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体会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武家竹[1](2021)在《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期的发病情况,并对照西药组评价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及提高远期疗效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及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课题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52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到治疗组26例,以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为治疗方案,1次/周;对照组26例,以患处涂抹卤米松乳膏为治疗方案,2次/天,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随访期均为8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观察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瘙痒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情况,对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其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皮损评分、瘙痒评分及DLQI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后两组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式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改善效果相当。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结合火针疗法比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瘙痒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与随访1月、2月的皮损评分、瘙痒评分及DLQI评分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第1月、第2月时仍有疗效;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第1月、第2月时,疗效逐渐洗脱;比较随访1月、2月时两组的各项指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皮损、缓解瘙痒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3.针刀结合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西药外用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本病的总体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84%。结论1.针刀结合局部火针及西药外用两种干预方案对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改善其临床症状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为明显。2.针刀结合火针治疗在远期改善患者皮损、瘙痒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闫敏[2](2021)在《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改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改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提供临床依据,亦为瘙痒性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将6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依次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的33例患者采用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治疗,火针点刺皮损所在,3天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联合抽血对侧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4穴行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的33例则采取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日1次,每次10mg,连服30天为1个疗程,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后的VAS评分、四条目瘙痒问卷评分、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评分和DLQI量表评分并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为96.97%,对照组为81.25%,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四条目瘙痒问卷评分、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分、皮损形态评分的比较后发现,治疗前两组组间各项分值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分值均有降低,提示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3.DLQI量表评分:经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有降低,且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后发现,在改善瘙痒症状复发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火针联合自血疗法和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神经性皮炎均有疗效,但火针联合自血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要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2.火针联合自血疗法在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复发方面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3.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适宜临床推广。

王丹[3](2021)在《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与润燥止痒胶囊对比进行临床观察,旨在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证明本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牛皮癣血虚风燥证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养血润燥汤,对照组给予润燥止痒胶囊。两组同时外用青鹏软膏。15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患者复发情况。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显示,两组各脱落2例,实际完成66例。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是9例、11例、9例、4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是3例、6例、15例、9例,总有效率为72.73%。分析表明,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皮损面积、颜色、形态、厚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瘙痒、心烦、失眠程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表明,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胡梦妮[4](2021)在《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将毫火针与围刺针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上进行对比分析,以相关临床指标作为实验依据,进一步明确毫火针与围刺针的临床作用机理,阐明毫火针治疗瘙痒性疾病的独特优势及临床高效性。为今后毫火针针刺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来自国医堂外治中心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65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毫火针组与围刺针组。治疗着重于局部瘙痒、丘疹、皮肤干燥脱屑或肥厚增生等部位。毫火针组针对患处使用毫火针治疗,疾入疾出,不留针;围刺针组针对患处进行多层次包围型针刺,留针30分钟。整个疗程共8次,一周2次。观察两组针刺操作前后皮损及瘙痒好转程度,并于疗程结束后1至2月内密切关注患者的复发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毫火针及围刺针治疗本病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本次研究发现,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的相关指标(EASI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毫火针与围刺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治疗有效。(2)在皮损改善面积比较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针对皮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瘙痒程度缓解情况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缓解瘙痒的能力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瘙痒缓解时间与瘙痒持续时间的比较中,毫火针止痒速度快,治疗病程较短。