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入口钢管桩加固坍落度边坡施工技术

铁路隧道入口钢管桩加固坍落度边坡施工技术

一、铁路隧道洞口钢管桩加固溜坍边坡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治国,毛敏东,PANY.T.,赵其华,吴钟腾[1](2021)在《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及控制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山区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隧道开挖诱发滑坡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同时既有隧道在滑坡作用下产生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均造成了较大危害。为了促进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隧道-滑坡体系研究的发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隧道-滑坡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对隧道-滑坡相对位置关系及变形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从地质调查分析、理论解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监测分析5个方面详尽剖析了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现状;从滑坡体加固、隧道加固和监控预测技术3个方面对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的控制防护技术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需讨论的方面,建议深入开展滑坡土体塑性、非线性接触、地震与降雨多因素耦合作用、离心模型试验的开发与利用、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及隧道精细化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积极优化和创新防护控制措施技术,建立隧道-滑坡之间联动共享的新型监控成套技术体系,以期为隧道-滑坡体系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周文皎[2](2020)在《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公路不断向西部山区延伸,线路以各种方式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体难以避免,不良地质体对铁路、公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其中,隧道与不良地质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极其复杂,工程难题众多。本文从近年来所遭遇的隧道穿越滑坡体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位监测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开展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作用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从滑坡发育过程和破坏特征入手,结合隧道穿越滑坡体的部位,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6种隧道破坏模式,即: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和滑体下部-隧道拖曳破坏。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各种破坏模式的特点。(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3种破坏模式,选取西北地区某铁路隧道、广乐高速公路大源1号隧道和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基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模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揭示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表明,隧道穿越滑坡体,滑坡变形直接造成隧道的变形破坏,隧道的开挖可能引起或加剧滑坡的变形发展。不同的滑坡作用模式下隧道的衬砌结构呈现出拉伸、剪切和挤压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与滑坡的变形特征具有一致性。(3)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基于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稳定滑坡基础上的隧道变形控制原则和技术。为了限制局部变形和受力,避免隧道承担和传递滑坡推力,同时达到抑制地下水的目的,在稳定滑坡的基础上,采用洞顶钢花管控制注浆技术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进行加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加固效果并解决了实际工程难题。

杨钊[3](2020)在《松散堆积体浅埋洞口段安全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崇礼铁路正盘台隧道为工程背景,该隧道洞口堆积松散碎石土厚层、级配差。隧址区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气压控制,漫长寒冷,春季冰雪融化后堆积体极易溜塌、失稳,先期洞口开挖冒顶、暂停了施工。本文首先对正盘台隧道洞口松散堆积体进行了室内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掌握了该松散堆积体的基本力学性质及含水量的影响。根据隧道洞口段地形与环境,以围岩塑性区到达地表为明、暗挖分界判据,进行了洞口段施工方法选择研究,分别选择明挖法、桩拱法和浅埋暗挖法。明挖段采用放坡明挖的方式进行施工,利用强度折减法确定了边仰坡放坡。桩拱法计算分析了边坡、桩拱施工过程的结构受力、变形特征,灌注桩最大水平收敛在桩体深度2m处的位置,最大水平收敛值为8.58mm,最大拱顶下沉量和底部隆起量分别为4.43mm、8.45mm。同时,介绍了桩拱法施工工艺过程,分析了桩拱法施工的优缺点。浅埋暗法施工段,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三台阶工法施工过程的围岩稳定情况,暗挖隧道最危险的位置为埋深最浅的区域,即埋深4m处。该处最大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底部隆起、中台阶水平收敛分别为39.38mm、22.55mm、16.08mm、9.06mm,而相应现场实测数据为45.82mm,23.80mm,17.22mm,9.51mm,二者结果接近。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松散堆积体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结果为松散堆积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鉴。

