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爱国情怀缔造辉煌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

浓浓的爱国情怀缔造辉煌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

一、浓烈爱国情怀 铸就壮美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论文文献综述)

曹子达[1](2021)在《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文中指出

闫智开[2](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吕增艳[3](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周浒[4](2021)在《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胜[5](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这一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中坚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优秀文化基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个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心有所信,方得行远。因此,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趣,为全文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全面把握和综合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融入困境及困境的产生的原因和融入启示,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目标和融入原则,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系统提出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本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厘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全方位阐释。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性需要理论和价值理论作为融入的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分别从“家国情怀”的凝聚价值、“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等方面开展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为后文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融入”这一问题。本文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和思想实际,基于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分析和样本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价值认知维度、融入内容维度、融入方式维度和接受效度维度等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本研究从施者角度和受者角度的实际出发,分别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困境、教育困境和支持困境。在产生困境的归因方面,结合以上实证结果和教育困境,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维度,从大学生群体因素、历史与现实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峙等方面逐一分析归纳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在融入启示方面,结合融入的困境及原因得出如下启示: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方面,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等角度明确融入目标问题,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生成实践自觉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在原则方面,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等原则。最后,本文系统性的回答了“如何融入”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科学、有效和适当的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能够使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的重要保障。在融入方法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提出将“闻道”思想、“诗乐”之教思想、“不言之教”思想、“励志”思想、“循循善诱”思想、“力行”思想分别与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励志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相结合。在融入路径方面,倡导建立多元立体的融入体系,分别从课程体系、自我教育体系、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体系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的体系构建。

郭鑫[6](2020)在《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家庭成员的感情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亲情,夫妻双方是爱情。而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之中,家书作为独特的情感联系承载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于家书思想教育价值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国外丰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家书在连接家族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联络他乡游子与家族的纽带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在利用书信这一表现形式在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也能得到自我思想的升华。选定此课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逐渐变迁和家书形式的演变,家书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社会中,家书似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濒临“灭绝”。如何改变现状,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东风,助家书文化重上枝头,实现家书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是我们在推广优秀家书过程中面临的局限,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重拾被网络冲淡了的亲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书信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递主流思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家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家书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家书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家书的基本特征,而相关理论概述则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关于家庭的理论等五大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着重阐述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及其局限,详述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家书思想教育的功能和家书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局限;第四部分分析了新时代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实现途径,主要为以家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好及全社会开展优秀、经典家书的学习与传播。当然,家书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信的文字形式,还可以扩展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重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固有形式,是本课题的研究特色的体现。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性分析法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支撑论文写作的相关资料,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家书起到的教育意义,对其中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全面地了解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其功能的历史研究和现状,并希望对家书文化的未来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李鸿凯[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键词。在苦难而又辉煌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文化是最璀璨夺目、鼓舞斗志和洗礼精神的文化景观。在革命前,革命文化是发出革命先声和引领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在革命中,革命文化是激发革命热忱和磨砺革命意志的精神密码。正是有了革命文化的滋养,才锻造了一大批“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以往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联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未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革命文化中感悟历史、永葆初心,有助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习近平多次讲到要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继承革命文化”的重大课题。继承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筑牢信仰根基、涵育道德品质的精神营养。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才能使革命文化成为打造“时代新人”理想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阐释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对于涵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特殊功用。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并且高校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把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革命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才能使大学生在最美好的人生际遇始终保持战斗的精神和拼搏的劲头。新时代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必须始终以大学生为中心,把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切实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时代感和实效性。