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术泡沫的宣传制度

消除学术泡沫的宣传制度

一、公示制消除学术泡沫(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南,徐元俊[1](2013)在《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社会科学评价政策、改善评价方法、构建监督机制,树立具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形象,引导我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健康发展。

崔雪[2](2013)在《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培养属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层,承载了振兴科学技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也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的形象。然而,目前研究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缺失、论文质量下降、纂改原始实验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这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高度重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尤其是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科技伦理素养的养成。这对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塑造其完整人格、提升其社会声望存在极大的制约。因而,本文提出了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具体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存在的问题及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几种表现形式,找到科技伦理素养缺失主要源于科学精神缺失、伦理道德缺失、鲜有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淡漠及在科技伦理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缺少重要的探究精神及实践创新精神等。对此,本文从文化、伦理及制度层面深入探讨了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对策及完善措施。通过提升研究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建构科技伦理培养模式,确立并逐步健全科技社会中的伦理规范,使研究生完全理解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伦理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未来从事科技活动时,将这种伦理素养具体化为伦理之行具有重大意义。

徐元俊[3](2012)在《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科学评价内涵非常丰富,其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不同的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评价动机。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目前社会科学评价主体的公信度不高、评价动机不纯,而广受社会公众所诟病。评价主体及动机在社科评价中具有决定地位,要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与动机之间的关系。通过剖析目前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社会科学评价政策、改善评价方法、构建监督机制,树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形象,引导我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健康发展。

卜麟[4](2012)在《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如何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提高校科研水平,创建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学术不端的定义进行界定;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危害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从多个角度分析高校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第六部分是防治高校学术不端的对策研究。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侧重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包括高校忽视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部分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高校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不纯,缺乏科学精神等。在治理对策中也是着重于通过教育对策来进行治理,如通过强化学者道德自律、加强高校学术不端的耻感教育、重视新人学术规范教育、培养新人科学精神等。本文认为要从源头真正探究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就必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其研究,在肯定制度和监督的同时,强调道德义务和科学精神以及内心修养特点,追求通过“厚德”最终成为至善君子的价值取向,构建一个由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完整的防治体系。

樊思[5](2012)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分化,知识不断细化的过程中,致力于专门知识生产的大学通常需要了解生产者的资历、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便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有效地实施管理。职称评审正是在知识专门化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从业者的学识水平和技术掌握的高低进行评定,通过赋予高校教师以资格标记,从而为教师与不同岗位的配对提供便利,高校人事管理藉此实现规范化,并得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评定、识别通过对其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来实现。目前对于全国多数高校而言,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己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些考核与学术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导致大量论文发表,但经典之作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虚假学术”、“泡沫学术”的泛滥极大地损害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削弱了高校应有的学术信仰。数量繁荣,质量平庸,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单纯地追求操作上的便利正是当前职称评审制上的一大缺陷。学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对高深学问的价值评估只能由掌握了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来承担。没有人能够代替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尤其是对研究的质量进行高端、精细的评价,同行的专业知识和理性判断是更有说服力的尺度。尽管在评价制度不完善、“同行”自律不严等情况下,同行评价也会引发一些“流弊”,但总体而言,同行评价仍不失为学术评价的最主要的方法。但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显然需要制度上的优化设计,包括评审材料的简化、评审程序的合理化等。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基于目前国内少数高校的实践,提出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构想。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基本问题,介绍了教师职称评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了科研评价方式的演变,从而推导出基于专家评价的综合模型成为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四部分介绍了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内涵及适用性问题;第五部分着重设计了代表作评审的一般流程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第六部分则着重探讨了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引导,通过实行基于代表作的职称评价制度,在原有僵化、刚性规定中加入柔性元素,用制度来接纳没有数量却有含金量的另类科研行为,如此可望倡导一种心无旁骛、潜心学术的风气。

刘辉[6](2011)在《科研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科研诚信的实现,关系到科学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科研活动能否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也关系到以科学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本文从当代各国科研发展的现实出发,以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科研诚信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文章探讨了科研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逻辑基础;阐述了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类型,分析了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科研诚信的实现原则和实现机制;针对当代中国科研诚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童吉[7](2006)在《浅论学术腐败及网络学术信息监督的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学术腐败现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学术规范是当今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极大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学术腐败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做了探讨,尤其是对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监督学术腐败行为的意义与具体实施做了分析与阐述。

胡尊让[8](2006)在《论高校学术腐败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文中认为愈演愈烈的高校学术腐败造成了一系列极为恶劣的社会危害。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大气候”和学术界“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高校学术腐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确立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的基本思路,标本兼治,双管齐下。

