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地图计算机辅助编制方法研究

统计地图计算机辅助编制方法研究

一、计算机机助编制统计地图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李加明,许泉立,潘纯建[1](2019)在《1949—1999年中国国土调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测绘科学技术在国土调查中的具体应用,分1949—1977年和1978—1999年两个时间段,对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土调查科学技术,特别是1981—1999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现状、过程和特点进行表述、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测绘科学技术和国土调查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以及国土调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结论为:50年来,伴随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土调查科学技术经历了丈量法、模拟法、解析法向数字化发展的历程;国土调查经历了零星、非专业、简易和低精度调查到全国性、专业性、系统性和高精度调查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建立了国土调查科学技术的基本体系;国土调查科学技术在数据采集、图数处理和海量信息管理的软硬件系统方面的自主创新还不足.

邹旭[2](2015)在《宗地图编制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宗地图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籍行政部门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其质量影响着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结果的公信力,以及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实现。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宗地图编制规则,是保障宗地图质量的必然要求。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关于宗地图的规定和样图,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我国国家层面现行统一的宗地图编制规则,为宗地图编制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指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现行的宗地图编制规则在操作性、完整性、实用性、系统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宗地图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地图质量。因此,加强宗地图编制规则的研究,对于提升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结果的公信力、促进政府部门地籍行政管理的改进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地籍学、土地行政管理学、地图学、系统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宗地图编制规则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宗地图编制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设计,基于特殊宗地图编制的实例,研究了宗地图编制规则的拓展,同时编制了各类宗地图样图加以实证,最后着眼于保障宗地图编制规则真正"落地",以宗地图质量为中心,应用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宗地图编制规则的执行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现行的宗地图编制规则客观存在系统性和操作性不强、不完整、不合理、不实用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的实际需要,造成土地权利证书与宗地图"图证分离、各成一体"、宗地图不规范和可读性差等问题;(2)通过整合现行宗地图编制规则,并从完善宗地图的分类、优化宗地图的内容、提升宗地图的可读性等方面进行优化,可有效解决现行宗地图编制规则存在的问题,弥补其不足,促进宗地图质量的提升;(3)在确保宗地图主要内容完整、准确的前提下,对宗地图编制规则进行拓展,可满足特殊宗地图编制的实际需要;(4)为保障宗地图编制规则的有效执行,严格宗地图的质量管理,是科学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张晓楠[3](2015)在《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地图设计伴随着社会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迈向自动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统计地图作为极其重要的一类专题地图,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其智能化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案例推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有效的问题求解方法,能够将以往的经验和具体情境下的知识重用于新的情境,从而解决新问题,它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令人鼓舞的进展,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为此,本文将案例推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引入统计地图设计领域,旨在继承和共享以往的设计经验与知识,辅助用户进行正确的设计决策,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规范化,提升统计地图设计的自动化、知识化和智能化水平。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1)明确了统计地图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剖析了统计地图的设计思维过程和阅读理解过程,提出了统计地图的空间认知模型;研究了统计地图设计机理和案例推理解决问题机制,分析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概念框架、逻辑框架和应用框架,为后续统计地图设计智能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2)通过对统计地图设计情境的研究,提出了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的概念;研究了基于刻面树的统计地图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在常用知识表示方法及其适用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表示方法,实现了统计地图设计知识的案例化存储与表达,有效解决了知识获取的难题,为设计经验和知识更好地继承、共享、传播及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3)针对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的内容、流程及要求,提出了基于复方策略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案例设计需求匹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案例表示方法匹配和基于改进协同过滤算法的案例显示风格匹配。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定量化的案例总体相似度计算,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了单一匹配方法进行推理所具有的不可靠性,拓展和提升了案例推理方法的实用性,为深化智能化推理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4)针对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的任务、要求及方式,提出了面向用户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框架,以智能控制的修正方法和人工调整的修正方法分别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分析了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中数据处理模型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其智能控制的修正;提出了基于布局关系的统计地图符号的构建机制,实现了其人工调整修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为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的有效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5)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在国产操作系统运行环境下,研发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实验系统,进一步验证了将案例推理应用于统计地图智能化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戴琦[4](2013)在《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探索、发展、普及等几个阶段后,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在这一时期,计算机地图技术由原来的面向专家,转变为面向大众,地图的艺术性开始逐步为人们所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种矢量绘图软件相继问世,基于其面向对象的编辑环境、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良好的图形绘制输出效果,被地图制图人员广泛的运用于各类地图的编制之中。矢量平面制图软件种类多样、功能相近,国内被制图人员应用在地图编制中的主要有三种:CorelDRAW、Freehand和Adobe Illustrator,早期CorelDRAW和Freehand地图制图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然而自2005年Freehand被Adobe收购之后,Adobe Illustrator在矢量制图领域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事实上已成矢量图形编辑软件的行业默认标准。然而至今关于Adobe Illustrator地图制图的相关研究依旧很少,还停留在图形绘制、编辑阶段,Adobe Illustrator强大的辅助地图制图功能未被充分发掘,与此同时,CorelDRAW地图制图的相关研究一直在进步。因此本文通过对比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地图制图中的应用差异来讨论如何应用矢量绘图软件编制地图。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基本流程等背景,并结合基本制图流程对相关制图软件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从软件工作界面、图层管理、导入和导出等方面对两款软件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做初步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最后针对地图编制中最常见的地图符号设计与制作对两款软件地图制图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利用CorelDRAW所能完成的各种地图制图相关任务,在Adobe Illustrator中也能完成,大部分情况下,Adobe Illustrator的操作更便捷、解决途径更多;反之,在Adobe Illustrator中所能实现的地图制图效果,在CorelDRAW中则不一定能简单实现,例如利用Adobe Illustrator中“图表工具”辅助制作专题统计图表、利用“宽度”工具设计宽度渐变水系等。

