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探讨

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探讨

一、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情况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祖拉叶提·吐尔逊[1](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和疗效评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2月间,对在石河子绿洲医院住院治疗的129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家属或监护人)使用Excel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全病程管理组)6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5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病程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随访1年,出院后再随访1年。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3、6、12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对其精神症状、功能进行评估,出院后3、6、12个月评估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量表)及复发率。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于上述时间点使用贬低-歧视量表(PDD量表)评估病耻感。干预随访过程中因迁离本地、联系方式变更等原因失访5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成功完成随访124例(其中在院随访21例,院外随访103例),完成出院后随访1年共103例(其中首发18例),失访病例在以下数据分析中均已剔除。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c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则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使用Greenhouse-Geisser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图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两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病程、用药种类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0.469,0.755,0.56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效应(P=0.018,0.0007),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6);(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精神病理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P<0.001)。3.入院时两组SDSS,ADL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137)。两组的SDSS,ADL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作用(P<0.001,P=0.008),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SDSS,ADL量表总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第6、12个月时研究组SDSS分低于对照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ADL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Z=-1.509,P=0.131)。出院后3、6、12个月,研究组用药依从性中等及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5.两组患者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6.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入院时的PDD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其PDD量表分有时点×分组交互效应(F=22.942,P<0.001),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在干预6、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病程管理模式较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日常与社会功能损害,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还能降低主要照顾者病耻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王莹莹[2](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脂肪酸组成及分解代谢酶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因其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其病因尚不清楚。前期研究显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但SCZ脂肪酸谱有何特征尚不明确。SCZ体内脂肪酸改变是否与脂肪酸分解代谢异常有关,也需进一步研究探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SCZ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分解代谢相关蛋白等指标的变化,阐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脂肪酸组成及脂肪酸分解代谢酶的变化特征,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生和脂肪酸代谢的关系,为探索SCZ的病因及早期诊断指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SCZ病例从2020年6月12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刚入院患者中招募。招募标准:根据目前临床使用的SCZ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确诊的病例,包括首次发病或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同时排除诊断不明、伴有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近期服用过降脂药等。健康对照者为健康同龄人,无神经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种族与SCZ病例组匹配。排除标准同上。SCZ组和对照组各筛选30例。2.取材禁食一夜后次晨8:009:00在肘正中静脉共抽取静脉血10 m L,用于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保存备用。3.血脂及血清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脂肪酸组成。4.脂肪酸分解代谢中相关酶及因子的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于检测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即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脂酰辅酶A氧化酶1(ACOX1)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表达(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1.血脂水平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Z组血清TG、TC、HDL-C、LDL-C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脂肪酸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Z组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含量均降低(P<0.01),C24:0含量升高(P<0.05),总饱和极长链脂肪酸含量升高(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中C14:1、C16:1和C22:1含量升高(P<0.01,P<0.05,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中C18:2n-6、C18:3n-3含量降低(P<0.01),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P<0.01),而C22:2含量升高(P<0.05)。3.脂肪酸分解代谢相关酶及因子表达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Z组PPARα、CPT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而ACOX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Z组PPARα、CPT1和ACOX1的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血脂降低、脂肪酸组成及分解代谢异常,脂肪酸分解代谢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脂肪酸变化的原因之一。

