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磺酸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酯化中的应用

氨基磺酸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酯化中的应用

一、氨基磺酸的合成和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远博[1](2021)在《基于芳基羟胺的重排反应合成官能团化芳胺类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芳基羟胺是一类多功能有机分子,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它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抑制剂的聚合,以及其它有机片段的合成当中。芳基羟胺容易发生重排反应,在重排过程中,分子内的弱氮氧键易发生断裂,最终形成新的碳-碳键或碳-杂原子键,羟胺的这一独特的反应活性,使它成为一类重要的合成子。该论文就是围绕着芳基羟胺易于重排的这一反应特性展开研究。该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利用芳基羟胺化合物分别与二氯亚砜、二溴亚砜进行反应。首先形成氯代亚硫酸酯、溴代亚硫酸酯中间体,然后氮氧键断裂,发生重排或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脱除二氧化硫,最终得到邻位氯化、溴化的芳胺类化合物。该反应在无过渡金属催化条件进行,能够以良好的收率和优异的选择性得到邻位卤化的芳胺,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良好,并且操作简便。第二部分工作,我们利用磺酰氟咪唑盐这种亲电试剂与羟胺进行反应。这种亲电试剂在反应中提供“F-SO2+”片段,在三乙胺作碱的条件下,先与芳基羟胺亲核试剂结合,然后发生重排反应。经过分析表征,我们得到了对位氟磺酸酯化的芳胺产物,这与我们初步设想的邻位氟磺酸酯化的产物完全不同。令我们惊喜的是,该反应底物范围广泛,各种官能团都能很好地耐受,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以优异的选择性和良好的产率完成反应,得到对位氟磺酸酯化的芳胺类化合物。目前关于该重排反应机理的计算化学正在探究当中。本论文基于芳基羟胺的弱氮氧键易于断裂,进而发生重排反应的独特性质,实现了无过渡金属催化的邻位卤代芳胺以及对位氟磺酯化芳胺的高效合成。由于该研究合成出的芳基卤化物和芳基氟磺酸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及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潜在用途,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

郭旭东[2](2021)在《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聚氨酯(WPU)因环保优势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但WPU的固含量较低,在运输和应用上造成较大的成本和能源消耗。本课题分别以N,N-二(2-羟乙基)-2-氨基乙磺酸钠(BES-Na)、自制的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DEPS)和含有磺酸基的聚酯多元醇(BY-3303)为亲水扩链剂,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为原料,N,N-二(2-羟乙基)-2-氨基乙磺酸钠(BES-Na)为亲水扩链剂,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WPU。单因素实验优化出B-WPU的最佳合成条件为:BES-Na用量8wt%,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B-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为46.92%,属于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子粒径为383.3 nm,B-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3.7 MPa,断裂伸长率为300.3%,水接触角为66.7°。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结果表明BES-Na 与 IPDI 成功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证明B-WPU的结晶相和非结晶相的相容性良好。为克服BES-Na反应效率低、用量大、产物流动性差的问题,以氨基磺酸(SA)与丙三醇(GI)为原料,通过硫酸酯化反应得到中间产物,分离提纯后再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得到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DEPS)。单因素实验优化出DEPS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SA):n(GI)为1:1.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到92%。FT-IR和核磁氢谱(1H-NMR)检测结果表明:DEPS结构中出现了硫酸酯基团。DEPS的溶解性能检测结果表明:DEPS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然后以DEPS作为新型的亲水扩链剂,PCDL和IPDI为原料,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D-WPU。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DEPS用量为5 wt%,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时,D-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为48.14%,粒径为182nm,D-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0.9MPa,断裂伸长率为573.6%,水接触角为61.7°。FT-IR表征结果证明D-WPU与聚氨酯预聚体(PPU)成功反应,通过AFM和SEM观察到胶膜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相容性良好。为了探讨亲水扩链剂位于不同位置时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将含磺酸基的聚酯多元醇(BY-3303)作为亲水基团的提供剂,PCDL和IPDI为原料,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Y-WPU。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BY-3303用量为50 wt%,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5 h时,BY-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达到47.61%,粒径为100.1 nm,B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5.0 MPa,断裂伸长率为373.4%,水接触角为68.2°。FT-IR表征结果证明BY-WPU胶膜中含有磺酸盐基团,AFM和SEM观察到胶膜内为两相结构,两相相容性较好。将制备的三种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WPU、D-WPU和BY-WPU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BY-WPU乳液的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而B-WPU乳液的粒径最大,稳定性较差,三种胶膜的水接触角均在60.0°左右,说明胶膜的疏水性均较差。X-射线衍射(XRD)检测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的结晶度分别为2.58%、2.45%和2.92%,说明结构对称的小分子扩链剂或亲水基团位于软段均能增加聚氨酯的结晶性。B-WPU、D-WPU和BY-WPU胶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BY-WPU胶膜的强度最好,而D-WPU的延伸性最好,说明提高结晶度有利于增加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强度,但是会降低其断裂伸长率。热重分析(TGA)分析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胶膜的最大分解温度分别为315℃、373.9℃和329℃,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透明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胶膜的最大透光率均在90%左右。溶胀度测定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的溶胀度分别为13.62%、15.19%和12.79%,均具有良好的耐水解性。与其它两种相比,采用自制的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合成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介于两者之间,而胶膜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和热稳定性。

李雪扬[3](2021)在《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磺化改性是赋予聚合物酸性、提升聚合物亲水性等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三氧化硫(SO3)作为磺化剂,合成磺化聚合物并研究其性能,主要开展了以实验室自制的磺化聚苯硫醚无纺布(SPSSF)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对乙酸甘油酯的催化工艺性能研究及SO3对聚醚砜(PES)的磺化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PSSF催化乙酸(HOAc)和甘油酯化反应的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完成了SO3非均相催化制备磺化改性的聚苯硫醚非织造布催化材料。在此基础上,本工作采用已合成的SPSSF作为固体酸,甘油和HOAc为反应物,进行了甘油乙酸酯的合成,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反应因素对乙酸甘油酯合成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对酯化反应进行了响应面工艺优化,建立了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经响应曲面法优化后工艺条件为:SPSSF催化剂用量为3 g,甘油/HOAc的摩尔比为1:6(甘油0.1 mol),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2 h。此时,甘油的转化率达到96%,与预测值(96.8%)相比,其绝对误差为0.8%,说明响应面优化SPSSF催化乙酸甘油酯化反应的工艺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最优工艺下,对二乙酸甘油酯(DAG)的选择性达到56.1%。重复使用试验表明,经过5个反应周期后,甘油转化率和对单乙酸甘油酯(MAG)、DAG和三乙酸甘油酯(TAG)的选择性均无明显下降。实验效果优于现有实验工艺。酯化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并受化学反应控制,该反应的活化能为23.69 k J/mol。(2)SO3对PES的磺化合成工艺影响及其性能研究。PES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成膜材料,提高其亲水性能可显着提升其作为膜材料的渗透通量和抗污染性能,因此PES的磺化改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在温和条件下采用SO3对PES进行磺化改性,利用PES和磺化聚醚砜(SPES)溶解度参数的差异,使达到一定磺化度(DS)的SPES直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探讨了SO3/PES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离子交换容量值(IEC)和DS的影响,通过X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氢谱(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明SPES成功合成,结果发现通过调控工艺参数,可以将不同DS的SPES直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并研究了磺化后溶剂和磺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工艺。通过将SPES与PES共混制备PES/SPES超滤膜,PES/SPES超滤膜分离性能和亲水性明显改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O3进行固相磺化和液相磺化制备磺化聚合物材料工艺具有合成工艺简单、高效、环保、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所制得的SPSSF和SPES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刘赛赛[4](2021)在《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固体酸催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因其独特的优势,未来有望代替传统液体酸在工业上的应用。