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显科技与北大高科联手开拓香港指纹市场

创显科技与北大高科联手开拓香港指纹市场

一、创先科技与北大高科联合开发香港指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金光磊[2](2017)在《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人类历史不断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这一庞大的复杂系统,是怎样成为一个按其自身规律运动发展的有机体系呢?面对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以及转型期的复杂矛盾,中国如何冲出重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此,探寻社会发展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人类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认识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论。要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全面启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经过研究者的解读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的不够深入,或者由于研究者所站立的视角不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局限,出现了“零碎化”、“片面化”、“不灵活化”等倾向,使得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本身所具有真精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显现,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文本,再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条件,还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本来面貌。社会发展动力是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持续的力量,包括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阶级斗争、改革、科技创新等,这些基本动力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虽亦有主次之分,但各动力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用系统论来研究一个既联系而又有相互区别的社会发展动力,从而克服了孤立的、机械的局部思维局限,能够强调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随着时代变化发展,其社会发展动力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某些动力要素作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而有些动力要素作用日渐突显甚至产生新的动力要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着新探索、新解答,尤其是在新的历史阶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创新驱动”,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其它创新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新论断。随着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创新驱动对社会发展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在其深度、广度、强度已经让我们感受到未来变革的震撼,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之间互动关系的日趋频繁,我国已迈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驱动对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阶级斗争、革命、改革这些动力,离开创新驱动均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其影响下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譬如改变了生产力的要素、结构以及生产力的格局和分布;生产关系亦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制的结构方面愈加社会化、分配方式上日趋多元化与知识化、企业组织形式上日益倾向民主化。创新型人才将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发展正在表现出一种走向创新化的社会趋势,创新驱动为当代社会转型指明了方向。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的开放系统,社会发展动力的结构与功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是一个自我组织、自我适应、自我协调的有机系统,具有创新变革、协调和满足维护功能,它能够调节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在创新驱动的作用下有相应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创新驱动参与到社会发展动力要素之中所构成的有机组合,这种有机组合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融汇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社会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失调、社会发展动力优化机制不完善、社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等等,这些都给社会发展带来阻力。针对现今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构建“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使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得以良性运行,要健全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动力机制,依靠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协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广泛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协调社会发展动力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消减社会发展的阻力,以求合力的最大化。

岳婷婷[3](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叶云[4](2015)在《基于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肉类消费需求正在逐渐增加。表现在羊肉消费上,比较显着的是城乡居民羊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户内消费与户外消费并存,且呈现出显着的消费多样性。与羊肉需求旺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羊肉供给却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羊肉产品以低档为主,优质产品缺少,产品安全越来越被重视;肉羊供给增长缓慢,资源与成本约束日趋明显;肉羊良种缺乏,限制肉羊产业发展等等,因此,如何依据国内市场需求,调整肉羊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有针对性地优化肉羊产业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市场导向来研究肉羊产业链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有助于丰富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也有助于为相关企业、农牧户改善经营管理、为政府制定和优化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研究旨在以消费者需求导向和生产者需求导向为切入点,在厘清肉羊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分析构建我国肉羊产业链优化机制。本文在借鉴消费价值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市场导向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调研数据以及相关宏观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描述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对羊肉消费和细分市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直接和派生需求的餐饮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养殖场户和育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优化以及政府在肉羊产业链优化当中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了我国肉羊产业链优化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肉羊产业链优化的市场导向包含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两个方面,是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者需求融合下的行为:(2)分层的羊肉消费市场形成有差别的需求及影响因素,不同细分市场上羊肉消费者利益诉求有着显着差异;(3)肉羊产业链优化是餐饮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养殖场户和育种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动态优化过程;(4)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主体行为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与纵向协作模式创新;(5)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会促使养殖场户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6)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会促使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走向更紧密的合作或一体化经营;(7)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中政府行为应当主要侧重于维护市场和产业发展秩序,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及服务。本研究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有:(1)从市场导向入手,分析不同需求导向下肉羊产业链主体行为,为肉羊产业链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2)利用消费价值理论研究羊肉消费行为,利用实证调研数据对户外羊肉消费者和户内羊肉消费者进行了市场细分;(3)将羊肉餐饮企业、育种企业、政府纳入到肉羊产业链优化分析当中,使得肉羊产业链优化分析更为完整。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政办发〔2015〕2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赖继年[6](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提出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熊新忠[7](2012)在《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却存在着产品质量低下、技术研发不足、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发达国家对中医药研究力度的加大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下滑,国内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挤占。本文针对中医药产业竞争能力提升的中心环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提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综合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内容涉及我国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等。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为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一章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主流学派的观点及成果进行了评述,包括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派观点简要述评,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学派观点简要述评;第三章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国内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状况,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中医药技术创新种类,并通过具体案例对南阳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在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影响要素及提升途径;第五章是关于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能力评价。按照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原则,给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在对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适用于本文分析的实用性进行了论证;第六章分析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本章首先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划分,重点提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是关于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该部分为建议与对策,并以南阳市为分析对象,对该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进行了探讨;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但中药制药企业还很落后,新药研究投入也很低,整个医药工业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重复使用,效率过低,浪费很大,几乎没有多少新产品,更没有能进入国际市场的新产品,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生产的“洋中药”科技含量高、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并在入世后大举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给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第二,提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理念。认为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是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中医药企业为载体,并通过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优势。这种形式介于纯市场与纯层级之间,相对而言,要比市场组织更稳定,比层级组织更灵活。在这种特殊结构的承载下,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达到促进技术创新的目的:第三,在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市场集中度低、市场技术壁垒低、企业质量竞争不足、新产品竞争不足、现行产业制度不完善等是导致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专利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来推动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第四,构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数学模型。运用微观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理论,构建了我国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评价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论证,为产业制度的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依据:第五,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划分,认为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存在着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基本模式,指出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这些模式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同时认为上述三种创新模式并非完全排斥,而是相互融合的,所以,中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研发水平选择恰当的创新模式;第六,提出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认为要想实现创新,需要对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科学的划分,解决好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以及逐步完善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等问题。

