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创美好未来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创美好未来

一、开创美好未来的白求恩医大一院(论文文献综述)

庄伟[1](2020)在《长春吉柴医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国民健康安全意识也显着提升,而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汇集着最为丰富的医疗资源,也承载着最多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医疗服务的责任。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医疗机构的政策号召下,我国民营医院的数量迅速增多,但对普通病患来讲,公立医院还是他们在就诊时的第一选择。这说明民营医院想要达到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深层次的医疗服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帮助民营医院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严格予以落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长春吉柴医院的前身是国营六三六厂的厂办医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军工企业职工及家属的疾病救治和卫生护理做出了长期的卓越贡献,业务范围曾辐射到医护人员教育和养老领域,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体制问题的影响最终使其走到了破产重组的地步。重组后的长春吉柴医院作为一家资源相对有限的民营非盈利性医院,在逐步融入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虽然展示了一定的发展潜质,但缺乏长效发展的持久动力。如何帮助其抓住政策引导下的民营医院发展契机,是本论文所讨论的核心议题。为此,本论文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相关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长春吉柴医院的成立背景、发展脉络,详细了解其经营现状、组织构架、业务能力、人员构成、文化内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后,采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管理工具,构建了长春吉柴医院的“五力”竞争模型,并综合分析所得的结论,制定了长春吉柴医院以成立战略联盟、行业融合发展,凝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总体思路的发展战略,给出了确保战略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丰富国内其他民营医院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贡献一些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医疗行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总体平衡提供一定的助力。

范伟[2](2019)在《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第一份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办刊近4年半,历经了土地革命后期和全面抗战初期。《新中华报》前身是长征后复刊的《红色中华》陕北版,后囿于条件维艰而停刊并入《解放日报》,在中共党报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华报》充分发挥中共党报的宣传媒介和政治武器职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抗战动员工作。它不仅全面宣传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组织、鼓舞、激励、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抗日资源,投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在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简要介绍《新中华报》基本情况破题,全面梳理《新中华报》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的抗战动员工作,客观分析《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主要作用和显着特点,科学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时代局限。其具体内容框架如下:首先,简要介绍《新中华报》基本情况,以了解该报进行抗战动员的背景和条件。《新中华报》的创办,有着其复杂的时代场域、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独特的现实基础。就其时代场域而言,该报有助于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以粉碎日寇的文化侵略,有助于引领抗日的进步思想言论以冲破国民党文化专制。就其理论渊源而言,该报赓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报思想和经验。就其现实基础而言,该报得益于陕甘宁边区提供的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边区革命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新中华报》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和改革两个时期。《新中华报》的初创时期,是指该报从1937年1月29日创刊,一直到1938年12月25日准备改版而暂时休刊为止。初创时期的《新中华报》一般是4开4版的5日刊,每逢重大纪念还有增版。第1版主要发表党的政策主张和国内的重要时事,第2版则专以介绍和分析国际形势为主,第3版报道陕甘宁边区抗战动员和建设现状,第4版为边区民众团体主办的各种副刊和一些会议、人物和节日纪念的特辑、特刊、专刊。《新中华报》的主编是向仲华和徐冰,不少中央、边区和民众团体负责人都在该报上发表过文章或讲话。《新中华报》的改革时期,是指1939年2月7日起出版刷新第1号,至1941年5月15日停刊为止。《新中华报》刷新版改为3日刊,第1版专载党和政府的对于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军队的抗日战绩,第2版报道国际新闻和评论,第3、4版宣传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现况。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停办《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改出《解放日报》。在管理机构上,《新中华报》曾归口中央党报委员会和中央出版发行部领导。1937年重建的党报委员会,主管材料研究和出版发行事务,兼理中央印刷厂。1939年新成立的出版发行部,下设出版、发行、印刷、总务等4个部门,接替负责《新中华报》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在印刷和发行上,中央印刷厂为主的延安四大印刷厂为《新中华报》提供了坚强的印制后援。《新中华报》依赖于新华书店为主,光华书店和西北抗敌书店为补充的发行网络,通过门市销售、邮局寄购和流动贩卖等方式,发行到根据地、沦陷区、大后方和南洋等地。其次,全面梳理《新中华报》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的抗战动员工作,以具体呈现出该报抗战动员的内容。就军事动员而言,抗日战争主要表现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军事力量的角逐和博弈。日本的军事实力虽然远超于中国,但也存在着人力和物力的不足。有鉴于此,《新中华报》积极配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广泛的军事动员,组织和训练民众武装以加强边区自卫力量,肃清土匪和汉奸以创造巩固的抗战后方,加紧防空防毒教育和建设以保全国防后备力量。