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20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媛[1](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疾病发展转化规律。这种疾病发展转化规律可视为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茵栀黄颗粒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经组方加减制成的现代药物剂型。该组方由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4味中药提取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对肝胆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的作用。由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具体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清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茵陈蒿汤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对茵栀黄颗粒应用范围拓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由此可见,应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旨在分析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从网络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希冀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希冀为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拓展药物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获取符合筛选要求的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对筛选的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数据。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相关联的蛋白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可以在庞大的基因网络中进行聚类构建功能模块。对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在多个层面中的功能注释。此外,使用KM plotter、GEPIA等数据网站对分析得到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关联性分析等。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的化学成分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信息(SMILES),将其导入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中获取化合物的已知或预测靶点。将以上数据在Cytoscape中进行Merge合并,获得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获取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CODE、CytoHubba等插件可以用于对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此外,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小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转变为mo12格式文件,添加电荷后,保存为pdbqt文件。在PDB数据库中进行蛋白构象筛选并下载pdb格式的文件,删除水分子,分离原配体小分子等,并进行加氢、加电荷等操作。之后确定活性口袋的位置。PDB数据库里包括实验确定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原子级三维结构。Autodock Vina被应用于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对接运算。根据在Autodock软件操作中确定的Grid Box坐标与盒子大小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结合自由能对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最后,在Pymol软件中对对接得到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和TCGA数据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到了乙型肝炎炎癌转化的22个重叠差异表达基因。对22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条目显示重叠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细胞核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重叠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该研究鉴定了 5个关键基因(CDK1,MAD2L1,CCNA2,PTTG1,NEK2)。此外,构建了由 PTTG1、MAD2L1、RRM2、TPX2、CDK1、NEK2、DEPDC1和ZWINT组成的预后基因标记,它们在预测总生存期方面表现良好。在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筛选出1个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整合分析发现6个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CCNA2、CCNB1、CCNB2、CDC20、CDK1、TOP2A。6个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核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键模块中差异基因的GO条目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染色体分离等条目上,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等条目上,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在纺锤体等条目上。KEGG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通路上。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通过TCMSP检索得到茵陈蒿汤中44个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对应的SMILES值导入Superpred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得到510个靶点。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在抑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存在共同靶点MMP2。茵陈蒿汤在干预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茵陈蒿汤抑制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AURKA、CCNB2、CCNB1、CDK1、TOP2A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上。而模块3的关键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通路、丙型肝炎通路等上。这可能与模块3的数据来源为疾病数据库有关,说明我们的研究在数据来源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中,茵栀黄颗粒的化合物从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获得,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对应的靶点。乙型肝炎病毒的靶点数据来自TTD、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对上述数据使用Cytoscape 3.7.1进行可视化分析。生物网络确定了 13个潜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CDK6、CDK2、TP53和BRCA1可能与乙肝治疗密切相关。此外,GO和KEGG分析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可能与转录的正调节、基因表达的正调节、乙型肝炎通路和病毒致癌通路有关。在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搜索茵栀黄颗粒的成分,然后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差异基因从TTD、PharmGKB及GEO数据库中获得。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预测靶点网路和关键模块网络。研究结果发现茵栀黄颗粒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存在共同的靶点MMP2;茵栀黄颗粒抑制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肝脏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旭[2](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陈永祥,周舟[3](2021)在《化肝解毒汤调控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慢性乙型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化肝解毒汤调控TLR4信号通路抑制慢性乙型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SPF级SD大鼠50只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余下10只记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水飞蓟宾组和模型组。