肖靖[4](2020)在《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在土石交界地层中修建隧道时,由于围岩软硬不均,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或者施工方法不当,可能会引起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加剧,支护结构受力不均出现开裂甚至发生隧道塌方,因此开展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在施工时隧道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四川省九绵高速大马沟隧道工程,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条件下,隧道在预加固前后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开挖工法对围岩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现场实际工程情况,基于相似理论确定模型试验相似比,选择合理的相似材料,自主设计制作了模型试验箱,并给出位移、应力和结构内力监测方案开展模型试验。(2)针对无挡土墙预加固和有挡土墙预加固两种工况,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隧道在偏压条件下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围岩应力以及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其分布和发展规律。(3)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隧道模型,模拟了隧道无预加固措施、采用管棚,采用挡土墙,采用管棚和挡土墙,采用管棚、挡土墙以及地表注浆预加固五种工况,分析了各工况下围岩的变形、支护结构受力以及塑性区分布规律。同时将模型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4)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对隧道采用管棚、挡土墙及地表注浆预加固后,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CD法和CRD法开挖对围岩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并从安全性、施工进度和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提出较优的开挖工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现场施工提供参考,而且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技术参考。

何涛[5](2019)在《大型地下救援站近接交叉施工方案比选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对近接交叉隧道施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在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条件下小净距交叉隧道的施工问题。本文结合在建的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项目,对救援疏散通道下穿既有主洞的影响进行分析。考虑到云屯堡隧道处于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条件下,本文通过强度折减法对救援疏散通道影响范围进行分区,并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计算爆破安全距离,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并结合层次权重分析法得到非爆破区的最优施工方案。本文得到结论如下:(1)采用强度折减法得到新建下穿隧道对既有隧道的稳定性影响范围。隧底救援疏散通道施工至距离既有隧道21.6m位置开始对既有隧道产生影响。(2)引入萨道夫斯基公式,并考虑装药结构、堵塞长度、孔径、孔深、排距、孔距、高差、距离、段数、最大段药量、总装药量及洞径等因素。首先通过岩石损伤理论计算Ⅴ级围岩控制爆破振动速度为3cm/s,然后通过经验求得Ⅴ级围岩单段爆破最大炸药量为2.5kg,再结合现场试验拟合衰减系数获得拟合公式,并基于该公式计算安全距离应大于18.9m。(3)确定了救援站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非爆区域,在非爆开挖条件下提出了四种下穿施工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得到既有隧道应力和位移变化,并考虑沉降量、应力集中、成本、围岩扰动次数、施工难度、工期因素结合层次权重分析法得到台阶法>基坑法>工作槽>CD法,最终优选台阶法暗挖。(4)结合变位分配法理论、现场监控量测、数值模拟来提高对施工过程的变形控制。

陈柏吉[6](2018)在《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稳定分析及施工技术管理》文中指出边坡稳定性问题涉及到公路、铁路、水利、建筑、航运以及资源开发等多个工程领域,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以及建设成本的控制。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步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地质环境日益复杂,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边坡问题已成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重庆奉溪高速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工程”为依托,通过实地现场调查该路堑边坡所在地的工程概况、水文工程地质以及气候环境等,深入分析其发生失稳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利用Midas-GTS软件分析其稳定性,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加固治理措施,并对相关的施工技术控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对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传统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以及有限元数值计算法,并对不同的计算方法尽量对比,选择采用有限元折减法计算分析该路堑边坡的稳定性。此方法不仅可以得到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还可以分析整个坡体的为变形、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情况,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治理措施。(2)通过实地现场调查,该路堑边坡坡体土层主要包括表层的粉质黏土、碎石、块石的混合土堆积层,以及下部的粉质砂岩泥灰岩层。坡体内部裂隙发育,为降雨及其形成的地表水提供了下渗和富集的通道,降水的下渗不仅会增加坡体的自重还会很大程度降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是该路堑边坡发生失稳的主要原因。(3)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自然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安全系数只有0.375,边坡失稳,路堑坡脚挡墙的位移变形非常大,下滑破裂面主要位于坡体表层土石混合堆积体与下部岩层的分界面附近。(4)根据现场勘查和数值计算结果,由于坡体下滑推力较大,且滑坡体后部山坡较陡,表层土石混合堆体较薄,不具备清方减灾的条件,因而本文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加固治理方案。利用有限元对治理后边坡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治理后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为1.725,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通过分析发现,施加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足以抵抗上部坡体的下滑推力,同时对路堑坡脚处的挡土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该治理方案足以确保该路堑边坡的长期稳定的安全要求。(5)最后,文中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注意事项、工程试验以及边坡工程的监测方案进行了详尽的阐明。

