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高血压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一、高血压性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1](2021)在《衡阳市城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2](2021)在《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由于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还在不断攀升,这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我们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仅关注危险因素本身到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为主的策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蒲丽媛[3](2021)在《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卒中是造成全球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脑卒中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非常严重。影响脑卒中的因素,尤其是可改变的因素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研究表明,缺乏体力活动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组的人群来说,参与的体力活动类型可能不同,而对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探讨的相对少。本研究中,先对脑卒中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再分年龄组进一步探讨不同的体力活动类型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不同年龄组有针对性地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最终纳入来自2007-2018年共计六个周期的34719名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分为青年人(20~39岁)、中年人(40~64岁)和老年人(65岁以上)三个年龄组,分层探讨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所有统计分析均在复杂加权下进行,连续变量(非正态)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用频数和频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并使用Rao-Scott-χ2检验进行比较。将周期视为连续变量,检验脑卒中患病率随着周期变化的趋势P(P for trend)值。多因素分析运用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通过SPSS和R软件实现。结果:1.在34719名研究对象中,有1398人(2.94%)患有脑卒中。成人脑卒中的患病率尚未发现随周期的变化具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 for trend=0.684)。青年人群各个周期的脑卒中患病率都在1%以下,中年人群各个周期的脑卒中患病率在2.2%~3.2%,而老年人群各个周期的脑卒中患病率在10%左右,且在三个年龄段均尚未发现脑卒中患病率随着周期的变化存在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 for trend=0.390,0.302,0.266)。2.成人的年龄、种族、教育程度、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适度的工作活动、剧烈的娱乐活动和适度的娱乐活动与脑卒中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人相比,中年人和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OR[95%CI]=3.44[2.37,4.98],9.55[6.64,13.74]),老年人与脑卒中的关联程度更高。进行适度的工作活动、剧烈的娱乐活动和适度的娱乐活动的人与不进行该项体力活动的相比,患脑卒中的风险更低(0.75[0.62,0.90],0.58[0.42,0.80],0.76[0.64,0.91])。3.青年人群中,婚姻情况、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吸烟比不吸烟的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2.50[1.24,5.04]);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研究对象和未患该病的相比,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2.97[1.27,6.93],2.40[1.33,4.44]);尚未发现任何类型的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4.中年人群中,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剧烈的娱乐活动与脑卒中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与男性相比,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1.35[1.06,1.7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研究对象和未患该病的相比,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1.82[1.34,2.45],3.17[2.32,4.33]);进行剧烈的娱乐活动的人与不进行该项体力活动的相比,患脑卒中的风险更低(0.43[0.26,0.71])。5.老年人群中,种族、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压、适度的工作活动、行走或骑自行车、适度的娱乐活动与脑卒中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相比,文化程度为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的研究对象患脑卒中风险更低(0.73[0.56,0.96],0.62[0.45,0.85]);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研究对象和未患该病的相比,脑卒中风险更高(1.71[1.39,2.10],2.08[1.61,2.68]);进行适度的工作活动、行走或骑自行车、适度的娱乐活动的人与不进行该项体力活动的相比,患脑卒中风险更低(0.70[0.54,0.90],0.64[0.45,0.91],0.72[0.58,0.89])。结论:1.美国成人中,2007-2018周期下研究对象的脑卒中患病率尚未发现存在趋势变化,不同年龄组的脑卒中患病率均尚未发现存在趋势变化;2.针对美国成人而言,脑卒中的患病率受年龄、种族、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影响。其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在不同年龄组中不同程度地增加研究对象的脑卒中患病风险;3.美国成人中,相比于不进行体力活动的研究对象,进行体力活动的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可能更低。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而言,体力活动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性不一致;4.在青年人群中,现在吸烟的人可能具有更高的脑卒中患病风险;在中年人群中,剧烈的体力活动可能降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而在老年人群中,适度的体力活动可能降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冯腾宇[4](2021)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经CT或MRI首次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收集和分析影响SBI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SBI患者体力活动强度的特点,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和2014年经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经CT或MRI首次确诊的721名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以随访结果中新发且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72例。按照性别,年龄以1:4的比例为每位脑卒中病例匹配对照组,对照组共计278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绘制列线表,分析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临床预测模型;剂量-反应分析,比较使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的最佳体力活动水平;通过绘制森林图,分析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采用MDR软件及分层回归分析探索糖尿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久坐行为、BMI二分类、GDS-15抑郁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在体力活动水平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1、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体力活动水平活跃的有321人,占63.7%。