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

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林[1](2020)在《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粹主义浪潮正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这是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的最显着标志。尤其是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的欧洲西部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全面崛起,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与中右翼的保守自由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影响了西欧各国的政策走向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对整个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和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构成了重大挑战。本研究聚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在内的西欧地区,以这些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识别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它迅速崛起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动员民众、获取支持的?它的崛起对西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的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通过确定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标识出它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然而,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是混乱的、模糊的、破碎的、游移的,本研究基于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的考察和对左右政治划分的认识,提出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以民粹主义为表,以民族主义为里”的核心特征,以此作为识别西欧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标准,将其与历史上世界其他地区的民粹主义和西欧左翼民粹主义相区别的同时,也突出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策略的政治属性。第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些政党在西欧各国只能算作是星星之火,在政党格局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在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一方面软化了极端民族主义立场以扩大选民基础,另一方面又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事件等为契机,提出了反移民、反伊斯兰、反欧洲一体化等政策主张,尽管这些主张带有明显的反建制、反多元价值和排外主义的色彩,但却也填补了传统政党政治议题的空白,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到了政治空间和选民支持。其选民基础的碎片化分布也说明了这类政党的务实转型提高了他们的普遍动员力。如今,数量众多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欧已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各国开始联合组阁、进入政府或担当最大反对党,而且开始跨越国家相互站台并且在欧盟框架内寻求联合。第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深深根植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中。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引发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拖累了西欧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西欧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领域等方面的世界引领力被进一步削弱;数字革命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传播领域的“新媒体革命”,撼动着民主社会的根基;移民难民的涌入挑战了欧洲社会的“共识政治”,在面对危机时欧盟内部的矛盾,助长了保守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兴起;西欧战后中左和中右两翼政党轮流执政、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日渐接近的背后,是西方多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度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正是上述的这些方面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高举“民主”和“民族”两面大旗,通过一揽子“非政治正确”的主张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第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且在选举中屡屡得手,离不开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话语、高效的政治动员策略和务实的政治行动,这三者构成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话语-策略-行动”的完整链条,体现了民粹主义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激进民主理想”和“政治动员策略”的双重属性。第五,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各个层面对西方产生了冲击。在政党政治层面,它压缩了主流政党的政治空间,丰富了政党的政治话语和活动方式,拓展了政党竞争的空间,重塑了政党政治的生态;在政府层面,它影响了西欧各国政府在移民、福利、经贸、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倾向;在欧盟层面,它为欧盟机制的有效运作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层面,它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分裂,冲击了包容的多元主义民主价值,也助推了大众抗议文化和运动的流行。最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不能简单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否定民粹主义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常常以追求“人民至上”的民主面目出现,但是这种激进民主理想追求却最终往往因为魅力型政治强人的出现而滑向威权政治的境地。所以该类政党仍然可能在未来构成对西方民主的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存在着“反建制”的立场,但这种批评性的立场恰恰为西方主流政党和代议制民主的自我调适注入了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不断回应变化着的民众需求,不断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断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变革,政党和制度才能够变得愈加成熟和坚韧。民族民粹主义浪潮的出现是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的反映,也必将会对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国际共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政治话语、政治策略、政治行动、崛起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置于“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变革”的逻辑之下进行审视,力求突破传统的政党研究的局限,希望能够以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现象为缩影去观察这个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世界。其次,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缘何能在西欧异军突起又如何从多个层面冲击了西欧社会。再次,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辅助具体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实例和数据作为支撑,以使观点能够更具现实说服力。最后,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思考了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政治变革、世界格局调整之间的联系。

吴凯[2](2020)在《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莫里斯·多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辩证理性成为了其毕生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坐标系。在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中,他全方位运用和展现了辩证思想,从而使其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辩证理性的特征。具体看来,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整体演进,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不将其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社会形态的变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历史始终处在不断演进、依次嬗递的逻辑与规律中。其次,科学理性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抽象谈论发展,而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根本上保证了劳动阶级解放的社会条件。再次,以整体视角研究社会发展。某一个社会构成要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命运,要坚持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反对经济决定论,重视人民主体作用,以全方位视角考察社会发展。最后,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命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历史演变来看,“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正式被经济学家广泛使用应该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本杰明·沃德和阿伯拉姆·伯格森的经济学着作中,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作为象征着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的术语出现。直至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戴维·米勒详细论述了这一术语包括的内涵和外延,市场社会主义得到了普遍认同并开始了广泛的使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思想理念,不同学者运用相异的研究方法,从各种角度出发,对苏联和东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析研究,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寻找方向和目标,并设计出了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在这一理论争鸣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选择可借鉴的重要思想财富。如果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看作是对高度集中模式的否定,逐渐接受运用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的过程,莫里斯·多布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进展轨迹和变革精神。