张闯[7](2018)在《特长隧道浅埋偏压洞口下穿景区S型公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和公路专线建设不断扩大,在一些新建或改建铁路、公路工程中,为了减小土地占用和对既有交通的相互影响,满足线路、坡度等要求,同时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隧道下穿方式跨越既有路线或建筑物(构)的工程也越来越多,而在此类工程中如果采用和选择的施工技术手段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既有建筑物(构)使用安全,造成不必要损失。基于此本文以雪山梁隧道出口段下穿既有公路为工程背景,结合理论分析、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浅埋偏压隧道进洞下穿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优化。研究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结合现场施工情况、监控量测数据、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等,雪山梁隧道下穿川黄公路所采用的施工技术是合理可行的。(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浅埋偏压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的隧道结构受力与公路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得出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分部施做衬砌结构时,应力最大区域位于靠近下台阶左右两侧开挖面拱肩与岩体支撑处;浅埋偏压隧道开挖对地表造成影响较大的范围为隧道拱顶正上方约2.53.0倍洞径之间。(3)在微型组合钢管桩加固技术优化研究分析表明单排桩间距1m、2m与双排交错布置桩间距2m三种工况对比情况下,得出在单排桩间距1m时对路面与边坡加固区域内位移沉降值控制的最小,双排交错布置桩间距2m对边坡支护范围加固支护范围最大。双排桩布置时,第一排桩的弯矩远大于第二排桩,弯矩最大值分布在桩端部位。(4)通过爆破参数设计与计算可得,当上行公路结构质点振速控制在1.5cm/s时,爆破参数设计的单段最大起爆炸药量为2.43kg,小于计算所得的安全允许最大起爆炸药量5.52kg,雪山梁隧道进洞下穿公路段主洞理论上可以采用控制爆破开挖方式。(5)根据数值模拟雪山梁隧道主洞爆破振动对既有川黄公路与平导隧道影响分析可得,雪山梁隧道在公路段前后5米处应以机械开挖为主,应严格控制爆破施工,而对平导隧道影响满足设计控制值要求。微差爆破随着相邻段起爆间隔时间越大,两段起爆相互影响越小,当间隔时间为5075ms时,对后起爆段对后起爆段峰值振速仅增加9%15%。因此选择微差爆破间隔时间为5075ms时以上时可有效降低两相邻段爆破振动效应的相互影响。

颉永斌[8](2018)在《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静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是隧道施工的控制性工程,如何保证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安全开挖和后期的正常运营是广大隧道工程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大量资料查阅和工程实例调查,总结了目前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前的加固措施,并以实际工程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反压土法处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的局限性,提出了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新型防护结构,用于解决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过程中衬砌大变形,整体位移等问题。该新型结构将抗滑桩、长大管棚和锚索各自的特性通过分步施工和分时注浆技术相结合,使抗滑桩、管棚和锚索在隧道开挖时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浅埋偏压隧道洞口的偏压应力,同时增加隧道暗挖段长度,确保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的安全开挖和后期正常运营。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新型防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规范法给出的浅埋偏压隧道破坏模式,推导出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最优回填土厚度与宽度的比值,采用有限元法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分析反压土处理后浅埋偏压洞口开挖时隧道衬砌的位移和受力,得出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虽可减少隧道整体位移,但衬砌仍承受较大偏压应力,拱肩处变形较大。(2)针对现有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处理措施的不足,提出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新型防护结构,并对该新型防护结构的构成、施工工艺和结构特性进行了介绍,对其工作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得出修筑了新型防护结构的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时,防护结构内力重分布,组成防护结构的锚索、管棚、浅埋侧抗滑桩和深埋侧抗滑桩协调工作共同抵抗地形和施工偏压应力,将部分偏压应力传递到深层稳定土体和受力较小的浅埋侧抗滑桩,可保证隧道洞口的安全和后期的正常运营。(3)以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新型防护结构的施工特点为线索,建立了地形和施工偏压下该新型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简化分析模型,分别推导了地形偏压单独作用,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时新型防护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计算公式。案例分析表明: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下防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内力大于地形偏压单独作用时,但在深埋侧抗滑桩与管棚交叉附近地形偏压下的深埋侧抗滑桩内力大于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时的内力。(4)采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模型,分析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开挖新型防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得出隧道洞口防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的理论值与模拟值趋势相近,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张弛[9](2017)在《复杂周边环境隧道洞口边坡滑塌处治》文中研究表明新建沈丹客运专线道扎子隧道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境内,隧道紧邻既有铁路隧道、高速公路隧道及G304国道,且隧道出口桥隧相连,地形陡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隧道出口桥台施工过程中,曾发生洞口边坡滑塌,并造成已完成初支的隧道洞口钢架脱落、底部开裂。为满足架桥机通过要求,对洞口边坡滑塌成因及稳定性分析后,采取了洞口锚固桩加强桥台基坑防护、洞内钢管桩加固隧底、主动防护网及护坡墙加强临近既有线坡面防护等综合工程措施,确保了隧道洞口的安全稳定,消除了后期运营的安全隐患。

