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价值理论初探——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

信息价值理论初探——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

一、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水兴[1](2018)在《唯物史观视阈的信息文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活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的发展,使信息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影响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活动。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时代重要战略资源和社会财富。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塑造,信息化从一种技术形态的社会活动上升为社会整体文明的新样态,有必要以统摄性的“信息文明”概念来描摹和刻画信息时代发展的全貌。以唯物史观审度信息文明,准确辨识信息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形塑机理,建构信息文明理论体系,既是科学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的需要,又是科学推进信息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信息文明是人们通过信息化生产方式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实现的进步状态。信息文明实质是社会主体协同互利发展而形成的共享文明。其基础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核心是信息化生产方式,外在体现是人们在信息生产、传播和使用(消费)中形成的规范化和理论化的信息社会治理体系。信息文明的发展,表现出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社会全面发展的“倍增器”和人的本质的复归三大基本社会功能。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力形态塑造进而造就信息生产力是信息文明重要实践形态。信息生产力核心意涵是社会主体之间的协作力和共享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政治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渗透,人类社会整体上正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建构在信息逻辑上的技术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不是甫一出场就能实现普惠发展的社会。劳动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化,只是延展了人的劳动机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真正没有人和物质生产资料的“无人工厂”和“自由劳动者”是不存在的。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越发展,越凸显了人的活劳动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越凸显了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先进的信息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工业时代的上层建筑与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信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仍然是国际行为的主体,信息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通常情况下其仅以“信息方式”表现出来。信息文明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基于信息技术建构的信息文明,不仅塑造了信息化生存的“信息人”,还引起了人类历史上蔚为壮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向网络空间迁徙现象。信息文明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广泛性、参与性和真实性空前提高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获得了更加丰富而充实的内涵。信息文明生发机理体现在信息资源对劳动过程的全面渗透以及由此涌现的共享经济活动和信息文明思维方式中。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广泛应用的信息资源聚合、生产、使用平台,实际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公共劳动资料。作为劳动工具,不能笼统确定互联网是属于私人所有还是属于社会所有。随着整个社会劳动方式的不断信息化、智能化,“造信息”比“造物品”更具有权重意义。数据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核心资源。数据价值的交互性存在特性决定了数据资源成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历史发展趋势。信息劳动者成为信息社会主要劳动者。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不断涌现,“使用而不占有”观念的不断生长趋势,蕴含了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建构在协同共享基础上新文明基因。信息文明思维方式兴起及其不断被人们贯彻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是信息文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原因。信息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是信息文明发展至今的三种思维方式。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实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向信息资本主义的嬗变,进而在工业帝国主义基础上形成信息帝国主义。信息帝国主义是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仅在全球范围企图垄断物质资源,还企图垄断一切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等非物质资源。信息帝国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显露出其仍具有容纳新的生产力空间;另一方面正逐步显现出颓废的征兆。信息帝国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创造了现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代表着不断涌现的新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契合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需要,形成了先进社会制度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在全球信息社会治理话语权、主导权激烈博弈现实情况下,科学辨别当前信息技术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属性,解放和发展信息生产力的同时,自觉坚持网信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对信息资本的治理,既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增进社会主义本质利益,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总体而言,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复兴提供更加充实的主客观条件。信息文明高度发展,一般性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使得对意义的追求成为未来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社会性和“类”本质决定了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的社会和历史主体地位。人是在“信息共享”中使自己成为人,而且也将在“信息共享”中不断增强社会存在方式的“协同共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共享经济、创客、众筹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新的社会关系正悄然形成。唯物史观视阈,信息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活动。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批判精神、科学把握科技活动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信息文明内蕴的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向度。以协同、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信息文明,其主体向度和价值向度与共产主义文明高度契合。发达的信息生产力只有被全社会和广大劳动人民占有,先进的技术文明和先进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科学才能展现出文明的真正曙光。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造的极致生产力,不断增强着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不合理性和共产主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信息文明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增强人们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大力加强信息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本质利益。