他以辩证理性的方法和思想阐述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从最初支持中央计划局严密控制生产和消费,集中管理全部经济活动,到5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国家应该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推崇一种相对分散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在规模、目标和法定权威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的国家。多布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需要泾渭分明的严格区分,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理论并不是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始终要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生长土壤,这体现了多布坚守“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认识框架,始终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第一,介绍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缘起。主要有四大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近代经济学传统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理论上看,多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解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看法,采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阶级分析等基本理论范畴。同时多布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提倡将经济研究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看,多布多次去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因而熟知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他提出的计划与市场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对当时的许多不发达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说明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他的思想是从比较与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为理论视角,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演进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首要动力。任何一种生产力都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框架内。生产力能否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有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具有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对资本无限增殖的追求导致两极对立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始终处于被压迫之中,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无论资本主义发生怎样地变化,都不能改变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符合历史进步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正是在扬弃资本主义后的逻辑指向。市场社会主义不论表现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找到体现价值的根基,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在经济和政治改革两方面探讨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的辩证发展和实践过程。批判性地考察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结合改革实践提升理论内涵,这正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路。第三,论述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通过提炼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彰显其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纯粹的经济学理论,任何一个学者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之下。基于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立场,代表着资本主义私营企业主的利益。这种意识形态一方面自觉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资本家和富人服务,不断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促成工人阶级反抗意识的兴起,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最终生产出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批判后,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秩序,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市场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核心问题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为多布辩证理性地思考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空间。兰格模式、分权模式、工人自治等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运行机制。通过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为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有益思考。正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主体、职能、价值成为了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域。反思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国家职能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怎样理解国家治理的价值和逻辑,在当代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议题。第四,评价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通过对《资本论》科学价值的考察中,多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理论生命力。通过与兰格模式的比较,凸显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对理论演绎与经济现实发展双重问题的关注,使得多布实现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第三国际正统经济学框架的突破,以对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关系的理性探讨形式表现出来。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辩证考察,引领了英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发展,同时也为多布经济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维度。本文着眼于多布对社会发展辩证理性地思考,通过对多布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阐释,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还力图凸显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国家治理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并从哲学角度揭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在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和逻辑关系中,多布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发展的视角和整体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的运行结构和秩序。通过总结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能够充分说明多布将社会主义作为自身的政治理想,是理性思考的客观结论,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全面有序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金阳[3](2020)在《奥林·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埃里克·奥林·赖特是美国着名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阶级分析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阶级分析理论体系。赖特认为,虽然阶级分析理论众多,但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在阶级分析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赖特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基础上,结合韦伯和罗默的阶级分析理论,构建了阶级分析理论一般框架,详细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本文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对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进行梳理,从四部分对赖特阶级分析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阶级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赖特阶级分析理论综合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的阶级理论,罗默的阶级分析理论和普兰查斯的阶级分析理论等众多理论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阶级研究和阶层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阶级分析理论的具体内容。运用概念构建的一般框架,对矛盾的阶级定位和阶级分析一般框架进行研究。矛盾的阶级定位是对中间阶级在阶级之间所处的矛盾位置进行分析,一般框架是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阶级分析理论的实践研究。分析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和瑞典两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比较研究,对美国和瑞典的各个阶级定位的阶级分布,人均收入,性别分布和政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验证阶级分析理论的合理性。第四部分,阶级分析理论的启示。对阶级分析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分析我国阶级问题,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相应建议。

