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

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

一、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1](2021)在《济南市减税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减税降费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也是近几年政府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减税”是国家按照税收政策法规对纳税人的应纳税款进行减征或免征,可以起到降低税负,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2019年我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和往年相比,此次减税规模大、范围广、时效长。但是减税给纳税人“降成本”的同时,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压力,那么,以牺牲财政收入为代价的减税政策,究竟能否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社会焦点问题,对济南市减税政策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减税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我国近几年出台的一些减税政策,对减税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同时利用了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回归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济南市减税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分析,详细论述了济南市减税政策的基本落实情况,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减税效应从微观市场主体到宏观经济的传导过程。本文作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总结了在减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济南市减税政策效应的研究,证明了减税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负担、释放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对减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调整,有可能制约减税政策持续发挥效应。对此,作者从政策改良的视角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建议。

刘诗古[2](2020)在《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文中认为1949—1951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收支不平衡,赤字数额大。广大人民在欢呼"站起来"的同时,不得不背负起伴随着胜利而来的财政负担。在加强对农业税、工商业税的征收和管理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政权积极利用货币发行和公债推销等金融手段增加收入、回笼货币,在短时间内结束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实现收支平衡。这一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政权财政汲取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对资源的汲取能力并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突然大幅提高的,而是逐渐形成于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有力打击了处于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中间掮客"群体,不仅强化了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而且将财政税收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行政控制之下,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推行。

柳直[3](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宁茜[5](2020)在《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匹配实际上是资源的充分配置问题,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够协调发展。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进一步壮大设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任务。但当前黑龙江省却出现了新兴产业与就业不相匹配的问题,现有人力资本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据《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17—2018年)》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占56%,技能人才占27%,经营管理人才占17%,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等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也均处于紧缺人才的行业之列。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同时,黑龙江省失业率却高于全国大多数省份,这说明就业结构转换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并未能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论文将黑龙江省的新兴产业和就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新兴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采用调查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结合就业量及就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发现黑龙江省存在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就业者大多集中于中低端服务业、低端产业失业与人力资本劳动力缺口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化明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探讨问题成因,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扶持重点、人力资本流失、传统产业失业人员转型、高校专业设置这几个方面。通过利用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运用协调系数与结构偏离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黑龙江省新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面看似处于基本相匹配的状态,但新兴产业中仍存在劳动力缺口,传统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新兴产业内部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皆存在劳动力缺口,其中第二产业相对协调,第三产业最待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和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产业整体发展、减少人力资本外流、加强劳动者技能和人才培养的对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就业结构能够快速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梁倩[6](2020)在《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个研究财政税收的博士生,怎么会研究扶贫问题?似乎研究扶贫问题有些偏离了专业。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仔细想一下还是有些偏颇。众所周知,扶贫或者说反贫困历来都是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中国政府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把农村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程,近年来更是把它作为中国政府必成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政府要卓有成效地进行这项耗资巨大的扶贫工程,在资金方面的主要来源便是财政。因为扶贫或者说反贫困是扶危济困,拯救苍生,它追求的不是盈利赚钱,而是扶危济困,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因此,从资金性质来讲,财政资金更加适合用于这项事业。而几十年扶贫事业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也因此,研究扶贫或者说反贫困,也应当是从事财政研究的学人应尽的本分。也许有人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国家不是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吗?