盛振江[2](2015)在《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为了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动能,为国家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在价值融合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问题,衔接顾客需求与企业创新,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为员工的价值创新,以实现科技服务企业价值链与创新链的高度融合,成就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本文从精益服务的视角对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进行了探索,探讨了科技服务企业如何面对价值融合的市场环境,即依靠顾客价值创新克服“管理陷阱”,实现精益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等类型。其中,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发现研究空白并获取研究的理论依据,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检验研究模型的应用,通过对深度访谈的内容分析以进行量表开发与测试。在量化分析中,一是采用ANP方法和SD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二是采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问卷调研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是对科技服务企业适应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而进行的战略思考,其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妥善利用营销理论、创新理论和服务管理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实现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基于对科技服务企业顾客价值创新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丰富了价值创新理论;第二,基于研究模型提炼出顾客价值创新维度和精益服务评价维度,开发了由8个维度24个问项构成的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测评量表;第三,分析了研究模型在管理实践领域的适用性及应用,提出了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实现途径。本文从全新视角探讨了科技服务企业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改革创新问题。论文以科技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科技服务企业如何依靠顾客价值创新提供精益服务,提升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论文将企业价值与顾客价值融合,将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创新链融合,使理论更加契合实践,是对现有服务营销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孙京海[3](2010)在《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中存在着被过度利用和利用不足问题,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和利益杠杆,约束和调整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良性循环,成为当前经济理论和旅游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课题。本论文引入“旅游资源资本化”——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这种理念和方法是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和收益性为基础、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的的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并通过分析旅游资源产权关系、货币价值和实现条件以及会计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力图说明和把握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良性循环的基本经济规律。论文首先研究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前提基础——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由于集体、私人和公司型的产权归属是明确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国家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由于此类旅游资源具有经济性、社团性和较强的外部性,因此上述资源的经营管理必须坚持“所有权一元化、管理权统一化、经营权人格化”原则。旅游资源所有权国家所有;管理权统一由地方政府或其组成部门行使;在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宏观政策、计划和战略的指导和约束下,经营权由独立的法人单位具体组织实施。运用市场化指数评价模型区分旅游资源客体市场化程度,将旅游资源区分为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性旅游资源和准经营性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评估各类旅游资源的价值问题。研究表明,旅游资源是有价值的,效用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劳动价值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旅游资源只有旅游价值,经营性旅游资源和准经营性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价值,而且还具有经营权价值。以消费资本化理论为基础,运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经评估,得到2008年花果山景区旅游价值为28.1亿元,连岛景区旅游价值为15.1亿元,渔湾景区旅游价值为1.4亿元,孔望山景区旅游价值为3,020万元,温泉景区旅游价值为1.3亿元。运用改进的收益法评估,得到为30年期花果山景区经营权价值为11.95亿元,连岛景区经营权价值为5.24亿元,渔湾景区经营权价值为6,131万元,孔望山景区经营权价值为3.14亿元。之后,本论文研究了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关键环节——旅游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首先是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资源产权配置效率,得到的结论是,在现实中旅游资源所有权属于政府、经营权属于企业(私人)的产权配置是最优的。其次研究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影响因素和基本程序。第三,列举案例进行说明。最后,论文研究了旅游资源资本化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认为,旅游资源资本化只有最终落实到了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层面,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资本化。旅游资源资本化的会计确认包括两个部分:资产初次确认,即旅游资源价值类型的确认;资产的再确认,即成本确认。由于旅游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成本确认需考虑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综上所述,旅游资源资产是指旅游企业内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旅游资源成本。旅游资源资本化的会计计量也分两个部分:运营主体资源支出资本化会计核算和权益主体资源归属资本化的会计核算。

张斌辉[4](2008)在《公允价值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历史成本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需求,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依赖相关的估价技术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实务中的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多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缔结的契约联合体,其计量方式向公允价值的转变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和分配产生影响,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又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法规使用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以求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同时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结合会计计量的经济后果性,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会计计量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论述公允价值计量对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理人员、政府及中介机构这几类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利益相关者有必要且能够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最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提出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系统地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第二,提供了准则分析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在研究中结合利益相关者对准则进行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准则制定机构了解一项新准则的推出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可能影响及这些市场主体可能的行动,进而在准则的制定方面及时做出反应,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的制定。

张斯琴,徐挺[5](2006)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日益加大,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探索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及资源无价导致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田山岗[6](2004)在《地质信息产权与赛博地质革命——关于地勘行业走出低谷的深层思索》文中认为毋庸讳言,20余年来地质勘探行业始终未能走出困境。在大多数行业趁改革大潮而欣欣向荣之际,地勘行业的向隅应该不是偶然的,不会是没有深层次原因的。探究原因,对症下药,诚其时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明确地勘单位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并非实物形态产品,而是地质信息。由于它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故可称为地质信息资源,又可划分为原始地质信息资源和演绎地质信息资源两个层次。地质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价值量由给使用者带来的收益能力所决定。地质信息的商品化就是要进行地质信息产权交易,而产权界定又是地质信息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以地质信息的一个分支即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为例,依勘查阶段之不同应有一个循序的演进过程,产权之归属和转移也相应有所界定,如此方能保证地质信息交易之顺畅和有序。地质信息产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应有产权制度予以保证。地质信息产权的取得制度可以参照专利权取得制度和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取得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特点来制定。其中的矿产资源地质信息产权与探矿权、采矿权虽有联系但又必须加以明白的区分。实际上探矿权是投资生产地质信息的权力,它是由行政授予的,所谓探矿权转让不过是官权主导下的市场,地勘单位并没有独立处分的权利。当前我国矿?