宿建敏[4](2020)在《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贫困成为困扰、制约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也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存在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原因、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等问题。第一章介绍了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产生的背景。第二章系统论述了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内涵,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无产阶级全面摆脱贫困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当代价值的探析。首先对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无产阶级仍然处在贫困化的状态;其次对当代中国面临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贫困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将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理贫困的实践中,可以为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王斐[5](2019)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尤其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潮流。拉丁美洲作为典型的民粹主义发生地之一,其民粹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拉丁美洲的20世纪,被看作是“民粹主义的世纪”。从发展历程来看,民粹主义贯穿南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败和复苏与政权变迁和政治利益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与价值评判的多样性。无论根源如何,是好还是坏,民粹主义始终是拉美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拉美国家,民粹主义作为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并休戚相关。从现代化进程来说,拉美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其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19世纪末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种现代化战略,即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多种政治模式,即寡头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等。当前,拉美国家仍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在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影响,通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民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理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呈现民粹主义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作者对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突出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意义所在。通过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期望在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表现特征、产生根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对拉美民粹主义进行纵向梳理,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即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时期、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国家与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取向等进行梳理,形成对拉美民粹主义的初步判断。第二章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世界民粹主义普遍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主要有草根性、非理性、批判性与易变性;独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城市为主要阵地,领袖个人崇拜且带有卡里斯马式的领导特点,普遍采取的是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一是从经济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由于依附性经济地位难以改变,加之市场经济的缺失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出现增长性贫困,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从政治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美国的“后院”,受美国影响较大,加之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政党力量较为弱小、军队强大与活跃等问题,致使威权有余而民主不足,“政治钟摆”早已成为常态;三是从思想文化根源来看,拉美国家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影响较大,缺乏科学民主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存在危机,加之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民粹主义长期存在;四是从社会根源来看,拉美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纵向的社会分层化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流动,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为民粹主义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的影响。一是从政治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关怀民众、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利益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加剧了政治领袖专断,煽动性的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转型,加深了政治体制危机;二是从经济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采取的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从社会视角而言,民粹主义的施政维护了部分民众利益,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但因福利赶超加剧了中等收入陷阱和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粹主义的政治口号背道而驰。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试图剖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内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政党自身建设不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和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暴力升级等方面;外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美国政策影响拉美地缘政治等。面对这些问题,拉美国家需从指导理论、政治选举、政党建设等方面完善自身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拉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以重新获得地区主导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回顾性总结与反思,得出基本结论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与理论生长点。

张若云[6](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出现了广泛分布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内涵,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新社会阶层的年龄结构偏低,学历结构偏高,在高新科技、教育科研、创新开发、金融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社会阶层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之间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或可说,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操作运行者和推动促进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团结、鼓励和引导这些层出不穷又变动不居的新社会阶层,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和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将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融为一体,使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实现了中国化发展和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阶层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经历了从80年代恢复原工商业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合法性地位,到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崛起,非公有制经济群体迅速发展壮大,再到新世纪以来,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以技术、知识、管理为资本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的实践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党中央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并创新理论,在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这些既已形成的新社会阶层经由“承认——肯定——鼓励”的认识过程,最终赋予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全新身份,与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争取、团结和引导新社会阶层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得以产生、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新社会阶层还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马莲[7](2018)在《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埃里克·欧林·赖特是美国着名的左翼社会学家,当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乌托邦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中,而《展望真实的乌托邦》成为其核心着作。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是21世纪英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与热烈讨论。赖特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不平等、政局不稳、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悬殊、工作无保障等现象,人们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资本主义替代性选择。他探讨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在解放社会学视域下展开,一方面对资本主义替代性选择进行理论探讨,另一方面也试图在实践中寻找和探索资本主义的替代性范例。本研究试图从纵向历史考察、横向理论剖析到实践路径探索与总体评析几个方面,对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进行系统阐释,论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从横向角度论析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出场语境。全球化的推进危害了人类整体的平等,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成为人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在美国,对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为深化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方式。而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受益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未来主义、解放社会学和西方“新社会运动”。他的阶级研究为后期研究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奠定了学术基础。赖特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理论情怀,立场坚定的批判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使他更加关注人类的解放。