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液压系统污染分析与控制

装载机液压系统污染分析与控制

一、装载机液压系统的污染分析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白文秀[1](2021)在《装载机定变量与双变量液压系统节能特性对比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装载机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全社会对节能环保话题的日渐关注,装载机液压系统的节能特性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话题。且液压系统是轮式装载机的主要系统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装载机的作业效率与压力损失情况。本文以校企合作项目(项目编号:FW/RE201640)所研制的两台搭载不同液压系统的装载机样机为例对装载机的定变量液压系统和双变量液压系统进行节能特性的比较分析,为后续装载机节能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轮式装载机液压系统由定量系统发展到定变量系统和双变量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阐述,同时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液压系统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说明。其次对定变量和双变量液压系统的主要元器件、工作原理及主要作业工况分别进行阐述;分析目前装载机液压系统主要存在的压力损失情况,包括节流损失、溢流损失和卸荷损失等;结合工况及部分实验曲线对两种液压系统中的三种压力损失进行初步比较。使用AMESim仿真软件,根据实际参数搭建定变量和双变量两种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分别对其典型工况进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验证理论分析正确性的同时进一步比较出两种液压系统的节能特性:铲装工况和动臂下降工况双变量液压系统的节能效果明显;动臂举升工况两液压系统的节能效果相差甚小。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基础上对搭载两种液压系统的装载机样机分别进行多次I型循环、V型循环实验以及动臂举升实验。验证此前的理论及仿真分析的正确性,最终得出定变量和双变量液压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节能特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现有双变量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在工作系统和转向系统同时工作时功率损失会增大,不利于系统节能。

王相杰[2](2021)在《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性能分析》文中认为轮式装载机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大负荷工作时,极易出现整车“过热现象”而引起整机能耗增高,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本文对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基于冷却系统建模软件KULI搭建了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水冷中冷系统的散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轮式装载机整车热平衡试验对水冷中冷系统的散热能力进行评估。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本文基于冷却系统建模软件KULI完成了水冷中冷系统模型的搭建并与试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模型最大仿真误差在15%以内。依据合作厂家提供的试验数据完成了轮式装载机工作时热源的分析,包括发动机发热量分析,增压空气产热量分析,液力变矩器中传动油产热量分析与液压系统产热分析;对水冷中冷系统中散热器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计算。(2)依据所搭建的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冷却系统中冷却液流量,液压油与传动油流量和轮式装载机处于最高行驶速度工况下的风扇转速对于各散热器散热能力的影响。研究了环境温度对发动机暖机时间的影响。当装载机处于极寒温度时,风扇停转可大幅度缩短发动机暖机时间。完成了散热器空气侧流道堵塞对于水冷中冷系统散热能力的影响分析,引入污垢系数表征散热器空气侧流道堵塞程度,计算了不同污垢系数下进入空气侧流道中的冷却空气流量,并分析了污垢堵塞对于各散热器进出口温度的影响与压力损失的影响,发现污垢系数越高,散热器出口温度越高,空气侧压力损失越大。对高速跑工况下的冷却系统散热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冷却系统在高速跑工况下的散热器各进出口温度及散热量的变化曲线。(3)对搭载水冷中冷系统的轮式装载机进行场地热平衡试验,介绍了试验所需设备及试验方案,得到了轮式装载机热平衡状态下的冷却液,增压空气,液压油与传动油的温度特性曲线,并对其散热能力进行评估分析。

李雪[3](2021)在《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轮式装载机作业范围广,在工程机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其燃油消耗高、排放污染严重的特点,不利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为提高装载机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的能力,降低其燃油消耗与排放,本文提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即在电驱动装载机的前桥上并联一套液压泵/马达及蓄能器,并根据提出的系统构型,制定了装载机起动及制动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结构地形下分布式电驱动铰接特种车辆驱动力分配及协调控制”(项目编号:51875239)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提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基于装载机典型作业工况,对已有电驱动装载机动力系统的组成、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为提高其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能力、减少燃油消耗,同时降低起动阻力过大时电机堵转隐患,提高装载机动力性,在电驱动装载机的前桥并联一套液压泵/马达及蓄能器,构成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2)制定了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以V型工况为例,基于对装载机起动及制动模式下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中驱动电机及液压系统工作情况的分析,制定了起动/制动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在装载机起动过程中,当车速低或起动阻力过大时,为避免驱动电机堵转,提高装载机动力性,通过液压系统辅助装载机起动;在装载机制动过程中,当车速低或超级电容SOC值超过设定值无法再回收能量时,为提高装载机制动能量回收能力,通过液压制动系统回收制动能量;当装载机的制动需求大时,通过电机制动系统和液压制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共同回收制动能量。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可提高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动力性和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的能力,减少燃油消耗。(3)搭建了装载机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及联合仿真模型。以某装载机为原型,根据其动力系统的组成,搭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元件仿真模型;根据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搭建了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根据对装载机实际工况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搭建了基于AMESim&Matlab/Simulink平台的联合仿真模型。(4)完成了多工况下的联合仿真与结果分析。设置了联合仿真工况,包括起动工况、相同初速度下不同制动强度的制动工况以及V型作业工况。联合仿真得到了装载机车速跟随、踏板开度、起动/制动模式状态响应、超级电容SOC值变化及蓄能器压力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可有效回收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的制动能量,并有效利用在装载机起动过程中,在V型工况下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的制动能量回收能力及燃油经济性相比于电驱动装载机都有了提高。

