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互动

论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互动

一、试论企业互动是一个经济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1](2021)在《资本转换与价值增值视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路向研究》文中认为电影的生产逻辑向度决定电影产业以资本为本,其再生产与扩大离不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互融合与推进。在当下数字智能化和全球后疫情时代,经济资本退潮,全球影视行业进入寒冬。中国电影产业想要突破重围,则需整合电影产业链结构,调整资本运行模式,利用优势资本生产优质文本内容,借助互联网和影迷拓展文化资本的附加值,重构国产电影产业发展新路径和新格局,促进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转化,确保电影产业链有效和完整。本文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出发,以国产电影为例,将资本和资本转化放置在电影生产场域中进行审视,探究电影产业如何在资本重构态势下实现价值增值与新发展路向。

贾国伟[2](2019)在《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的演变历程中,城乡关系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在根源上关系到国家的进步。自21世纪开始,我国在城乡关系的协调上投入极大的关注,大力支持城乡空间融合。大同市于2015年8月筹备成立旅游集散中心,作为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组织,其功能和不断完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其作用在促进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很多方面中均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个基础上,此篇报告整体归纳了此领域的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的,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系统和整体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旅游集散中心在促进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当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利用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和农村跨越式发展、推动城乡在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布局、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结合,以及深入推动该市城乡空间改革进展做出适当的建议。此报告针对当前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进展与特定情况,系统研究了旅游集散中心对不同方面的工作产生的意义,并对我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和旅游集散中心发展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梳理和实证研究,形成结论。考虑到城乡空间融合涉及面比较广,所以本文引入区域经济理论当中的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作为立足点,研究在该市城乡空间融合中旅游集散中心产生的意义,从而得出较为精进、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郭静伟[3](2016)在《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文中认为茶叶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过程中扮演着并不逊于鸦片的重要角色,而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20多年后走出沉寂再次登场而成为国人文化消费与象征交换的重要对象,其中普洱茶堪称之最。自21世纪初国内开始掀起的“普洱茶热”影响所及越过国境线波及与云南普洱茶主产区生态环境相近同样适宜种植大叶种茶的周边国家,给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阿帕杜莱所谓“物的生命史”研究的别样版本。20世纪末云南大叶种茶被规模化地扩种到老挝丰沙里。丰沙里与云南山水相依,在区位相接、生态近似和历史联系以及老挝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下,丰沙里茶叶基地以该县龙井村400年古茶树为基础,1999年由广西普发茶厂投产初建,并被纳入到替代种植的国家行为。2005年马来西亚茶厂入驻丰沙里,2008年本地华人康潘受益建厂,随后云南茶老板涌入丰沙里,本地茶老板也迅速崛起,茶叶基地成型并面向市场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老挝华人和普囡人运用了跨国籍、跨族群的社会资本,把丰沙里茶跨国运输到云南并借由普洱茶的文化资本获得较高价值转换。正是在多形式资本交织的推动下,局中各行动者以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多形式资本”展开博弈,由于运筹策略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益,从而丰富了茶的社会生命,完成了茶的跨国流动。本文中“多形式资本”延续布迪厄“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和对资本的多种形式(Forms of Capital)即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元资本”等象征资本的探讨。在边疆异质社会的语境下,多形式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并投入再生产中的劳动,是具有获得经济利益、文化能力、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潜能且实施了价值转换的劳动。多形式资本以劳动时间积累为共性而成为其比较和转换的依据,并遵循一定的运作逻辑。从丰沙里茶的跨国流动可见,跨国经济活动中不仅仅是单一经济资本的活动,还交织着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象征资本的运作,这与“一带一路”政策是一致的,尤其“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资本的交换和社会资本的联结。以往我国“走出去”政策只限于经济交换,引发一系列问题与忽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而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的多形式资本交织,互惠而非排他的结果使双方都受益,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消解不均衡、促进共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曾鸣[4](2013)在《社会“信用场”初探》文中提出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整个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信用场,其场强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所颁布的信用法律和法规以及社会信用生态环境的综合叠加效应所决定。社会信用场中的每个信用主体都是智能体,在其周围会形成一个信用适应场。因此,可以通过对信用法律和法规内容的不断修正,使信用适应场场强的取向逐渐同社会信用场场强的取向趋于一致,从而产生正的叠加效应,增大整个社会的有效信用场。

