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以“快”吸引人,以“真”服务人

“快”以“快”吸引人,以“真”服务人

一、《快讯》以“快”吸引人 以“实”服务人(论文文献综述)

林珊[1](2021)在《关于“创意阶层”:《新视线》封面图像的身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宇菁[2](2020)在《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一方面人们对金融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网络金融如新生芦笋般长出冲击着传统银行业,让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和挑战力。如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让银行业务综合化,全能化,实现新时代传统银行转型目标,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大重点。恰逢党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连续三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重要定位。这一定位,不仅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带来住房租赁领域的全新市场。建行在住房领域已有30多年的沉淀经验,在中央一次次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影响下,建行希望能通过积极履行国有大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其传统优势,并结合其新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创新住房租赁业务条线,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业务,完成向全能型银行的转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率先提出和制定二次房改相关政策,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伫立于政策变革的特殊时期,更有其先天的优势,现需后天的人力从多方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实现住房租赁业务的推广。考虑到目前深圳住房租赁市场鱼目混杂,各大中介各自打造自身产品却缺乏一个统一,覆盖全流程的服务平台以满足客户从始至终的全部需求。建行深圳市分行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和市场空隙做好产品研发和推广,达到市场营销效果,同时也象征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住房租赁市场迈出强有力的一步。本论文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有的发展情况结合营销战略相关的理论综述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其优势劣势及机遇和威胁,对其业务发展进行一个精准的市场细分及定位,并制订了适合其业务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对应的保障措施。除此以外,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考虑其市场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及产品的可行性,创新出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可以切实投入开发和使用的产品。同时该市场营销策略具有可参考性和通用性,值得其他地区建行分行学习和借鉴,共同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建行智慧和力量。

廖诗瑶[3](2020)在《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从2012年8月第一个政务微信“广州应急-白云”诞生到今天已经将近8年,现在政务微信基本在全国各地普及,政务微信成为继政务微博之后又一成功的电子政务平台,在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选取了厦门市63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务微信,在清博大数据中收集了2020年3月份阅读量、在看数等数据,对厦门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进一步选取了“思明快报”、“厦门市总工会”和“厦门人社个人服务”等5个运营出色的政务微信,从账号主体、发布规律、主页功能和内容设置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了厦门市政务微信取得的成就:传播效果逐渐提升,平台建设趋于规范,运营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提供服务日益全面。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形成碎片化的“微信孤岛”,发文数量少、文风僵化,政务微信回应公众关切不足,政务微信“数字鸿沟”显现。其次,通过对厦门市这63个政务微信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使用,同时结合查找的大量相关政府文件资料得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运营主体公共服务理念欠缺,未建立政务微信协调回应机制,政务微信配套政策缺失,运营人员专业素能不足。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对策:树立政务微信服务理念,加强政务微信相关机制建设,完善政务微信运行的制度规范,打造内容优质、多平台联动的政务微信。希望对于提升政务微信的运营水平,改善政务微信公共服务质量有一定帮助,以便更好的为公众提供服务。

王艺[4](2019)在《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互联网科技媒体业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的子行业,在近年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科技博客网站的日渐兴起,颠覆了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模式,从内容管理、产品运营到商业运作都打上了互联网思维的烙印,拓展并强化了科技传播的功能。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垂直类的网站如何生存、发展,科技新媒体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和收益,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拉斯韦尔的经典传播理论5W传播模式,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研究对象,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主流科技媒体的传播模式,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着重分析了三家科技新媒体内容风格和传播力的不同,发现平民化、生活化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传播;同时,笔者将科技新媒体在盈利模式和传播模式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投服务专业性有待加强是科技新媒体在盈利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共由四个章节组成。在绪论中,笔者总结陈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科技媒体发展历史及现状,交代了科技新媒体的由来和概念的界定,并简述国内外科技新媒体的现状。第二章科技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结合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的案例,具体分析科技资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种要素的特征。第三章是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盈利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目前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案例对其日后的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