肖德武[9](2003)在《学术炒作的危害及其抵制》文中提出学术炒作是借助媒体宣传等方式,盲目抬高某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达到扩大知名度、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学术炒作败坏学术风气,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引发伪科学泛滥,有百害而无一利。抵制学术炒作,应从源头上抓起,在制度建设、对研究者进行教育、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规范传媒的报导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李福华[10](2003)在《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由七章二十一节组成。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析主体性的内涵和大学生主体性的特征。认为,主体是人,人要确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承担主体职能、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基本属性。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应有之义,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是主体交往中形成的建设性张力,整全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标志下才能被正确解读。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主体性处于高级阶段、成熟阶段、理性阶段。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研究目的是为学生主体性提供时代背景,使人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迫然性。市场经济是主体性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结束了高等学校及其相关人长期形成的“计划依赖”,培养新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必须特别注重主体精神品质的提升,也要求高等教育本身接受主体精神;为应对后高等教育和未来不确定性,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收费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使学生成为突显的主体,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必须以学生主体性为思想基础、动因和目标;学生主体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人才创新性取决于学生主体性。 第三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组成:研究目的是从教育人类学、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文化学的视角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评析了经典的“认识论”、“政治论”基础,认为教育人类学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第一基础,大学首先为学生而设,学生应处“平等中的首席”;分析了“二元权力结构论”和高等学校权力关系,认为大学应是“三权分列”,学生权力是权力结构中的重要一元;成本分担理论的实施建立了教育消费者市场,学生成了出资者、委托人,支付巨大教育成本与代价的学生主体只有得到适切性的教育供给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主张采用“学生支付”的付帐方式,有效拉动学校补偿能力;高等学校存在“三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其文化主体性相关,文化创新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应以质量文化统整三种文化。 第四部分由第五章、第六章组成: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性在教学及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学生主体性实践形式。在已有主体观基础上提出派生主体观,认为学生主体是原生的,教师主体具有派生性;分析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初步探讨了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与实施、改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以及用现代技术刷新“教学面貌”等对策性问题。认为,传统的科层制组织设计和文本主义是建立在对学生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而实际上学生是异质性的。在分析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和对管理者的评价等对策的实施来营造学生主体性成长、发挥的友好环境。 第五部分为第七章:目的在于探讨学生主体性的保障因素。认为,高等学校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必要前提,没有前者很难谈得上后者。高等学校主体性的获得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和准确的定位。同样,教师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共涨落关系。为此,教师应有教的自由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管理。须着眼于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和国际高等教育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实现教育的“零国界”、“零校界”、“零专业”,因此,要建立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学分互认、互换机制和转学、转专业制度,为学生的流动提供制度保证。

二、公示制消除学术泡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示制消除学术泡沫(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
    1.1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概述
        1.1.1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概述。
        1.1.2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的动机概述。
        1.1.3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与评价动机之间的关系。
        (1) 评价主体决定评价动机。
        (2) 评价动机影响评价主体行为。
        1.1.4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在社科评价中的地位。
        (1) 评价主体的公正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 评价动机的纯洁性决定了评价结果价值性
        (3) 评价主体及其动机主导着社会科学创新方向
    1.2 不同评价主体及其动机分析
        1.2.1 科研管理部门及其评价动机。
        1.2.2 期刊与出版社编辑及其评价动机。
        1.2.3 学术共同体及其评价动机。
        1.2.4 评价中介机构及其评价动机。
        1.2.5 社会受众及其评价动机。
2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评价主体出现错位, 主客体时有不分
    2.2 评价主体动机不纯, 学术腐败有潜规则
    2.3 评价主体权威不够, 评价公信力缺失
    2.4 评价主体学术力小, 行政化倾向影响评价结果
3 端正评价动机与重塑评价主体形象的对策
    3.1 完善评价政策, 规范评价主体行为
        3.1.1 规范评委遴选制度。
        3.1.2 健全评审程序制度。
        3.1.3 遵守评审保密制度。
    3.2 改善评价方法, 采用多主体的评价
        3.2.1 建立分类评价标准。
        3.2.2 委托给第三方评价。
        3.2.3 采取多主体复合评价。
    3.3 构建监督机制, 防止评价主体谋私
        (1) 建立评委专家信誉档案。
        (2) 完善评审专家考察制度。
        (3) 组建社科评价督察机构。
4 端正评价动机, 增强评价的公信力
    4.1 评价主体要端正评价动机
    4.2 重塑社会科学评价的公信力