陈玉海[8](2012)在《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文中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重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更需通过科普来增强本国科技实力和提升民众科技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科学性偏离和人文性缺失的问题。本论文以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向度特性为研究对象,主体内容包括五部分:首先,界定了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科普科学性是指在遵循科学的特征、表达科学特性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职业科学的真理性、客观性以适应大众接受能力的通俗性、易理解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为大众所掌握。科普人文性是指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增进人类的福祉,关注以人为科普活动的主体,通过易于公众理解和互动的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其次,梳理了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历史演进。其历史演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科普的起源阶段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天然统一的特性:第二阶段,19世纪世纪伴随近代科学的职业化,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显现出分离、偏离、错误、颠倒等复杂的关系;第三阶段,20世纪上半叶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呈现统一的复归趋势。第三,对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表征方式、相互关系加以理论阐释。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体现为:在目的与手段统一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系在科普系统中的互动性影响体现为冲突与协同两种方式。第四,从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特性维度对我国科普实践进行现实考量,我国科普实践成就与问题并存。我国科普成就体现在三方面:科普科学性不断增强、科普人文性不断深化、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同生共荣。我国科普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科学性背离、人文性缺失、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错位。第五,基于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特性追问我国科普实践问题根源并探寻对策。对我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根源的挖掘从两方面展开:科普系统内部原因和科普系统环境条件原因。解决我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对策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调动多元科普主体积极性;强化科普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资源;开展以受众为核心的科普。本研究对于丰富科普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科普实践。

杨思帆[9](2010)在《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联结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着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强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以促进其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显着,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校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鉴于此,本论文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因此对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提出了参考性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点”,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厘清高校与高技术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主要路径,探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得以形成的条件,分析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不足,并力求全面地总结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以为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为此,本论文运用三重螺旋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条件、成效、问题及经验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共由七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显着趋势。从纵向角度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横向角度看,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都非常强调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逐渐注重了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第二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与管理。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间接路径与直接路径。其中,间接路径是指高校与高技术产业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而发生的联系,即通过高校培养和高技术企业雇用的人才而发生的联结。直接路径包括高校与产业界的教育合作、研发合作、服务与捐赠等。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管理涉及多个机构与部门,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协调性组织。第三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条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及措施进行鼓励与引导是联结的基本条件,高校与高技术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是联结的必要条件,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刺激是联结的外驱动力,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的环境保障,各种行业性组织所起的中介与促进作用是联结的重要纽带,而印度社会的文化与传统则是联结的隐性力量。第四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问题。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包括对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问题,总体上看是这些联结以劳动力市场为主,联结程度还比较薄弱,而且各方面的联结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第五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与启示。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包括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外力及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等方面。借鉴印度的经验与教训,我国需要注意完善高校与高技术产业间的联结机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充分利用私人资金,注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认证工作,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配置机制。“结语”部分,强调了中国与印度教育比较、研究、交流及借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卫汉青,沙磊,冯婷婷[10](2009)在《为共和国添彩的大手笔》文中研究表明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6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泓,但它背后却是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中关村,这个昔日改革开放的"新生儿"如今已经茁壮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