张菁伦[4](2021)在《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规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科技的发展,而装载机作为当今社会工程机械的主力军,其节能性逐渐成为人们所研究的重点方向。但现阶段的装载机中,对驾驶员的操作要求比较高,且在装载机的铲装过程中,物料阻力所带来的影响会加剧轮胎磨损、造成功率的浪费,而在对减阻插入的研究中,大都是通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或者在工作机构中附加多个元件来达到减阻的目的,因此在不增加现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装载机的节能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装载机开发”(项目编号:FW/RD 201640),查阅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装载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基础介绍,总结了装载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减阻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发现,从工作装置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装载机铲斗形状已趋于完备,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较小,很难通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来减小阻力,故需通过改变其运动轨迹来达到实现节能的目的。对装载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铲装过程中物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密实核、滑移面的形成机理,同时基于D-H坐标建立了铲斗的轨迹方程,提出了在牵引力无法克服地面阻力时通过改变动臂的运动姿态来减小插入阻力的控制策略,并通过EDEM软件分别模拟了不同物料的铲装过程,验证了策略的正确性。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插入工况下,物料阻力会随着插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增大至超过装载机所能提供的最大牵引力时,装载机转速会急剧上升发生轮胎滑转,此时用于检测轮胎转速的传感器会输出差值信号,通过控制器传递至工作装置的液压系统的动臂侧,驱动动臂以破坏料堆中的密实核,最终达到平衡功率的目的。基于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同时通过传递函数的运算得出了转速传感器的控制电流与驱动缸活塞杆受力之间的关系。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装载机工作装置平台,通过对减压阀施加一定的阶跃信号模拟了实际减阻过程,验证了功能的可行性,同时设计了减阻插入实验方案,通过对减压阀处先导压力的测量,证明了减阻插入的有效性能,为日后对于减阻插入的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曹丙伟[5](2020)在《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装载机作为非道路机械中土石方作业的重要机种,常用以完成物料的铲掘、举升及卸载等工作。目前国内装载机虽然在产销量上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创新,装载机制造企业缺乏自身的技术特点,这是导致国内装载机行业同质化严重、产品价格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装载机的技术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配备双变量液压系统的装载机为载体,结合在国内首次实现的数字变量、极限牵引力控制、单手柄转向及变截面等强度铸造动臂等技术,立足于大量的装载机转向、I型循环、V型循环等实验数据,重点对装载机的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由液压系统节能问题出发,通过机构优化稳定了转向系统压力,与定量系统对比分析得到了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节能特性,并提出了可应用于装载机的数字变量技术;由功率角度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V型循环的分阶段功率匹配控制策略及极限牵引力铲装功率匹配控制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转向系统功率波动较大及产生的损耗问题,搭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转向系统机构优化模型。以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及转向系统传递函数角度出发,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构优化模型,设计转向系统优化程序,优化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和转向油缸尺寸,优化后转向液压系统实验未发现明显的压力波动,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及转向液压系统功率利用率。(2)提出了通过优化工作装置机构来提高液压系统的功率利用率的方法,结合实验与仿真,对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变量工作装置负载敏感液压系统模型,与定量系统展开了不同作业工况下的能耗对比工作,通过大量动臂举升及I型循环实验,得到了变量系统的节能特性及不足之处。对应用于本装载机的变量液压系统节能控制技术进行了原理分析及实验验证,根据负载敏感变量液压系统原理,提出了数字变量技术,结合作业工况完善了相应控制策略并完成软件编程及试验台搭建工作。(3)为提高装载机的功率利用率,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发动机分功率匹配控制策略。对不同种类物料的铲装作业阻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进行了铲装实验验证,基于图像识别算法构建了物料识别模型,提出了基于物料识别的铲装控制策略,进行铲装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现了发动机工作模式的自动切换,降低了油耗。(4)为了减少铲装阶段因轮胎滑转造成的功率损耗,提出减阻插入机理并实现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明确了铲装作业阻力形成机理,提出了铲装减阻插入方法,基于大量铲装实验数据,搭建了PSO-SVM模型,实现了牵引力与提升力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基于扭矩差值和转速差值两种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策略,降低了铲装峰值功率,达到了发动机的功率动态匹配,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杜文杰[6](2020)在《基于燃料电池复合双电源装载机系统功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载机工作速度快、动作灵活、机动性好、生产效率高,但传统装载机以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在当今能源紧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研究新能源装载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氢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终极能源”,研究燃料电池装载机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纯燃料电池装载机受电池技术与本身特性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工况要求,本文提出了以燃料电池与辅助电源超级电容联合驱动的复合电源系统,设计动力传动方案,研究智能能量管理策略。