就经济动员而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而经济动员亦是抗战动员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无法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经济动员为抗战动员之第一要务。《新中华报》亦热烈响应这一中心任务,配合党和政府,开展救国公粮运动以充实抗战的粮食供给,发展合作社经济以在经济上组织民众。就政治动员而言,战争实质上是政治的继续,是另一种暴力形式的政治。因此,政治动员是抗战动员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华报》积极配合边区的政治动员工作,通过民主普选以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政治,加强肃贪反腐以厉行廉洁政治,发展民族统战以共同救亡图存,从而唤醒和调动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动员他们投身到抗战工作之中。就文化动员而言,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间军事力、经济力等硬实力的比拼,而且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博弈。因此,文化动员是抗战动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动员,开展学习运动以推高政治文化水准,发展抗战体育以武装手足,推行卫生运动以预防疾病,以期健全边区民众的精神和体魄,应对艰苦的持久抗战。就社会动员而言,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和凝聚一切可资利用的抗战力量,《新中华报》在积极引导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和商人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儿童、妇女、抗属和残废军人等特殊群体,发展儿童保育工作以培养抗日的后备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以提高妇女民族觉悟,抓紧优抚工作以巩固军民关系,从而进一步夯实了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石,保障持久抗战进行到底。再者,客观分析《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主要作用和显着特点。就主要作用而言,《新中华报》在进行抗战动员时,努力充当整合全国抗日力量的“万能胶”,阐发正确主张,纠正错误倾向,抨击反动行径,以期协调和整合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努力充当凝聚民族抗战精神的“兴奋剂”,揭露日军残暴兽行,公布中国抗战业绩,以期激发全民抗战的勇气和展现抗战胜利的图景;努力充当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扩音器”,介绍边区抗战动员成果,以期展示中共抗战的良好形象和提升中共的影响力:努力充当发展反法西斯同盟的“集结号”,谴责德意日罪恶,关注世界各国动向,以期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就其显着特点而言,《新中华报》充分利用中央党报这一平台优势,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战动员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呈现出对象广泛性、领域多维性和方式灵活性的鲜明特点。《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呈现出对象广泛性,努力团结和整合一切热爱和平的反法西斯的团体和个人;呈现出领域多维性,直接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方式灵活性,注重正反对比,图文并茂。最后,科学总结《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局限。就历史经验而言,《新中华报》的抗战动员工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党的意志,传播党的声音;一直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敢于直面问题,针贬时弊;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贴近群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疾苦;一向服务于时代的现实需求,与时俱进,永立潮头。就时代局限而言,《新中华报》的抗战动员工作,思想上有一定偏差,残存着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出现了“反革命托派”和“一切经过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词;实践中显现出一些问题,如照搬了苏联的办报经验,采用了不适当的题材和语言,从而造成了与边区实际脱节,影响了抗战动员效果。

凌云[3](2011)在《长春市文化景观中若干平面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中的一个分支,是将文化景观限定在以城市为研究范围,使文化景观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根植于城市,更好的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与城市交相辉映。城市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域、一座城市、一代代人共有的文化载体,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积累的结晶,从路边站台到商业文化街区;从城市公园到历史名胜;从城市标识群到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群,它不仅真实展现了一座城市特有的民俗街井文化,也是城市历史积淀的鲜活再现,体现了城市特有的人文魅力。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涉及到的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城市文化景观的特色及理念,同时,又必须符合时代对城市文化景观赋予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城市文化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城市文化景观涉及到多学科间的交叉作用和影响,而以往对城市文化景观的研究多侧重于景观和规划设计,往往忽略了对平面问题的研究。而针对这一问题一直也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对策,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收效甚微。本文通过对长春市文化景观中若干平面问题的分析研究,将文化景观的概念在空间上延展到城市中,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平面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文化景观的空间划分,分别从建筑物立面、城市街面、城市交通工具,及城市公共空间等几方面研究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同时细致研究了文字、图形、色彩、灯光等平面设计元素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技巧及作用。阐述了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深远影响及作用,并对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合理稳健的预测。希望借此对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有所帮助,也为提升城市文化景观的固有价值,摆脱掉样式化、无根化的文化景观设计有所建设。

矫芳[4](2010)在《站在发展祖国医学教育的制高点上》文中研究指明我中华大国,万众一心,与时俱进,引领东方。我辈自当奋起而搏,自强不息,激扬才智,燃烧激情,为我中华之崛起殚精竭虑,贡献终生。 ——中华爱国英才张宏德爱国宣言 理想让她的生命放光彩 古往今来,每一个令人敬慕的人,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所?