但固体酸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失活。SO42-/MxOy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固体酸,其来源广、制备简单,但存在活性组分易流失、比表面积小等不足。本论文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作为探针反应评价新型稳定性固体酸SO42-/MxOy的催化性能,考察不同金属氧化物载体、不同活性组分前驱体及其他固体酸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探究了硅烷改性、氧化镧改性对SO42-/MxOy能的影响;最后考察SO42-/MxOy在其他缩合反应中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以Al2O3、ZrO2等九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单一氧化物载体和混合氧化物载体制备固体酸,实验筛选得到催化效果较好的是Cr2O3-Fe2O3混合金属氧化物载体,较优的活性组分前驱体是S2O82-,得到的固体酸为S2-CrFe。对部分固体酸进行XRD、N2吸附-脱附等温线、FTIR、NH3-TP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金属氧化物混合对其晶相结构没有影响,对比表面积和酸性有影响。对制备固体酸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结果是:Cr2O3与Fe2O3的质量比为1:1,过硫酸铵浸渍液浓度为1 mol/L,固体酸焙烧温度为55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S2-CrFe,其催化酯化反应的产物收率为91.2%。考察S2-CrFe的稳定性,发现在经过四次循环使用后,其催化活性下降较严重。其次,分别用硅烷和稀土元素镧对S2-CrFe进行改性。实验中将S2-CrFe分别浸渍在不同体积分数的TMCS环己烷溶液中,结果表明,15 V%的TMCS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S2-CrFe中分别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结果表明,3wt%的氧化镧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XRD结果表明,硅烷或氧化镧的改性对S2-CrFe的结构没有影响;FTIR和NH3-TPD结果显示,La能增强固体酸的酸性;CA结果显示,硅烷和La均能增大S2-CrFe表面与纯水的接触角,即增强疏水性,但La的改性效果不如硅烷。经过四次重复使用后,S2-CrFe-Si-15、S2-CrFe-La-3依然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乙酸乙酯收率高于60%。最后,将S2-CrFe、S2-CrFe-Si-15、S2-CrFe-La-3应用到其他缩合反应中。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合成乙酸丁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乙酸丁酯的收率为78.8%;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反应中,新型固体酸表现出的稳定性相对较好。采用单因素法对合成缩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EMD的收率为60.2%;经过四次重复使用,S2-CrFe性能有所下降,而S2-CrFe-Si-15和S2-CrFe-La-3总体上能保持和新鲜固体酸一样的催化效果。

蒙秀金[5](2020)在《电化学介导的脱氢偶联反应合成硒环醚、偕位双硫代烯胺、喹唑啉酮和酯》文中提出有机电合成利用电子代替氧化还原试剂实现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绿色的合成工具。由于不需要额外的氧化还原试剂,不仅可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同时反应成本还得到极大降低。在过去的十年,有机电化学合成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包括构建各类化学键、合成高附加值有机产物和各类杂环化合物、实现芳基化反应等,另外,流动电化学、各类媒介和电极的设计等也都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电化学介导的脱氢偶联反应合成硒环醚和内酯、偕位双硫代烯胺和α-硫代酮、喹唑啉酮以及酯类化合物,利用电子代替传统的氧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多功能化合物,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有机电化学脱氢偶联研究进展有机电合成利用电而非化学试剂驱动氧化还原过程,为传统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一种温和有效的替代策略,该技术且具有很强的可控性,通过调节电流或电压即可控制反应速率和化学选择性。在本章节中,我们主要描述了有机电化学脱氢偶联反应在阳极氧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构建各类化学键(碳-碳、碳-杂等)、实现烯烃双官能团化、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同时,还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电化学脱氢偶联实现烯烃双官能团化合成硒环醚和内酯有机硒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因此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硒元素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引入硒的方法包括过渡金属催化、光催化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通常需要贵金属催化剂或光敏剂且容易造成金属残留,此外还有一些策略通常需要过量氧化剂,不仅增加经济成本且容易造成多种副产物。在本章节中,我们报道了一种无金属、无氧化剂、电化学介导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合成硒甲基取代环醚和内酯的方法,该方法操作方便,反应原料廉价易得,以电子为氧化剂,催化量的碘化铵为催化剂以及电解质,是一种绿色合成的方法。通过该策略可以获得一系列中环硒环醚(尤其是9、11元环)、硒内酯。控制实验表明该反应是通过离子途径进行的,并且这一反应具有底物普适性广、官能团耐受性好和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第三章:电化学合成偕二芳基硫代烯胺和α-苯基硫代酮偕位双官能团化烯烃是一类合成多取代烯烃、杂环化合物十分重要的砌块,当前,其合成手段主要依赖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偕位二卤烯烃、偕位二硼烯烃等。关于偕位二硫烯烃的合成仅有两例报道,并且存在反应时间长、需强碱、或氮气保护等局限性。在本章节中,我们首次报道了电化学条件下通过烯基叠氮构筑偕二芳基硫代烯胺和α-硫代酮的方法。研究表明,烯基叠氮苯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性质对产物至关重要。当烯基叠氮苯环上带有强吸电子基团时,获得偕二芳基硫代烯胺产物;当烯基叠氮苯环上带有弱吸电子基团或供电子基团时,获得α-硫代酮。EPR实验和控制实验表明该反应是通过自由基途径进行的,该策略无需金属催化剂和氧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具有广泛的底物耐受性,各种苯硫酚和烯基叠氮都适用于该策略。第四章:电化学介导2-氨基苯甲酰胺和苄氯脱氢合成喹唑啉酮喹唑啉酮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惊厥、抗癌、抗HIV和镇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传统的合成方法中,喹唑啉酮一般由2-氨基苯甲酰胺与醛、羧酸、酰卤或醛、酮等在过渡金属催化和当量氧化剂条件下制备。因此,开发一种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方法来合成喹唑啉酮仍然十分有必要。在本章节中,我们报道了2-氨基苯甲酰胺与苄氯在无金属、无受体条件下脱氢偶联合成喹唑啉酮的电化学合成方法,该方法底物普适性广、官能团耐受性好。控制实验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2-氨基苯甲酰胺和氯化苄通过在阳极选择性脱氢氧化、环化得到目标产物。第五章:电化学介导的醛和醇氧化酯化反应酯基是天然产物和药物中普遍存在的基团,也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和最丰富的官能团之一,常用作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砌块和保护基团。酯的经典合成方法是基于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而醛与醇的脱氢偶联直接构建酯是一种更为原子经济的方法,目前这一策略大都在贵金属、NHC、光等催化条件下完成,因此开发一种更绿色、温和的策略直接通过醛、醇的脱氢偶联来合成酯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章节中,我们报道了醛和醇在恒电流模式下合成酯的方法,与已报道的电化学合成酯的方法相比较,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廉价易得,无需惰性气体保护,也不需要NHC、碱。控制实验表明醛和醇在阳极首先生成缩醛,缩醛再经过氧化、脱质子等过程形成酯。

王安平[6](2020)在《可再生壳聚糖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生物柴油合成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渐减少,可能导致能源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这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同时,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和环境安全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难题,开发环保、可再生的生物燃料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由于生物质是地球上存在的唯一有机碳源,所蕴藏的能量相当惊人。于是,把生物质当中的酯类用来制备生物燃料,尤其是生物柴油,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而且潜力十分巨大。我们制备了一系列来源于生物质的壳聚糖基功能化材料,用来构建高效的“一锅法”催化体系,通过调控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能和优化反应条件,筛选得到了性能优异的功能化催化剂,可以高效、绿色的制备生物柴油。重点探讨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形貌、酸碱性、疏水性和磁性能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并对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可再生壳聚糖衍生的磁性酸(FCHC-SO3H)的制备、表征及高效催化高酸值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生物质基磁性酸由于原料来源广泛,性质稳定而受到青睐,再结合双壳中空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活性位点多的优势,使得催化剂拥有更加优异的性能。本研究以价廉易得的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生物质基磁性双壳介孔固体酸催化剂FCHC-SO3H,可用于催化高酸值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FCHC-SO3H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41.4 m2/g)、相对高的酸密度(1.20 mmol/g)及强磁性响应(18.9 emu/g)。FCHC-SO3H上的-SO3H和NH3+位点协同对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有优异的催化作用。采用FCHC-SO3H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 oC,反应时间3h,催化剂用量4 wt%,甲醇与油酸摩尔比15:1时,生物柴油产率为96.7%。此外,外加磁场可以使催化剂易于与产品分离,保持良好的重复使用性。且FCHC-SO3H催化的酯化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活化能Ea为37.5 kJ/mol。催化剂在优化条件下可重复使用五次,其活性仍然可以达到84.3%。通过对比,磁性双壳中空结构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96.7%)远高于单壳结构(75.1%),说明双壳结构的催化剂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和反应场所。