展开的。论文聚焦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领域,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论,借鉴政策设计执行理论,主要围绕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历程、价值与理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执行情况及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全文由导论与五章正文组成。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的缘起,在对相关研究现状述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价值,界定相关概念,阐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论、教育政策设计理论、执行理论,并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制度效能理论相关知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进行研究。正文第二章梳理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现代生成过程、当代适应过程以及当前的战略转型过程,阐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制定实施的发展脉络、特点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制度管理行为。我国通过制定和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以实现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这其中既包括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也包括实现这一战略的步骤和手段。正文第三章、第四章探寻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应遵循的价值导向。运用政策分析方法,从政策价值分析角度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取向,提出以人为本和效能优化是其价值定位的根本要求。从政策理念分析角度,提出专业化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是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基本理念。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政策产品分析方面,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蓝本,对其政策背景、目标、总体框架作梳理,把握其精神要义,从政策分析视角拓展对具体政策的认知视野,描绘其应然状态,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确立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和能力标准的政策权威性,健全和完善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正进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秩序化新阶段。正文第五章首先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面临的具体矛盾。论文以实证调研为依据,呈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现实状况,着重从政策问题特质、政策条件、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诸因素,指出对政策执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预判不足、政策资源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权威资源运用不足等,是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有所失真的关键因素。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能力受社会系统间的利益关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法律问题、政策利益群体的个体选择等的制约,特别是政策目标群体高校辅导员对政策问题的认识差异、个体行为动机的复杂性、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等,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能力的潜在制约。随后,在探究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及国家政策目标形成直接相关的关键要素基础上,指出了尽可能消除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失真的影响因素以及突破其能力限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论文提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搭建辅导员成长高端平台,提升培训科学化水平;引导目标群体的个体选择,避免主导价值目标异化;提高政策权威资源的有效运用,避免政策选择性执行等。

柯友平[7](2015)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建军治军骨干是不可能的。时下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疑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搭建了军地携手共育英才的战略平台。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当下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通过阐述中国国防生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选择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诠释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深入分析我国国防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次研究的起因以及研究价值,分析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通过阐述我国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揭示了我国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我国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调整措施;第二章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归纳出能够对我国国防生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验启示。首先论述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五个方面分析;其次,总结了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论证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以及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等四个方面的经验。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和实现路径;首先,归纳概括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从制定依据、制定策略以及最终目标等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再次,分析和总结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如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制度管理法与心理疏导法、比较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科文知识学习、军政理论教育、法纪条令教育、军政实践锻炼、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阐述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内容,深入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结合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及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张恩亮[8](2014)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历史经验表明,要赢得未来必须赢得青年。培养和造就一批批、一代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它关系着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党的最终目标实现。本文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科学地、系统地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在阐述了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执政党建设的互促共进关系。一方面,培养执政党的青年力量,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对于执政党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党,总是会把代代青年视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青年接班人,进而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执政党的事业才会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也将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坚定方向和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引领和保障作用,也向青年培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探寻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轨迹,总结了经验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青年培养教育问题作为党的建设战略性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深入和推进,从而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及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从某些侧面给与我们经验借鉴。对国内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及青年教育培养问题进行历史考察,有助于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和规律遵循。在本文研究中对我国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肯定了成绩,查找了问题,分析了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直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努力造就一代代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并对之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了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路径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跟踪相结合等培养原则。本文提出了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现路径,在实现模式、实施机制、手段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实现路径上,对大学生骨干群体、青年干部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其他青年优秀骨干群体等四个不同群体分别提出工作要求,由此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机制上,提出构建社会化机制、梯级教育机制、长效机制,由此增强了实效性和稳定性;在手段保障上,提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等,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系统框架。