第一部分,分析了革命文化以及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内涵。本章在深刻把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生成规律和文化品格的基础上,阐释了革命文化的本质和历史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是指引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文化支撑,也是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不仅要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主要特征,从而使革命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练就成事本领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阐明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重视对大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教育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借鉴历史经验,还要立足新的时代坐标,充分挖掘革命文化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铸魂育人的重要价值,从而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正确指引。第三部分,基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检视与反思。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认同的下降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只有探究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并进行恰当归因,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凝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最大合力。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凝聚了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崇高品格。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感悟光荣的革命历史、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传承优秀的革命精神,从而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作用。第五部分,探究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要畅通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相关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不断拓展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等;要积极利用革命文化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革命历史遗迹、革命文创产品和革命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刘少宁[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国家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以及中华民族踏上新的时代征程这一历史背景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从美术领域来说,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一大批堪称时代经典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美术门类,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这些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目前,从国内最近几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来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运用油画语言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相比,依靠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并且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说,重大历史题材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在当今历史画创作领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例,此次工程最终完成作品104件,而以中国画的形式完成的作品就有33件,其中近30件是以人物画为主。那么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物画是如何重新介入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人物画如何表现客观历史的真实?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这一题材的绘画所承载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在绘画语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它的未来发展走向又将如何?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剖析与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总结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内在主题思想和外在语言特点,深入探讨从还原历史的真实到表现历史的真实,最终达到艺术的真实这一核心问题,从而进一步挖掘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内核和现实意义,以此来尝试更好地建构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理论体系并更好地指导创作实践。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历史题材绘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尽可能细致、具体地梳理,深入探究了“历史”的含义和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界定,并逐步展开对历史题材绘画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沿革的论述,从而获得对历史题材绘画的整体性认知,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历史题材绘画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与人学价值这一精神内核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中国人物画创作只有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和人的生命状态才能使作品具有人学价值这一核心的学术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对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了较为概括的论述,包括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时期人物画形式语言的演化和风格面貌的形成以及中国人物画重新介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等问题。然后根据以上研究作出对“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这一概念的界定,再逐渐进入到更深入的研究核心即中国水墨媒介在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中的呈现这一问题上来。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的两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以极具代表性的两幅经典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创作背景和最具时代特征的主题以及艺术语言等。第四部分系统阐述了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以及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内涵。同时,辩证地分析了把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简单的看成是对历史事件的单纯图解这一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重拾图像记录历史的方式与重塑历史观的重要性这一学术课题。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真实性对于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至关重要这一最终结论。本论文的研究尝试解决如何提升历史画创作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历史题材的限定性和创作者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中国特有的传统笔墨这一形式语言来表现“典型形象”、“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等这些具有现实性的关键问题。

王静[9](2019)在《毛泽东的担当精神研究 ——兼论对共产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在旧中国内忧外患之际,自觉承担起了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担当精神。毛泽东的担当精神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内外交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外思想文化、前期革命实践以及个人的主观意愿等的影响,经过了孕育萌芽、初步形成、丰富成熟、延续推进四个阶段。毛泽东的担当精神内涵丰富,既包含了乐于担当的意识,又彰显了敢于担当的气魄,还展现了善于担当的能力。从担当的内容看,包含着乐于识忧、以乐解忧的担当意识,敢于内省、勇于挑战的担当气魄,以及善于理性抉择、创新践行的担当能力;从担当的实践来看,毛泽东充分发挥了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彰显了“创造新理论”的革新智慧;从担当的缘由来看,毛泽东深受奉献社会的责任情怀的激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的支撑,同时得益于他上下求索的积学之道的推动。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诠释了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内涵。从对比视角来看,毛泽东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别于以往片面对待传统的思维方式,展现出辩证对待传统的传承性和超越性;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相异于封闭自守、教条刻板的传统方式,表现了开放高远的世界视野和立足中国实际的民族特色;在担当的个人风格方面,既有理性精神又有浪漫情怀。在新时代,这一担当精神对培养共产党员的担当之乐、担当之勇、担当之才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邓黎[10](2018)在《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大钊的一生注重社会现实,又突破常规,始终保持思想理论与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些精神品质使得他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贡献。面对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重新理解与反思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历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获取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的重要途径。本文除引论、结语之外,正文共分四个章节。