二、创先科技与北大高科联合开发香港指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先科技与北大高科联合开发香港指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一)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现状
        (二)创新驱动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现状评析与展望
    三、本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逻辑结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上新颖
        (二)理论建构上独特
        (三)研究成果上实用性
第二章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中各个要素的性质及其关系的思考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分类的思考
        (二)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思考
    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考
        (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中的最基本的规律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诸要素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起作用
        (四)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关于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动力的特殊作用的思考
        (一)主体动力是一切动力的发出者
        (二)主体动力是一切动力的推动者
        (三)主体动力是一切动力的灵魂与归宿
        (四)主体动力是一切动力活动的计划者、执行者
    四、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条件性和时代性的思考
        (一)关于条件性的思考
        (二)关于时代性的思考
    五、创新驱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
        (一)创新驱动的提出与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创新驱动的思想
        (三)创新驱动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第三章 创新驱动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要素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使生产力各要素发生质的变化
        (一)助推知识型劳动者占据主导地位
        (二)促使劳动工具趋向智能化
        (三)推进劳动对象范围扩大化
    二、创新驱动使生产关系更具合理化
        (一)所有制结构发生变更
        (二)雇佣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
        (三)分配方式趋于多样化
    三、创新驱动使上层建筑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呈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政府职能转变,塑造创新型政府
        (三)创新教育更加全民化
    四、创新驱动改变社会阶层结构
        (一)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
        (二)阶级紧张度有所缓解
    五、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新型人才比重越大主体动力越明显
        (二)创新型人才要密切联系群众引领人民群众前进
第四章 创新驱动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一、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结构
        (一)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结构
        (二)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客体结构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活动结构
    二、创新驱动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结构的影响
        (一)主体结构呈现出创新的特点
        (二)客体结构呈现出更具人化的特点
        (三)活动结构凸显智能化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功能的变化
        (一)社会创新变革功能更加迅速
        (二)社会协调功能更为有效
        (三)社会满足维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力量更加强大
第五章 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阶段
        (一)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是理念与实践的融合
        (二)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和迎接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创新驱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新途径
    二、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要素间的互动机理
        (一)科技创新驱动是生产力发展的超常动力
        (二)制度创新驱动是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直接动力
        (三)理论创新驱动是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矛盾的间接动力
        (四)观念创新驱动是思想革命的内驱力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特点
        (一)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整体性
        (二)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动态性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优化性
        (四)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开放性
        (五)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虚拟性
第六章 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现状与对策
    一、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情况及其新变化
        (一)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在整体上运行良好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失调
        (二)社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
        (三)社会发展动力优化机制不完善
        (四)社会发展秩序紊乱
    三、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优化路径
        (一)增强创新驱动的动力组合
        (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
        (三)协调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以求合力的最大化
        (四)发挥好动力、平衡和治理三个机制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一、选派过程
        二、留学实践
        三、历史影响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一、留学性质
        二、经费财源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一、研习科系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三、地域分布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一、规模
        二、内部构成
        三、毕业去向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一、语言关
        二、生活关
        三、学业关
        四、社交关
        五、情感关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分析
    2.3 逻辑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肉市场及消费特征
    3.1 羊肉市场分析
    3.2 宏观视角下城乡居民羊肉需求变化分析
    3.3 微观视角下消费者羊肉消费特征分析
    3.4 消费价值视角下羊肉市场细分——基于城镇居民羊肉消费调研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户外需求的羊肉餐饮企业行为优化分析
    4.1 我国羊肉餐饮业发展现状分析
    4.2 羊肉餐饮企业实施市场导向行为驱动力分析
    4.3 户外需求导向下羊肉餐饮企业行为分析——以“小尾羊”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户内需求的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行为优化分析
    5.1 我国肉羊屠宰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5.2 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实施市场导向行为驱动力分析
    5.3 户内需求导向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行为分析—以“蒙都”为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肉羊需求的养殖场户生产经营行为优化分析
    6.1 肉羊需求变化特征
    6.2 我国肉羊养殖场户生产经营现状分析
    6.3 肉羊需求导向下养殖场户养殖模式与经营方式分析
    6.4 肉羊需求导向下养殖场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品种需求的肉羊育种企业行为优化分析
    7.1 肉羊品种需求变化
    7.2 我国肉羊育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7.3 肉羊育种企业实施市场导向行为驱动力分析
    7.4 品种需求导向下肉羊育种企业行为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产业链优化过程中政府行为分析
    8.1 市场导向下肉羊产业链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8.2 肉羊产业链优化过程中政府行为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肉羊产业链优化机制分析
    9.1 肉羊产业链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9.2 肉羊产业链优化的关键环节与要素分析
    9.3 肉羊产业链优化的关键环节纵向协作行为分析
    9.4 肉羊产业链优化的主要路径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Ⅱ 养殖场户肉羊养殖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的评议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结构安排
第2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中医药产业及其特点
        2.1.1 中医药与中医药产业
        2.1.2 中医药产业的构成
        2.1.3 中医药产业的特点
    2.2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
        2.2.1 产业集群的特征及成因
        2.2.2 技术创新及其作用
        2.2.3 产业集群创新的含义和特点
    2.3 中医药技术创新及其类别
        2.3.1 中医药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
        2.3.2 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类别
    2.4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3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1 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3.1.1 国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2 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2 中医药产业的规模、产业结构及产业链条布局
        3.2.1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
        3.2.2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3.2.3 中医药产业的产业链条布局
        3.2.4 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3.3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3.2 成因分析
    3.4 案例:南阳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4.1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3.4.2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4.3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4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4.1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2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动因分析
