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一、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清洁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顾典[1](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宋春秀[2](202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发难以调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依据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引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指导方法,对J公司以及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文对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产业链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设计了甲醇产业链、乙烯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和碳四烃产业链,通过物质和能量流的关联,大大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污染物排放当量E’t与公司产品增值进行计算,提出了“入园参考线”,为园区的进一步招商提供指导建议。处在参考线下方的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位于参考线上方的公司需要督促其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升级。本文还对J公司产业链现状进行分析,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建设要求为指导,综合分析了J公司现有的热电联产工业、氯碱工业、硫酸工业、邻对位工业和脂肪醇生产装置,建议增加小套脂肪醇装置、脂肪醇造粒装置,来丰富产业链的产品,实现现有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通过企业内的原料和资源的有效共享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

李平[3](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肖康[4](2020)在《清洁生产激励机制法律研究》文中提出实施清洁生产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激励性机制被越来越多的用到环境资源法的立法中。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作为一部促进型立法,该法淡化了法的强制性,以激励性规范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该法的鼓励引导特性。该法为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宣誓指引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造操作性的问题,导致该法对清洁生产的激励促进作用大打折扣。企业因缺乏有效激励,实施清洁生产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我国有必要对现有清洁生产激励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清洁生产激励性机制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首先对清洁生产相关激励性机制的概念进行一个界定,分别是清洁生产的概念、激励的概念、激励要素的概念以及法律的激励机制的概念;其次论述激励性机制的功能与特点;再次介绍了清洁生产激励性机制的类型;最后介绍了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研析。首先论述了实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其次对国内现有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是分析我国现有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四个方面指出了目前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国外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介绍与启示。通过分析美国、德国、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相关立法,得出对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启示。第五部分是对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完善,分别从增强激励机制可操作性、完善经济性激励措施、完善非经济性激励措施以及增强激励机制的可诉性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张玉香[5](2020)在《汇源果汁沂源分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水平进一步上升,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中有关果汁饮料的消费所占份额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催生了果汁行业的发展,使果汁的生产份额不断增加;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倡导,激发果汁行业积极探寻循环经济发展以谋求更大生态、经济效益。本文以汇源果汁沂源公司作为案例企业,在针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汇源果汁沂源公司资源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论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对比的方式,对汇源果汁沂源公司目前动脉资源、静脉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公司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对于资源的重复使用不高等问题,静脉资源利用只停留在观念上,将公司静脉资源直接外运获取微薄利润。该单位还有一些现存的问题,例如在资源利用方面,经一系列实地考察调研与分析,可以看出该单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绿色发展理念等完善该公司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让该公司的资源的到充分利用,使动脉资源、静脉资源在中循环、小循环过程中真正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最后,从企业循环经济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该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对策,让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更好的循环经济发展。

贲发[6](2019)在《科技创新对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存在着资源、能源匮乏危机;亟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以扼制工业环境污染。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以加快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对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试图概括、反思和总结科技创新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工业领域进一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打造适合我国工业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基于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新理念,致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生产方式协同共进,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科技创新发展新环境。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步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驱力工业变革,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工业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变革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工业循环经济,改良工业生态环境,引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目前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开采绿色化,改进我国工业综合利用,促进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链延伸循环化,借助科技网络平台助力工业循环经济。但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障碍因素,为此本研究反思、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成果,提出了基于科技创新的适合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策略。

丁旻炜[7](2019)在《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清洁生产理念的不断发展,产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在近年来渐渐受到关注。当下,产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国内外鲜有针对产业园区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研究。为此,本文尝试构建了产业园区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园区整体的清洁生产审核提供参考,以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构建指标体系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指标体系、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在对各类已发布的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已有的研究所涉及的各类指标的整理、筛选后,通过已有研究的频度分析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了含有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已发布的各类园区指标体系和已有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明确了各指标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参考其他类园区的评价验收方法,对园区进行打分,通过得分高低判断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最后,本文将指标体系应用于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对两个产业园进行了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两个产业园通过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的推动,都达到了清洁生产合格水平,但从园区整体角度出发,仍有清洁生产潜力和机会有待发掘。案例分析也证明,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为产业园区整体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提供参考。

齐行义[8](2019)在《生态文明视阈下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对环境带来的问题日益关注,各个国家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遏制环境的恶化,并不断思考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更加和谐友好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作为钾肥行业龙头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湖股份”、“公司”)将如何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怎样扬长避短地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有效保证战略的实施,成了公司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盐湖化工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公司发展现状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站在公司经济效益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荣的角度上,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公司内部资源、产品、技术、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循环经济现状分析研究,总结出公司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通过构建SWOT-AHP模型对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定量研究,得出盐湖股份战略选择区间在[π/2,3π/4]区间内,战略强度系数ρ=0.732>0.5,从而分析出盐湖股份应采取进取型战略,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措施来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制定思路,提出了盐湖股份绿色扩张战略、绿色成长战略、绿色品牌战略,进而确定“盐湖大循环、生态多产业”的战略总目标。最后,在绿色发展战略既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结合盐湖股份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提出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绿色发展战略的初步实施阶段,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保证盐湖股份健康存活下来;第二阶段——逐步推进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公司有起色的发展起来;第三阶段——全面落实阶段,此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所提供的资本积累和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大胆扩张,实现由“绿”到“金”的转变,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为了使公司绿色战略有效实施,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