林晓英[5](2009)在《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轻视校园景观设计的现象,尤其是校园文化景观,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应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大学文化的景观表达进行研究,提出景观表达的符号学方法,以不断完善文化景观营造的理论。全部内容共分以下几部分:1大学文化及校园景观概述,主要探讨大学文化、校园景观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大学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关系;2大学文化景观现状调查及分析,包括实例调查、特征和存在问题分析。实例调查为对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多所大学的文化景观现状的调查,通过归纳分析得出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及问题;3大学文化景观表达原则及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大学文化景观表达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4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主要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符号学理论探讨大学文化的景观表达方法。首先构建大学文化景观表达的理论方法体系,其次解读了校园景观符号的含义,最后从语用学角度探讨了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传递模式及大学人对大学文化语义的解读方式;从语构学、语义学角度探讨了大学文化景观表达的方法。5实例部分,通过东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设计问卷调查,对师生了解情况进行掌控;对东北农业大学的文化底蕴进行梳理,最后对东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论文由东北农业大学的设计实践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大学文化景观的共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文化景观表达的基本原则为整体性、主题性、多样性和生态性等,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符号学和环境心理学理论,并从符号学的语用学、语构学、语义学三方面对大学文化景观表达进行研究,建构了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传递模式,提出校园景观符号文化含义的解读方式及文化景观表达的方法。最后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在充分调研及梳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实践。将校园文化景观定位为展示田园文化、遁园文化和生态文化,将各种文化景观化为遁园纪念广场、峥嵘岁月广场、豆棚、果蹊枫林等景点。

程微[6](2008)在《和谐的态度义韵研究 ——以汉语导游讲解词为例》文中提出旅游界有句话叫“看景不如听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导游服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导游讲解则是整个导游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导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导游讲解词指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感情、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时使用的一种具有丰富感染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作为导游交际工具的讲解词,是一种社会行业语,属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目前对于导游讲解词的研究大都是在旅游界内部或英汉对比翻译的领域内进行,主要关注讲解词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其翻译方法。将导游讲解词作为语篇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从语篇分析的新视角——积极语篇分析入手,以评价理论为框架,试图探寻在导游讲解词中,导游是如何缩短自身以及景点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宣传景点、传播文化的交际目的。作为一个较新视角的积极语篇分析并没有固定的分析方法和模式,本文融合了语类理论、评价理论和态度义韵理论构建了态度义韵研究的分析模式,并将它运用到导游讲解词的分析中。导游讲解词是导游交际的口头语言,为了使语料具有普遍性,对于语料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语料实录,即将导游讲解过程实录下来然后进行转写;第二种来源于网络上的导游论坛,导游将他们带团过程中的讲解词置于网络上以便交流学习;第三种是书面导游讲解词,这类语料虽不是直接的转录,但任何一个导游在讲解前都要对这类讲解词进行学习甚至背诵。因此,这类语料是前两种语料的基础。本文采取语篇分析的一般研究方法进行定性研究,并利用了定量的研究手段。首先提出假设,进而通过分析验证假设,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研究的程序为:假设——观察——接受/拒绝假设——寻找型式——初步结论。基于充分的观察和前期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导游讲解词是语类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语类结构,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欢迎词、整体介绍、具体讲解、评价和欢送词。(2)态度义韵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结构存在于语篇之中,具有普遍共性,导游讲解篇词中的态度义韵有其特性。(3)态度义韵的运作有着内在机制,态度义韵可分为发散韵、波浪韵和梯度韵三类,这三类结构具有动态平衡的特质,它们共同流动于语篇之中使其成为和谐整一的整体。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及统计,本文发现,导游讲解词作为一种机构语言确是语类的一种,是分阶段有目的地社会过程,具有独特的语类结构。共分为五个阶段:欢迎词、整体介绍、具体讲解、评价和欢送词。每个阶段由不同的“相”构成,每个“相”又传达各自不同的“信息”。“阶段”相对比较稳定,而“相”和“信息”根据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在导游讲解词中,为了实现拉近自身及景点与游客间距离的交际目的,导游要与游客实现情感共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欢迎词和欢送词两个阶段,导游大量运用“情感”资源来缩短与游客的距离;而在整体介绍、具体讲解和评价阶段,导游大量运用“鉴赏”资源来缩短游客与景点之间的心理距离。导游通过与游客分享自己的价值定位,展示出景点最美好的一面,使旅游者享受旅游的乐趣。最后,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认为涉及这种情感及价值分享的态度义韵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结构,并有着内在机制。层级性结构是指态度义韵分为态度义韵单位,态度义韵相和态度义韵阶段三个层级,下级构成上级,直至整个态度义韵结构。态度义韵在语篇中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直至达到交际目的。在导游讲解词中,态度义韵阶段首先从情感阶段转向鉴赏阶段而后又返回情感阶段。