刘莹[5](2012)在《论影响专家公信力的因素》文中认为如今,专家在媒体上越发成为一个热门词语,人们对专家热现象的出现却褒贬不一。当专家介入媒体,其身份、行为通过媒体的加工再现发生了改变,争议最大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专家介入媒体后其公信力所受到的影响和变化。因为专家在媒体中出现主要依托于其在专业方面的权威性和为大众答疑解惑、普及专业知识或者引导大众思考和视角方向的能力,专家的公信力自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专家介入媒体有着怎样的社会原因及意义?专家在媒体中又着怎样的身份和作用?专家公信力的现状如何,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媒体中的专家公信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是怎样作用于专家公信力的,又带来怎样的现实的困境和突破机遇?本文主要用四部分内容来描述和解答这些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专家公信力所存在的媒体语境。专家介入媒体是其自身主观愿望与客观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社会大众的启蒙和引导,对媒体的深度和竞争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程等都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按照专家媒体的介入程度来划分其在媒体中的身份及作用,并概述了专家公信力的现实状况。专家公信力主要集中表现在意见领袖的地位和对大众议程设置两方面。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媒体中专家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专家自身角度出发,结合意见领袖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信源可信性理论分析了专家公共性、专业性和独立性对其公信力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分析了媒体对专家公信力的作用,分析了媒体场对专家场的渗透、媒体在现实操作上对专家公信力的制约以及新媒体所带来的突破。第四章涉及其他因素对专家公信力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伪专家的危害。将布尔迪尔“场”的理论运用到政治、经济两种外界因素对专家公信力作用中,分析了其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作用。第二章到第四章考虑到对媒体中专家公信力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可以对专家公信力构建产生积极意义。

赵冰[6](2011)在《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物流规模的增大和物流所依托交通资源的日益社会化,物流的运作形态逐渐呈现出以物资生成源(如工厂等)、物流通道(如铁路、公路以及飞机、船舶航线等)、物流中心节点(如港口、车站、配送中心等)、物资需求源(如建设工地、居民区等)等各要素协调作用的系统效应,构成了物流场的演变形态。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分析物流的本质特征和运行特点,本文在物流中心周边形成的狭义概念的物流场基础上,对广义概念的物流场进行研究,即研究物资从物流生成源,沿物流通道,经物流中心向物流需求源流动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场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物流的生成原因和运行机理,对于深化现代物流理论研究、推动物流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国内外场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分析物流活动展开时空范围与场的相似性,证明了物流场的客观存在性;其次,以物流、场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提出了包含物流活动全部时空范围的物流场概念,分析了物流场的物质构成要素与空间结构,定义了物流势能、物流阻抗、物流场强度等物流场特征量;再次,运用场论对物流生成的内涵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物流生成的数学模型;同时,在物流生成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物流生成后在实际物流网络中的运行规律,建立了能够证明物流运行机理的物流运行模型;最后,利用物流场、物流生成、运行机理的分析方法以及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玉米物流的“场”形态和基本特征。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为物流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和视角,对物流理论体系的充实与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丽梅[7](2010)在《拆迁改造后民族聚居区居民生活需求和满足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金台里民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更新一方面促进了城市面貌和形象的改进,另一方面也使原有城市元素重新组合并发生变迁。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原有的城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北京市金台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对拆迁改造后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满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归纳出少数民族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并结合金台里地区位于京城政治腹地的政治要求和中心城区商业发展的要求等特殊性,对少数民族生活需求和满足情况进行了现实因素的原因分析。另外,还结合了多样化理论、社会行动的合理性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对进行了理论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政治逻辑、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共同发挥的作用。少数民族居民有特殊的社会生活需求,对拆迁改造居民生活需求的满意度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于认识目前城市民族聚居区的民生情况、建设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居民的利益以及维护首都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研究认为,拆迁改造大大改变了传统商业的市场环境,中心城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促使该地地价飙升,现代商业进驻中心城区以后,传统商业由于竞争力不足而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社区功能的单一性最终导致了场所生命力的弱化与社缘结构的变迁。拆迁改造过程中,社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要经历物质社区和精神社区的重建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重视商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建设,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论述了研究背景及其缘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概述了目标研究社区一金台里地区拆迁前后社区环境的变迁,包括空间环境、商业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第三章结合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因为社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社区基本供应设施的缺失,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居民生活需求的满意度方面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第四章对少数民族居民所反映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现实因素和理论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政治逻辑、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总结了拆迁改造对金台里社区少数民族居民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并对构建和谐城市民族社区进行了思考。