(2)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概况
        2、 国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一、 科技伦理素养概述
    (一) 科技伦理存在的必要性
        1、 科学之求真
        2、 伦理之求善
        3、 科技伦理——真善美的统一
    (二) 科技伦理素养的作用
        1、 促进健康思维模式的养成
        2、 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 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文明的和健康的行为模式
二、 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科技伦理的培养
    (一) 注重探究精神及科技伦理培养的深度
        1、 注重科学精神与伦理观念的培养
        2、 强调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3、 着重人文素养并强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二) 重视科技伦理培养的整体环境建设
        1、 制定科技伦理规范
        2、 采取社会培养策略
        3、 出台各种科技保护法案,提供科技伦理建设的法律保证
三、 我国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 缺失科技伦理素养的养成
        1、 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表现形式
        2、 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二) 科技伦理素质培养存在认识误区
        1 重知识轻能力
        2、 对新科技伦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三) 教学方法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
        1、 缺乏从事科技活动的亲身体验
        2、 缺乏实地调研、现场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实践环节
四、 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对策
    (一) 提升科技伦理素养必须强化自律意识
        1、 自我约束、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2、 不断反思、注重自身学术研究和道德规范
        3、 提升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二) 强化他律管理、注重研究生的科技伦理培养模式
        1、 帮助学生构建科技伦理观并建立学术道德信仰
        2、 将知识、技能应用于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行动中
        3、 借鉴发达国家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4、 学习发达国家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
        1、 制定与时俱进的科技伦理法律法规
        2、 加强网络传播监控、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 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创新实践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动机
    (一) 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
        1.社会科学评价主体的概念
        2.社会科学评价主体的动机概念
        3.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与动机的关系
        (1) 评价主体决定评价动机。
        (2) 评价动机影响主体行为。
    (二) 不同类型评价主体的动机分析
        1.期刊与出版社编辑及其评价动机
        2.学术共同体及其评价动机
        3.评价中介机构及其评价动机
        4.社会受众及其评价动机
        5.科研管理部门及其评价动机
    (三) 评价主体及动机在社科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1.评价主体的公正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科学性
        2.评价动机的纯洁性决定了评价结果价值性
        3.评价主体及动机主导着社会科学创新方向
二、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动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评价主体出现错位, 主客不分时有发生
    (二) 评价主体动机不纯, 学术腐败有潜规则
    (三) 评价主体权威不够, 评价公信力在缺失
    (四) 评价主体学术力小, 行政化倾向影响评价结果
三、端正评价动机与重塑评价主体形象的对策
    (一) 完善评价政策, 规范评价主体行为
        1.规范评委遴选制度
        2.健全评审程序制度
        3.遵守评审保密制度
    (二) 改善评价方法, 采用多主体的评价
        1.建立分类评价标准
        2.委托给第三方评价
        3.采取多主体复合评价
    (三) 构建监督机制, 防止评价主体谋私
        1.建立评委专家信誉档案
        2.完善评审专家考察制度
        3.组建社科评价督察机构
    (四) 端正评价动机, 增强评价的公信力
        1.评价主体要端正评价动机
        2.重构社会科学评价的公信力