论文首先分析现有传统装载机工况特征和性能参数针对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进行设计,提出并联式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系统。设计复合电源拓扑结构,并根据装载机特性对燃料电池系统、超级电容进行选型及参数匹配。其次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燃料电池模型、超级电容模型、电机以及液压系统模型。针对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系统以及装载机工况特性设计复合电源工作模式。基于功率分配的小波变化,通过三层haar小波理论对功率进行分层控制,解决了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平缓,响应慢的问题;充分发挥超级电容“削峰填谷”处理变化剧烈、峰值的功率,提高燃料电池系统工作寿命。设计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将处理过的负载功率、超级电容SOC作为输入,燃料电池功率作为输出建立Mamdani模糊逻辑控制器,根据专家经验意见分四种工作模式建立控制规则,从而使控制器控制功率分配因子对双能量源进行功率流分配,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经济性。最后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对控制系统进行实时优化,通过将问题总结为三个优化约束条件,就上述问题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测试不同的参数产生的效果,选择效果最好的一组参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系统的结构可行,且证明了论文使用各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比模糊逻辑策略,小波-模糊逻辑策略以及优化后的小波-模糊逻辑策略仿真出曲线,小波-模糊逻辑策略相较于模糊逻辑策略,有效降低了燃料电池功率波动情况,燃料电池输出功率曲线更加平缓且同比下降5%左右,超级电容SOC变化幅度更加剧烈并维持在0.6附近。控制器经过优化,燃料电池输出较未优化前降低2%左右。

钱鹏[7](2020)在《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载机是一种高效率的工程机械,广泛应用于矿山、公路、港口、煤炭等工程和城市建设等场所。它对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工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近年来装载机在性能和品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装载机本身工作环境恶劣,工况复杂,所以它对冷却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装载机传统冷却系统中风扇由发动机直接驱动,风扇和发动机保持固定转速比变化,可能导致系统的过冷或过热问题。随着装载机散热要求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发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冷却系统变得越发重要。本文以国内50型轮式装载机冷却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型双循环冷却系统,通过仿真完成对该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研究,并通过装载机整车试验验证仿真分析的可靠性。针对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对散热器散热特性和压力损失进行计算,对其分析可知:外界温度一定时,增大冷却空气流量能有效增强散热效果,但是散热器空气侧压力损失会变大,同时所需要的风扇轴功率也更大。综合冷却风扇试验数据和相关公式,得出风扇转速与其它各性能参数计算式,并推导出冷却风扇转速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式。(2)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进行研究。详细介绍该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在原冷却系统基础上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各液压元件进行参数计算和型号选择,主要完成冷却风扇、液压泵、液压马达及电磁比例溢流阀的选型及散热模块与冷却风扇的匹配设计。以轮式装载机最大热负荷,环境温度为-30℃和40℃两种极端工况对双循环冷却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及节能特性,结果表明:双循环冷却系统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散热要求,在低温环境,液压驱动能耗小于机械驱动,当环境温度高于某一值后,液压驱动能耗大于机械驱动,与常规液压驱动相比,双循环液压驱动由于泄漏量过大,能耗有所增大。(3)从不同角度分析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当发动机转速不同时,分析不同转速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当液压泵入口温度不同时,分析不同冷却液温度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当冷却液作为液压系统驱动介质时,从低温循环液压泵容积效率和排量两个角度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展开分析:先讨论液压泵在一定排量下,不同容积效率对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再分析液压泵在一定容积效率下,不同排量对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4)对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场地试验。主要介绍了试验设备及各测点位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轮式装载机热平衡时相关参数曲线图,最后对双循环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

王嘉仑[8](2020)在《纯电动装载机的整车匹配控制及其动力性经济性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工程机械车辆能源的低碳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和技术上智能化研究日趋火热。国家正处于蓬勃建设发展中,基础建设工程中使用的传统柴油工程机械车辆能源消耗十分巨大,工程机械车辆的电动化作为主要节能减排方案被广泛研究。而装载机作为工程机械车辆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但是由于其排放污染大、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严重和噪音污染的缺点,对其电动化的研究不可避免必不可少。本文提出对纯电动装载机的研究方案。研究纯电动装载机结构形式和电动化匹配方案,通过对装载机的行驶驱动系统、液压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提高装载机的工作作业方面的动力性要求和减少其能量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经济性要求。