引论部分是文章整体构架的简短呈现,该部分在系统梳理与分析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一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轨迹。对研究对象所处历史背景的考察与分析不仅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还原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原貌的根本研究方法。本章主要考察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首先,在关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该部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以及李大钊的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其次,关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文中以“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划分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前期积淀、曲折发展、质性飞跃三个不同思想发展阶段。第三,在统观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以“民”为核心的思想根基;高扬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破立并重”的批判精神。第二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本章主要考察了李大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念、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主要内容以及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这四个方面。首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念上,李大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社会舆情,加强政治宣传的重要载体。抛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形式,李大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在于发展国民锐新之理想,打破封建因袭之道德,助益社会进化之机能,消解守旧保守之势力。思想欲开新,必先清除旧思想、旧文化,声讨旧体制。在李大钊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的首要平台,也是抵御“思想侵略”,保障民族思想文化安全的关键场域。国民的自我自觉与民族自觉实乃近代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次,关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李大钊本人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构建“赤旗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自他两让,竞立两存”之“调和”原则、“求真、蒐实”原则、“察变、会通”原则这几个基本指导原则是李大钊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和尊重当时国民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宏观统摄。第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关涉的主要内容,形成了“青春中华”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劳工神圣”伦理思想构筑以及“民主联合阵线”思想教育四个重要观点。最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思想内容的明确自然会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李大钊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历程中,结合不同的社会现实需要提出了四种方法:“发育人文,教育启民”法、“物心两面,灵肉一致”改造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法、青年“中心势力”培育法。第三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多维透视。所谓实践领域的多维透视,实则是从人的现实活动的视角研究李大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看作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看作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本章主要从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社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详细展开。首先,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中心环节,更是推进中国共产党快速成长发展、完满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关键。李大钊在现实的革命实践中对党建工作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一要摒除“私心党见”,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二要纯洁党员队伍,建立“强固精密的组织”;三要宣传“现代新文明”,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四要振作民族精神,改造“强盗世界”。其次,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农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和中国的工农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李大钊针对工农群体的特殊性,提出了三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唤醒劳工,打造革命“中心势力”;“改造联合”,促进工农团结;推进“工农联盟”,开展武装建设。再次,青年社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者,国家之魂。”(1)为唤醒青年对封建专制独裁、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官僚统治的反抗与斗争意识,积极培育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李大钊从加强青年实践锻炼,培育革命骨干力量;担负“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推进青年运动与工农群众结合等三个方面,把青年从书斋的理论学习中拉入社会的现实实践活动中来,鼓励青年勇于冲破传统束缚,正视国情,融入现实,提升青年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最后,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被压迫者的任何一次伟大的运动都少不了劳动妇女的参加。”(2)在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的教育影响下,中国的女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仅如此,李大钊对妇女解放运动明确提出了批判封建陋俗,展开女权主义教育实践;反抗“力的法则”,鼓励妇女参政;鼓励婚恋自由,倡导“理想家庭”等三项具体实践要求。李大钊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进一步确证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所要实现的整个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与发展。第四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评价与启示。本章主要包括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比较及先进性论析、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三个部分。首先,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及先进性论析。该部分侧重从与同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陈独秀、胡适)的思想比较中,凸显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特色。同时,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加深与加强我们对李大钊本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立体认识与综合把握。其次,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在思想文化冲突与多元并存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愈加艰难的新挑战。该部分就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权威性下降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过”与“不及”等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已然明确,从而以人的“思想”为实践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须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通过对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梳理与反思,本文得出了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着力培育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心势力”、构建“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全程全方位教育”“融通中西文化”以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和合之境”这四个旨在推进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启示。结语:“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结语对李大钊这位矢志于探寻救国真理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思想政治教育先驱者与革命家进行了高度评价,赞扬了李大钊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中的“责任担当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肯定了李大钊在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浓烈爱国情怀 铸就壮美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烈爱国情怀 铸就壮美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2)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领域新
        (二)研究思路新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一)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具有显着的互补性
    注释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一)强化“家国情怀”的动力价值
        (二)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
        (三)彰显“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
        (四)形成“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需要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阐释
    注释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三)调查样本差异性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困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支持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接受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大学生群体文化观念日趋复杂