王文袓[10](2015)在《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其中,公路和铁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这些已建和在建的公路和铁路中,隧道占了一定的比重,而隧道的洞口施工一直是隧道工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相比于隧道的其他部分,洞口段围岩风化程度较严重,节理比较发育,经常存在断层、破碎带等诸多对工程不利的地质构造,浅埋偏压现象比较普遍。伴随着大断面隧道建设工程的增加,隧道洞口段的施工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如何实现隧道安全高效地进洞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和国外关于隧道洞口施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丹东隧道的具体问题,如出口段已开挖的边坡发生滑坡,仰坡坡面支撑不住,边坡底部及明洞基础下13m14m存在饱和软黄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隧道左侧存在暗埋天然气管道以及洞口右侧K38+070位置处存在与隧道轴线基本正交的天然冲沟等,开展相应施工技术研究。研究指出采用钢管旋喷桩加固开挖的路堑边坡;配合采用桩基础加连系梁加固明洞地基;采用竖直旋喷桩加固暗洞软基配合水平旋喷桩加固掌子面软黄土可以满足设计施工要求;采用延长明洞长度配合引排水设施降低天然冲沟对隧道的影响等措施,经实际检验效果良好。通过现场研究和技术方案改进及施工措施控制,解决了丹东隧道洞口段存在的工程问题和隐患,保障了隧道及周边的安全,为今后类似工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实例。

二、铁路隧道洞口钢管桩加固溜坍边坡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隧道洞口钢管桩加固溜坍边坡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1.2.2 滑坡体与隧道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创新
二、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
    2.1 滑坡和隧道的相互作用
        2.1.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1.2 滑坡-隧道的相互作用
    2.2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
        2.2.1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
        2.2.2 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
        2.2.3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
        2.2.4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
        2.2.5 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
        2.2.6 滑坡下部-隧道拖曳破坏
    2.3 本章小结
三、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的机理分析
    3.1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的机理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1.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1.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1.5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3.1.6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式破坏模式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2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的机理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滑坡及隧道变形特征
        3.2.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开挖对滑坡影响分析
        3.2.4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
    3.3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的机理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3.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3.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分析
        3.3.6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
    4.1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原则
    4.2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4.2.1 抗滑桩
        4.2.2 预应力锚索框架
        4.2.3 钢花管
    4.3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综合控制技术
        4.3.1 西北某铁路隧道-滑坡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2 大源1号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3 水墩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松散堆积体浅埋洞口段安全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松散堆积体的工程特性
        1.2.2 松散堆积体隧道结构稳定性研究
        1.2.3 松散堆积体施工技术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正盘台隧道浅埋洞口段工程概况
    2.1 线路概况
    2.2 隧道概况
        2.2.1 地形特征
        2.2.2 气象特征
        2.2.3 地质特征
        2.2.4 水文地质
        2.2.5 地震动参数
    2.3 小结
第三章 洞口松散堆积体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3.1 洞口段工程特征及室内试验内容
    3.2 松散堆积体的筛分试验
    3.3 松散堆积体的室内大型直剪试验
        3.3.1 试验仪器及方法
        3.3.2 含水量8%的试验结果
        3.3.3 含水量10%的试验结果
        3.3.4 含水量13%的试验结果
    3.4 松散堆积体的室内大型压缩试验
        3.4.1 试验仪器及方法
        3.4.2 含水量8%的试验结果
        3.4.3 含水量10%的试验结果
        3.4.4 含水量13%的试验结果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松散堆积体浅埋洞口段施工方法的选择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分析