余凡[5](2013)在《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测绘学领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知识是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和发扬的源泉。随着全球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可循环、利润回报非常丰厚的资源。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却为广大用户搜索准确信息制造了障碍。网络正在飞速地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何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速地摄取到最准确的知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检索效率随着检索技术的更新不断提升,但是检索结果始终达不到用户的预期。如何规范地组织知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体的出现为知识组织带来了契机。自从本体被引入到信息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其在知识组织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随着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对本体产生兴趣,本体逐渐被引入到医学、军事学、地理科学、农学等多个学科,本体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本体的理论、方法和应用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本体构建方法的多样性、领域区分性为本体的重用、共享带来了困难。只有规范本体构建方法,才能保证本体构建流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大规模本体构建。对本体构建方法的对比、总结并加以改进,能够在提高现有方法构建效率的基础上规范方法的执行,从而使得本体在知识组织方面的优势最大化,为知识的存储、分析、检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以本体构建抽象方法为指导,把本体构建工作划分成概念获取、关系获取和形式化三个部分,在对叙词表和文本两种不同数据源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了基于组词规则和N-gram算法的概念提取、基于扩展互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的概念过滤、基于加权算法和信息熵的核心领域词汇的筛选、基于空间向量相似度的等级关系提取、基于语法规则和扩展关联规则的非等级关系提取和基于Jena的形式化处理,最后以测绘学叙词表和文献为例,基于以上方法构建了测绘学领域本体,对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基于语言学和统计学的概念提取方法以及基于字和词的相似度方法的对比,对互信息和关联规则方法的扩展,以及对加权算法和信息熵的综合,本文提供了一套构建本体的方法,并对现有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不仅丰富了本体构建的方法,而且为形成本体构建的一般方法提供参考。本文包括七章,除去引言和结论展望外,剩下的五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章)探讨本体及相关理论。首先对信息科学领域中本体的概念进行描述和界定,讨论了本体在知识描述、知识共享方面具备的特征;列举并描述了通用本体、顶级本体和领域本体等九种不同类型的本体;阐述并解释了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五个本体的基本元素;详细描述了XML、RDF和OWL三种本体描述语言的规范、标签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描述并评价了IDEF5法、TOVE法、骨架法和METHONTOLOGY法四种常见的本体构建抽象方法和规则匹配、N-gram算法、互信息、信息熵、关联规则和相似度六种常见的本体构建具体方法;最后对Protege和Jena两种构建工具及其优缺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第2、3、4章)分别对本体构建的概念提取、关系提取和形式化三大块进行方法探讨和实验分析。其中:第2章利用字符串函数和关系二维表的数据结构匹配和存储叙词,利用叙词表的编码规则实现映射,完成叙词由文本到数据库的结构转换。通过对叙词表切词和词性标注,提取最常用的叙词组词规则,利用叙词组词规则和N-gram算法提取文本概念,并描述了两种方法的算法,分析了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将两种结果综合起来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对提取的概念进行了上下文和互信息过滤,并把两词互信息扩展到三、四词;最后对信息熵进行扩展,加入邻近词汇平均值后与加权算法一起筛选领域核心概念。第3章利用关系二维表将叙词表中的属、分和族等级关系进行结构转换。在叙词表等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似度算法邻近词汇的筛选以及基于字和词两种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对比,将相似度阈值分成同级类平均相似度、父子类平均相似度和同父类的子类平均相似度三种,文本中的概念以这三种阈值为标准添加进本体层次模型。将用和代两种非等级添加进关系二维表。利用中文造句的语法规则分别把主语、谓语和宾语提取出来,并在关联规则的基础上加入平均值对三元组进行筛选,最后得到本体所有的三元组。第4章深入探讨了本体、OWL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指出具有语义的数据是指能够减少用户参与,增加数据内容自动分析的数据;论述了选择本体描述语言的方法;分析了手工和自动两种本体形式化方法;最后利用Jena对测绘学领域本体进行形式化处理。第三部分(第5章)构建了本体构建系统,提出了系统在分词、概念获取、关系获取和形式化方面的具体需求;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中把系统分为概念提取模块、概念筛选模块、等级关系提取模块、非等级关系提取模块和领域本体形式化模块五大模块;详细设计中对每一模块的系统界面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与可视化展示研究”(批准号:11&ZD152)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成果之一。

陈惠荣[6](2011)在《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图,是海洋地理信息的载体,是海上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海图,也是制图者与用图者的信息传输通道,海图设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海图的质量与使用。海图设计,是对海图实施设计的方法、过程及技术手段的统称,既包括对某一海图的具体设计,又包括对整个生产体系的组织和设计,是海图生产中最具创造力的心智处理工作。目前,海图的制作虽然已经由手工方式转变为数字化作业方式,但是海图设计环节的变革却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传统工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交融的阶段,严重影响到整个海图生产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为此,本文从海图设计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海图设计自动化问题,着重对海图设计过程中的资料选择与处理、图幅设计、海岸线自动综合、新生产体系的构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明确了海图设计的具体概念、内容和过程。将空间认知理论、地图信息传输理论和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引入到海图设计的研究。在对海图设计发展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引出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2.从海图信息传输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海图补改前后信息量发生变化的特点,给出了海图要素语义、位置和注记信息量的具体量测方法,并提出基于变化信息量的海图改版需求评估方法,为当前以人工经验为主的改版分析提供了可量化的决策依据。3.针对新编海图的资料选用一直以人工分析为主的现状,在对海图资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可视化的分析平台,并提出基于知识规则的资料选择方法。该方法在对海图资料选择知识进行归纳、提取的基础上,对资料选择环节中的主要知识规则进行了具体量化,并根据量化后的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基本资料的自动选择进行了实现。4.针对传统海图设计中的资料处理工序多、多源数据可复用性差的特点,提出以数字海图制图为目的的多源数据集成方案,对该方案中的空间基准统一、数据模型和要素编码的统一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集成方法,并采用数据格式转换的方式进行了集成实验,为数字海图生产和数据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5.针对海图自由分幅的特点,在对图幅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分幅数学基础,并对制图区域、图幅尺寸、基准纬线和制图比例尺等不同因素制约下的分幅过程及图幅形式的机助设计进行了推演和实现。6.自动制图综合历来是海图制图中最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难题,综合方法的实验也为海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重点要素突破的思路,提出了以弯曲骨架线为化简指标的海岸线综合方法。该方法针对当前海岸线自动综合的不足,从模拟人在进行制图综合时的思维方式出发,首先根据曲线单调性对海岸线弯曲进行了识别,然后采用三角网构建基础上的弯曲骨架线提取方法,结合“扩陆缩海”的原则进行了海岸线自动综合实验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保持海岸线形态特征方面的有效性与可行性。7.针对当前海图生产体系中重复环节多、数据更新繁杂、成套图和同一区域不同比例尺图的要素统一困难、管理体系落后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构建主数据库支持下的海图生产新体系的构思。在对新体系的软件平台、数据模型与数据库、标准规范等构建方案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新体系的生产流程与框架结构,并对新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于冬梅[7](2011)在《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统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空间、时间数据被创建和积累,特别是在“数字地球”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数字省”、“数字市”、“数字交通”、“数字中国”的研究与发展,由此产生的空间、时间数据更是以指数速度增长,在这些海量地理空间、时间数据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只有不到10%的数据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出现了“丰富的数据”与“贫乏的知识”并存的矛盾与尴尬局面,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专题知识提取信息,对数据进行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及其可视化表达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经历几千年演变发展,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传递时空信息的方式之一的地图,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方面,并持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空间技术在地图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多媒体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地图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当代地图已经不再局限于局部的静态的空间表达,目前可以利用遥感技术与知识发现技术等实现多种时空信息的表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专题数据与信息进行时空表达,如果仍用专题地图表示方法表示某一制图区域与主题有关的所有时空信息已不太适合,笔者认为利用专题地图集表达更加适合。