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节奏的变化。语篇中,在同一个态度义韵相内,有一类态度起主导作用,其他类型的态度为表达这类态度而服务。态度义韵单位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可具体划分为情感、评判、鉴赏态度义韵单位,正/负面态度义韵单位和显/隐性态度义韵单位。态度义韵的内在机制则是指态度义韵的运作有三种韵律模式:发散韵、波浪韵和梯度韵。这三类韵律具有动态平衡的特质,共同流动于语篇之中将语篇构成一个和谐整一的整体。本文设计从面到点、层层深入的布局,分为五个部分,力图验证我们的假设并得到有一定新意的发现。下面对各部分内容做一简单介绍。第一章,引言。首先引入研究课题,界定了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研究动机及研究背景。进而提出研究目标和假设,交代了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研究目的。最后,描述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对批评语篇分析进行回顾和评析后,对积极语篇分析的来源进行了阐述,进而对批评语篇分析和积极语篇分析进行了对比。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提出研究导游讲解词的新尝试——从积极语篇分析的视角进行态度义韵的研究。第三章,构建本论文分析所用的理论框架。集中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包括语类理论、评价理论和态度义韵理论。并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自己的分析模式:语类定位、态度资源标识、态度资源统计、态度义韵分析、结果讨论。为研究导游讲解词的态度义韵提供理论框架。第四章,分析导游讲解词中态度义韵。在“态度义韵分析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导游讲解词的详细分析,一步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找到了导游讲解词特有的语类结构,通过导游讲解词中态度义韵的分析,发现了语篇中存在的态度义韵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得出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点明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存在问题,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肖文明[7](2006)在《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医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大文化中的亚文化,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在医院医疗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倡导和培育而生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医院文化力”,是医院发展的动力,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医院要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要赢得医疗市场,就需要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医疗技术到服务质量,从环境建设到管理监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文化体系。湖南中医附一医院是一所建院40多年的省级三甲医院,这几年通过抓医院文化建设,医院社会声誉、整体规模、综合实力、职工凝聚力、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较前明显提高,使医院呈现跨跃式发展,成为全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龙头单位和发展模式。论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近几年湖南中医附一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在新形势下的中医医院文化,宣扬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医院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医院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

慕景强[8](2005)在《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民国期间,社会几乎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中。可以说,民国的历史是一部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当然这也和清末、民初西医教育一直为外国势力所垄断有关。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的结果,使医学教育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当局虽偶有教育改革政令,多数情况下应者寥寥。政府的不作为,却也给了医学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1926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里,政局相对稳定,民国西医发展也流派纷呈,成为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 我国西医教育源于传教士。从客观上讲,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在把西医引进中国和培训医务人员上功不可没。另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西医派别之争,在学术上起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这也促进了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但这些传教士与国外政府或团体,有些是为本国的侵略政策服务,也有一些是抱着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到中国办医学教育。所以,我们对西医来华的评价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其负面影响。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便是重新去追寻那段历史,尽量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中探寻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得失,给历史以应有的尊重:谁为民国的西医教育做出了贡献?有哪些贡献?民国为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又贡献了什么?如何评价民国的西医教育? 