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间的比较发现,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比重,BMI指数、GDS-15分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的生化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情况: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有72例(14.3%),未发生脑卒中的有432例(85.7%);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75年。匹配后结果显示病例组有72例,对照组为278例;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存在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疾病的所占比重更高,GDS-15抑郁分数、BMI指数更高;且病例组过去的体力活动水平更低,每天具有更长的静坐时间(P<0.05)。3、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以第1四分位的强度为参照,体力活动第2四分位等级:HR=0.40,95%CI:0.17~0.94;第3四分位等级:HR=0.25,95%CI:0.09~0.71和最高四分位等级:HR=0.31,95%CI:0.12~0.80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第3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显着降低SBI患者未来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总体力活动水平和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呈现L型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4、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调整影响因素后的Cox回归显示体育锻炼活动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保护作用最好,优于家务活动的作用。但均未见到职业活动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体育锻炼和家务活动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在职业活动没有发现这样的关联。5、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通过绘制影响因素与脑卒中风险的森林图显示,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房颤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因素;第2、3和最高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通过多因子降维模型显示包括体力活动水平、血脂异常、心房颤动、GDS-15抑郁分类模型是最优模型。通过分层Cox回归,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因素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加强体力活动水平有益于降低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当体力活动处于第3四分位等级强度时,优于处于最高四分位强度的作用。体力活动水平可以通过与SBI患者血脂异常疾病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

孔涵[5](2021)在《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人群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2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从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针刺综合疗法对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75例,457例患者年龄低于65岁(52.2%),最小26岁,最大92岁,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中位年龄低于女性。多数肌力在3级及以上。75例静脉溶栓(8.6%),7例动脉取栓较少(0.8%)。部分存在感染情况(13.8%,121例),以肺部感染(8.1%,71例)居多。262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9.9%),87例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9.9%),81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9.3%)。中医证型以阴虚风动证分布最广(54.5%,477例),其次为风痰阻络证(20%,175例),再次为气虚血瘀证(18.6%,163例),肝阳暴亢证(6.3%,55例)与痰热腑实证(0.6%,5例)分布较少。2危险因素:约49.7%患者既往吸烟史(435例),约39.5%患者饮酒史(346例)。既往病史中既往高血压者最多(77.8%,681例),其次为冠心病(36.9%,323例),房颤(4.5%,39例)与心肌梗死(4.1%,36例)患病率低。家族史中约58.9%患者无相关家族史(515例),存在家族史的患者中以高血压家族史(22%,192例)占比最大,其次为糖尿病家族史(17.7%,155)例、脑血管病家族史(15.8%,139例)、冠心病家族史(2.9%,26例)。3实验室指标:70%以上患者Hb A1c≥7%(630例),其中Hb A1c≥8%者占比40%以上(374例),约80.9%存在血脂异常(708例);约11.8%存在肝功能异常(103例);约29.1%存在肾功能异常(255例);约2.9%存在血小板数偏低(25例),约5.5%存在血小板数偏高(48例),总血小板数异常率约8.4%;约39.7%存在D-二聚体升高(347例);约32.3%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283例);约5.5%存在APTT异常(48例);约10.1%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88例)。4治疗情况:纳入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在3级及以上者居多,约29.5%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病程及疗程在28天以内。住院天数最长90天,其中男性最长75天,女性最长90天。药物使用情况:治疗过程中约91.3%的患者使用调脂药(799例),约62.1%的患者使用降压药(543例),约86.2%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754例),约32.1%的患者使用胰岛素(281例)。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阿司匹林的使用率略高于氯吡格雷,约54.1%使用阿司匹林(473例),约49.1%使用氯吡格雷(430例),约15.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36例)。叶酸、甲钴胺的使用率均不足10%。症状改善方面,约67.3%存在语言障碍(589例),改善率27.5%;约35.1%存在吞咽障碍(307例),改善率36.2%;约38.7%存在感觉障碍(339例),改善率56.9%。5上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未发现性别、年龄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6下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随着年龄增大,发生较重的下肢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未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7上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者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8下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女性或者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在下肢肌力改善方面更易获得理想疗效。9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论:1我院2019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居多,住院天数最长90天,肌力多在3级及以上,约29.5%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患者Hb A1c≥7%,其中Hb A1c≥8%者占比42.7%。2患者发病7天以内表现出的上、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高龄及女性患者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3早期介入针刺综合疗法或者65岁以下的患者更易获得上、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

