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如何选择退烧药

小儿发烧如何选择退烧药

一、小儿发热如何选用退烧药(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赵凯维,张玉辉,刘理想[1](2020)在《桂枝汤合六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误治后发热咳嗽》文中研究表明桂枝汤与小柴胡汤同出自《伤寒论》,分别为太阳病和少阳病的代表方。六味小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变方,桂枝汤合六味小柴胡汤治疗体虚之人风寒外感,经寒凉误治,病情迁延,出现的以太阳少阳合病为主的变证疗效确切。笔者曾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感冒误治后发热咳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谓"一剂知,二剂已"。

赫玲[2](2019)在《盛夏儿童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文中认为随着盛夏的到来,天气非常闷热,孩子总是喜欢闹小毛病,比如皮疹、发烧、中暑以及腹泻等疾病,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生病而着急。家里需不要备一些常用药,需不需要去医院治疗,如何合理的使用家庭护理与药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孩子在盛夏的一些常见病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一、小儿发热因为小儿的皮肤汗腺发育不够健全,本身体温的调节能力不高,因此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发热作为一种重要的人体抵御机制可以

马亮[3](2019)在《儿童发热用药的5个误区》文中研究指明宝宝一发烧,可急坏了宝爸宝妈,但很多宝爸宝妈们对退烧药的认识不足,往往用错了药。在此列出儿童发烧用药的5个误区,以供宝爸宝妈借鉴。误区一: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担心发烧会损害肺或脑部,想急于退热,认为发热非用抗生素不可,而要求医生或自行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对抗细菌在体内繁殖,以致杀灭。若属于非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降低白细胞,降低自身抵抗力,给患儿带来危害,若应用不当还会产生耐药性。

张善禹[4](2019)在《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用布洛芬混悬液及小儿推拿治疗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时的降温趋势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两种疗效差异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型的临床研究,在中山市中医院门诊部,选用符合中医风寒型外感发热及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80名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将80名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手法选用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天河水、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每个患儿操作前及操作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分别测腋温并记录,操作前后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评估症状并计算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操作前后的体温变化及症状变化,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嘱患儿家长若退热疗效不理想,可适当采取物理降温,体温仍维持在38.5℃以上,治疗后8小时可再次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必要时即时复诊或就近诊疗。成果:1、初始数据比较,两组初始体温、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进一步比较。2、治疗后0.5小时两组的退热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1小时对照组的退热效果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2小时、4小时后的两组退热效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0.5小时至1小时这段时间的体温下降较快,1小时后体温下降相对不明显;观察组患儿的体温下降趋势相对平稳。4、两组患儿在治疗4小时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4小时较治疗前的症状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1、小儿推拿与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效果基本相当,布洛芬混悬液在服用后0.5小时到1小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小儿推拿的降温效果更为平缓。2、小儿推拿比布洛芬混悬液在改善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的舒适度上更有优势。

庞敏[5](2018)在《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医疗需求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了解家长对在园儿童的发热认知程度、就诊的医疗需求情况,为发热儿童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基于家庭情况、城乡地区不同对在园儿童家长发热认知及医疗需求进行差异性探讨和分析。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2月选取秦皇岛10个幼儿园,包括城镇幼儿园3所,在园儿童626人,农村幼儿园7所,在园儿童443人。对在园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的一般情况;儿童发热后就诊情况;儿童发热的一般知识;热性惊厥的处置;降温的处理方法;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及自行购药情况;家长对儿童发热检查的认知;家长对儿童发热危害认知;家长的心理状况;家长对儿童发热相关医疗知识需求。问卷在幼儿园开家长会集中发放,现场回收为主,发放并回收问卷1069份,有效问卷1035份。资料汇总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和数据分析。结果1城乡在园儿童一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次数最多的均为35次。城乡区域、学历、经济状况和职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长就诊的选择。2在园儿童家长对儿童发热认知及相关处置知晓率较低,平均为40.2%。不同城乡、不同学历及不同职业的儿童家长在发热认知及相关处置中大都有所区别,但在退热药、热性惊厥的家庭处置上均区别不大。在园儿童家长56.8%会在孩子发热看病之前自行购买药物,不同城乡、不同职业的父母在儿童发热时自行购药情况有差异,不同学历、不同心态家长在儿童发热时自行购买退热药及抗生素情况不同,在自行购买抗病毒药情况基本一致。3不同城乡、不同学历在园儿童家长对发热相关检查认知有所不同。在园儿童家长对血常规和胸部X线检查选择率最高的均为“听医生的,尽管感觉没必要”,其中“有必要”进行两项检查的家长选择率分别为30.7%和24.6%。城镇儿童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两项检查的略高,农村儿童家长的遵医行为更好。家长对胸部X线检查的认知都有一定的误区。4城镇及农村儿童家长认为发热会或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各种伤害的分别为70.9%、80.6%。在园儿童家长面对儿童发热时焦虑不安不敢入睡的占48.6%。5在园儿童家长需要获得宣传发热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对医疗知识的需求较高,尤其是发热的常见病因及表现(2.76±0.48),除此之外,城镇家长更关注疾病的发展,农村家长更关注疾病的处置,两者都对退热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何预防和处理高热惊厥有较高需求。在园儿童父母学历越高对医疗需求也越高。结论1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的相关知识、处置及血常规检查认知度较低,对胸部X线检查存在过度使用倾向且有较大的认知误区,对医疗知识需求较高。2对儿童年龄小、家住农村及有焦虑倾向的家长要强调就医时间、退热药的使用及热性惊厥家庭处置知识;对低学历、非文教卫生职业家长需强调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用药方式。