由于一篇论文无法面面俱到,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最终选择从四个角度切入民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也就是说,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时间维度上对民国西医教育做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来展开: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本章对民国前期西医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亦作了简要的回顾,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第二章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采取了从类型切入,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的依据既考虑了各院校的主办者,又考虑创办的时间顺序,分为四类,每一类选取其典型代表进行论述:教会医学在民国期间无论在办学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会西医高等教育便作为第一种类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高质量而成为教会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第二种类型为国民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含国立和省立),主要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和上海医学院为例;第三种类型为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主要选择同济作为例子;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一些实业家开始创办教育——国内私人办学为第四种类型。并且在章末对这四种类型院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得失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开创美好未来的白求恩医大一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美好未来的白求恩医大一院(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吉柴医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医院的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医院的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
        2.1.2 企业发展战略
        2.1.3 非营利性组织发展战略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
        2.2.3 市场细分战略理论
    2.3 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
        2.3.2 “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
第3章 长春吉柴医院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长春吉柴医院基本概况
        3.1.1 长春吉柴医院成立的背景和发展脉络
        3.1.2 长春吉柴医院的业务能力和科室设置
    3.2 长春吉柴医院经营与业务状况
        3.2.1 长春吉柴医院的经营情况
        3.2.2 长春吉柴医院的组织文化及人力资源状况
        3.2.3 长春吉柴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长春吉柴医院的发展环境分析
    4.1 PEST分析
        4.1.1 政策法律分析
        4.1.2 经济分析
        4.1.3 社会文化分析
        4.1.4 技术分析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能力
        4.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买方的议价能力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长春吉柴医院SWOT分析矩阵
第5章 长春吉柴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长春吉柴医院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指导原则
    5.2 长春吉柴医院发展的使命和经营愿景
        5.2.1 使命
        5.2.2 愿景
        5.2.3 价值观
    5.3 长春吉柴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
        5.3.1 近期目标
        5.3.2 远期目标
    5.4 长春吉柴医院的战略选择
        5.4.1 成立战略联盟
        5.4.2 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5.4.3 凝聚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战略
第6章 长春吉柴医院实施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在政策引领下充分融入医联体
    6.2 以养老复健产业为方向的产学研结合
    6.3 多途径提升核心竞争力
    6.4 管理职能的优化与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华报》概述
    一. 《新中华报》的创办背景
        (一) 《新中华报》创办的时代场域
        (二) 《新中华报》创办的理论渊源
        (三) 《新中华报》创办的现实基础
    二. 《新中华报》的发展变迁
        (一) 《新中华报》的初创时期
        (二) 《新中华报》的改革时期
    三. 《新中华报》的管理与运行
        (一) 《新中华报》的管理机构
        (二) 《新中华报》的印刷发行
第二章 抗战军事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加强人民自卫力量”: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武装工作
        (一) 宣传边区民众武装的意义
        (二) 见证边区民众武装的建设
        (三) 介绍边区民众武装的活动
    二. “巩固抗战后方”:陕甘宁边区的剿匪锄奸工作
        (一) 宜讲边区剿匪锄奸政策
        (二) 阐明边区剿匪锄奸意义
        (三) 介绍边区剿匪锄奸方法
        (四) 宣传边区剿匪锄奸成绩
    三. “保全国防力量”:陕甘宁边区的防空防毒工作
        (一) 进行边区防空防毒的报道
        (二) 开展边区防空防毒的教育
        (三) 报道边区防空机构的工作
第三章 抗战经济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充实抗战的粮食供给”:陕甘宁边区的救国公粮运动
        (一) 宣传边区公粮征收的方针政策
        (二) 介绍边区公粮征收的实际状况
        (三) 总结边区公粮征收的经验教训
    二. “在经济上组织群众”:陕甘宁边区的合作社运动
        (一) 宣讲边区合作社之政策
        (二) 追踪边区合作社之进步
        (三) 树立边区合作社之典型
第四章 抗战政治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普选运动
        (一) 阐释边区民主普选方针政策
        (二) 介绍边区民主普选工作情况
        (三) 推广边区民主普选经验方法
    二. “厉行廉洁政治”:陕甘宁边区的肃贪反腐工作
        (一) 宣传边区反腐法规和政策
        (二) 介绍边区腐化事例和案件
        (三) 总结边区肃贪反腐之经验
    三. “共同抗日图存”: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宗教工作
        (一) 关注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二)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 维护少数民族团结统一
