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一、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韩松[1](2021)在《树脂基黑色页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因其资源合理利用性、环保性和功能性而倍受青睐。广西拥有丰富的黑色页岩资源,温湿气候条件下易形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性环境,对黑色页岩合理开发,有望代替或部分代替碳酸钙、滑石粉等填料,可以显着降低橡塑制品的成本和减少环境灾害。国外内对黑色页岩的开发利用却鲜有报导,改性黑色页岩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发掘。本文通过TG、SEM、EDS、XRD等全面研究了黑色页岩的形貌及组成,首次研究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同时改性页岩并制备的黑色页岩/HDPE、黑色页岩/PP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对黑色页岩煅烧处理后成分和形貌的改变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黑色页岩进行微观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地区黑色页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1%,黏土约占39%,有机碳占8%左右,并含有少量硫铁矿。页岩粉末片层厚度平均为10.75 nm,体现了黑色页岩为沉积岩的纳米堆叠特征。亚甲基蓝法测得其阳离子交换容为8.53 mmol/100g,有一定的塑料用无机纳米填料应用空间。2、采用不同质量份的黑色页岩填充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同时采用不同电荷属性(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偶联剂复配的方式进行增容。研究表明,即使填充量为50份时,拉伸强度仍高于22MPa;偶联剂相同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复合材料性能优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烷基链相对长度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影响不同;黑色页岩的加入对材料体系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热分解动力学数据表明复合材料热分解为一级热分解反应。3、采用不同黑色页岩填充量和复配增容剂制备聚丙烯基复合材料。聚丙烯基复合材料在性能上表现为冲击强度的提升和拉伸强度的严重下降;材料热稳定性依然无明显变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规律和高密度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相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取决于官能团的不同;复合材料热分解同样为一级热分解反应。4、黑色页岩中的小分子油脂严重阻碍了页岩与偶联剂之间的有效结合,而硫铁矿在加工的分解严重影响工人的健康。本文首次采用热裂解对黑色页岩进行了加工,利用XPS、FTIR、SEM等研究了煅烧对页岩组成和形貌的影响,并制备了热裂解页岩/HDPE复合材料。研究表明煅烧去除了黑色页岩中的有机质和硫铁矿,煅烧后页岩的碳元素含量由35.95%下降到了6.98%,而硫原子浓度已经不可测出,页岩保持层状结构并有片层裂碎现象,XRD显示页岩层间距略有缩小。煅烧页岩/HDPE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了显着提升,复合材料断面的微观形貌研究表明煅烧后的页岩与HDPE之间存在大量的界面粘接,而天然页岩与HDPE之间是完全相分离的状态。黑色页岩的热裂解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为提升黑色页岩的利用价值提供了新思路,对黑色页岩的开采和矿山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邢宏宇[2](2020)在《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高固相含量陶瓷膏料配制方法及其成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异形陶瓷零件制备依赖模具,无法实现快速、自由成形等问题,利用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SL)3D打印精度高且成形速度快等优势,以研制复杂异形Al2O3、ZrO2及其相关复合陶瓷零件为目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L-3D打印工艺的高固相陶瓷膏料制备方法并对其成形性能进行研究。本文总体思路如下,首先提出陶瓷膏料体系中聚合物组元、陶瓷组元及添加剂组元的设计方法与原则,确定各组元的成分组成;其次,提出并优化高粘光敏陶瓷膏料分散、混合工艺,以解决高固相含量微纳米颗粒在有机聚合物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困难问题;建立膏料的光敏、流变属性与3D打印中固化参数及铺料参数间数学公式,以提高坯体制造工艺优选效率;最后,对3D打印陶瓷零件烧结后处理,验证其力学性能与成形性能。本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根据光敏陶瓷膏料使役性能要求,提出了适用于SL-3D打印的膏料设计方法原则,对聚合物、陶瓷颗粒、添加剂组元的成分及用量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各组元的制备方法。选择低粘度自由基单体HDDA、NPG2PODA为预聚物Di-TMPTA的稀释剂,优选引发剂PI-651用量为树脂总量的3-4wt%。建立了适用于离散型、多尺寸级配特征复合粉体颗粒的最密堆积空隙率预测公式,依据该公式优化了膏料粘度方程与光敏参数Dp预测方程。确定了陶瓷粉体改性方法与试剂用量,选择了 KH560为表面改性剂,改性时间与温度分别为90℃和60min。提出并优化了一种光敏陶瓷膏料分散、混合工艺,实现了高固相含量微纳米颗粒在粘稠固-液流体的均匀分散。以过滤工艺替代干燥、过筛工艺,避免颗粒改性处理后的再次团聚;选用乙醇/丁酮共沸溶剂降低固-液混合体系的粘度,70℃搅拌条件下蒸发溶剂浓缩膏料,降低了颗粒在有机物中的分散难度,制得均匀膏料。制备了固相含量介于45-50vol%,Al2O3、ZrO2、ZTA、SiCw/Al2O3体系陶瓷膏料,聚合物组元优选为45vol%HDDA+5vol%Di-TMPTA,选用聚乙二醇PEG200作为降粘分散剂,用量为陶瓷粉体的1.2-1.8wt%。建立了不同Zr02、SiCw含量膏料的固化厚度、线宽与激光功率及扫描速度间的关系式,对优化3D打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优选了陶瓷SL-3D打印的光固化工艺和铺料工艺参数。单一膏料光固化时,扫描间距Hs为Lw/2,分层厚度T介于扫描线厚度Cd值的2/5至3/5间,坯体翘曲现象可有效避免。基于本研究建立的Al2O3、ZrO2体系膏料固化线宽、厚度预测公式,以不同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在40 μm分层厚度条件下制备了长、宽、高为32×3×6 mm的6组分ZTA梯度坯体,整体翘曲量小于0.1 mm,进而得出了各组膏料的最优固化参数。建立了铺料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刮刀速度、分层厚度条件下膏料流场分布与零件坯体压力场分布。结合实验验证,优选刮刀速度3.5 mm/s,可保证25-l00μm分层厚范围内坯体制造垂直面无缺陷。以测试零件分析了打印尺寸收缩率、表面质量。可打印最小孔径为0.1 mm,对应尺寸收缩率约4.5%;分层厚度对表面质量影响作用大于模型轮廓与水平面夹角值因素,为了保障制造精度将SL-3D打印分层厚度限制在50 μm以内。通过分析坯体中聚合物组元热分解温度区域,设计了相应的脱脂、烧结工艺;分别从零件力学性能、显微结构、成形精度与表面质量三个方面评价其成形性。力学性能方面,1350℃烧结了气孔率20.5%的多孔A1203陶瓷,其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分别为 100±22 MPa、3.75±0.50 MPa·m1/2。1500℃烧结了致密 ZrO2 陶瓷,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分别达到754±62 MPa、5.30±0.80 MPa·m 1/2和15.30±0.81 GPa。通过显微形貌分析了 Zr02、SiCw等对A1203陶瓷的增强补韧机制;如ZrO2可以细化基体颗粒粒径,1500℃条件下20vol%ZrO2将Al2O3材料抗弯强度由410±71 MPa提高至575±87 MPa;1600℃条件下1Ovol%SiCw晶须通过晶须拔出机制将Al2O3材料断裂韧性由5.5±0.95 MPa·m1/2提高至6.6±0.60 MPa·m1/2。形状精度方面,1600℃处理ZTA零件翘曲率低于0.188‰。表面质量方面,分层厚度小于50 μm,烧结Al2O3陶瓷型芯表面粗糙度Ra小于3μm,基本满足该型零件的表面质量要求。