陈海堂[9](2010)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对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党学说、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解决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支撑问题。二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本部分通过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三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分析。通过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调查,从六个方面开展调查分析,阐述学生党支部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所在。四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容,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周文云[10](2010)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起点上开展高校党建创新工作,推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党建面临的紧迫任务。本论文在第一章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资料分析法的方法,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现状和意义以及高校党建在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高校党建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采用了系统的分析方法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领导科学等学科理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本论文的第三章是该课题的重点,主要是用书面资料与网络资料相结合以及综合其他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创新研究。在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同时,把高校共青团作为实践创新的战略性选择,作为推动高校党建的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信息网络化与电子党务建设为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范式,成为高校党建创新的新领域。本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当前高校党建设的相关理论,也会对我们党的全面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党建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党建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本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1 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志愿服务”的概念
        2.1.2 “志愿者”的概念
        2.1.3 “志愿精神”的概念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
        2.2.1 日常社区类
        2.2.2 扶贫帮困类
        2.2.3 助学支教类
        2.2.4 应急救援类
        2.2.5 环境保护类
        2.2.6 大型活动类
        2.2.7 海外服务类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2.3.1 自愿性与组织性相统一
        2.3.2 无偿性与公益性相一致
        2.3.3 实践性与育人性相结合
    2.4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2.4.1 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
        2.4.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3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1.1 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3.1.2 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活动
        3.1.3 人的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
        3.1.4 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行为准则
    3.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
        3.2.1 “崇德向善”
        3.2.2 “积德行善”
        3.2.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4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4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及历史作用
    4.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4.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初步形成时期
        4.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长壮大期
        4.1.3 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时期
        4.1.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时期
        4.1.5 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新时代
    4.2 大学生志愿服务兴起的社会背景
        4.2.1 雷锋精神的时代发展
        4.2.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4.2.3 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4.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作用
        4.3.1 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4.3.2 创造经济价值
        4.3.3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5.1 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良好的态势
        5.1.1 志愿者人员数量可观
        5.1.2 志愿服务范围更广
        5.1.3 志愿服务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
    5.2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2.1 对志愿精神理解不深刻
        5.2.2 日常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
        5.2.3 志愿服务动机功利化
    5.3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
        5.3.2 志愿服务的法律及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5.3.3 志愿服务的运行方式不够创新
        5.3.4 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路径
    6.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
        6.1.1 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党领导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
        6.1.2 广大青年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6.1.3 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同向
    6.2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大思政”范畴
        6.2.1 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党建工作
        6.2.2 思政课培育志愿精神
        6.2.3 志愿服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6.3 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式
        6.3.1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品牌
        6.3.2 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6.3.3 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志愿服务效应
    6.4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
        6.4.1 规范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动员和遴选机制
        6.4.2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机制
        6.4.3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6.4.4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6.5 营造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
        6.5.1 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
        6.5.2 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
        6.5.3 塑造志愿文化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文本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的基础理论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 教育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四)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政策分析理论
        (二) 内容分析理论
        (三) 政策工具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 技术路线
        (二) 维度建构
    二、文本选择与梳理
        (一) 文本选择原则
        (二) 文本遴选与整理
        (三) 政策文本编码
第三章 基于政策工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总量分析
        (一) 政策文本年度分布情况
        (二) 政策文本类型分布情况
        (三) 政策文本颁发主体情况
    二、政策文本的关键词分析
        (一) 关键词提取与整理
        (二) 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
        (三) 高频关键词分析
    三、政策文本的工具维度分析
        (一) 政策工具单维度内容分析
        (二) 政策工具多维度内容分析
第四章 基于政策工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考察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 恢复调整时期(1978—1984年)
        (二) 探索提高时期(1985—1997年)
        (三) 深化改革时期(1998—2004年)
        (四) 发展完善时期(2005—2012年)
        (五) 创新突破时期(2013—2019年)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主要经验
        (一) 教师政策工具组合和要素结构不断完善
        (二) 政策发文主体多元化,政策协同性增强
        (三) 政策供给稳定,教师政策体系趋于完备
        (四) 教师质量提升,队伍建设迎来重大机遇
第五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结果透视和优化思路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结果透视
        (一) 命令工具使用较为频繁
        (二) 劝告工具内化程度较低
        (三) 激励工具使用效果欠佳
