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稳压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

提高稳压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

一、提高电压调节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国[1](2021)在《脉冲序列控制降压型DC-DC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脉冲序列(Pulse Train,PT)控制具有结构简单、动态响应速度快和鲁棒性强等优点,且不需要误差放大器及补偿网络,在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控制方法通过比较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选择不同占空比的脉冲信号,实现对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的调节。然而,当PT控制开关变换器的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时,输出电压会出现低频振荡现象,严重影响了变换器的工作性能。本文分析了PT控制降压变换器低频振荡产生机理,并从变换器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三种输出电压低频振荡抑制方法。第一,以传统的Buck变换器为基础,以二极管、电感和电容的组合支路,代替传统Buck变换器中的电感元件,提出了一种改进型Buck变换器。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在电感电流连续时,改进型Buck变换器可以有效的抑制传统PT控制下的低频振荡行为。第二,基于传统PT控制CCM Buck变换器,其输出电压产生低频振荡,综合输出电压和电容电流反馈信息,设计了一种V2C脉冲序列(V2C Pulse Train,V2C-PT)控制策略,建立了V2C-PT下的同步开关映射模型,设计了电压反馈滤波器结构及参数,给出了低频振荡的抑制机理。仿真和实验共同验证了V2C-PT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第三,研究了PT控制二次型Buck变换器产生的低频振荡现象,在电压反馈环路中引入电容电流状态信息,构建了一种电容电流反馈型PT控制二次型Buck变换器。分析了该二次型Buck变换器低频振荡产生与抑制机理,建立了其能量迭代模型,研究了脉冲序列的组合规律,并给出了仿真与实验验证。该论文有图36幅,表9个,参考文献97篇。

王聪博[2](2020)在《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柔性直流配电系统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性直流配电系统可以高效、灵活连接配网中日益增长的直流类负荷与电源,减少多级电能直交变换损失及其换流过程产生的谐波,提高供电效率和电能质量,同时解决制约传统交流配网发展的短路容量和供电半径受限问题,成为国内外配网研究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依托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国将在“张北县”、“雄安新区”以及南方工业园区建设±10 kV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工程,其中基于直流断路器与多类型开关配合的保护是保障多端柔直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故障特性不清、难以区分故障区域问题,本论文所做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全面解析了直流配电系统中不同类型换流器故障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提出了基于曲率原理的暂态波形分析方法,揭示了直流故障电流的突变特性与波形变化弯曲表征,提出了基于极性变化的暂态波形分析方法,明确了直流故障后线路电流的极性变化特性,掌握了故障过程暂态波形时域变化规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提出了基于电流波形曲率变化的单端量保护。分析了故障初始暂态电流波形上升过程的弯曲程度、上升速率的特征和故障距离、故障电阻之间的近似关系,提出了基于电流暂态波形曲率识别保护判据,可靠辨识近端过渡电阻故障,给出了保护整定方法,实现了直流故障的快速、可靠识别,提高了单端量保护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3)提出了基于电流波形极性变化的双端量保护。明确了区内、外故障时线路两侧电流的波形特征差异,提出了基于电流波形极性变化的纵联保护,进一步分析了线路分布电容暂态电流、负荷电流、过渡电阻以及通信延时等各种因素对保护的影响,给出了动作判据、保护流程以及定值整定方法,通过实验和仿真测试了所提保护方法的动作性能。(4)提出了基于控保协同的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分析了变换器频率输出特性,利用端口的本地保护与本地变换器相互配合、多端口变换器间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了各端口 DC/DC变换器具有注入特征信号的能力,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控保协同的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并给出了故障定位流程,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测试了所提保护定位的有效性与精准度。

陈光[3](2020)在《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电源变换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脉冲功率源技术的成熟,对小体积、大功率、高重频电源变换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以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电源变换器的变换和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设计了LC串联谐振电源变换器,并从理论、仿真和试验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全桥IGBT拓扑结构,设计了能够在一分钟能完成7次充电的电源变换器。基于LC串联谐振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大功率恒流充电,详细分析了全桥逆变LC串联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对工作过程中谐振电容电压和储能电容电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推导。对电源变换器的硬件结构、器件进行了设计和选择。选用了MC9S12XF512 16位带Flex Ray总线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对电源变换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了软启动电路、电流电压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PWM电路。对全桥中的IGBT的驱动进行了设计,并对损耗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高频高压脉冲变压器进行了设计,包含了磁芯选择、绕组匝数、结构,并分析了变压器损耗。对电容基储能的漏电现象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种反馈保压方法,能够自动对漏电后电容进行充电补偿。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了Flex Ray总线作为通信方式。对软件系统的初始化进行了设计,对Flex Ray模块的MCR进行了设置,并具体给出了Flex Ray模块的初始化和数据发送、接收的流程。利用SIMULINK对LC串联谐振电路、升压变压器、高压输出进行了仿真和分析,通过整体仿真验证了快速充电电源变换器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并结合软件对Flex Ray通信进行了测试。对样机进行了系统测试试验,结果较为理想。系统能够实现在一分钟内充电7次的目标,同时能够自动进行保压。设计的电源变换器能够满足项目要求,可以为电容基储能提供稳定快速的充电支持。