张旭[6](2021)在《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并掌握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行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以减少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抽取吉大一院干部病房2018年6月-2019年6月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目标人群。应用分层抽样的统计学方法抽取1317名住院患者的病历,按样本的性别和年龄段分组,分析样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史、超重或肥胖、吸烟史、饮酒史等危险因素分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与差异。按脑血管功能积分值高低分组,分析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来预判脑卒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的暴露率依次为71.76%,52.87%,35.37%,34.05%,29.69%,26.74%,21.02%和9.99%。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外,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除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史外,其他因素的暴露率根据年龄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P<0.05);除超重或肥胖以及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外,其他危险因素男性和女性之间在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及体重指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男性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2.30%,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1.10%。结论:1、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心血管病病史、超重或肥胖、卒中家族史、吸烟和饮酒史,而高血压病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男性更容易暴露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和饮酒。女性更容易暴露于心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和卒中家族史。男性的平均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脑卒中再发病率比男性高。其中女性、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和体重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逐渐升高,患脑卒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4、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低于75分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血管粥样硬化更重,脑血管功能下降的更明显,患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纪裕伟,杨晓飞,郭金礼,张舒,左莉[7](2021)在《坝上和接坝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分析,为坝上及接坝地区脑卒中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从坝上及接坝地区常住居民6 500人进行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将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筛查共计6 500人,其中乡镇3 250人,城市3 250人,经统计学分析,乡镇患病率(1.85%)明显高于城市患病率(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根据不同年龄段对比发现,乡镇、城市60~69岁调查人数患病率分别为0.71%、0.55%,达高峰;其次为乡镇、城市50~59岁调查人数患病率分别为0.58%、0.31%;乡镇、城市70~79岁患病率分别为0.37%、0.28%,呈现下降趋势;最后为乡镇、城市40~49岁调查人数分别为1 197人、1 250人,患病率分别为0.12%、0.06%,乡镇、城市≥80岁的调查人数患病率分别为0.06%、0.03%。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285例,占4.38%,其中乡镇185例,占2.85%,城市100例,占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高危人群248人,占3.82%,中危人群778人,占11.97%,低危人群3 743人,占57.58%。地区脑卒中抽样人群中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或超重、心脏瓣膜或者房颤、家族史、缺乏运动的暴露率分别为13.65%、1.66%、6.51%、4.83%、20.26%、0.85%、6.91%、19.69%,其中肥胖或者超重占最高,其次为缺乏运动、高血压病史、家族史、高血脂、吸烟史次之,最低为心脏瓣膜或者房颤。乡镇组和城市组危险因素中肥胖或超重、缺乏运动、高血压病史均占前三名,乡镇组的危险因素均高于城市组(P<0.05,P<0.01)。结论坝上及接坝地区普遍存在肥胖或超重等现象,更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疾病。因此,应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从而减少脑卒中的患病率。加大乡镇地区的宣教工作,调动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健康体检,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8](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蔡先旭[9](2020)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构建适合当地特色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风险指数模型;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脑血管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脑血管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2147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检测或测量,同时将居民随机分配到建模组与验证组2组。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及部分疾病的家族史,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血糖、血脂等。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对建模组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了影响当地居民脑血管病的因素及相对危险,采用哈佛癌症指数风险法构建了当地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用验证组人群对该病风险进行了预测与模型效果验证。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t检验、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调查居民情况:随机抽取当地4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2147例,有效样本为2138例,有效率为96.0%;其中,男性占38.45%,女性占61.55%;平均年龄为65.57±9.63岁;99.92%为汉族;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大本、硕士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2.22%、41.21%、25.58%、16.55%、0.19%。医疗保障分布为:城镇职工医保79.18%、城镇居民医保14.5%、新农合5.52%、全自费0.61%、其他0.19%。居民吸烟率14.97%。85.78%不饮酒,13.24%少量饮酒,0.98%经常饮酒。口味适中占85.27%,偏淡占11.09%,偏咸3.65%。每周吃蔬菜“>5天”88.49%、“3-4天”10.71%、“≤2天”0.80%。14.13%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患病率为55.33%。糖尿病患病率为14.27%。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3.17%。心脏病患病率为12.35%。(2)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为4.49%,标化后的患病率为2.46%。男性患病率6.33%高于女性3.34%(?2=10.495,P<0.001)。年龄越高,脑血管病患病率越高(?2趋势=26.403,P<0.001)。