2.钴掺杂壳聚糖碳基酸性材料用于催化非食用油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鉴于金属掺杂的碳基酸性催化剂具有更加稳定的结构,高酸密度和多活性位点,我们以壳聚糖、对甲苯磺酸、金属含氧酸盐等廉价的原料,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掺杂的碳基酸性催化剂。经过筛选,得到的Co-CS-SO3H(180)由于其高的酸密度(3.85 mmol/g),在一锅催化超高酸值的续随子油(AV=23.45mg KOH/g)时,产率可以高达94.7%,而催化高酸值的麻疯树油(AV=6.75 mg KOH/g)产率可以达到95.6%(反应条件:120 oC、8 h、40:1的醇油摩尔比及8 wt%的催化剂量)。而对一锅法而言,120 oC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反应温度,这说明高酸密度对催化活性有很大的影响。而重复使用性实验说明,经过四个周期,催化效率依然可以达到81.2%。更重要的是,催化剂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在含水量4%以内,产率没有变化,这对于含水的原料而言,是完全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该催化剂催化续随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满足一级动力学,具有低的活化能(29.5 kJ/mol),说明催化剂Co-CS-SO3H(180)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3.磁性壳聚糖基酸性碳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催化高酸值原料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碳凝胶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的多孔碳材料,具有多孔结构,低密度,高比表面积等特点。而从生物质材料获得的碳凝胶通常具有出色的稳定性,且生物质碳凝胶可以根据需要获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产品。因此,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以壳聚糖、对甲苯磺酸、铁的含水盐为原料的磁性碳凝胶,得到的催化剂FCSC-C1具有高的酸密度(1.58 mmol/g)。这使得催化剂不仅具备了碳基固体酸的优势,同时也兼具了凝胶密度小,活性位点分散的特性。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65 oC,2 h,15:1的醇油酸摩尔比和3 wt%的催化剂量,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产率达到96.0%,对比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在三组对照中,使用戊二醛1 mL的FCSC-C1在五个周期后,仍然具有高达88.2%的产率,而使用戊二醛2 mL、3 mL的FCSC-C2、FCSC-C3产率分别为76.1%和62.3%。第二组对照,碳化的FCSC-C1在使用5个周期后的产率(88.2%)远高于未碳化的FCSC-1(8.0%)。第三组对照,FCSC-C1产率(88.2%)也高于对照催化剂CS-SO3H的产率(78.6%)。该酯化反应满足一级动力学,活化能为34.5 kJ/mol。4.壳聚糖螯合金属离子纳米催化剂的筛选、表征及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由于壳聚糖具有大量活性氨基和羟基,可以用来和金属离子螯合配位,以制备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的催化剂。我们利用廉价的壳聚糖和不同的金属盐原料,制备了金属螯合壳聚糖纳米材料,其中CS-Mn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而Mn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催化活性之前鲜有报道。CS-Mn催化剂具有相对高的比表面积(10.44 m2/g)和高的含Mn量(原子比8%),并且各种元素均匀的分布在其中。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40 oC,8 h,40:1的醇油摩尔比,8 wt%的催化剂量),CS-Mn催化麻疯树油(AV=6.75 mg KOH/g)合成生物柴油的产率为95.2%,而续随子油(AV=23.45 mg KOH/g)的产率则为90.6%,梧桐油的产率98.6%。CS-Mn在催化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中,4个周期后,产率为51.2%,通过表征表明,这是由于催化剂流失了大约70%的Mn造成的。经过动力学研究,确认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活化能为38.5 kJ/mol。5.以壳聚糖为模板剂的酸碱双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催化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酸碱双功能催化材料在生物柴油制备中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结合催化活性,我们设计制备了利用壳聚糖和F68为模板剂,采用凝胶溶胶法制备了一系列酸碱双功能氧化物催化剂,经过筛选,其中棒状的Ca-B(700)具有高的酸密度(2.68mmol/g)和碱密度(1.69 mmol/g)。经过优化反应条件(105 oC,2 h,20:1的醇油摩尔比,4 wt%的催化剂量),在催化麻疯树油(AV=6.75 mg KOH/g)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中,产率为96.0%。而催化梧桐油(AV=1.30 mg KOH/g)的过程中(65 oC,2 h,20:1的醇油摩尔比,4 wt%的催化剂量),产率则可以高达98.5%。由于CaO的碱性较强,且在酯交换反应中的活性高,所以在2 h内即能完成反应,而B2O3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酯化游离脂肪酸,当然也是需要在稍高的温度完成(105 oC)。酸碱位点的协同作用,使得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催化麻疯树油5个周期后,产率依然可以达到90%左右。6.磁性壳聚糖碳基碱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催化梧桐油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鉴于CaO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较差的重复使用性,我们设计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封装的Ca O材料,即Ca-Co-MOF@CS(800)碱性氮掺杂碳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53 m2/g)、介孔结构(4.6 nm)和强磁性响应(20.6 emu/g)。在催化梧桐油(AV=1.30 mg KOH/g)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的过程中(T=65 oC,t=4 h,M/O=15:1,CA=4 wt%),产率为98.5%。通过我们的进一步优化,发现在室温条件下,经过48 h的反应,依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产率(91.3%)。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产率为80.2%,这远优于没有用壳聚糖封装的Ca-Co-MOF(800)(产率为22.4%),说明在用壳聚糖包覆后碳化的催化剂,碳壳封装了CaO,使活性位点不易流失。

朱海[7](2020)在《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均相催化剂固载化可以使催化剂容易分离和回收,并能循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腈纶纤维(PANF)是一种廉价易得的纺织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热稳定好、耐酸碱及耐有机溶剂等优点。纤维上含有氰基和酯基,可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引入催化活性基团,因而可作为催化剂的理想载体并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腈纶纤维为载体,通过共价键合的方法将不同脯氨酰胺小分子接枝到纤维,合成了一系列纤维负载的多相催化剂。对纤维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酯的氨解反应由L-脯氨酸甲酯盐酸盐合成了多种脯氨酰胺小分子,并接枝到PANF得到一系列不同连接基的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剂。具有合适链长且相对疏水的脯氨酰胺纤维PANPA-2F能够在水溶剂中高效催化Knoevenagel及Knoevenagel-Michael多组分反应,制备多种类型的α,β-不饱和腈和2-氨基-4H-色烯衍生物。PANPA-2F表层形成的疏水微环境使其在水相反应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活性。纤维催化剂通过过滤快速方便地进行回收,在上述反应中分别循环10次和8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放大实验中产物收率也没有变化。该催化剂还进一步应用于连续流动条件下催化Knoevenagel反应,连续反应50 h后产物收率仍然保持95%以上,展示出其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潜力。本文合成了多种氨基结构功能化纤维催化剂,通过引入亲水性羟基对催化剂的润湿性进行了调节。具有亲水特性的脯氨酰胺纤维PANEF-PLA在温和条件下可高效催化水相对硝基苯甲醛和丙酮的aldol反应生成aldol加成产物,收率达到89%,选择性为98%,其催化活性优于单功能纤维、疏水基团修饰纤维、物理混合纤维及小分子催化剂。同硅胶固载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相比,也表现出了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纤维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中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并可以循环使用7次。通过引入辅助基团在纤维催化位点附近构建有利反应环境实现了高效催化aldol反应。本文以脯氨酰胺纤维与二价铜盐在水溶液中络合合成了三种纤维负载金属催化剂。其中,纤维负载氯化铜在催化芳基硼酸与咪唑类的Chan-Lam偶联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得到多种N-芳基咪唑衍生物。该催化体系还可拓展到合成N-芳基磺酰胺衍生物。纤维催化剂能够循环使用5次,放大实验中依然保持很好的催化活性。

李昊[8](2020)在《长焰煤与废橡胶共热解制备固体酸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处于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局面。为了弥补优质煤储量的不足,前人进行了大量有关低阶煤提质利用的研究,如低阶煤与生物质、城市生活垃圾、废旧橡胶制品等物质的共热解以及热解产品的加工利用。其中热解油、气的加工利用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但是固相产物半焦的加工利用仍然稍显不足,无法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可代替液体酸用于多种催化反应。大力推广使用固体酸催化剂可有助于解决传统液体酸在使用过程带来的设备腐蚀、难回收、废液污染等问题,符合社会发展对化工生产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双重要求。以热解半焦为基料制备固体酸催化剂,不但能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减轻化工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是一条绿色、经济的工艺路线。本论文以新疆淖毛湖长焰煤和废橡胶粉为热解原料,研究它们在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优化热解工艺;以共热解半焦为原料,采用磷酸-水热耦合活化法制备碳基固体酸前驱体(活性焦,下同),结合多种分析表征手段探讨磷酸质量分数、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对碳基固体酸前驱体表面活性的影响;以浓硫酸为磺化剂,制备了相应的碳基固体磺酸催化剂,结合多种分析表征结果及其在乙酸乙酯化反应中的表现,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所制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当废旧橡胶粉掺混比为30%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4.23%,与长焰煤单独热解的油产率提高了 55.34%,且二者的质量加权值达到最大正偏差。长焰煤-橡胶粉共热解存在相互促进作用。(2)以正交实验法优化活化工艺条件,影响活性焦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因素为磷酸质量分数>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最佳活化条件为:磷酸质量分数48.73%、活化温度175℃、活化时间9 h。在该条件下所制活性焦表面具有醇羟基、羰基等亲水官能团,微孔孔隙结构发达,其亚甲基蓝吸附值最大达154.21 mg/g,BET比表面积410.71 m2/g。(3)采用“活化-磺化两步法”制备碳基固体磺酸催化剂,分别探究活化条件、磺化工艺条件对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其较为适合的活化条件为:磷酸质量分数48.73%、活化温度175℃、活化时间3 h;最佳磺化条件为磺化温度150℃,磺化时间1h。所制备的固体酸酸量达7.2mmol/g,其中-SO3H为1.30 mmol/g。在催化乙酸乙酯酯化反应中,固体酸催化剂用量为质量分数9.5%,乙醇冰醋酸体积比2:1,反应时间30 min,冰醋酸转化率最高达81.98%。催化剂稳定性较好,反复使用5次后,冰醋酸转化率仍能保持75%以上,在542.8℃以下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