本文依托山西省科技平台计划项目(201805D121005)和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的支持,开展纯电动装载机整机匹配控制及其动力性经济性仿真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纯电动装载机动力结构分析分析4种传动形式,分析比较其优势和缺点,然后确定纯电动装载机传动形式。从纯电动装载机的动力源组成、行驶驱动系统、液压泵驱动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确定纯电动装载机传动驱动方案,并以某款传统柴油装载机为原型进行油改电的匹配计算和整机基本结构设计。(2)整机控制策略确定纯电动装载机驱动控制策略整体构架。从动力驱动结构入手,结合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和所需驱动电机转矩的关系,对纯电动装载机行驶驱动系统和液压泵工作驱动系统进行控制策略的制定,针对装载机制动时能量消耗过大从装载机前、后轴制动力矩分配和制动力与电机再生制动分配系数的关系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进行控制策略的制定,并用模糊控制算法优化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3)搭建整机模型和控制策略仿真模型根据所建立的纯电动装载机结构,确保装载机可靠性,在Cruise软件中搭建纯电动装载机整车模型,按纯电动装载机功率流方向进行整车模型的信号连接。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并且以Cruise中整车模型的输出信号为控制策略仿真模型输入信号,进行Cruise软件与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为了方便比较,在Crusie中搭建了传统装载机模型进行仿真对比。(4)仿真分析分析对装载机工作作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对纯电动装载机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最大车速、最大牵引力、最大爬坡度,验证纯电动装载机动力性;通过能量消耗和动力电池SOC值仿真结果验证纯电动装载机节能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传统装载机和纯电动装载机车速、最大牵引力和最大爬坡度仿真结果,显示出纯电动装载机在最大牵引力的表现上比传统装载机提升8%,最大爬坡度性能表现上提升9.9%,充分说明了纯电动装载机不仅满足了其行驶、工作的动力需求,而且还比原型传统装载机的动力性有所提高。也证明了本文纯电动装载机控制策略是有效且准确的。经过对比在相同工况下传统装载机和纯电动装载机的能耗曲线和对比纯电动装载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是否搭载了模糊控制策略对纯电动装载机能耗和SOC值的影响,通过仿真结果得出装载机在经过一个“V”型作业工况时,纯电动装载机比传统装载机节约能耗14.6%。纯电动装载机在搭载模糊控制策略下节能效果达到了15%,电池SOC值表现上升1.9%,证明了本文对纯电动装载机控制策略达到了节能效果,模糊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张小朋[9](2020)在《轮式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器不同布置方式散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兴起,装载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防、矿山、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领域也对工程车辆提出功率更大、性能更强的要求。目前新型装载机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如高压共轨、涡轮增压和废气再循环等,这些装置提高装载机装载能力、动力性能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热量。然而传统的装载机冷却系统处理方式多为增加一些辅助散热装置或者加大加宽散热器尺寸,这些措施在有限的动力舱空间收效甚微,工程车辆热管理技术亟待改进。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节能与安全的集成智能化工程机械装备研发”,基于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及传热控制方程,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数值模拟多种散热模块布置方式,并结合整车热平衡试验,对某50型轮式装载机动力舱及散热总成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1)对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原理和装载机四种散热模块布置方式进行介绍,建立虚拟风洞下搭载不同散热模块布置方式的某50型装载机动力舱简化物理模型,根据实际试验情况设置Gambit边界条件,确定Fluent数值模拟边界与求解方法。(2)对比分析装载机动力舱内四种不同布置方式散热模块空气温度、压力与速度的分布特征,发现布置方式Ⅳ由于采用双循环冷却回路,并把水冷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从大循环回路独立出来,使得布置方式Ⅳ兼具双循环冷却系统和传统冷却系统的优点,即更大的散热功率,较小的温差场均匀性因子,较低的压力损失。(3)通过整车热平衡试验验证了虚拟风洞下数值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试验发现搭载布置方式Ⅳ散热总成的装载机散热量较大,验证了各散热器出入口温度仿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10%,散热总成出风口各测点的平均风速误差为8.17%,满足工程领域误差要求。(4)分析了轴向风速沿风扇轮毂和叶片的变化,发现风速在轮毂处最小,沿着叶片逐渐升高;为了研究风速均匀性对散热模块散热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方案A和方案B,经数值仿真发现,搭载方案B组合的散热总功率相比于方案A组合提高了8.71%,说明了均匀的风速分布有利于提高散热模块工作效率,方案B的压力损失比方案A低了117.46Pa;对两方案的速度特性研究发现,由于方案B具有较小的空气流速不均匀系数,方案B的出口平均速度要大于方案A。

秦鹏涛[10](2019)在《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轮式装载机与履带式装载机相比,具有包括运动速度快、作业效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机械。装载机转向系统和工作系统组成装载机完成装载功能的两大系统,转向系统转向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作业效率和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本论文借鉴现有装载机全液压转向液压系统结合线控技术设计了一种由电磁比例换向阀控制转向油缸的优化方案,并对该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控制策略选择、控制系统设计,建立了基于AMESim与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模型,并对转向铰接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本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对装载机转向机构进行理论分析,推导转向机构的几何原理。根据转向原理进行数学建模,编程实现转向机构的尺寸优化,获得最优化的转向结构尺寸。将电磁比例换向阀控制转向油缸的转向液压系统简化为阀控对称缸来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分析转向液压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2)分析现有装载机的全液压转向系统优缺点,结合先进的线控转向技术对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进行优化。针对最终确定的转向液压系统设计方案,在AMESim软件中进行建模仿真,进行PID控制,利用批处理技术整定PID控制参数,提高转向系统对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的响应效果。针对如何提高系统的响应效果,进行了转向液压系统的控制参数研究。(3)根据转向系统相应的控制原理,分析智能算法中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应用于PID参数的整定的优缺点,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结合AMESim中建立的机械液压系统,建立基于AMESim和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模型,经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出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的最佳控制参数。(4)基于可编程控制器来设计装载机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并结合线控转向控制原理编写控制程序。