        (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的对峙
    注释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原则及着力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三)激励大学生以“中国梦”为引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提高大学生生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自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四)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五)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三)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
    注释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理论教育法
        (二)艺术感染法
        (三)隐性教育法
        (四)激励教育法
        (五)启发教育法
        (六)实践教育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提高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四)构建高校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五)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共同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课题来源
    (二)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家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 家书的内涵
        1. 家书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2. 家书的基本特征
    (二)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的理论
        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教育过程的基本机制
        5. 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及其局限
    (一) 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
        1. 家书传递家庭成员之间人生观、价值观
        2. 家书承载社会主流思想、反映社会风气
        3. 优秀家书的传播对全社会成员的教育作用
    (二) 家书思想教育的功能
        1. 对家庭成员间情感认同的促进
        2. 对社会成员的正向引导
        3.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折射
    (三) 家书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局限
        1. 个别家书内容存在糟粕
        2. 家书载体及形式的碎片化演变
        3. 优秀家书作用对象单一且推广效果欠佳
四、新时代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 以家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
        1. 撰写、传递优秀家书,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2. 传播阅读优秀家书,弘扬社会正能量主旋律
    (二) 全社会开展优秀、经典家书的学习与传播
        1. 以实体书册为介质进行学习与传播
        2. 依托网络新媒体为媒介进行学习与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数谢
个人简历

(7)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3 比较研究方法
        1.4.4 跨学科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2.1 革命文化概述
        2.1.1 文化与革命文化
        2.1.2 革命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2.1.3 革命文化的特征
    2.2 革命文化的历史价值
        2.2.1 指引中国革命赢得胜利的文化支撑
        2.2.2 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
        2.2.3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
    2.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内涵
        2.3.1 革命文化教育的含义
        2.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
        2.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3.1.1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3.1.2 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3.1.3 人的发展理论
    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经验
        3.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
        3.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经验
    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
        3.3.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审视
    4.1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状况
        4.1.1 革命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4.1.2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4.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4.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与成效
        4.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
    4.3 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4.3.1 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
        4.3.2 对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激发不强
        4.3.3 高校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5.1 革命历史教育
        5.1.1 革命历史进程教育
        5.1.2 革命历史经验和历史价值教育
        5.1.3 革命英雄教育
    5.2 革命理想教育
        5.2.1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3 革命传统教育
        5.3.1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教育
        5.3.2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教育
        5.3.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教育
    5.4 革命精神教育
        5.4.1 对党忠诚的教育
        5.4.2 勇于担当的教育
        5.4.3 为民服务的教育
        5.4.4 艰苦奋斗的教育
        5.4.5 开拓创新的教育
        5.4.6 严守纪律的教育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
    6.1 畅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6.1.1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6.1.2 开设革命文化教育的特色课程
        6.1.3 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6.2 拓展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6.2.1 融入高校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6.2.2 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与革命文化学术研究活动
        6.2.3 广泛开展革命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6.3 利用革命文化发展的社会资源
        6.3.1 重视革命历史遗迹的开发与保护
        6.3.2 借助“互联网+”革命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成果
        6.3.3 发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
    6.4 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6.4.1 推动革命文化的“微传播”
        6.4.2 促进革命文化传承的当代话语转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一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
        一、“历史”的含义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历史题材绘画的定义
        三、历史题材绘画的产生
        四、历史题材绘画的风格分类
        五、历史题材绘画的界定
        六、历史题材绘画的特征
    第二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发展流变
        (一)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绘画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绘画
        二、西方历史题材绘画发展流变
        (一)文艺复兴以前的历史题材绘画
        (二)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历史画创作
        三、中西方历史题材绘画发展脉络及比较
第二章 历史题材绘画的美学价值与人学价值
    第一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美学价值
        一、崇高的礼赞
        二、静穆的伟大
    第二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人学价值
        一、人性的光芒
        二、真善美的长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发展现状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概述
        一、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二、中国画表现历史题材的新尝试
        三、代表画家及经典作品
        (一)写实主义中国人物画的开拓者徐悲鸿
        (二)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
        (三)融合中西的写实水墨人物画领军者王子武
    第二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的界定
        一、“重大历史题材”概念的提出
        二、中国人物画重新介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条件
    第三节 中国水墨媒介在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中的呈现
        一、水墨语言如何进入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