褚衍昌[7](2004)在《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信息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巨大作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发掘利用信息资源显得日益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各国纷纷成立专门机构和颁布有关信息政策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研究发掘利用信息资源对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可为天津市发掘除能源、材料、资金之外的资源提供新的着眼点,有利于培育知识经济的增长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先,本文对潜在信息资源的含义、组成、特性以及潜在信息资源与显在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为潜在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对信息机构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档案类潜在信息资源、人文历史类潜在信息资源、老字号老品牌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潜在信息资源的策略、模式和技术方法、组织机制、政策保障、社会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为天津市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提供了总体策略,对天津市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田山岗[8](2001)在《第三部分 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研究综述》文中指出

田山岗[9](2000)在《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文中提出信息价值论认为,凝结着人类劳动知识信息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既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只是生产和消费信息的有序性。产品的价值是由产品信息的有序性决定的,而不是由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量决定的。产品的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共同认定的信息的有序性来决定。市场中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是因买卖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生产要素价值的本质是收入分配问题。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之价值量 (本金额 ),由其增值能力来决定;土地、资本的权益价值由本金额和收益率来确定;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剩余价值由劳动者来支配。节约自然资源,重复、循环利用资源,废弃物“资源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信息价值论是信息时代的劳动价值论。

二、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唯物史观视阈的信息文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化浪潮与信息文明兴起
        (二)历史的镜鉴需要我们高位认识信息文明
        (三)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独特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
        (四)唯物史观视阈信息文明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形态:信息文明的基本涵义
    一、信息文明关联概念及其内涵的厘定
        (一)信息的本质
        (二)信息的基本特性
        (三)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
        (四)文明的内涵
        (五)信息文明的内涵
    二、信息文明的基本结构
        (一)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文明的基础
        (二)信息化生产方式是信息文明的核心
        (三)信息社会治理体系是信息文明的外在体现
    三、信息文明的基本社会功能
        (一)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
        (二)社会全面发展的“倍增器”
        (三)人的存在再实现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实践形态:信息文明的要素衍化
    一、社会生产力内涵的嬗变
        (一)工业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二)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三)“协同共享”生产力时代来临
    二、全球迈向信息社会
        (一)信息社会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信息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
        (四)全球范围的信息社会化运动
    三、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新内涵
        (一)人民群众普遍的信息化
        (二)人类历史上的蔚为壮观的大迁徙
        (三)信息时代群众史观的新内涵
    第二章 小结
第三章 逻辑形态:信息文明的生发机理
    一、信息资源对劳动过程的全面塑造
        (一)互联网的劳动资料属性
        (二)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
        (三)信息劳动者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二、共享经济确证信息文明在场
        (一)共享经济的涌现
        (二)共享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三)共享经济蕴含的新文明基因
    三、信息文明思维方式的演进
        (一)信息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
        (三)大数据思维
    第三章 小结
第四章 制度形态:信息文明的社会趋向
    一、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一)信息资本化与资本信息化
        (二)信息资本主义迈向信息帝国主义
        (三)信息帝国主义的本质与基本特点
        (四)信息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创造了机遇
        (二)全球信息化与社会主义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信息文明与共产主义文明的融通
        (一)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物质基础
        (二)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社会基础
        (三)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思想基础
    第四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2)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精益服务文献综述
        2.1.1 精益服务理论溯源:精益生产的研究
        2.1.2 精益思想在服务领域:探索与争鸣
        2.1.3 精益服务的工具和方法
        2.1.4 精益服务的影响因素和应对
        2.1.5 评述与思考
    2.2 顾客价值相关文献综述
        2.2.1 顾客价值概念的演绎
        2.2.2 顾客价值维度