第二章从历史角度纵向梳理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发展衍变历程、研究主题以及阶段特征。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萌芽与初创期,这一时期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形成了阶级分析框架理论、中间阶级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第二阶段是形成与发展期,这一时期赖特主要思考不平等问题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赋权参与式管理中的制度创新问题;第三阶段是完善与成熟期,这一时期赖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批判,对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愿景规划,并对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型策略进行探讨,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力。第三章深入挖掘和梳理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理论维度和基本主张。赖特以美国作为参照系构想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念,这是乌托邦如何转化为现实问题的愿景规划,也是赖特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标志性理论成果。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出发点是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价值体系的维度分别展开论述。在经济上他强调社会所有制,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在政治制度上注重民主制度设计,强调协商性和人民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层面主要关注社会正义,注重平等、民主、可持续性和共同体原则,强调为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第四章阐释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蓝图的实践向度。赖特提出了取代资本主义的两步骤计划,进行详细的规划,深入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策略。他深入考察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几种途径,分析了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的社会主义、结社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社会主义等方案的利弊。在此基础上,赖特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过渡的三大转型策略:缝隙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断裂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以及共生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第五章从总体上对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总体评述。纵观赖特几十年来努力创建的社会主义新规划理论成果,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融合,通过多路径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进行深度构建。赖特为了使他的理论能够更加清晰明确,逻辑更加严谨并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使用了图表、数据及大量的案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具有概念明晰、逻辑严密、视角微观、注重实证和关照现实的特点。他的这一研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框架;是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反思,也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再审视。当然,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并非尽善尽美,他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也不是完美无缺,同样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一是没有摆脱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传统;二是缺少政党领导规划;三是模糊了阶级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区别。因此新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他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对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三点看法。第一,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赖特从2010年推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以来,引起学界热烈讨论,又进一步扩大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国际影响力。第二,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2008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左翼学者提出许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方案,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也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重要方案。第三,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不是关于美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而是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的严肃理论探索。总体而言,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赋予了乌托邦概念以崭新的内涵,他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激活了乌托邦概念鲜活的生命力。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最大的理论创新是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实践路径。因此,赖特可以当之无愧地忝列于当代在世重要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行列。毫无疑问,他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中合理的理论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骆桢,龚剑[8](2017)在《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6)》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并提出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推动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服务,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发布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报告以专题形式汇集和反映报告期内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新成果和新进展,并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力求突出主线和重点,希望能够刻画出报告期内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轨迹,从而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2016年的年度报告设立了以下主题:1.关于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讨论4.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关于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6.关于农村土地问题与新型城镇化问题7.关于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8.当代资本主义研究9.世界格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林梅[9](2015)在《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变迁的多元文化解读》文中认为二战后,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两大对立阶级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的中间阶层;原来对立的两大阶级也日益由对立、斗争转向相对缓和与合作,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内部分化加剧、多层次化等特点。深刻认识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对于理性培育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义重大。

李媛媛[10](2015)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阶级问题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对立物,而是从马克思主义框架中“延异”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就是对不同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状况的总体的分析与判断。在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立足于西方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反思了阶级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实践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了针对阶级问题的构想与策略;在内容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了工人阶级及其阶级意识、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的生存状况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状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实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在阶级理论的形成期,即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主题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人认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没有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在于资本主义对其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控制。他们对阶级意识的革命动力作用寄予了深厚的期望,认为阶级意识决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将总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主要任务。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弗洛姆认为,工人阶级及其组织正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围,工人阶级逐渐丧失了革命和批判意识。因此,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和批判意识,就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在阶级理论的发展期,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化,并积极探寻变革社会的新的阶级主体。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工人阶级无法抵制资本主义强大的力量,已经被融合进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中只有少数的人没有被融合。结构主义者普兰查斯,将资本主义社会中新产生的阶级称为“新小资产阶级”,认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马勒和高兹,将社会中产生的新阶级称为“新工人阶级”,认为他们是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条件的转换而调整了关注的主题。