吸烟者脑血管病患病率为8.44%高于不吸烟者3.80%(?2=13.673,P<0.001);体育锻炼频率与脑血管病患病率有关(?2=13.420,P<0.001)。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7.95%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3.92%(?2=9.799,P<0.001)。高血压者脑血管病患病率6.59%显着高于无高血压者1.88%(?2=27.318,P<0.001)。糖尿病者脑血管病患病率10.49%高于无糖尿病者3.49%(?2=29.879,P<0.001)。(3)脑血管病影响因素:多元逐步Poisson回归发现,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为影响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6个因素。发现6个因素的脑血管病患病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051(95%CI:1.0601.086)、1.998(95%CI:1.0983.634)、2.324(95%CI:1.1214.819)、4.343(95%CI:2.2678.320)、2.315(95%CI:1.1674.593)、2.131(95%CI:1.0134.484)。(4)构建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个因素的危险分数分别为2.5、10、10、25、10、10分;暴露率分别为0.48、0.82、0.28、0.11、0.28、0.14,当地居民平均脑血管病风险分值为19.15分。(5)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性别、年龄、职业、吸烟、运动等10个变量构成均衡(均P>0.05)。(1)风险预测模型稳定性评价:建模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为较低、低、一般、高、较高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26.19%、39.29%、6.83%、23.37%、4.30%。验证组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32.48%、42.47%、5.52%、23.11%、5.43%。建模组预测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等级构成与验证组无差别(P>0.05)。(2)风险预测模型等级划分效果评价: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等级与实际患病率成正比关系,脑血管病实际患病率随着发病风险等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均P<0.001)。(3)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验证效果分析:该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AUC为0.715(95%CI:0.6380.792)。R为1.082为模型预测的最佳阳性临界点,其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69.74%。结论:(1)掌握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弥补了该地区脑血管病的数据的空白。(2)探讨了影响当地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大因素,找出了这些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强度(相对危险度),为当地开展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3)构建了符合南昌市青云谱居民特点的、具有区域亚文化影响因素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水平指数模型。本研究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法初步构建了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且通过验证该模型稳定性较好、等级标准较合理、预测效果较可,为当地开展个性化脑血管病的干预等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构建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指数预测模型,有利于筛选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再针对该高危险人群进行个性化干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王翠[10](2020)在《早发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明显年轻化,早发性脑卒中不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同时加剧了社会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尽早明确常州市早发性脑卒中患病率及患病高危因素,为当地脑卒中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821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集空腹血液样本等。早发性脑卒中明确定义为首次脑卒中发病年龄低于50岁。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中,98名为早发性脑卒中患者,占总人群的11.9%。与晚发性脑卒中患者相比,早发性脑卒中男性占总人群比例更高;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者、不吸烟者、目前饮酒者占总人群比例更低;BMI、DBP、TG、TC、LDL-c水平较高,但FPG、SBP、Hcy水平较低;高脂血症占总人群比例更高,心脏病史、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服用史占总人群比例更低(均P<0.05)。2.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代谢综合征者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显着增加1.52倍(OR:2.52,95%CI:1.51-4.19),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如超重和(或)肥胖(OR:1.94,95%CI:1.21-3.09)、高血糖(OR:1.67,95%CI:1.00-2.08)和血脂紊乱(OR:1.67,95%CI:1.04-2.69)均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显着增加相关。3.与正常Hcy者相比,高Hcy血症者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显着增加89%(OR:1.89,95%CI:1.05-3.41),并且 Hcy 水平每增加 10.41μmol/L,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增加57%(OR:1.57,95%CI:1.03-2.38)。4.与未坚持整体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整体健康生活方式者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显着降低59%(OR:0.41,95%CI:0.19-0.91)。正常体重者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显着下降42%(OR:0.58,95%CI:0.36-0.93)。结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如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高Hcy血症均显着增加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Hcy水平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而整体健康生活方式和正常体重显着降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因此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教育、管理,提倡整体健康生活方式,尽量减少早发性脑卒中造成的健康及社会经济负担,是目前脑卒中防控的首要任务。

二、高血压性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性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 烟草使用
    1.2 合理膳食
    1.3 身体活动
    1.4 健康体重
    1.5 健康心理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2.1.1 儿童高血压
    2.2 血脂异常
    2.3 糖尿病
    2.4 慢性肾脏病(CKD)
    2.5 代谢综合征
    2.6 睡眠障碍
    2.7 大气污染
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4 心血管病
    4.1 流行趋势
    4.2 冠心病
    4.3 脑血管病
    4.4 心律失常
        4.4.1 心房颤动
        4.4.2 心脏性猝死
        4.4.3 起搏器
        4.4.4 射频消融
        4.4.5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4.4.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4.5 瓣膜性心脏病
    4.6 先天性心脏病