(5)在综合疗效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的综合疗效水平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复发率分析中,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瘙痒性皮肤病的复发。结论毫火针与围刺针均能有效的改善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程度、皮损状况、减少瘙痒频率及瘙痒持续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二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疾病的复发率低,操作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毫火针对瘙痒性皮肤病(本研究主要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这三种疾病)的最佳有效干预疗程是4周。毫火针与围刺针相比较,毫火针治疗后局部皮损愈合更佳,治疗起效时间及瘙痒持续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临床有效性更高,综合疗效更佳,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首选。

林心然[5](2021)在《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既往相关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发现,羌月乳膏对治疗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以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激素类药物尤卓尔软膏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皮肤屏障测试仪及皮损症状评分与自拟中医证候评分对受试者皮损的不同疗程阶段进行量化评分,以各项评分总分计算有效率与皮肤屏障观察指标为临床观察数据,评价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有效性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为丰富神经性皮炎外治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劣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的方法。收集我科符合纳排标准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用药为羌月乳膏,对照组用药为尤卓尔软膏,指导两组受试者均按照统一的方法用药,试验组用药疗程为28天,对照组按照用药说明疗程为14天。于三个时间观测点记录治疗情况,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4±3d、治疗28±3d。而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最后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有效率对比:治疗14±3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28±3天后,两组总有效率相等,均为88.24%,故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试验组显效率为79.41%,对照组显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对照组尚未有不良反应报告。试验组复发率17.65%,对照组复发率26.37%。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2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22.79±0.30,对照组22.44±0.2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9.53 ±0.35,对照组10.65 ± 0.33,经比较两组评分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主客观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色泽、肥厚程度、苔癣样变数目、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除主观症状(包括瘙痒及失眠焦虑症状)外,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皮肤屏障指标评价对比:治疗前,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2.33±6.15、10.29±0.89、55.29±2.50、70.15±1.18;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0.06±2.24、11.44±1.14、60.38±2.11、69.94± 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皮损皮肤屏障数值均与自身正常皮肤皮肤屏障数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23.41±13.68、2.97±0.33、62.00±2.13、80.88±0.91;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 14.79±1.99、8.35±0.90、60.29±1.88、72.47±0.93。除水分度评分(ML)经检验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数值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不同转归组的皮肤屏障修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及无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屏障评分值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显效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皮肤水分度(ML)与皮肤屏障评分值分别与好转组、无效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三组的数值评分依次降低,无效组皮肤屏障评分为最次,试验组药物对皮肤屏障修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结论:1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形态、面积、色泽、肥厚程度及苔癣样变数目。对于该病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值流失、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有关。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是弱效激素尤卓尔软膏,两者均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治疗效果,羌月乳膏疗效非劣于尤卓尔软膏。3在皮肤屏障修复方面,羌月乳膏优于尤卓尔软膏,其疗效与皮肤屏障修复程度呈正相关,证明羌月乳膏在改善皮损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缓慢持续作用,患者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坚持使用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张琦[6](2021)在《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60例患者(符合神经性皮炎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位30例,治疗组予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对照组予复方氟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连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的客观症状积分、瘙痒积分及症状总评分,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评定两组患者疗效。同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和安全性评估。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愈显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有效率经过秩和检验,得出P=0.011<0.05,说明两组存在差异性。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2.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状态、肥厚程度、皮损颜色、皮损面积以及瘙痒程度评分经分析后得出: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性。3.两组患者治疗2周末的客观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各客观症状组间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两组客观症状总积分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1.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减退色素沉着,止痒效果尚佳。2.