陈燕舞[3](2017)在《纳米VO2的制备、改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钒纳米材料在智能节能、热敏电阻、锂离子电池电极方面有极大应用潜力,但其制备成了制约VO2应用的关键因素。本论文采用NH4VO3与不同的还原剂水热合成纳米VO2,并采用直接改性和活化改性制备了硬脂酸(SA)改性VO2。从热力学、反应动力学角度探索水热合成VO2的水热反应历程变化,研究了反应温度、填充率、反应时间等对体系内汽液平衡、反应产物的物相、形貌、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水热体系内VO2的反应历程、生长机理与形成机制,为不同水热体系内VO2的制备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中VO2表面改性前后的结构、性能变化,探索VO2的改性机理,旨在解决VO2表面极性大、易团聚的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NH4VO3-HCOOH-H2O体系水热合成纯VO2(B)纳米片,采用XRD、FT-IR、SEM等方法分析了所得到产物的物相、结构与微观形貌,所制得的VO2(B)纳米片长约100nm2μm,宽约100nm300nm,厚约3060nm,形状不规则,边缘粗糙,不平整,部分卷曲。提高水热体系内的温度、填充率以及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VO2的生成。水热体系中产物的生成经历了溶剂化效应、水解反应、多聚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钒氧配合物(NH4)5(VO)6(CO3)4(OH)9(H2O)6的酸式水解与脱水反应,高的反应温度与填充率能促进氧化还原反应与氧钒配合物的酸式水解速率,提高VO2的晶化程度。该水热体系中VO2纳米片形成经历不完整的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生长、晶面竞争动态平衡以及互相的激烈碰撞与强烈摩擦。2、采用NH4VO3-H2C2O4-H2O水热制得了纯的VO2(B)纳米片、VO2(B)纳米棒,VO2(B)与VO2(R)纳米棒混合物。所生成的VO2纳米棒具有矩形横截面,棱柱分明,边缘整齐,光滑,大小不一,长均在2μm以下,宽约100300nm,厚约3050nm。随着反应时间延长,VO2(B)的结晶程度降低,转化成VO2(R)。恒定偏钒酸铵与草酸的量,改变填充率对VO2的形成影响不大,体系内压强的变化决定于反应温度、添加物料的量。NH4VO3-H2C2O4-H2O水热体系制备VO2为典型的奥斯特熟化生长机制,反应初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四价钒,形成双齿螯合物草酸氧钒,随着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形成VO2(B)纳米片;由于生长基元的-OH生长缺陷点、水分子配体生长缺陷点引起结构重排,VO2(B)逐渐转变成VO2(R)。3、采用直接改性法与活化改性法分别制备了SA-VO2表面改性粉体。同等条件下,提高超声改性时间能提高亲油化度,SA的添加量有一最佳值,当超过最佳值时时亲油化度提高不大;甲苯、乙酸乙酯是直接改性的良溶剂,能制得疏水亲油的SA-VO2,降低VO2表面极性,减少团聚。应用正交试验L9(34)优化活化改性制备SA-VO2的改性条件,发现改性介质类型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改性剂用量与活化剂用量次之;在固定改性介质的用量时,优化条件为乙醇作溶剂,SA用量为12%、0.1M NaOH活化剂2.5mL。与直接改性相比,活化改性有利于V-OH向V-O-V转化,SA-VO2表面V-OH键合了更多SA,亲油化度分散体系稳定性更好,贮存粒径更小。直接改性与活化改性制备SA-VO2改性机理都是化学键合。直接改性法反应无需水、酸碱等参与,SA中的羧羟基氧上的孤对电子与钒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羧羟基上的氢质子转移到V=O上形成V-OH,再接着SA羧羟基与V-OH脱去一分子水成键,在非水介质中可得到良好的亲油化度。活化改性机理包括VO2表面羟基化、羟桥连作用、氧桥合作用等反应历程,可解释极性介质中以乙醇为改性介质能得到良好的改性效果,而用乙酸乙酯与甲苯则难以得到好的亲油化度。

程燕[4](2015)在《涂布法制备抗紫外线聚酯薄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经过电晕处理的聚酯薄膜作为基材,将不同种类的紫外线吸收剂与PVA1799混合制成涂覆液,使用涂布机将制备好的涂覆液涂覆在聚酯薄膜上;然后将涂覆干燥的PET薄膜与PE薄膜进行手工复合用热封机进行制袋制备几种不同类型抗紫外透明薄膜包装袋;最后以白芝麻为检验对象验证复合薄膜的抗紫外线效果。本论文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主要包括无机紫外线吸收剂纳米SiO2和纳米ZnO、有机紫外线吸收剂UV-531和UV-326。对于无机紫外线吸收剂的改性主要使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然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其改性效果。首先将处理好的紫外线吸收剂与PVA1799溶液混合制备涂覆液,调节涂覆工艺参数(计量辊型号、计量辊与胶辊间的压力、胶辊与胶辊间的压力以及涂布速度),确定最佳涂布参数以及涂覆液中PVA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涂覆液的PVA浓度为10%、计量辊型号为30、计量辊与胶辊之间的压力为5N、胶辊与胶辊之间的压力为120N、涂布速度为12m/min时,涂覆效果较好,其涂覆量为0.742g/m2。然后对涂覆有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薄膜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700测试薄膜的阻光性能,结果表明,无机紫外线吸收剂对305~400nm整个波段都有阻隔效果,而有机紫外线吸收剂只对305~400nm波段中部分波段具有阻隔效果;而且随着紫外线吸收剂含量的增加,紫外线透过率下降最明显的是UV-326。利用WGT-S透光率/雾度测定仪测试薄膜的透明性,结果表明,涂覆有不同含量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薄膜的雾度值均小于30%,为透明包装材料,虽然紫外线吸收剂的加入使聚酯薄膜的透光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雾度上升。但是不同紫外线吸收剂对聚酯薄膜的透明度和雾度影响程度不同,无机紫外线吸收剂对聚酯薄膜雾度的影响明显大于有机紫外线吸收剂。在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上,利用GDP-C透气测定仪采用压差法对薄膜的透氧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紫外线吸收剂的加入都不同程度的改善薄膜的透氧性能,相对而言,无机紫外线吸收剂改善薄膜透氧性能的效果更为明显。采用杯式法对薄膜的透湿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紫外线吸收剂加入对薄膜正面(即涂覆面)的透湿性能影响大于反面,而且随着含量的增加对薄膜的影响趋势不一样。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紫外线吸收剂涂覆在薄膜上对薄膜横向力学性能影响较明显,基本上都是使横向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增大而纵向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减小。最后综合上述对薄膜各项性能进行分析,优先考虑薄膜的阻光性能、透氧性能和透湿性能,最终选择涂覆有0.9%纳米SiO2和UV-326这两种薄膜作为研究包装薄膜对芝麻货架寿命影响的对象,涂覆10%PVA1799涂膜液的聚酯薄膜作为空白膜来参考。将这三种薄膜与聚乙烯薄膜进行手工复合制袋包装白芝麻。将包装成品的芝麻放在自制紫外老化箱中在温度为40℃,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进行模拟实验,采用碘量法测试芝麻的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温度为50℃,温湿度相同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可知,当用空白膜包装芝麻时,其货架寿命为11天;当用涂覆有0.9%SiO2的薄膜包装芝麻时,其货架寿命为15天,与空白膜包装芝麻的货架寿命比明显提高了31.43%,当用涂覆有0.9%UV-326的薄膜包装芝麻时,其货架寿命为16天,与空白膜包装芝麻的货架寿命比明显提高了 46.67%。说明用涂覆紫外线吸收剂的PET薄膜包装芝麻,可以有效的减缓芝麻的氧化酸败速度,延长芝麻的货架寿命。