戚阿阳[5](2019)在《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成为图书馆推广资源和深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塑造图书馆形象、推广图书馆资源、优化图书馆服务,而随着内容价值在网络媒体核心价值中愈显重要,社交媒体的内容建设工作应受到图书馆的重视。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是指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吸引用户主动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为目的,借助社交媒体将具有价值性、可读性、互动性的内容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给用户。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开通情况、运营情况、内容类型及内容表现形式等,发现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社交平台之间的内容建设水平差距较大,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主要问题有平台运营工作不完善、用户关注度与互动性不够、内容及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更新频率普遍较低、缺乏深层次内容建设等;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需求与偏好情况,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选择、内容类型、内容形式、更新频率、表达风格、篇幅长度等方面的需求情况;结合前期调查和分析思考,探讨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构建原则和包含建设主体、服务客体、服务方法与建设内容在内的构建要素,提出包括目标层、支撑层、服务层、应用层和评价层等层面的总体框架和包括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交媒体平台、内容体系建设四个模块的组织结构,论述模式内部运行规律和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工作流程;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从调研实际情况角度提出调研用户需求和图书馆条件的策略,从明确目标与工作内容角度提出制定内容建设目标和工作规范、建设专门岗位并明确工作职责的策略,从深化内容与活化形式角度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类型与层次、多样化内容形式,从平台建设与效果评估角度提出社交平台的选择与协作、优化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何文琪[6](2018)在《《人民日报》纸质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十九大报道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媒介组织、新闻常规以及媒介从业人员等因素对媒介框架的影响已经得到多方证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演进,新的媒介技术又催生不同的媒介平台,新闻实践也在媒体机构对新的媒介平台进行适应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媒介框架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依照新闻实践的新情况进行重新讨论。近年来,社交媒体给社会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沟通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其作为新兴媒介平台也极大地影响着新闻媒体机构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框架理论出发,对《人民日报》在报纸、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三个媒介平台上从10月11日至10月31日发布的十九大报道中所使用到的媒介框架进行对比分析。此外,为进一步分析《人民日报》在三个平台上对十九大进行报道的差异性,以探讨媒介平台对新闻信息传播和呈现方式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对《人民日报》在三个平台上对十九大报道的新媒体书写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媒介框架的对比从表层框架,即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新闻报道类型,和深层框架,即高层次框架、中层次框架和低层次框架进行;对新媒体书写方式的对比围绕微博和微信信息传播特性提出,具体包括消息来源多元性、平民性与亲近性、即时性、信息浅化性、互动性、多媒体使用六个方面。以此探讨同一家媒体机构,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其使用到的媒介框架是否有所不同,媒介平台是否是媒介框架的影响因素之一,媒介平台是否影响媒介信息传播和呈现的具体方式。在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102篇推送、微博206条消息、纸质版150篇文章,共计548篇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人民日报》在三个平台上对十九大进行报道时,使用的表层框架、深层框架和新媒体书写方式在多个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表层框架方面,从报道数量上看,《人民日报》纸质版关于十九大的的框架强调最为明显,微信公众号次之,微博最弱。在新闻报道类型上,《人民日报》在微博上以硬新闻的形式对“十九大”进行报道最多,且软、硬新闻的比例最接近;纸质版以软新闻为主,占比超过四分之三。从深层框架的使用上看,《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的报道内容以“十九大政治政策动向”为主,纸质版则发挥纸媒的优势主要进行“十九大解读”。从新闻主角的使用上看,《人民日报》微博以“议题事件”为新闻主角的十九大的报道最多,以“社会普通群众”为新闻主角的纸质版报道最多。此外,微信和微博更加注重对青年群体的信息传播,针对“青年”受众群体推出如“夜读”等系列消息。从中层次框架的使用来看,《人民日报》在三个平台所使用的主要事件框架、先前事件框架、历史框架、结果框架、影响框架、归因框架和评估框架都具有显着差异。纸质版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影响”框架;微博和微信最经常使用的是“主要事件”和“影响”框架。而在对“历史”框架进行使用时,纸质版比微信和微博对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进行更多涉及和提及。从低层框架的使用上看,《人民日报》纸质版的十九大报道标题最短、“十九大”出现在标题中的频率最低;微信公众号报道标题中出现“十九大”的频率则最高。新闻报道的文本用语方面,《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对十九大进行报道时,使用“新闻可观”的新闻语言风格次数最多,纸质版“正面积极”的语言风格最多。新媒体书写方式以微博和微信的传播特征为基础。在消息来源上,《人民日报》纸质版以“平台原创”为主,自主生产内容达97.33%;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报道来源更为广泛,且两相比较之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来源更加多样、原创度更低、对《人民日报》其他平台的信息转载和使用更多,并更注重标明文章来源。以“其他媒体机构记者”为文章作者的比例更高。在“平民性与亲近性”上,《人民日报》纸质版第一人称的使用较为正式和严肃,微信多以“我们”、“咱们”等较为亲近的形式出现。微博第一人称使用少,而第二人称使用明显多于微信和纸质版。在“即时性”上,微博的即时性最强、最能对实效性新闻做出快速反应,微信次之,纸质版最弱。在“信息浅化”方面,微博信息浅化的程度最高,比率达66%。在互动性方面,相比纸质版单向的传播,微信和微博鼓励受众在阅读和浏览信息后做出反馈行为。在对多媒体手段进行使用方面,纸质版的媒体类型单一,最常使用文字并偶尔配以图片;微博在报道中最常使用两种媒体手段;微信单篇文章的媒体使用最为丰富和多样。以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家媒体机构在对同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了多方面显着不同的媒介框架和多媒体书写方式。在对媒介平台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媒介组织对媒介框架的选取和信息传播及呈现的具体方式受到来自媒介平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不断改革自身以适应多媒体传播方式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媒介框架的影响因素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实践的影响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角度。