第五章 抗战文化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提高政治文化水准”:陕甘宁边区的学习运动
        (一) 阐明边区学习运动的方针政策
        (二) 聚焦边区学习运动的实际状况
        (三) 反思边区学习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 “武装我们的手足”:陕甘宁边区的抗战体育运动
        (一) 介绍边区体育组织的工作
        (二) 展现边区军事体育的特色
        (三) 反映边区群众体育的热潮
    三. “讲究卫生,健全身体”:陕甘宁边区的卫生运动
        (一) 协助边区禁毒戒烟的工作
        (二) 介绍边区药物生产的扩大
        (三) 展现边区医护教育的进步
        (四) 配合边区防疫工作的推进
第六章 抗战社会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保育革命的后代”: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
        (一) 关注边区儿童保育工作
        (二) 宣传边区儿童保育政策
        (三) 展现边区保育机构现状
    二. “提高妇女民族觉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一) 树立边区妇女解放榜样
        (二) 维护边区妇女合法权益
        (三) 展现边区妇女解放英姿
    三. “巩固和加强边区抗战力量”:陕甘宁边区的优抚工作
        (一) 阐释边区优抚工作意义
        (二) 介绍边区优待工作现状
        (三) 展现边区抚恤安置成绩
第七章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评析
    一.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作用
        (一) 整合全国抗日力量的“万能胶”
        (二) 凝聚民族抗战精神的“兴奋剂”
        (三) 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扩音器”
        (四) 发展反法西斯同盟的“集结号”
    二.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特点
        (一) 对象上的广泛性
        (二) 领域上的多维性
        (三) 方式上的灵活性
    三.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经验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三)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 服务于时代的现实需求
    四.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局限
        (一) 思想上存在着一定偏差
        (二) 实践中显露出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中华报》头条文章列表
    附录二: 《新中华报》要人文章统计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3)长春市文化景观中若干平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提出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意义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 理论根据
        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 课题研究的内容
    (四) 相关概念界定及课题研究对象
        1. 景观
        2. 文化景观
        3. 城市文化景观
        4. 平面设计
    (五)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城市文化景观构成解析
    (一) 城市文化景观构成分类
        1.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2. 城市公园
        3. 历史名胜
        4. 历史文化街区
        5. 公共文化设施
        6. 交通设施
        7. 城市标识
        8. 名人故居
        9. 产业文化区
二、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一) 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拓展应用
        1. 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形式
        2. 平面设计在城市建筑物立面上的应用
        3. 平面设计在城市街面上的应用
        4. 平面设计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二) 平面设计元素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1. 文字的应用研究
        2. 图形的应用研究
        3. 色彩的应用研究
        4. 灯光元素的应用研究
        5. 材料肌理的应用研究
三、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意义及展望
    (一) 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意义
        1. 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2. 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3. 弘扬传统文化
        4. 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 平面设计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东北农业大学校园中的文化景观问题
        1.1.3 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危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论文主题概念解析
        1.4.2 主要内容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大学文化与校园景观概述
    2.1 大学文化概述
        2.1.1 大学
        2.1.2 文化
        2.1.3 大学文化
    2.2 校园景观概述
        2.2.1 校园景观概念解析
        2.2.2 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2.2.3 校园景观的特性
        2.2.4 大学校园空间的特征
    2.3 大学文化与校园景观
        2.3.1 文化景观
        2.3.2 文化与景观
        2.3.3 大学文化与校园景观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文化景观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实例调查
        3.1.1 北京大学
        3.1.2 清华大学
        3.1.3 天津大学
        3.1.4 南开大学
        3.1.5 哈尔滨各高校
    3.2 大学文化景观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3.2.1 大学文化景观特征
        3.2.2 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文化景观表达原则及理论基础