王欣菲[8](2009)在《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已研究探讨了多年的课题,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有增无减,主要原因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经济和人口的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和计算机仿真等研究方法,从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界定了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研究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并基于多主体建模思想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1章和第2章,是论文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研究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等内容;从概念、作用机制、评价及对策等角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五种认识;在完成对文献资料梳理和再认识的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理。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3章、第4章和第5章,是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部分,分别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可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四个功能子系统,利用CNKI数据库对近年来相关的设计指标进行频度统计,选取了40个体现准则层特征的关键指标,以京津冀实际发展数据为基础,同时借助SPSS和1stOpt数据分析软件,对区域功能子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性基本特征和信息时代特征,综述了区域空间场的研究现状,在此的基础上,界定了区域空间场内涵及相关概念,并尝试用空间场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子系统在空间结构中存在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论文的第6章,是论文的计算机仿真模拟部分。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和适应性;阐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建模仿真思路;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主体环境;设计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仿真模型;仿真观测到主体数量随时间变化、劳动分工演化、城市涌现以及流的形成等现象。第四部分,最后第7章,是主要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王凌云[9](2008)在《透视收视率 ——对当前收视率问题的理性解析与思辨》文中提出从引入收视率到今天,短短二十几年,收视率从一个曾经令人无限欣喜和信服的标准到如今的几乎彻底的否定,究其原因,不过在于电视业界将它的地位哄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收视率被人们顶礼膜拜,亦步亦趋,“收视率为王”带来的恶果不仅使各个电视台唯“率”是图,拼命地迎合大众口味,更使“媚俗”、“审丑”被争相效仿,电视节目娱乐化、低俗化风潮几乎席卷了整个电视荧屏,同时它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电视人头顶,随时考验着他们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当然,我们还应看到的是,作为一种受技术条件影响巨大的传播研究方法,收视率自身发展水平与现状都使其尚存在许多不够完善、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被电视从业者放在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位置后,收视率承受了它本身不能也不该承受的历史责任与负荷。本文以收视率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了收视率的概念、发展历程和调查方式等内容后,首先试图对收视率在中国电视业改革中曾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进行总结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对业界由于过分追捧收视率而产生的种种怪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收视率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使我们能够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前的问题,避免在一味的纠错中误入歧途。文章最后对解决收视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一种有针对性的思路和见解,并试图对收视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文彤[10](2007)在《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志景区就是目的地范围内具有高级别旅游价值,占据景区体系核心主体地位,能够代表目的地形象文脉,旅游发展持续稳定,成为旅游者必游之处的旅游景区。本文将标志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广州珠江、韶关丹霞山作为研究案例,分别探讨了城市旅游标志景区、乡村旅游标志景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作用。分析发现,珠江和丹霞山具有类似的发展规律特征,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保持了稳定的生命周期轨迹,优良的资源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标志景区发展的基础,政府的主导开发成为确立标志地位的主体力量,设施配套进一步强化了其标志功能角色。由此,本文构建了标志景区形成发展的“三维度”基本模型,认为标志景区的形成发展受到价值维、关联维、主体维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础资源、旅游品牌、空间形态、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政府、居民、游客、企业、第三方力量10个要素成为影响标志景区的具体因子。这些因子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作用,而属于同一个维度的单个因子作用又共同形成了相应维度的合力,表现出因果循环累积的互动作用,借助相互之间的刺激与促进形成对于标志景区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标志景区对目的地的影响作用,随着标志景区的成熟度不断上升,其辐射带动表现出增强的趋势,由此形成了标志景区对目的地影响作用的点效应、场效应和群效应。而在不同效应的带动影响作用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体现出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两种发展思路的综合效用机制,其发展经历了节点增长、集聚增长和集群增长的过程,总体上遵循了由“极核”到“集群”的演化路径,由此构成了基于标志景区的目的地“极核—集群”发展模式。借助对这一发展模式的解析,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空间管理、创新发展、多方参与的目的地发展策略,通过培育标志景区、促进集聚经济、培育集群网络、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基于标志景区的目的地整体发展。

二、试论企业互动是一个经济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企业互动是一个经济场(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转换与价值增值视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路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增值视域下国产电影的资本化产业升级
    (一)电影产业市场化阶段
    (二)电影产业证券化阶段
二、以经济资本为导向的电影生产现状与乱象
三、资本转换下的国产电影价值增值体系建构
    (一)把控产业资本化方向,实现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二)生产优质文化内容,实现跨文化传播与文化价值积累