既然如此,那么你写这篇关于贵州农村深度贫困与反贫困的论文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此我是这样认识的,国家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其前提是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即贫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这几年已经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调整到3000元以上)即为脱贫。而这个标准从国际上看,是介于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和稳定温饱贫困标准之间的标准。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我国在2020年是完全可以实现脱贫目标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可以超额实现的。但如果按照稳定温饱标准,则很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人口。换言之,国家宣布的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还是一种低水平上的脱贫,一旦贫困标准提高,马上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比如,我国2011年将农村贫困标准由1274元提高到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立马就由2010年的2688万人上升到1.28亿人,增加1亿多。这一点在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都居全国前列的贵州将会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农村反贫困很可能是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到2020年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可以说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即完成进行时。对此,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回顾历史,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贫困便伴随着人类走过每一个发展的阶段,也遍布了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角落。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对于贫困研究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滞,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为人类了解贫困和向贫困宣战奠定了优秀的理论基础。比如,对贫困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从朗特里的绝对贫困,到彼得·汤森的相对贫困,再到多维贫困指数、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的提出,人类对贫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贫困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其表现主要是绝对贫困,也称之为生存贫困;在发达的国家,其主要表现是相对贫困;而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的贫困现象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交织于一体,而且更多的是绝对贫困。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事业最为复杂,也最为艰巨。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随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不断推进,到现阶段,扶贫攻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深度贫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深度贫困”。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事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同时具有更大的意义。贵州省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反贫困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诸多历史原因,以及各种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贵州省的贫困状况,较之于全国其他省份,一直以来都更为严峻,可以说,贵州省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是全国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此外,贵州省的深度贫困村,又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村落,同时又大量地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区,自然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人地矛盾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贵州省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和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亲自主持召开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现象将在2020年全部消除,而贵州省面临着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贫困状况,能否按期保质地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是否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案,继续消除相对贫困,仍然是摆在贵州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成因进行系统探究,以及对贵州省农村这些年来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搞好贵州省农村减贫事业提供比较科学的政策建议。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贫困、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文献着作,查阅了大量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作者对贵州省多个市、州下辖的深度贫困村进行了实地的田野调查。作者根据“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基本原理,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五个生计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与贵州农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细分指标,并据此设计了一份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调查问卷,通过长期走访调查,获得了大量来自深度贫困农村和深度贫困农户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在本文中,作者沿着贫困界定研究、贫困成因研究、反贫困理论,包括财政反贫困理论研究、贵州省贫困状况、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4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状况、田野调查数据统计及实证分析、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财政减贫效率实证分析、贵州省减贫事业的成就与不足,以及今后政策建议研究思路,来进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共分析。在本文中,作者对贵州省2013年到2017年的部分经济与社会指标进行梳理,将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部分社会经济指标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省农村深度贫困状态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指导框架,对于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的调查数据,从五个生计指标出发,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客观地呈现了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农户的生计状态以及致贫原因。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农村,其贫困现象就地理分布而言,主要呈现出“片状集聚”的特征,集中出现在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沟坝河谷区等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同时,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与民族地区又呈现出相当的重叠性,因此又具有民族性特征。就贫困状况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呈现出“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因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特点。