陆邦柱[9](2018)在《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商洛市位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区域集群源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影响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阻碍着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选择新兴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化为实施载体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明确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得到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给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案例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扎根理论,将深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融入一起来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论文按照发展循环集群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设计了水资源保护区循环集群发展模式。此外,论文对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定义,介绍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最后,提出了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区域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践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商洛市区位优势、资源要素禀赋及法律法规是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在“基础—诱因—推动”理论框架下分析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商洛市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是以企业自组织方式、链条牵引式和网络集成式三种方式形成的;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得知,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外在驱动因素、内在激励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总数、交通便利度、人均财政专项补贴额度、矿产资源生产与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人均集群产业总产值、集群低碳研发经费、集群申请低碳专利数、集群科研人数、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外商投资额度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第四,按照循环集群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商洛市设计了三个层次上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企业为核心的小循环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中级循环模式和在社会范围的大循环模式。第五,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逐年对比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对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前面有关的研究结论提出要从政府调控、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和宣传要素五个方面构建对策支撑体系。

杨纯斌[10](2018)在《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趋短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办法只能是从源头全过程考虑,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清洁生产可以克服工业污染末端治理的种种弊端,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产生并实行全过程控制,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研究了清洁生产在法律领域内的实施过程,在末端治理工业污染方面存在不符合清洁生产法律要求,既有立法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够,也有环境行政执法不到位;既有公民、企业缺乏清洁生产的意识与理念,尚有制度设计层面不够科学、合理的客观因素的不足。为解决清洁生产中现存问题,应当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清洁生产法律意识,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加大对清洁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接触生产者的后顾之忧、立足现有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环境执法、健全清洁生产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我国的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建设。