刘谦益[9](2020)在《有机自由基硼酯化及若干清洁高效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合成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清洁、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有机硼酸和硼酸酯是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和一系列官能团构建的重要合成中间体。此外,很多有机药物分子也含有硼元素。而有机含硼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包括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亲电硼化、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化以及不饱和烃的硼氢化反应等。然而,它们大都具有官能团兼容性差和区域选择性低等一系列局限性。因此,发展有机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自由基机理的硼酯化反应为构建碳-硼键提供了一系列的全新方法。本文研究了一系列自由基机理的有机硼酯化反应,具体如下:首先,研究了芳基卤化物的电化学还原硼酯化反应。与前人的研究相比,通过恒定的电流将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3小时。其次,研究了无过渡金属催化的烷基卤化物的自由基硼酯化反应,实现了以最为廉价易得的联硼酸频哪醇酯作为试剂,在碱的作用下将烷基碘化物和溴化物转化成对应的烷基硼酸频哪醇酯。它不需要过渡金属的催化,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并且成本低廉,很容易实现大量的反应。最后,研究了环状半缩醛衍生物的自由基碳-碳键断裂开环-硼酯化反应。以环状半缩醛和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衍生物作为底物,在蓝色可见光的作用下,通过碳-碳键断裂开环产生自由基并进行硼酯化反应。对于上述一系列有机自由基硼酯化反应,运用动力学控制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多种方法对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可靠的反应机理,特别是均明确指明了自由基主要与游离的联硼试剂发生反应得到了硼酯化产物。除有机自由基硼酯化反应外,本文还研究了其他若干清洁高效的有机反应。首先是电化学过程的桑德迈尔反应,通过阴极还原芳基重氮盐产生芳基自由基并与卤化试剂反应,与传统的桑德迈尔反应对比,它不需要过渡金属,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此外,设计了一套原位EPR实验对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此外是重氮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的羧化-酯化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无过渡金属的重氮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羧化-酯化和羧化-酰胺化反应及三甲基硅基重氮甲烷的对称双羧化-酯化反应。

金宇[10](2020)在《聚羧酸Y型大单体及其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高分散性、高保坍性和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建材中。随着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开发新的聚羧酸减水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的聚羧酸大多是线性侧链的结构,虽然该类结构有着分散性好、保坍性强等优势,但是存在被跨国企业发明专利“卡脖子”和分散性能难以进一步提升等局限。因此,本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Y型结构大单体(Y-PEG),深入研究了其合成工艺和优化参数,初步探索了基于该大单体的Y型侧链聚羧酸减水剂(Y-PCE)的合成。首先以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和丙三酸(TA)为原料通过第一步酯化反应合成得到Y型中间体(m Y-PEG),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反应物用量等因素对Y型中间体酯化产率的影响。得到了该酯化反应的优化条件: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6 h,n(TA)/n(HPEG)=3,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2%。在优化条件下,Y型中间体的酯化产率可以达到89.3%。以水和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和萃取剂对Y型中间体进行分离提纯,除去了Y型中间体中的丙三酸,再用反萃取除去Y型中间体中含有的少量二氯甲烷,得到了提纯后的Y型中间体。在合成得到Y型中间体的基础上,以Y型中间体和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原料,通过第二步酯化反应合成得到Y型结构大单体。用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Y型大单体进行表征,证明了Y型大单体的成功合成。为了提高Y型大单体的聚合反应活性,实验探究了阻聚剂用量、种类和酯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Y型大单体双键含量的影响。用N2保护反应体系,防止酯化过程氧气对大单体双键的氧化,解决了Y型大单体的双键活性问题。进一步以Y型大单体、丙烯酸(AA)、甲基丙烯磺酸钠(MAS)为原料合成了Y型侧链聚羧酸减水剂,探究了单体配比、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得到了Y型侧链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80℃,n(AA)/n(Y-PEG)=5,n(MAS)/n(Y-PEG)=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在优化条件下,所合成的Y型侧链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能。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Y型结构大单体和基于其的Y型侧链聚羧酸减水剂,该聚羧酸的性能尚未达到商品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合成工艺和优化分子结构,但是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设计新型结构的聚羧酸分子、提高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提供启发和理论指导。

二、氨基磺酸的合成和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磺酸的合成和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芳基羟胺的重排反应合成官能团化芳胺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羟胺化合物的重排反应研究进展
    第三节 芳基卤化物的反应研究进展
    第四节 芳基氟磺酸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进展
    本章总结及课题立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芳基羟胺与二卤亚砜参与的串联重排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课题设计
    第二节 基于芳基羟胺与二氯亚砜的重排反应合成邻位氯代芳胺
        2.1 条件优化
        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基于芳基羟胺与二溴亚砜的重排反应合成邻位溴代芳胺
        3.1 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实验部分以及数据表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芳基羟胺与磺酰氟咪唑盐的串联重排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课题设计
    第二节 基于芳基羟胺的重排反应合成对位氟磺酸酯化芳胺
        2.1 条件优化
        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实验部分以及数据表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1.1 水性聚氨酯的概况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1.3 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2 亲水扩链剂的研究进展
        1.2.1 阳离子亲水扩链剂
        1.2.2 阴离子型亲水扩链剂
        1.2.3 两性离子和非离子亲水扩链剂
    1.3 磺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磺化剂的种类
        1.3.2 氨基磺酸及其衍生物
    1.4 课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羟基磺酸盐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以BES-Na为亲水扩链剂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2.2 FT-IR光谱分析
        2.2.3 结晶性能分析
        2.2.4 B-WPU胶膜的AFM图
        2.2.5 B-WPU胶膜的SEM图
        2.2.6 热稳定性分析
        2.2.7 溶胀度分析
        2.2.8 透明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的合成及其在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DEPS的合成
        3.1.4 基于DEPS合成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EPS的结果与分析
        3.2.2 D-WPU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 FT-IR光谱分析
        3.2.4 结晶性能的分析
        3.2.5 D-WPU胶膜的AFM图
        3.2.6 D-WPU胶膜的SEM图
        3.2.7 热稳定性分析
        3.2.8 溶胀度分析
        3.2.9 透明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磺酸盐聚酯多元醇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基于BY-3303合成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BY-WPU的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4.2.2 FT-IR光谱分析
        4.2.3 BY-WPU胶膜的AFM图
        4.2.4 BY-WPU胶膜的SEM图
        4.2.5 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磺化反应
    1.2 磺化剂分类
        1.2.1 SO_3
        1.2.2 浓硫酸和发烟硫酸
        1.2.3 氯磺酸
        1.2.4 氨基磺酸
        1.2.5 其他
    1.3 磺化聚合物的应用
        1.3.1 磺化聚合物作为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3.2 磺化聚合物作为膜材料方面的应用
    1.4 磺化聚合物催化乙酸甘油酯的合成
    1.5 SPES的合成与应用