(4)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综述
    4 研究方法
    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概述
    1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界定
    2 学术道德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
第三章 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1 抄袭剽窃,重复发表
    2 泡沫学术,浪费资源
    3 学术贿赂,权钱交易
    4 假冒伪造,实验数据造假
    5 政治权力控制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沦为政治权力附庸
第四章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1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高校的危害
        1.1 败坏学风,误导高校学生,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影响学术发展的方向及速度
        1.3 影响高校声誉,导致全社会精神危机
    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2.1 破坏公平正义,挫伤学者创新能力
        2.2 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学者本人的危害
        3.1 学者丧失原创动力
        3.2 危害学者自身前途
第五章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学术道德教育的不足
        1.1 高校忽视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1.2 部分高校教师个人学术修养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1.3 高校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不纯,缺乏科学精神
    2 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学术管理制度不科学
    3 高校学术监督机制、学术不端惩罚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对策
    1 深化高校内部学术道德教育,强化学者学术道德意识
        1.1 深化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意义
        1.2 深化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
        1.2.1 强化学者道德自律,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1.2.2 加强高校学术不端的耻感教育,培养学者学术良知
    2 重视学术规范教育,培养新人科学精神
        2.1 重视高校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引领学者为国为民奉献聪明才智
        2.2 重视学术新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者学术道德修养
        2.3 用科学精神指引高校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
    3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监督、处罚制度,加强学者及学生的制度认知教育
        3.1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监督、处罚制度
        3.2 加强学者及学生对学术评价、监督、处罚制度的认知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评审的技术与方法
        2. 关于评审制度
        3. 关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国际比较研究
    (三) 基本概念界定
        1. 职称
        2. 制度
        3. 代表作制度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问题
    (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二) 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三) 质量时代与科研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职称评审中学术评价方式与评价要件的演变
    (一) 职称评审中学术评价方式的演变
        1. 基于专家知识的定性评价
        2. 基于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
        3. 基于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
    (二) 我国职称评审中科研评价要件的变化
四、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理论研究
    (一) 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内涵
    (二) 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适用范围
        1. 代表作制度适用的职称级别
        2. 代表作制度适用的科学领域
五、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设计
    (一) 代表作评审的程序设计
        1. 代表作申报
        2. 科研审查
        3. 代表作送审
        4. 专家评价
        5. 评审结果及处理
    (二) 代表作评审过程设计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 统一标准与弹性标准的关系
        2. 校内同行与校外同行的关系
        3. 代表作评审与教师考核的关系
    (三) 代表作评审的制度安排
        1. 信息适度公开制度
        2. 关联专家回避制度
        3. 约束监督制度
        4. 申诉救济制度
六、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保障条件
    (一) 专家的遴选与专家库的建设
    (二)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 “价值——内容——形式”三级层次的指标体系
    (三) 职称去中心化与教师激励机制的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科研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4.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和难点
        4.1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4.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1章 科研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逻辑基础
    1.1 科研诚信的基本内涵
        1.1.1 诚信在中国文化中的涵义
        1.1.2 诚信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
        1.1.3 科研诚信基本内涵的新阐释
    1.2 科研诚信的逻辑基础
        1.2.1 科研诚信:对科研活动行为准则的期待
        1.2.2 科研诚信:对科研活动行为准则的怀疑
第2章 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2.1 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2.1.1 课题申请阶段的作弊行为
        2.1.2 课题评审环节的不轨行为
        2.1.3 科研成果获得阶段的作伪行为
        2.1.4 科研成果发表阶段的不端行为
        2.1.5 科研成果评价阶段的作伪行为
        2.1.6 科研成果奖励中的不端行为
    2.2 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科研人员个人方面的原因
        2.2.2 科学共同体自我管制系统的局限性
        2.2.3 科研管理、编辑与出版环节的漏洞
        2.2.4 科学共同体内有效监督与惩治机制的缺乏
        2.2.5 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诱因
        2.2.6 科研机构要求科研人员完成“量化指标”的弊端
第3章 科研诚信的实现原则和机制
    3.1 科研诚信的实现原则
        3.1.1 科研诚信的自律原则
        3.1.2 科研诚信的他律原则
    3.2 科研诚信的实现机制
        3.2.1 科研诚信主体的自我约束
        3.2.2 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约束与监督
        3.2.3 设立科研诚信管理机构
        3.2.4 制定专门约束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法规
        3.2.5 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4章 中国科研诚信的实现
    4.1 改革科研体制:中国科研诚信实现的关键
        4.1.1 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自律能力
        4.1.2 科研机构科研诚信的实现及其完善
        4.1.3 国家层面科研诚信实现手段的完善
        4.1.4 科研管理机构科研诚信的实现及其完善
        4.1.5 科研诚信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
        4.1.6 科研诚信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
    4.2 建设诚信的科研文化:科研评价观念及其转变
        4.2.1 走出单纯以数量为评价指标的学术评价误区
        4.2.2 消除对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等同评价的错误观念
        4.2.3 淡化科研必须成功的激进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浅论学术腐败及网络学术信息监督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腐败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1. 学术“市场化”。
二、学术腐败的产生原因
    1. 学术体制运作方面的原因。
    2. 学术产品生产方面的原因。
    3. 学术产品流通方面的原因。
    4. 以上谈论的是学术腐败的“前因”, 事实上造成学术腐败现象泛滥的还有一个“后果”的问题。
三、防治学术腐败的对策
    1. 加强学者个体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行为的自律。
    2. 加强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自治领域中行为的自主。
    3. 加强国家权力在学术管理领域中运行的约束作用。
四、构建完善的网络学术信息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学术腐败
    1. 网络学术监督的特点
    2. 各种学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网络学术监督提供了基本保障
    3. 网络学术信息监督的手段
    4. 网络学术信息监督体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8)论高校学术腐败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术腐败的社会危害
    1.1 产生“学术泡沫”,造成时间、金钱的大量浪费
    1.2 毁灭诚信,败坏学术风气
    1.3 扼杀学术创新,窒息民族生机
    1.4 亵渎学术精神,使学术研究误入歧途
2. 高校学术腐败的原因分析
3. 高校学术腐败的防治
    3.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学术研究者的道德素养,塑造其高尚的学术人格。这是防止高校学术腐败的治本之策
    3.2 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校各项学术规范,构造防治学术腐败的体制保障
        3.2.1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3.2.2 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
        3.2.3 建立科研全过程监控和监督制约机制
        3.2.4 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
        3.2.5 规范高校招生和学位授予秩序