就致贫因素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致贫因素,几乎涵盖了“民族的、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所有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深度贫困状况,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狠抓“教育扶贫”等多项扶贫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贵州省的贫困状况,但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各项生计资本,尤其是与财政有关的交通、通讯、水利灌溉、饮用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建设、五保户和低保户的补助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前述分析基础上,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进一步搞好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首先提出要正确认识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明确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而避免扶贫工作中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其次,提出要处理好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再次,论文还从可持续生计理论出发,对加强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个方面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具体的建议和举措中,提出要完善和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作用。提出要补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基础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条件、合理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有效措施,对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五项生计资本进行全面改善和提升,持续推进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精准扶贫事业。

赵海松[7](2020)在《上海市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各国税务机关不断改进征收管理策略,在征收管理措施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在机构设置上强调集约化、扁平化和机关实体化运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目的是能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即税收流失率降到最低)、实现税收风险的降低和企业纳税遵从度的提升。因此,将风险监管和税收管理等管理学科的理论相融合,在日常征收管理中注重针对企业税收风险特点的税收风险监管工作成为税务机关的必然选择。按照风险监管的基本方法,建立税收风险监管模型,对不同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管理,将有限的征收管理资源优先应用于高风险的管理对象,可以进一步地增强税源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随着中央深化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税务总局不断推进税收风险监管工作并大力建设并完善税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确定了税收风险监管工作的税务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并配置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在我国基层税务机关中开展针对特定企业群体税收风险特点的税收风险监管工作的条件业已成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起步和腾飞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鼓励创业创新并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度也再次升温。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带来的大部分企业为“注册型”小企业,这种企业数量多、税收风险大,在全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目前的税收风险监管模型多是针对企业行业类型的群体税收风险特点而建立的,而对其它特定企业群体税收风险监管模型的研究极为匮乏,这也说明税收风险监管模型的建立思路亟待开拓。本文选取了上海某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群体--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和基础数据采集与分析,阐明了该企业群体的纳税遵从度、税收特点、经济作用、税收风险监管现状和税收风险问题以及成因,论述了针对该企业群体建立税收风险监管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后再通过设置各类指标并进行修正,按照税收风险识别、行业风险等级排序和风险应对实例并反馈的整个风险监管流程,以降低目标企业群体税收征管风险为目的,建立了一个针对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群体税收风险特点的税收风险监管模型;最后结合金山区当前对“注册型”小企业税收管理的现实需要,以降低目标企业群体纳税遵从风险为目的,就如何有效加强针对该企业群体的税收风险监管提出了日常征管和纳税服务方面的相应举措,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税务部门管理此类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引出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还基于国内外税收风险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明确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税务机关对于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研究的共性和特性,此外也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定义了小企业、“注册型”小企业等相关概念,并介绍了风险、纳税遵从风险与税收征管风险等税收风险、风险管理、税收监管风险和税收风险监管模型建立流程等本文研究所依赖的一些税收风险监管领域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通过对基础数据、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和个别访谈内容的分析得到的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基于这些企业的税收风险监管现状,概括了当前针对目标企业群体的税收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第四章是在前一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相关涉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针对该企业群体特点,就如何降低所研究的目标企业群体的税收征管风险,运用风险控制方法,建立了一个从风险识别、行业风险等级排序到风险应对实例反馈验证的全流程税收风险监管模型。第五章基于前文的分析,除了建立税收风险监管模型,就如何降低所研究的目标企业群体的纳税遵从风险,提出了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李航[8](2019)在《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收是国家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规则和标准,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并且以政治权力为依托,无偿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截止2018年,我国税收收入比1994年增加了30倍,占到全国GDP的17%,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建设和居民生活生产等方面RS县位于中国西部某省农业大县,离省会城市仅80公里,距离新国际机场仅30公里。随着省会城市向南快速发展,两条高速和两条快速通道的大力建设,RS县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RS县税务局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机关,虽然为全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在征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税收风险管理方面有诸多的问题,税收风险较高,征管难度较大。因此,本文选择“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一论题,以RS县税收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外部环境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对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现状及管理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分别对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外在税收征管环境和内部管理堵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归纳分析了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辩证的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目标和战略规划。