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9.2、4.6、2.3 g/kg化肝解毒汤;水飞蓟宾组灌胃50 mg/kg水飞蓟宾胶囊;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oll样受体4(TLR4)、转录因子NF-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透明质酸(HA)和层黏蛋白(LN)含量。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纤维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TGF-β1 mRNA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总NF-κB、胞核NF-κB、胞质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血清TLR4、NF-κB、TGF-β1、HA和LN水平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飞蓟宾组和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肝小叶结构已破坏,肝小叶被假小叶替代,肝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水飞蓟宾组和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出现好转,其中化肝解毒汤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接近。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飞蓟宾组和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肝组织胞质NF-κB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飞蓟宾组和化肝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化肝解毒汤可改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减轻肝组织病变,减轻肝脏纤维化,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信号传导,抑制TLR4、MyD88、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NF-κB核位移,引起下游TGF-β1通路抑制,从而降低血清HA、LN表达有关。
李慧,黄晶晶,黄育华[4](2021)在《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法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2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1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病毒载量、生活质量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生活质量CLDQ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101/113),高于对照组的75.2%(8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降低病毒载量,提高生活质量。
魏超,江鸿,邓先桂,陈婧[5](2021)在《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茵芪三黄解毒汤。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细胞因子、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1%,高于对照组的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主症得分、次症得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总胆红素、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观察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显着,可改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有关。
陈迪[6](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评价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方药。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山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2019.6月至2019.12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病例6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肝解毒方。疗程共24周。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24周,对两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肝功、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NF-a、IL-6、IL-10、乙肝标志物、乙肝DNA载量),进行观察,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综合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证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生化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肝脏炎性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TBil外,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肝脏炎性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HBV-DNA转阴率方面:观察组疗程结束后24例转阴,对照组有21例转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HBeAg转阴率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在调节免疫方面:两组治疗后CD4+、CD3+、CD4+/CD8+均较前升高,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此外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IL-6、TN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IL-10的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IL-6、TNF-a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伏邪理论”,采用扶正祛邪之复肝解毒方可以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证候和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有关。
胡秋红[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总结陈四清老师的临证经验。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08年04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门诊诊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2诊次(71例)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苔、脉象、处方用药等逐项录入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构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数据挖掘运算模型,应用强化FPGrowth算法、K-MEANS算法,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1.本课题收集的632诊次病案中,共纳入71例患者,男性患者46例,共410诊次,女性患者25例,共222诊次。龄最大者为77岁,年龄最小者为27岁。患者年龄段在30-69岁之间,累计约为95.89%,其中年龄段在40-49岁之间所占比例最高,频次为189诊次,频率为29.91%。2.本次研究中临床以便溏、右胁隐痛、乏力、面黄、口干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其中便溏出现频率最高,高于其他症状出现的频率;舌象分布共有25个,频率大于10%的舌质有质暗红、质红、质淡红、苔薄、苔淡黄腻、苔薄黄腻、苔薄黄、苔薄白。其中质暗红频率最高,高于其他舌象的频率;脉象分布共有7个,出现频率大于10%的脉象有细脉、弦脉、滑脉,以细脉出现频率最高,其与弦脉频率之和为145.25%,大于100%。3.用药方面,陈四清老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范围广泛,病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71味,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种药物分别是:垂盆草、金钱草、郁金、土茯苓、黄连、黄芩、五味子、败酱草、麸炒白术、忍冬藤;其中郁金与金钱草、垂盆草与金钱草、土茯苓与郁金、土茯苓与垂盆草是陈四清老师治疗该病常用药对;其用药范围涉及清热解毒药、利湿退黄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解表药、收涩药等;按药物归经分类常用药物主入肝经,其次入肺、胃、脾经,部分入肾、心经;聚类分析得出陈四清老师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陈四清老师的自拟方“肝郁脾虚方”为主。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位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部分可及肺、心、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湿、疫毒、肝郁、气滞、瘀热、阴虚等为主;病理性质有寒有热,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治疗上实证以清热解毒、利胆化湿、凉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虚证以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为主。核心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肝郁脾虚方”为主。