郭洋[5](2014)在《远红外锦纶6纤维的中试试验及新型添加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锦纶6纤维由于在柔韧性、耐磨性、耐碱性、吸湿性、弹性回复性率、及轻量性等方面均优于聚酯等其它纤维,因此在高档内衣、丝袜、户外服装方面应用很多,开发具有保暖保健功能的远红外锦纶纤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采用市售Mg-Al LDHs作为中试试验原料,于500℃煅烧4h制备了Mg-Al复合金属氧化物(MMO),并采用Si02纳米粒子及Zr02纳米晶粒与其进行复配,制备了新型远红外添加剂。重点针对远红外添加剂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通过湿法加工工艺和干法加工工艺对Mg-Al MMO、SiO2纳米粒子及Zr02纳米晶粒复配后的混合粉体进行研磨混合并改性。通过两种不同的加工工艺获得了远红外添加剂。采用纳米粒度分析仪、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EDS等,对混合研磨、改性后的粉体进行了表征。数据显示,经干法加工工艺制备的远红外粉体粒径主要分布在480nm左右,分布较窄;经湿法加工工艺加工的粉体粒径主要分布在300nm左右,分布窄。湿法加工工艺比干法加工工艺具有更好的混合均一度。粉体经表面改性后对水接触角分别为:湿法工艺63.9°、干法工艺54.8°。将两种工艺下的添加剂与锦纶6切片熔融共混造粒,在复合纺丝机上纺制了远红外纤维,并经热牵伸、加弹后织造了远红外袜筒织物。在3.3、3.5、3.7三个倍数下进行热牵伸后,湿法加工工艺下的远红外纤维较纯的锦纶6纤维断裂强度下降8.6-16.7%;干法加工工艺下的远红外纤维较纯的锦纶6纤维断裂强度下降14.3-25.0%。针对目前远红外纺织品性能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生产及测试中的经验,本论文提出了改进措施,构建了一种纺织品远红外测定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而且精确、快速、便携,易于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将其用于中试试验中织造的远红外锦纶6袜筒织物红外温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远红外织物比纯的锦纶6织物温升速率高,并且在辐照6mmin后,织物温度高出2℃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发射性能,本论文还对以纳米Ti02为主体,含有SiC纳米晶,并以Si02纳米粒子及Zr02纳米晶粒复配后的新型远红外添加剂进行了研究。以松油醇为溶剂,采用刮涂法制膜,运用自主搭建的红外温升性能测试装置进行了测试,发现含有SiC的粉体配方IRP-4(TiO2:SiO2:ZrO2:SiC=6:2:2:1和IRP-3(TiO2: SiO2:ZrO2:SiC=6:2:2:1)红外温升性能最优异,比其他配方高出5℃左右。运用湿法加工工艺对该复合粉体进行研磨混合改性后,经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制备了远红外树脂,并经熔法纺丝制备了远红外添加剂含量分别为1wt.%和2wt.%的远红外纤维,纺丝过程稳定性和连续性良好,无飘丝、断丝现象。经复丝强度仪测试发现,3.3牵伸倍数下的纤维,添加剂含量为1wt.%和2wt.%的远红外纤维断裂强度比纯的锦纶6纤维分别提高了8.6%和5.7%。采用织袜机将得到的远红外纤维织造成织物,运用自主搭建的远红外温升性能测试平台对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含添加剂IRP-42wt.%和1wt.%的远红外纤维织物温升速率更快,辐照6min后,远红外织物温度分别高出纯的锦纶6织物3℃和2℃。

吴翠平[6](2013)在《SLG型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LG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是目前国内非金属矿物粉体干法表面改性的主流设备。但该新型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使用时间不长。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求证其工作原理和探讨其结构优化的途径。为此,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SLG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参数测试、创建气固流场模拟方法、进行CFD模拟和结构优化等研究。结果设计并实现了SLG-3/200流场参数检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并测得其多工况速度、压力、温度值;得出混合特性是SLG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最重要的特性,其独特结构带来的湍流强化是获得良好改性效果的原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发现了湍动能耗散率、剪切速率和涡量的分布基本重合这一SLG机的重要流场特性,壁面切应力分布的模拟结果结合固相浓度分布可预测其磨损;揭示SLG改性机适用于较宽范围粒径改性的原因在于其集搅拌与射流于一体的混合机理;提出其结构优化研究的方法和改进措施。

李荣付[7](2012)在《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改性无机纳米粉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机纳米粉体填充聚合物共混物能在共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制备聚合物共混物/纳米复合材料时,由于纳米粉体极易团聚,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纳米复合材料。故必须对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改善其分散性,使其在聚合物基体中能达到纳米级分散。超分散剂改性由于分散剂结构的可设计性,可以针对特定体系设计最适合于该体系的超分散剂分子结构,从而体现出其他改性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在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方面己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通过结构设计的方法设计合成一种超分散剂,应用于改性纳米Ti02粉体,研究合成以及改性工艺对纳米Ti02改性效果的影响,得出较佳的工艺参数,再将改性后的纳米粉体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应用于填充改性PP/PA6聚合物共混物,制备PP/PA6/TiO2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超分散剂的结构设计,选择马来酸酐及其酯化物为锚固基团、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溶剂化链、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以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超分散剂SMB,红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检测验证了其结构的合理性。超分散剂SMB应用于改性纳米TiO2粉体的效果得到适宜的合成工艺为:单体配比St:MAH:BMA为6:1:4、AIBN用量为1%、合成温度为80℃、合成时间为5h。(2)通过研究表面改性工艺对纳米粉体改性效果的影响,得出较佳的改性工艺为:以马来酸酐酯化物为锚固基团的超分散剂SMB-2、超分散剂用量为8%、超声分散时间为1h、机械搅拌时间为4h。(3)纳米WiO2粉体经超分散剂SMB改性后,通过沉降分析、SEM及TEM等分析检测手段发现,纳米粉体表明由亲水性转变为亲油性,纳米TiO2的团聚大大减少,分散稳定状态良好,说明超分散剂改性已可达到理想效果。(4)通过与传统改性剂如TDI、钛酸酯、硅烷偶联剂等改性纳米粉体的效果进行比较,得出超分散剂的改性效果较佳。(5)经表面改性后的纳米Ti02添加到PP/PA6基体中时,随着纳米TiO2用量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纳米TiO2用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且经超分散剂改性的纳米TiO2比钛酸酯改性的纳米TiO2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程度更大,而未经改性的纳米TiO2添加到PP/PA6基体中时,其力学性能反而下降。(6)通过SEM、TEM研究PP/PA6/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可知,PP-g-MAH对PP/PA6基体有明显的增容作用,经超分散剂改性后的纳米TiO2与PA6的反应以及纳米颗粒表面溶剂化链与PP的相容,使得纳米TiO2主要分布在PP/PA6的两相界面处,起到增容的作用。纳米TiO2的加入能起到增强增韧PP/PA6基体的作用。以上研究对于无机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以及聚合物共混物的高性能化都具有指导意义。