        (四) 权威重组工具仍待优化
        (五) 政策工具组合匹配度低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思路
        (一) 增强劝告工具运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
        (二) 发挥激励工具效能,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 改进权威重组工具
        (四) 多元运用政策工具
        (五) 完善政策工具供给,推动教师建设政策的内涵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综述特色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师德师风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历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1.古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2.近现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二)国外有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师德师风论述
        2.文艺复兴时期的师德师风论述
        3.近现代西方的师德师风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师德师风论述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1.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
        2.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需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流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调研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1.理论素养亟待提高
        2.师生关系有待深化
        3.育人成效略显不足
        4.教学思维缺乏创新
        5.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6.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3.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问题
五、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师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底蕴
        1.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
        2.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
        3.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师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力量
        1.教师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2.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3.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栽培
    (三)师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垂范
        1.教师内在的品格修养
        2.教师外在的气质风范
    (四)师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过硬本领
        1.教师“教好书”的教学水平
        2.教师“育好人”的育人功夫
        3.教师“做好文”的科研能力
    (五)师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优良做派
        1.教师终生学习的学风
        2.教师严谨治学的教风
        3.教师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国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顶层设计
        1.思政课教师师德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2.推进思政课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
    (二)社会要营造形成良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氛围
        1.加强尊师重教观念的引导
        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
    (三)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
        1.严格落实相关体制机制的实施
        2.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
        1.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政治方向
        2.塑造道德品质,坚持立德树人
        3.加强自身学习,拓宽教育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干部工作政治话语变迁 ——基于中共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话语与话语分析
        2. 政治话语分析
        3. 干部与干部工作研究
        4. 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研究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政治话语
        2. 干部工作
        3. 干部工作政治话语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干部工作政治话语分析框架
    (一) 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 党的政治报告分析
        1. 十四大至十九大党的政治报告结构
        2. 干部工作话语语料
    (三) 本文的分析框架
二、领导班子建设:基于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的分析
    (一) 十四大报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话语环境
        2. “四化”方针与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观话语
        3. 调整干部队伍的主张话语
    (二) 十五大报告: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
        1. 加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话语环境
        2. “四化”方针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价值观话语
        3. 加快干部制度改革的主张话语
    (三) 十六大报告: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1. 树牢旗帜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话语环境
        2. “四化”方针与建设“担重任、经风雨”领导干部队伍的价值观话语
        3. 贯彻条例的主张话语
    (四) 小结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于十七大至十八大报告的分析
    (一) 十七大报告: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话语环境
        2. 党管干部原则与形成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价值观话语
        3.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全方位改革的主张话语
    (二) 十八大报告: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1. 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话语环境
        2. 党管干部原则与优秀干部尽能尽才的价值观话语
        3. 补充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张话语
    (三) 小结
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基于十九大报告的分析
    (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话语环境
    (二) 突出政治标准的价值观话语
    (三) 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的主张话语
    (四) 小结
五、结语
    (一) 梳理变迁以供今后研究与借鉴
    (二) 分析变迁以重视干部工作政治话语的功能
        1. 凝聚政治信念引领干部工作
        2. 形塑干部工作政治制度
        3. 教化干部
    (三) 展望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结构:论证和反驳
    附件2 十四大至十九大党的政治报告结构简表
    附件3 中共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干部工作话语(节选)
    附件4 十三大至十八大各届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清单
    附件5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附件6 1997年9月至2002年10月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附件7 2002年11月至2007年9月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附件8 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附件9 2012年11月至2017年9月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附件10 2017年10月至今干部工作相关文件
致谢

(6)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本研究的价值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二) “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
        (三) “制度”和“政策”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论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的学科基础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的科学性保障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政策学的有关理论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是对侧重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政策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是对教育政策执行理论的检验评估
    三、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
        (一)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
        (二)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效能理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发展建言献策
        (三) 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性及分析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发展历程及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现代生成过程
        (一) 军队政治指导员制度与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的现代启蒙(1924-1948)
        (二) 旧教育改造过程中与新中国政治教育初期的奠基性建构(1949-1951)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当代适应过程