    4.1 基本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主题性原则
        4.1.3 多样性原则
        4.1.4 个性化原则
        4.1.5 尊重历史的原则
        4.1.6 生态性原则
        4.1.7 美学原则
        4.1.8 连续性原则
    4.2 理论基础
        4.2.1 符号学理论
        4.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4.3 本章小结
5 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
    5.1 理论方法体系建构
    5.2 解读校园景观的符号学含义
        5.2.1 景观的语言
        5.2.2 校园景观是表征大学文化的符号
        5.2.3 校园景观符号的三分法
    5.3 基于语用学的研究
        5.3.1 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传递模式
        5.3.2 景观设计是景观符号编码过程
        5.3.3 校园景观语义的解读方式
    5.4 基于语构学的设计手法
        5.4.1 校园景观符号的类型
        5.4.2 校园景观的语构学分析
        5.4.3 基于语构学的物质文化景观设计手法
    5.5 基于语义学的设计方法
        5.5.1 校园景观的语义
        5.5.2 基于语义学的设计手法
    5.6 本章小结
6 东北农业大学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6.1 研究区概况
        6.1.1 学校简介
        6.1.2 区位条件
        6.1.3 历史概况
        6.1.4 校园外部环境
    6.2 校园景观现状及不足
        6.2.1 问卷及访谈分析
        6.2.2 校园景观现状
        6.2.3 校园景观存在的不足
    6.3 文化底蕴梳理
        6.3.1 遁园特色文脉
        6.3.2 校址文化
        6.3.3 五谷文化
    6.4 遁园修复可行性研究
        6.4.1 现存基本情况
        6.4.2 修复的意义
        6.4.3 拯救方案
        6.4.4 修复技术实施条件
    6.5 东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景观改造设计
        6.5.1 设计目标
        6.5.2 定位
        6.5.3 文化景观总体布局
        6.5.4 主要景点设计
        6.5.5 景观小品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和谐的态度义韵研究 ——以汉语导游讲解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Tabl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of the Study
        1.1.1 PDA: A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of CDA
        1.1.1.1 Harmonious Perspective in PDA
        1.1.1.2 Seeking Harmony in PDA
        1.1.2 Prosody Theory: An Efficient Tool in Analyzing Attitude
        1.1.3 Tour Guide Commentary: the Research Data
        1.1.3.1 A Positive Industry
        1.1.3.2 A Positive Discourse
    1.2 Objective and Hypotheses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1.3.1 Data Collection
        1.3.2 Research Method
    1.4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0 Introduction
    2.1 CDA
    2.2 PDA
    2.3 CDA vs. PDA
    2.4 Tour Guide Commentary
        2.4.1 Relevant Studies Abroad
        2.4.2 Relevant Studies in China
    2.5 A New Attempt for Tour Guide Commentary
    2.6 Summary
Chapter Three Framework of Attitudinal Prosody Analysis
    3.0 Introduction
    3.1 Genre Theory
        3.1.1 What genre is
        3.1.2 Genre vs. Register
        3.1.3 Generic Structure
    3.2 Appraisal Theory
        3.2.1 Appraisal Theory: An Overview
        3.2.2 Contents of Appraisal Theory
        3.2.2.1 Engagement
        3.2.2.2 Graduation
        3.2.3 Attitude: Ways of Feeling
        3.2.3.1 Affect
        3.2.3.2 Judgement
        3.2.3.3 Appreciation
    3.3 Prosody Theory
        3.3.1 Saturation
        3.3.2 Intensification
        3.3.3 Domination
    3.4 Model for Analyzing Attitudinal Prosody
        3.4.1 Verifying Generic Structure
        3.4.2 Tagging Attitudinal Resources
        3.4.3 Measuring Attitudinal Resources
        3.4.4 Analyzing Attitudinal Prosody
        3.4.5 Discussing Resul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Attitudinal Prodoy in Tour Guide Commentary
    4.0 Introduction
    4.1 Tour Guide Commentary as Genre
    4.2 The Statistics of Data
    4.3 Attitudinal Prosodic Structure: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4.3.1 Attitudinal Prosodic Unit
        4.3.2 Attitudinal Prosodic Phase
        4.3.3 Attitudinal Prosodic Stage
    4.4 Harmonious Attitudinal Prosody in Tour Guide Commentary
    4.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5.1 Three Modes of Attitudinal Prosody
        4.5.2 Homeostasis
        4.5.3 Harmonious Unity
    4.6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0 Introduction
    5.1 A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7)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医院管理的历史沿革
        1.2.2 医院文化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医院文化的定义