郑水林[8](2011)在《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改性是无机粉体的主要加工技术之一,对提高无机粉体的应用性能和应用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粉体表面改性方法、工艺、设备、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等方面综述了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从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改性剂及其配方、层状硅酸盐矿物粉体的插层以及表面无机复合改性等方面综述了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赵莉[9](2011)在《微型马达用磁粉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粉芯是一类重要的磁性功能材料,在电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微型马达为应用目标,针对目前磁粉芯应用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这一软磁复合材料。运用SEM、XRD、DSC等分析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通过装机实验测试了材料的使用性能,研究了粉末形貌、粒度和粒度分布对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成形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粘结剂对磁性粉末的绝缘包覆以及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磁粉芯对铁粉的形貌、粒径有特殊要求。还原后的粉末采用不同的球磨工艺可获得不同形貌、粒径的粉末。经转速350 r/min、球料比10:1、球磨4h的球磨工艺球磨后粉末由最初的近球形状研磨成扁平状,粒径适中,平均粒径为100μm,能研磨成适合于制备磁粉芯的粉末。在高能球磨过程中,同时能实现粉末颗粒的绝缘包覆,在粉末表面均匀包覆一层绝缘膜。包覆粉末既没有发生晶型转变,也没有成分析出。粉末表面均匀包覆一层绝缘膜,能改善粉末的耐热性,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温度升高至474.51℃,包覆在粉末表面的有机膜会发生分解,这对于热处理温度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磁粉芯需要采用较大的压制压力(>800MPa)以提高压坯的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压坯密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包覆粉末在1200MPa下压制成形,压坯密度较大,达到了6.8g/cm3,材料力学性能较佳;当压力小于1000MPa时,随着压力的增加,改善了磁粉芯的磁性能;而当压力在1000-1200MPa范围内,磁粉芯磁性能较佳,并且波动不大。包覆粉末在1000MPa下成形,磁粉芯磁性能较佳;所以包覆粉末在1200MPa下成形,磁粉芯综合性能较佳。研究了退火热处理工艺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2为保护气氛,压坯热处理升温速率为100-140℃/h,制备的磁粉芯力学性能均能满足加工要求;升温速率为140℃/h,制备磁粉芯磁性能较佳。保温温度550℃,制备磁粉芯性能较佳。保温时间40min,制备成磁粉芯力学性能较佳;保温时间60min,所获得磁粉芯磁性能较佳;相对于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并不敏感。所以压坯热处理工艺为—升温速率140℃/h,保温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以H2为保护气氛,所获得磁粉芯性能较佳。粘结剂的选择、总量和组成对磁粉芯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选用酚醛树脂和纳米无机粉体为粘结剂,既可以优化包覆效果,同时纳米无机粉体改性酚醛树脂,大大改善其耐热性能,可提高热处理温度,以改善磁粉芯的磁性能。研究表明,随着粘结剂含量的增加,磁粉芯力学性能、磁性能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无机纳米粉体与酚醛树脂质量比为3:2-2:1,粘结剂的总量在2.7%-3.6%范围内,磁粉芯力学性能较好。无机纳米粉体与酚醛树脂质量比为2:1,粘结剂的总量在2.8%-3.5%范围内,磁粉芯磁性能较好。所以无机纳米粉体与酚醛树脂质量比为2:1,粘结剂的总量在2.8%-3.5%范围内,磁粉芯的综合性能较好。

郑水林[10](2011)在《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指出表面改性是无机粉体的主要加工技术之一,对提高无机粉体的应用性能和应用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粉体表面改性方法、工艺、设备、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等方面综述了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从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改性剂及其配方、层状硅酸盐矿物粉体的插层以及表面无机复合改性等方面综述了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树脂基黑色页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层状硅酸盐矿物概述
        1.2.1 天然层状硅酸盐矿物
        1.2.2 天然层状硅酸盐研究概况
        1.2.3 天然层状硅酸盐改性方式
        1.2.4 黑色页岩
    1.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概述
        1.3.1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
        1.3.2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4 聚合物/黑色页岩纳米复合材料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黑色页岩物性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主要原料
        2.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2.3.1 热力学分析(TG)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EDS& SEM)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3.4 X射线衍射仪(XRD)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 黑色页岩
    2.5 黑色页岩的物性分析
        2.5.1 黑色页岩的组成
        2.5.2 黑色页岩TGA分析
        2.5.3 黑色页岩的SEM分析
        2.5.4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主要原料
        3.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本章实验配方
    3.4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3.5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3.5.1 拉伸性能测试
        3.5.2 悬臂梁冲击性能测试
        3.5.3 热力学分析(TG、DSC、DTG、热分解动力学)
        3.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3.5.5 熔体流动测试
    3.6 力学分析
        3.6.1 不同配方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3.6.2 不同配方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3.7 复合材料断面分析
    3.8 TG、DSC和 DTG分析
        3.8.1 不同配方TGA数据分析
        3.8.2 不同配方DSC数据分析
        3.8.3 不同配方DTG数据分析
    3.9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3.9.1 复合材料的热分解
        3.9.2 基本原理
        3.9.3 活化能的计算
        3.9.4 反应级数的计算
    3.10 熔体流动速率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P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主要原料
        4.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3 本章实验配方
    4.4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4.5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4.5.1 拉伸性能测试
        4.5.2 悬臂梁冲击性能测试
        4.5.3 热力学分析(TG、DSC、DTG、热分解动力学)
        4.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4.5.5 熔体流动测试
    4.6 力学分析
        4.6.1 不同配方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4.6.2 不同配方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4.7 复合材料断面分析
    4.8 TG、DSC和 DTG分析
        4.8.1 不同配方TGA数据分析
        4.8.2 不同配方DSC数据分析
        4.8.3 不同配方DTG数据分析
    4.9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4.9.1 复合材料的热分解
        4.9.2 基本原理
        4.9.3 活化能的计算
        4.9.4 反应级数的计算
    4.10 熔体流动速率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色页岩煅烧及复合材料制备和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及主要原料