二、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清洁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清洁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态效率
        二、生态福利绩效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一、方法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脱钩分析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一、耦合分析
        二、解耦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设立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循环经济的由来
    1.2 循环经济的实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2.1.1 自然资源不足
        2.1.2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2.1.4 循环经济理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2.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2.3.1 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2.3.2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2.3.3 循环型经济社会
    2.4 循环经济的特征
        2.4.1 本质特征
        2.4.2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
        2.4.3 循环经济的环境特征
    2.5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5.1 减量化原则
        2.5.2 再利用原则
        2.5.3 资源化原则
        2.5.4 安全原则
    2.6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6.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6.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
    2.7 本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化工园区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3.1 园区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综合经济实力
        3.1.2 环境质量状况
        3.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3.2 园区产业链分析
        3.2.1 园区规划及功能划分
        3.2.2 园区现有产业链分析
        3.2.3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3.3 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总体设计
        3.3.1 有利条件
        3.3.2 制约因素
        3.3.3 总体设计
    3.4 园区产业链优化建议
        3.4.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化工及新材料产业
        3.4.2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4.3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
        3.4.4 加强园区运行管理
    3.5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和完善
        3.5.1 园区产业链分析
        3.5.2 园区产业链完善招商要求
    3.6 小结
        3.6.1 特点
        3.6.2 建议
第四章 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4.1 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重视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4.1.2 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提升环保绿色发展优势
        4.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4.2 循环经济产业链总体优化原则
        4.2.1 企业—产业双重推进
        4.2.2 输入—过程—输出三环防治
    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
        4.3.1 与园区其他企业的外部循环系统
        4.3.2 内部的循环经济
        4.3.3 循环经济产业链分链优化
    4.4 小结
        4.4.1 特点
        4.4.2 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清洁生产激励机制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动态
        2.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定性分析法
        3.交叉分析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清洁生产激励性机制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清洁生产激励性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1.清洁生产
        2.激励
        3.激励的要素
        4.法律的激励机制
    (二)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功能与特点
        1.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功能
        2.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特点
    (三)激励性机制的类型
        1.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激励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3.内激励和外激励
        4.短效激励和长效激励
    (四)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2.庇古理论和科斯理论
        3.公地悲剧理论
        4.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5.行为规范说理论
        6.责任规则说理论
二、我国实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与现状
    (一)实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激励性机制在环境资源法中的重要性
        2.清洁生产实施现状
        3.实施清洁生产的内生动力
        4.清洁生产法的软法特性
    (二)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规定
        1.表彰奖励措施
        2.资金扶持措施
        3.对中小企业基金支持
        4.税收优惠
三、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问题检视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二)经济性激励措施设置不合理
        1.税收激励措施
        2.绿色采购措施
        3.绿色信贷制度
    (三)非经济激励手段不完善
    (四)激励措施实施环境不好
四、域外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与启示
    (一)美、日、德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之规定
        1.美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
        2.日本清洁生产激励性机制介绍
        3.德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介绍
    (二)域外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1.注重法律体系的架构
        2.采用多种模式推进清洁生产
        3.非经济激励手段的应用
        4.鼓励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化
五、完善我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法律对策
    (一)增强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可操作性
        1.对激励措施进行修订
        2.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二)完善清洁生产经济性激励措施
        1.税收调节制度
        2.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3.绿色信贷制度
    (三)完善清洁生产非经济性激励措施
        1.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制度
        2.建立技术支撑制度
    (四)增强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可诉性
        1.明确清洁生产激励机制的权利义务内容
        2.增强法律责任
        3.原告诉讼资格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汇源果汁沂源分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绿色经济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汇源公司生产现状概况
    3.1 汇源公司概况
    3.2 汇源公司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汇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4.1 汇源公司动脉资源
    4.2 汇源公司静脉资源
    4.3 汇源公司资源利用状况
    4.4 汇源公司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5 汇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4.6 本章小结
5. 汇源公司资源利用方式改进及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5.1 汇源公司动脉资源与静脉资源利用改进方式
    5.2 汇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体系改进
    5.3 汇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科技创新对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循环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2.1 循环经济内涵
        2.1.1 循环经济的源起
        2.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3 循环经济的“6R”原则
        2.1.4 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区别
        2.1.5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1.6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2.2 工业循环经济概述
        2.2.1 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2.2 工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2.2.3 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2.2.4 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3章 科技创新与工业循环经济
    3.1 科技创新的含义及类型
    3.2 科技创新在工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2.1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3.2.2 科技创新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3.2.3 科技创新是提高工业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3.2.4 科技创新是工业循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2.5 科技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工业循环经济
        3.2.6 科技创新改良工业生态环境
        3.2.7 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第4章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
    4.1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
        4.1.1 德国科技创新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
        4.1.2 日本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
    4.2 发达国家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5.1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1.1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开采绿色化
        5.1.2 科技创新改进我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5.1.3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链延伸循环化
        5.1.4 “互联网+循环利用”科技网络平台助力工业循环经济
    5.2 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5.3 促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策略
        5.3.1 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
        5.3.2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5.3.3 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科学运行机制
        5.3.4 加强绿色技术立法和执行
        5.3.5 加强工业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合作
        5.3.6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技术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现状
        1.2.2 国内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园区
        2.1.2 指标体系
        2.1.3 清洁生产
        2.1.4 工业生态学
        2.1.5 循环经济
        2.1.6 低碳经济
        2.1.7 绿色制造
    2.2 相关理论对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方法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1.1 频度统计法
        3.1.2 关联度分析与充分必要性分析
    3.2 指标值的确定方法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3.1 专家咨询法
        3.3.2 层次分析法
    3.4 相关方法对构建指标体系的作用
第四章 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指标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确定
        4.2.1 备选指标集合的确定
        4.2.2 指标层次结构的确定
        4.2.3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的构成
        4.3.2 充分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 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5.1 指标值的确定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权重的确定步骤
        5.2.2 权重的确定
    5.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 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的实证研究
    6.1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试评价
    6.2 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实证研究
        6.2.1 园区概况
        6.2.2 园区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的实证研究
        6.3.1 园区概况
        6.3.2 园区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案例分析总结
        6.4.1 园区评价结果分析
        6.4.2 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件 指标解释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8)生态文明视阈下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有关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动态
        1.3.2 国内有关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动态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概述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生态文明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2.2 绿色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2.2.1 循环经济
        2.2.2 绿色发展
    2.3 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企业战略理论
        2.3.3 绿色发展战略理论
第三章 盐湖股份内部环境分析
    3.1 盐湖股份简介及发展历程
        3.1.1 盐湖股份简介
        3.1.2 盐湖股份发展历程
    3.2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2.1 资源禀赋情况
        3.2.2 产品演化分析
        3.2.3 企业文化分析
        3.2.4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2.5 财务能力分析
        3.2.6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3.2.7 营销模式分析
        3.2.8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 关键内部因素总结
        3.3.1 优势因素
        3.3.2 劣势因素
第四章 盐湖股份外部环境分析
    4.1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P)
        4.1.2 经济环境(E)
        4.1.3 社会环境(S)
        4.1.4 技术环境(T)
        4.1.5 生态环境(E)
        4.1.6 法律环境(L)
    4.2 公司产品对应相关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2.1 国内外钾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2.2 碳酸锂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2.3 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2.4 PVC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2.5 水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关键外部因素总结
        4.3.1 机会因素
        4.3.2 威胁因素
第五章 基于SWOT-AHP模型的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制定
    5.1 盐湖股份SWOT-AHP评价模型的构建
        5.1.1 SWOT分析法
        5.1.2 层次分析法
        5.1.3 构造权重判断矩阵
    5.2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定量分析
        5.2.1 各要素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2.2 各战略要素力度计算
        5.2.3 构造战略四边形
        5.2.4 确定战略类型判断战略强度
    5.3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
        5.3.1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制定思路
        5.3.2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
        5.3.3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目标
第六章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
    6.1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初步实施阶段
        6.1.2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阶段
        6.1.3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阶段
    6.2 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不足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 A盐湖股份访谈提纲
    附录 B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 C判断矩阵及战略要素强度原始数据