        (一) 提出与初创(1952-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二) 波折与确立(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期)
        (三) 停滞与中断(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 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回归与恢复(1977-1980,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五) 加强与改进(1981-2000,国家改革开放初期)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战略转型(2000-至今)
        (一) 角色功能的政策定位:从全能到一专多能、从多面手到行家里手
        (二) 管理机制的政策路径:从宏观模糊到微观具体
        (三) 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从立交桥搭建到个体内功修炼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价值分析
    一、价值与教育政策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内涵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理念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理念
        (二) 终身教育理念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政策要义分析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政策定位
    二、《职业能力标准》颁布的政策背景
        (一)《职业能力标准》是我国髙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的产物
        (二)《职业能力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职业能力标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新需要
    三、《职业能力标准》的政策目标
        (一)《职业能力标准》引导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方向
        (二)《职业能力标准》规范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行为
        (三)《职业能力标准》衡量高校辅导员发展水平
        (四)《职业能力标准》指导高校辅导员管理
    四、《职业能力标准》政策文本的总体框架与内容解读
        (一)《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结构
        (二)《职业能力标准》的内容与特征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分析与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特点及环节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特点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环节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失真的影响因素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能力限度与发展建议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能力限度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发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7)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背景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推动军事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牵引军事人才培养战略调整
        三、实现强军梦赋予军事人才培养新的使命任务
        四、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军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开展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高校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与调整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调整
第二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国防生教育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国防生教育大力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
        三、国防生教育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
        四、国防生教育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
        五、国防生教育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
        一、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
        二、国防生教育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国防生教育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
        四、国防生教育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
第三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一、制定国防生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国防生教育目标的制定策略
        三、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防生价值取向多元,功利思想比较明显
        二、国防生军人情感不强,战斗精神有待提高
        三、国防生教育模式多样,培养目标结构模糊
        四、国防生军政训练不实,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第三节 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二、军政教育训练领导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三、国防生培养法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四、国防生培养一系列相关保障还不到位
        五、国防生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备不科学
第五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地位
        一、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三观”教育,夯实思想根基
        三、锻造品行操守,提升道德修养
    第二节 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
        一、尊重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
        二、坚持价值引领,助推成长成才
        三、注重多措并举,突出实践磨砺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
        一、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领导体制的优化
        二、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三、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四节 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一、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意义和作用
        二、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原则和种类
        三、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构想及任职建议
    第五节 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选培业务干部队伍建设
        二、国防生军政教员队伍建设
        三、国防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
致谢

(8)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相关理论
2.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
    2.1.3 其他学科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相关理论
2.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逻辑内涵的理性阐释
    2.2.1 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解读
    2.2.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揭示
    2.2.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特征
    2.2.4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执政党建设
3.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培养是执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3.1.1 思想政治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
    3.1.2 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培养促进执政党思想政治建设
    3.1.3 强化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日常思想教育
3.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培养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组织保证
    3.2.1 中国共产党面临能否长期执政的新考验
    3.2.2 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培养为党长期执政提供组织保证
3.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风培养是执政党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3.3.1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3.2 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风培养为党的作风建设夯实基础
3.4 加强执政党建设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引领和保障作用
    3.4.1 把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置于党的建设战略地位
    3.4.2 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考察
4.1 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考察
    4.1.1 党自成立以来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4.1.2 对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4.2 国外对青年教育培养的有益做法及借鉴
    4.2.1 国外青年培养教育的有益做法
    4.2.2 国外青年培养教育的经验借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5.1 当前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5.1.1 青年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5.1.2 青年思想行为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5.1.3 当代青年思想行为现状成因分析
5.2 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5.2.1 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