专题地图集强调的不是单幅地图,而是各种专题信息按照某种规律组织起来的、组成有机的信息综合体,是一个可以更深刻地表现某一专题要素或现象及其客观实际的思维集合。认识了地图集的这种综合性质,才能够更好地开发专题地图集的信息承载、传输、认识等功能。专题信息的地理时空知识是非常复杂也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专题地图集编制中的核心与主体。因此,研究专题信息的地理时空知识发现可以充分挖掘数据中存在的空间规则、空间模式、时间规则、时间模式,发现专题信息的时间、空间规律,并指导专题地图集的编制设计,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以上两大背景之下,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数据挖掘理论与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专题地理空间知识发现和专题地图集设计两个领域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探讨了专题地图集设计中地理空间知识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TAID)的概念,为专题地图集设计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空间理论依据,同时本文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为研究案例,研究了该地图集及时空统计数据挖掘问题,得出了关于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的相关结论。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地图集成果,分析和认识专题地图集的内部结构设计驱动力及其应用,为专题地图集的制作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讨论了时空数据的基本问题,并对时空数据和常规数据在知识发现领域中的根本区别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地理专题知识的基本内涵与知识表达方式,对地理专题知识库进行了讨论,包括知识库的层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探讨了时空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时空数据挖掘所能发现的知识类型;分析了目前现有的时空数据挖掘方法,并对其类别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时空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与一般过程。将时空数据挖掘的概念引入专题地图(集)设计,以期解决当前专题地图设计与制作中出现的问题。(2)提出了地理专题知识管理和地理专题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包括地理专题知识管理的定义与一般过程等;提出了地理专题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总体结构设计与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以性别统计数据为例,设计了基于性别统计数据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专题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的功能设计、知识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原理设计等。由此强调地理专题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性。(3)分析了构成地图符号系统的构成元素,并探讨其设计规则。地图符号系统并不是由孤立的、互不联系的符号所组成,这些点、线、面乃至图形、色彩、文字都是按一定法则、互相联系的符号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专题可以形成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地图符号系统,不断完善的专题地图符号系统具备了复杂的图形、固定的表达和普遍认同的色彩体系。(4)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专题地图集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在方法设计和符号设计两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专题地图集是以地图形式反映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成果。专题地图集所选主题具有系统性、完备性的特点,表示方法多样,编图程序及制印工艺复杂,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同期专题地图集的编制水平。从专题地图集设计的角度,选取国内外专题地图集的典型地图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针对表示方法和符号设计方面的一些案例,发现专题地图设计集的一些规律和经验,为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参考。(5)选择专题地图集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数据处理与地图设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专题地理数据挖掘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时空统计数据挖掘和专题地图智能设计的概念,深刻分析了性别数据挖掘、统计数据挖掘、时空统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之间的概念区别和联系;首次对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挖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进行了重新研究;介绍了专题地图集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专题地图集设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专题地图集设计的要素选取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包括对国外的专题地图集和国内现有的专题地图集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不合理之处;提出了专题地图集的智能设计理论,对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了其优越性和可行性及意义;提出了专题地图集的智能设计层级划分与设计方案,并以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为例,通过编制图集来详细介绍了时空统计数据挖掘和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的方法,为数字地图产品的应用提供支持。(6)介绍了专题地图集的研究现状;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为例,选取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总体设计与编辑设计等几个方面及其数据挖掘与地理空间知识发现进行了实例分析;对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了专题地图集需重点建设的几个领域。

曹月娥[8](2010)在《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在时空上最合理、最有效地组合或配置,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土地资源合理且有效配置的途径是土地利用规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有效运行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探讨基于GIS技术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和方法,以推进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探索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和方法,形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各项成果。本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数据不仅在空间上涉及的面较广,时间上较久,而且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数据存储格式不一,历史数据分散,具有多源数据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GIS技术构建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服务的基础数据库。采用了数据互操作方法通过检索方式调用其他软件来完成数据的直接访问,不需要将多种格式数据经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格式转换,保证了源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编辑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用户操作,实现了对广布式存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的集中式管理,初步构建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库。2.在以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多侧重在数学上的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一段时间内的数量、指标上的变化情况,而不能反映在空间上的具体变化情况。本文采用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与GIS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既能在数据统计上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在空间上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变化。基于GIS技术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叠加、套合,对地类图斑面积采用相同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只要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到上图面积,该图斑就会显示出来,属性数据中可以查阅到土地利用变化前后的地类及其面积,实现了计算机的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掌握重点地类的变迁,不但能分析出动态变化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能分析出空间上的变化。3.基于GIS技术对不同土地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共同生成评价单元。用叠置法、地块法和动态网格法相结合,形成新的评价单元,这样既保持了行政界线、土地利用现状和农用土地自然形态的完整性和资料的现实性,同时使得评价单元规则化,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布局优化提供依据。4.结合新疆特殊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弹性规划的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结构优化。