最后为保障RS县税务局构建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从转变理念、加强宣传税法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税收文化宣传和广泛技术运用等五个方面对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管理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针对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不仅有对RS县税务局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提高征管效率带来便利,而且也对基层税务机关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伟彦[9](2019)在《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税的基层组织和人事管理经历急剧变革。1945年12月,财政部在绍兴地区建立分局,恢复直货两税在基层的征收。随着两税收入的不断增加,税局表现出良好的征收业绩。特别是货物税局的征收成本逐年下降,其效益明显优于同期的直接税局。1948年8月,两税合并为国税稽征局,组织的员额配置和职员结构出现小幅度的优化。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机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国税局不仅难以完成预算任务,而且因经费短缺还出现截留税款、摊派加征的问题。随着税务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荐举与考试成为两种主要的任用途径,并且铨叙部对录用职员的年资、学历进行严格审查。为保障职员利益,税务机关实行官职分离的调遣原则,且现职非因过失不得任意撤免。然而受官僚文化的影响,税务机关的人事管理也存在任人唯亲、更迭频繁等缺陷。货物税是绍兴地区最重要的国税收入,政府十分重视征管制度的改良。首先,为严密控制税源,税局对卷烟厂的机器、产销、闭歇实行严格登记,且对历年绍酒酿缸的数额也进行详细编查。其次,税收的征课技术也实现长足地进步。例如,财政部设计多种国税征解的方法,给予商人灵活选择的便利;历年旺季督征计划的演进,也极大地推动基层税务手续的规范,以及中央政令执行的效率。最后,完税照证种类逐渐由繁到简,统一化的趋势十分显着。通过分析上述三项内容,发现货物税征管制度的实践过程明显受到地方利益团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围绕锡箔税收入的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法团产生长期地争夺;酒税是分期匀缴还是随销随税,这在征税机关与纳税商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处理照证遗失、注销等问题时,税局的行政管理更是受到来自上级机关和纳税人团体的监督。在政府不断强化征收之时,货物税出现欠税和逃税的问题。酒税拖欠的规模逐年扩大,分局追缴工作却是收效甚微;因武装军人和投机商人的走私,锡箔逃税之风始终未能被彻底遏制。为保障国家收入、维护正当商人经营,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税收流失,但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统一稽征与查验工作以后,税务机构与交通部门、地方组织进行密切协作,但分局依旧存在把控不严、阻碍运输的弊病;对于违章行为的处罚,政府虽然提高了惩治力度,并完善司法介入程序,但“私酿私售”、“漏税”、“未税私运”、“印照重用”、“未报验”等违章行为依然屡禁不绝。税收流失与纳税人的不遵从密切相关,而绍兴地区商人的减税和免税运动更是此起彼伏。因税收负担沉重,酒商频繁以各种理由向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税额。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虽然也免除部分商品的税收,但围绕土酒和茶叶的免征还是产生持久的对抗。所利得税和印花税是本地直接税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征管政策的落实遇到很大阻力。为减少征收手续的苛扰,政府对营利事业所利得税进行简化稽征的改革,但政策在税理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这极大地损害税收的公平性。对于政府的简化稽征而言,纳税商人团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协助税局查核账册,另一方面也团结商人进行请愿和抗争。此外,印花税政策也出现因时适变和执行困难的现象。印花税票的销售包括税局自售、机关代售、商号领销三种方法。通过订立合同,绍兴中国银行以委托代理的形式销售印花税票,且每年的管理模式、权利义务均有发生改变。发货票是诸多贴花凭证的一种,商号规避开票很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然而受长期以来商业习惯的客观限制,政府不得不对商人消极避税的行为进行妥协。总的来说,民国晚期绍兴地区的国税征管存在许多问题,从中可以管窥国家税收治理的失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基层税局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特权组织的渗透和冲击。一旦中央权威有所放松,组织便有失控的风险,基层税局的行政效率和征收信誉势必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不可否认,国家税征管制度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种制度并不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基层征管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政策缺乏试错的条件,且中央决策目标与现实环境渐行渐远,上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很容易出现脱节。税收负担不均和产业救济匮乏,更是加深纳税人对政府征管的不信任。随着违章治理的逐渐失效,纳税人遵从的政治压力愈加难以支撑。政府单纯以财政目的进行征税,明显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基层税局的高效征管是建立在牺牲公平的基础之上,而政治环境的动乱与恶化使它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胡文君[10](2019)在《红河州税务局税收征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革新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提升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推动下,税收领域产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纳税人数量激增、生产分配复杂多样、税源流动分散隐蔽、偷逃骗税手段繁多等新特征,税收征管工作遭逢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同时,税务部门人手不足、力量单薄,加之征管手段滞后,无法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税收压力日渐增大。为了应对新的挑战,税务部门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探索创新思路,寻求新型的税收征管模式和手段。本文基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视角,以其重要性为切入点,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对税收征管社会化进行理论论证。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方法论,阐述社会化能够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进而减少税款流失。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手段和工具,探讨构建税收征管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以红河州税务局的税收征管社会化状况为样本,从税源管理、营商环境、税收法制、执法监督、税收文化五个方面分析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现状及成效、指标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详细制定五个方面十个类别的优化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方案,即:通过提高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水平、扩大委托代征范围,以强化多方参与的税源管理;创新引入“互联网+众包互助”的宣传模式,积极培育税收社会组织,推进纳税信用增值应用,以优化多元服务的营商环境;国家层面加快立法,地方层面提供保障,以完善多个维度的税收制度;加强社会维权组织建设,健全税收法律救济,以严格全民参与的执法监督;着力建设税收文化,培育提升民众税法遵从。以期为我国当下税收征管社会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从而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推进税收共治发展。

二、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减税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减税政策效应
        2.1.2 微观税负
        2.1.3 宏观税负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凯恩斯学派减税理论
        2.2.2 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2.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5 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济南市减税政策实施基本情况
    3.1 政策执行总体情况
        3.1.1 减税政策梳理
        3.1.2 济南市近十年宏观税负变化情况
        3.1.3 济南市2019 年减税政策执行情况