贾军[7](2017)在《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方式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等共同推动着当前的媒介平台、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转向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媒体智能化发展从新闻内容形态、新闻生产者、新闻制作、编辑、分发等环节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带来变化和创新。而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于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以新闻生产理论、技术取向的媒介环境学作为理论资源,在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宏观背景下,以案例法、溯因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新闻生产进行考察,分析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影响,尝试构建智能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模式,以弥补现有模式解释力的不足。在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传统媒体在智能化过程新闻生产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媒体智能化发展改变媒介形态是本文研究问题的起点,智能媒体的媒介形态回归口语传播时代的特征,实现对人各项感官的全面调动和再平衡。媒介形态的改变推动了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创新。本文在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内容、新闻生产者及工作方式、新闻编辑、新闻分发和受众的分析框架。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内容的总体特征是再现式新闻报道,突出沉浸感和临场感,优化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主体维度上表现为新闻机构、普通用户、自媒体和人工智能计算程序共存的新闻生产图景。新闻编辑部的功能退守到内容编辑领域内,编辑部职能向平台层面转型,呈现出更多自组织、自动化的特征。智能媒体的受众实现了从“不定量的多数”向具有清晰存在感的“节点”转向。算法的本质在于,基于新闻内容的标记和用户画像,主动向用户提供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智能媒体依靠人工编辑和算法协同实现新闻分发,有利于解决受众信息阅读碎片化、资讯信息大规模产出这两大趋势之间存在的注意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循环系统、智能媒体树形模型、智能媒体生产主体的煎蛋模型等,试图再现智能媒体多主体共存、传统新闻生产主体去中心化以及普通用户以社会化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的特征,是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协同的信息传播流动联盟。本文最后提出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坚持内容价值,编辑部职能转向UGC内容的公司化接管、对新闻资讯内容的知识化管理和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在智能化媒体的内容形态方面,要遵循媒介发展规律创新进行内容创新,智能化媒体要注重数据价值的挖掘、表达方式向视觉转换,同时增加新闻内容的场景因素。以组织及其成员的观念和技能为切入点,推动新闻组织机构内组织规范、新闻常规与新媒介配套发展,以智能媒体算法驱动实现人工编辑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媒介组织创新是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组织机构保证,本文认为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以吸引和汇聚用户为目的、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王娇[8](2017)在《论媒体融合视野下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二十几年前,多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Nicholas Negroponte曾说:“未来的电视,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这意味着未来电视的发展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正如他所说,新兴媒体的强势登场和发展,正式宣告了传统媒体在历史舞台上的落幕,全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从幕后走到台前,它们以迅猛之势蓬勃发展。多种传播形式和平台终端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对传统电视台的冲击扩展到了生产、传播、经营甚至品牌的建设,具有逐渐取代甚至淘汰传统媒体的态势。不少传统媒体陷入发展的绝境,如此一来,传统媒体只有放下身段,迎合媒体融合的潮流,从改革体制、经营策略、传播渠道、媒体产品以及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媒体融合变革浪潮中,如此传统媒体才能在发展和转型之中找到出路。中央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十分的重视,2014年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刊登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次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媒体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在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平台、传播渠道、机制管理、经营理念、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早期的媒体融合在缺乏经验之下相互碰撞,这就使得传统媒体有了转型和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而县级电视台作为国家四级办台的最末端,当然受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巨大冲击,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那么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性是什么?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和优势在哪里?县级电视台该如何摆脱尴尬的境地?