该方法是在建立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依据人们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与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目标的关系,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类型整理重组归并,形成满足结构优化的决策变量。依据新疆温泉县水土资源不均衡等特点,建立多种约束条件,采用WinQSB软件进行计算,得出三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采用物质平衡理论、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定性地分析三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在土地结构优化的环节完成规划方案最优的选择。5.在温泉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遵循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单元总分值由高到低的原则,划定了温泉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对社会经济发展占用基本农田需要进行补划时,同样遵循上述原则,优先选择分值较高、质量相当的耕地做为补划基本农田备选区。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规则土地布局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为例,在建设用地适宜性、区位、点轴理论、开发约束、集约节约、土地转换规则等六方面建立规则,生成规则地图并叠加分析,进行温泉城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在总的规则地图上,完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划分,从而得到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是与特定的优先发展、开发约束政策相对应的。

廖邦固[9](2005)在《基于矢量结构的空间数据转换模型构建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地形图是目前GIS最重要的数据源。但测绘部门建立的地形图数据库多为单纯的制图数据,虽然与GIS数据一样是矢量结构,却无法直接输入GIS以满足应用需要。完全放弃这些制图数据重新按GIS要求数字化建库无疑是很大的浪费,因此实现基于矢量结构的制图数据向GIS空间数据库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笔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了调查,认为制图数据向GIS数据的转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格式的转换,一类是数据语义的转换。格式转换是基础,语义转换是核心。但目前语义转换还存在若干问题,以至成为GIS数据库建库的一大障碍。本文以模型分析理论为出发点,认为制图数据向GIS数据的转换实质是数据模型的变换。因此首先对这两种数据模型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针对两种模型的特点和差异构建了二者转换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并以龙岩项目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实践表明笔者所构建的模型是成功的,可操作的。 论文共分6章。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背景、相关研究进展和介绍整个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制图数据模型与GIS数据模型特征分析,对制图数据模型进行分析,阐明其模拟地图的本质,然后将其与GIS数据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第三章转换模型的设计,首先从地图内容构成出发,构建整个制图数据向GIS空间数据库转换的总体框架,然后以GIS点、线、面要素为出发点,构建各自的转换的概念模型,最后针对制图数据与GIS数据的表现差异,创建转换过程中主要处理功能的逻辑模型;第四章转换模型的实现,经过对GIS软件的对比分析,选择ArcGIS作为制图数据的转换平台,以AutoCAD地形图数据为制图数据对象,在ArcGIS的可视化建模工具ModelBuilder环境下进行具体建模实现过程;第五章应用实例,以龙岩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为例,实践检验构建的模型,并与传统的转换模式进行对比;最后一章是结语,包括总结和展望。 本文从转换模型的构建与实现的角度研究制图数据向GIS空间数据库的转换而不仅仅局限于具体技术实现的细节。并且使用ArcGIS的ModelBuilder空间处理建模工具进行建模,不但简化了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还提高了转换整个处理过程的效率。

刘刚[10](2004)在《资源信息系统中参数化图形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土资源勘查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人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更加自由的境界。系统功能从纯粹的机助制图走向真正的辅助设计,能够充分体现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图形建模和处理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本文引入新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和方法,针对资源图件设计自身的特点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虽然目前CAD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应用,但是传统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在于:(1)图件模型的适应性不强。(2)不能支持设计过程的完整阶段。(3)无法支持快速的设计修改和有效地利用以前的设计结果。(4)无法很好地支持设计的一致性维护工作。(5)不符合工程设计人员的习惯。传统CAD系统面向具体的几何形状,使工程设计人员过多地局限于某些设计细节,而工程设计人员往往是先定义一个结构草图作为原型,然后通过对原型的不断定义和调整,逐步细化达到最佳设计结果的。 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资源图件的模型建立和应用操作环境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在系统常常会因为用户对象的改变、图件格式的变化而显得无能为力,或后期图形修改十分繁琐不便,或在图形输出时无法保持图案花纹、线型的标准化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引进参数化图形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试图给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参数化设计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CAD技术。所谓参数化设计是指用一组参数定义几何图形(或体素)尺寸数值并约定拓扑关系,提供给设计者进行几何建模和造型使用。其中,参数与设计对象的控制尺寸有显式的对应关系,设计结果的修改受到尺寸驱动(Dimension Driven)。其主要技术特征是(1)是基于约束的设计方法。约束是参数化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利用一些法则或限制条件来规定构成实体的元素之间的关系。约束可分为尺寸约束和几何拓扑约束等。(2)实体数据关联尺寸驱动。通过约束推理确定需要修改某一尺寸参数时,系统自动检索出此尺寸参数对应的数据结构,找出相关参数计算的方程组并计算出参数,驱动几何图形形状的改变。尺寸驱动在行为特征上是容易理解的,尤其对那些习惯看图纸,以尺寸来描述图形的设计者来说是十分符合操作习惯的。(3)基于特征的设计。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平面几何形状定义为特征,并将其所有的尺寸存为可调参数,进而形成实体,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更为复杂的几何形体的构造。 可以看到,参数驱动的方式便于用户进行图形的设计和修改。参数化设计极大地改善了图形的修改手段,提高了设计的柔性,在概念设计、动态设计、实体造型及优化设计等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在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实现参数化设计方法,必须从资源图件自身特点、设计方法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相应的系统模型和功能模型,并展开对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途径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严格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展开。系统整体设计思想上遵循了地质矿产点源信

二、计算机机助编制统计地图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机助编制统计地图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949—1999年中国国土调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1949—1977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1.1 1949—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1.2 1953—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1.2.1 1953—1959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1.2.2 1960—1969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1.2.3 1970—1977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2 1978—1999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2.1 1978—1980年的国土调查科学技术
    2.2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科学技术(1981—1999年)
        2.2.1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起始时期的社会背景
        2.2.2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测绘基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
        2.2.3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外业调查的科学技术
        2.2.4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地图制图的科学技术
        2.2.5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面积量算和汇总科学技术
        2.2.5.1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试点阶段的土地面积量算和汇总科学技术
        2.2.5.2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推进阶段的面积量算和汇总科学技术
        2.2.5.3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后期的面积量算和汇总科学技术
        2.2.5.4 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逐级上报阶段的面积汇总科学技术1996—1999年是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逐级上报汇总阶段.