    3.2 新一轮减税政策特点
        3.2.1 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是主要减免税种
        3.2.2 制造业减免力度最大
        3.2.3 结构性与普惠性并举
    3.3 减税对济南市税收收入的影响
        3.3.1 总体情况
        3.3.2 分区县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减税政策效应分析
    4.1 减税政策的微观效应
        4.1.1 降低企业税负
        4.1.2 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增加
        4.1.3 引导创新研发
    4.2 减税政策的传导效应
        4.2.1 涵养税源
        4.2.2 巩固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4.3 减税政策的宏观效应
        4.3.1 宏观税负降低促进经济增长
        4.3.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4 小结
第5章 制约减税政策发挥效应的问题
    5.1 问题研究
        5.1.1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5.1.2 部分企业税负上升
        5.1.3 企业缺少参与热情
        5.1.4 基层产生抵触情绪
    5.2 原因分析
        5.2.1 缺少减税长效机制
        5.2.2 出台政策缺少论证
        5.2.3 减税具有隐性成本
        5.2.4 忽视基层工作实际
    5.3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6.2.2 持续优化减税政策
        6.2.3 降低减税隐性成本
        6.2.4 减轻基层减税压力
参考文献
致谢

(2)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胜利的负担:1949年前后的财政困难
    (一)财政赤字
    (二)货币发行
    (三)统一财经
二、开源与节流:中财委的“荷包”
    (一)农业税收
    (二)工商业税
    (三)货币公债
三、抗美援朝:中国政府的财经应对
余 论

(3)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结构概念
        2.1.2 新兴产业内涵
        2.1.3 就业结构概念界定
        2.1.4 人力资本概念
    2.2 新兴产业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论依据
        2.2.1 劳动力流动成因理论
        2.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3 熊彼特增长理论
        2.2.4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2.2.5 钱纳里—赛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3.1.1 新兴产业发展概况及比较
        3.1.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1.3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1.4 生物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1.5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1.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1.7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3.2 黑龙江省就业总量及结构现状
        3.2.1 就业总量现状描述
        3.2.2 就业结构统计分析
        3.2.3 新兴产业人才状况分析
    3.3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影响存在的问题
        3.3.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3.3.2 第三产业就业者大多集中于中低端服务业
        3.3.3 低端产业失业与人力资本劳动力缺口并存
        3.3.4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化明显
    3.4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匹配问题的原因
        3.4.1 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重点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3.4.2 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3.4.3 传统产业失业人员转型困难
        3.4.4 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4.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设计及说明
        4.2.3 结果分析
    4.3 产业结构偏差度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设计及说明
        4.3.3 结果分析
    4.4 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实证分析的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促进黑龙江省新兴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5.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产业整体发展
        5.1.1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
        5.1.2 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5.2 减少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外流
        5.2.1 增加针对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5.2.2 政府实施住房补贴、落户等优惠政策
    5.3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养
        5.3.1 强化职业培训活动
        5.3.2 完善失业人员就业指导服务
    5.4 加强人才培养
        5.4.1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
        5.4.2 校、企、政联合培养人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前言
    1.2 农村贫困问题的相关背景
        1.2.1 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伟大成就
        1.2.2 我国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2.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贫困的界定
        2.1.1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说
        2.1.2 贫困的界定----相对贫困说
        2.1.3 贫困的界定----缺乏说
        2.1.4 贫困的界定----排斥说
    2.2 贫困的成因
        2.2.1 贫困的成因----社会文化视角
        2.2.2 贫困的成因----自然环境视角
        2.2.3 贫困的成因----人力资本视角
        2.2.4 贫困的成因----社会制度视角
    2.3 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2.3.1 反贫困体系中参与各方的力量与作用
        2.3.2 财政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2.3.3 财政参与扶贫的作用机理
    2.4 可持续生计理论概述
        2.4.1 自然资本
        2.4.2 人力资本
        2.4.3 物质资本
        2.4.4 金融资本
        2.4.5 社会资本
    2.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5.1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研究
        2.5.2 国内外关于深度贫困(Deep Poverty)的研究
        2.5.3 国内外关于财政反贫困的研究
        2.5.4 小结
3.贵州农村贫困和深度贫困的现状
    3.1 贵州省农村的贫困概况
        3.1.1 贵州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分析
        3.1.2 贵州省农村贫困状况及贫困发生率对比分析
        3.1.3 其他指标的对比分析
        3.1.4 小结
    3.2 贵州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
    3.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集聚地区的贫困现状
        3.3.1 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的概况
        3.3.2 武陵山片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3 乌蒙山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4 滇黔桂石漠化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4 小结
4.贵州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的分析