        1.5.1 PES简介
        1.5.2 PES的磺化改性
        1.5.4 SPES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SPSSF催化合成乙酸甘油酯
    2.1 本章研究内容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乙酸甘油酯的制备
        2.2.4 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气相色谱分析
        2.3.2 甘油的标准曲线
        2.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5 甘油与乙酸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2.3.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3.7 工艺优化
        2.3.8 SPSSF的重复使用性能
        2.3.9 与他人工作比较
        2.3.10 动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ES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本章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SPES的制备
        3.2.4 IEC值测试
        3.2.5 DS测试
        3.2.6 红外光谱分析
        3.2.7 核磁共振氢谱
        3.2.8 热重分析
        3.2.9 溶解性能测试
        3.2.10 超滤膜的制备
        3.2.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12 水接触角测试
        3.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1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2.15 超滤膜的分离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I-IR表征
        3.3.2 核磁表征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溶剂的选择
        3.3.5 SO_3/PES质量比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6 反应温度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7 反应时间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8 后处理工艺
        3.3.9 溶解性能分析
        3.3.10 表面化学组分分析
        3.3.11 亲水性分析
        3.3.12 表面和断面形貌
        3.3.13 纯水和截留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中英文名词对照及缩写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固体酸简介
    2.2 固体酸稳定性研究进展
        2.2.1 固体酸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2.2.2 固体酸催化剂疏水性的提高
        2.2.3 固体酸催化剂抗烧结性能的提高
        2.2.4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的调节
    2.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
        2.3.1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概述
        2.3.2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酸性形成的机理
        2.3.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表征
        2.3.4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改性
        2.3.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应用
    2.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目标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目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3.2 固体酸性质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3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3.2.4 接触角测定分析(CA)
        3.2.5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3.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3.1 合成乙酸乙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3.2 乙酸乙酯定性分析
    3.4 固体酸催化剂在其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4.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4.2 乙酸丁酯定量分析
        3.4.3 醇酮缩合反应步骤及装置
        3.4.4 醇酮缩合产物定量分析
4 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硫酸化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固体酸的制备
        4.2.1 金属氧化物载体的来源
        4.2.2 单一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2.3 混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3 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4.3.1 固体酸XRD分析
        4.3.2 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4.3.3 固体酸FTIR分析
        4.3.4 固体酸NH_3-TPD分析
    4.4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4.4.1 单一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2 活性组分前驱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3 混合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5 固体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5.1 载体各组分质量比的优化
        4.5.2 活性组分浸渍液浓度的优化
        4.5.3 固体酸焙烧温度的优化
    4.6 新型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性能比较
    4.7 固体酸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4.8 本章小结
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的稳定性改进研究
    5.1 引言
    5.2 改性固体酸的制备
        5.2.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2.2 氧化镧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3 改性固体酸的表征
        5.3.1 改性固体酸XRD分析
        5.3.2 改性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5.3.3 改性固体酸FTIR分析
        5.3.4 改性固体酸CA分析
        5.3.5 改性固体酸NH_3-TPD分析
    5.4 改性机理推测
        5.4.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机理推测
        5.4.2 氧化镧改性机理推测
    5.5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5.1 不同三甲基氯硅烷负载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5.2 硅烷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6 氧化镧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6.1 不同氧化镧掺杂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6.2 镧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7 两种改性方法的比较
    5.8 本章小结
6 新型固体酸在酸催化反应中的拓展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2.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的条件优化
        6.2.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2.3 新型固体酸合成乙酸丁酯的机理推测
    6.3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3.1 合成缩酮反应的条件优化
        6.3.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3.3 新型固体酸合成缩酮的机理推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5)电化学介导的脱氢偶联反应合成硒环醚、偕位双硫代烯胺、喹唑啉酮和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有机电化学介导的脱氢偶联研究进展
    第一节 有机电合成概述
    第二节 电化学氧化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2.1 构建C-C键
        2.2 构建C-N键
        2.3 构建C-O键
        2.4 构建C-S/Se键
        2.5 基于交叉脱氢偶联电化学条件下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化学脱氢偶联实现烯烃双官能团化合成硒环醚和内酯
    第一节 文献回顾—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
        1.1 有机硒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2 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
        1.2.2 光催化的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
        1.2.3 碘催化的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
        1.3 有机电化学策略合成有机硒化合物
        1.4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电化学实现烯烃双官能团化合成硒甲基取代的环醚和内酯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普适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化学条件下以烯基叠氮为底物合成偕二芳基硫代烯胺
    第一节 文献回顾—烯基叠氮参与的自由基反应
        1.1 烯基叠氮简介
        1.2 烯基叠氮参与的自由基反应
        1.2.1 水解反应
        1.2.2 合成单取代烯胺类化合物
        1.2.3 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
        1.3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电化学合成偕二芳基硫代烯胺和α-苯基硫代酮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范围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化学介导2-氨基苯甲酰胺与苄氯脱氢合成喹唑啉酮
    第一节 文献回顾—喹唑啉酮的合成
        1.1 喹唑啉酮的生物活性简介
        1.2 喹唑啉酮的合成方法
        1.2.1 以邻胺基苯甲酰胺为底物
        1.2.2 以其它底物为原料合成喹唑啉酮