3 结 论

(2)宗地图编制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宗地图的基础理论研究
        1.2.2 关于宗地图编制技术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地籍
        2.1.2 地籍图
        2.1.3 宗地图
        2.1.4 宗地图编制规则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籍学
        2.2.2 土地行政管理学
        2.2.3 地图学
        2.2.4 系统理论
        2.2.5 质量管理理论
第3章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现状分析
        3.1.1 宗地图的分类
        3.1.2 宗地图的结构
        3.1.3 宗地图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3.1.4 宗地图的成图输出
    3.2 宗地图编制规则存在问题分析
        3.2.1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不完整
        3.2.2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不合理
        3.2.3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不实用
第4章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优化与拓展
    4.1 宗地图编制规则优化拓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 宗地图编制规则的优化设计
        4.2.1 完善宗地图的分类
        4.2.2 优化宗地图的内容
        4.2.3 提升宗地图的可读性
        4.2.4 优化后的宗地图样图
    4.3 基于实例的宗地图编制规则拓展
        4.3.1 同站点多宗地合一归户登记的宗地图编制
        4.3.2 地下多层用地空间的宗地图编制
第5章 基于质量管理的宗地图编制规则执行保障措施
    5.1 宗地图的质量检验
        5.1.1 宗地图的基本质量要求
        5.1.2 宗地图的质量检验制度
        5.1.3 宗地图的质量检验方法
    5.2 宗地图的质量评价
        5.2.1 宗地图的差错评定标准
        5.2.2 宗地图的质量评定
    5.3 宗地图的质量改进
        5.3.1 宗地图质量目标的确立
        5.3.2 宗地图的质量分析
        5.3.3 宗地图典型案例的收集及应用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框架
    2.1 统计地图概述
        2.1.1 统计地图的定义
        2.1.2 统计地图的特点
        2.1.3 统计地图的分类
    2.2 统计地图空间认知模型
        2.2.1 地图空间认知
        2.2.2 统计地图设计思维过程模型
        2.2.3 统计地图阅读理解过程模型
        2.2.4 统计地图空间认知模型
    2.3 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适用性分析
        2.3.1 统计地图设计机理分析
        2.3.2 案例推理方法的问题解决机制
        2.3.3 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适用性分析
    2.4 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框架
        2.4.1 概念框架
        2.4.2 逻辑框架
        2.4.3 应用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情境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表示研究
    3.1 统计地图设计情境的研究
        3.1.1 统计地图设计情境的定义
        3.1.2 统计地图设计情境的要素
    3.2 基于情境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概念
        3.2.1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的定义
        3.2.2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的特点
        3.2.3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的数学描述
    3.3 统计地图设计的知识研究
        3.3.1 统计地图设计的知识分类
        3.3.2 统计地图设计的重点知识分析
        3.3.3 统计数据特征与制图分类分级方式的适应性关系
        3.3.4 统计数据特征与统计地图图型的适用性关系
    3.4 基于情境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表示
        3.4.1 知识表示方法研究
        3.4.2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表示
    3.5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库的构建
        3.5.1 基于XML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生成
        3.5.2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库的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方策略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研究
    4.1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概述
        4.1.1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的内容及流程
        4.1.2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的要求
        4.1.3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的策略
    4.2 基于复方策略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方法
    4.3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案例设计需求匹配
        4.3.1 基本思路
        4.3.2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案例设计需求匹配流程
        4.3.3 实例分析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案例表示方法匹配
        4.4.1 BP神经网络原理
        4.4.2 基本思路
        4.4.3 实例分析
    4.5 基于改进协同过滤算法的案例显示风格匹配
        4.5.1 基本思路
        4.5.2 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
        4.5.3 实例分析
    4.6 基于复方策略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匹配的优缺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用户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研究
    5.1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概述
        5.1.1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的任务
        5.1.2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的要求
        5.1.3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的方式
    5.2 面向用户的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修正框架
    5.3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中数据处理模型的修正
        5.3.1 数据处理模型的运行机制
        5.3.2 数据处理模型的修正
    5.4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中统计地图符号的修正
        5.4.1 统计地图符号的构建机制
        5.4.2 统计地图符号的修正
    5.5 统计地图设计案例库的维护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实验系统
    6.1 系统概述
    6.2 总体设计
        6.2.1 系统体系结构
        6.2.2 系统业务流程
    6.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3.1 系统环境
        6.3.2 案例创建
        6.3.3 案例表示
        6.3.4 案例匹配
        6.3.5 案例修正
    6.4 实践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主要工作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计算机地图制图概览及软件应用
    2.1 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概论
        2.1.1 概念
        2.1.2 特点
        2.1.3 发展历程
        2.1.4 制图系统
    2.2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
    2.3 制图软件的分类
    2.4 AutoCAD简介
    2.5 ArcGIS简介
    2.6 CD和AI简介
    2.7 CD和AI地图制图简介
第三章 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综合比较
    3.1 工作区
    3.2 图层与页面
        3.2.1 地图要素分层原则
        3.2.2 CD和AI图层管理器对比
        3.2.3 多图管理
    3.3 缩放与平移
    3.4 数据转换
        3.4.1 交换数据格式