本文以我国县级电视台的历史沿革和媒体融合视野下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基于对我国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走访调研全国首家全媒体县级传媒集团——长兴传媒集团,四川省首家县级全媒体中心、四川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成绩突出单位”的广汉电视台,以及都江堰电视台、金堂电视台、双流电视台、永川电视台、万州电视台、巴南电视台等具体案例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呈现出县级电视台在全媒体融合时代中,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迅速加入到媒体融合的浪潮之中,进行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创新,实现融合式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内容+渠道”模式、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整合一体化运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的融合思维转向、以融合项目产品为抓手的品牌化建设、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战略的五条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之路,以期为媒体融合趋势下正在探索转型的县级电视台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对于县级电视台而言,只有努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适应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发挥自身既有的核心优势,重新把握宣传的主导权地位,通过对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重构,达到内容吸引人、技术服务人、机制创新引领人、生产内容品牌化、全媒体人才团队化的全面转型,全身心融入到全媒体的发展潮流之中,才能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延续活力,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突破口。

邓晓衡[9](2016)在《我国报业集团两个平台转型路径研究 ——兼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转型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以提供纸质新闻为核心的传统报业集团面临着读者流失和广告流失的双重打击,报业转型成为了呼应时代的迫切需要。新闻和经营“两个平台”使命的分化趋势逐渐明朗,也成为越来越多报业集团转型探索的着眼点。如何再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平台,以及搭建起能够支撑报业集团生存发展的多元化经营平台,成为当今中国报业集团所面临的难题。在转型改革过程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上海报业集团等走在了前列。本文通过分析报业集团两个平台转型路径和突破口,探索适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发展的转型路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用七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报业集团转型理论的梳理:第一章介绍报业集团转型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为报业转型一般理论分析,第三章阐述了转型中两个平台的功能、地位、演变、现状和难点。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新闻平台和经营平台转型的主要做法,以四个报业集团为例,分析它们的转型突破口和路径布局:第四章是新闻平台转型路径的研究,第五章是经营平台转型路径的研究,第六章是四家报业集团转型路径研究。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分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结合两个平台再造理论和四种路径模式,构设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转型之路。

束良勇[10](2016)在《基于游客需求的浙江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之成为提升乡村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特别提到乡村旅游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使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战略手段。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供给侧改革关键时期,而乡村旅游产品的提升战略是供给侧改革关键环节。本文基于游客需求分析,运用乡村旅游产品研究的相关理论、游客需求抽样调查和分析,采用田野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桐庐县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市场需求调查,桐庐乡村旅游客源可概括为:散客、自费、体验三大特征,这与普通旅游市场的“散客、自费、低龄、网络”四大特征有所区别。(2)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比较单一,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仍以传统的乡村观光为主,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产品缺乏。(3) “周边市场、短期出游”是桐庐县乡村旅游基本需求特征。客源主要来自杭州市主城区及桐庐县城镇居民,其次是上海和浙江省其他城市的居民。(4)乡村旅游产品个性体验需求明显,游客对乡村野营地、温泉理疗中心、乡村俱乐部、树屋体验区、养生度假馆等新型业态兴趣浓厚。(5)在经营管理上,存在“多、小、散、弱”的问题。乡村旅游经营的企业和农户数量众多,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导致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服务功能单一。(6)品牌化程度低。已经入驻的品牌知名度不高,投资主体参差不齐,缺乏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入驻,乡村旅游产品大多雷同,尚未塑造出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7)高素质管理人才短缺。乡村旅游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居民,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尤其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实施以及中高级的管理、营销的人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在乡村旅游产品的项目开发、设施优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态创新等5个方面对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提升。在提升方向上,提出4点建议:(1)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健全产业链;(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精品化、与特色化发展;(3)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坚持绿色低碳;(4)适应新型市场需求,引入智慧乡村旅游。

二、《快讯》以“快”吸引人 以“实”服务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讯》以“快”吸引人 以“实”服务人(论文提纲范文)

(2)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
        2.1.2 住房租赁市场的概念