        5.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3 本章实验配方
    5.4 煅烧黑色页岩粉及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5.5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5.5.1 拉伸性能测试
        5.5.2 悬臂梁冲击性能测试
        5.5.3 热力学分析(TG、DSC、DTG)
        5.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5.5.6 X射线衍射仪(XRD)
        5.5.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5.6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黑色页岩
    5.7 煅烧后的黑色页岩的物性分析
        5.7.1 红外光谱分析
        5.7.2 XRD分析
        5.7.3 XPS分析
        5.7.4 SEM分析
    5.8 复合材料力学分析
        5.8.1 HDPE基复合材料
        5.8.2 PP基复合材料
    5.9 复合材料热力学分析
        5.9.1 HDPE基复合材料
        5.9.2 PP基复合材料
    5.10 复合材料断面分析
        5.10.1 HDPE基复合材料
        5.10.2 PP基复合材料
    5.11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高固相含量陶瓷膏料配制方法及其成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陶瓷材料增材制造研究背景
    1.2 陶瓷材料增材制造工艺研究现状
        1.2.1 基于粉体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现状
        1.2.2 基于板/丝材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现状
        1.2.3 基于浆/膏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现状
        1.2.4 不同陶瓷材料增材制造工艺对比
    1.3 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陶瓷膏料研究现状
        1.3.1 光敏特性陶瓷膏研究的必要性
        1.3.2 光敏特性陶瓷膏料体系分析
        1.3.3 光敏特性陶瓷膏料性能指标研究现状
        1.3.4 光敏特性陶瓷膏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高固相含量陶瓷膏料体系设计研究
    2.1 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光敏陶瓷膏料性能指标
        2.1.1 光敏陶瓷膏料组分及其固化机理分析
        2.1.2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工艺流程
        2.1.3 光敏特性陶瓷膏料性能评价指标
    2.2 光敏陶瓷膏料体系中聚合物组元的设计方法
        2.2.1 聚合物组元基本设计原则
        2.2.2 聚合物组元制备及检测
        2.2.3 聚合物组元性能表征
    2.3 光敏陶瓷膏料体系中陶瓷组元的设计方法
        2.3.1 陶瓷组元基本设计原则
        2.3.2 陶瓷组元成分选择与制备检测
        2.3.3 陶瓷组元性能表征
    2.4 光敏陶瓷膏料体系中添加剂组元的设计方法
        2.4.1 添加剂组元基本设计原则
        2.4.2 粉体改性处理方法及检测
        2.4.3 添加剂组元性能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高固相含量陶瓷膏料制备工艺研究
    3.1 光敏陶瓷膏料制备工艺设计
        3.1.1 膏料组分与膏料制备流程分析
        3.1.2 光敏陶瓷膏料制备工艺设计
        3.1.3 光敏陶瓷膏料性能检测方法
    3.2 光敏陶瓷膏料制备工艺优化
        3.2.1 溶剂对聚合物组元光固化性能影响
        3.2.2 溶剂对改性粉体的影响分析
        3.2.3 光敏膏料中稀释剂/预聚物组分优化
        3.2.4 光敏膏料中分散剂用量优化
    3.3 光敏陶瓷膏料性能分析
        3.3.1 光敏膏料分散均匀性分析
        3.3.2 光敏膏料流变性分析
        3.3.3 光敏膏料固化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工艺参数优选及其制造精度研究
    4.1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光固化工艺参数优选
        4.1.1 陶瓷材料立体光刻增材制造原理
        4.1.2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光固化工艺优选策略
        4.1.3 立体光刻3D打印陶瓷坯体翘曲变形优化结果
    4.2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铺料工艺参数优选
        4.2.1 光敏陶瓷膏料流变模型
        4.2.2 膏料铺平过程中流固耦合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4.2.3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铺料工艺固耦合仿真结果分析与验证
    4.3 立体光刻3D打印陶瓷坯体精度与表面质量优化结果
        4.3.1 立体光刻3D打印精度与表面质量检测方法
        4.3.2 立体光刻3D打印精度与表面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陶瓷立体光刻3D打印后处理工艺及其制造性能评估
    5.1 陶瓷坯体脱脂与烧结后处理工艺研究
    5.2 立体光刻3D打印陶瓷零件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分析
        5.2.1 3D打印Al_2O_3陶瓷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5.2.2 3D打印ZrO_2陶瓷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5.2.3 3D打印ZTA陶瓷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5.2.4 3D打印SiC_w/Al_2O_3陶瓷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5.3 立体光刻3D打印陶瓷零件成形精度与表面质量分析
        5.3.1 烧结零件成形精度检测结果分析
        5.3.2 烧结零件表面粗糙度结果分析
        5.3.3 异形陶瓷零件表面质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纳米VO2的制备、改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VO_2的结构、性质
        1.1.1 VO_2的物相
        1.1.2 VO_2的晶体结构
        1.1.3 VO_2的能带结构
        1.1.4 VO_2的基本性质
        1.1.5 VO_2的相变性质与光学特性
    1.2 VO_2的应用
    1.3 VO_2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1.3.1 热处理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水热法
    1.4 纳米VO_2的改性
        1.4.1 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
        1.4.2 VO_2的无机改性及其应用
        1.4.3 有机改性及其应用
        1.4.4 其他研究与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NH_4VO_3-HCOOH-H_2O体系水热合成纳米VO_2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1.1 概述
        2.1.2 本章研究内容与意义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方法
        2.3.2 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H_4VO_3-HCOOH-H_2O水热产物的物相分析
        2.4.2 NH_4VO_3-HCOOH-H_2O水热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NH_4VO_3-HCOOH-H_2O水热产物VO_2的形貌
        2.4.4 反应时间对NH_4VO_3-HCOOH-H_2O水热产物的影响
        2.4.5 填充率对NH_4VO_3-HCOOH-H_2O水热产物的影响
        2.4.6 NH_4VO_3-HCOOH-H_2O水热反应机理分析