李梦蝶[3](2021)在《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的影响特点以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 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标准的35例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脱落8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脱落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单一用药组,14例)和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联合用药组,13例)。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试(WCST)、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别对入组的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和治疗8周的执行功能评估和精神症状评估。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基线的WCST测试。所有评估均由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完成。所有数据经IBM 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27例患者完成了整个试验(脱落8例,14例单用药和13例联合用药),29例健康对照完成了基线测试(脱落1例)。在基线,27例患者和29例健康对照者在性别(χ2=1.685,P=0.431)、年龄(F=0.422,P=0.657)和受教育程度(F=0.948,P=0.349)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基线执行功能存在明显损伤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WCST测试在6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RA:z=-5.60,P<0.01;RC:t=-6.47,P<0.01;RE:t=10.06,P<0.01;RCP:t=-9.63,P<0.01;RP:t=6.66,P<0.01;NRPE:t=9.49,P<0.01)。(2)病例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仍存在显着性差异(RA:z=-2.67,P<0.01;RE:z=-2.08,P<0.01;RCP:t=-2.64,P<0.01;RP:t=2.56,P<0.05;NREP:t=2.45,P<0.05)。(3)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配对t检验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在WCST测试的9个维度上存在明显改善(RA:z=3.58,P<0.01;CC:z=-3.99,P<0.01;RC:t=-4.26,P<0.01;RE:z=-4.19,P<0.01;RCP:t=-7.57,P<0.01;RFP:t=-8.12,P<0.01;RP:t=4.39,P<0.01;NREP:t=8.11,P<0.01;FM:z=-2.11,P<0.05)。(4)病例组用药后 PANSS 量表评分存在显着改善(阳性分:t=1.15,P<0.001;阴性分:t=6.35,P<0.001;一般精神病理分:t=11.90,P<0.001;总分:t=15.03,P<0.001)。(5)病例组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执行功能测试存在统计学差异(RA:z=-2.01,P<0.05;CC:z=-2.14,P<0.05;RE:z=-2.39,P<0.05;RCP:t=-2.85,P<0.05;RFP:t=2.66,P<0.05;RP:t=2.84,P<0.01)。(6)经 8 周治疗,联合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较单一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在WCST的(RA:z=-2.34,P<0.05;CC:z=-2.17,P<0.05;RE:z=-2.57,P<0.05;RCP:t=-2.77,P<0.05;RFP:t=-3.69,P<0.01)5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的PANSS量表减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8周后,对整个样本进行WCST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改善分和PANSS 阳性分和阴性分减分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改善分(z值和t值)与治疗相关的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值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所有P>0.05)。(9)为考察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整体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显示未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格以及吸烟情况是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 论](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伤情况;(2)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独立、核心症状;(3)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治疗可能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存在增效作用,而在治疗早期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方面可能无累积效应。

王青[4](2021)在《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探讨应激理论框架下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横断面调查结果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为构建依据,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制定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计划。方法本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和干预方案的构建两部分。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三家精神病医院(包括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宁夏宁安医院、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符合纳排标准的31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精神分裂症复发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干预方案的构建:选取精神医学、精神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的20位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采用面对面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两轮问卷,形成了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方案。结果1横断面研究1.1统计描述:生活事件得分(205.22±119.59)分。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得分(1.69±0.71)分,消极应对(1.29±0.65)分。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得分(19.50±4.73)分,客观支持得分(10.50±14.35)分,支持利用度得分(7.73±2.24)分,社会支持总得分(37.05±9.66)分。1.2相关性检验:在一般资料中,只有居住地与精神分裂症复发显着相关(p=0.009),其余均与精神分裂症无关(p>0.05)。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37);积极应对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呈显着负相关(p<0.001);社会支持(p=0.001)及其两个维度[主观支持(p=0.002)和支持利用度(p=0.008)]均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呈显着负相关。1.3logistics回归分析:居住地(p=0.017)和用药情况(p=0.046)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1.4调节作用检验:积极应对(p=0.042)和消极应对(p=0.036)均对生活事件和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社会支持(p=0.001)及其其中两个维度[主观支持(p=0.003)和支持利用度(p=0.004)]对生活事件和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2干预方案的构建纳入专家20名,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0%和100%,专家权威系数0.898,最终干预方案的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介于0.09~0.21之间,总协调系数随轮数增加而增大,且经X2检验P<0.05。最终干预方案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结论1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均对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未来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风险的措施应该强调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准确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注重自我的应对方式,家庭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2本研究以横断面调查结果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为构建依据,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方案,值得经临床验证后推广应用。