        2.1.3 营销相关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2.2.2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2.2.3 商业银行转型
        2.2.4 大数据平台下商业银行的平台搭建或业务发展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概述
    3.1 建行深圳分行情况介绍
    3.2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情况分析
        3.2.1 业务现状
        3.2.2 业务目标
        3.2.3 业务定位
        3.2.4 业务问题
第4章 住房租赁业务营销环境与SWOT分析
    4.1 业务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业务环境微观分析
    4.3 建行深圳市分行SWOT分析
        4.2.1 内部优势分析
        4.2.2 内部劣势分析
        4.2.3 外部机会分析
        4.2.4 外部威胁分析
        4.2.5 SWOT分析总结
第5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营销战略分析
    5.1 市场细分
        5.1.1 按时间分类
        5.1.2 按性质分类
        5.1.3 按房型分类
        5.1.4 按租金分类
        5.1.5 按区域分类
    5.2 目标市场选择
        5.2.1 目标市场选择标准
        5.2.2 目标市场选择总结
    5.3 市场定位
        5.3.1 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5.3.2 建行深分自身条件分析
        5.3.3 定位结论
第6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6.1 产品策略
        6.1.1 根据市场定位进行客户群体业务需求分析
        6.1.2 根据客户业务需求设计产品
        6.1.3 结合市场定位和平台设计提供房源产品
    6.2 定价策略
        6.2.1 定价目标
        6.2.2 根据市场定位确定需求
        6.2.3 估计成本
        6.2.4 定价方法及最终定价
    6.3 渠道策略
    6.4 促销策略
        6.4.1 促销手段
        6.4.2 品牌宣传
    6.5 人员策略
        6.5.1 做好服务人员管理
        6.5.2 做好顾客等待管理
        6.5.3 做好顾客保留工作
    6.6 有形展示策略
        6.6.1 优化网点环境
        6.6.2 加强信息沟通
        6.6.3 打好价格标签
    6.7 过程策略
        6.7.1 总体产品服务流程
        6.7.2 单个产品服务过程控制
        6.7.3 效率控制
        6.7.4 战略计划流程控制
        6.7.5 制定统一的发展节奏和执行策略
第7章 建行深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7.2 实现人员科学配置管理
    7.3 跟紧政策引导
    7.4 确保上下游资源配备齐全
第8章 结语和展望
    8.1 结语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微信公众平台
        二、政务微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政务微信运营中的应用
第二章 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现状
    第一节 厦门市政务微信取得的成就
        一、传播效果逐渐提升
        二、平台建设趋于规范
        三、运营水平日益提高
        四、提供服务日益全面
    第二节 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形成碎片化的“微信孤岛”
        二、发文数量少,文风僵化
        三、政务微信回应公众关切不足
        四、政务微信“数字鸿沟”显现
第三章 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运营主体公共服务理念欠缺
        一、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
        二、运营人员积极性有待提高
    第二节 未建立政务微信协调回应机制
        一、部门间缺少合作
        二、回应公众关切随意
    第三节 政务微信配套政策缺失
        一、缺少针对政务微信的政策
        二、地方性政策未制定
    第四节 运营人员专业素能不足
        一、运营专业知识缺乏
        二、政务微信推广宣传不足
第四章 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优化策略
    第一节 树立政务微信服务理念
        一、加强运营人员服务意识
        二、增加用户反馈环节
    第二节 加强政务微信相关机制建设
        一、协同机制建设
        二、回应机制建设
        三、激励机制建设
    第三节 完善政务微信运行的制度规范
        一、制定政务微信日常管理办法
        二、制定政务微信评估考核办法
    第四节 打造内容优质,多平台联动的政务微信
        一、提升政务微信内容质量
        二、多平台多渠道联合推广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二、关于垂直媒体的研究
        三、关于科技新媒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科技新媒体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一节 科技媒体发展历史
        一、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时期(2012年前)
        二、互联网科技媒体爆发期(2012年以后)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情况介绍
    第一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主体特征
        一、商业化的经营模式
        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
        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特征
        一、移动成为主流
        二、多平台分发
        三、通过线下活动提升知名度
    第三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特征
        一、差异化的内容定位
        二、各有侧重的选题方向
        三、多形态的报道呈现
    第四节 科技新媒体受众特征分析
        一、性别特征:男性占绝大多数
        二、年龄特征:青年人群是主流
        三、地域特征:东部经济强省规模最大
    第五节 科技新媒体传播效果特征分析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二、从运营者角度分析
第三章 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节 科技新媒体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一、广告投放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
        三、知识付费和电商业务
        四、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商业模式单一
        二、硬性门槛不高,面临竞争者的威胁
        三、企业服务专业性不足
        四、新三板上市不能解决企业营收困难
        五、商业化影响内容独立性
    第三节 完善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建议
        一、资源整合,积累“智慧资本”
        二.探索“付费墙”和“订阅”模式