由于社会分层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他们重点研究构成阶级的个体。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微观的视角研究阶级。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缓和阶级冲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关切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试图探寻一条阶级解放的文明之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们,试图通过建构多元的、激进的民主来实现政治认同。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还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或者是对中国阶级阶层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适用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视角、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意蕴。其次,它为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视角、彰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再次,它为中国阶级阶层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源。从实践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宏观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为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为正确处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提供了启示。

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第一节 民粹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
        二、作为社会运动的民粹主义
        三、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
        一、左与右的划分
        二、民族主义
        三、民族民粹主义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界定
        一、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定义
        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特征
        三、左右两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区分
第二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历程
        一、边缘化阶段(战后到八十年代末)
        二、转型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初到金融危机前)
        三、全面崛起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第二节 西欧主要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一、激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二、地方主义民粹主义政党
        三、中右翼的民粹主义政党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选民基础分析
        一、选民性别分析
        二、选民年龄分析
        三、选民受教育程度分析
        四、选民职业和阶级分析
第三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原因
    第一节 数字革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技术动因
        一、数字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塑
        二、西欧政党政治的数字化变革
        三、数字革命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经济的不平衡
        二、欧洲一体化、欧债危机与福利国家困境
    第三节 社会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社会基础
        一、低失业率背后的中产阶级萎缩
        二、移民问题与难民危机的冲击
    第四节 认同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本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
        二、欧洲穆斯林问题与文明的冲突
        三、欧洲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冲突
        四、传统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革命
    第五节 民主困境: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条件
        一、非理性的政治人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与左右翼的趋同
        三、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失衡
第四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语、策略与行动
    第一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话语
        一、“人民”与“精英”:平民主义与反建制
        二、“我们”和“你们”:排外主义与反移民
        三、“固有”与“外来”:本土主义与反多元文化
        四、“本国”和“他国”:孤立主义与反一体化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策略
        一、以魅力型领袖为活动轴心
        二、以中下层选民为争取目标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有力工具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行动
        一、参加竞选活动
        二、参与政府组阁
        三、推动全民公决
第五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影响
    第一节 重塑了西方政党政治生态
        一、加速了左翼政党的衰颓
        二、引发了右翼政党的迷茫
        三、改变了政党竞争的形态
    第二节 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倾向
        一、移民政策
        二、福利政策
        三、经贸政策
        四、外交关系
    第三节 阻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框架下疑欧力量的增强
        二、欧洲各国对欧盟态度的变化
    第四节 挑战了多元主义民主价值
        一、侵蚀了多元主义的政治共识
        二、加剧了欧洲社会的文化冲突
        三、助推了大众抗议的泛滥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核心理念
    五、莫里斯·多布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1.1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
        1.1.1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1.1.2 以阶级分析为基本方法
        1.1.3 《资本论》理论价值再考察
    1.2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反思
        1.2.1 对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客观评价
        1.2.2 以经济计划性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3 融合近代经济学传统
        1.3.1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吸收和批判
        1.3.2 传承与发展经验主义传统
    1.4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总体理论环境
        1.4.1 人民阵线运动的时代契机
        1.4.2 共产主义小组的政治功用
        1.4.3 1956年危机的历史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2.1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1.1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动力
        2.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1.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
    2.2 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
        2.2.1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或商业形式
        2.2.2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制度
        2.2.3 资本主义经济复苏的暂时性
    2.3 以经济与政治双重演进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
        2.3.1 市场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表征
        2.3.2 政府与市场的理性组合模式
        2.3.3 苏东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
    3.1 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3.1.1 作为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
        3.1.2 作为哲学立场的意识形态
    3.2 阶级意识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反映
        3.2.1 阶级意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3.2.2 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意识发展的促进
        3.2.3 社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增强
    3.3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
        3.3.1 商业化模式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掩饰
        3.3.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展现
        3.3.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后果
    小结
第四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
    4.1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哲学基础
        4.1.1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4.1.2 否定之否定原则
    4.2 对社会主义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辩护
        4.2.1 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历史意义
        4.2.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范畴
        4.2.3 集中管理与分散决策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合理设想
    4.3 对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
        4.3.1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
        4.3.2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实可行的
        4.3.3 落后国家要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小结
第五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
    5.1 现代化国家治理职能的主要内涵
        5.1.1 坚持国家的治理主体地位