郅欢[4](2019)在《基于飞跨电感模块的级联式DC/DC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级联式DC/DC变换器由多模块串并联组合而成,是电力电子接口装置中重要类型之一,在直流发电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级联式变换器不仅可以作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发电并网系统中前级高升压比DC/DC变换器,还可以应用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通过改变分布式光伏发电结构可以提高光伏能源的利用率。飞跨电感模块具有升降压功能,还可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非常适合作为级联式DC/DC变换器的基础模块。本文对以飞跨电感为基础模块级联组成的DC/DC变换器进行研究。(1)对飞跨电感模块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参数设计和控制策略进行理论分析;对飞跨电感模块进行交流小信号建模,推导了双闭环控制策略下变换器传递函数,并通过绘制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研究电压环和电流环PI调节器中各参数变化对飞跨电感模块稳定运行的影响,最终确定闭环控制参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飞跨电感模块参数设计的可行性、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后续级联系统研究奠定基础。(2)对飞跨电感模块级联组成的变换器系统结构进行研究,采用IPOS方式组成三种不同结构的变换器,变换器输出侧包括各模块输出电压和变换器输入电压,更大程度增大变换器升压比。为减小级联式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系统采用载波移相调制方式,每个模块控制回路中载波的幅值、频率相同,相位互差360°/n,n为系统中级联模块数量。(3)对级联式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为实现级联式变换器的稳定运行,需保证各模块之间的功率平衡,各模块有独立的控制回路。当系统工作于升压模式时级联方式为IPOS,采用模块输出均压控制策略达到模块输入均流的目的;当系统工作于降压模式时级联方式为ISOP,采用输出电压闭环加输入电压下垂控制策略实现输入均压的目的。(4)提出一种新型分布式MPPT,通过给串联支路中各光伏池板并联飞跨电感模块实现独立的MPPT,利用飞跨电感模块输出电容串联在光伏支路中承担差额电压,达到稳定支路电压不变的目的。光伏池板的最大功率追踪采用单峰值MPPT方法,控制简单。(5)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实验,利用搭建的基于dSPACE1103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理论分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封平[5](2019)在《基于H桥的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新能源供电系统在混合动力汽车和航天卫星供电等场合应用广泛。但由于环境因素不稳定的影响,其输出电能存在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为解决输入与输出间实时功率不匹配的矛盾,独立新能源供电系统中必须配备蓄电池或超级电容等储能环节。为了连接输入源、储能端口和负载端口,传统方案常常需要采用独立的单向和双向变换器。与之相比,三端口变换器(Three-Port Converter,TPC)有着高集成度、高效率和能量管理统一化等优点。论文从满足储能元件单独的充放电回路出发,将以储能元件为中心的H桥式结构(简称H桥)嵌入传统Buck、Boost和Buck/Boost变换器,衍生了一族非隔离TPC;根据电路元件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将嵌入传统变换器的方式分为H桥不接入传统变换器元件的直接嵌入和接入传统变换器元件的间接嵌入传统变换器两类;对于所衍生的非隔离TPC,给出了其电压限制条件,同时分析了基于H桥部分隔离型TPC的衍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H桥式的TPC衍生方法具有推导简单易行的特点,所衍生的TPC拓扑集成度高、单电感和端口间单级功率转换的优势。在衍生TPC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H桥不同嵌入方式所衍生变换器的功率流向结构和工作模式;以H桥接入Buck变换器负载衍生的两种TPC为例,对比分析了其在不同电压限制条件下的工作模态和工作范围。研究结果表明:H桥不同的嵌入位置和嵌入方式会引起衍生TPC工作模式、功率流向结构及工作范围的多样性,工程人员可根据实际应用场合对变换器进行筛选。以LP-3-Buck/Boost TPC为例,运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对其进行小信号建模;设计了该变换器的能量管理策略,使其可根据端口间功率关系的变化在双输出模式、双输入模式和蓄电池单独供电模式间自动平滑切换;搭建了LP-3-Buck/Boost TPC原理样机及闭环仿真模型,验证了其工作原理和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将基于H桥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的衍生方法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非隔离多端口变换器拓扑,衍生出了不同类型多端口变换器拓扑;以S-1-L-1多端口变换器为例,分析了其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模态,推导了其端口间电压关系式;最后搭建了S-1-L-1多端口变换器仿真模型,验证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模态分析的正确性。

刘思伯[6](2019)在《基于磁网络的高速电磁阀建模仿真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速电磁阀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关键执行器。其强电磁力和快速响应特性直接影响燃油喷射的控制精度及灵活喷射规律,因此提高高速电磁阀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对燃油喷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种具有低功耗,强电磁力,高响应特性的永磁高速电磁阀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磁网络模型并进行静动态性能研究。首先,对磁网络分析法进行阐述,考虑系统的漏磁和边缘效应,对常规高速电磁阀和永磁高速电磁阀的静态磁网络模型进行建立,利用Steffensen加速迭代法进行求解。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电路子模型和机械运动子模型,同时采用四阶龙格库塔微分方程求解方法创建永磁高速电磁阀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平台开发高速电磁阀磁网络仿真分析软件,对软件的架构和磁网络核心计算求解流程进行阐述,对磁网络分析软件流程进行说明,利用试验测试平台对电磁阀的静动态响应进行验证,对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加以验证,得到利用磁网络法与试验的静态电磁力误差约为5.1%,动态仿真模型最大误差为4.3%,证明了该模型可以实现计算精度和速度的兼顾。根据高速电磁阀磁网络模型对永磁高速电磁阀的静、动态特性进行研究。静态特性主要选取了主磁极半径、衔铁厚度、线圈匝数、工作气隙和永磁环高度等研究参数,揭示了高速电磁阀的电磁力输出和各部分的磁通特性变化规律。