赵金龙[8](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靠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证型、治法、处方和用药特点进行总结和拓展研究。提高中医药对慢性乙肝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HBeAg的转阴率。方法: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版”为基础,构建治疗慢性乙肝方药信息数据库,将现代医学工作者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药录入数据库,建立可检索、查询、筛选等功能的数据系统。以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慢性乙肝诊疗经验和配伍用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可祛除慢性乙肝毒邪的方药,同时探究治疗慢性乙肝的民族医药,初步总结民族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用药特点。结果:统计分析得到慢性乙型肝炎共有109个证型,常见的慢性乙肝证型为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湿热毒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5个证型。统计分析得到共106种具体治法,常见的5种治法为清热利湿法,疏肝健脾法,清热化湿法,疏肝理气法,滋阴解毒法,清化法。所使用的中药属性四气中微寒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五味中苦味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归属肝经用药频次最高。所用药物功效频次高的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有特色的民族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疗效较好,代表性的有藏医药、蒙医药、瑶医药、苗医药。统计分析组方配伍的结果显示药对组合频次高的药物组成为逍遥散。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证型变化多样,应当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慢性乙肝的治疗中特色中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正气,激活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反应是治疗的重点。
杨兰[9](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付敏[10](2020)在《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肾方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症候、HBV-DNA、HBe Ag、肝功能、IL10、IL17的影响,验证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予温肾方,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1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BV-DNA、HBe Ag、ALT、TBIL、IL10、IL17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评分:12周后,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BV-DNA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HBe Ag水平:12周后,两组患者HBe Ag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肝功能:12周后,治疗组ALT>正常检测值上限的有12人,对照组有2人,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TBIL比较,P>0.05,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6)IL10、IL17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0、IL17较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肾方有助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改善临床症状,抑制HBV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HBe Ag水平,其机制可能是提高IL10、IL17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打破免疫耐受。试验前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指标及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表明温肾方安全性良好。
二、乙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2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2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茵陈蒿汤溯源与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茵栀黄颗粒溯源与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肝脏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肝脏炎癌转化的关键基因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茵陈蒿汤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文献来源 |
1.1.2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分析方法 |
1.4.1 文献质量评估 |
1.4.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干预措施 |
2.2.3 结局指标 |
2.2.4 中药使用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1 改良Jadad评分 |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异质性分析 |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
6 中药抗HBV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化肝解毒汤调控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慢性乙型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药物制备 |
1.3.2 造模 |
1.3.3 大鼠血清中TLR4、NF-κB、TGF-β1、HA、LN含量检测 |
1.3.4 大鼠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1.3.5 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观察 |
1.3.6 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TGF-β1 mRNA表达水平检测 |
1.3.7 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MyD88、总NF-κB、胞核NF-κB、胞质NF-κB、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CCl4致肝纤维化模型 |
2.2 血清中TLR4、NF-κB、TGF-β1、HA、LN含量比较 |
2.3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2.4 肝组织纤维化情况比较 |
2.5 肝组织TLR4、MyD88、NF-κB、TGF-β1 mRNA表达量检测 |
2.6 肝组织TLR4、MyD88、总NF-κB、胞核NF-κB、胞质NF-κB、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 讨论 |
(4)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法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用药方案 |
1.3.2 观察组用药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4.1 肝功能指标 |
1.4.2 肝纤维化指标及病毒载量 |
1.4.3 生活质量 |
1.4.4 治疗效果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及病毒载量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2.4 2组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 论 |
(5)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 2组细胞因子比较 |
2.4 2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剔除与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及分组 |
(二) 治疗方案 |
(三) 疗程 |
三、观察指标 |
(一) 人口学资料 |
(二) 安全性指标 |
(三) 疗效性指标 |
四、疗效评价 |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二) 临床证候疗效评价 |
(三)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四) 生化指标疗效评价 |
五、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一) 性别构成比较 |
(二) 年龄均数及构成比较 |
(三) 病程分布 |
(四) 病情严重程度分布 |