        1.3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2-氨基苯甲酰胺与苄氯脱氢合成喹唑啉酮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普适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电化学介导的醛和醇氧化酯化
    第一节 文献回顾—醛和醇的氧化酯化合成酯
        1.1 酯的简介
        1.2 醛与醇氧化偶联合成酯
        1.2.1 均相金属催化的醛与醇酯化反应
        1.2.2 非均相金属催化的醛与醇酯化反应
        1.2.3 NHC催化的醛与醇酯化反应
        1.2.4 其它方法
        1.3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电化学介导的醛和醇氧化酯化反应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普适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I.硒环醚和硒内酯代表性化合物核磁谱图
    II.偕二芳基硫代烯胺和α-硫代酮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III.喹唑啉酮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IV.酯类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可再生壳聚糖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生物柴油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柴油简介
    1.2 固体酸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1.2.1 磺酸功能化固体酸
        1.2.2 杂多酸功能化固体酸
        1.2.2.1 磷钨酸盐
        1.2.2.2 负载型杂多酸
        1.2.3 超强酸及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
    1.3 固体碱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
        1.3.2 复合金属氧化物
        1.3.3 SiO_2负载碱催化剂
    1.4 壳聚糖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1.5 小结及展望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再生壳聚糖基磁性酸(FCHC-SO_3H)高效催化高酸值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2.1 引言
    2.2 立题的思想和依据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3 催化剂的制备
        2.3.3.1 纳米Fe_3O_4的制备
        2.3.3.2 双壳磁性壳聚糖的合成
        2.3.3.3 酸性催化剂的制备
        2.3.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4.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2.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3 热重分析(TGA)
        2.3.4.4 磁滞回线测试(VSM)
        2.3.4.5 扫描电镜(SEM)
        2.3.4.6 透射电镜(TEM)
        2.3.4.7 N_2吸附脱附分析
        2.3.4.8 酸密度中和滴定
        2.3.5 催化剂的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2.3.5.1 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
        2.3.5.2 重复使用性研究
        2.3.6 产率的检测
        2.3.7 油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动力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催化剂表征分析
        2.4.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1.3 热重分析(TGA)
        2.4.1.4 磁性能分析(VSM)
        2.4.1.5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1.6 透射电镜分析(TEM)
        2.4.1.7 N_2吸附脱附分析
        2.4.1.8 酸密度测定分析
        2.4.2 生物柴油的产率检测
        2.4.3 反应催化剂的筛选
        2.4.4 反应条件产率的影响
        2.4.4.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2.4.4.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4.4.3 醇与油酸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2.4.4.4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2.4.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研究
        2.4.6 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2.4.7 催化活性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钴掺杂壳聚糖碳基酸性催化剂用于催化非食用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3.1 引言
    3.2 立题的思想和依据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部分材料与试剂
        3.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3 催化剂的制备
        3.3.4 催化剂表征
        3.3.4.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3.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4.3 热重分析(TGA)
        3.3.4.4 水接触角表征
        3.3.4.5 扫描电镜(SEM)
        3.3.4.6 透射电镜(TEM)
        3.3.4.7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4.8 元素分析
        3.3.4.9 酸密度中和滴定
        3.3.5 一锅法催化转化高酸值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3.3.6 产率检测
        3.3.7 耐水性和重复使用性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表征分析
        3.4.1.1 XRD分析
        3.4.1.2 FT-IR分析
        3.4.1.3 TG分析
        3.4.1.4 水接触角
        3.4.1.5 SEM分析
        3.4.1.6 TEM分析
        3.4.1.7 N2吸附脱附分析
        3.4.1.8 元素分析
        3.4.1.9 酸密度中和滴定
        3.4.2 生物柴油产率的检测
        3.4.3 不同催化剂的筛选
        3.4.4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3.4.4.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4.4.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4.4.3 醇油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3.4.4.4 催化剂量对产率的影响
        3.4.5 催化剂耐水性研究
        3.4.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研究
        3.4.7 反应动力学研究
        3.4.8 底物拓展及放大反应
        3.4.9 催化活性的对比
    3.5 结论
第四章 磁性壳聚糖基酸性碳凝胶在催化高酸值原料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立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材料与试剂
        4.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3 催化剂的制备
        4.3.3.1 Fe_3O_4@SiO_2 的制备
        4.3.3.2 Fe_3O_4@SiO_2@CS凝胶的制备
        4.3.3.3 Fe_3O_4@SiO_2@C-SO_3H的制备
        4.3.3.4 对比催化剂CS-SO_3H的制备
        4.3.4 催化剂的表征
        4.3.4.1 XPS分析
        4.3.4.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4.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4.4 热重分析
        4.3.4.5 扫描电镜(SEM)
        4.3.4.6 透射电镜(TEM)
        4.3.4.7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4.8 酸密度中和滴定
        4.3.4.9 水接触角表征
        4.3.5 催化油酸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4.3.6 反应动力学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催化剂表征分析
        4.4.1.1 XPS分析
        4.4.1.2 XRD分析
        4.4.1.3 红外分析
        4.4.1.4 TG分析
        4.4.1.5 磁性能分析
        4.4.1.6 SEM分析
        4.4.1.7 TEM分析
        4.4.1.8 N_2吸附脱附分析
        4.4.1.9 酸密度测定
        4.4.1.10 水接触角
        4.4.2 催化剂的筛选
        4.4.3 反应条件的优化
        4.4.3.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4.4.3.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4.4.3.3 醇和油酸的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4.4.3.4 催化剂量对产率的影响
        4.4.4 耐水性研究
        4.4.5 重复使用性研究
        4.4.6 动力学研究
        4.4.7 催化活性的对比
    4.5 结论
第五章 壳聚糖螯合金属离子纳米催化剂的筛选、表征及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
    5.1 引言
    5.2 立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材料与试剂
        5.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3 催化剂制备
        5.3.4 催化剂表征
        5.3.4.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5.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3.4.3 热重分析
        5.3.4.4 TPD表征
        5.3.4.5 N_2吸附脱附分析
        5.3.4.6 扫描电镜(SEM)
        5.3.4.7 透射电镜(TEM)
        5.3.5 酯交换催化反应
        5.3.6 重复使用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剂的表征
        5.4.1.1 XRD表征分析
        5.4.1.2 傅里叶红外表征分析
        5.4.1.3 热重分析
        5.4.1.4 N_2吸附脱附
        5.4.1.5 TPD表征
        5.4.1.6 SEM表征分析
        5.4.1.7 TEM表征分析
        5.4.2 催化剂的筛选
        5.4.3 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5.4.3.1 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5.4.3.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5.4.3.3 醇油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5.4.3.4 催化剂量对产率的影响