        二、水墨的“写实”与“写意”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
        一、建国前的历史画创作
        二、建国后的历史画创作
        (一)1949 年至1966 年的历史画创作
        (二)文革十年(1966 年至1976 年)历史画创作
        (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05 年至2009 年)
        (四)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 年至2016 年)
        (五)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 年至2017 年)
    第五节 两幅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解析
        一、中国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解析
        (一)创作背景
        (二)艺术语言
        二、中国画《东方红—杨家岭·1945》解析
第四章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点
        一、民族精神性
        二、主题时代性
        三、政治导向性
        四、历史真实性
        五、史诗审美性
    第二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存在的现实基础
        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
        二、“国家意志”的强化
        三、艺术的教化与美育作用
        四、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一)民族精神
        (二)家国情怀
    第三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面临的问题
        一、内因
        (一)“写实性”造型能力的薄弱
        (二)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观的缺失
        (三)历史氛围营造的欠缺
        二、外因
        (一)图像时代的影响
        (二)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第四节 从历史的真实到真实的历史
        一、历史文本与历史事实
        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一)真实的力量
        (二)当代人的社会意识与审美判断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第五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价值取向
        一、关于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
        (一)历史再现的真实性
        (二)人物表现的准确性
        (三)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四)艺术语言的创造性
        二、历史题材绘画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图解
        (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二)审美与思想的融合
        三、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已成为当今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
        (二)价值取向对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四、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毛泽东的担当精神研究 ——兼论对共产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形成
    2.1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形成条件
        2.1.1 社会历史背景
        2.1.2 思想理论来源
        2.1.3 革命实践基础
        2.1.4 个人主观因素
    2.2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形成发展
        2.2.1 孕育萌芽期(1910-1921)
        2.2.2 初步生成期(1921-1935)
        2.2.3 发展成熟期(1935-1949)
        2.2.4 延续推进期(1949 年以后)
第3章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内涵
    3.1 “乐于担当”的精神
        3.1.1 不避忧患、以乐解忧的担当意识
        3.1.2 “自觉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3.1.3 始于“自由之意力”的责任情怀
    3.2 “敢于担当”的精神
        3.2.1 敢于内省、勇于挑战的担当气魄
        3.2.2 “敢为天下先”的突破探新
        3.2.3 立于“思想武器”的信念支撑
    3.3 “善于担当”的精神
        3.3.1 理性抉择、创新践行的担当能力
        3.3.2 “创造新理论”的革新智慧
        3.3.3 成于“上下求索”的积学之道
第4章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特点
    4.1 传承性与超越性并存
    4.2 世界性与民族性互通
    4.3 理性与浪漫交融
第5章 毛泽东担当精神的启示
    5.1 养成自觉担当之乐
        5.1.1 明确党员责任
        5.1.2 凝聚担当力量
    5.2 炼就敢于担当之勇
        5.2.1 提升担当修为
        5.2.2 强化机制建设
    5.3 培养善于担当之才
        5.3.1 增长学习本领
        5.3.2 加强组织培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轨迹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四)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辛亥革命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曲折发展
        (三)建党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质性飞跃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核心的思想根基
        (二)高扬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破立并重”的批判精神
第二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
    一、李大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念
        (一)引导社会舆情,加强政治宣传的重要载体
        (二)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的首要平台
        (三)抵御“思想侵略”,保障民族思想文化安全的关键场域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自他两让,竞立两存”之“调和”原则
        (二)“求真、蒐实”原则
        (三)“察变、会通”原则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主要内容
        (一)“青春中华”爱国主义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劳工神圣”伦理思想构筑
        (四)“民主联合阵线”思想教育
    四、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发育人文,教育启民”法
        (二)“物心两面,灵肉一致”改造法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法
        (四)青年“中心势力”培育法
第三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多维透视
    一、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摒除“私心党见”,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二)纯洁党员队伍,建立“强固精密的组织”
        (三)宣传“现代新文明”,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四)振作民族精神,改造“强盗世界”
    二、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唤醒劳工,打造革命“中心势力”
        (二)“改造联合”,促进工农团结
        (三)推进“工农联盟”,开展武装建设
    三、青年社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青年实践锻炼,培育革命骨干力量
        (二)担负“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推进青年运动与工农群众结合
    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批判封建陋俗,开展女权主义教育实践
        (二)反抗“力的法则”,鼓励妇女参政
        (三)鼓励婚恋自由,倡导“理想家庭”
第四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评价及启示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及先进性论析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同时期代表人物思想比较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论析
    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流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权威性下降问题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过”与“不及”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
        (二)重点培育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心势力”
        (三)构建“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全程全方位教育”
        (四)“融通中西文化”以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合和之境”
结语:“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参考文献
附录:李大钊生平与大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浓烈爱国情怀 铸就壮美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D]. 曹子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D]. 周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丁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6]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D]. 郭鑫.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李鸿凯. 辽宁大学, 2020(01)
  • [8]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D]. 刘少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9]毛泽东的担当精神研究 ——兼论对共产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启示[D]. 王静.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10]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邓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浓浓的爱国情怀缔造辉煌人生——浅析陈独秀的人格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