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利用银行资金非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

高校利用银行资金非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

一、高校利用银行资金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风险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郑雪[1](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开展风险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特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试图为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建立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一项金融实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法律和市场三重视角,深刻剖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与联系。利用不同理论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围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这一焦点问题,探究适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与外部监管理论。从理论角度完成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理论重构。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特征、利弊与立法路径,简要回顾中国商业银行40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与发展历程,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可以借鉴之处。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及组织形式,以及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经营与外部竞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行业发展、业务深度、组织形式、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症结亟待解决。风险及其有效防范是银行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议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提是对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分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的一般性风险来源入手,着力研究三大类投资银行业务的典型合规风险表现,探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与风险集中等特殊风险的成因与传导路径,据此得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与难点。从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影响银行个体风险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尚无定论,从实证角度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18年19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波动性风险分析理论、资产组合原理相关性分析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收入无明显周期性趋势,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净收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会加剧银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入占比较小,投资银行业务并非造成我国银行业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收入与利息净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分散收入波动风险的目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结果较为显着,随着投资银行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多元化收入程度随之加深,银行利润损失风险随之下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战略管理的统一和结合,明确指出各类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并设计了由公司治理框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与风险管理实施平台。在银行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相补充,这一框架的设计包含监管目标与原则、市场结构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等基本要素。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特定组织形式的风险隐患,以及给外部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增强银行组织对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提升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其格乐[2](2019)在《内蒙古专项债务及其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新《预算法》的颁布,明确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举债融资。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一个关键性举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对规范我国地方债管理、扩大投资、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我国“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宏观调控。随着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市场意识和偿债责任意识还需强化,发行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还需进一步平衡。专项债的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面临的风险也需要防范。本文以专项债券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为研究对象,在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及其风险防范。首先,本文在界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及其风险的内涵基础上,以财政分权理论、公债理论、预算约束理论以及公共风险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坚持市场化机制、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等方面体现的必要性。其次,从规模、结构和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内蒙古专项债务的现状,并结合专项债务的“借、用、还”三个阶段分析内蒙古专项债务的风险因素。再次,着眼于内蒙古专项债务的主要偿债来源,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从收入预测、影响因素等方面预测内蒙古政府专项债务的风险。最后,本文从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以及市场化约束机制等方面借鉴了美国市政债券风险防范的经验。同时在以项目收益专项债为主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展趋势下,提出健全内蒙古专项债务发行、使用及偿还的管理机制,加强专项债务收益管理及风险防范等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发展的眼光和前瞻性视角分析内蒙古专项债务风险,并基于贯穿专项债务的发行、使用、偿还三个环节的专项债务管理,来研究分析内蒙古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未来五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作为分析对象,预测内蒙古专项债务偿债资金的稳定性及债务风险情况。

戚媛琳[3](2019)在《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运作模式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完善我国的住房系统和融资方式,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推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保利地产作为国内第一家发行租赁住房REITs的央企,并且首次在产品中采用储架发行的方式,此举在房地产企业中产生很大影响,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以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为案例,重点分析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的运作模式以及发行租赁住房REITs对保利绩效的影响,由此得出相应结论和启示,希望为其他房企今后发行租赁住房REITs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成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相关理论、案例部分以及总结。在案例部分,首先是案例介绍部分,介绍了保利地产以及保利实施租赁住房REITs融资的背景,而后对该项REITs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在案例研究部分,重点从对该项REITs的运作模式和融资对保利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对运作模式的研究中,本文从参与主体、基础资产池、产品结构、REITs的发行和退出机制以及物业资产和REITs的后续管理五个部分进行介绍,并且针对其中特殊的部分进行分析,在财务绩效中,主要评价保利的偿债能力以及采用杜邦分析法,将保利财务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REITs是适应国家政策要求,经济发展的创新型融资方式,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REITs通过双SPV运作方式实现风险隔离,通过市场化的租约机制保障租金收入,降低风险;REITs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股东财富;REITs能够改善企业运营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房企地产业务发展。得出如下启示:REITs是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融资举措,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快速发展;REITs需要有优质的物业资产做支撑;REITs需要进行风险管理;采用储架发行,为企业及时筹集基金,为未来实现公募发行方式发行REITs做准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是国内第一单采用储架发行方式发行的央企租赁住房REITs产品,在房企中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我国REITs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REITs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保利地产为例,重点分析其运作模式和融资绩效,希望能有所补充。