徐凌,王秋影,王冠南[6](2018)在《外感发热患儿施行中药贴敷与物理降温法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在发热过程中采取中药贴敷法与物理降温法对其临床降温效果的观察。方法:从某市立医院儿科门诊选取60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中药贴敷法与物理降温法,对照组行常规西药布洛芬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和降温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发热患儿施行中药贴敷法与物理降温法降温效果显着,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真[7](2018)在《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三阳清解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三阳合病理论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其中口服组(A组)、直肠滴入组(B组)、乙状结肠滴入组(C组)各60例。经上述方案治疗3天后,观察3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合并用药次数、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可操作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等方面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B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在治疗4h、16h、24h后,A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12h、16h、24h、36h后,A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5h、4h、12h、16h、24h后,B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积分的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4)退热起效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完全退热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用药次数上,B与C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患儿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依从性上,C组依从性最强,其次为B组,A组依从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灌肠给药的可操作性上,C组的可操作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阳清解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效果明显;其中C组在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及依从性方面均优于B和A组;(2)C组和B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及合并用药次数方面均优于A组,而B、C两种给药方法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3)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入疗法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更简单,患儿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具有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价值。

王艳梅,戴智梅,刘锦凤,张雪峰[8](2018)在《改良标签对门诊儿科患者家属口服退烧药正确使用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门诊儿科患儿家属对儿科常用口服退烧药的正确使用率。方法选取50例门诊儿科高热患儿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抽取的门诊儿科患者年龄介于06岁,处于高热状态或过去12 h内有高热状态出现并且正在进行静脉滴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在药品标签上增加注意事项。结果再次选取50例门诊儿科高热患儿的家属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门诊儿科患儿家属对口服退烧药的正确使用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在药品标签上增加注意事项,能明显提高儿科患儿家属对口服退烧药的正确使用率。

王成[9](2017)在《热敏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热敏变色染料、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综述了热敏染料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第二章:采用荧烷染料ck-16作为发色剂、双酚A作为显色剂,十四醇和十六醇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物作为溶剂,制备得到可逆热敏变色染料,通过对原料的配比进行优化,研究了染料中每一种物质对变色染料性能的影响,利用差热扫描热分析仪(DSC)对其进行分析,得出这三种组分之间最优配比为:M发色剂/M显色剂/M溶剂=1/4/40,其中溶剂十四醇/十六醇=4/6。此时在38.63°C左右变色最明显,且具有很好的变色可逆性。第三章: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素甲醛缩聚物为壁材,实验室自制的热敏染料ck-16为芯材来制备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热敏染料微胶囊粒径及外部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仪(TG)对热敏染料微胶囊进行热稳定性能测试。经过对制备工艺优化,最佳条件如下:预聚物/芯材=7/1,乳化剪切20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形态最好,粒径为2μm左右,形成微胶囊的颜色在40°C左右发生明显的变化。第四章:采用物理交联法,以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和热敏染料微胶囊为原料,通过对各组分的合理筛选和调配制备得到水凝胶。利用差热扫描热分析仪、流变仪和红外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得到水凝胶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进而将其运用到退热贴当中,制得具有温度指示功能的退热贴,进一步拓展了目前退热贴产品的种类。

曾小玲[10](2016)在《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小儿高热采取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有效、安全、快速退烧药提供参考。选取120例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高热患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两组用药后半小时,体温均出现下降,用药1、1.5、2、4、6、8h后试验组体温下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用药2、4、6、8h后,布洛芬组退热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这种差异在用药后6、8h更为显着;两组分别有7例(11.7%)、10例(16.7%)出现不良反应,P>0.05,无统计学差异。对高热小儿采用口服布洛芬治疗的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效果显着。

二、小儿发热如何选用退烧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发热如何选用退烧药(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汤合六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误治后发热咳嗽(论文提纲范文)

1 桂枝汤
2 小柴胡汤
3 两方合用
4 医案举隅

(2)盛夏儿童常见病的家庭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儿发热
二、小儿腹泻
三、其他疾病护理
    (一)痱子
    (二)中暑
    (三)暑热症

(3)儿童发热用药的5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误区一:滥用抗生素
误区二:滥用激素
误区三:滥用清热解毒药
误区四:重复使用退热药
误区五:首选注射剂