    4.7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4.7.1 心肌病
        4.7.2 心力衰竭
    4.8 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4.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9.1 主动脉疾病
        4.9.2 下肢动脉疾病
        4.9.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4.9.4 肾动脉狭窄
        4.9.5 锁骨下动脉狭窄
    4.1 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
    4.11肿瘤心脏病学
5 心血管病康复
    5.1 心脏康复
    5.2 脑卒中康复
6 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和新药研发
7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

(3)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脑卒中及其危害
    1.2 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1.2.1 年龄与性别
        1.2.2 遗传因素
        1.2.3 婚姻及教育水平
        1.2.4 肥胖及不良习惯
        1.2.5 疾病史与生理指标
    1.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排除标准
        2.2.2 研究变量
    2.3 体力活动变量的定义
    2.4 其他变量的定义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调查对象不同周期的脑卒中患病率
    3.3 调查对象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3.4 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3.4.1 青年人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3.4.2 中年人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3.4.3 老年人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3.5 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3.5.1 青年人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3.5.2 中年人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3.5.3 老年人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人口学特征分析
        4.1.1 年龄对脑卒中的影响
        4.1.2 性别对脑卒中的影响
        4.1.3 遗传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
        4.1.4 教育程度对脑卒中的影响
    4.2 不良习惯与疾病史分析
        4.2.1 肥胖对脑卒中的影响
        4.2.2 吸烟对脑卒中的影响
        4.2.3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影响
        4.2.4 糖尿病对脑卒中的影响
        4.2.5 血脂水平对脑卒中的影响
    4.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研究的公共卫生意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基线数据的来源
        2.2 队列的建立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2.4 剔除标准
        2.5 样本量估算
    3 结局指标的测量
        3.1 一般资料
        3.2 评估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伦理原则及审查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SB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1.1 SBI患者的一般特征
        1.2 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
        1.3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危险因素的影响
        1.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 是否发生脑卒中事件的两组间比较
        2.1 两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两组间生活方式的比较
        2.3 两组间体力活动水平的比较
    3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腔梗数目、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4.1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4.2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模型
        4.3 总体力活动水平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5.1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5.2 体力活动类型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3 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剂量反应
    6 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6.1 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6.2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间最优交互作用模型
        6.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分层分析
讨论
    1 SBI患者体力活动分布特征分析
        1.1 体力活动的分布特点
        1.2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患者脑区的关系
    2 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2.1 体力活动和脑卒中结局指标的相关性
        2.2 不同运动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4 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剂量反应
        2.5 体力活动在脑卒中发生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
    3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
        3.1 生活方式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2 慢性疾病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3 体力活动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4 体力活动水平和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5 特色及创新之处
    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及目标
    2.2 样本量估算
    2.3 观察因素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肌力分布情况
    3.2 年龄、性别、病程及疗程分布情况
    3.3 其他情况
    3.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5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4 研究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流行病学
        2.1.1 脑卒中发病率
        2.1.2 脑卒中死亡率
        2.1.3 脑卒中患病率
    2.2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2.1 高血压
        2.2.2 血脂异常
        2.2.3 糖尿病
        2.2.4 心血管病史
        2.2.5 超重或肥胖
        2.2.6 卒中家族史
        2.2.7 吸烟
        2.2.8 饮酒
        2.2.9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老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
        4.1.1 筛查人群的年龄特征
        4.1.2 调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
        4.1.3 调查人群平均年龄、血压水平、体重指数综合指标比较
    4.2 脑卒中发病资料分析