叶芷豪[4](2018)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研究 ——以丽水市为例》文中认为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财权事权的分配不均,导致地方政府在自有财力上出现缺口。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资金不足,借助融资平台公司等主体通过银行贷款等各类融资渠道进行举债,地方政府性债务长期处于规范监管缺失的状态,致使地方政府性债务在无约束环境下肆意增长,且出现了举债主体和还款责任主体不清等一系列问题。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因为过度融资,而自身偿债能力不足,已经出现债务违约。如不加以解决,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放大,社会不稳定性增加。本文围绕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其成因研究了相关风险管控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和成因入手,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表现以及风险成因的一般性结论。之后通过梳理归纳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政策文件,阐述我国中央政府目前针对相关风险及其成因采取了哪些管理举措、其解决思路是什么。为验证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实情况与政策成效,作者以丽水市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收集,发现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状态下仍存在债务信息不透明、隐性债务增长快速、地方政府缺少自主化债能力、债务资金来源集中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制度、政策的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的外围环境几个方面,运用案例分析、无结构访谈、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财政分权、委托代理、路径依赖等理论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研究指出当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政策存在指向不明、内容精密度不足时,地方政府和银行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目标群体,一方面在执行意愿上会因为存在自身效用目标与政策执行目标存在偏离而采取扭曲政策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缺少执行政策的能力和必要条件而异化政策的执行。最后,本研究针对问题从优化管理机制和提升执行能力的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方案。

孙富博[5](2018)在《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科技正是科学技术链上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信息化以及产业转型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相较科技进步而言,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实验、基金投入的过程,只是单极依靠政府财政政策、补贴政策等无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因此,需要更为多元、有效的力量来推动农业科技发展,而这个力量就是金融制度。随着国家富强与社会的发展,金融制度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制度的核心,社会各要素发展越来越依靠金融力量来实现,科技也不例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科技金融理念应运而生。可是,在硕大的科技金融市场中,强势产业金融对金融资源占有处在统治地位,而弱势产业金融的金融利益无法保障,特别像以服务弱质产业的农业科技金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限制了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影响农业产业财富的创造。为了进一步使农业科技金融摆脱弱质地位,实现农业科技金融中各金融主体的金融权益,通过从金融发展权出发对农业科技金融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剖析。本研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的源起,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点;第二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从衍生逻辑出发,探讨金融发展权法理内容,接着从三方面阐述农业科技金融基础理论;第三章是现状考量部分,主要阐述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及运行现状,并基于调研结果,探究现存主要法律问题以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国外借鉴部分,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比较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完善的四点经验;第五章是制度完善部分,主要是确立基本原则,并在基本原则引导下,从宪法、行政法以及经济法三个方面,法治化、体系化对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进行完善;第六章是制度运行保障部分,主要从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保障两方面出发体系化构建制度运行保障体系;第七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创新性的补充金融发展权理论,从多维度追溯金融发展权衍生历史,并从金融利益、金融资源出发探析金融发展权的法理内涵包括金融发展权主体、金融发展权客体、金融发展权内容、价值取向等,并将其作为农业科技金融相关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以金融发展权融入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范式出发,结合当前的法律制度,运用实证调查等方法分析与检视我国农业科技金融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同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经验和我国实际相互比较,并借鉴相关内容,在基础上,就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提出基于金融发展权的五大法律制度原则,着重从宪法、行政法、经济法(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可持续发展法)出发宏微观把握法律修改思路,并针对重点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制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从协调联动、风险防范、共建共享、道德激励约束、绿色开放五方面机制入手结合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三元环境,探索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保障,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对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立法重视,为国家立法与政策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邱颖萍[6](2018)在《碧桂园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私募股权进行融资,而投资方为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往往要求与融资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客观来讲,对赌协议的签订也是由于投融资双方均难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而需要根据企业未来运营可能产生的实际绩效调整最初的投资金额,进一步划定双方的利益边界。一般来讲,私募股权投资的人员专业素养较强,往往可以抓住企业急需资金的机会,与企业签订更有利于投资方的对赌合约条款,比如压低企业的股权转让价格等等;基于融资企业的弱势地位,如何在私募股权融资中更好地控制风险?面对上述讨论焦点,本文将从融资方的角度展开有关于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的案例研究分析。碧桂园在每年提供广东省10%的住宅的同时,2007年4月上市后加快了在全国扩张的速度,并不断将其业务模式复制到新市场,如此就难免会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又面临中银香港即将到期的债务压力,碧桂园于2007年10月决定发债融资15亿美元,然而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债务融资未能实现。此种情况下,为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碧桂园选择进行私募股权融资与美林签订对赌协议。事实上,碧桂园为进行私募股权融资,在签订对赌协议时可能存在盲目签订对赌协议或者对赌标准过高的风险,还可能存在对赌标准无法实现或者企业非理性扩张的风险,此外还有管理者短期行为、投资者短期行为以及企业控制权流失的风险;此关于碧桂园在私募股权融资中签订对赌协议的风险因素分析即为全文的核心论述所在。针对以上风险,通过总结碧桂园已经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我们发现碧桂园对于企业控制权流失的风险是控制得较好的,且其在对赌协议签订之后亦有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我们可以从对赌协议签订之前、对赌协议签订之时这两个阶段对企业可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出建议。具体来说,对赌协议签订之前,在评估企业运用对赌协议的必要性方面,融资企业更应谨慎考虑是否一定要选择私募股权融资的方式;准确衡量企业自身实力,也就是应合理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与风险承担能力;对赌协议签订之时,合理设定对赌指标,如果一定要签订对赌协议,就要设置出更合理的对赌标准与对赌筹码,以防止管理层的短期行为、避免加剧企业的非理性扩张;采取重复博弈的对赌形式、在对赌条款中设置除外责任与止损条款。