        5.1.2 坚持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相结合
    5.2 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切实增强
        5.2.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能力悖论
        5.2.2 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家能力的弱化与重构
        5.2.3 工人自治作为改善国家治理效果的可行模式
    5.3 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多维价值
        5.3.1 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
        5.3.2 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客体价值
        5.3.3 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协同价值
    小结
第六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和评价
    6.1 丰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6.2 深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
    6.3 整体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6.4 科学阐释资本主义的辩证发展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3)奥林·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
    2.2 西方非正统的阶级分析理论
        2.2.1 韦伯的阶级分析理论
        2.2.2 罗默的阶级分析理论
        2.2.3 普兰查斯的阶级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赖特的资本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3.1 矛盾的阶级定位
        3.1.1 理论背景
        3.1.2 理论约束
        3.1.3 备选方案
        3.1.4 建立新概念
        3.1.5 矛盾的阶级定位的局限性
    3.2 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
        3.2.1 阶级分析一般框架的理论基础
        3.2.2 阶级分析一般框架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4.1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4.1.1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4.1.2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的联系
    4.2 美国与瑞典的阶级结构的比较
        4.2.1 研究方法
        4.2.2 美国和瑞典的阶级结构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启示
    5.1 总结
        5.1.1 奥林·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的先进性
        5.1.2 奥林·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5.2 启示
        5.2.1 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对我国阶级理论研究的启示
        5.2.2 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对我国阶级问题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2.工人运动的失败呼唤科学理论的产生
    (二)思想渊源
        1.黑格尔的贫困思想
        2.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贫困思想
        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贫困思想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的内涵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
    (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制度根源
        2.资本积累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直接原因
        3.异化劳动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
        1.失业人口增多
        2.贫富差距扩大
        3.精神贫困加剧
    (四)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路径
        1.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2.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根本手段
        3.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
三、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贫困化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状况
        2.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的解读
        3.立足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科学解读
    (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
        1.当代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2.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 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 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民粹主义的概念梳理
        (一) 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理论工具
        (一) 现代化理论
        (二) 社会公正理论
        (三) 社会分层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拉美国家民粹主义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政策取向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
        一、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三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
        一、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二章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
        一、草根性
        二、非理性
        三、批判性
        四、易变性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
        一、城市为主要阵地
        二、卡里斯马式的上层领导
        三、妥协的改良主义
第三章 拉美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第一节 经济根源
        一、经济基础薄弱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
        三、土地改革不彻底
    第二节 政治根源
        一、美国干涉与控制
        二、威权主义盛行
        三、政治体制缺陷
        四、军队强大且活跃
        五、政党力量相对弱小
    第三节 思想文化根源
        一、缺乏科学民主的文化传统
        二、国家认同危机
        三、传统的一体化团结思想
        四、外来文化冲击
    第四节 社会根源
        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二、社会分层趋势显着
        三、社会结构流动多变
        四、社会冲突激烈且常态化
第四章 民粹主义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视角
        一、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性
        三、煽动性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进程
        四、加剧领袖政治专断
    第二节 经济视角
        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困境
    第三节 社会视角
        一、提升民众利益和生活质量
        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三、福利赶超加重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章 拉美民粹主义的挑战与趋势
    第一节 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拉美的新民粹主义
        二、内部问题与挑战
        三、外部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粹主义的政治选举
        二、民粹主义的指导理论
        三、民粹主义的改革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一) 拉美民粹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
        (三) 拉美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尚未终结
    二、研究展望
        (一) 拉美民粹主义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动的机制研究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结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源泉
    2.1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分析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石
        2.1.2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
        2.1.3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要补充
    2.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
        2.2.1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实现工农联盟
        2.2.2 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认识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
        2.3.1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现实起点:“分清敌友以动员群众”
        2.3.2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转向:民族危机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互助互让”
        2.3.3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目标:建立“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3.4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在建国初期的曲折发展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确立(1978-1991)
        3.1.1 “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寓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3.1.2 尊重商品经济历史作用,恢复城市个体经济
        3.1.3 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新社会阶层粗具规模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丰富(1992-2001)
        3.2.1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赋予新社会阶层新的历史意义
        3.2.2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建工作..
