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和系统

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和系统

一、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与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烨[1](2020)在《一种新型数字电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作为发展最快且用户需求最大的消费产品,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已成为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企业掀起了研究数字电视传输策略,制定数字电视标准,研发数字电视设备,引导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数字电视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其标准作了详细的介绍,总结了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针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有关的数字电视标准和数字电视设备,研发一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接收终端软件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为了能够设计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软件系统,结合有关的软件系统理论,在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可移植性以及模块化的标准基础之上,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方法,构建基于分层设计的软件框架结构,明确接收终端内部的各个代码之间关系,利于后续软件的开发升级与维护。(2)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人机交互层的智能化设计模式。采用HI2016主芯片附带的高效创建高性能跨平台交互图形程序OSG(Open Scene Graph)和屏幕菜单式调节的OSD(on-screen display)功能,快速构建一个人机交互层,实现基于消息通讯机制的人机交互通道,进而在软件系统内部设置一个任务主控系统,用于统筹规划用户的各种业务。这种智能化的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软件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反应能力,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3)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设备总线驱动设计模式。对信道解调模块、音视频解码及控制主模块、音视频放大输岀模块和电源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进而设计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硬件结构;对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设备驱动层的调解芯片、无线音频连接芯片、TUNER以及SPI驱动程序进行设计与测试,实现接收终端软件系统的通讯功能;设计一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接口,实现设备驱动层与系统操作的软件联系,维持上层软件在整个系统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接收终端软件系统设计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多次调试与功能完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接收终端软件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且较低的成本,符合数字电视市场需求,促进了数字电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

黄维铭[2](2019)在《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构成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技术保障。所以,台站单位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工作提出了“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要求。但是本单位长期以来,对于信号的监测工作,都是采用人工监测和记录的方式,工作量大,监测复杂,难以满足单位的现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对传输信号自动记录、转换、监测和报警的系统,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以解决广播电视发射台音视频信号人工监测的问题为基础。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UML建模的方式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运维环境,得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系统结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并根据系统的实体关系图,对数据库表及字段结构进行数据库设计。在完成系统设计后,分别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编码实现。并针对系统直接面对的信号采样、转换和监测的难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描述,在信号处理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由硬件负责对信号进行高速采样和统一转码处理存储,根据实际工作的台站信号源的情况,即通过嵌入式音视频采集卡对现台站三种格式(如IP,RF,ASI等)的音视频信号进行高速采样,然后采用TS over IP技术将已经解调的信号转码预处理转为统一IP帧包的格式,便于计算机软件对信号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处理,从而最终解决了音视频信号的自动化监测和报警问题。本系统基于广西广播电视玉林二四四台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通过测试表明系统功能基本满足了台站的管理要求,结构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系统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值班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更加切实有效地保障了安全播出,对进一步研究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的信号自动监测具有借鉴意义。

宋昊[3](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韦斌[4](2013)在《一种简单易行的DVB字幕系统解决方案简介》文中指出DVB字幕(DVB Subtitle)在欧美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数字电视广播上,已经得到普遍采用。但在我国大陆广播电视行业上的使用仍是一个空白。部分电视工作者似乎满足于现状,不以为然,不主动去尝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我们的节目制作播出质量。难道我们甘于长期落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利用一年时间优化出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DVB字幕系统解决方案,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该方案的实施

陈蕙[5](2013)在《12讯道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车设计与集成》文中指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广播电视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各广播电视台数字高清电视系统的发展进程,数字高清电视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清电视设备现在已经配备在了众多电视台的高清摄录编、高清转播车、高清演播室内。其中,高清电视转播车作为灵活机动的高清演播室,已经成为了各个电视台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本文从国内外高清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出发,以12讯道数字高清电视转播车为例,首先介绍了高清电视转播车系统构成,高清电视演播室基本参数、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接口标准、高清电视系统分解力、数字电视信号码率、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等关键技术。在电视转播车系统设计中重点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视频系统、音频系统、数字内部通话系统、控制系统、PFU微波传送设备、同步系统、供配电系统、周边设备等子系统的选型和配置方案、应急方案等。12讯道数字高清电视转播车集成调试完毕后,针对整车系统,重点从设备配置、视频特性、同步特性、音频特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12讯道高清转播车系统的高清数字接口特性、标清数字接口特性、模拟音频接口特性、数字音频接口特性、同步特性以及车内设备配置都达到了我国广播电影电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韦斌[6](2011)在《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文中提出MPEG-2视频编码的图像质量数据MPEG-2作为较早前的视频音频数字编码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视频光盘、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一般说来,按照MPEG-2视频音频编码标准,所能提供的图像质量如图1对我国PAL彩色电视制式的数字电视来说,要保证图像质量达到标准清晰度(720×576)即5级图像的标准,则MPEG-2格式编码的图像码率一般需要在46Mbps之间。