对于永磁高速电磁阀的动态特性研究,得出以驱动电压、弹簧预紧力、永磁体高度、残余气隙为例对高速电磁阀动态响应均具有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为提高永磁高速电磁阀的动态响应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提高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张宇[7](2018)在《基于ISD的起落架滑跑动力学及关键构件疲劳损伤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起落架通过与跑道相互作用,实现承载、吸振、耗能和操控等主要功能。起落架一旦出现故障通常会导致巨额经济损失,甚至对乘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从主要故障机理来看,起落架缓冲系统的减震性能退化或失效将引起关键构件的应力增大,提前导致应力集中部位出现疲劳损伤;而关键构件的疲劳损伤会进一步降低缓冲系统的减震性能,甚至使其失效。因此,在提高并保持缓冲装置性能的基础上,对关键构件进行有效的健康监控是保证飞机起落架运行安全性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起落架减震性能在传统模式下已经难以显着提升。研究新型减震机制成为提高起落架缓冲系统性能的必然选择之一,相应的在新型减震机制下研究起落架关键构件的疲劳损伤机理与监测方法也就成了应有之意。因此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是:第一,如何采用新型减震机制有效提升起落架系统的缓冲减震性能;第二,如何及时对起落架关键构件的疲劳损伤进行稳定可靠的检测与识别,从而成功避免由此产生的飞机灾难性事故。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缓冲系统的网络结构。研究了惯容器的基本特性、实现形式和工作原理及非线性问题,为更好的应用惯容器打牢基础。基于机电相似理论,研究了ISD(Inerter-Spring-Damper)缓冲系统网络综合方法和最小实现方法,分析了低阶ISD缓冲系统的拓扑结构及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液压惯容器更适合起落架缓冲系统,基于网络综合及网络拓扑的结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ISD结构在起落架中应用的设计需要。(2)基于滑跑动力学的ISD减震机理研究。解决了ISD网络结构等效静平衡初始位置的计算问题,对比分析了静平衡位置与结构特性的关联关系。研究了滑跑路面激励信号的1-cos模拟方法和随机路面谱密度方法等,提出了滑跑试验台架的设计方案。研究了基于ISD结构的单起落架和前三点起落架全机滑跑动力学建模方法。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提出的ISD网络结构进行了减震机理研究,证明了ISD结构对飞机滑跑性能的提升效果。(3)起落架关键构件疲劳损伤检测方法。研究了基于VAM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对金属构件内的非线性源、调制边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轴类构件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VAM的构件疲劳损伤检测方法,能够满足ISD结构起落架的减震机理和关键构件结构健康监测等技术研究的需要。

石倩倩[8](2018)在《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究》文中认为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之一,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破坏导致其绝缘性能下降。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是变电站正常安全工作的一项技术保障。巡检过程中,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能够克服人工巡检安全性及到位率低的问题,因此其代替人工巡检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运动系统并对东平变电站进行路径规划。该运动系统采用磁导航方式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最优路径完成巡检任务。本研究主要由系统方案设计和选型、东平变电站路径规划、运动系统算法分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系统软件电路设计四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系统功能,最终确定以典型芯片MKL26作为本运动系统的主控芯片;导航方式采用磁导航,结合GPS定位实现定点停车;以超声波传感器作为本系统的避障方式;采用LCD显示屏显示位置信息;采用麦克纳姆轮(Mecanum wheel)组成车体架构,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其次,根据东平变电站平面简图建立路径规划所需要的环境模型,利用改进蚁群算法在该环境模型下做全局路径规划。建立运动系统的电机数学模型,采用增量式PID算法作为速度控制算法,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下完成仿真分析。再次,设计系统硬件并根据硬件部分编写系统软件。系统的程序设计包括液晶显示子程序,速度控制子程序,超声波避障子程序,磁导航子程序,GPS定位子程序及射频子程序等。最后,通过系统调试,使机器人实现预期运动控制功能。

范开俊[9](2016)在《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电力系统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最终环节,配电网对供电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分布式能源(DER)大量接入配电网,使配电网成为能量双向流动的有源网络,且DER出力的分散性、间歇性使配电网潮流与电压的波动性增加,给配电网的保护控制和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控制手段。传统的控制方式包括就地控制和集中控制,就地控制方式只利用装置安装处的信息,易于实现,动作速度快,但是由于其利用的信息有限,控制性能不完善。基于主站的集中控制方式可以利用全局信息,能够获得优化的控制性能,但其涉及环节多,使得响应的速度较慢。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基于终端之间对等通信的分布式控制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多个站点的测控信息来提高保护控制的性能,又可以避免主站集中控制方式带来的通信和数据处理延时长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方面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技术体系,缺少适合的控制策略,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仍待解决。本文研究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基础理论及其关键支撑技术,总结提出了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智能配电终端(STU,Smart Terminal Unit.指能够支持分布式控制应用的配电终端)自动识别配电网络实时拓扑的方法和采用UDP协议传输GOOSE (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面向通用对象变电站事件)报文的实时数据传输方式(称为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解决了分布式控制实现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作为分布式控制在配电网保护中应用的一个例子,提出了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算法,解决了传统配电网电流保护快速性和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总结提出了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的基本概念及控制方法。定义了控制任务、控制作用域,将控制任务的启动方式分为周期性调用、事件触发与远方命令3种。