二、装载机液压系统的污染分析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载机液压系统的污染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装载机定变量与双变量液压系统节能特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装载机液压系统演变
        1.2.1 装载机定量液压系统概述
        1.2.2 装载机定变量液压系统概述
        1.2.3 装载机双变量液压系统概述
    1.3 装载机液压技术发展概述
        1.3.1 装载机液压系统发展现状
        1.3.2 装载机液压系统新技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装载机液压系统能量损失分析
    2.1 液压系统的能量损失
    2.2 定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
        2.2.1 定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2.2 定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主要元器件分析
    2.3 双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
        2.3.1 双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3.2 双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主要元器件分析
    2.4 装载机作业工况
    2.5 不同工况不同液压系统的压力损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机液压系统建模及特性分析
    3.1 液压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3.1.1 负载敏感变量泵AMESim模型建立
        3.1.2 定变量液压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3.1.3 双变量液压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3.2 铲装工况仿真回路分析
        3.2.1 定变量液压系统铲装工况分析
        3.2.2 双变量液压系统铲装工况分析
        3.2.3 液压系统铲装工况功率对比分析
    3.3 动臂举升工况仿真回路分析
        3.3.1 主阀全开全速工况
        3.3.2 主阀半开全速工况
        3.3.3 主阀全开怠速工况
        3.3.4 主阀全开全速重载工况
    3.4 两种液压系统功率对比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液压系统实验分析
    4.1 实验设计条件
        4.1.1 实验设备介绍
        4.1.2 测点布置
    4.2 液压系统工作装置实验设计
        4.2.1 定变量液压系统工作装置实验数据分析
        4.2.2 双变量液压系统工作装置实验数据分析
        4.2.3 工作装置实验功率对比分析
        4.2.4 双变量液压系统动臂举升工况实验数据分析
    4.3 双变量液压系统V型循环
        4.3.1 双变量液压系统V型循环实验数据分析
        4.3.2 双变量液压系统合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却系统的研究
        1.2.2 水冷中冷系统的研究
        1.2.3 冷却液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模型搭建
    2.1 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模型简介
    2.2 仿真软件介绍
    2.3 轮式装载机工作热源分析
        2.3.1 发动机产热分析
        2.3.2 进气中冷系统散热量分析
        2.3.3 传动系统产热分析
        2.3.4 液压系统产热分析
    2.4 散热器及其相关参数
        2.4.1 水冷中冷器
        2.4.2 液压油散热器
        2.4.3 传动油散热器
        2.4.4 高温散热器
    2.5 风扇模型建立
        2.5.1 冷却风扇动力特性分析
        2.5.2 风扇模型建立
    2.6 水冷中冷系统冷却模型搭建
        2.6.1 流体侧冷却回路
        2.6.2 冷却空气流动路径模型
        2.6.3 阻力模型介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冷中冷系统性能仿真计算
    3.1 各散热器散热能力分析
        3.1.1 高温冷却液流量变化性能影响分析
        3.1.2 低温冷却液流量变化影响分析
        3.1.3 传动油流量变化影响分析
        3.1.4 液压油流量变化性能影响分析
    3.2 风扇转速对冷却系统散热影响
        3.2.1 风扇转速对高温冷却回路散热效果影响
        3.2.2 风扇转速对低温冷却回路散热效果的影响
        3.2.3 冷却风扇转速对传动油冷却回路的影响
        3.2.4 冷却风扇转速对液压油冷却回路的影响
        3.2.5 冷却风扇功率与风扇效率分析
        3.2.6 进入各散热器空气侧流道中的冷却空气流量对比分析
    3.3 环境温度性能影响分析
        3.3.1 环境温度对散热器散热能力的影响
        3.3.2 环境温度对发动机暖机时间影响
    3.4 灰尘堵塞散热器流道对散热器的影响
        3.4.1 流道堵塞对于高温散热器的影响
        3.4.2 流道堵塞对于低温散热器与水冷中冷器的影响
        3.4.3 流道堵塞对传动油散热器的影响
        3.4.4 流道阻塞对液压油散热器的影响
    3.5 高速跑工况散热能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试验
    4.1 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
    4.4 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仿真模型精确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驱动系统
        1.2.2 混合动力系统
        1.2.3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合动力系统总体方案
    2.1 装载机典型作业工况
    2.2 电驱动装载机动力系统分析
        2.2.1 电驱动动力系统组成与优势
        2.2.2 电驱动动力系统不足分析
    2.3 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方案
        2.3.1 系统组成方案
        2.3.2 系统工作过程
        2.3.3 系统控制策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3.1 装载机工作模式分析
        3.1.1 起动模式分析
        3.1.2 制动模式分析
    3.2 制动过程分析
        3.2.1 制动能量分析
        3.2.2 制动强度分析
    3.3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制定
        3.3.1 起动模式控制策略
        3.3.2 制动模式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动力装载机仿真模型
    4.1 混合动力系统元件模型
        4.1.1 发电机组和电机系统模型
        4.1.2 超级电容模型