        2.4.7 NH_4VO_3-HCOOH-H_2O水热合成VO_2的生长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H_4VO_3-H_2C_2O_4-H_2O体系水热合成纳米VO_2及其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方法
        3.3.2 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水的加入量对体系压强和填充率的影响
        3.4.2 填充率对产物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4.4 NH_4VO_3- H_2C_2O_4-H_2O水热合成VO_2的形貌
        3.4.5 NH_4VO_3- H_2C_2O_4-H_2O水热合成VO_2的生长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O_2的硬脂酸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改性方法
        4.3.2 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直接改性制备SA-VO_2
        4.4.2 活化改性SA-VO_2
        4.4.3 SA改性VO_2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涂布法制备抗紫外线聚酯薄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概述
        1.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应用
        1.1.2 抗紫外线PET的研究现状
    1.2 紫外线对塑料软包装的影响
        1.2.1 紫外线对包装材料的影响
        1.2.2 紫外线对食品的影响
        1.2.3 延缓油脂食品氧化酸败的措施
    1.3 紫外线吸收剂的特性及其抗紫外线机理
        1.3.1 无机紫外线吸收剂
        1.3.2 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1.3.3 国内外紫外线吸收剂的研究现状
    1.4 阻隔紫外线的方法
    1.5 PET复合材料的制备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紫外线吸收剂的处理
        2.3.2 无机紫外线吸收剂改性的表征与测试
        2.3.3 抗紫外线涂覆液的制备
        2.3.4 薄膜阻光性能测试
        2.3.5 薄膜透光率与雾度测试
        2.3.6 薄膜透氧性能测试
        2.3.7 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2.3.8 薄膜透湿性能的测定
        2.3.9 手工复合制袋
        2.3.10 油脂食品的处理
        2.3.11 过氧化值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无机纳米颗粒改性效果表征与分析
        3.1.1 无机纳米颗粒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2 无机纳米颗粒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3.2 涂布参数对涂覆量的影响
        3.2.1 涂覆液中PVA浓度对涂覆量的影响
        3.2.2 计量辊型号对涂覆量的影响
        3.2.3 计量辊与胶辊间的压力对涂覆量的影响
        3.2.4 胶辊与胶辊间的压力对涂覆量的影响
        3.2.5 涂布速度对涂覆量的影响
    3.3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性能的影响
        3.3.1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阻光性能的影响
        3.3.2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
        3.3.4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湿性能的影响
        3.3.5 纳米SiO_2涂膜对聚酯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性能的影响
        3.4.1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阻光性能的影响
        3.4.2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3.4.3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
        3.4.4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湿性能的影响
        3.4.5 纳米ZnO涂膜对聚酯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性能的影响
        3.5.1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阻光性能的影响
        3.5.2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3.5.3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
        3.5.4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透湿性能的影响
        3.5.5 UV-531涂膜对聚酯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UV-326涂膜对聚酯薄膜性能的影响
        3.6.1 UV-326涂膜对聚酯薄膜阻光性能的影响
        3.6.2 UV-326涂膜对PET薄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3.6.3 UV-326涂膜对PET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
        3.6.4 UV-326涂膜对PET薄膜透湿性能的影响
        3.6.5 UV-326涂膜对PET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透明薄膜透光性对高油脂食品(芝麻)货架寿命的影响
        3.7.1 透明薄膜透光性对芝麻氧化酸败的影响
        3.7.2 芝麻货架寿命的计算与分析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远红外锦纶6纤维的中试试验及新型添加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服用功能性纤维的分类
        1.2.1. 消光纤维
        1.2.2. 阻燃纤维
        1.2.3. 抗静电纤维
        1.2.4. 抗菌纤维
        1.2.5. 防紫外线纤维
        1.2.6. 防辐射纤维
        1.2.7. 降温散热纤维
        1.2.8. 远红外纤维
    1.3. 远红外纤维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1.3.1. 远红外纤维的作用原理
        1.3.2. 远红外纤维的种类
        1.3.3. 远红外纤维的制备
        1.3.4. 远红外纤维的应用
    1.4. 无机纳米粉体添加剂的加工方法
        1.4.1. 湿法加工工艺
        1.4.2. 干法加工工艺
    1.5. 红外辐射性能的评价方法
        1.5.1. 发射率法
        1.5.2. 温升法
        1.5.3. 人体试验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镁铝复合金属氧化物(MMO)基新型远红外添加剂中试工艺研究及远红外温升性能测试装置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Mg-Al LDHs的制备
        2.2.3. Mg-Al MMO的制备
        2.2.4. 远红外添加剂配方的设计及其有机改性
        2.2.5. 远红外锦纶6树脂的制备
        2.2.6. 远红外锦纶6纤维的制备
        2.2.7. 远红外锦纶织物的制备
        2.2.8. 远红外温升性能测试方法的建立
    2.3. 样品表征
        2.3.1. X射线粉晶衍射(XRD)
        2.3.2. 粉体粒度分析
        2.3.3. 粉体EDS分析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5. 粉体接触角测试
        2.3.6. 热失重(TG)分析
        2.3.7. 热性能(DSC)测试
        2.3.8. 表面及截面SEM分析
        2.3.9.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2.3.10. 织物红外辐射温升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LDHs及MMO的XRD分析