(10)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价值
    二、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论文框架及基本内容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主体性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第一节 主体的基本属性
        一、 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
        二、 主体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三、 主体性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主体间性:主体性应有之义
        一、 主体间性
        二、 主体间性体现在主体交往中
    第三节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及特征
        一、 学生主体性基本内涵
        二、 学生主体性解释学分析
        三、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变革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学生主体性
        一、 市场经济是主体性经济
        二、 主体性经济呼唤主体人的转型
        三、 高等教育需要学生主体精神冲刷
    第二节 终身教育理念与学生主体性
        一、 终身教育思想的创生
        二、 迫近的终身教育时代
        三、 学生必须成为学习主体
    第三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主体性
        一、 收费制度改革使学生主体性显化
        二、 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学生主体性提升
        三、 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学生主体性
    第四节 高等教育发展与学生主体性
        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近期发展
        二、 主体性是学生多元化的结果和要求
    第五节 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学生主体性
        一、 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属性
        二、 主体性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品质
    小结
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上)--多学科的视角
    第一节 高校学生主体地位:教育人类学视角
        一、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两点论”及其不足
        二、 高等教育何以存在:教育人类学的观点
        三、 大学首先为学生而设
        四、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全面高等教育质量观
    第二节 高校学生主体地位:政治学视角
        一、 高校中学生权力主体
        二、 高校中权力关系分析
        三、 学生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的重要构成
第四章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下)--多学科的视角
    第一节 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经济学视角
        一、 成本分担,确立学生消费者角色
        二、 接受教育,学生付出昂贵代价
        三、 教育供给和学校补偿,需要学生主体标准
        四、 从学校收取到学生支付,付帐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高校学生主体地位:文化学视角
        一、 学生文化:高校“三种文化”中的一枝
        二、 学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三、 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与创新
        四、 确立学生文化观,走向文化多元化
    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主体性探讨(上)--对教学活动的分析
    第一节 派生主体观:教学中师生关系再认
        一、 教学中主体问题的争论
        二、 派生主体观:教学中师生关系再认
        三、 主要理论依据和表现
    第二节 高校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现状分析
        一、 高校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 高校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
    第三节 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 学生主体模式:研究性教学初探
        二、 改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
        三、 利用现代技术,突显学生主体
    小结
第六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主体性探讨(下)--对教学管理的分析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一、 科层制与官本位思想,遮掩了学生主体
        二、 文本主义倾向,抹杀了学生差异性
        三、 自主择业挑战计划性管理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一、 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 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改革教学管理,营造主体性成长的环境
        一、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
        二、 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三、 改革大学考试制度
        四、 评价管理者:学生参与管理模式初探
    小结
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保障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主体性是必要前提
        一、 办学自主权:主体资格的确认
        二、 准确定位:主体性实现的前提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主体性是必要条件
        一、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辨证
        二、 教学自由唤起学生主体性
        三、 教师主体性在高校管理中的表达
    第三节 有关制度建设是必要基础
        一、 建立转学、转专业制度
        二、 建立高校间学分互认、互换制度
        三、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
        四、 逐步建立国际高等教育等值制度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公示制消除学术泡沫(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刘东南,徐元俊.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4)
  • [2]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D]. 崔雪. 渤海大学, 2013(09)
  • [3]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其动机研究[J]. 徐元俊.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2(04)
  • [4]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对策研究[D]. 卜麟.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5]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D]. 樊思. 湖北大学, 2012(07)
  • [6]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11(08)
  • [7]浅论学术腐败及网络学术信息监督的实施[J]. 童吉. 中国科技信息, 2006(21)
  • [8]论高校学术腐败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J]. 胡尊让. 陕西教育·理论, 2006(08)
  • [9]学术炒作的危害及其抵制[J]. 肖德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 [10]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 李福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消除学术泡沫的宣传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