程磊[7](2017)在《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带动了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深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其中,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P2P网贷模式,以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普惠性等明显优势而迅猛发展,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P2P网贷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金融借贷个性化需求,对传统金融服务中的缺陷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能够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新的投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P2P网贷行业缺乏规范性,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更无完善的监督体系,无法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积极有效的监管,最终导致“跑路”、“倒闭”、“诈骗”、“提现困难”、“非法集资”等问题频繁出现,这对P2P网贷行业的健康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P2P网贷监管的研究以促进我国P2P网贷良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首先通过分析金融风险和监管的含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和监管的概念界定,提出P2P网贷的概念、特点以及风险相关理论。其次总结了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P2P网贷监管的思路,总结其优点与缺陷,提出对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可借鉴和可规避之处。第三,通过深入分析我国P2P网贷的发展现状、风险现状和监管现状,提出我国P2P网贷风险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而分析我国P2P网贷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通过对以P2P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中国P2P网贷风险监管的要点。最后,提出本文的结论以及提出我国P2P监管的相关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针对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风险和监管的基本现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充分分析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P2P网贷风险监管的具体措施:完善P2P网贷相关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P2P网贷综合监管体系、科学化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严格化准入机制、建立经营指标长效机制等等。我国应该充分抓住P2P网贷发展的历史机遇,严格监管、有效监管,促进我国P2P行业的稳健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家[8](2016)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和监管制度层面探讨证券市场风险的成因、度量和对风险控制的对策。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导致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异常波动。本文对此次行情的波动从宏观经济侧面、监管制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理论主要是防止机构投资的风险,而我国的风险防范则要高度重视散户的投资风险。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引出研究问题,并阐明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提出全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及对策。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第2章对前人已有的证券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风险防范、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的文献回顾和评述。第3章从风险定义、风险分类、风险成因三个方面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从引起证券市场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风险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凯恩斯、斯密斯、萨缪尔森的理论探讨了政府是否应该干预证券市场。最后运用道德风险理论、货币面纱理论及最后贷款人理论来分析政府救市的必要性。第4章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检验宏观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外部冲击对我国故事压力风险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政策因素做了四种分类,在原有CSSI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探讨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自身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在2007年和2015年经历的两次异常波动进行分析。其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创新及过度杠杆化、政策层面的过度推动、监管部门政策的失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及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等。最后对股灾暴露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股灾给宏观经济层面带来的影响做了进一步探讨。第6章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体系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提炼。同时将国际上曾经发生的过得股灾按照杠杆驱动型、经济泡沫型、热钱、汇率引致型进行分类探讨。第7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对策。本章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总总问题。综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需采取的监管方式和对策做出的思考。首先在制度层面上需要优化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涨跌停板制度、发行及退市制度。同时需要解决“一行三会”监管模式存在的监管真空,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及降低创业板高估值。最后在金融环境层面需要防止违规杠杠资金进入股市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吴雪婷[9](2016)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不仅面对国内竞争,也面对国际竞争。如何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并且促进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人才的竞争,各高校纷纷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应当承认,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超常规的措施重金挖掘高层次人才在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有些高校对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在待遇、福利、科研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产生一些矛盾,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有些高校花重金引进人才,购置大量仪器设备,引进人才不能适应该校文化,一走了之,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使高校声誉和无形资产受损。凡此种种证明高层次人才引进对高校是存在风险的。什么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风险有哪些类别,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防控风险的产生,使得高层次人才引进真正发挥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是高校急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由于高等学校具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重职能,所以,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不只是对高校产生负面影响,对高层次人才自身、学生个体,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是指因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不确定性给社会、组织及个人带来的损害。社会方面可能产生“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组织方面可能造成人岗不匹配、校内人才流失、引进人才再次流失,影响了组织的忠诚度和凝聚力,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个人方面可能产生高层人才不能融入高校文化、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基础、高校对其重引进轻培养,影响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同时,作为高层次人才所教导的学生,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突然离职或者其道德品质不良,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篇幅有限,本文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定位为高校,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通过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操作程序上面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造成了一些风险。因此,本文主要是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操作程序上存在的一些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文章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表现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主要是人岗匹配风险、校内人才流失风险、人才道德风险和人才效益风险。其次,由于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引进,而是有效使用,所以引进工作是从招聘到使用到培养到管理的整个过程。文章按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招聘阶段和管理阶段的整体工作顺序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部分高校在招聘工作中主要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前期引进工作不到位,在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激励机制不完善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第三,文章结合前文对风险类别和风险因素的分析,通过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最后,文章尝试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包括树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战略理念、完善人才甄选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在经济发展转型期间,在国务院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社会作用及影响力加大,高校之间对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本文主要从社会、高校和个人的综合层面上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的防控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