控制工作方式分为协同控制、代理控制2种,分析了不同控制任务启动方式与控制工作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为分布式控制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STU通过逐级查询自主识别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拓扑的方法。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的实现要求STU存有馈线实时拓扑,但一个具体的分布式控制应用涉及站点少,功能的实现不需要掌握全站的拓扑信息。由主站集中获取拓扑信息再将相关拓扑信息下发给STU的方式,对主站依赖度高,存在安全性和可靠性风险,且拓扑识别和更新的速度慢。为此,分析了智能终端获取拓扑的方法和自主查询拓扑的实现机制,提出了STU自主识别并保存拓扑的逐级查询方法。为STU配置局部拓扑信息和相邻STU的通信地址,通过查询其它STU存储的局部拓扑信息,获取其控制应用所需的静态馈线拓扑信息,并根据控制域内开关的实时状态信息建立应用拓扑,在馈线拓扑发生变化时可自动更新STU存储的拓扑。这种方式配置工作量小、灵活性好,便于分布式控制应用软件的设计,解决了分布式控制实用化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定义了智能终端局部网络,采用通用信息模型(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对馈线拓扑进行建模,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之间以及终端与主站之间的互操作性。(3)提出了采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用GOOSE通信机制传输实时性报文(GOOSE over UDP)的传输方式。将实时性报文映射到传输层的UDP协议,基于IP对等通信网络实现快速报文在广域网内传输,可满足报文传输实时性的要求。分析了影响端到端应用通信实时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对通信实时性的要求。对现有的快速报文传输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采用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来实现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实时数据的传输,通过GOOSE重传机制、设置进程优先级和IP层优先级等措施来保证报文的可靠、实时传输。分析了传输时延的构成,提出了将报文传输时延的STU内部处理时延和链路传输时延分离的原理及测试实现方法,设计应用层报文并修改STU操作系统底层程序完成了传输方式实时性的测试,该方法可通过编程来实现,不需要终端装置的精确对时,经济性好。搭建了可以跨局域网传输快速报文的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的实时性测试系统,对影响报文传输实时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测试,测得STU之间传输时延最大不超过10ms,满足分布式控制在配电网中应用的要求。(4)提出了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算法。由检测到故障电流的STU启动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算法,如果所监控的开关工作状态正常,则向该开关流过故障电流的反方向发出保护闭锁信号(若所监控的开关失灵,则停止发送保护闭锁信号)。若该开关不是终端开关,且在整定时间内没有收到保护闭锁信号则保护动作;若该开关是终端开关,则检测到故障电流后直接跳闸。算法考虑了链路故障、单点通信故障及断路器失灵等异常情况,整定配置简单,能够很好地适应配电网络拓扑的变化,有选择性的快速将故障切除。(5)在有源配电网静态模拟系统上开发了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试验系统。STU利用所提出的应用拓扑自主识别方法获得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应用拓扑,通过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来传输故障电流检测结果和闭锁信号等保护、控制命令。试验结果表明,在通信正常、线路结构发生变化及单点网络故障等情况下,均可以实现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使停电范围最小,保护动作可在l00ms内完成。分布式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性能好的优点,是实现配电网保护、控制应用的发展趋势。STU自主识别配电网络拓扑的方法可支持分布式自治控制的实现,灵活性好,既可以保证拓扑信息的实时性,又可以与主站拓扑信息进行核对。用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实现开关跳闸、闭锁等实时数据的传输,满足分布式控制应用对快速报文在广域网内快速、可靠传输的要求,这种方式配置简单,通用性好。作为分布式控制在配电网中应用的一个例子,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算法能够适应配电线路结构的变化,在l00ms内实现保护动作,解决传统电流保护选择性和快速性难以兼顾的问题。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分布式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丰富配电网的控制手段、促进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志红[10](2016)在《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脉冲技术的发展,空间电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电子设备,容易受到外界电磁波的电磁干扰。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更好地指导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设计,需要一套计算模型和数值方法来分析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目前,采用数值方法分析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此,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多种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用于电子设备场线耦合问题以及场路混合问题的模拟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一、发展了无限大地面上长电缆电磁耦合的快速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地面上多导体发射线对多导体受扰线的串扰模型,分析了多导体受扰线端接负载的串扰响应特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地面上长电缆激励场的快速计算方法,避免了对无限大地面的直接建模,然后结合传输线方程和FDTD方法,研究了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能够快速模拟电磁波耦合到地面上几百米长电缆的瞬态响应,且占用内存很少,并分析了电磁脉冲对地面上长电缆的电磁耦合规律,同时解决了多个宽频带辐射源同时照射长电缆电磁耦合计算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面上屏蔽电缆的电磁耦合模型,研究了屏蔽电缆的场线耦合算法,分析了屏蔽电缆接地状态对皮电流和芯线响应的影响。二、研究了设备屏蔽腔内传输线电磁耦合的高效时域混合算法。首先研究了一种电磁仿真软件与传输线方程相结合的时域混合算法,高效模拟了电磁波对电大尺寸设备屏蔽腔内传输线的电磁耦合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FDTD混合算法与传输线方程相结合的时域混合算法(FDTD-TL算法),实现了设备屏蔽腔结构的快速建模,以及空间电磁场与传输线瞬态响应的同步计算。在此基础上,将地面上长电缆耦合的时域混合算法和设备屏蔽腔内传输线耦合的时域混合算法模块化并封装,形成了场线耦合效应仿真软件。三、实现了FDTD-TL算法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基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制的并行自适应结构网络应用支撑软件框架(JASMIN),研究了大规模并行FDTD算法。