        2.4.2. 粒度大小及分布
        2.4.3. 粉体EDS分析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5. 远红外粉体的亲疏水性
        2.4.6. 热失重(TG)分析
        2.4.7. 热熔融性质分析
        2.4.8. 树脂及纤维的形貌分析
        2.3.9.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2.4.10. 织物红外辐射温升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基新型远红外添加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新型远红外添加剂配方设计
        3.2.3. 新型远红外添加剂的红外辐射温升性能研究
        3.2.4. 新型远红外添加剂有机改性
        3.2.5. 新型远红外锦纶6树脂的制备
        3.2.6. 远红外锦纶6纤维的制备
        3.2.7. 新型远红外锦纶织物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3.3. 样品表征
        3.3.1. 不同组分远红外粉体的发射率测试
        3.3.2. 不同组分远红外粉体的红外温升性能测试
        3.3.3. 粒度分析
        3.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5. 粉体接触角测试
        3.3.6. 热失重(TG)测试
        3.3.7. 热性能(DSC)测试
        3.3.8. 表面及截面SEM分析
        3.3.9.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3.3.10. 织物红外辐射温升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组分远红外添加剂的发射率分析
        3.4.2. 不同组分远红外添加剂的红外温升性能分析
        3.4.3. 粒度大小及分布
        3.4.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5. 粉体接触角分析
        3.4.6. 热失重(TG)分析
        3.4.7. 热熔融性质分析
        3.4.8. 远红外树脂及纤维形貌分析
        3.4.9.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3.4.10. 织物红外辐射温升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撰写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6)SLG型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粉体表面改性装备
        1.1.1 国内粉体表面改性装备
        1.1.2 国外粉体表面改性装备
        1.1.3 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发展
    1.2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装备
    1.3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
    1.4 SLG 型连续改性机工作原理研究现状
        1.4.1 粉体表面改性对改性设备提出的要求
        1.4.2 SLG 型连续改性机工作过程
        1.4.3 SLG 型连续改性机改性温度成因
        1.4.4 SLG 型连续改性机物料停留时间
    1.5 相关流场的模拟研究现状
        1.5.1 非金属矿粉体加工设备的数值模拟
        1.5.2 其它行业气固流场和旋转流场的数值模拟
    1.6 研究内容、目标、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6.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原理分析
    2.1 SLG 型连续改性机改性腔内流场
        2.1.1 SLG 改性腔内流场的分散与混合特性分析
        2.1.2 SLG 型连续改性机的流体通域分析
        2.1.3 SLG 型连续改性机的转子-定子结构特性
    2.2 S LG 型连续改性机流场湍流特性
        2.2.1 湍流
        2.2.2 湍流与 N-S 方程
        2.2.3 湍流动能输运的 Kolmogorov 理论
        2.2.4 剪切速率
        2.2.5 涡量
    2.3 SLG 型连续改性机改性流场内气固两相流相间作用
    2.4 本章小结
3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测试与分析
    3.1 实验设备系统
    3.2 测试及数据采集系统
        3.2.1 气速测试方案及其传感器
        3.2.2 压力测试方案及其传感器
        3.2.3 温度测试方案及其传感器
        3.2.4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
        3.2.5 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
    3.3 实验原料
    3.4 实验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速度测量结果
        3.5.2 压力测量结果
        3.5.3 温度测量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模拟
    4.1 模拟方法
        4.1.1 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4.1.2 SLG 型改性机的流场类型
        4.1.3 SLG 型改性机 CFD 几何模型
        4.1.4 SLG 改性机流场模拟的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
    4.2 结果及讨论
        4.2.1 模拟主要参数与计算环境
        4.2.2 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4.2.3 速度模拟结果
        4.2.4 压力与温度模拟结果
        4.2.5 剪切速率、涡量、湍动能耗散率模拟结果
        4.2.6 固相模拟结果
        4.2.7 SLG 型连续改性机磨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SLG 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结构优化研究
    5.1 SLG 型改性机工作原理验证
    5.2 SLG 型改性机与其它流场混合设备的比较
        5.2.1 基于射流的流场混合设备
        5.2.2 基于桨叶搅拌的流场混合设备
        5.2.3 SLG 改性机
    5.3 SLG 型改性机转子反转模拟结果及讨论
    5.4 SLG 型改性机结构优化研究
        5.4.1 改进缘由
        5.4.2 改进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论文发表与参加科研工作以及获奖情况

(7)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改性无机纳米粉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
        1.1.1 表面物理改性法
        1.1.2 表面化学改性法
    1.2 超分散剂研究进展
        1.2.1 超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1.2.2 超分散剂的研究现状
        1.2.3 超分散剂在填充聚合物领域的应用
    1.3 聚合物共混物/纳米复合材料
        1.3.1 聚合物共混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PP/PA6共混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工艺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过程
        2.2.1 超分散剂的结构设计与合成
        2.2.2 纳米TiO_2粉体的表面改性
        2.2.3 PP/PA6/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基本分析方法和测量手段
        2.3.1 表面润湿性的测定
        2.3.2 亲油化度测定
        2.3.3 沉降分析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3.6 力学性能测试
        2.3.7 SEM分析
        2.3.8 TEM分析
第三章 超分散剂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超分散剂的结构设计
        3.2.1 锚固基团的设计与选择
        3.2.2 溶剂化链的设计与选择
    3.3 超分散剂的合成工艺
        3.3.1 聚合方法
