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展览会在温州举办

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展览会在温州举办

一、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陈丰锋[1](2007)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上诸如意大利的纺织业集群、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我国浙江省的块状经济等的迅速崛起,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产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已经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培养产业集群的品牌力,已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等行为活动的复合体,是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本文在对比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品牌的特性,论述了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区域品牌营销主体的多元组织模式(政府、行业协会、集群企业)及其功能,区域品牌的定位、设计、注册、使用管理以及区域品牌的内部营销、形象营销、合作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策略,指出了区域品牌营销中面临的“公地悲剧”等问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并以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为案例进行区域品牌营销应用研究。

方澜[2](2006)在《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本应使区位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事实恰恰相反,全球经济持久竞争力的获得通常依赖于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竞争对手、知识生产机构以及老练客户的集群发展。自20世纪初期以来,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一直是经济学家与地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通常以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性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和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与动因,类型与形态,辨析产业集群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与竞争力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设计基于集群的产业政策以及实证分析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政府日益重视集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集群类型与发展道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与前沿问题,而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尚缺乏系统的认识与研究。纺织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端,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包括美国、意大利、法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的支柱产业。它已成为世界贸易格局变革,产业结构整合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焦点。哈佛大学纺织服装研究中心(HCTAR)分析意大利普拉托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由此提出了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战略。日本纺织业自60年代末后进行了五次重大战略调整,这些调整都基于学术界和业界对纺织产业的深入分析,其中包括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及国际比较。韩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的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包括韩国东大门纺织服装市场和大邱纺织产业集聚区。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纺织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被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省列为支柱或主导产业。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集群是比单个公司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因此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高纺织产业集群的能级,对学术界与实业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探求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设计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给中国纺织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帮助。研究中主要以理论建模、数学建模与案例分析为主,同时辅以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案例调查主要集中在中国纺织产业集聚表现明显的江浙地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有:①集群形态对应集群的一种类型,也是集群演化发展的基础,即集群演化成长的一个阶段。形态,是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对象外形和对象系统构造特征的概念。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一种形态即对应集群的一种类型,也即是集群演化成长的一个阶段。所以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的基础是集群形态,集群形态也是演化发展的阶段。当然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是从低能级形态趋向高能级形态。②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态从能级高低角度可以分为水平集聚型、纵向集聚型或混合集聚型、创新集聚型或协同创新集聚型,依次对应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三个阶段。我们基于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发生时期的视角、产业环境视角、竞争优势与经济绩效视角,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态之间的差异做了比较。通过对每一个视角选取指标作对比,我们发现从集群的能级角度来说,水平集聚型能级最低,纵向集聚型或混合型集聚能级居中,创新集聚型或协同创新集聚型能级最高,这也与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阶段相符合。③自然禀赋、市场需求、外部规模经济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动因,历史文化与政府行为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条件,激烈的竞争与合作是水平集群最后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自然禀赋可以成为引发中国纺织产业集聚的重要诱因,但并非是决定中国纺织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或决定性因素,它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聚现象。纺织服装品的广泛用途(市场需求)真正刺激了在位纺织服装企业的规模扩张冲动与新企业因追求利润不断进入该行业的冲动,其结果是同类纺织服装企业开始集聚,它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重要动因。纺织服装企业追求区域化经济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实现成本最小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这种行为会导致众多同类企业在某一区域形成水平集聚。外部规模经济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最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与政府行为能够促进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条件。本文通过在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中构建协同论模型并求解,得出集群企业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是集群中其它企业的产量饱和度贡献程度小于1,这也暗含着激励的竞争与合作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稳定共生条件。④大企业孵化、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转向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的动因。大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大,小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小是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最后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大企业孵化,这是中国纺织产业的水平集群转向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的最主要动因。这里面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大企业的进入,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也相应地跟进,由此形成一个网络性资源全面的进入;二是在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内部,随着中小企业的壮大,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逐步显现,这在江苏乡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表现的较为明显。通过构建运输成本模型,我们得出运输成本越低,纵向集聚越容易形成的结论,这也暗含着追求运输成本的节约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得以形成的又一动因。此外,追求交易成本的节约也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得以形成的一个动因。本文通过在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中再次构建协同论模型并求解,得出集群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是大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大,小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小,这也符合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的特征。⑤协同创新激励、环境管制、社会责任、国际竞争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转向协同创新集聚的动因。合作产出效果系数越大、正向激励效应越大、合作次数越多、收益因子越大,中国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群落越容易达到稳定共生。本文通过构建与分析协同创新激励模型,得出了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协同创新群落的动机取决于协同创新净优势的多少,这说明协同创新激励成为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转向协同创新集聚的最主要动因。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环保压力、社会责任压力、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重新考虑竞争战略,以保持持续竞争力,这三种压力也成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动因。本文通过构建与分析博弈论模型,得出提高合作产出效果系数值、正向激励效应值、合作次数值、收益因子值、政府塑造信任合作环境或是加大对背叛行为的处罚力度都可以促进中国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群落的发展,从而促使协同创新群落达到稳定共生。⑥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要有阶段性与针对性。集聚准备阶段,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建立研发等创新机构;起飞阶段(水平集聚)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帮助开拓市场空间(如政府采购)和需求指导(如需求信息供应)等;成长阶段(纵向集聚或是混合集聚)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促进整合和帮助建立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法律契约制度的规范等;成熟阶段(协同创新)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与进一步完善创新机构以及促进合作等。产业集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创新,中国纺织产业集群亦是如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在某一地方引进大学、研究院所、培训组织等创新机构(这些机构以研究纺织服装为主),通过对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成果的利用,从而带动相关支持企业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或者说在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机构等周围划出一定地区,给予优惠政策,促使对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投资者在此区域内投资形成企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当然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大都市、大城市更为合适。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起飞阶段——水平集聚期的政策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与需求信息中心建设,纺织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建设,塑造信任与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水平整合与中小企业合作网络建设等。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期的政策主要包括鼓励联合兼并、培育大企业与垂直整合,促进大、中小企业间的直接交流,推进法律契约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纺织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等。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成熟阶段——协同创新时期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合作行为或是加大对背叛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政府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整合,专业市场升级,品牌建设,研发、设计和信息化建设,教育与人才建设等。