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明显优势,上述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杨晓仙[7](2020)在《神经性皮炎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总结各医家治疗本病的辨证规律及临床用药经验,为临床工作、科研、教学提供参考,并对导师张池金主任使用中药汤剂治疗本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其对神经性皮炎的作用机理,论证其安全有效性,为治疗神经性皮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方法证治规律研究:检索1949年10月至2020年1月发表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的有关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依据纳排标准筛选出文献177篇,辨证用药数据225条,建立病案数据库,在录入数据时,需要对原始资料的证型、所用处方、药物名称进行数据预处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对神经性皮炎的证候、用药信息进行频次统计,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方法挖掘神经性皮炎治疗的常用药和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等。临床观察: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本研究标准的神经性皮炎患者76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38例内服自拟疏肝疗癣汤加减,对照组38例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证治规律研究:1.本研究涉及药物234种,前19味药物频次均大于40次,分别是当归122、生地黄117、甘草109、白鲜皮86、刺蒺藜83、防风75、牡丹皮69、赤芍68、苦参66、白芍63、蝉蜕60、地肤子57、川芎48、荆芥48、全蝎44、首乌藤43、黄芩43、柴胡42、丹参41。2.药物四气分布以寒、温、平药为主,寒性药(48.59%)>温性(28.40%)>平性(19.92%)>凉性(2.81%)>热性(0.27%);五味分布以苦、甘、辛药为主,苦味药(33.85%)>甘味药(31.66%)>辛味药(24.78%)>咸味药(4.79%)>酸味药(3.55%)>涩味药(1.37%);药物归经分布以肝经为主。3.常用药物种类有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4.纳入研究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剂225首中,以自拟方97首最多,占43%。5.通过对收录的225首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支持度为10%时,组方规律见网络视图16,包括生地黄、当归、甘草、刺蒺藜、白鲜皮、防风、牡丹皮、地肤子、苦参、栀子、赤芍、白芍、蝉蜕、荆芥、柴胡、川芎、全蝎、首乌藤、乌梢蛇、丹参、僵蚕、熟地黄、鸡血藤、黄芩、麦冬、酸枣仁;当支持度为25%时,从图16中可明确得出4组核心药对:生地黄与当归,甘草与当归,生地黄与甘草,当归与刺蒺藜。6.神经性皮炎最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证、风湿热证、血热风盛证、肝郁化火证、血瘀证、阴虚失养证、风湿蕴肤证等。(1)血虚风燥证常用药为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地黄、赤芍、川芎、白鲜皮、刺蒺藜、防风、首乌藤、鸡血藤、甘草;(2)风湿热证常用药为苦参、白鲜皮、黄柏、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蝉蜕、防风、甘草;(3)血热风盛常用药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栀子、黄芩、苦参、白鲜皮、当归、甘草;(4)肝郁化火证常用药为柴胡、牡丹皮、龙胆、栀子、黄芩、当归、白芍、生地黄、首乌藤、赤芍、白鲜皮、甘草;(5)血瘀证常用药为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乌梢蛇、柴胡、白鲜皮、僵蚕、防风、生地黄、赤芍、熟地黄、茯苓、酸枣仁、甘草;(6)阴虚失养证,本型多与血虚证并见,常用药为生地黄、麦冬、白芍、熟地黄、当归、赤芍、牡丹皮、玄参、白鲜皮、甘草;(7)风湿蕴肤证常用药为地肤子、白鲜皮、苦参、全蝎、蝉蜕、防风、刺蒺藜、当归、首乌藤、甘草。7.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算法,共得到15个新方组合。临床观察: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4.7%,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情程度总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各病情程度积分比较,两组瘙痒程度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伴随症状积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积分比较,均为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且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由此说明两种疗法治疗本病均有效,在改善瘙痒方面疗效相当,在缓解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伴随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证治规律研究: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药药物性味多为寒温平、苦甘辛,归经以肝经为主,功效以清热、补虚、祛风为主,核心药对为生地黄与当归,甘草与当归,生地黄与甘草,当归与刺蒺藜,还总结了神经性皮炎常见证型和各证型用药规律,并挖掘出新方若干,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临床观察:自拟疏肝疗癣汤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尤其善于减轻甚至消除患者失眠、焦虑、烦躁、注意障碍、悲哀或忧愁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稳定、经济、安全、复发率低,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娜[8](2020)在《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治疗神经性皮炎后皮损的改善情况、瘙痒的缓解时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客观评价火针结合挑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情况,为减少病情复发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三分离的临床研究办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各33例。A组采用火针点刺皮损局部,同时背部反应点挑刺,每周1次,共治疗4次。B组选用卤米松乳膏薄层涂擦于皮损处,并缓和地摩擦,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四周后停药。治疗后随访2个月。运用皮损相关量表及DLQI量表,观察记录两组病例皮损情况、瘙痒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及随访期间患者皮损积分,探讨火针结合背部挑刺的疗效及持续性效应。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线相比较(P>0.05),分布比较均衡,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月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第2月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第2月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无差异(P>0.05),火针加挑刺组与西药组总体疗效相当;两组瘙痒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加挑刺组优于西药组。(2)两组治疗2周后各症状积分除瘙痒程度及干燥脱屑外,其余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瘙痒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干燥脱屑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3)两组治疗后部分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瘙痒程度、皮损厚度及伴随症状方面,火针加挑刺组优于西药组,在干燥脱屑方面,西药组优于火针加挑刺组,其余症状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皮肤病生活质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加挑刺组优于西药组。(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随访第2月复发率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加挑刺组优于西药组。(7)两组安全性、依从性均良好(P>0.05)。结论:1.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与常规西药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2.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可快速缓解瘙痒、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较好地维持疗效、降低复发率,其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组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杨瑞,杨波,王文成,杨景煜,郭静[9](2019)在《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从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的方药、针灸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论述当前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黄秀琴[10](2019)在《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来源于我科门诊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70例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病例数相等,均为35例。实际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最终仅有34例患者坚持完成研究,而对照组为33例。