(五) 疗效性指标比较 |
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一)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
(二)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三) 两组中医证候整体疗效评价 |
四、疗效指标分析结果 |
(一) 两组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
(二) 免疫指标的分析 |
(三) 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分析 |
(四) HBV-DNA阴转率分析 |
五、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一、慢乙肝发病机制 |
二、中医伏邪理论 |
(一) 伏邪理论源流 |
(二) 伏邪病机与发病特点 |
(三) 伏邪部位 |
(四) 伏邪治疗 |
三、伏邪理论与慢性乙型肝炎 |
(一) 慢乙肝发病特点符合伏邪致病特点 |
(二)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发病机理 |
(三) 慢乙肝的“伏邪”部位 |
(四)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的自然分期 |
四、复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
(一) 组方依据 |
(二) 组方分析 |
(三) 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临床疗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 |
2.3 诊治进展 |
3 陈四清老师从湿热疫毒辨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探 |
3.1 湿热疫毒是其根本病因 |
3.2 湿热是其病机关键 |
3.3 清热利湿解毒是其治疗大法 |
3.4 疗效评价宜客观化 |
4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及应用 |
4.1 数据挖掘应用背景 |
4.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
4.3 数据挖掘主要研究方法 |
4.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
2.2 病例的预处理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4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研究内容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基本信息 |
4.2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4.3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
4.4 药物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病理因素 |
3 病位 |
4 病理性质 |
5 基本治法 |
6 核心方药分析 |
6.1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 |
6.2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 |
6.3 肝郁脾虚方 |
7 验案举隅 |
7.1 验案一 |
7.2 病案二 |
7.3 病案三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资料收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证型统计 |
1.2.4 方剂统计 |
1.2.5 药物统计 |
1.3 分析软件介绍及来源 |
1.4 数据库建立与中药规范化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证型统计结果 |
2.2 治法统计结果 |
2.3 用药特点统计结果 |
2.3.1 用药频次和用量统计结果 |
2.3.2 中药属性分析统计结果 |
2.3.3 中药功效统计结果 |
2.4 组方配伍统计结果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证型分析讨论 |
3.1.1 湿热证 |
3.1.2 肝郁脾虚证 |
3.1.3 湿热毒蕴证 |
3.1.4 肝肾阴虚证 |
3.1.5 脾肾两虚证 |
3.2 治法分析讨论 |
3.2.1 清热利湿法和清热化湿法 |
3.2.2 疏肝健脾法 |
3.2.3 疏肝理气法 |
3.2.4 扶正解毒法、滋阴解毒法和滋补肝肾法 |
3.2.5 清化法 |
3.2.6 活血法与活血化瘀法 |
3.3 用药特点分析讨论 |
3.3.1 用药属性分析 |
3.3.2 高频用药功效分析 |
3.3.3 特色用药分析 |
3.3.4 民族医用药分析 |
3.4 组方配伍分析 |
4 结论 |
4.1 证型变化多样,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 |
4.2 治疗全程,调治结合 |
4.3 特色用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 |
4.4 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技术路线图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2 观察期限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
6.讨论 |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文献的研究 |
1.1 西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
1.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
1.1.2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定义 |
1.1.3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风险 |
1.1.4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机制 |
1.1.5 现代医学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
1.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
1.2.1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辩证分型的研究 |
1.2.3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
2.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
2.2.7 观察指标 |
2.2.8 疗效判定标准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临床资料 |
2.3.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
2.4 研究结果 |
2.4.1 试验完成情况 |
2.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变化 |
2.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eAg变化 |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变化 |
2.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10、IL17比较 |
3 讨论 |
3.1 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1 观察ALT的意义 |
3.1.2 观察HBV-DNA的意义 |
3.1.3 观察HBeAg的意义 |
3.1.4 观察IL10、IL17意义 |
3.1.5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 |
3.2 温肾方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理论基础 |
3.3 温肾方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温肾方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3.5 结论 |
4.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
1、HBV携带的成因分析 |
2、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现状 |
3、其他中医疗法 |
3.1 中医养生疗法 |
3.2 针灸疗法 |
3.3 穴位注射疗法 |
4、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病毒性肝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 |
附件2:缩略词附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乙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2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D]. 张景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化肝解毒汤调控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慢性乙型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 陈永祥,周舟. 中医药信息, 2021(05)
- [4]益气养血、通络解毒法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李慧,黄晶晶,黄育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5)
- [5]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J]. 魏超,江鸿,邓先桂,陈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09)
-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D]. 陈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D]. 胡秋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D]. 赵金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