    4.3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影响要素
    4.4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提升途径
第5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能力评价
    5.1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5.2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原则
    5.3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
    5.4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5.4.1 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5.4.2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5.5 案例:吉林省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5.5.1 横向评价
        5.5.2 纵向评价
第6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6.1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模式划分
    6.2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
    6.3 案例:湖南省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6.3.1 湖南省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状况
        6.3.2 湖南省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第7章 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
    7.1 努力打造政策保障体系
        7.1.1 积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
        7.1.2 促进企业与市场的高度融合
        7.1.3 加速中医药产业链的整合
        7.1.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品牌建设
    7.2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7.3 逐步完善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
        7.3.1 实施人才资源战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3.2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7.3.3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中医药产业
    7.4 案例:南阳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
        7.4.1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的三大重点专项
        7.4.2 打造“仲景健康”创新创意支撑体系
        7.4.3 抓好重点扶持企业及项目落实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普的涵义理解
        1.2.2 科普科学性涵义与我国科普科学性方面的问题
        1.2.3 科普人文性涵义及目前科普人文性方面的相关讨论
        1.2.4 文献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内涵及其关系演进
    2.1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概念界定
        2.1.1 科普的涵义理解
        2.1.2 科普科学性的涵义
        2.1.3 科普人文性的界定
    2.2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历史演变
        2.2.1 科普起源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天然统一
        2.2.2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渐次分离
        2.2.3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复归
第3章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理论阐释
    3.1 科普科学性的表征方式
        3.1.1 科普内容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3.1.2 科普活动应符合科普受众的身心发展规律
        3.1.3 科普活动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3.1.4 科普主体与科普受众具备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3.2 科普人文性的表征方式
        3.2.1 科普内容的人文性
        3.2.2 科普表现形式“以人为本”
    3.3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3.3.1 目的与手段意义上的辩证统一
        3.3.2 内容与形式意义上的辩证统一
    3.4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在科普中的互动影响
        3.4.1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冲突
        3.4.2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协同
第4章 当代中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现实考量
    4.1 当代中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成就
        4.1.1 科普科学性不断增强
        4.1.2 科普人文性不断深化
        4.1.3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同生共荣
    4.2 当代中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4.2.1 科普科学性的背离
        4.2.2 科普人文性向度的缺失
        4.2.3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错位
第5章 当代中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追问
    5.1 当代中国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根源
        5.1.1 科普系统内部原因分析
        5.1.2 科普系统的环境条件根源
    5.2 消解当代中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对策
        5.2.1 调动多元科普主体的积极性
        5.2.2 强化科普与科技的融合
        5.2.3 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资源
        5.2.4 开展以受众为核心的科普
第6章 结论
    6.1 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历史演进具有阶段性特点
    6.2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科普的内在属性
    6.3 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6.4 以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考量我国科普实践,成就与问题并存
    6.5 基于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探寻解决当代中国科普实践问题之对策
    6.6 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思考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关系的历史演化
        (一) 早期的高校及其单纯职能
        (二) 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开端
        (三) 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连接的发展与兴盛
        (四) 对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历史的思考
    二、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现状
        (一) 美国
        (二) 日本
        (三) 英国
        (四) 德国
        (五) 发展中国家
    三、印度的回应
        (一) 回应的基础: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 回应的主体:高校及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参与者
        (三) 回应的过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关系的演进
第二章 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与管理
    一、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间接路径: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
        (一) 高校对人力资本的贡献
        (二) 高技术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与使用
    二、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直接路径:以学产合作为主线
        (一) 教育合作
        (二) 研发合作
        (三) 服务与捐助
    三、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管理
        (一) 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协同管理
        (二) 主要政府部门及其职能
        (三) 具体管理与协调组织及其职能
第三章 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条件
    一、政府的调控与引导:联结的基本条件
        (一) 战略规划
        (二) 政策引导
        (三) 创建平台
    二、主体的发展与变革:联结的必要条件
        (一) 经济改革背景下的高技术企业发展
        (二) 高校的发展与转型
    三、市场的需求与刺激:联结的外驱动力
        (一) 国内市场的改革与刺激
        (二) 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刺激
    四、法律的完善与实施:联结的环境保障
        (一)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
        (二) 《专利法》的修正与影响:以制药产业为例
        (三) 《信息技术法》的出台与实施
    五、中介的组织与促进:联结的重要纽带
        (一) 行会组织的联系
        (二) 校友的联系
    六、社会的文化与传统:联结的隐性力量
        (一) 印度教与高校创业文化
        (二) 传统观念与企业文化取向
第四章 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问题
    一、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
        (一) 造就了大批质量过硬、实用性强的专业人才
        (二) 拓展了高校的发展空间,提升了高校的综合实力
        (三) 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软件产业更是蜚声国际
        (四) 形成了产业集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现
        (五) 提升了印度的科技水平与国家竞争力
        (六) 促进了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机制的构建及完善
    二、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中存在的问题
        (一) 问题的表现
        (二) 问题的原因:基于三螺旋模型的视角
第五章 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与启示
    一、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过程中的经验
        (一) 制定规划要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二) 政府职能的重点在于提供及优化联结平台与环境
        (三) 教育及产业品牌的创建要注重质量与国际认证
        (四) 弥补高校与产业发展的不足要充分借助与利用各种外力
        (五) 人才培养应力图满足产业的多层次需求
        (六) 对人才外流现象要辩证看待并积极利用与改善
    二、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对我国学产结合的启示
        (一) 进一步密切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完善联结机制
        (二)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 注重高技术产业所需人才的层次性,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 完善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对高校与产业合作的促进作用
        (五) 努力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在国际市场上要注重质量认证工作
        (六) 创设良好人才培养与配置机制,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10)为共和国添彩的大手笔(论文提纲范文)