通过1kW微波源机箱和单层多尺度建筑物电磁耦合的数值模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然后,将FDTD-TL算法与大规模并行FDTD算法结合起来并移植到JASMIN框架下,实现FDTD-TL算法的大规模并行计算,通过相应的算例验证了FDTD-TL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并分析了大功率微波源磁控管电磁泄漏对内部传输线的电磁耦合特性。四、研究了集总加载线天线的电磁脉冲耦合效应及防护。提出了网格内置集总元件的FDTD处理新方法,并与细导线FDTD方法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模拟了电磁脉冲对集总加载线天线的耦合,分析了入射电磁脉冲的类型以及脉冲宽度对天线上电流响应的影响,为天线进行前门防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针对工作于50MHz-110MHz的超短波天线,设计了一款前门防护模块。通过电路仿真软件对滤波电路和前门防护模块电路进行了设计,并加工成实物进行测试,使其满足指标要求。五、发展了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场路混合时域算法。结合FDTD-TL算法和电路分析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场路混合时域算法,用于电子设备贯通导线的电磁干扰分析。基于戴维南等效定理,研究了贯通导线电磁耦合的等效电路模型,利用状态变量法对贯通导线端接的集总电路进行电磁干扰分析。通过相应的数值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并将该算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贯通导线的滤波防护设计,取得很好的设计效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时域S参数级联技术,结合FDTD-TL算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场路混合时域算法,用于电子设备内部传输线网络的电磁干扰分析。根据时域S参数级联技术,将传输线网络分解成传输线与电路两部分,将电路对传输线的作用通过S参数进行等效,对于各段传输线采用FDTD-TL算法进行场线耦合模拟,从而获得传输线网络的瞬态响应,通过相应的数值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二、提高电压调节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电压调节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序列控制降压型DC-DC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开关DC-DC变换器分类
    1.3 脉冲序列控制技术研究状况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PT控制DC-DC Buck变换器
    2.1 脉冲序列控制DCM Buck变换器
    2.2 脉冲序列控制CCM Buck变换器
    2.3 脉冲序列控制改进型Buck变换器
    2.4 仿真与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V~2C-PT控制Buck变换器
    3.1 V~2C-PT工作原理
    3.2 抑制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3.3 滤波器的参数设定
    3.4 开关映射模型
    3.5 仿真与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电容电流反馈型 PT控制二次型 Buck变换器
    4.1 二次型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
    4.2 电容电流反馈型PT控制QBC变换器的特性分析
    4.3 电容电流反馈型PT控制脉冲序列组合规律分析
    4.4 仿真分析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内容
    5.2 未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柔性直流配电系统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特性研究现状
        1.2.2 保护原理研究现状
        1.2.3 故障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多端直流配电系统故障分析
    2.1 引言
    2.2 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模型
        2.2.1 AC/DC换流器拓扑及工作原理
        2.2.2 DC/DC换流器拓扑及工作原理
    2.3 故障过程解析
        2.3.1 CDSM-MMC故障特性分析
        2.3.2 DCT故障特性分析
    2.4 故障电流波形特征分析
        2.4.1 基于曲率原理的暂态波形分析
        2.4.2 基于极性变化的暂态波形分析
    2.5 保护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流波形曲率变化的单端量保护
    3.1 引言
    3.2 电流波形弯曲特征
    3.3 保护方法
        3.3.1 启动元件
        3.3.2 保护整定
        3.3.3 保护方法流程
    3.4 实验验证及仿真分析
        3.4.1 物理实验平台验证与分析
        3.4.2 仿真验证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流波形极性变化的双端量保护
    4.1 引言
    4.2 保护方法
        4.2.1 启动元件
        4.2.2 保护判据构造
        4.2.3 保护方法流程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线路分布电容
        4.3.2 负荷电流与过渡电阻
        4.3.3 测量与通信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1 典型工况保护行为分析
        4.5.2 保护算法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控保协同的故障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控保协同的故障定位方法
        5.2.1 变换器DC/DC注入特征分析
        5.2.2 基于换流器谐波注入的故障定位方法
    5.3 故障定位流程及实现
    5.4 影响因素分析
    5.5 实验验证及仿真分析
        5.5.1 物理实验平台验证与分析
        5.5.2 仿真验证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系统快速恢复方法
    6.1 引言
    6.2 改进开关电容接入的DC/DC变压器工作原理
    6.3 改进DC/AC直流电压稳定控制策略
        6.3.1 直流电压波动机理分析
        6.3.2 波动量引入的直流电压稳定控制
    6.4 仿真验证与分析
        6.4.1 改进开关电容接入的DC/DC变压器仿真验证
        6.4.2 快速恢复方法仿真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电源变换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历史与现状
        1.2.1 脉冲功率技术发展情况
        1.2.2 电力变换的发展与分类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电源变换器的拓扑设计
    2.1 充电方式的选择
    2.2 脉冲功率模块的组成
        2.2.1 小型脉冲功率源组成
        2.2.2 充电指标要求与器件选取
        2.2.3 高压输出回路匹配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电源变换器的硬件设计
    3.1 谐振电路
        3.1.1 工作状态分析