        5.4.4 重复使用性
        5.4.5 反应动力学研究
        5.4.6 底物拓展
    5.5 结论
第六章 以壳聚糖为模板剂的酸碱双功能材料Ca-B(700)的制备及其在催化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立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6.3 实验部分
        6.3.1 材料与试剂
        6.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3 催化剂制备
        6.3.4 催化剂表征
        6.3.4.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6.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6.3.4.3 热重分析
        6.3.4.4 TPD表征
        6.3.4.5 N_2吸附脱附分析
        6.3.4.6 扫描电镜(SEM)
        6.3.4.7 透射电镜(TEM)
        6.3.4.8 水接触角表征
        6.3.4.9 吡啶红外表征
        6.3.5 酯交换反应
        6.3.6 催化剂可重复使用性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催化剂表征结果
        6.4.1.1 XRD分析
        6.4.1.2 FT-IR分析
        6.4.1.3 TGA分析
        6.4.1.4 TPD分析
        6.4.1.5 N_2吸附/脱附分析
        6.4.1.6 SEM分析
        6.4.1.7 TEM分析结果
        6.4.1.8 水接触角分析
        6.4.1.9 吡啶红外分析
        6.4.2 催化剂筛选
        6.4.3 反应条件的优化
        6.4.3.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6.4.3.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6.4.3.3 醇油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6.4.3.4 催化剂量对产率的影响
        6.4.4 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对产率的影响
        6.4.5 催化剂平均粒径大小对产率的影响
        6.4.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
        6.4.7 底物拓展
    6.5 结论
第七章 磁性介孔壳聚糖碳基碱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催化梧桐油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7.1 前言
    7.2 立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7.3 实验部分
        7.3.1 材料与试剂
        7.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3 催化剂制备
        7.3.3.1 Co-MOF的制备
        7.3.3.2 Ca-Co-MOF@CS的合成
        7.3.3.3 磁性催化剂的制备
        7.3.4 催化剂表征
        7.3.4.1 XPS分析
        7.3.4.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7.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7.3.4.4 热重分析
        7.3.4.5 磁滞回线测试(VSM)
        7.3.4.6 N_2吸附脱附分析
        7.3.4.7 扫描电镜(SEM)
        7.3.4.8 透射电镜(TEM)
        7.3.4.9 CO_2-TPD
        7.3.5 酯交换反应
    7.4 结果与讨论
        7.4.1 CO-MOF的表征
        7.4.1.1 XRD分析
        7.4.1.2 SEM分析
        7.4.1.3 TEM分析
        7.4.1.4 N_2吸附脱附
        7.4.2 磁性系列催化剂表征
        7.4.2.1 XPS分析
        7.4.2.2 XRD分析结果
        7.4.2.3 红外分析
        7.4.2.4 热重分析
        7.4.2.5 VSM分析
        7.4.2.6 N_2吸附脱附分析
        7.4.2.7 SEM分析结果
        7.4.2.8 TEM分析
        7.4.2.9 CO_2-TPD分析结果
        7.4.3 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7.4.3.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7.4.3.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7.4.3.3 醇油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7.4.3.4 催化剂量对产率的影响
        7.4.4 室温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合成研究
        7.4.5 重复使用性研究
        7.4.6 催化剂性能对比
    7.5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F-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F-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固载催化
        1.1.1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概述
        1.1.2 均相催化剂固载方式
    1.2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载体
        1.2.1 无机载体
        1.2.2 有机载体
        1.2.3 其他复合载体
    1.3 脯氨酰胺
        1.3.1 脯氨酰胺合成简介
        1.3.2 脯氨酰胺固载催化应用
    1.4 腈纶纤维
        1.4.1 腈纶纤维概述
        1.4.2 腈纶纤维功能化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水相催化Knoevenagel及多组分反应的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和仪器
        2.3.2 脯氨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2.3.3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的合成
        2.3.4 纤维酸碱交换容量测定
        2.3.5 纤维吸水率的测定
        2.3.6 纤维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纤维催化剂的合成
        2.4.2 纤维催化剂的表征
        2.4.3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Knoevenagel反应的应用
        2.4.4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Knoevenagel-Michael多组分反应的应用
        2.4.5 纤维催化剂循环和热过滤实验
        2.4.6 流动化学和克级放大实验
        2.4.7 不同催化体系中合成2-氨基-4H-色烯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部分产物核磁数据
第3章 润湿性可调的氨基功能化纤维水相催化aldol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试剂和仪器
        3.3.2 功能化纤维的合成
        3.3.3 纤维碱含量的测定
        3.3.4 纤维催化aldol反应的一般步骤
    3.4 结果和讨论
        3.4.1 纤维催化剂的合成
        3.4.2 纤维催化剂的表征
        3.4.3 纤维催化aldol反应的应用
        3.4.4 纤维催化aldol反应机理
        3.4.5 与酸碱协同催化体系对比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产物核磁数据
第4章 腈纶纤维固载铜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和仪器
        4.3.2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4.3.3 纤维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一般步骤
    4.4 结果和讨论
        4.4.1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4.4.2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表征
        4.4.3 纤维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部分产物核磁数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代表化合物的NMR图
附录2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长焰煤与废橡胶共热解制备固体酸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低阶煤的特性及应用
        1.2.1 低阶煤的性质特点与资源分布
        1.2.2 长焰煤的利用现状
    1.3 废旧橡胶的利用现状
    1.4 低阶煤和废旧橡胶共热解
        1.4.1 共热解研究进展
        1.4.2 热解煤气的应用研究
        1.4.3 热解焦油的应用研究
        1.4.4 热解半焦的应用研究
    1.5 活性焦的制备
        1.5.1 物理活化法
        1.5.2 化学活化法
        1.5.3 物理-化学活化法
    1.6 固体酸催化剂
        1.6.1 固体酸催化剂的简介
        1.6.2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
    1.7 碳基固体磺酸的研究进展
        1.7.1 碳基固体磺酸的制备
        1.7.2 在生物柴油催化领域的应用
    1.8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1 研究内容
        1.8.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用品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表征方法
        2.2.1 电镜扫描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4 热重(TG)分析
        2.2.5 比表面积分析
        2.2.6 亚甲基蓝吸附值测定
        2.2.7 固体酸催化剂酸含置的测定
        2.2.8 样本中含硫量的测定方法
    2.3 催化性能研究
        2.3.1 催化反应
        2.3.2 重复反应
第三章 长焰煤与废橡胶粉共热解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的预处理
        3.1.2 原材料的TG-DTG分析
        3.1.3 淖毛湖提质长焰煤与橡胶粉的共热解实验
    3.2 废橡胶粉掺混比对共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焦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4.1 活性焦的制备
    4.2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4.3 探究活化条件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磷酸质量分数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活化温度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活化时间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活化对半焦组成的影响
    4.5 活化对半焦表面形貌的影响
    4.6 活性焦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4.7 磷酸-水热耦合活化法活化机理探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焦基固体磺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5.1 固体磺酸催化剂的制备
        5.1.1 共热解半焦的活化