        3.2.3 赋予农村致富能人“经济-政治”双重精英身份
    3.3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2002-2012)
        3.3.1 新社会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3.3.2 新社会阶层是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3.3.3 将新社会阶层正式纳入党的基层建设工作
    3.4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2012-2017)
        3.4.1 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3.4.2 新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3.4.3 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建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经济社会条件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4.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目标
        4.1.3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实现途径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制度基础
        4.2.1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3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核心要素
        4.3.1 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两种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4.3.2 统战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3.3 团结新社会阶层是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关键
        4.3.4 创业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统一战线内容更新
第5章 与时俱进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5.1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着眼点
        5.1.1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时代特色的阶层分析理论
        5.1.2 新矛盾、新需求、新阶层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
        5.1.3 从“中间阶层”到“新社会阶层”的内涵拓展
    5.2 “各得其所”、“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内在逻辑
        5.2.1 “各得其所”是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5.2.2 新时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社会阶层构建工程
        5.2.3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落脚点
    5.3 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价值
        5.3.1 促进和保障新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5.3.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代表性
        5.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社会阶层
结语—中国特色新社会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大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出场语境
    一、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人类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 全球化加深了人类整体的不平等
        (三) 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四) 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理论资源
        (一)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二) 解放的社会科学
        (三) 未来主义
        (四) 西方“新社会运动”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精神资源
        (一)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理论情怀
        (二) 马克思主义立场鲜明的批判精神
        (三) 马克思本人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二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萌芽与初创阶段
        (一) 新的阶级分析框架
        (二) 中间阶级理论
        (三) 阶级结构理论
    二、形成与发展阶段
        (一) 深化社会不平等批判
        (二) 重建阶级分析的当代价值
    三、完善与成熟阶段
        (一)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完善
        (二)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成熟
        (三)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的实践向度
        (四)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三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克服资本主义弊端
        (一) 社会平等缺失
        (二) “赢者通吃”严重
        (三) 信仰危机突出
        (四) 消费主义盛行
        (五) 霸权主义当道
        (六) 反思资本主义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经济体制设计
        (一) 什么是社会所有制
        (二)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所有制
        (三) 如何实行社会所有制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政治体制设计
        (一)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规划的特点
        (二)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设计的内容
        (三)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设计的政治意义
    四、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价值体系建设
        (一)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
        (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意义
第四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的实践向度
    一、走向社会主义的两大步骤
        (一) 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景
        (二) 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策略
    二、实行社会主义过渡的三大实践策略
        (一) 社会转型理论
        (二) 断裂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三) 缝隙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四) 共生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第五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评析
    一、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总体特点
        (一) 注重概念的明晰
        (二) 注重逻辑的严密
        (三) 注重微观的视角
        (四) 注重实证性研究
        (五) 注重关照现实问题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框架
        (二)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反思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再审视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 未彻底摆脱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传统
        (二) 缺少政党领导规划
        (三) 模糊了阶级政治和认同政治的区别
    四、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 价值聚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实现
        (二) 社会共享,促进协作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三) 社会经济,推动新型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1)
    (一)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转形的研究
        1.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运用
        2. 价值转形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3. 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新变化
    (二)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的研究
    (三)关于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的研究
    (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3)
    (一)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价值贡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进路与体系构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1. 教学与教材建设
        2. 相关着作
        3. 相关会议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讨论(1)
    (一)深刻理解“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内涵
    (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的讨论
    (三)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讨论
四、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1. 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
        3.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错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习近平同志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错误
五、关于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1)
    (一)“共享发展”的内涵
    (二)“共享发展”的意义
    (三)“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
六、关于农村土地问题与新型城镇化问题(1)
    (一)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运行层面
    (二)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
        1.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关于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1)
    (一)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的现代应用
    (二)关于互联网与货币金融
        1. 关于数字货币
        2. 关于互联网金融
    (三)关于经济金融化
        1. 经济金融化的发生机制
        2. 经济金融化与资本积累
        3. 经济金融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八、当代资本主义研究(4)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余波
        1. 分析危机成因的新视角
        2. 危机后的资本主义多样性研究
        3. 危机后的“修复”政策是否有效?