朱永华[3](2005)在《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与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本文立足于我国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形成、成长、优势培育和风险管理的演化机制。 全文以经济学、系统科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典型案例,运用案例分析、系统动力学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试图揭示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演化的机制,并针对我国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对集群研究中的形成、成长、竞争优势等文献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本研究依据的产业结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章: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历史与贡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然后针对传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给出了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和发展的涵义,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阶段作了简要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从宏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了影响集群形成的因素,并且重点从集群形成的驱动机制角度分析了集聚效应、企业家精神、竞争与协作机制、模仿学习机制、网络机制的作用原理。最后给出了沿海和中部地区集群形成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集群成长中集群学习、技术创新、竞争与协同等机制的作用机理,并重点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了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成本路径、市场路径、政府路径和技术创新路径。 第六章: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的来源:(1)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产业;(2)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传统产业发展应在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制度改进、组织试验等内生优势来发展;(3)结合企业资源观理论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集群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即创造各种经济租金。本章的重点是运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学理论,结合系统动力学原理,创建了系统基模来分析集群优势的形成机制;这些机制包括:(1)集群内不同层次间竞争与协作机制创造集群优势系统基模;(2)集群内同层次企业间竞争与协作机制创造集群优势系统基模;(3)集群内

杨霞[4](2005)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表现为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作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不仅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且引起各国政府决策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极大兴趣。 浙江省是我国较早兴起并蓬勃发展产业集群的少数省份之一,全省各地形成了众多规模庞大、集群效应显着、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在浙江产业集群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轻纺为特色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更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不仅涵盖了从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到染料、纺机等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而且发展成为一个复杂有序、多层次的区域产业网络系统。 本论文就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本文首先给出产业集群网络的定义,并概述产业集群网络的相关研究。其次,从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它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随后,概括了该集群网络的特征,分析其构成主体及要素,并从不同角度剖析其网络结构,全面解析集群网络内的互联关系。接着,判别了产业集群网络所处的生命期,论述了它不同生命期的历程,并具体阐述它的网络化过程。然后,在分析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从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考察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绩效。最后,依据前文的研究论述,找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存在问题,并给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冯振松,杨荣康[5](2002)在《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文中研究指明 展示会概况 由全国制笔工业信息中心、中国制笔协会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主办,温州市制笔协会协办的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企业产品展示洽谈会于2002年11月25日至26日在中国“制笔之都”温州市召开。产品展示洽谈会设在宽敞新建的温州市展览馆,展位设置正规有序,展示内容丰富齐全,含有新意和变化,展现了我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的规模水平和演变趋势。 本次会议的参展厂商达79家,标准展位有96个之多,超过了历次会议的规模,展示产品富有新意和