        5.1.2 活性焦的水热磺化
    5.2 优选活化条件对固体酸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5.3 优选磺化条件对固体酸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5.3.1 磺化温度对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磺化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4 催化剂用量对冰醋酸转化率的影响
    5.5 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使用率
    5.6 磺化对活性焦组成的影响
    5.7 固体酸酸量和硫含量测定
    5.8 磺化对活性焦晶体结构的影响
    5.9 基于TG图谱的固体酸催化剂失活温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有机自由基硼酯化及若干清洁高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硼元素和有机硼化合物简介
    1.2 有机硼酸衍生物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1.2.1 Suzuki-Miyaura反应
        1.2.2 过渡金属催化的由C-B键构建C-C键的相关研究
        1.2.3 过渡金属催化的由C-B键构建C-N、C-O和C-S键的相关研究
    1.3 有机硼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
        1.3.1 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亲电硼酯化反应
        1.3.2 不饱和烃的硼氢化反应
        1.3.3 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硼化
    1.4 自由基机理的有机硼酯化反应
        1.4.1 芳基自由基的硼酯化反应
        1.4.2 烷基自由基的硼酯化反应
    1.5 清洁高效有机合成方法学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化学驱动的芳基碘化物硼酯化反应研究
    2.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2.1.1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卤化物硼酯化反应
        2.1.2 芳基卤化物的自由基硼酯化反应
        2.1.3 芳基卤化物的电化学还原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条件筛选
        2.2.2 底物拓展
    2.3 机理研究
        2.3.1 EPR实验
        2.3.2 循环伏安实验
        2.3.3 反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第三章 无过渡金属催化的烷基卤化物硼酯化反应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3.1.1 过渡金属催化的烷基卤化物硼酯化反应
        3.1.2 烷基碘化物的光催化-硼酯化反应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条件筛选和控制实验
        3.2.2 底物拓展
        3.2.3 大量反应
    3.3 机理研究
        3.3.1 自由基捕获实验
        3.3.2 EPR实验
        3.3.3 动力学控制实验
        3.3.4 DFT计算
        3.3.5 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第四章 环状半缩醛衍生物碳-碳键断裂开环-硼酯化反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4.1.1 串联自由基迁移
        4.1.2 自由基激发裂解
        4.1.3 自由基开环反应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条件筛选
        4.2.2 底物拓展
    4.3 机理研究
        4.3.1 反应机理推测
        4.3.2 DFT计算和对比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第五章 电化学过程的Sandmayer反应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5.1.1 Sandmayer反应
        5.1.2 电化学的发展和优势
        5.1.3 电化学Sandmayer反应的提出和挑战
    5.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2.1 条件筛选
        5.2.2 芳基重氮盐的电化学溴化反应
        5.2.3 芳基重氮盐的电化学碘化反应
        5.2.4 芳基重氮盐的电化学氯化反应
        5.2.5 芳胺的原位重氮化-电化学卤化反应
        5.2.6 大量反应
    5.3 机理研究
        5.3.1 自由基捕获实验
        5.3.2 循环伏安实验
        5.3.3 原位EPR实验
        5.3.4 反应机理
    5.4 本章小结
    5.5 实验部分
第六章 重氮化合物ipso-C-H键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6.1.1 二氧化碳活化的研究
        6.1.2 重氮化合物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研究
        6.1.3 重氮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构思
    6.2 实验结果及讨论
        6.2.1 条件筛选
        6.2.2 重氮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羧化-酯化反应
        6.2.3 重氮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羧化-酰胺化反应
        6.2.4 TMSCHN_2的对称双羧化-酯化反应
        6.2.5 产物的衍伸化应用
    6.3 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6.5 实验部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谱图
附录B EPR谱图和拟合结果
附录C DFT计算结果
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10)聚羧酸Y型大单体及其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概述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应用现状
        1.1.2 混凝土减水剂的分类
    1.2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1.2.1 聚羧酸减水剂的分类
        1.2.2 聚羧酸自由基聚合机理
        1.2.3 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1.2.4 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的问题
    1.3 聚羧酸减水剂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聚羧酸减水剂的传统改性方法
        1.3.2 聚羧酸减水剂的超支化改性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红外光谱测试
        2.2.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2.3 MPEGAA大单体酯化产率测试
        2.2.4 Y型中间体酯化产率测试
        2.2.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
        2.2.6 碘量法测试碳碳双键含量
        2.2.7 特性粘度测试
        2.2.8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2.2.9 水泥胶砂减水率测试
        2.2.10 混凝土坍落度测试
        2.2.11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
第三章 酯化中间体的合成及其分离提纯
    3.1 引言
    3.2 MPEGAA大单体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3.2.1 酯化制备MPEGAA大单体
        3.2.2 MPEGAA大单体的表征
        3.2.3 MPEG型聚羧酸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3 Y型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3.3.1 Y型中间体的合成
        3.3.2 反应时间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3.3.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3.3.5 反应物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3.3.6 Y型中间体的活性验证
    3.4 Y型中间体的提纯及表征
        3.4.1 Y型中间体的提纯方法选择
        3.4.2 Y型中间体的萃取提纯研究
        3.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3.4.4 红外光谱分析
        3.4.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型大单体及其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Y型大单体合成及表征
        4.2.1 Y型大单体的合成
        4.2.2 Y型大单体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 Y型大单体的双键含量研究
        4.3.1 阻聚剂对Y型大单体双键含量的影响
        4.3.2 氧气对Y型大单体双键含量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对Y型大单体双键含量的影响
    4.4 Y型侧链聚羧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4.1 Y型侧链聚羧酸的合成
        4.4.2 单体配比对Y型侧链聚羧酸分散性能的影响
        4.4.3 链转移剂用量对Y型侧链聚羧酸分散性能的影响
        4.4.4 引发剂用量对Y型侧链聚羧酸分散性能的影响
        4.4.5 反应温度对Y型侧链聚羧酸分散性能的影响
    4.5 其它因素对Y型侧链聚羧酸特性粘度的影响
        4.5.1 链转移剂对Y型侧链聚羧酸特性粘度的影响
        4.5.2 酯化反应催化剂对Y型侧链聚羧酸特性粘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氨基磺酸的合成和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芳基羟胺的重排反应合成官能团化芳胺类化合物[D]. 杜远博.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D]. 郭旭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D]. 李雪扬. 天津工业大学, 2021
  • [4]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 刘赛赛. 浙江大学, 2021
  • [5]电化学介导的脱氢偶联反应合成硒环醚、偕位双硫代烯胺、喹唑啉酮和酯[D]. 蒙秀金.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6]可再生壳聚糖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生物柴油合成的研究[D]. 王安平. 贵州大学, 2020(01)
  • [7]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朱海. 天津大学, 2020(01)
  • [8]长焰煤与废橡胶共热解制备固体酸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 李昊.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4)
  • [9]有机自由基硼酯化及若干清洁高效反应研究[D]. 刘谦益. 北京大学, 2020(01)
  • [10]聚羧酸Y型大单体及其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研究[D]. 金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氨基磺酸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酯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