    (二)新技术革命的实质和影响
        1. 对新技术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2. 新技术革命的影响
    (三)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演变
        1. 阶级概念与贫困问题
        2. 阶级与资本主义全球化
        3. 不平等问题
九、世界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
    (一)关于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讨论
    (二)国际贸易理论
    (三)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体系
    (四)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

(9)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变迁的多元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社会结构演变脉络及背景
    (一)西方社会结构演变发展脉络及现状
    (二)当代西方社会结构演变的背景
二、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三、多元理论视角解读
    (一)马克思阶级与社会结构理论视角
    (二)当代西方社会结构主要研究视角
        1.“去阶级论”视角
        2.“新阶级论”视角
        3.“新社会形态论”视角
        4.阶级论视角
四、几点启示与讨论
    (一)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理论对马、恩阶级理论形成冲击
    (二)传统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逐步减弱和转变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暴力统治职能逐渐弱化

(10)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总体画面
    第一节 理论来源的多样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直接思想来源
        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是深层思想基础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是重要理论补充
    第二节 时代背景的复杂化
        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文化状况不断变化
        二、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起伏不定
    第三节 研究主题的多元化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阶段划分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主题
第二章 理论的出场:呼唤无产阶级觉醒阶级意识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出场”的缘由
        一、第二国际理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第三国际的理论分歧
        三、西欧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第二节 阶级意识决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
        一、阶级意识危机是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根源
        二、文化领导权是阶级斗争胜利的重要砝码
        三、意识形态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意识革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
        一、启蒙的工具理性限制了革命主体性的发挥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理论的展开:探寻变革社会的新阶级主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阶级状况的新变化
        一、汤普森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二、米尔斯与“美国的中产阶级”
    第二节 传统工人阶级融合于资本主义制度中
        一、技术理性:工人阶级融合的原因
        二、单向度:工人阶级融合的表现
        三、爱欲解放:摆脱异化的实现途径
        四、未被融合的人:社会变革的新的主体
    第三节“新小资产阶级”处于社会中间位置
        一、阶级内涵的结构主义界定
        二、阶级划分的多元决定论
        三、“新小资产阶级”的内容
    第四节“新工人阶级”是变革社会的新力量
        一、马勒与“新工人阶级”论
        二、高兹与“新工人阶级”论
第四章 理论的转向:关注阶级构成中的个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的转换
        一、主体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二、“个体”的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节 微观视野下的阶级分析范式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个人主义”
        二、剥削与“市场中的理性人”
        三、支配与“矛盾的阶级地位”
    第三节 建构缓和阶级关系的人类交往方式
        一、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
        三、主体间的交往与社会进化
        四、适应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新兴革命力量
    第四节 探寻阶级解放的文明之路
        一、生态危机阻碍了阶级解放之路
        二、阶级具有“非政治性”趋向
        三、推动阶级解放的新社会主体
        四、推动阶级解放的具体革命策略
    第五节 多元民主认同视域下的阶级政治
        一、“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阶级理论
        二、通过“连接”联合多种反资本主义力量
        三、通过“激进的民主”实现政治认同
        四、通过“个体的行动”透视阶级状况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
        三、丰富了中国阶级阶层研究的思想资源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宏观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有助于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
        三、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四、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D]. 杨春林. 山东大学, 2020(07)
  • [2]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吴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3]奥林·赖特的阶级分析理论研究[D]. 金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4]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宿建敏.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5]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D]. 王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D]. 张若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7]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研究[D]. 马莲. 山东大学, 2018(10)
  • [8]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6)[J].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骆桢,龚剑.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03)
  • [9]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变迁的多元文化解读[J]. 林梅.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5(12)
  • [10]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李媛媛.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标签:;  ;  ;  ;  ;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