        4.2.1 脑卒中再发病结果报告
        4.2.2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4.2.3 脑卒中发病影响因素的多Cox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
        5.1.1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影响
        5.1.2 高脂血症对脑卒中的影响
        5.1.3 糖尿病对脑卒中的影响
        5.1.4 心血管病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5 超重或肥胖对脑卒中的影响
        5.1.6 卒中家族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7 吸烟、饮酒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8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对脑卒中的影响
    5.2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防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坝上和接坝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8项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1.2.2 2项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1.3 调查方法
        1.3.1 人群的初筛:
        1.3.2 高危人群的复筛:
        1.3.3 质控管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病率的分析
    2.2 脑卒中高、中、危筛查人群分布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比较
3 讨论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9)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抽样方法
    2.4 调查内容及方式
    2.5 诊断标准与指标分类标准及分组标准
        2.5.1 疾病诊断标准
        2.5.2 各类变量或指标分类标准
        2.5.3 分组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2.6.1 Poisson回归模型
        2.6.2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的计算
    2.7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3.1.1 调查人群年龄与性别分布
        3.1.2 调查人群的职业分布
        3.1.3 调查人群的民族及婚姻状况分布
        3.1.4 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分布
        3.1.5 调查人群的医疗保障及收入状况分布
        3.1.6 调查人群的BMI水平
    3.2 调查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
        3.2.1 调查人群的吸烟情况
        3.2.2 调查人群的饮酒情况
        3.2.3 调查人群的体育锻炼情况
        3.2.4 调查人群的饮食习惯情况
    3.3 调查人群的家族史信息
    3.4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外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3.4.1 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情况
        3.4.2 调查人群的糖尿病情况
        3.4.3 调查人群的血脂异常情况
        3.4.4 调查人群的心脏病情况
    3.5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3.5.1 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2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3 不同BMI水平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4 不同家族史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5 主要慢性病对脑血管病患病的影响
    3.6 建模组与验证组的均衡性比较
    3.7 影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3.7.1 自变量与应变量的赋值
        3.7.2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选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3.8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8.1 个体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转换危险分数标准
        3.8.2 社区居民人群平均危险分值
        3.8.3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评价标准
    3.9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效果验证
        3.9.1 建模组与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对比分析
        3.9.2 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4.2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现状
        4.2.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4.2.2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
        4.2.3 吸烟与脑血管病
        4.2.4 体育锻炼与脑血管病
        4.2.5 脑卒中家族史与脑血管病
    4.3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及验证效果
        4.3.1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
        4.3.2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验证效果
    4.4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不足与展望
        5.2.1 创新之处
        5.2.2 不足之处
        5.2.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早发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4 疾病及影响因素的定义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
    2 代谢综合征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3 高Hcy血症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4 健康生活方式与早发性脑卒中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生活方式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人群综合干预表
致谢

四、高血压性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衡阳市城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卉. 南华大学, 2021
  •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6)
  • [3]体力活动情况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 蒲丽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4]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D]. 冯腾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张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7]坝上和接坝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J]. 纪裕伟,杨晓飞,郭金礼,张舒,左莉. 河北医药, 2021(07)
  •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9]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蔡先旭. 南昌大学, 2020(08)
  • [10]早发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王翠. 苏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高血压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