    4.3 施工实际暗挖深、浅埋分界
    4.4 小结
第五章 明挖段边、仰坡合理坡率研究
    5.1 引言
    5.2 边仰坡放坡系数的确定
        5.2.1 边坡放坡系数的确定
        5.2.2 仰坡放坡系数的确定
    5.3 小结
第六章 桩拱法结构受力特征及施工技术研究
    6.1 桩拱结构施工工序
    6.2 桩拱法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6.2.1 模型建立
        6.2.2 计算参数
        6.2.3 监测点布置
        6.2.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3 桩拱法施工技术
        6.3.1 护拱及加固桩
        6.3.2 灌注桩施工
        6.3.3 护拱施工
    6.4 工法对比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浅埋暗挖隧道稳定性分析
    7.1 引言
    7.2 松散堆积体超前支护技术
    7.3 松散堆积体浅埋暗挖施工方案
    7.4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7.4.1 建立模型
        7.4.2 物理力学参数
        7.4.3 监测点布置
    7.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7.5.1 地表沉降
        7.5.2 结构变形与应力
    7.6 现场实测变形分析与对比
        7.6.1 现场实测变形
        7.6.2 隧道结构变形对比
        7.6.3 地表沉降分析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交界地层隧道研究现状
        1.2.2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1.2.3 预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思路
        1.4.3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
        2.2.4 气象
        2.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构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相似关系
    3.3 相似材料的选择
        3.3.1 围岩材料
        3.3.2 衬砌结构材料
        3.3.3 挡土墙材料
    3.4 模型试验系统组成
        3.4.1 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
        3.4.2 量测系统
    3.5 模型试验过程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地表沉降分析
        3.6.2 围岩位移分析
        3.6.3 围岩压力分析
        3.6.4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变形及受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计算模型
        4.2.2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4.2.3 隧道施工过程模拟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3.1 地表位移分析
        4.3.2 围岩位移分析
        4.3.3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
        4.4.1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4.4.2 拱顶沉降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5.1 概述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 开挖方法对隧道施工力学的影响
        5.3.1 地表位移分析
        5.3.2 围岩位移分析
        5.3.3 围岩应力分析
        5.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5.4 三种工法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型地下救援站近接交叉施工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振动研究现状
        1.2.2 交叉隧道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
        1.3.1 工程设计概况
        1.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
        1.3.3 不良地质影响情况
        1.3.4 工程重难点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稳定性分析
    2.1 基于近接理论的影响研究
        2.1.1 近接隧道理论分析
        2.1.2 主要近接隧道类型
    2.2 基于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判断
        2.2.1 强度折减法理论发展
        2.2.2 强度折减法下失稳判断
        2.2.3 基于强度折减法数值模拟计算
    2.3 小结
第3章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爆破安全距离研究
    3.1 钻爆设计
        3.1.1 爆破特点及要求
        3.1.2 装药布置
    3.2 控制爆破振动标准
    3.3 下穿隧道单段爆破最大炸药量
    3.4 下穿隧道爆破振动控制速度研究
        3.4.1 振动波速研究方法
        3.4.2 基于岩石损伤理论下穿隧道振速推导
    3.5 下穿隧道爆破振动安全距离研究
        3.5.1 基于爆破等效荷载的安全距离研究
        3.5.2 基于萨道夫斯基公式的下穿隧道安全距离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4.1 台阶法暗挖下穿方案
        4.1.1 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
        4.1.2 模型建立
        4.1.3 材料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
        4.1.4 计算过程
        4.1.5 位移及应力结果分析
    4.2 大基坑开挖方案
        4.2.1 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
        4.2.2 模型建立
        4.2.3 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
        4.2.4 结果分析
    4.3 工作槽方案
        4.3.1 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
        4.3.2 模型建立
        4.3.3 材料参数选取
        4.3.4 计算过程
        4.3.5 结果分析
    4.4 CD法暗挖下穿方案
        4.4.1 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
        4.4.2 模型建立
        4.4.3 材料参数选取
        4.4.4 计算过程
        4.4.5 结果分析
    4.5 四种方案总结分析
    4.6 基于层次决策分析法的工法适应性评价
        4.6.1 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
        4.6.2 层次权重分析法步骤