    5.2.2 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5.2.3 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5.3 青年干部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5.3.1 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
    5.3.2 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5.3.3 青年干部培养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5.4 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5.4.1 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
    5.4.2 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5.4.3 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5.5 其他青年群体中优秀骨干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5.5.1 其他青年群体中优秀骨干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
    5.5.2 其他青年群体中优秀骨干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5.5.3 其他青年群体中优秀骨干培养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6.1 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指导思想
6.2 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
    6.2.1 党组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目标定位
    6.2.2 团组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目标的落实要求
6.3 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原则
    6.3.1 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6.3.2 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6.3.3 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6.3.4 坚持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3.5 坚持现实路径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6.3.6 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跟踪相结合的原则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现路径
7.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工作要求
    7.1.1 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工作要求
    7.1.2 青年干部培养的工作要求
    7.1.3 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的工作要求
    7.1.4 其他青年群体优秀骨干培养的工作要求
7.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施机制
    7.2.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社会化机制构建
    7.2.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梯级教育机制构建
    7.2.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
7.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手段
    7.3.1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7.3.2 组织青年考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意
    7.3.3 引导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7.3.4 支持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3.5 引导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党学说
    1.2 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
2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
    2.1 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2.2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2.3 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2.4 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2.5 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3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3.1 学生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状况
    3.2 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制度建设状况
    3.3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状况
    3.4 学生党支部设置状况
    3.5 学生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
    3.6 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结构与素质
4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
    4.1 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
        4.1.1 支部建在班上
        4.1.2 支部建在公寓
        4.1.3 支部建在网络
        4.1.4 支部建在社团
    4.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容
        4.2.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4.2.2 发展党员的质量保障机制
        4.2.3 优化党建工作队伍
        4.2.4 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
        4.2.5 构建学习型党支部
    4.3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
        4.3.1 构建学生党支部建设长效机制的框架
        4.3.2 构建学生党支部工作长效机制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课题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0.2 课题研究现状
    0.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1章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现状与意义
    1.1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现状
        1.1.1 高校党建工作的回顾
        1.1.2 高校党建创新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2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意义
        1.2.1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1.2.2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是党的群众基础的保证
        1.2.3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1.2.4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保障
    1.3 新时期高校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高校党建思想方面的问题
        1.3.2 高校党建组织方面的问题
        1.3.3 高校党建制度方面的问题
        1.3.4 高校党建作风方面的问题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党建创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 高校党建创新的指导思想
        2.1.1 校党建创新的宗旨
        2.1.2 育人为本的思想
        2.1.3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
    2.2 高校党建创新的方向
        2.2.1 高校党建创新的基本方向
        2.2.2 高校党建创新原则
    2.3 高校党建创新的辩证关系
        2.3.1 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
        2.3.2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2.3.3 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的辩证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3.1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
        3.1.1 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3.1.2 党建意识形态创新的途径
        3.1.3 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注意的问题
        3.1.4 创新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2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
        3.2.1 高校共青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者
        3.2.2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战略选择
    3.3 电子党务为党建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
        3.3.1 电子党务是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全新载体
        3.3.2 电子党务推进高校基层民主建设
        3.3.3 高校电子党务发展的趋势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党建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 柳杨. 辽宁大学, 2020(07)
  •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文本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D]. 李晓云. 山东大学, 2020(12)
  •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 张红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干部工作政治话语变迁 ——基于中共十四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的分析[D]. 陈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D]. 唐文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D]. 柯友平. 武汉大学, 2015(07)
  • [8]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D]. 张恩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1)
  • [9]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海堂. 郑州大学, 2010(05)
  • [10]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研究[D]. 周文云. 燕山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党建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