治疗组给予吾师自拟方养血润肤汤内服联合火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制剂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将各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客观症状(皮损面积、丘疹、苔藓样变数目、肥厚程度、皮损颜色)、主观症状(瘙痒、失眠程度)、症状总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给予每组患者疗效判定。另外,观察每组疗程结束后随访2月的复发情况和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两方面)。结果:1.治疗4周末,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客观症状评分、主观症状评分以及DLQI积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治疗2周末,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再将两组患者症状总评分进行组间比较,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继续治疗至4周以后,两组间比较,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3.治疗4周末,治疗组愈显率(67.65%)明显优于对照组(45.45%),经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本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不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皮损形态、瘙痒及生活质量情况,而且在减轻患者皮损颜色、失眠等方面亦收效满意。2.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且上述指标及总体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故比传统疗法更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改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牛皮癣的认识
    2 近现代医家对牛皮癣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项目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治疗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
        7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4)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一般资料
        1.2.1 研究对象来源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记载
        1.2 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认识
        2.1 瘙痒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
    3 对火针疗法的认识
        3.1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3.2 火针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3 火针操作的注意事项
        3.4 毫火针的优势
    4.围刺法
        4.1 围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4.2 围刺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4.3 围刺法的注意事项
        4.4 围刺法的优势
    5.方案确立依据
        5.1 实践依据
        5.2 理论依据
    6.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7.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5)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与治疗
        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1.2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举隅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3.1 内治法
        3.1.1 从血瘀论治
        3.1.2 从血虚论治
        3.1.3 肝郁化火
        3.1.4 风湿蕴热
        3.2 外治法
        3.2.1 洗剂
        3.2.2 酒剂、酊剂
        3.2.3 醋剂
        3.2.4 熏蒸剂
        3.2.5 膏剂(软膏)
        3.2.6 油剂
        3.2.7 中医其他疗法
        3.2.8 中西医联合外治
        4 中医对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流行病学
        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精神心理方面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
        2.2.1 神经系统
        2.2.2 免疫系统
        2.2.3 内分泌系统
        2.3 胃肠功能紊乱方面
        2.4 机械物理刺激方面
        2.5 遗传方面
        2.6 其他方面
        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3.1 系统治疗
        3.1.1 抗组胺药
        3.1.2 钙剂及维生素类
        3.1.3 镇静安眠抗抑郁药
        3.1.4 病损封闭
        3.1.5 雷公藤制剂
        3.1.6 免疫调节剂
        3.1.7 其他药物治疗
        3.2 局部治疗
        3.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3.2.2 免疫调节剂
        3.2.3 非甾体抗炎药
        3.2.4 维生素D3衍生物
        3.2.5 角质松解剂与维A酸类制剂
        3.3 物理疗法
        3.4 其他
        4 西医对本病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设计类型
        2.2 设计方法
        2.3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对象
        4 诊断标准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 病例选择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剔除标准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5.4.1 受试者自行退出
        5.4.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5.5 脱落病例的处理
        6 治疗方案
        6.1 治疗药物
        6.1.1 治疗组药物
        6.1.2 对照组药物
        6.1.3 用药方法
        6.1.4 注意事项
        6.1.5 合并用药规定
        6.1.6 研究设备
        7 数据观察
        7.1 一般数据观察
        7.2 临床观察指标
        7.2.1 皮肤屏障数据评分
        7.2.2 皮损主客观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8 时间节点
        9 疗效评判
        10 安全性评价
        11 不良事件处理
        12 统计方法
        13 技术路线
    二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性别
        2.2 年龄
        2.3 职业
        2.4 BMI指数
        2.5 学历
        2.6 民族
        3 临床情况
        3.1 病程
        3.2 靶皮损部位
        3.3 过敏史
        3.4 治疗史
        3.5 既往史
        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4.1 治疗前评分对比
        4.2 结果评分
        5 不良反应
        6 随访情况
    三 结论与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2 临床资料分析与讨论
        3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皮肤屏障数据分析
        4 安全性及随访分析
        5 药物分析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5.2 羌月乳膏方药分析
        5.3 羌月乳膏疗效评价
        6 神经性皮炎治疗与皮肤屏障修复关系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分组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症状积分与疗效比较
        2.1 瘙痒评分比较
        2.2 皮损状态比较
        2.3 肥厚程度比较
        2.4 皮损颜色比较
        2.5 皮损面积比较
        2.6 客观症状总评分比较
        2.7 疗效对比
    3 随访情况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4.1 实验室数据对比
        4.2 不良事件比较
讨论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2 立论依据
    3 划痕疗法的起源
    4 划痕疗法的理论分析
    5 金黄膏的组成及分析