    4.1 农村深度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相关性
    4.2 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1 指标设计和数据获取的可行性
        4.2.2 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3 反贫困行动计划制定的可行性
    4.3 基于熵权法对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4.3.1 实证分析数据来源
        4.3.2 基于熵权法的实证分析结果
    4.4 主要致贫因素的面板回归分析
        4.4.1 自然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2 人力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3 物质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4 金融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5 社会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6 小结
5.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贫困和减贫认知的分析
    5.1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致贫因素认知的分析
    5.2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政府扶贫认知的分析
    5.3 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认知的分析
    5.4 对政府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进一步需求的分析
    5.5 小结
6.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减贫效率的分析
    6.1 贵州14 个深度贫困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概况
    6.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基础数据分析
    6.3 基于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的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1 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理论
        6.3.2 贵州省14 个深度贫困县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3 县域级地区静态财政减贫绩效分析
    6.4 基于全局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1 基于全局技术的Malmquist指数模型理论
        6.4.2 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3 县域级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5 模型收敛性分析检验
        6.5.1 静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5.2 动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6 小结
7.完善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思路与建议
    7.1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7.1.1 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7.1.2 不能盲目地进行经验“拿来主义”
        7.1.3 正确处理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7.1.4 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
    7.2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相关建议
        7.2.1 完善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
        7.2.2 补足薄弱基础环节增强物质资本
        7.2.3 改善教育培训医疗条件提升人力资本
        7.2.4 因地制宜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
        7.2.5 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防范风险
        7.2.6 重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提升社会资本的作用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扶贫调查问卷(农牧户)

(7)上海市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针对小企业的政策优惠、税收风险特点及税收风险监管研究
        二、国内针对小企业的税收风险监管研究现状
        三、综合评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税收风险监管相关理论简介
        一、风险、税收风险、风险管理及税收监管风险的基本概念
        二、税收风险监管的基本概念及一般流程
第三章 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分析
    第一节 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税收风险及成因
        一、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的成因
    第二节 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税收风险监管现状
        一、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二、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的基本特点
        三、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降低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征管风险的风险控制手段--风险监管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风险识别模型建立的目的、方法及涉税数据采集分析
        一、模型建立的目的及方法
        二、数据采集流程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针对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的建立
        一、确认宏观风险指数
        二、确认风险指数严重程度
        三、设定宏观风险指数阈值(预警值)
        四、计算宏观风险指数
    第三节 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行业税收风险等级排序
        一、计算税收风险积分
        二、划分风险等级并排序
    第四节 选取高风险行业的风险应对实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根据第三方信息,确定评估模型及标准值
        三、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型
        四、运用评估方法分析,发现疑点问题
        五、评估约谈及自查
        六、评估结果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降低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纳税遵从风险的手段--日常征管及纳税服务举措
    第一节 加强“注册型”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一、完善现有的新办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二、加大实名办税力度
        三、加强第三方信息共享的协税护税作用
    第二节 “互联网+”理念在监管“注册型”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推进针对“注册型”小企业的“互联网+征收管理”工作
        二、推进针对“注册型”小企业的“互联网+纳税服务”工作
    第三节 加大对经济园区的税收风险监管力度
        一、参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园区的管理工作
        二、督促经济园区从源头上防控风险
        三、辅导经济园区稳定存量税源,挖掘企业后续税收潜力
        四、大力整顿代理记账中介行业乱象
参考文献
附录 A “注册型”小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 B 个别访谈记录摘要
附录 C 税务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2.2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风险
        2.1.2 税收风险
        2.1.3 税收风险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纳税遵从理论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3.1 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全流程和现状
        3.1.1 全流程和制度
        3.1.2 税收风险管理目标规划
        3.1.3 数据的来源与采集
        3.1.4 税收风险识别和评价
        3.1.5 税收风险应对处理