刘果[5](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率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既往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患病后的心理感受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并最终影响疾病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可以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感知的评估工具,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感受的研究也缺乏纵贯的调查,各种心理感受之间的联系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对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进行汉化及适当修改,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信效度评价与应用,为未来精神分裂症治疗、预后、及康复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二是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感受,提取其心理感受的主题,尝试建构理论模型,提出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感受的心理干预措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研究方法:中文版IPQ-R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信效度评价的研究:在经过原作者授权同意后,对IPQ-R进行翻译、回译,采用德尔菲法邀请10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反复论证及修改使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语言调适及小范围测试检验内容的有效性及表述的清晰性,最终形成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文版IPQ-R。在门诊选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经入组及排除标准筛选,共计223人进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自编的一般信息调查表、中文版IPQ-R、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Morisky服用依从性量表(MMAS-8)的评估。预约35名患者在2周后进行重测。使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和AMO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描述。计算有效问卷回收率评价专家的积极程度,计算条目重要性的均数、变异系数和同意率评价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计算Kendall’s W系数评价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信度分析方面,计算Cronbach’α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中文版IPQ-R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以及重测信度。效度分析方面,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问卷的构想效度、会聚效度与预测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质性研究中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在门诊选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入组与排标准筛选后,对患者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收集受访者在患病后的心理感受。在资料呈现出饱和状态时,共收集了16名受访者的资料,整理了129746字的文字稿。采用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 11整理和分析资料,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感受,提取相关主题,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未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感受方面的研究方面,以及可能的心理干预模式。结果:研究中所有被试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程为4~163个月,中位数为22个月。共发放问卷223份,收回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6.9%。预约35名患者在2周后进行重测,最终填写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100%。两轮德尔菲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和0.96,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87和0.484,P<0.0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了89个条目的中文版IPQ-R。中文版IPQ-R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9~0.86之间,重测信度在0.68~0.90之间(P<0.001)。周期性与病程;后果与症状识别;病程和周期性;治疗控制和个人控制;情感陈述与症状识别、病程、周期性、后果和疾病一致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5~0.63之间(P<0.01)。个人控制和疾病一致性;情感陈述和治疗控制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0(P<0.01)。中文版IPQ-R与PANSS、HADS、ITAQ、MASS-8间有意义的相关系数在-0.28~0.64之间(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37%。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拟合指数X2/df=2.714、RMSEA=0.072,RMR=0.038,GFI=0.915、AGFI=0.901、CFI=0.884、TLI=0.854。患者最常见的三个症状分别为:担忧(176人,占81%)、记忆力下降(172人,占80%)、缺乏动力(167人,占77%)。患者将大多数症状归因为目前的精神健康问题导致(占69%),少数将其归因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占21%)和其他因素导致(占10%)。最被患者认可的导致目前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为:“压力或烦恼”、“在生活中受到不良刺激”、“家庭问题、或过度烦恼所致”和“我的心态问题”。患者普遍认为他们目前存在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慢性的,并有周期性的变化,认为患病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认为自己对疾病有一定的控制权,对治疗抱有积极的期望,对疾病有一个连贯的看法,但整体上对目前的精神健康问题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反应。在质性研究中,从1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访谈资料中提取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的四个主题:与认同相关的感受(负面的自我认知、差别对待、尊严);与归属相关的感受(成为局外人、孤独、与他人共处、联结);与信任相关的感受(冲突对抗、信赖);与希望相关的感受(消极无望、有希望)。患者在认同、归属、信任、希望四方面的感受是波动性的,会随疾病与治疗的进程以及生活中的经历不断变化,严重的或多次反复的经历会使患者的感受趋于常化。同时,四个主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相互间的影响是同向的。结论:中文版IPQ-R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包括四个方面:与认同相关的感受、与归属相关的感受、与信任相关的感受、与希望相关的感受。四个方面的感受存在两两之间的互相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同向的。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康复需要多种干预形式的整合,并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除了药物治疗外,有针对性地整合团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在诊疗过程中予以解释性、支持性的干预,将有助于患者获得更稳定、更积极的心理感受,促进精神康复。

刘鹏[6](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作用路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初步构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模型,验证构建模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领域的适用性;2.在理论模型中根据各变量对服药依从性行为的作用强度,得出服药依从性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及作用路径,为改善服药依从性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中、西部地区三家精神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通用符合计划行为理论各构面的问卷,包括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服药依从性量表、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用SPSS 26.0和AMO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分别对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服药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服药意向以及服药依从性行为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服药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服药意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的路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回收有效问卷274份,回收有效率为91.33%;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74例,男性131例(47.8%),女性143例(52.2%),平均年龄38.97±12.14岁。1.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的平均得分为2.71±1.26,该维度各条目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忘记服药(0.78±0.41)、服药时间不在乎(0.74±0.44)、感觉不错停药(0.62±0.49)、感觉不舒服停药(0.57±0.50)。其它维度得分分别为:服药态度得分(5.86±2.13)、主观规范得分(23.92±7.88)、知觉行为控制得分(3.64±2.94)、服药意向得分(43.42±17.96)。2.结构方程分析显示:(1)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模型能够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方差变异的36%。(2)服药意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的作用效应最大,总效应值为0.063;主观规范既对服药依从性行为产生直接效应,又可以通过服药意向产生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服药依从性行为,总效应值为-0.073(直接效应值=-0.069,间接效应值=-0.004);服药态度通过服药意向对服药依从性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其总效应值为0.041(间接效应值=0.041);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服药意向的中介效应对服药依从性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其总效应值为0.023。(3)本研究中构建的理论模型中,知觉行为控制、服药态度以及主观规范与服药意向有关,共解释了其方差变异的47%。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处于较差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和改善。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模型通过修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意向及服药依从性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即服药意向对服药依从性行为存在直接作用效应;主观规范不仅对服药依从性行为存在直接作用效应,又可以通过服药意向对服药依从性行为产生间接作用效应;主观规范,服药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服药意向对服药依从性行为产生间接作用效应。