        3.4.2 CD与AI间数据交换
        3.4.3 CD和AI与专业地图制图软件数据交换
    3.5 颜色
        3.5.1 颜色模式
        3.5.2 颜色选择方法
        3.5.3 色板库
    3.6 图文混排
        3.6.1 文本
        3.6.2 图像
    3.7 图表
    3.8 输出
    3.9 文档大小
第四章 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在地图符号制作与设计中的比较
    4.1 地图符号概述
    4.2 线状符号
        4.2.1 线状要素的绘制与编辑
        4.2.2 外源矢量线要素数据的处理
        4.2.3 线状符号样式设计
        4.2.4 线状符号样式库建立与应用
    4.3 面状符号
        4.3.1 面状符号绘制
        4.3.2 面状符号样式设计
        4.3.3 面状符号样式库建立与应用
    4.4 点状符号
        4.4.1 符号制作、编辑与更新
        4.4.2 符号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创新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测绘学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研究
        0.2.2 本体概念获取方法研究
        0.2.3 本体关系获取方法研究
        0.2.4 本体形式化方法研究
        0.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0.3. 研究目标与思路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与工具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工具
    0.5 创新之处
1 本体相关理论研究
    1.1 本体的定义
    1.2 本体的类型
    1.3 本体的基本元素
    1.4 本体描述语言
        1.4.1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1.4.2 资源描述框架RDF
        1.4.3 网络本体语言OWL
    1.5 本体构建方法
        1.5.1 本体构建抽象方法
        1.5.2 本体构建具体方法
    1.6 本体构建工具
        1.6.1 Protege
        1.6.2 Jena
2 领域本体的概念提取方法研究
    2.1 基于叙词表的领域本体概念提取方法
        2.1.1 叙词表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2.1.2 文本存储方式的转换
        2.1.3 关系二维表的数据结构
        2.1.4 叙词表编码映射
        2.1.5 实验分析
    2.2 基于文本的领域本体概念提取方法
        2.2.1 领域本体概念提取流程
        2.2.2 PDF文献的下载和转换
        2.2.3 文本切分方法
        2.2.4 领域词汇提取方法
        2.2.4.1 叙词表的切词和词性标注
        2.2.4.2 叙词表组词规则的统计
        2.2.4.3 基于叙词表组词规则的概念提取
        2.2.4.4 基于N-gram的概念提取
        2.2.4.5 基于扩展互信息的概念过滤
        2.2.4.6 基于上下文信息的概念过滤
        2.2.5 领域词汇的筛选方法
        2.2.5.1 领域词汇的判断
        2.2.5.2 筛选领域核心词汇
3 领域本体的关系提取方法研究
    3.1 领域本体的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1.1 基于叙词表的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1.2 基于文本的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1.2.1 叙词表等级关系与本体层次模型的转换
        3.1.2.2 相似度相邻词汇的选择
        3.1.2.3 相似度的计算
        3.1.2.4 确定等级关系的阈值
    3.2 领域本体的非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2.1 基于叙词表的非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2.2 基于文本的非等级关系提取方法
        3.2.2.1 基于语法规则的主语概念提取
        3.2.2.2 基于语法规则的宾语概念提取
        3.2.2.3 基于扩展关联规则的三元组筛选
4 领域本体形式化方法研究
    4.1 本体、OWL和语义
    4.2 形式化语言选择
    4.3 本体的形式化
        4.3.1 本体形式化目标
        4.3.2 本体形式化方法
        4.3.3 测绘学领域本体形式化
5 测绘学领域本体构建系统实现
    5.1 领域本体构建流程
    5.2 需求分析
    5.3 系统总体设计
    5.4 系统详细设计
        5.4.1 概念提取模块
        5.4.2 概念筛选模块
        5.4.3 等级关系提取模块
        5.4.4 非等级关系提取模块
        5.4.5 领域本体形式化模块
    5.5 测绘学领域本体可视化展示
    5.6 测绘学领域本体的应用领域
    5.7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性能测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 测绘学领域本体代码

(6)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海图与海图设计
        1.2.1 海图的相关概念
        1.2.2 海图设计的概念
        1.2.3 海图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1.2.4 海图设计理论基础
    1.3 海图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1.3.1 国内海图设计的发展
        1.3.2 国外海图设计的发展
        1.3.3 海图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海图资料的分析与选择
    2.1 基于变化信息量的改版需求评估
        2.1.1 海图信息量基本概念
        2.1.2 海图信息量的量测
        2.1.3 海图改版需求评估
        2.1.4 实例分析
    2.2 海图资料的分析
        2.2.1 资料分析标准
        2.2.2 资料分析方法
        2.2.3 资料的可视化分析
    2.3 海图资料的选择
        2.3.1 资料选择的条件
        2.3.2 资料选择的知识
        2.3.3 实例分析
    2.4 资料采用略图的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海图数据的集成
    3.1 海图数据集成概念
    3.2 空间基准的统一
        3.2.1 坐标系的统一
        3.2.2 高程基准的统一
        3.2.3 深度基准的统一
        3.2.4 投影变换
    3.3 要素编码的统一
        3.3.1 要素的分层
        3.3.2 要素编码与转换
    3.4 数据模型的统一
    3.5 多源海图矢量数据集成
        3.5.1 数据集成的一般方法
        3.5.2 基于数据转换方式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图机助分幅设计
    4.1 引言
    4.2 分幅设计基本原则
    4.3 海图分幅过程分析
        4.3.1 传统分幅工具
        4.3.2 分幅的一般过程
    4.4 机助分幅设计的推演
        4.4.1 分幅的数学基础
        4.4.2 不同制约条件下的分幅计算
        4.4.3 不同图幅形式的设计
    4.5 机助分幅设计的实现
        4.5.1 分幅设计步骤
        4.5.2 图幅的裁剪
        4.5.3 机助分幅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弯曲骨架线的海岸线自动综合研究
    5.1 引言
    5.2 海岸线自动综合现状
    5.3 海岸线综合的原则和方法
    5.4 海岸线弯曲形态特征
    5.5 海岸线弯曲的识别
        5.5.1 基本弯曲的划分
        5.5.2 弯曲部位的拓展
    5.6 基于弯曲骨架线的海岸线综合
        5.6.1 弯曲骨架线的提取
        5.6.2 综合实验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海图生产新体系的研究
    6.1 当前的生产体系及存在问题
    6.2 基于主数据库的海图生产新体系
        6.2.1 新体系的解决方案
        6.2.2 新体系的框架结构
        6.2.3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时空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1.1.2 专题地图集发展综述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
    2.1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
        2.1.1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概念
        2.1.2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关系
        2.1.3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转换
    2.2 专题时空数据
        2.2.1 专题时空数据的特征
        2.2.2 一般常规数据与时空数据的比较
        2.2.3 专题时空数据结构
        2.2.4 专题时空数据模型
        2.2.5 专题时空数据库
    2.3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
        2.3.1 时空数据挖掘的概念
        2.3.2 时空数据挖掘所能发现的知识类型
        2.3.3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分析
        2.3.4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的一般过程
    2.4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系统
        2.4.1 专题时空知识库