        3.3.2 引发剂的种类及用量
        3.3.3 合成温度
        3.3.4 合成时间
        3.3.5 单体配比
    3.4 三元共聚物组成的理论分析
    3.5 超分散剂的红外分析
    3.6 超分散剂的核磁共振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纳米TiO_2粉体表面改性研究
    4.1 前言
    4.2 表面改性工艺对纳米TiO_2改性效果的影响
        4.2.1 超分散剂种类
        4.2.2 超分散剂用量
        4.2.3 超声分散时间
        4.2.4 机械搅拌时间
    4.3 改性纳米TiO_2粉体的分散性研究
        4.3.1 沉降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TEM分析
    4.4 超分散剂与传统改性剂改性效果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改性纳米粉体填充PP/PA6共混物的研究
    5.1 前言
    5.2 表面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改性前后纳米TiO_2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改性纳米TiO_2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不同改性纳米TiO_2用量下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分析
    5.6 PP-g-MAH和纳米TiO_2对PP/PA6基体的增容作用
    5.7 PP/PA6/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态与结构
    5.8 PP/PA6/TiO_2纳米复合材料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微型马达用磁粉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材料概述
    1.2 磁粉芯(SMCs)概况
        1.2.1 磁粉芯(SMCs)的分类及应用
        1.2.2 磁粉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磁粉芯性能的影响因素
        1.3.1 粉末形貌
        1.3.2 粒度与粒度分布
        1.3.3 绝缘包覆
        1.3.4 粉末冶金工艺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
    1.4 粘结剂的选择与改性
        1.4.1 有机粘结剂酚醛树脂
        1.4.2 无机纳米粉体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性能测试
    2.1 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工艺
        2.2.1 粉末还原
        2.2.2 绝缘包覆
        2.2.3 压制成形
        2.2.4 热处理
    2.3 基本测试和分析方法
        2.3.1 粉末粒度和粒度分布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金相分析
        2.3.4 X射线衍射(XRD)
        2.3.5 热重分析(DTA/TG)
        2.3.6 碳、氧含量检测
        2.3.7 密度的测量
        2.3.8 抗压强度的测量
        2.3.9 磁粉芯磁性能的测试
第三章 球磨对铁粉性能的影响
    3.1 高能球磨对粉末工艺性能的影响
        3.1.1 球磨对粉末形貌的影响
        3.1.2 球磨对粉末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
        3.1.3 球磨对粉末包覆效果的影响
    3.2 球磨过程中原料铁粉的结构变化
    3.3 球磨前后粉末的热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工艺过程参数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粉末粒度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压制压力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热处理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热处理温度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升温速率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保温时间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工艺过程参数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1 粉末粒度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2 压制压力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3 热处理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3.1 热处理温度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3.2 升温速率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3.3 保温时间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粘结剂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
    6.1 粘结剂的种类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
    6.2 粘结剂的总量和组成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6.2.1 粘结剂的总量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粘结剂的组成对磁粉芯力学性能的影响
    6.3 粘结剂的总量和组成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6.3.1 粘结剂的总量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6.3.2 粘结剂的组成对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1]
    1.1 表面改性方法
    1.2 表面改性工艺
    1.3 表面改性设备
    1.4 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
    1.5 粉体表面改性的评价及标准
2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进展
    2.1 表面改性设备与工艺
    2.2 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
    2.3 层状硅酸盐矿物粉体的插层改性
    2.4 表面无机复合改性
3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树脂基黑色页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松.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立体光刻3D打印的高固相含量陶瓷膏料配制方法及其成形性能研究[D]. 邢宏宇. 山东大学, 2020
  • [3]纳米VO2的制备、改性及其机理研究[D]. 陈燕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4]涂布法制备抗紫外线聚酯薄膜的研究[D]. 程燕.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6)
  • [5]远红外锦纶6纤维的中试试验及新型添加剂的研究[D]. 郭洋. 东华大学, 2014(09)
  • [6]SLG型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D]. 吴翠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7]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改性无机纳米粉体的研究[D]. 李荣付. 中南大学, 2012(02)
  • [8]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A]. 郑水林. 2011年全国镁盐行业年会暨环保·阻燃·镁肥研讨会论文集, 2011(总第14期)
  • [9]微型马达用磁粉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赵莉. 中南大学, 2011(01)
  • [10]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郑水林. 无机盐工业, 2011(05)

标签:;  ;  ;  ;  ;  

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