        4.1.3 转矩耦合器模型
        4.1.4 液压泵/马达模型
        4.1.5 液压蓄能器模型
    4.2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4.2.1 驾驶员行为模型
        4.2.2 整机动力学模型
        4.2.3 控制策略模型
    4.3 联合仿真模型
        4.3.1 混合动力系统模型
        4.3.2 控制系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5.1 联合仿真工况设置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1 起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2.2 制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2.3 V型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装载机减阻插入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装载机减阻插入的发展趋势
    1.3 装载机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概述
        1.3.1 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铲装机理研究
    2.1 装载机作业过程分析
    2.2 装载机物料特性研究
        2.2.1 物料物理力学特性
        2.2.2 密实核理论
        2.2.3 滑移面原理
    2.3 装载机铲掘阻力
        2.3.1 装载机铲掘过程受力分析
        2.3.2 装载机各工况下受力分析
    2.4 工作装置运动学分析
        2.4.1 基于D-H原理的工作装置坐标建立
        2.4.2 运动学正向求解
        2.4.3 运动学逆向求解
        2.4.4 关节变量与驱动变量间的关系
    2.5 铲装阻力仿真分析
        2.5.1 EDEM模型建立
        2.5.2 仿真模型的验证
    2.6 减阻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机减阻策略分析及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3.1 装载机减阻策略分析
        3.1.1 装载机功率能量损失
        3.1.2 减阻流程设计
        3.1.3 插入工况判定
        3.1.4 滑转工况
    3.2 装载机传动系统分析
        3.2.1 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3.2.2 发动机功率匹配
    3.3 装载机工作装置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3.3.1 工作装置电液比例控制原理及组成
        3.3.2 负载敏感液压系统
        3.3.3 电控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减阻系统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4.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主要参数
    4.2 装载机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4.2.1 电液比例减压阀的模型的建立
        4.2.2 负载敏感泵模型的建立
        4.2.3 多路阀模型的建立
        4.2.4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模型的搭建
    4.3 减阻策略仿真分析
    4.4 减阻插入实验研究
        4.4.1 实验概况介绍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装载机液压系统概述
        1.2.1 装载机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1.2.2 装载机液压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装载机功率匹配与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柴油发动机节能技术
        1.3.2 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3 相关节能控制策略的移植
        1.3.4 现存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装载机机构优化及功率匹配
    2.1 液压系统功率损耗对比
        2.1.1 转向系统压力波动问题
        2.1.2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能耗对比
    2.2 装载机机构设计优化分析
        2.2.1 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优化
        2.2.2 工作装置机构优化
    2.3 动力传动系统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机液压系统能耗分析与实验研究
    3.1 转向液压系统
        3.1.1 转向液压仿真模型
        3.1.2 转向系统的优化实验验证
        3.1.3 压力波动深入分析
    3.2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
        3.2.1 工作装置负载敏感系统
        3.2.2 工作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3.2.3 空载提升对比
        3.2.4 I型循环作业
    3.3 两系统功率对比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量液压系统节能控制研究
    4.1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
    4.2 变量液压系统合流问题
    4.3 装载机数字变量技术
        4.3.1 数字变量技术控制机理
        4.3.2 数字变量技术试验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型循环的发动机分阶段功率匹配策略研究
    5.1 分阶段功率控制策略
    5.2 物料识别机理分析
        5.2.1 作业阻力计算
        5.2.2 物料铲装试验
    5.3 物料识别算法研究
        5.3.1 物料识别模型
        5.3.2 物料识别实验
    5.4 V型循环节能作业
        5.4.1 工作装置记忆功能
        5.4.2 误差预测模型
    5.5 节能作业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策略下的发动机功率匹配
    6.1 铲装作业功率损耗及现有解决办法
        6.1.1 功率损耗对比
        6.1.2 现有解决方案
    6.2 铲装作业阻力机理分析
        6.2.1 作业阻力密实核形成机理
    6.3 极限牵引力控制策略的提出
        6.3.1 牵引力与提升力平衡机理
        6.3.2 预测算法模型
    6.4 极限牵引力铲装实验验证
        6.4.1 基于扭矩差值铲装实验
        6.4.2 基于转速差值铲装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燃料电池复合双电源装载机系统功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装载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1.2.1 国内外新能源装载机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车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设计
    2.1 工程车辆轮式装载机结构组成
        2.1.1 传统轮式装载机结构组成
        2.1.2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装载机结构组成
    2.2 装载机工况分析
        2.2.1 装载机主要性能参数
        2.2.2 装载机工况过程