        三、坚持输出优质内容,构建内容壁垒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1.3.2 图书馆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服务研究
        1.3.3 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研究
        1.3.4 总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现状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概述
        2.1.1 社交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2.1.2 社交媒体内容建设
        2.1.3 高校图书馆用户特征
        2.1.4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含义与目的
    2.2 调查设计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方法
        2.2.3 调查内容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高校图书馆微信内容建设现状
        2.3.2 高校图书馆微博内容建设现状
        2.3.3 总结
    2.4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问题与成因分析
        2.4.1 平台运营工作有待加强
        2.4.2 用户关注度与互动性不够
        2.4.3 内容及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
        2.4.4 更新频率普遍较低
        2.4.5 缺乏深层次内容建设
    2.5 本章小结
3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问卷内容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2 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3.2.3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需求与偏好
    3.3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的需求总结
        3.3.1 各平台协调运营
        3.3.2 内容质与量统一
        3.3.3 更新稳定及时
        3.3.4 表现形式多样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构建
    4.1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构建
        4.1.1 必要性和可行性
        4.1.2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构建原则
        4.1.3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构建要素
    4.2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总体框架
        4.2.1 目标层
        4.2.2 支撑层
        4.2.3 服务层
        4.2.4 应用层
        4.2.5 评价层
    4.3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组织结构
        4.3.1 高校图书馆
        4.3.2 高校图书馆用户
        4.3.3 社交媒体平台
        4.3.4 内容体系建设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的实施策略
    5.1 调研需求与实际情况
        5.1.1 调研用户需求
        5.1.2 调研图书馆条件
    5.2 明确目标与工作内容
        5.2.1 明确内容建设目标和工作规范
        5.2.2 建设专门岗位并明确工作职责
    5.3 深化内容与活化形式
        5.3.1 丰富内容的类型与层次
        5.3.2 保持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5.4 平台建设与效果评估
        5.4.1 社交平台的选择与协作
        5.4.2 优化内容评价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人民日报》纸质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十九大报道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人民日报》
        1.2.2 微信与微信公众号
        1.2.3 微博
        1.2.4 十九大
    1.3 研究理论与相关文献回顾
        1.3.1 框架理论
        1.3.2 相关文献回顾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人民日报》纸质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十九大报道的媒介框架对比研究
    2.1 表层框架分析
        2.1.1 报道数量与报道篇幅
        2.1.2 新闻类型
    2.2 深层框架分析
        2.2.1 高层次框架
        2.2.2 中层次框架
        2.2.3 低层次框架
    2.3 研究结论
第三章 《人民日报》纸质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十九大报道的新媒体书写方式对比研究
    3.1 消息来源多元性
    3.2 平民性与亲近性
    3.3 即时性
    3.4 信息浅化性
    3.5 互动性
    3.6 多媒体使用
    3.7 研究结论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4.1 媒介平台特征与媒介框架差异
    4.2 媒介平台与传播偏向
总结
参考文献

(7)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创新和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变革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1.2.2 智能媒体与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新闻生产理论
        1.3.2 媒介环境学理论
    1.4 概念界定
        1.4.1 媒体智能化
        1.4.2 新闻生产
        1.4.3 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媒体智能化发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2.1 新技术与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
        2.1.1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发展迅速
        2.1.2 信息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加快迅速
        2.1.3 国家利益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2.2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媒介形态变迁
        2.2.1 媒体智能化发展驱动媒介形态变迁
        2.2.2 媒体智能化趋势下的媒介形态
    2.3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生产发生变化
        2.3.1 虚拟现实新闻:新闻内容形态发生变化
        2.3.2 机器人写作: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
        2.3.3 受众、用户的智能化迁移
        2.3.4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编辑部发生变化
        2.3.5 算法主导新闻内容分发
3 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传媒当前新闻生产的现状