NO.1科兴生物为人类消除疾病提供疫苗
    甲流疫苗安全有效
    护航生命传递健康
    谁宜优先使用疫苗
NO.2华旗资讯:我们都是爱国者
    MP3挑战韩国
    数码相机迎战日本
    做你想不到的创意
    独特营销接轨国际
NO.3慧点:激扬智慧, 点化明天
    化蝶于GRC
    展翅于引资
NO.4清华科技园: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提供商
    筑梦清华
    高端孵化
    迈向世界一流
NO.5启明星辰:信息安保第一卫士
    高起点入市
    奥运促发展
    和而不同无公司政治
    守护网络时刻准备着
    安全卫士引领新时代
NO.6曙光:自主创新服务中国
    曙光5000A跨越历史
    点面突破曙光燎原
    自主创新成就无限
NO.7北大维信: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抓大机遇勇于创新
    进军国际红曲先行
    卓越雇主仁者爱人
    专注研究成就梦想
NO.8佳讯飞鸿:自主创新创佳绩
    走自主创新之路
    入围自主创新产品名录
    佳讯产品创佳绩
NO.9软通动力:一体化创新服务
    以人为本促发展
    全球交付模式
    一体化咨询服务
NO.10文通:引领文档影像信息化
    “慧视”实现图文转化
    开创中国OCR技术应用
    数据创造价值
    文档影像引领未来

四、创先科技与北大高科联合开发香港指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创新驱动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 金光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4]基于市场导向的肉羊产业链优化研究[D]. 叶云.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1)
  •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7]中医药产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研究[D]. 熊新忠.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2)
  • [8]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D]. 陈玉海. 东北大学, 2012(07)
  • [9]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 杨思帆. 西南大学, 2010(09)
  • [10]为共和国添彩的大手笔[J]. 卫汉青,沙磊,冯婷婷. 中关村, 2009(09)

标签:;  ;  ;  ;  ;  

创显科技与北大高科联手开拓香港指纹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