        2.4.2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内涵
        2.4.3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研究
    3.1 专题地图集概述
        3.1.1 专题地图
        3.1.2 专题地图集
    3.2 专题地图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3.2.1 专题地图集综合制图理论
        3.2.2 专题地图集系统化设计理论
        3.2.3 专题地图集统一协调理论
    3.3 基于知识的现代专题地图集智能化设计理论
        3.3.1 地学专题知识内涵
        3.3.2 地学专题知识表示方法
        3.3.3 基于知识的现代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方法研究
    4.1 专题地图集总体设计
        4.1.1 专题地图集的总体设计书
        4.1.2 专题地图集图组设计与选题设计
        4.1.3 专题要素特征分析与单幅专题地图的总体设计
    4.2 专题地图集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
        4.2.1 底图设计
        4.2.2 表示方法设计
        4.2.3 图面设计与整饰设计
        4.2.4 装帧设计与出版制印设计
    4.3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
        4.3.1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书
        4.3.2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
    4.4 基于知识的专题地图集智能化设计
        4.4.1 专题地图手工制图与自动化制图
        4.4.2 传统地图设计专家系统概念模式
        4.4.3 面向专题制图要素的地学专题知识分类体系
        4.4.4 专题地图制图知识分类和表达方法
        4.4.5 地理专题时空信息智能处理
        4.4.6 专题地图制图智能设计中两种知识的应用
        4.4.7 两种知识共同驱动下的专题地图智能化设计模型(TMIDM)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为例
    5.1 编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意义
        5.1.1 编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重要性
        5.1.2 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
    5.2 性别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
        5.2.1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
        5.2.2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模型
        5.2.3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库
        5.2.4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挖掘
        5.2.5 性别统计知识管理系统
    5.3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总体设计
        5.3.1 《中国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编制目的、性质和设计指导思想
        5.3.2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选题与整体结构
        5.3.3 地图设计与编排
        5.3.4 技术方法与工艺流程
        5.3.5 资料收集
    5.4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编辑设计技术规定
        5.4.1 《中国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版式规格
        5.4.2 地理底图
        5.4.3 图面设计与配置要求
        5.4.4 统计图表
        5.4.5 图例
        5.4.6 其他规定
    5.5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智能化设计
        5.5.1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智能化设计内容
        5.5.2. 性别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的技术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附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选题内容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知识
        2.1.1 GIS技术相关知识
        2.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知识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地域分异规律
        2.2.4 地租地价理论
        2.2.5 生态经济学原理
        2.2.6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7 区位理论
        2.2.8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2.9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理论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库构建
    3.1 基础数据库构建的目的及组成
        3.1.1 基础数据库构建的目的
        3.1.2 基础数据库的组成
    3.2 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结构选择
    3.3 基础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3.3.1 空间图形数据库构建技术路线
        3.3.2 空间属性数据库构建技术路线
        3.3.3 文档数据库构建技术路线
    3.4 实证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4.1.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
        4.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作用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4.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4.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一般方法
    4.3 本研究的方法模型及实证分析
        4.3.1 本研究的方法
        4.3.2 实证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5.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5.1.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5.1.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5.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5.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常规方法
        5.2.1 定性法
        5.2.2 定量法
        5.2.3 定位法
    5.3 本研究的方法和模型
        5.3.1 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5.3.3 评价单元划分
        5.3.4 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5.3.5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型
    5.4 实证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概述
    6.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常规方法
        6.2.1 灰色线性规划模型
        6.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6.2.3 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
    6.3 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6.4 实证研究
        6.4.1 规划目标设置
        6.4.2 决策变量设置
        6.4.3 约束条件设置
        6.4.4 模型求解及方案选择
    6.5 小结
第七章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1 概述
        7.1.1 土地利用布局的概念
        7.1.2 土地利用布局的原则
    7.2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常规方法
    7.3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
    7.4 规则选取与分类
        7.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分析
        7.4.2 弹性规划的原理
        7.4.3 土地利用弹性分区体系构建
        7.4.4 规则分类与选取