    (三)聚焦粉丝经济,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与产业整合
结语

(2)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城乡空间融合
        1.3.2 旅游集散中心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及其对城乡空间融合的启示
    2.1 增长极
    2.2 点轴开发
    2.3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与城乡空间融合的联系
    2.4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对城乡空间融合的启示
第三章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概况
    3.1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历程
    3.2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3.3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前景
    3.4 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条件分析
        3.4.1 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新机遇
        3.4.2 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3.4.3 产业转型和地区振兴的新趋势
        3.4.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新要求
        3.4.5 城乡差别效应的新动力
    3.5 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任务
        3.5.1 产业经济方面
        3.5.2 城乡交流方面
        3.5.3 文化领域方面
        3.5.4 空间建设方面
        3.5.5 社会就业方面
第四章 旅游集散中心在落实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主要任务中的作用
    4.1 旅游集散中心的概念
    4.2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4.2.1 基础功能
        4.2.2 社会功能
    4.3 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现状
    4.4 旅游集散中心在落实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主要任务中的作用
        4.4.1 产业经济方面
        4.4.2 城乡交流方面
        4.4.3 文化领域方面
        4.4.4 空间建设方面
        4.4.5 社会就业方面
第五章 旅游集散中心在推动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上的有效举措
    5.1 以旅游交通专线衔接城乡交通网,完善空间社区建设发展
    5.2 通过带动人口流动和分布,推动城乡空间和规模调整
    5.3 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升级和城乡空间优化
    5.4 带动城镇布局重组,推动城乡职能转化
    5.5 助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空间发展步伐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和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文化消费与茶的扩种
        (二) “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二、研究综述
        (一) 物-茶的人类学研究
        (二) 资本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丰沙里的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点概述
        (一) 龙井村:拥有400年古茶树的普囡人村寨
        (二) 普松村:放弃古茶树整村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三) 盆叫村和孟早村:近路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四) 达拉维莱村:华人聚集的丰沙里老城
    四、分析框架
        (一) “多形式资本”的概念界定
        (二) “多形式资本”的分析框架
        (三) 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茶的因缘:丰沙里茶产区的地理、历史与族群
    第一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地理联系
        一、区位
        二、生态
    第二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
        一、古代朝贡体系和边民互动的历史联系
        二、近代边界划定与中老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丰沙里的促进投资法
    第三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族群联系
        一、丰沙里华人
        二、丰沙里普囡族
第二章 茶的生产:局中人及其博弈关系
    第一节 茶厂之间
        一、从茶叶基地建设看博弈关系
        二、从鲜叶抢收看博弈策略
    第二节 茶厂与茶农之间
        一、种与不种的博弈
        二、大小茶混杂的博弈
        三、鲜叶卖给谁的博弈
    第三节 政府与茶厂之间
        一、垄断阶段
        二、张力阶段
        三、开放阶段
第三章 茶的市场:文化资本与贸易圈
    第一节 体制化文化资本与“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一、茶产业政策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二、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三、茶的教育培训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第二节 具体化文化资本与地方知识的再生产
        一、辨识能力的增强
        二、生产技能的传播
    第三节 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路径偏移
        一、作为“普洱茶”的丰沙里茶
        二、丰沙里茶的销售途径
        三、跨国新茶路
第四章 全球性的地方化:多形式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第一节 新茶厂建设与社会资本的运用
        一、继承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二、创设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一) 基于雇工关系建厂
        (二) 基于客户关系建厂
        (三) 基于政府关系建厂
    第二节 “搭老表”与拟亲属关系的建构
        一、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基本情况
        (一) 中国人与丰沙里华人的“搭老表”
        (二) 普囡族对“搭老表”的接纳和借用
        二、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历史背景
        三、为茶“搭老表”的拟亲属关系建构
        (一) 为茶“搭老表”的指向和功能
        (二) 为茶“搭老表”的族群认知和距离
        (三) 为茶“搭老表”结盟的不确定
    第三节 地方性生产与“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
        一、地方性再生产的技术:华人春节与普囡“比迈”的比较
        二、互惠的逻辑差异:同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互惠比较
        三、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的逻辑分析
结语
附录1 丰沙里田野点的35家制茶单位
附录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记录书--龙井村历史(翻译稿)