        2.2.3 顾客价值的影响因素
        2.2.4 顾客价值研究其他领域
        2.2.5 评述和思考
    2.3 价值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2.3.1 创新战略与环境
        2.3.2 价值创新的内涵
        2.3.3 价值创新与顾客
        2.3.4 价值创新的途径
        2.3.5 评述和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模型构建
    3.1 价值融合背景下科技服务企业的特征
        3.1.1 价值融合时代的到来
        3.1.2 价值融合中的价值要素
        3.1.3 价值融合背景下科技服务企业的特征
    3.2 基于扎根分析的顾客价值创新维度识别
        3.2.1 研究设计
        3.2.2 资料分析
        3.2.3 维度阐释
    3.3 模型构建
        3.3.1 顾客价值创新对科技服务企业的影响
        3.3.2 研究模型的提出
        3.3.3 模型阐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量表开发与测试
    4.1 量表开发流程与方法
        4.1.1 量表设计思路
        4.1.2 量表开发方法
    4.2 顾客价值创新量表开发
        4.2.1 信息价值创新量表
        4.2.2 体验价值创新量表
        4.2.3 交易价值创新量表
        4.2.4 隐性价值创新量表
    4.3 精益服务量表开发
        4.3.1 SERVQUAL量表的不足
        4.3.2 基于SERVQUAL量表的精益服务评价量表开发
        4.3.3 对精益服务评价量表的解释
        4.3.4 调节变量量表
    4.4 量表有效性评价
        4.4.1 量表内容一致性检验
        4.4.2 量表有效性评价
        4.4.3 假设提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预调研分析
        5.1.1 预调研实施
        5.1.2 预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信度检验
        5.1.4 因子分析
        5.1.5 正式调研问卷的确定
    5.2 正式调研分析
        5.2.1 正式调研的实施
        5.2.2 正式调研样本描述性分析
        5.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4 结构模型检验
        5.2.5 研究假设的验定
    5.3 研究结果讨论
        5.3.1 信息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2 体验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3 交易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4 隐性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途径
    6.1 顾客价值创新与服务战略
        6.1.1 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提出
        6.1.2 顾客价值创新与服务战略
    6.2 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途径
        6.2.1 战略流程设计
        6.2.2 战略资源整合
        6.2.3 战略管理能力
    6.3 案例分析
        6.3.1 案例企业介绍
        6.3.2 案例企业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精益服务战略分析
        6.3.3 案例企业顾客价值创新途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和管理启示
        7.2.1 主要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性
        7.3.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3)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提出问题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案
2 旅游资源资本化理论
    2.1 资本和资本化理论
    2.2 旅游资源产权理论
    2.3 旅游资源价值理论
    2.4 旅游资源资本化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
    2.5 旅游资源资本化内涵及相关问题
3 旅游资源产权关系界定研究
    3.1 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的必要性
    3.2 旅游资源产权主体与内容界定
    3.3 旅游资源产权客体界定
4 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估研究
    4.1 旅游资源效用价值量评估
    4.2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
5 旅游资源经营权交易研究
    5.1 旅游资源产权配置比较
    5.2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确定
    5.3 旅游资源经营权交易的主要方式
    5.4 旅游资源经营的典型模式
6 旅游资源资本化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6.1 旅游资源资本化会计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6.2 旅游资源资本化的会计确认
    6.3 旅游资源资本化会计计量
7 旅游资源资本化在江苏省研究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应用
    7.1 江苏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概述
    7.2 云台山名胜区旅游资源产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界定
    7.3 云台山名胜区旅游资源效用价值评估
    7.4 云台山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价值评估
    7.5 经营权资本化方式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公允价值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二、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及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外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计计量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利益相关者的起源、定义及分类
    二、会计计量的经济后果性
    三、会计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四、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投资者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债权人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影响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影响
    五、公允价值计量对中介机构的影响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利益相关者视角
    一、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经理人员视角
    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政府视角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中介机构视角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领域的体现
三、加强制度完善, 从根源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资源浪费问题