    3.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3.2.1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SWOT分析及存在问题
        3.2.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3.3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发生革新
        3.3.2 媒介技术及媒介形态持续创新
        3.3.3 用户及用户关系发生变革
        3.3.4 传统媒体面临政治、商业和技术的多重诉求
        3.3.5 传统媒体组织及其人员认知、观念的局限
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建思路
    4.1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构成要素
        4.1.1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的再现式特征
        4.1.2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与数据流密切相关
        4.1.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主体系统模式构成
        4.1.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用户
        4.1.5 智能媒体系统的新闻编辑部
        4.1.6 智能媒体新闻分发
    4.2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过程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全方位对接
    4.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成模式
        4.3.1 智能媒体
        4.3.2 智能媒体系统模式
    4.4 当前阶段智能媒体新闻分发的案例分析
        4.4.1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以《今日头条》为例
        4.4.2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结构性制约
5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
    5.1 走向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
        5.1.1 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仍需坚持内容价值
        5.1.2 新闻机构对UGC内容的机构化接管
        5.1.3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知识化管理
        5.1.4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
    5.2 智能化媒体遵循媒介发展规律进行新闻内容创新
        5.2.1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从数据、信息到价值
        5.2.2 新闻内容的形态向视觉化转向
    5.3 走向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者
        5.3.1 提升媒体智能化形态下的新闻生产实践技能
        5.3.2 算法技术驱动人工编辑升级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
        5.3.3 改革新闻机构内组织结构和常规,克服路径依赖
    5.4 智能化媒体的媒介组织创新
        5.4.1 新闻生产智能化重构与组织变革
        5.4.2 组织变革应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
        5.4.3 组织变革应以汇聚用户为主
        5.4.4 新闻编辑部要建设三大基础平台
        5.4.5 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8)论媒体融合视野下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内容+渠道”模式
    第一节 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融合思维
    第二节 依托本土资源优势融合发展
    第三节 拓宽渠道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章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整合一体化运作
    第一节“两微一端”建设
    第二节 中央厨房式智慧融媒体中心
    第三节 全媒体云平台搭建
第三章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的融合思维转向
    第一节 从事业单位思维转向企业化思维
    第二节 从传统媒体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
    第三节 从单一盈利思维转向整合经营思维
第四章 以融合项目产品为抓手的品牌化建设
    第一节 全媒体的精品工程锻造
    第二节 手机APP大放光彩
    第三节 智能电视终端蓄势待发
第五章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战略
    第一节 打造全媒体的记者队伍
    第二节 注重培养和开发全媒体人才
    第三节 加强全媒体的业务学习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长兴传媒集团访谈节录
    附录二:广汉电视台访谈节录
    附录三:金堂电视台访谈节录
    附录四:都江堰电视台调研节录
    附录五:永川广播电视台调研节录
    附录六:《直播巴南》调研节录
    附录七:万州电视台全媒体策划采编播调研节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9)我国报业集团两个平台转型路径研究 ——兼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转型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报业转型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报业集团
        2.1.2 报业寒冬
        2.1.3 报业转型
        2.1.4 两个平台
    2.2 报业转型的特性
        2.2.1 报业转型首先要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2.2 通过转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经营方针的优化
        2.2.3 转型是为了给受众提供更好的媒体信息服务
    2.3 转型特点
        2.3.1 周期长
        2.3.2 见效慢
        2.3.3 转型结果不确定
第三章 报业转型中两个平台的功能、地位、演变、现状和难点
    3.1 两个平台的功能和地位
    3.2 报业两个平台的演变过程
        3.2.1 布局期:两个平台合一(1996年-2002年)
        3.2.2 改革期:新闻平台和经营平台分开(2003年-2005年)
        3.2.3 分化期:两个平台向多元化发展(2005年至今)
    3.3 我国报业两个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3.1 传统主营业务占比过高,广告下滑带来报业危机
        3.3.2 向互联网转型较为被动,制度人才资金配套没跟上
        3.3.3 两个平台差异化发展概念模糊
    3.4 两个平台转型的难点和对策
        3.4.1 推行体制改革降低转型阻力
        3.4.2 以互联网思维尽早转型
        3.4.3 不跟风勇于探索转型成功模式
第四章 新闻平台转型路径研究
    4.1 首要解决新闻渠道失灵问题
        4.1.1 新闻公众号运营
        4.1.2 APP新闻移动客户端能不能救报纸?
        4.1.3 如何破解内容同质化问题?
        4.1.4 如何增加用户参与感提高黏度?