        3.1.2 谐振电容、电感选取
    3.2 三相整流电路
    3.3 控制电路的组成
        3.3.1 控制芯片介绍
        3.3.2 软启动电路设计
        3.3.3 电流检测设计
        3.3.4 电压检测设计
        3.3.5 温度检测设计
        3.3.6 PWM电路
    3.4 IGBT电路组成与设计
        3.4.1 IGBT选择
        3.4.2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3.4.3 IGBT损耗计算
    3.5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5.1 磁芯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3.5.2 绕组匝数计算
        3.5.3 高频变压器的结构
        3.5.4 变压器损耗计算
    3.6 电源变换器通信硬件组成
        3.6.1 RS485 保留接口电路设计
        3.6.2 FlexRay通信硬件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变换器的软件实现
    4.1 总体流程
    4.2 保压软件的实现
        4.2.1 漏电现象
        4.2.2 保压方式设计
    4.3 FlexRay通信
        4.3.1 FlexRay通信协议
        4.3.2 访问方法
        4.3.3 帧格式
        4.3.4 FlexRay通信设计
        4.3.5 FlexRay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电源变换器电路仿真
    5.1 LC谐振无变压器模型仿真
    5.2 含变压器的LC谐振模型仿真
    5.3 高压侧直流输出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与测试
    6.1 逆变单元控制波形与主控电路板测试
    6.2 IGBT驱动单元的测试
    6.3 FlexRay模块测试
    6.4 充电测试
        6.4.1 充电电压测试
        6.4.2 充电时间测试
        6.4.3 充电效率测试
        6.4.4 反馈保压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飞跨电感模块的级联式DC/DC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升压比DC/DC变换器
    1.3 级联式DC/DC变换器
        1.3.1 组合方式
        1.3.2 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飞跨电感模块
    2.1 飞跨电感模块的工作原理
    2.2 飞跨电感模块参数计算
        2.2.1 理论推导
        2.2.2 实际参数计算
    2.3 飞跨电感模块控制策略
    2.4 飞跨电感模块稳定性分析
        2.4.1 小信号建模
        2.4.2 稳定性分析
    2.5 仿真与实验验证
        2.5.1 仿真分析
        2.5.2 dSPACE实验平台介绍
        2.5.3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级联式高升压比DC/DC变换器
    3.1 级联式变换器结构
    3.2 级联式变换器调制方式
    3.3 级联式变换器控制策略
        3.3.1 输出均压控制策略
        3.3.2 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3.4 级联式变换器仿真分析
        3.4.1 变换器串联侧电压控制仿真实验
        3.4.2 变换器并联侧电压控制仿真实验
    3.5 实验验证
        3.5.1 变换器均压实验
        3.5.2 级联式变换器互馈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采用飞跨电感模块级联的分布式光伏MPPT
    4.1 光伏发电系统
    4.2 单串光伏支路的控制策略
        4.2.1 传统光伏单支路的输出特性
        4.2.2 新型分布式光伏控制策略
    4.3 光伏阵列的功率分析
    4.4 仿真与实验分析
        4.4.1 单串光伏支路仿真实验
        4.4.2 光伏阵列仿真实验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H桥的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端口变换器的应用
    1.3 三端口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1 完全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
        1.3.2 部分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
        1.3.3 非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H桥三端口变换器的衍生
    2.1 引言
    2.2 H桥接入传统变换器的嵌入方式
        2.2.1 H桥的功率流通路径
        2.2.2 H桥直接嵌入传统变换器
        2.2.3 H桥间接嵌入传统变换器
    2.3 基于H桥部分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的推导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H桥的三端口变换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H桥三端口变换器的功率流分析
        3.2.1 三端口变换器的功率流类型
        3.2.2 功率流类型分类
    3.3 基于H桥三端口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分析
        3.3.1 三端口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3.3.2 工作模式分析
    3.4 基于H桥三端口变换器工作范围分析
    3.5 基于H桥三端口变换器电压应力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LP-3-Buck/Boost TPC的能量管理策略
    4.1 引言
    4.2 LP-3-Buck/Boost TPC的建模与分析
        4.2.1 不同模态下主电路的状态方程
        4.2.2 小信号建模分析
    4.3 控制策略的设计
    4.4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4.4.1 闭环仿真分析
        4.4.2 开环实验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H桥的多端口变换器
    5.1 引言
    5.2 基于H桥多端口变换器的推导
    5.3 工作模式分析
    5.4 仿真分析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磁网络的高速电磁阀建模仿真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电磁阀的研究现状
        1.2.1 结构形式
        1.2.2 驱动与控制
        1.2.3 研究方法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速电磁阀磁网络模型建立
    2.1 磁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2.1.1 磁路基本原理
        2.1.2 网络拓扑法理论
        2.1.3 磁网络模型的求解
        2.1.4 铁磁材料磁导单元分类与计算
        2.1.5 气隙磁导计算方法
    2.2 常规高速电磁阀磁网络模型建立
        2.2.1 铁芯和线圈部分磁网络模型构建
        2.2.2 气隙及衔铁部分磁网络模型构建
        2.2.3 系统的磁网络模型
    2.3 永磁高速电磁阀磁网络模型建立
        2.3.1 永磁高速电磁阀结构与工作原理