        3.1.6 税收风险管理评价反馈
    3.2 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3.2.1 问卷调查对象、目的和问卷内容
        3.2.2 问卷调查分析统计
第4章 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税收风险预警系统不够完善
        4.1.2 基层管理岗人员工作任务太重
        4.1.3 RS县纳税人税收遵从度偏低导致税收管理风险高
        4.1.4 RS税收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4.1.5 RS县税务局第三方信息数据采集渠道狭窄
        4.1.6 RS县局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考评机制有缺陷
    4.2 原因分析
        4.2.1 经济结构发展和税制结构不均衡
        4.2.2 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和执法不规范
        4.2.3 管理理念方面的落后
        4.2.4 管理模式单一导致效率低风险高
        4.2.5 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应对人员紧缺
        4.2.6 信息技术运用方面有缺陷
第5章 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
    5.1 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5.1.1 美国—完善的数据共享体系
        5.1.2 澳大利亚—良好的税企合作的关系
        5.1.3 OECD—科学化、标准化纳税遵从和防控体系
    5.2 国内部分地区先进经验
        5.2.1 宁波市税务局—构建多边合作三维体系
        5.2.2 成都市税务局—分析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规模
第6章 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6.1 转变税收征管理念
    6.2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6.3 充实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减轻工作压力
    6.4 拓宽信息渠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6.5 提高本地居民纳税遵从度
    6.6 完善服务方式简化办税流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 RS 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调查问卷被调查者—RS 县税务局税收工作人员
附录2 关于 RS 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调查问卷被调查者—RS 县纳税人

(9)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对象与问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与框架
第一章 基层税局的组织与人事
    第一节 绍兴分局的重建过程与组织调整
        一 战后基层税务机构的重建
        二 国税合并以后的组织变化
    第二节 绍兴分局职员的任免与管理
        一 任职的来源与途径
        二 职员的铨叙与审查
        三 职员的任期与更调
    第三节 绍兴分局税收稽征的效率
        一 货物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二 直接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三 国税稽征局成立后的收支困境
    小结
第二章 货物税的稽征与改良
    第一节 税源的整顿与控制
        一 中央与地方对箔税的争夺
        二 卷烟的登记与控制
        三 土酒酿缸的编查
    第二节 稽征方法与手续的改进
        一 征解的制度安排
        二 税务督察方法的实行
        三 已税货物分运的办理
        四 酒税分期匀缴的实施争议
    第三节 完税照证的管理
        一 照证的填发与缴验
        二 票照管理的问题及治理
    小结
第三章 货物税的流失与治理
    第一节 货物税的拖欠与偷漏
        一 土酒欠税的扩大及追缴
        二 锡箔的走私与查缉
    第二节 货物查验与违章处理
        一 查验的实施及困境
        二 纳税人的违章与处理
    第三节 税收减免中官商纷争
        一 税额的调整与核减
        二 免税的实施与角力
    小结
第四章 直接税的征管及因应
    第一节 征收所利得税的利益博弈
        一 1946年简化稽征的困境
        二 查账过程的商会参与
        三 估缴制的实施及弊病
    第二节 印花税票的代销与规避
        一 中国银行绍兴支行代销印花税票
        二 商号规避发票贴花问题的治理
    小结
结论
    一 “均权”体制下基层权力的流失
    二 制度建设与征管实践的脱节
    三 官商博弈下纳税人的不遵从
    四 税收功能与征管绩效的下降
参考文献

(10)红河州税务局税收征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小结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税收征管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
        三、第三方涉税信息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平衡计分卡理论
        四、小结
第二章 税收征管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平衡计分卡构建税收征管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一、平衡计分卡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理念相契合
        二、平衡计分卡能够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有效落实
        三、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优越显着
    第二节 应用平衡计分卡法构建税收征管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树立战略管理目标
        二、构建税收征管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案例分析——以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为例
    第一节 概况
        一、红河州概况
        二、红河州税收收入概况
    第二节 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现状及成效
        一、税源管理
        二、营商环境
        三、税收法制
        四、执法监督
        五、税收文化
    第三节 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指标评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指标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三、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国外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的经验
        一、唯一的社会保险号码
        二、税务代理普及
        三、美国《联邦税务局2009-2013 年战略规划》
    第二节 日本的经验
        一、科学的蓝色申报制度
        二、税理士作用突出
        三、纳税服务完善
    第三节 国外税收征管社会化的经验与借鉴
第五章 优化红河州税收征管社会化的对策和思路
    第一节 强化税源管理
        一、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二、扩大委托代征范围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一、多元宣传咨询辅导
        二、培育税收社会组织
        三、规范纳税信用管理
    第三节 完善税收法制
        一、推进国家专门立法
        二、完善地方保障机制
    第四节 严格执法监督
        一、强化社会执法监督
        二、健全税收法律救济
    第五节 培育税收文化
结论与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减税政策效应研究[D]. 刘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J]. 刘诗古. 社会科学, 2020(12)
  • [3]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D]. 宁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6]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D]. 梁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上海市金山区“注册型”小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研究[D]. 赵海松.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8]RS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D]. 刘伟彦. 厦门大学, 2019
  • [10]红河州税务局税收征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文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去年全国完成税收15172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