附录3 2013年丰沙里县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附录4 2014年丰沙里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社会“信用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社会信用场的描述
2 社会信用场的简要分析
3 基于社会信用场理念的信用管理策略
4 结论

(5)论影响专家公信力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0.2 选题背景及意义
    0.3 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专家公信力的当代媒体语境
    1.1 专家介入媒体的原因及意义
    1.2 专家在媒体中的身份及作用
    1.3 媒体中专家公信力的现状
    1.4 媒体中专家公信力的表现
2 专家自身因素对其公信力的影响
    2.1 专家自身因素
        2.1.1 专家的公共性
        2.1.2 专家的专业性
        2.1.3 专家的独立性
    2.2 专家自身因素的作用特点
        2.2.1 专家的公共性与专业性并行不悖
        2.2.2 专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求同存异
3 媒体因素对专家公信力的影响
    3.1 媒体场介入专家场
    3.2 媒体对专家的现实操控
        3.2.1 媒体对专家的选择
        3.2.2 “媒体暴力”扭曲专家言论
        3.2.3 媒体将专家“符号”化
    3.3 新媒体提供新机遇
4 其他因素对专家公信力的影响
    4.1 政治、经济因素
    4.2 伪专家的危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场论的建立和发展
        1.2.2 场论的相关应用研究
        1.2.3 物流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物流场理论的基本构架
    2.1 物流场的客观存在性
    2.2 物流场的基本概念
        2.2.1 物流的概念
        2.2.2 场的概念
        2.2.3 物流场的概念
    2.3 物流场的构成要素
        2.3.1 流体
        2.3.2 载体
        2.3.3 辅助设施
    2.4 物流场的空间结构
        2.4.1 物流源
        2.4.2 物流汇
        2.4.3 物流场线和物流迹线
    2.5 物流场基本特征量
        2.5.1 物流势能
        2.5.2 物流势差
        2.5.3 物流阻抗
        2.5.4 物流场强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流生成机理及模型
    3.1 物流生成内涵及原因
        3.1.1 物流生成内涵
        3.1.2 物流生成原因
    3.2 物流生成动力
        3.2.1 物流生成动力三要素
        3.2.2 物流生成动力本质
        3.2.3 物流生成动力计量
    3.3 物流生成阻力
        3.3.1 物流生成阻力三要素
        3.3.2 物流生成阻力本质
        3.3.3 物流生成阻力计量
    3.4 物流生成机理及模型
        3.4.1 物流生成机理描述
        3.4.2 物流生成模型解析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流运行机理及模型
    4.1 物流运行机理
        4.1.1 向动力最大的方向流动法则
        4.1.2 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法则
        4.1.3 物流网络中物流的运行机理
    4.2 物流运行模型
        4.2.1 相关模型综述
        4.2.2 物流运行模型与交通均衡配流模型、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4.2.3 物流运行模型的解析表达
        4.2.4 考虑物流中心节点的物流运行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研究——以我国的玉米物流为例
    5.1 我国玉米物流场的构建
        5.1.1 我国玉米的生产状况
        5.1.2 我国玉米的消费状况
        5.1.3 我国玉米物流场的构建
    5.2 我国玉米物流生成机理
        5.2.1 物流源、物流汇的物流势能
        5.2.2 物流迹线的物流阻抗
        5.2.3 物流生成机理
    5.3 我国玉米物流运行模型
        5.3.1 物流运行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东省相关数据汇总表
附录2 辽宁省相关数据汇总表
附录3 黑龙江省相关数据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拆迁改造后民族聚居区居民生活需求和满足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金台里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及其环境变迁
    第一节 金台里地区概况及其拆迁
    第二节 空间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商业环境变化
    第四节 人文环境变化
第三章 回族居民的需求和满足状况
    第一节 餐饮需求
    第二节 教育需求
    第三节 宗教活动需求
第四章 影响满足状况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满足状况的现实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影响满足状况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内涵及演化机理
    §2-1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及特征
        2-1-1 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
        2-1-2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理论依据
        2-1-3 本文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
    §2-2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演化
        2-2-1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
        2-2-2 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化条件
        2-2-3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演化趋势分析
第三章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功能结构分析及评价
    §3-1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3-2 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3-2-1 功能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2 功能子系统指标体系的设置
    §3-3 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子系统评价模型
        3-3-1 评价基本流程
        3-3-2 评价方法
        3-3-3 功能子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第四章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功能结构评价实证研究
    §4-1 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子系统评价
        4-1-1 原始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
        4-1-2 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4-1-3 功能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功能子系统综合发展得分情况
        4-2-2 功能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空间结构分析