        2.1.1 医院文化概念的众说
        2.1.2 医院文化的分型说
        2.1.3 医院文化的分层说
    2.2 医院文化的渊源
        2.2.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2.2 “五四”运动以来形成革命文化传统的影响
    2.3 医院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2.3.1 医院文化的内容
        2.3.2 医院文化的结构
    2.4 医院文化的功能和特征
        2.4.1 医院文化的功能
        2.4.2 医院文化的特征
第3章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诊断分析
    3.1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概况
    3.2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3.2.1 理念识别: Mind Identity
        3.2.2 行为识别: Behavior Identity
        3.2.3 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
    3.3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精神的解读
    3.4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经营理念的解读
    3.5 以人为本的倡导
    3.6 调查分析
        3.6.1 问卷调查
        3.6.2 基本结论
    3.7 优势与劣势分析
        3.7.1 优势分析
        3.7.2 劣势分析
第4章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
    4.1 文化管理的一般模式
    4.2 构建湖南中医附一医院新型企业文化
        4.2.1 湖南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
        4.2.2 解决“无个性”文化
        4.2.3 锤炼湖南中医附一医院精神
        4.2.4 培育高尚的医院道德
        4.2.5 充分发挥 CIS 体系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2.6 实施品牌战略
第5章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
    5.1 建设医院管理者文化
    5.2 增强医院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3 确保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5.3.1 以文化建设推动医院管理的深化
        5.3.2 以文化建设扩大医院管理的内涵
        5.3.3 以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的变革
        5.3.4 以文化建设带来医院的管理效益
    5.4 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推进时机
    5.5 加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
    5.6 检查实施效果阶段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的视点与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及方法
第一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一、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1912年前中国西医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二、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
    三、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
    四、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分类研究
    一、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一——教会西医高等教育
    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二——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包括国立和省立)
    三、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三——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
    四、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四——国内私人办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个案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一、“新协和”的创立与发展
    二、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理想的实现——协和办学特点分析
    三、协和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贡献——协和办学经验总结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地域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医高等教育
    一、民国时期东北医情概述
    二、民国东北地区西医高等教育特点——一主要以老哈医大为例
    三、民国东北西医高等教育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以史鉴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总结与启示
附录1 近代中国西医高等教育大事年表(1800-1949)
附录2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三年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四、开创美好未来的白求恩医大一院(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吉柴医院发展战略研究[D]. 庄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2]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D]. 范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3]长春市文化景观中若干平面问题研究[D]. 凌云. 长春工业大学, 2011(05)
  • [4]站在发展祖国医学教育的制高点上[N]. 矫芳. 山西经济日报, 2010
  • [5]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D]. 林晓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6]和谐的态度义韵研究 ——以汉语导游讲解词为例[D]. 程微. 河南大学, 2008(09)
  • [7]湖南中医附一医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设计[D]. 肖文明. 中南大学, 2006(06)
  • [8]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创美好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