        2.2.3 装载机工况特征
    2.3 复合电源构型方案设计
        2.3.1 拓扑结构分析
        2.3.2 改进的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设计
    2.4 参数匹配
        2.4.1 复合能源系统参数匹配
        2.4.2 电机参数匹配
    2.5 本章小结
3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工作原理及系统建模
    3.1 复合电源工作原理
    3.2 复合电源建模
        3.2.1 燃料电池特性分析以及模型建立
        3.2.2 超级电容特性分析以及模型建立
    3.3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装载机整车模型建立
    3.4 其他关键附件模型建立
        3.4.1 电动机模型
        3.4.2 液压系统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的能量控制策略研究
    4.1 控制策略概述
    4.2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装载机工作过程工况分析
    4.3 基于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的小波变换
        4.3.1 小波分析原理
        4.3.2 三层Haar小波
        4.3.3 小波转换-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4.4 燃料电池复合电源装载机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研究
        4.4.1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结构
        4.4.2 模糊规则建立
        4.4.3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粒子群算法优化及仿真数据验证
    5.1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小波变换-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对模糊逻辑控制隶属函数的优化
        5.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5.3.2 粒子群算法对隶属函数的优化
        5.3.3 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总结
        6.1.1 论文工作总结
        6.1.2 论文创新点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冷却风扇驱动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轮式装载机冷却风扇驱动特性分析
    2.1 双循环冷却系统简介
    2.2 散热器性能分析
        2.2.1 散热器传热计算方法
        2.2.2 散热器几何参数计算
        2.2.3 散热器性能参数计算
    2.3 冷却风扇特性分析
        2.3.1 冷却风扇主要特征
        2.3.2 冷却风扇相似定理
        2.3.3 冷却风扇特性计算
    2.4 冷却风扇转速与环境温度关系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仿真分析
    3.1 传统冷却系统性能分析
        3.1.1 关键元件建模
        3.1.2 仿真参数确定
        3.1.3 仿真结果分析
    3.2 双循环冷却系统相关参数计算
        3.2.1 双循环冷却系统所需散热量
        3.2.2 双循环冷却系统所需冷却空气量
    3.3 冷却风扇相关计算及选型
        3.3.1 冷却风扇功率计算
        3.3.2 冷却风扇转矩计算
        3.3.3 冷却风扇选型
    3.4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液压泵液压马达选型
        3.4.1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组成和特点
        3.4.2 液压马达选型
        3.4.3 液压泵选型
    3.5 电液比例溢流阀选型
        3.5.1 电液比例溢流阀型号和参数
        3.5.2 电液比例溢流阀数学模型
    3.6 双循环冷却系统仿真模型
        3.6.1 双循环冷却系统主要元件仿真模型
        3.6.2 双循环冷却系统AMESim仿真模型
    3.7 仿真结果分析
        3.7.1 散热器进出口温度分析
        3.7.2 冷却液流量分析
        3.7.3 动态特性分析
    3.8 能耗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4.1 发动机转速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2 冷却液温度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3 冷却液粘度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4 液压泵排量对液压系统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场地试验
    5.1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5.2 试验设备和试验布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纯电动装载机的整车匹配控制及其动力性经济性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纯电动装载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纯电动装载机国外发展现状
        1.2.2 纯电动装载机国内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纯电动装载机动力方案设计以及动力匹配计算
    2.1 纯电动装载机动力方案设计
    2.2 装载机整车基本参数
    2.3 纯电动装载机动力匹配计算
        2.3.1 电机匹配
        2.3.2 动力电池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纯电动装载机控制策略
    3.1 纯电动装载机控制策略整体框架
    3.2 行驶驱动控制策略
        3.2.1 行驶控制策略
        3.2.2 装载机怠速爬行、驻坡控制策略
    3.3 液压系统作业驱动电机控制策略
    3.4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3.4.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因素
        3.4.2 装载机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
        3.4.4 装载机制动器的制动力与驱动电机再生制动力的分配
    3.5 制动力分配的模糊控制算法
        3.5.1 输入信号的模糊化及隶属函数
        3.5.2 模糊控制规则
        3.5.3 解模糊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Cruise中建立整车模型以及控制策略仿真模块搭建
    4.1 Cruise软件的介绍
    4.2 整车模型的搭建
        4.2.1 确立纯电动装载机的基本工况
        4.2.2 在Cruise软件中搭建纯电动装载机整车模型
    4.3 整机控制策略仿真模型
        4.3.1 装载机动力学模型
        4.3.2 驾驶员模块
        4.3.3 Flange模块阻力信号
        4.3.4 制动能量回收模块
        4.3.5 整车控制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装载机动力性经济性仿真分析
    5.1 纯电动装载机动力性分析
        5.1.1 装载机车速仿真结果
        5.1.2 装载机最大牵引力仿真结果
        5.1.3 最大爬坡度仿真结果
    5.2 纯电动装载机经济性仿真
        5.2.1 装载机能耗仿真结果分析