杨宗胜[7](2008)在《数字电视的基本内涵浅述》文中指出文章对于数字电视的分类、特点、技术指标参数以及技术原理和传输方式进行了全面概括的介绍,并指出数字电视将成为当今电视技术发展的主流。

邱海生[8](2007)在《浅析数字电视的发展》文中认为论证数字电视的概念,对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进行比较,分析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缺点。阐述数字电视的3种标准:美国的ATSC、欧洲的DVB及日本的ISDB,介绍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中国数字电视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规划。

赵希[9](2007)在《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迅速,数字电视技术可以在一个传统的模拟频道带宽中传输多个数字电视节目。如此大量节目的传输导致了传输带宽合理利用、电子节目指南等实际问题的出现。本论文的工作,就是针对其中的业务信息复用和多路节目间的统计复用技术进行了研究。数字电视系统层业务信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在大量节目中快速搜索到特定节目等与电子节目指南(EPG)相关的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集中于对MPEG-2 PSI的理解和DVB、ATSC两种系统的系统层业务信息的功能、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的编制和解析的软件实现。软件编写的业务表解析已用于其它应用软件中,实现了各节目信息的提取。业务表的编制主要是将预定的信息写入各业务表并复用到TS流中。此部分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各个表的最大和最小时间间隔,使之符合标准要求。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TS统计复用技术研究。由于数字电视一个频道可以传送多个节目,各节目的图像复杂度不同,达到相同图像质量需要的码率也不同,因此需要用联合速率控制方法对各节目码率进行重新分配。本文采用转换编码平台,对输入的视频流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再利用,从而在原码流基础上控制码率。工作的重点在于联合速率控制算法的确定。实验证明,论文中的联合速率控制算法适合该转码平台,能较有效地分配各节目的目标码率。本论文工作期间还参与了数字电视清晰度测试图的设计,并对其中的某些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并编程生成的数字电视HDTV和SDTV清晰度测试图,已列入信息产业部25项数字电视行业标准。

蔡革文[10](2006)在《融合与发展——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发展高层论坛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范围内,以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地面移动通信、纸质媒体等,正在技术的支持下不断融合与发展。回顾20年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可以看到,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往往起着先导的作用。而现在数字化的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的变革不仅仅