二、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
二、区域品牌营销的基本理论
    (一) 国内外区域品牌营销的理论综述
    (二) 区域品牌营销的涵义、作用
    (三) 区域品牌营销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框架
    (一)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主体组织模式及功能
    (二)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的定位
    (三)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的设计与管理
    (四)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策略
四、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维护
    (一) 区域品牌的质量控制
    (二) 区域品牌的创新体系
    (三) 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文化
五、理论应用:基于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
    (一) 定西马铃薯产业简介
    (二) 定西马铃薯区域品牌营销框架
    (三) 定西马铃薯区域品牌的维护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2)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集群现象
        1.1.2 相关概念的比较
        1.1.3 论文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
        1.3.1.1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1.3.1.2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1.3.1.3 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集群理论
        1.3.2 产业集群的研究分类
        1.3.2.1 关于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1.3.2.2 关于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
        1.3.2.3 关于产业集群同竞争力、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3.2.4 关于产业集群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集群中协同创新的研究
        1.3.2.5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及实证分析
        1.3.2.6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进展
        1.3.3 本文研究问题的文献评述
        1.3.3.1 国内外产业集群形态与演化评述
        1.3.3.2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态与演化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基础与主要内容
        1.4.1.1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1.4.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若干创新之处
        1.4.3.1 理论创新点
        1.4.3.2 实际应用价值
第2章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分类及规律
    2.1 产业集群演化与形态的关系
    2.2 纺织产业集群的边界
        2.2.1 学科边界
        2.2.1.1 区域经济学
        2.2.1.2 产业经济学
        2.2.1.3 纺织经济学
        2.2.2 组织边界
        2.2.2.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框架——纺织产业集群是中间性体制组织
        2.2.2.2 基于社会经济网络理论——纺织产业集群是企业网络系统
    2.3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态
        2.3.1 按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形式划分
        2.3.1.1 水平集聚型
        2.3.1.2 纵向集聚型
        2.3.1.3 混合集聚型
        2.3.2 按集群内的专业化产业类型划分
        2.3.2.1 传统型集群
        2.3.2.2 创新型集群
        2.3.3 按产业集群的最佳生产地点划分
        2.3.3.1 专业化集聚
        2.3.3.2 都市化集聚
    2.4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形态之比较
        2.4.1 比较视角之一: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发生时期
        2.4.2 比较视角之二:产业环境
        2.4.3 比较视角之三:竞争优势与经济绩效
    2.5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
        2.5.1 阶段转换的影响因素
        2.5.2 演化规律及理论模型
        2.5.2.1 水平集聚阶段
        2.5.2.2 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阶段
        2.5.2.3 协同创新集聚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起飞阶段:水平集聚
    3.1 集聚动因与条件
        3.1.1 自然禀赋
        3.1.2 市场需求
        3.1.3 外部规模经济
        3.1.4 历史文化与政府行为
    3.2 运行机制
        3.2.1 弹性专精
        3.2.2 学习与模仿
        3.2.3 信任与合作
        3.2.4 明晰的产权制度
    3.3 水平集聚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稳定共生分析
        3.3.1 前提假设
        3.3.2 模型构建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成长阶段: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
    4.1 集聚演化动因
        4.1.1 大企业孵化
        4.1.2 运输成本
        4.1.3 交易成本
    4.2 运行机制
        4.2.1 价值链/供应链
        4.2.2 资源互补
        4.2.3 契约制度
    4.3 纵向集聚型或混合集聚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稳定共生分析
        4.3.1 前提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成熟阶段:协同创新
    5.1 集聚演化动因
        5.1.1 协同创新激励
        5.1.1.1 前提假设
        5.1.1.2 模型构建
        5.1.2 环境管制
        5.1.3 社会责任
        5.1.4 国际竞争
    5.2 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
        5.2.1 要素构成
        5.2.1.1 机构要素:各行为主体及拥有的知识和信息
        5.2.1.2 合作要素:合作系数
        5.2.1.3 环境要素:正式与非正式制度
        5.2.2 形成过程
        5.2.2.1 创新胚:初步阶段
        5.2.2.2 创新核:中间阶段
        5.2.2.3 创新集聚体——协同创新系统:成熟阶段
    5.3 运行机制
        5.3.1 知识溢出
        5.3.2 集体学习
    5.4 协同创新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稳定共生分析
        5.4.1 前提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6.1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演进过程的分阶段特征:定性描述
        6.1.1 产业网络特征
        6.1.2 运行机制特征
        6.1.3 集群能级特征
    6.2 水平集聚阶段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唐袜业集群
        6.2.1 形态特征、集聚动因与条件
        6.2.2 弹性专精
        6.2.3 合作与学习网络
        6.2.4 产权制度
    6.3 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阶段的案例描述——浙江嵊州领带集群
        6.3.1 形态特征与集聚演化动因
        6.3.2 产业链/价值链
        6.3.3 资源互补/合作绩效
        6.3.4 契约制度
    6.4 协同创新集聚阶段的案例描述——浙江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6.4.1 形态特征与集聚演化动因
        6.4.2 知识溢出
        6.4.3 集体学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研究
    7.1 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背景与内涵
        7.1.1 产业集群政策的产生背景
        7.1.1.1 市场失灵
        7.1.1.2 系统失灵
        7.1.1.3 政府失灵
        7.1.2 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内涵
    7.2 国外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经验与政策设计
        7.2.1 国外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7.2.2 发展机制与引导政策
    7.3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模型与建议
        7.3.1 面向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 PAEI分析及政策模型
        7.3.2 策略与建议
        7.3.2.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准备阶段
        7.3.2.2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起飞阶段——水平集聚期
        7.3.2.3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期
        7.2.3.4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熟阶段——协同创新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研究展望
    8.1 论文回顾
        8.1.1 研究结论
        8.1.2 学术价值
    8.2 研究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部分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1.1 集群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1.2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贡献
    2.2 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2.3 我国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
第三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3.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3.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3.3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3.4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实证