(9)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循环经济
        2.1.3 循环产业集群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3.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3.1.1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基础
        3.1.2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现实要求
        3.1.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推动
    3.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3.2.1 形成机制系统动力框架构建
        3.2.2 形成系统动力理论框架的分析
        3.2.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分析方法
        3.2.4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因果关系结构图
        3.2.5 循环产业集群因果关系关键反馈回路
    3.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3.3.1 企业层面自组织形成方式
        3.3.2 链条牵引式形成方式
        3.3.3 网络集成式形成方式
4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访谈过程介绍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过程
    4.3 访谈资料编码分析
        4.3.1 资料分析准备工作
        4.3.2 开放性编码
        4.3.3 关联性编码
        4.3.4 理论编码
    4.4 质性研究信度与效度
        4.4.1 质性研究信度
        4.4.2 质性研究效度
    4.5 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获取
5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 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1 资源型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2 农业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3 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
    5.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5.2.2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5.2.3 打造龙头企业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4 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6.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概念
    6.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6.2.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工作步骤
    6.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6.3.1 投入指标的确定
        6.3.2 产出指标的确定
7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7.1 商洛市背景现状
    7.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
        7.2.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7.2.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7.3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7.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7.3.2 驱动因素及指标设计
        7.3.3 数据的获取及计算过程
        7.3.4 实证结果分析
    7.4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4.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7.4.2 企业层面发展模式
        7.4.3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7.4.4 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7.5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7.5.1 数据来源
        7.5.2 商洛市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
8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8.1 发挥政府的调控保障作用
        8.1.1 加快政府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组织保证
        8.1.2 改进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管理
        8.1.3 动态调整产业集群范围
    8.2 积极培育循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2.1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8.2.2 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8.3 强化循环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3.1 重视科技人才
        8.3.2 强化人才的引进工作
    8.4 政策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4.1 经济政策
        8.4.2 技术政策
        8.4.3 产业政策
    8.5 宣传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5.1 注重区域品牌宣传管理
        8.5.2 提升区域企业品牌形象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性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10)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清洁生产概述
    (一) 清洁生产的定义
    (二) 清洁生产的内容
    (三) 清洁生产的历史渊源
    (四) 清洁生产的法律制度发展
        1. 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概念
        2. 清洁生产制度的法律研究
二、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清洁生产法律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 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
    (四) 清洁生产环境执法不够严厉
    (五) 现有清洁生产法律法规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规范与调控
三、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唯GDP论导致清洁生产法律观念不强
    (二) 立法层面存在障碍导致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 经济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资金支持不到位
    (四) 制度层面导致执法不严
    (五) 执法主体存在问题导致执法“九龙治水”
四、关于完善我国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的对策
    (一) 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清洁生产法律意识,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
    (二) 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三) 国家加大对清洁生产领域资金的投入,解除生产者的后顾之忧
    (四) 立足现有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环境执法
        1. 环境影响评价时间区间应确定为项目实施全过程
        2. 将清洁生产审核纳入排污许可范畴
        3. 对于“三同时”制度的完善,应当结合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
    (五) 健全清洁生产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1. 建立市场导向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环保制度
        2. 推行清洁生产白名单和黑名单公示制度
        3. 建立健全清洁生产的公众参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清洁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D]. 宋春秀. 浙江大学, 2021(01)
  • [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4]清洁生产激励机制法律研究[D]. 肖康. 长安大学, 2020(06)
  • [5]汇源果汁沂源分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及改进对策研究[D]. 张玉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科技创新对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影响[D]. 贲发. 武汉科技大学, 2019(11)
  • [7]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D]. 丁旻炜.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生态文明视阈下盐湖股份绿色发展战略研究[D]. 齐行义. 青海大学, 2019(04)
  • [9]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陆邦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清洁生产的法律实施研究[D]. 杨纯斌.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