(6)地质信息产权与赛博地质革命——关于地勘行业走出低谷的深层思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勘行业之困境
    1.1 困境之一:苍凉的地质原野
    1.2 困境之二:滑落的地勘工作
    1.3 困境之三:无产品所有权的地勘单位
2 地勘产业定位与产品
    2.1 地勘产业定位
    2.2 地勘业之产品
3 地质信息之一般
    3.1 地质信息资源
    3.2 地质信息系统
    3.3 地质信息之特点
    3.4 地质信息价值
4 地质信息产权之一般
    4.1 地质信息产权
    4.2 地质信息产权交易———地质信息商品化
    4.3 地质信息产权与矿产资源产权
    4.4 认识论视野中的信息、勘查与开发
        资料2:产权概念
        (1)产权的基本内涵
        ⑵产权的功能
        ⑶产权与财产、所有制之异同
5 地质信息产权之解析与界定
    5.1 地质信息产权之演进解析与界定
    5.2 地质信息产权之纵向、横向分解
6 地质信息产权制度
    6.1 地质信息产权主体与客体
    6.2 地质信息产权取得制度
    6.3 地质信息产权保护期
    6.4 地质信息产权的内容
7 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与矿业权
    7.1 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之概念
    7.2 探矿权之概念
    7.3 采矿权之概念
    7.4 探矿权与采矿权
    7.5 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与探矿权
    7.6 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与矿业权
    7.7.“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之质疑
8 产权不清下的“市场化陷阱”
    8.1 地勘业之产权混沌
    8.2 地勘业之“市场崇拜”
    8.3 地勘业之“市场化陷阱”
    8.4 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9 赛博地质革命
    9.1 赛博地质与地勘业之革命
        9.1.1 赛博地质
        9.1.2 新地质观———赛博地质观
        9.1.3 赛博地质之管理体制
        9.1.4 赛博地质之企业群体
        9.1.5 赛博地质之科教事业
        9.1.6 赛博地质之投资体制
    9.2 赛博地质———创新构建未来
        9.2.1 新时代之呼唤
        9.2.2 科学思想、理论、技术之结晶
        9.2.3 创造自已的未来
    9.3 理想与现实之间
        9.3.1 地勘业领域之拓展
        9.3.2 地勘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9.3.3 地质信息标准与法规制度的完善
1 0 反思与展望
    1 0.1 困境之反思
    1 0.2 未来之展望
1 1 结束语

(7)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研究的情况
        1.1.1 国外的研究情况
        1.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1.2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重要意义
        1.2.1 潜在信息资源含义的界定及其特性
        1.2.2 潜在信息资源与显在信息资源的内在关系
        1.2.3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策略研究
    2.1 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
        2.1.1 天津市档案类潜在信息资源的现状
        2.1.2 天津市人文历史类潜在信息资源的现状
        2.1.3 天津市老字号老品牌信息资源的现状
    2.2 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2.1 信息势
        2.2.2 案例分析——天津隆顺榕老字号
第三章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模式和技术方法研究
    3.1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模式
        3.1.1 构建原理
        3.1.2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现有模式
        3.1.3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推荐模式
    3.2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常用技术
        3.2.1 发掘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
        3.2.2 潜在信息资源的发掘
        3.2.3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的流程和步骤
    3.3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成功案例
        3.3.1 天津大学档案馆
        3.3.2 天津大公报
第四章 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组织机制研究
    4.1 信息机构组织机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4.2 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组织机制研究
        4.2.1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机构内部组织机制研究
        4.2.2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市场运行机制研究——信息产品市场
        4.2.3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全市性中介协调组织结构
第五章 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政策研究
    5.1 现存有关信息资源的政策
        5.1.1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
        5.1.2 国外信息政策的实践情况
        5.1.3 国内信息政策的实践情况
    5.2 有利于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政策的建议
第六章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6.1 潜在信息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6.1.1 发掘利用潜在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意义
        6.1.2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
    6.2 潜在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6.2.1 潜在信息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
        6.2.2 潜在信息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第七章 促进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几点建议
    7.1 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模式
    7.2 加强潜在信息资源网建设
        7.2.1 潜在信息资源网的实质
        7.2.2 潜在信息资源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7.3 加强资本投入,建设潜在信息资源市场
    7.4 优化信息机构组织机制,提高潜在信息资源发掘从业人员素质
    7.5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7.6 建立健全潜在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政策、法规保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研究的项目
附录3 参研天津市科委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013504711)的评审证书
附录4 参研天津市科委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013504711)的成果登记表

(8)第三部分 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研究成果
2 结语

四、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唯物史观视阈的信息文明研究[D]. 王水兴.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2]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D]. 盛振江. 天津财经大学, 2015(10)
  • [3]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 孙京海.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5)
  • [4]公允价值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例[D]. 张斌辉. 厦门大学, 2008(08)
  • [5]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点思考[J]. 张斯琴,徐挺. 前沿, 2006(09)
  • [6]地质信息产权与赛博地质革命——关于地勘行业走出低谷的深层思索[J]. 田山岗. 中国煤田地质, 2004(04)
  • [7]发掘利用天津市潜在信息资源的研究[D]. 褚衍昌. 天津理工大学, 2004(03)
  • [8]第三部分 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研究综述[J]. 田山岗. 中国煤田地质, 2001(S1)
  • [9]信息价值论初探——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J]. 田山岗. 中国煤田地质, 2000(04)

标签:;  ;  ;  ;  ;  

信息价值理论初探——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