        5.2.2 纯电动装载机电源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轮式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器不同布置方式散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翅片研究现状
        1.2.2 散热器研究现状
        1.2.3 散热器布置方式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体力学基础及装载机动力舱数值仿真前处理
    2.1 流体力学基础
        2.1.1 流体的基本性质
        2.1.2 流体流动及换热基本控制方程
        2.1.3 边界层理论
        2.1.4 温差场均匀性因子
    2.2 装载机动力舱物理模型的建立
        2.2.1 散热模块物理模型的建立
        2.2.2 装载机动力舱物理模型的简化
        2.2.3 虚拟风洞物理模型
    2.3 仿真前处理
        2.3.1 网格划分
        2.3.2 指定边界条件
        2.3.3 求解器参数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散热器四种布置方式散热特性对比研究
    3.1 温度场分析
        3.1.1 布置方式Ⅰ温度场分析
        3.1.2 布置方式Ⅱ温度场分析
        3.1.3 布置方式Ⅲ温度场分析
        3.1.4 布置方式Ⅳ温度场分析
        3.1.5 各布置方式温度场研究对比分析
    3.2 压力场分析
    3.3 速度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冷却系统试验
    4.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 试验环境及测量仪器参数
    4.3 试验测试方案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数值仿真可靠性验证
        4.5.1 散热器出入口温度监测点方面
        4.5.2 散热总成出风口风速方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速不均匀性对散热器散热特性的影响
    5.1 空气流速不均匀性基本理论
        5.1.1 空气流速不均匀系数与散热阻力特性的关系
        5.1.2 场协同理论简介
        5.1.3 冷却风扇风速分布基本特征
    5.2 散热模块物理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1 散热模块组合方案确定
        5.2.2 散热模块风筒物理模型及数值仿真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温度场分析
        5.3.2 压力场分析
        5.3.3 速度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研究难点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转向结构的分析和优化
        2.2.1 转向机构的几何分析
        2.2.2 转向机构的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
        2.2.3 转向机构的约束条件
        2.2.4 粒子群算法简介
        2.2.5 转向机构的优化结果分析
    2.3 线控转向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MESim的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液压仿真工具AMESim软件介绍
    3.2 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分析
        3.2.1 全液压转向系统
        3.2.2 流量放大转向系统
        3.2.3 负荷敏感转向系统
    3.3 装载机线控转向液压系统的优化
        3.3.1 线控转向液压系统
        3.3.2 线控转向液压系统的优化
    3.4 优化后的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的建模仿真
        3.4.1 优化后转向液压系统的建模
        3.4.2 优化后转向液压系统的参数设置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装载机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4.1 常规PID
        4.1.1 PID控制原理简介
        4.1.2 实验法整定PID参数
        4.1.3 PID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4.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2.1 模糊PID控制原理
        4.2.2 控制器设计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AMESim/Simulink的线控转向系统联合仿真
    5.1 联合仿真平台概述
    5.2 转载机线控转向系统联合仿真
        5.2.1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设置
        5.2.2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仿真模型建立
    5.3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5.3.1 系统无干扰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2 系统加扰动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PLC的线控转向系统设计
    6.1 装载机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
    6.2 装载机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6.2.1 PLC选型
        6.2.2 I/O模块
        6.2.3 I/O口分配
        6.2.4 PLC接线图
    6.3 装载机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写
        6.3.1 PLC编程要点
        6.3.2 PLC程序流程图
        6.3.3 模拟量的读入和输出
        6.3.4 PID程序的设计
    6.4 仿真软件与程序
    6.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装载机液压系统的污染分析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装载机定变量与双变量液压系统节能特性对比分析[D]. 白文秀. 吉林大学, 2021(01)
  • [2]轮式装载机水冷中冷系统性能分析[D]. 王相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D]. 李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D]. 张菁伦. 吉林大学, 2021(01)
  • [5]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D]. 曹丙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于燃料电池复合双电源装载机系统功率控制研究[D]. 杜文杰. 中北大学, 2020
  • [7]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D]. 钱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8]纯电动装载机的整车匹配控制及其动力性经济性仿真[D]. 王嘉仑. 太原科技大学, 2020
  • [9]轮式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器不同布置方式散热性能研究[D]. 张小朋.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 秦鹏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装载机液压系统污染分析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