第四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4.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分析
    4.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驱动机制分析
    4.3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路径
    5.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经济学分析
    5.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
    5.3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路径分析
第六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培育
    6.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来源分析
    6.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演进
    6.3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形成
    6.4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培育
    6.5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培育案例分析
第七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风险管理
    7.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式
    7.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风险的成因分析
    7.3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规避
    7.4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第八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分析
    8.1 国外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比较分析
    8.2 国内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比较分析
    8.3 我国浙江省与意大利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比较分析
    8.4 不同国家、地区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比较的总结与启示
第九章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9.1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策略
    9.2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9.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4)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群网络研究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群网络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网络组织的内涵
        2.1.3 产业集群网络的界定
    2.2 产业集群网络理论追溯
        2.2.1 产业集群网络形成机理的相关理论
        2.2.2 产业集群网络特征研究的相关理论
        2.2.3 产业集群网络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
        2.2.4 产业集群网络竞争优势的理论概述
        2.2.5 产业集群网络对区域发展绩效的理论概述
第三章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3.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3.1.1 纺织产业本身特性易于分工和集聚
        3.1.2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的内在要求
        3.1.3 低空间交易成本的吸聚力
        3.1.4 产业集聚外部经济性的驱动
        3.1.5 对集群网络创新效应的追逐
    3.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外在条件
        3.2.1 传统特色产业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用
        3.2.2 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
        3.2.3 专业市场的孵化和集聚功能
        3.2.4 灵活的体制和政策因素的推动
        3.2.5 民间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支撑和示范效应
第四章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分析
    4.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概况与特征
        4.1.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概况
        4.1.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特征
    4.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构成主体及要素
        4.2.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构成主体
        4.2.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构成要素
    4.3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形态结构的分析
        4.3.1 区域整体网络结构
        4.3.2 产业链上行业布局网络结构
        4.3.3 微观企业网络结构
    4.4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互联关系的分析
        4.4.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调查样本说明
        4.4.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互联关系的内容
        4.4.3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互联关系的建立
        4.4.4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互联关系的强度
        4.4.5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互联关系的维持
第五章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生命周期演进及其网络化过程
    5.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生命周期的演变
        5.1.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生命周期的划分
        5.1.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不同阶段中行业间相关性分析
        5.1.3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阶段
        5.1.4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阶段
    5.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网络化过程
        5.2.1 市场的网络化
        5.2.2 交易方式的网络化
        5.2.3 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化
        5.2.4 企业创新过程的网络化
        5.2.5 物流运输的网络化
第六章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优势及绩效分析
    6.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优势分析
        6.1.1 综合成本优势
        6.1.2 市场优势
        6.1.3 规模经济优势
        6.1.4 区域创新优势
        6.1.5 区域品牌优势
    6.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对区域发展的绩效分析
        6.2.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对绍兴县经济发展的绩效
        6.2.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对绍兴县科技发展的绩效
        6.2.3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对绍兴县社会发展的绩效
第七章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7.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存在的问题
        7.1.1 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度及有效性不强,协作意识有待增强
        7.1.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较低,造成低水平竞争
        7.1.3 集群网络中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7.1.4 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互动性有待加强
        7.1.5 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整,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功能急需提升
        7.1.6 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7.2 进一步完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氛围,强化网络协作,促进良性竞争
        7.2.2 激励企业协作创新,推动行业有机整合、协调发展
        7.2.3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区域品牌
        7.2.4 引导企业进一步密切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协作
        7.2.5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健全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服务功能
        7.2.6 引导纺织企业拓展多样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营销研究[D]. 陈丰锋. 兰州大学, 2007(04)
  • [2]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 方澜. 东华大学, 2006(05)
  • [3]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 朱永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4]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实证研究[D]. 杨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05(06)
  • [5]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产品展示洽谈会在温州举行[J]. 冯振松,杨荣康. 中国制笔, 2002(04)

标签:;  ;  ;  ;  ;  

2002年全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展览会在温州举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