二、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与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数字电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数字电视简介
    1.2 数字电视技术的优点
    1.3 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1.3.1 国外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3.2 国内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4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主要标准
        1.4.1 国外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简介
        1.4.2 DTMB标准简介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DTMB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概述
    2.2 软件开发编译环境
    2.3 实时操作系统?C/OS分析运用
    2.4 软件系统的结构
    2.5 软件分层的设计
    2.6 对关键技术的研究
第三章 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人机交互层的设计与实现
    3.1 人机交互层概述及系统结构
    3.2 人机交互层模块设计及其相关业务管理
    3.3 界面设计
        3.3.1 支持机制
        3.3.2 用户界面的需求分析
        3.3.3 用户界面的设计
第四章 DTMB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设备驱动层的设计与实现
    4.1 DTMB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硬件结构
    4.2 I~2C总线驱动分析设计
        4.2.1 I~2C总线概述
        4.2.2 I~2C总线双向传输的接口特性
        4.2.3 I~2C总线工作原理分析应用
        4.2.4 I~2C总线的应用设计
    4.3 解调芯片LGS-8G42驱动设计
        4.3.1 硬件连接模式研究
        4.3.2 软件实现
    4.4 BLH-702调谐器驱动设计
        4.4.1 硬件的连接模式研究
        4.4.2 高频头寄存器流程控制
        4.4.3 设定高频头的初始化模式及频率
    4.5 FM调频芯片的驱动设计
        4.5.1 SPI总线驱动设计
        4.5.2 FM调频芯片驱动开发
    4.6 对驱动软件的调试
第五章 核心芯片介绍及系统评测数据
    5.1 解码芯片HI2016E
    5.2 解调芯片LGS-8G42
    5.3 接收终端参数测试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知识基础
        2.2.1 与同类技术比较分析
        2.2.2 系统采用技术概述
    2.3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4 业务需求分析
    2.5 用户需求分析
        2.5.1 客户端需求
        2.5.2 用户操作需求分析
        2.5.3 用户监测数据操作查询
        2.5.4 用户登录管理需求
    2.6 功能需求分析
        2.6.1 音视频信号采集功能
        2.6.2 信号转换处理功能
        2.6.3 信号监测处理功能
        2.6.4 信号监测数据存储查询功能
    2.7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8 性能需求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系统组成
        3.2.2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系统功能结构
        3.3.2 系统状态流程
        3.3.3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3.4.2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3.4.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3.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5.1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5.2 信号转码预处理模块设计
        3.5.3 信号监测报警模块设计
        3.5.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3.5.5 监测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3.6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3.6.1 信号采集模块实现
        3.6.2 信号预处理转码模块实现
        3.6.3 信号监测报警模块实现
        3.6.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3.6.5 监测数据查询模块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4.1 测试服务器环境与配置
    4.2 系统功能测试
    4.3 系统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成果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数字电视概述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3.4 CA系统的组成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3.6 IP组播技术
        3.6.1 IP组播地址
        3.6.2 IP组播协议
    3.7 TS Over IP技术
        3.7.1 TCP和UDP协议
        3.7.2 RTP协议
        3.7.3 TS流的IP封装
    3.8 信号传输质量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4.1 项目背景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4.3.1 系统设计原则
        4.3.2 系统处理能力
        4.3.3 系统安全播出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4.4.1 信源系统
        4.4.2 信号处理系统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5.2.1 卫星信号
        5.2.2 ASI信号
        5.2.3 IP组播信号
        5.2.4 SDI信号
        5.2.5 QAM信号
        5.2.6 节目监看系统
        5.2.7 网络管理系统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5.3.1 卫星接收机
        5.3.2 编码器
        5.3.3 复用加扰器
        5.3.4 核心交换机
        5.3.5 IP-QAM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6.2.2 编码器测试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6.3.2 PCR指标实测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种简单易行的DVB字幕系统解决方案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电视字幕的缺陷
欧洲DVB字幕系统简介
一种简单有效的DVB数字电视字幕的解决方案
    3.1与现有DVB Subtitling标准比较的优势
    3.2同洲DVB字幕系统解决方案

(6)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MPEG-2视频编码的图像质量数据
MPEG-2“超级编码”方案的不足
已采用MPEG-2编码方案的地区难以改用H.264或AVS编码技术来提升画质
统计复用技术对采用MPEG-2编码方案的贡献

(9)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字电视标准
    2.1 MPEG-2 系统层标准
        2.1.1 TS流的构成
        2.1.2 节目专用信息PSI
    2.2 DVB标准
    2.3 ATSC标准
    2.4 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标准
第三章 数字电视系统层业务信息研究
    3.1 EPG概述
    3.2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
        3.2.1 节目专用信息PSI
        3.2.2 业务信息SI
        3.2.2.1 SI概述
        3.2.2.2 SI的应用
        3.2.3 节目与系统信息协议PSIP
        3.2.3.1 PSIP概述
        3.2.3.2 PSIP的应用
    3.3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解析与编制
        3.3.1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解析
        3.3.2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编制
第四章 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数字电视统计复用技术研究
    4.1 数字电视统计复用技术概述
    4.2 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统计复用策略
    4.3 码率控制算法及TS流复用机制
        4.3.1 转换编码码率控制算法
        4.3.2 TS流复用机制
    4.4 联合速率控制
    4.5 实验平台及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图像清晰度及其测试
    5.1 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标准复合测试图
    5.2 数字电视显示图像的同心度、重显率和过扫描
        5.2.1 目的和意义
        5.2.2 同心度、重显率和过扫描定义
        5.2.2.1 同心度
        5.2.2.2 重显率
        5.2.2.3 过扫描
        5.2.3 图像重显率和格式变换与图像清晰程度的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与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数字电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烨.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维铭. 广西大学, 2019(02)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4]一种简单易行的DVB字幕系统解决方案简介[J]. 韦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21)
  • [5]12讯道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车设计与集成[A]. 陈蕙. 全媒体时代下的西部电视技术发展——第25届西部年会(2013·西藏)获奖技术论文集, 2013
  • [6]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J]. 韦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09)
  • [7]数字电视的基本内涵浅述[J]. 杨宗胜. 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 2008(07)
  • [8]浅析数字电视的发展[J]. 邱海生. 中国有线电视, 2007(06)
  • [9]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D]. 赵希. 天津大学, 2007(04)
  • [10]融合与发展——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 蔡革文.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6(06)

标签:;  ;  ;  ;  ;  

数字电视广播的图像格式和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