    4.2 创新吸引受众的方式
        4.2.1 众筹新闻模式
        4.2.2 阅读分利模式
    4.3 新闻采编流程改革
        4.3.1 为什么要进行采编流程改革
        4.3.2 中央采编厨房的流程再造和适用性
    4.4 记者编辑的转型
        4.4.1 思想先转型,坚守新闻理想
        4.4.2 坚持内容为王,增强优质内容的持续供应
        4.4.3 坚持用户为本,精准了解受众
第五章 报业经营平台转型路径研究
    5.1 报纸保值策略
        5.1.1 挖掘政务合作需求
        5.1.2 以社区为阵地开展读者服务
        5.1.3 报纸的版权保护
    5.2 存量创新策略
        5.2.1 内部创业和项目孵化
        5.2.2 内部创业和项目孵化的难点与对策
    5.3 上市融资策略
第六章 四种报业集团转型路径的突破口剖析
    6.1 以游戏平台为突破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转型路径
        6.1.1 体制改革破除壁垒和束缚
        6.1.2 制定发展战略提升转型
        6.1.3 上市融资掌握资本主动权
        6.1.4 收购游戏网络平台获取大量用户
        6.1.5 布局“新闻媒体、数字娱乐、智慧服务、文化产业投资”3+1平台
        6.1.6 投入互联网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交易中心
    6.2 以多元经营为突破口: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转型路径
        6.2.1 借助阿里巴巴、百度贴吧、腾讯技术平台切入互联网
        6.2.2 从单一化、碎片化到多元化经营
        6.2.3 与当地政府合作,获得重大支持
    6.3 以全媒体数据库和智库为突破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转型路径分析
    6.4 以客户端为突破口:上海报业集团转型路径分析
        6.4.1 三轮体制和机制改革
        6.4.2 报业集团与创业团队捆绑开发APP
第七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转型之路
    7.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两个平台转型战略分析
        7.1.1 两个平台转型基本情况
        7.1.2 制定转型战略目标
    7.2 转型与改制结合,建立高效的管理决策层
        7.2.1 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推行公司化管理
        7.2.2 建立平战结合的中央采编厨房
    7.3 上市融资,做大非报经营产业
    7.4 调整人才结构,提高经营和网络技术人员配比
    7.5 加快数据库建设,形成内容和用户数据库
    7.6 新闻产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7.6.1 增强舆情服务和智库功能
        7.6.2 内容为王和丰富呈现
        7.6.3 打造“生活圈”和电商购物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游客需求的浙江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旅游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
    2.1 乡村旅游及其产品概念阐述
        2.1.1 乡村旅游
        2.1.2 旅游产品
        2.1.3 乡村旅游产品
    2.2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2.2.1 乡村旅游产品与RMP理论
        2.2.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第二曲线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乡村旅游研究成果综述
        2.3.1 乡村旅游研究趋势
        2.3.2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2.3.3 国内外乡村旅游产品研究
        2.3.4 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
        2.3.5 乡村旅游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章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3.1 桐庐县概况
    3.2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历程
    3.3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状况
        3.3.1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资源概况
        3.3.2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4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类型单一,同质现象严重
        3.4.2 产品时间性延续不强,存在设施闲置现象
        3.4.3 产品结构欠优,趋同现象明显
        3.4.4 产品层次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3.4.5 产品营销乏力,品牌意识不强
        3.4.6 经营水平低,管理人才短缺
第四章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分析
    4.1 调查方法
        4.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4.1.2 调查方式
    4.2 问卷调查初步结果
        4.2.1 问卷调查样本构成
        4.2.2 乡村旅游行为方式
        4.2.3 乡村旅游需求结构
    4.3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4.3.1 出游时间的选择
        4.3.2 停留天数的选择
        4.3.3 出游方式的选择
        4.3.4 信息渠道的选择
    4.4 乡村旅游消费需求特征
        4.4.1 消费心理分析
        4.4.2 消费需求分析
    4.5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满意度总体评价的信度分析
    4.6 游客对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满意度分析
        4.6.1 桐庐县乡村旅游最让人满意的方面
        4.6.2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需要提升的方面
        4.6.3 乡村旅游体验前后对比
    4.7 乡村旅游效果评价
    4.8 乡村旅游旅游需求特征评价
第五章 基于游客需求的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
    5.1 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目的
    5.2 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方向
    5.3 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措施
        5.3.1 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全产业链
        5.3.2 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坚持绿色低碳
        5.3.3 适应智慧旅游时代市场需求
        5.3.4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精品与特色化发展
    5.4 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
        5.4.1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提升
        5.4.2 乡村旅游产品管理提升
        5.4.3 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提升
        5.4.4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讨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游客需求调研
致谢

四、《快讯》以“快”吸引人 以“实”服务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创意阶层”:《新视线》封面图像的身份表征[D]. 林珊.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2]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林宇菁. 山东大学, 2020(05)
  • [3]厦门市政务微信运营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 廖诗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D]. 王艺.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5]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内容建设模式研究[D]. 戚阿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人民日报》纸质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十九大报道的对比研究[D]. 何文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7]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D]. 贾军. 武汉大学, 2017(06)
  • [8]论媒体融合视野下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之路[D]. 王娇. 西南大学, 2017(02)
  • [9]我国报业集团两个平台转型路径研究 ——兼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转型之路[D]. 邓晓衡. 广西大学, 2016(02)
  • [10]基于游客需求的浙江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D]. 束良勇. 广西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快”以“快”吸引人,以“真”服务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