席杨,高海燕,葛文婷,沈振中[7](2020)在《认知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防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认知心理治疗预防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5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例。比较两组病情复发率、治疗依从性。结果出院1年后,实验组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1例(3.57%),病情控制良好27例(96.43%);对照组复发7例(25.00%),病情控制良好21例(75.00%),复发率显着比实验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依从情况无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依从情况皆有所改善,实验组评分更低;出院后,实验组、对照组评分依次为(1.01±0.37)分,(1.92±0.34)分,实验组依从性、预防效果更佳。治疗后,实验组社交活动(93.62±1.30)分,生活自理能力(93.76±3.69)分,家庭成员相处(75.82±2.84)分,情绪稳定性(89.27±1.98)分,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心理治疗有助于预防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可切实提升病人依从性,值得推广。

郑财济[8](2020)在《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测定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s 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一氧化氮(NO),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用药组治疗前后、病程≥5年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阐明精神分裂症疾病进程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血栓形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或病区住院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首发病例组,选取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同期在院治疗作为慢性病例组。同时以首发病例组年龄、性别作为匹配,从深圳市康宁医院职工中筛选出无精神疾病且直系血亲中无精神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在入组后的第二日凌晨进行空腹静脉血的采集,由检验科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四项、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另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一氧化氮等指标。首发病例组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逐渐增至有效剂量。治疗4周后也进行相关指标测定。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健康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病例组治疗前、后各参数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采用例数所占百分比表示。结果1、首发病例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比值中位数(15.61、2.78、89.35、28.61和3.12)高于健康对照组(5.59、1.18、50.70、15.69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病例组血浆t-PA和v WF中位数(9.59和383.18)低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0.20和40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治疗后组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中位数(10.54、1.87、68.16、5.83和291.0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89.35、9.59和38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和D-二聚体中位数(21.99和300.00)低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28.61和340.00),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3.47)高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3.12),无统计学差异(p>0.05)。3、慢性病例组Tp P、s P、D-D、NO和PAI-1中位数(13.13、2.53、270、83.16和25.7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340、89.35和28.61);慢性病例组t-PA和v WF中位数(12.34和471.45)高于首发病例组(9.59和383.1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首发病例组比值(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病例组Tp P、NO和PAI-1中位数(13.13、83.16和25.78)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0.54、68.16和21.99);慢性病例组血浆D-D中位数(270)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s P、t-PA和v WF中位数(2.53、12.34和471.45)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87、5.83和291.08);慢性病例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组相比,精神分裂症首发未经治疗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含量升高,提示疾病本身会导致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短期治疗后,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降低,提示短期抗精神病药治疗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3、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后血浆s P、t-PA和v WF高于病例组治疗后,提示疾病病程和药物治疗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水平。

孙岩[9](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陈宽玉[10](2020)在《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调查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后期的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愈后。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针对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横断面的方式,通过入户或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便利抽取了25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遴选的工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服药态度清单(DAI)、自知力评定量表(SA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MI-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副反应量表(TE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此外,我们根据健康信念模型采用中介分析服药态度在精神症状、药物副作用、自知力、病耻感、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SPSS 23.0结合Hayes编制的PROCESS 3.3宏程序进行中介模型检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为(6.00±1.48)分,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为82.5%,患者一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依从性水平在患者监护人方面上有显着差异(P<0.05),以父母、配偶为监护人具有较高的服药依从性。依从组患者的服药态度(6.06±1.19)、精神症状(35.27±9.88)、药物副作用(1.79±0.96)、社会支持(57.67±12.09)、病耻感(52.34±15.26)与不依从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而自知力(18.21±4.44)方面无差异(P>0.05)。2.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服药态度(β=0.843,P<0.001)、病耻感(β=0.067,P<0.001)、社会支持(β=0.082,P<0.001)、精神症状(β=-0.083,P<0.001)、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β=-0.732,P<0.001)和自知力(β=-0.067,P<0.001)可以显着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3.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控制混杂因素探讨服药依从性模型中的各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第一层模型结果显示人口学数据不能很好预测服药依从性(P>0.05)。第二层模型表明精神症状(β=-0.055,P<0.001)、药物副作用(β=-0.535,P<0.001)可以预测服药依从性。第三层中,病耻感(β=0.015,P<0.001)、社会支持(β=0.018 P<0.001)、服药态度(β=0.485,P<0.001)可以预测服药依从性,其R2=0.897,增加了0.459,说明这些变量能解释患者服药依从性总变异的45.9%。4.中介模型显示服药态度完全中介了精神症状、自知力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服药态度部分中介了药物副作用、病耻感、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仍不乐观,表明居家生活患者疾病复发或再住院风险加大,从而增加家庭、社会的负担,提高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2.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自知力、病耻感、社会支持、精神症状、服药态度、药物副作用会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提示我们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3.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药物副作用、社会支持、自知力、病耻感可以通过服药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这为后期该人群相应的干预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科研思路。