    6 划痕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7 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神经性皮炎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性皮炎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收集
        2.2 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录入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用药频次
        3.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布情况
        3.3 不同功效药物使用情况
        3.4 所用方剂情况
        3.5 基于关联规则组方规律
        3.6 神经性皮炎的证型分布结果
        3.7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
    讨论
        1 常用药物分析
        2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 对不同功效药物使用分析
        4 对治疗所用方剂分析
        5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6 常见证型的用药分析
        7 新方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治疗方法
        6.2 随访
    7 疗效评定
        7.1 观察指标
        7.2 病情程度分级
        7.3 不良反应
        7.4 随访
        7.5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学处理
    9 统计结果
        9.1 基础资料
        9.2 两组各指标检测结果
        9.3 不良反应
        9.4 病例脱失情况
        9.5 随访1个月结果
    结果分析
        1 临床疗效分析
        2 复发情况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2 西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3 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
        4 自拟方剂分析
        4.1 组方依据
        4.2 药物作用分析
        5 注重心理疏导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或提前退出试验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1.7 剔除及脱落处理
        1.8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1.9 伦理学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研究流程图
        2.3 临床研究方法
    3 观察记录
        3.1 一般观察项目
        3.2 疗效观测项目
        3.3 临床评价方法
    4 统计与分析
        4.1 分析软件
        4.2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组、剔除、脱落情况
    2 基线情况分析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起病病程比较
        2.4 证型比较
        2.5 治疗前皮损单项分值比较
        2.6 治疗前皮损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DLQI的比较
    3 组内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的比较
        3.2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DLQI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自身随访皮损积分的比较
    4 组间比较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总分的比较
        4.2 两组受试者瘙痒缓解时间的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DLQI的比较
        4.4 两组治疗后DLQI单条观察指标比较
    5 两组患者皮损积分的比较
        5.1 两组治疗2周后各皮损单条评分的比较
        5.2 两组治疗结束各皮损单条评分比较
        5.3 两组治疗各阶段皮损总分比较
    6 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7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8 两组依从性比较
    9 两组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神经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2.西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在LSC的治疗上的概况
    3.火针疗法
        3.1 火针疗法的发展
        3.2 火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3.3 火针止痒的机理
        3.4 火针治疗肥厚型皮损的机理
    4.挑刺法的选择
    5.火针结合挑刺的优势
    6.关于本试验初期的一些考虑及后期的调整
        6.1 纳入病例的年龄选择
        6.2 针具的选择
        6.3 观察指标的增删
    7.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7.1 皮损的改善情况
        7.2 患者的随访情况
        7.3 DLQI的改善情况
        7.4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观察表
    附件3 成果
    附件4 病例展示

(9)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治疗
    2.1 中医方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
3 西医治疗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其他治疗
6 结语

(10)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2.1 古籍文献研究
        2.2 当代中医各家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3 中医学对火针的认识
        3.1 火针的历史渊源
        3.2 火针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1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设计方案
    1.1 研究方法
    1.2 技术路线
    1.3 设计方案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
        1.1 性别、年龄、病程(见表3)
    2 治疗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客观症状评分对比(见表4)
        2.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主观症状评分对比(见表5、6)
        2.3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症状总评分对比(见表7)
        2.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评定(见表8)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积分对比(见表9)
    3 随访情况
    4 安全性评估
        4.1 实验室相关指标分析
        4.2 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方药分析
        2.1 养血润肤汤方药组成
        2.2 养血润肤汤组方分析
    3 火针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优势
        3.1 中医治疗原理
        3.2 现代医学研究
        3.3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优势
    4 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松解夹脊穴结合局部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武家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11)
  • [2]火针联合自血疗法改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D]. 闫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D]. 王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D]. 胡梦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D]. 林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神经性皮炎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体会[D]. 杨晓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火针结合背部挑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 刘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研究进展[J]. 杨瑞,杨波,王文成,杨景煜,郭静.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6)
  • [10]养血润肤汤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D]. 黄秀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