        2.3.2 永磁体部分磁网络模型构建
        2.3.3 铁芯和线圈部分磁网络模型构建
        2.3.4 气隙与衔铁部分磁网络模型构建
        2.3.5 系统的磁网络模型
    2.4 永磁高速电磁阀动态模型建立与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电磁阀磁网络仿真软件的开发设计
    3.1 高速电磁阀磁网络分析软件的介绍
        3.1.1 软件主体架构
        3.1.2 磁网络核心计算与求解流程
    3.2 高速电磁阀磁网络分析软件程序流程
    3.3 试验测试平台及模型标定
        3.3.1 电磁力试验测试平台
        3.3.2 动态响应试验测试平台
        3.3.3 仿真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高速电磁阀特性研究
    4.1 静态特性分析
        4.1.1 主磁极半径
        4.1.2 衔铁厚度
        4.1.3 线圈匝数
        4.1.4 工作气隙
        4.1.5 永磁环高度
    4.2 永磁高速电磁阀动态特性分析
        4.2.1 驱动电压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4.2.2 弹簧预紧力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4.2.3 永磁体高度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4.2.4 残余气隙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ISD的起落架滑跑动力学及关键构件疲劳损伤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起落架缓冲系统
        1.2.2 ISD减震机理及在起落架中的应用
        1.2.3 起落架动力学
        1.2.4 起落架构件疲劳损伤及检测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ISD缓冲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惯容器基本理论
        2.1.1 基本特性
        2.1.2 实现和工作原理
        2.1.3 理想状态假设
    2.2 机械网络综合方法
        2.2.1 机电相似理论
        2.2.2 机械网络综合
        2.2.3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示例
    2.3 网络拓扑方法
        2.3.1 结构的有效性
        2.3.2 最小实现问题
        2.3.3 ISD网络拓扑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滑跑动力学的ISDLG减震机理研究
    3.1 单起落架滑跑动力学建模
        3.1.1 基本假设
        3.1.2 静平衡位置
        3.1.3 固有频率
    3.2 随机含伤道面滑跑激励信号
        3.2.1 路面激励信号的模拟方法
        3.2.2 路面谱模拟信号
        3.2.3 起落架滑跑试验台设计方案
    3.3 仿真及减震机理分析
        3.3.1 状态空间模型
        3.3.2 迭代算法
        3.3.3 Simulink仿真
    3.4 全机滑跑模型
        3.4.1 全机滑跑动力学模型
        3.4.2 动力学方程
        3.4.3 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起落架关键构件疲劳损伤检测研究
    4.1 非线性超声损伤检测技术
        4.1.1 构件中的非线性源
        4.1.2 超声波在构件中的非线性现象
    4.2 振动声场调制理论
        4.2.1 波动方程的解
        4.2.2 边界条件
        4.2.3 疲劳裂纹检测算法
    4.3 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ISDLG缓冲力表达式
附录B 全机模型部分结构参数

(8)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方案设计
    2.1 微控制器的选型设计
    2.2 导航方式的选择
    2.3 电机选型
    2.4 车体架构选型
    2.5 车体架构模型分析
    2.6 避障方式的选择
    2.7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8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算法分析及仿真
    3.1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3.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路径规划
    3.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变电站全局路径规划
    3.4 运动系统数学模型及控制算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4.2 KL26系统板电路
    4.3 电源电路设计
    4.4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5 按键及液晶屏显示电路设计
    4.6 系统模块电路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设计
    5.2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5.3 速度控制程序设计
    5.4 磁导航程序设计
    5.5 避障程序设计
    5.6 GPS定位程序设计
    5.7 射频程序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
    6.1 实物展示
    6.2 系统调试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9)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发展
        1.2.2 拓扑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3 实时数据快速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4 配电网电流保护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第2章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与广域测控系统
    2.1 概述
    2.2 分布式控制
        2.2.1 几个有关的定义
        2.2.2 控制任务与控制作用域
        2.2.3 控制的启动
        2.2.4 控制方法
    2.3 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
        2.3.1 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2.3.2 广域测控技术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终端自动识别配电网络拓扑技术
    3.1 概述
    3.2 智能终端自主查询拓扑的方法
        3.2.1 智能终端存储拓扑信息的必要性
        3.2.2 智能终端获取拓扑的方法
        3.2.3 智能终端自主查询拓扑的实现机制
    3.3 智能终端拓扑查询信息的配置
        3.3.1 馈线拓扑的表示
        3.3.2 智能终端局部网络
        3.3.3 拓扑查询信息的配置
    3.4 智能终端自动识别馈线实时拓扑的逐级查询方法
        3.4.1 馈线实时拓扑的查询过程
        3.4.2 馈线实时拓扑的刷新
        3.4.3 应用拓扑的识别
        3.4.4 智能终端识别应用拓扑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实时数据快速传输技术
    4.1 概述
    4.2 配电网分布式控制应用对实时数据传输时间的要求