(4)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生理病理
        1.1.2 常用退热类西药的特点及作用比较
    1.2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常用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病例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1.5.1 脱落病例处理
        2.1.5.2 不良事件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样本含量估计
        2.2.3 分组
        2.2.4 盲法
        2.2.5 信息采集
    2.3 治疗方案
        2.3.1 干预准备
        2.3.2 治疗措施
        2.3.3 疗效指标
        2.3.4 特殊情况与不良反应
        2.3.5 统计方法
        2.3.6 质量控制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一般情况
        2.4.2 治疗效应分析
        2.4.3 时间效应分析
        2.4.4 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
    2.5 讨论
        2.5.1 结果分析
        2.5.2 小儿生理病理
        2.5.3 手法选用依据
        2.5.4 操作时间的长度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医疗需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及就诊情况分析
        1.2.3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降温处理情况分析
        1.2.4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时抗感染药物应用及自行购药情况分析
        1.2.5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相关检查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
        1.2.6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危害的认知调查结果
        1.2.7 在园儿童发热时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
        1.2.8 在园儿童发热家长就诊时医疗需求分析
        1.2.9 影响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检查认知的多因素分析
        1.2.10 医疗机构的在园儿童家长据发热儿童病情考虑相关检查的分析
    1.3 讨论
        1.3.1 在园儿童家长对儿童发热及就诊情况探讨分析
        1.3.2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降温处理情况分析
        1.3.3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抗感染药物的认知使用及情况分析
        1.3.4 在园儿童家长在儿童发热看病之前自行购买药物情况分析
        1.3.5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相关检查认知状况的分析
        1.3.6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危害的认知
        1.3.7 在园儿童发热时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
        1.3.8 在园儿童发热家长就诊时医疗需求分析
        1.3.9 建议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在园儿童发热的用药及相关处置现状
    3.1 发热相关概念
        3.1.1 发热恐怖症
        3.1.2 小儿发热的概念
        3.1.3 相关检查
        3.1.4 热性惊厥
        3.1.5 认知及知信行(KAP)理论
        3.1.6 在园儿童
    3.2 儿童发热治疗相关知识研究现状
        3.2.1 物理降温
        3.2.2 药物降温
        3.2.3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3.3 儿童发热相关检查研究现状
    3.4 儿童发热家长对医疗需求研究现状
    3.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医疗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外感发热患儿施行中药贴敷与物理降温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2 两组用药前后体温变化 (℃)
3 讨论

(7)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集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试验结果
    3 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外感发热的认识
    2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3.乙状结肠药物滴入的研究及意义
    4.导师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三阳合病的认识
    5.三阳清解液的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6.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CRF表

(8)改良标签对门诊儿科患者家属口服退烧药正确使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改良标签前调查结果
    2.2 改良标签后调查结果
3 讨论

(9)热敏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热敏变色染料
        1.1.1 可逆热敏变色染料
        1.1.2 不可逆热敏变色染料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1 微胶囊化的芯材
        1.2.2 微胶囊化的壁材
        1.2.3 微胶囊化的方法
    1.3 热敏染料微胶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敏染料ck-16复配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热敏变色染料的制备
        2.2.3 热敏变色染料的DSC分析
        2.2.4 探究样品颜色随温度的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成分比例的确定
        2.3.2 显色剂对染料熔点及变色性能的影响
        2.3.3 溶剂对染料熔点及变色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k-16复配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变色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微胶囊的制备
        3.2.3 扫描电镜测试
        3.2.4 微胶囊粒径大小极其分布测试
        3.2.5 热稳定性测试
        3.2.6 热敏染料微胶囊颜色变化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佳原料配比的选择
        3.3.2 热稳定性能分析
        3.3.3 热敏染料微胶囊颜色随温度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热敏染料微胶囊在水凝胶中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水凝胶的制备
        4.2.3 热学性质的测试
        4.2.4 流变性能测试
        4.2.5 红外光谱测试
        4.2.6 退热贴颜色变化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学性质分析
        4.3.2 流变性能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退热贴颜色随温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4.5 后续实验安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10)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内平均体温变化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退烧情况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小儿发热如何选用退烧药(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汤合六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误治后发热咳嗽[J]. 张敏,赵凯维,张玉辉,刘理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0)
  • [2]盛夏儿童常见病的家庭护理[J]. 赫玲. 人人健康, 2019(15)
  • [3]儿童发热用药的5个误区[J]. 马亮. 人人健康, 2019(15)
  • [4]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D]. 张善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家长对在园儿童发热认知度及医疗需求调查[D]. 庞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6]外感发热患儿施行中药贴敷与物理降温法的疗效观察[J]. 徐凌,王秋影,王冠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3)
  • [7]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D]. 罗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改良标签对门诊儿科患者家属口服退烧药正确使用率的影响[J]. 王艳梅,戴智梅,刘锦凤,张雪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04)
  • [9]热敏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D]. 王成. 山西大学, 2017(03)
  • [10]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J]. 曾小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20)

标签:;  ;  ;  

小儿发烧如何选择退烧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