        4.6.3 救援疏散通道方案比选
    4.7 小结
第5章 近接交叉隧道变形控制研究
    5.1 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
    5.2 变形控制研究
        5.2.1 基于变位分配理论的监控措施
        5.2.2 交叉处既有隧道监控量测
        5.2.3 模型验证
        5.2.4 既有隧道无影响区数值模拟
    5.3 结果对比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稳定分析及施工技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失稳破坏形态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1.2.3 边坡工程防护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
    2.2 滑坡变形特征及结构性质
        2.2.1 滑坡的变形特征
        2.2.2 滑坡体性质及结构特征
    2.3 滑坡变形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有限元折减法基本原理
    3.2 Mida-GTS有限元软件介绍
    3.3 路基边坡实例模型的建立
        3.3.1 岩土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3.3.2 初始状态的模拟与分析
        3.3.3 加固治理后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加固措施及施工技术管理
    4.1 治理工程措施
        4.1.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4.1.2 普通抗滑桩及挡土板
        4.1.3 钢管桩
        4.1.4 排水设施
    4.2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4.2.1 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4.2.2 施工技术准备
        4.2.3 劳动组织准备
        4.2.4 施工物资准备
        4.2.5 施工现场准备
    4.3 施工总质量计划
        4.3.1 工程质量目标
        4.3.2 质量保证体系
        4.3.3 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责
        4.3.4 质量管理制度
        4.3.5 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4.3.6 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措施
    4.4 施工总进度计划
        4.4.1 确保工期的组织措施
        4.4.2 工期的合同保证措施
        4.4.3 确保工期的技术保证措施
        4.4.4 确保工期的信息管理措施
        4.4.5 工期保证体系图
    4.5 施工注意事项
        4.5.1 放线注意事项
        4.5.2 抗滑桩施工注意事项
        4.5.3 预应力锚索施工注意事项
        4.5.4 截排水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4.5.5 钢管桩施工注意事项
    4.6 工程试验
        4.6.1 试验目的
        4.6.2 试验设计
        4.6.3 试验要求
    4.7 施工过程中的监测要求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特长隧道浅埋偏压洞口下穿景区S型公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构)影响与控制技术研究
        1.2.2 隧道下穿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影响研究
        1.2.3 隧道爆破对既有建筑物(构)安全性影响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施工对上行公路影响分析
    2.1 浅埋偏压隧道的定义与判定标准
    2.2 隧道施工围岩力学特征
        2.2.1 围岩初始应力状态
        2.2.2 隧道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
        2.2.3 隧道开挖后支护应力状态
    2.3 浅埋隧道施工对既有公路影响与变形控制标准
        2.3.1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分析
        2.3.2 隧道下穿施工对地层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3.3 地层变形与既有公路相互作用特点
        2.3.4 隧道下穿既有公路变形控制标准
    2.4 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公路安全性影响分析
        2.4.1 爆炸应力波的特性与衰减规律
        2.4.2 岩石爆破破坏机理
        2.4.3 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公路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S”型公路关键施工技术探讨
    3.1 依托工程背景
        3.1.1 隧道概况
        3.1.2 隧道出口段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3.1.3 隧道出口段不良地质现象
    3.2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下穿施工技术探讨
        3.2.1 浅埋偏压隧道边坡改善与加固技术探讨
        3.2.2 浅埋隧道进洞下穿超前支护与施工技术探讨
        3.2.3 浅埋隧道下穿施工控制爆破技术
    3.3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公路施工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公路施工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4.1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公路施工稳定性分析
        4.2.1 计算模型与参数选取
        4.2.2 浅埋偏压隧道结构受力分析
        4.2.3 浅埋偏压隧道下穿公路沉降变形分析
        4.2.4 施工监控数据分析
    4.3 微型组合桩加固技术优化分析
        4.3.1 微型组合桩的桩间距布置原则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组合钢管桩参数的设计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埋隧道洞口下穿公路段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5.1 浅埋隧道下穿公路控制爆破可行性分析
        5.1.1 爆破安全允许最大起爆炸药量
        5.1.2 控制爆破参数设计
    5.2 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公路影响分析
        5.2.1 爆破模拟荷载的确定
        5.2.2 爆破振动强度的判定手段及允许控制值标准
        5.2.3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选取
        5.2.4 隧道爆破对既有公路的影响分析
    5.3 隧道爆破对相邻平导洞影响分析
    5.4 微差爆破相邻段位起爆间隔时间合理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静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防护结构研究现状