        4.2.1 传输时延分析
        4.2.2 实时性报文对传输时延的要求
    4.3 配电网实时数据传输方式
        4.3.1 通信协议栈
        4.3.2 GOOSE在WAN中传输实现方式的性能比较
    4.4 GOOSE over UDP传输方式的实现
        4.4.1 GOOSE over UDP报文的可靠传输
        4.4.2 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4.4.3 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4.5 GOOSE over UDP数据传输实时性测试
        4.5.1 传输时延的测试原理
        4.5.2 传输时延测试的实现
        4.5.3 试验平台
        4.5.4 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控制应用实例—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
    5.1 概述
    5.2 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原理
        5.2.1 辐射型配电线路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闭锁条件
        5.2.2 手拉手环网配电线路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闭锁条件
        5.2.3 闭环运行配电线路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闭锁条件
        5.2.4 通用的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原理
    5.3 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实现
        5.3.1 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的实现方式
        5.3.2 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在闭环运行线路中的动作情况分析
    5.4 广域闭锁分布式电流保护试验验证
        5.4.1 试验平台
        5.4.2 试验过程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输线的场线耦合算法
        1.2.2 天线电磁耦合的计算方法
        1.2.3 屏蔽腔结构电磁耦合的计算方法
        1.2.4 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场路混合算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地面上长电缆电磁耦合的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2.1 多导体传输线的串扰特性研究
        2.1.1 多导体传输线的串扰模型
        2.1.2 多导体传输线串扰规律分析
    2.2 地面上长电缆电磁耦合的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2.2.1 地面上长电缆的电磁耦合模型
        2.2.2 电缆激励场的快速计算方法
        2.2.3 数值验证
        2.2.4 地面上电缆的电磁脉冲耦合规律分析
        2.2.5 多宽带辐射源同时照射长电缆的电磁耦合问题
    2.3 地面上屏蔽电缆的场线耦合问题研究
        2.3.1 屏蔽电缆耦合的时域混合算法
        2.3.2 数值验证
        2.3.3 屏蔽电缆的电磁耦合规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备屏蔽腔内场线耦合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
    3.1 电磁仿真软件与传输线方程的混合算法研究
        3.1.1 混合算法的建模
        3.1.2 混合算法的正确性验证
        3.1.3 混合算法的高效性验证
    3.2 FDTD-TL算法研究
        3.2.1 FDTD-TL算法的原理
        3.2.2 FDTD-TL算法的正确性验证
        3.2.3 FDTD-TL算法的高效性验证
    3.3 场线耦合效应仿真软件
        3.3.1 软件总体设计
        3.3.2 软件模块功能描述
        3.3.3 软件操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DTD-TL算法的大规模并行计算研究
    4.1 基于JASMIN框架的大规模并行FDTD算法
        4.1.1 1kW微波源机箱电磁耦合的并行计算
        4.1.2 多尺度建筑物空间电磁场分布的大规模并行计算
    4.2 FDTD-TL算法的大规模并行计算
        4.2.1 基于JASMIN框架的FDTD-TL并行算法
        4.2.2 数值验证
        4.2.3 大功率微波源场线耦合的并行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总加载线天线的电磁耦合效应及其防护研究
    5.1 集总加载线天线耦合的时域混合算法研究
        5.1.1 天线导体柱部分的FDTD处理
        5.1.2 天线集总元件部分FDTD处理
        5.1.3 数值验证
    5.2 超短波天线电磁耦合规律分析及防护
        5.2.1 超短波天线电磁脉冲耦合规律分析
        5.2.2 超短波天线的电磁防护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
    6.1 电子设备贯通导线电磁干扰分析的新时域算法研究
        6.1.1 新型场路混合时域算法的理论
        6.1.2 数值验证
        6.1.3 算法的工程应用
    6.2 电子设备内传输线网络电磁干扰的新时域算法研究
        6.2.1 新型场路混合时域算法的理论
        6.2.2 数值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专利
    科研项目

四、提高电压调节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序列控制降压型DC-DC变换器研究[D]. 李治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柔性直流配电系统保护研究[D]. 王聪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3]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电源变换器技术研究[D]. 陈光.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飞跨电感模块的级联式DC/DC变换器研究[D]. 郅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H桥的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研究[D]. 封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基于磁网络的高速电磁阀建模仿真及性能研究[D]. 刘思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7]基于ISD的起落架滑跑动力学及关键构件疲劳损伤检测研究[D]. 张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8]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究[D]. 石倩倩.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D]. 范开俊. 山东大学, 2016(10)
  • [10]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D]. 叶志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提高稳压模块瞬态响应速度的拓扑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