    7.5 建设用地类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1 建设用地适宜性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2 区位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3 点轴理论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4 开发约束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5 集约节约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5.6 土地转化规则及规则地图生成
    7.6 基本农田布局优化
    7.7 用地布局优化
    7.8 实证研究-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7.8.1 研究区范围
        7.8.2 研究区概况
        7.8.3 研究技术路线
        7.8.4 用地需求
        7.8.5 研究区数据
        7.8.6 布局优化
    7.9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在读期间主持横向科研课题
在读期间参与横向科研课题
致谢

(9)基于矢量结构的空间数据转换模型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制图数据模型与GIS数据模型特征分析
    2.1 制图数据模型
        2.1.1 制图数据模型的概念
        2.1.2 制图数据模型的本质
        2.1.3 制图数据的组织特点
    2.2 GIS数据模型
        2.2.1 GIS空间数据建模
        2.2.2 GIS矢量数据模型
    2.3 制图数据模型与GIS数据模型的区别
        2.3.1 数据概念和数据内容的差异
        2.3.2 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的差异
        2.3.3 地物完整性的表达差异
        2.3.4 空间数据精度要求的差异
        2.3.5 数据的空间参考的差异
第三章 转换模型的设计
    3.1 总体框架设计
    3.2 转换模型构建
        3.2.1 地理要素的转换
        3.2.2 数学基础的转换
        3.2.3 元数据的转换
    3.3 转换模型中关键过程的逻辑实现
        3.3.1 关键过程的逻辑实现
        3.3.2 其他细节问题
第四章 转换模型的技术实现
    4.1 GIS软件平台选择
    4.2 ArcGIS相关技术
        4.2.1 “Import from CAD”
        4.2.2 ModelBuilder
    4.3 转换模型的实现
第五章 应用实例
    5.1 课题背景
    5.2 数据分析
    5.3 制图数据的数据转换建库
    5.4 数据库的应用
    5.5 优势比较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资源信息系统中参数化图形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1.1.3 研究课题的来源和目标
    1.2 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参数化设计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
        1.2.2 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
        1.2.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可视化
        1.2.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智能化信息处理
        1.2.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地理信息系统
        1.2.6 综述小结
    1.3 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1 资源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图件编绘子系统的作用
        1.3.2 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的结构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1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技术的总体研究思路
        1.4.2 资源图件的设计方法与特征分析
        1.4.3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的系统功能和结构设计
        1.4.4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实现
        1.4.5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原型系统开发
        1.4.6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资源图件的设计方法特征分析
    2.1 资源图件的基本设计方法
        2.1.1 地图的基本内容
        2.1.2 资源图件的种类
        2.1.3 资源图件的内容要素
        2.1.4 资源图件的符号
        2.1.5 资源图件的基本设计原则
        2.1.6 资源图件的图面结构
    2.2 资源图件的特征分析
        2.2.1 资源图件的基本特征
        2.2.2 资源图件的符号特点
        2.2.3 资源图件的有关标准
    2.3 资源图件的约束分析
        2.3.1 资源图件的约束类型
        2.3.2 资源图件的几何约束
        2.3.3 资源图件的拓扑约束
        2.3.4 资源图件的标准化约束
        2.3.5 资源图件的属性约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3.1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发展概述
        3.1.1 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3.1.2 实现参数化的主要方法
        3.1.3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
        3.1.4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现状
    3.2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结构设计
    3.3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
        3.3.1 功能设计的一般原则
        3.3.2 系统的功能体系
        3.3.3 基于草图的参数化设计
        3.3.4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
    3.4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数据管理与处理
        3.4.1 数据管理与处理的系统模式
        3.4.2 数据库连接的方式及讨论
        3.4.3 数据库连接功能的作用
    3.5 系统的界面设计
        3.5.1 人机界面的作用
        3.5.2 人机界面应具备的特性
        3.5.3 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
        3.5.4 人机界面设计的几个具体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约束求解算法
    4.1 约束求解的研究现状
        4.1.1 几个基本概念
        4.1.2 约束求解算法综述
        4.1.3 本文所采用的算法
    4.2 约束求解算法的设计与讨论
        4.2.1 总体流程
        4.2.2 几何约束图的建立
        4.2.3 约束图求解顺序的确定
        4.2.4 基于归约分治的约束求解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图件参数化设计的开发实践
    5.1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原型功能
        5.1.1 系统功能体系的设计
        5.1.2 系统的基本功能
        5.1.3 几种典型图形的生成
    5.2 专题图件参数化机助编绘
        5.2.1 柱状图的参数化编程机助编绘
        5.2.2 勘探剖面图的参数化编程机助编绘
        5.2.3 平面图的参数化编程机助编绘
    5.3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计算机机助编制统计地图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1999年中国国土调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J]. 朱明,李加明,许泉立,潘纯建.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宗地图编制规则研究[D]. 邹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设计研究[D]. 张晓楠.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5(07)
  • [4]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比较[D]. 戴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5]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测绘学领域为例[D]. 余凡. 武汉大学, 2013(07)
  • [6]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D]. 陈惠荣.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7]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于冬梅. 武汉大学, 2011(05)
  • [8]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 曹月娥. 新疆大学, 2010(11)
  • [9]基于矢量结构的空间数据转换模型构建与实现[D]. 廖邦固.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10]资源信息系统中参数化图形设计方法研究[D].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 2004(02)

标签:;  ;  ;  

统计地图计算机辅助编制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