        1.2.2 浅埋偏压隧道的理论研究现状
        1.2.3 浅埋偏压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浅埋偏压隧道的试验与现场监测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反压土法处理浅埋偏压隧道的特性及不足
    2.1 引言
    2.2 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时回填土厚度与宽度的关系
        2.2.1 反压土回填的最优厚度与宽度比
        2.2.2 反压土回填浅埋偏压隧道的工程实例
    2.3 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的有限元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的效果分析
        2.3.3 最优宽厚比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衬砌的位移和受力特点
    2.4 反压土处理浅埋偏压隧道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提出及其工作机理
    3.1 引言
    3.2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提出
    3.3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构造
    3.4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施工工艺
    3.5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结构特性
    3.6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工作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的简化计算
    4.1 引言
    4.2 地形偏压下防护结构的计算
        4.2.1 地形偏压下浅埋侧抗滑桩的计算
        4.2.2 地形偏压下深埋侧抗滑桩的计算
    4.3 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下防护结构的计算
        4.3.1 隧道开挖完成后地层任意点的受力和位移
        4.3.2 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下浅埋侧抗滑桩的计算
        4.3.3 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下深埋侧抗滑桩的计算
        4.3.4 地形和施工偏压共同作用下锚索和注浆管棚的受力计算
    4.4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案例分析
        4.4.1 工程背景及计算参数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ADINA有限元程序简介
    5.3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的数值分析
        5.3.1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防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洞口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隧道工程概况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地形地貌特征
        2.1.4.地质构造与岩性
        2.1.5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2.2 洞口路堑边坡工程状况
    2.3 路堑边坡设计和施工技术
        2.3.1 技术要求及变更设计方案
        2.3.2 施工方法及措施
        2.3.2.1 钢管桩施工方法与顺序
        2.3.2.2 注浆钢花管施工方法与顺序
    2.4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2.5 技术改进方法
    2.6 小结
第三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明洞施工技术
    3.1 明洞工程状况
    3.2 丹东隧道明洞设计施工技术
        3.2.1 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3.2.2 施工方法及措施
    3.3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3.4 技术改进方法
        3.4.1 旋喷桩施工改进方法
        3.4.2 明洞仰拱底部施工改进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暗洞施工技术
    4.1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暗洞工程条件
    4.2 暗洞工程状况
    4.3 丹东隧道暗洞设计施工技术
        4.3.1 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4.3.2 施工措施及方法
    4.4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4.5 技术改进方法
    4.6 效果评价
    4.7 小结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铁路隧道洞口钢管桩加固溜坍边坡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及控制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治国,毛敏东,PANY.T.,赵其华,吴钟腾. 岩土力学, 2021(11)
  • [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D]. 周文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松散堆积体浅埋洞口段安全施工技术研究[D]. 杨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土石交界地层浅埋偏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D]. 肖靖. 长安大学, 2020(06)
  • [5]大型地下救援站近接交叉施工方案比选研究[D]. 何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杨家湾隧道进口段路堑边坡稳定分析及施工技术管理[D]. 陈柏吉.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7]特长隧道浅埋偏压洞口下穿景区S型公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闯.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8]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新型防护结构的静力分析[D]. 颉永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7)
  • [9]复杂周边环境隧道洞口边坡滑塌处治[A]. 张弛. 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10]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D]. 王文袓. 长安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铁路隧道入口钢管桩加固坍落度边坡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