    §5-1 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5-2 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作用关系
    §5-3 区域空间场的理论框架
        5-3-1 场理论及相关应用研究
        5-3-2 空间场及其相关概念及内涵
        5-3-3 空间场的特性
    §5-4 区域空间场中相互作用分析
        5-4-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条件
        5-4-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分析
        5-4-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力来源
第六章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多主体建模与仿真
    §6-1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复杂性与适应性
    §6-2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仿真思路
        6-2-1 多主体仿真平台SWARM
        6-2-2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主要步骤
        6-2-3 基于多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建模仿真思路
    §6-3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主体环境分析
    §6-4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模型仿真
        6-4-1 模型假设及主体属性
        6-4-2 界定模拟规则
        6-4-3 仿真模型设计
        6-4-4 仿真结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9)透视收视率 ——对当前收视率问题的理性解析与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缘起与研究线索
    (二)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三) 前人研究介绍
第一章 关于收视率
    1.1 收视率概说
        1.1.1 基本概念
        1.1.2 历史背景
        1.1.3 发展历程
    1.2 收视率的产生方式
        1.2.1 收视率产生的三种方法
        1.2.2 三种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1.3 收视率在中国
        1.3.1 收视率在中国的引入
        1.3.2 我国目前收视率调查现状
第二章 收视率的历史作用
    2.1 收视率推动媒介产业化进程
        2.1.1 收视率——电视市场的“交易货币”
        2.1.2 收视率是媒介产业日常商业运作中效益量度的基础
        2.1.3 收视率是媒介产业量化评估的一把标尺
    2.2 收视率成为启动中国电视节目改革的有力杠杆
        2.2.1 收视率观念的建立使中国电视更加关注市场和观众
        2.2.2 统一的数字标准确立了相对公平的评价标准
    2.3 收视率有利于提升电视台的综合竞争力
    2.4 收视率促进了大众商业文化的繁荣
第三章 解析收视率之祸与惑
    3.1 收视率应用现状
        3.1.1 影响收视率的主要因素
        3.1.2 收视率在当前电视台的应用现状
    3.2 唯收视率带来的怪现象
        3.2.1 电视节目庸俗化愈演愈烈
        3.2.2 节目编排中广告说了算
        3.2.3 节目改版成了家常便饭
        3.2.4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3.2.5 弱势群体的收视利益难以保证
    3.3 收视率之困
        3.3.1 收视率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3.3.2 收视率的负面因素
        3.3.3 收视率使用中的失当
    3.4 都是收视率惹的祸
        3.4.1 高收视率是否必然带来高回报
        3.4.2 收视分析:缺失的一环
        3.4.3 公共电视时代依然需要收视率
第四章 收视率失位的出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4.1 收视率失位的出路
        4.1.1 仅有收视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满意度
        4.1.2 绿色收视率:不失为一种选择
    4.2 收视率未来发展趋势
        4.2.1 收视率调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4.2.2 影响力:后收视率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1.7 基础工作
第二章 标志景区认识与界定
    2.1 标志景区的基本类型
    2.2 标志景区的基本特征
    2.3 标志景区的概念界定
    2.4 标志景区的评估体系
    2.5 案例研究对象界定说明
第三章 研究文献述评
    3.1 国外标志景区研究综述
    3.2 国内标志景区研究综述
    3.3 综合评述
    3.4 案例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章 广州珠江旅游发展研究
    4.1 基本概况
    4.2 旅游发展历程
    4.3 标志景区的形成演化
    4.4 珠江景区与目的地的互动发展分析
第五章 韶关丹霞山旅游发展研究
    5.1 基本概况
    5.2 旅游发展历程
    5.3 标志景区的形成演化
    5.4 丹霞山与目的地的互动发展分析
第六章 标志景区形成机制研究
    6.1 广州珠江标志景区形成分析
    6.2 韶关丹霞山标志景区形成分析
    6.3 标志景区形成机制模型
    6.4 标志景区形成机制模型解析
第七章 基于标志景区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
    7.1 标志景区对目的地的影响研究
    7.2 基于标志景区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研究
    7.3 基于标志景区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与不足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试论企业互动是一个经济场(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转换与价值增值视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路向研究[J]. 刘飞. 电影新作, 2021(02)
  • [2]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D]. 贾国伟. 山西大学, 2019(02)
  • [3]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D]. 郭静伟. 云南大学, 2016(04)
  • [4]社会“信用场”初探[J]. 曾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3(03)
  • [5]论影响专家公信力的因素[D]. 刘莹. 辽宁大学, 2012(03)
  • [6]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 赵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7]拆迁改造后民族聚居区居民生活需求和满足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金台里民族地区为例[D]. 王丽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8]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王欣菲.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9]透视收视率 ——对当前收视率问题的理性解析与思辨[D]. 王凌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10]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 文彤. 暨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论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互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