二、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情况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情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Introduction)
研究对象与方法(Object and Methods)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处理
    2.5 质量控制
结果(Results)
    3.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量表及疗效评估
    3.3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4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贬低-歧视(PDD)量表总分比较
讨论(Discussion)
    4.1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精神症状比较
    4.2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社会及日常功能比较
    4.3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用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
    4.4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病耻感比较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实施及推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Acknowledgements)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脂肪酸组成及分解代谢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脂质紊乱参与精神分裂症进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伤特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理论基础
    5 相关概念界定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横断面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调查方法
    4 伦理原则
    5 统计方法
    6 质量控制
    7 结果
    8 讨论
    9 小结
第三章 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方法
    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 统计方法
    4 咨询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之处
    3 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案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疾病感知问卷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信效度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2 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
        2.2.3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2.2.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2.5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2.2.6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
        2.3 研究方法
        2.3.1 中文版问卷的形成
        2.3.2 施测方法与流程
        2.4 统计学分析
        2.5 伦理问题
    3 结果
        3.1 德尔菲函询结果
        3.1.1 专家基本情况
        3.1.2 专家的积极程度
        3.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1.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1.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1.6 专家意见的整理
        3.2 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 信度分析
        3.4.1 内部一致性
        3.4.2 重测信度
        3.4.3 中文版IPQ-R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3.5 效度分析
        3.5.1 构想效度
        3.5.2 会聚效度
        3.5.3 预测效度
        3.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中文版IPQ-R各分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3.6.1 症状识别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3.6.2 第二部分中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3.6.3 病因维度的描述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的质性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工具
        2.3.1 录音笔
        2.3.2 电脑及相关软件
        2.3.3 研究者本人
        2.3.4 访谈提纲
        2.3.5 访谈备注
        2.3.6 检核表
        2.4 资料收集过程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5.1 资料的整理
        2.5.2 资料的分析
        2.6 研究伦理
        2.6.1 知情同意
        2.6.2 隐私与保密
        2.6.3 避免潜在的伤害和风险
        2.6.4 提供转介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病后的心理感受
        3.2.1 与认同相关的感受
        3.2.2 与归属相关的感受
        3.2.3 与信任相关的感受
        3.2.4 与希望相关的感受
        3.2.5 理论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自我概念与心理理论机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作用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资料收集
    4.资料的整理
    5.统计学分析
    6.伦理原则
    7.质量控制
    8.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2.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服药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服药意向现状调查
    3.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服药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服药意向相关性
    4.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服药依从性行为影响各维度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讨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状况
    2.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行为结构方程模型的适用性
结论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服药依从性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附录

(7)认知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防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复发率
    2.2 比较依从性
    2.3 生命质量对比
3 讨论

(8)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2 血栓栓塞性疾病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技术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及代谢相关指标
    3.2 病例组治疗后与慢性病例组用药情况
    3.3 首发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4 首发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5 首发病例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6 首发病例治疗后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Tp P、s P和 DD指标结果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t-PA和 PAI-1 指标结果分析
    4.3 精神分裂症NO和v WF指标结果分析
    4.4 精神分裂症血栓指标异常
    4.5 抗精神病药物与早期血栓指标异常
    4.6 精神分裂症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
    4.7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
    4.8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特点
    4.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预防措施
    4.10 本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10)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理论框架
2 服药依从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服药依从性的概念
    2.2 用药依从性测量方法
    2.3 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4.2 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状况
    4.3 患者人口学特征依从性的差异性分析
    4.4 患者服药态度、社会支持等依从性的差异性分析
    4.5 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4.6 服药依从性回归分析
    4.7 多元分层线性回归
    4.8 中介模型
5 讨论
    5.1 服药依从性水平分析
    5.2 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5.3 中介模型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对今后的展望
    7.1 本研究的不足
    7.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情况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D]. 祖拉叶提·吐尔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脂肪酸组成及分解代谢酶的变化[D]. 王莹莹.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D]. 李梦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D]. 王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D]. 刘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作用路径的研究[D]. 刘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认知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防与研究[J]. 席杨,高海燕,葛文婷,沈振中. 心理月刊, 2020(21)
  • [8]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D]. 郑财济. 汕头大学, 2020(02)
  • [9]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陈宽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