史嫣洁[10](2016)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供应链融资,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模式,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对参与各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违约风险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控压力巨大。如何有效控制业务发展中的各项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在钢贸行业的信贷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吸取教训并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该业务的信贷风险控制。本文从介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入手,包括其含义、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运作模式及主要产品,分析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特点及成因,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进而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控制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总结该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六个模块要点,基于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设计了贷前、贷中及贷后的风险控制具体步骤,并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体系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实践进行了应用研究与审视,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考。这对于从操作层面夯实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利用银行资金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风险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利用银行资金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成本与效率的影响
        1.2.2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1.2.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1.2.4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概念剖析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2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3 三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2.1.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形式辨析
    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学解释
        2.2.1 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的启示
        2.2.2 金融创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上的阐释
        2.2.3 资产专用性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素配置的解释
        2.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隐含的制度变迁供求关系探析
    2.3 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3.1 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
        2.3.2 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2.3.3 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2.4 后危机时代综合经营监管理论探究
        2.4.1 更为严格的综合经营市场准入监管
        2.4.2 综合经营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
        2.4.3 综合经营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3.1.1 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3.1.2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与立法设计
        3.1.3 英国银行母公司发展的背景与利弊
        3.1.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3.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
        3.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3.2.3 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
        3.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
    3.3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3.3.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承担的内部经营压力
        3.3.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3.3.3 牌照资质差异导致经营局限性与业务深度不够
        3.3.4 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3.3.5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3.3.6 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来源、成因与传导路径
    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一般来源与特征
        4.1.1 信用风险的来源
        4.1.2 市场风险的成因
        4.1.3 操作风险的来源与表现
        4.1.4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与差异
        4.1.5 声誉风险的传导路径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的表现形式
        4.2.1 代理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2 委托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3 自营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特殊风险成因与传导路径
        4.3.1 利益冲突风险的生成途径
        4.3.2 风险传递的主要途径与运行机制
        4.3.3 资本重复计算的动因与实现路径
        4.3.4 透明度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4.3.5 内部交易造成风险集中的基础与传导路径
    4.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4.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分解分析
        4.4.2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差异
        4.4.3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基于波动性风险理论的银行业收入构成波动性分析
        5.2.1 银行业收入构成与波动状况
        5.2.2 银行业收入波动性分析设计
        5.2.3 样本总体收入波动性分析结果
    5.3 资产组合理论框架下的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
        5.3.1 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设计
        5.3.2 样本个体收入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5.4.1 研究设计
        5.4.2 变量选取
        5.4.3 模型设定
        5.4.4 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6.1.2 导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6.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6.2.1 大型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路径
        6.2.3 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6.2.4 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6.3 公司治理框架与组织结构的优化
        6.3.1 强化董事会职能与利益制衡机制
        6.3.2 确立风险管理层级和运行流程
        6.3.3 导入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文化
    6.4 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构建
        6.4.1 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6.4.2 建立会计并表与风险并表双重管理机制
        6.4.3 设置差异化的“防火墙”制度
    6.5 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实施步骤
        6.5.1 确立组织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6.5.2 开发风险识别与监测工具
        6.5.3 设计风险度量与评估程序
        6.5.4 规范风险控制与报告路径
    6.6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6.1 确立监管架构与监管主体
        6.6.2 设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6.6.3 明确市场准入与股东标准
        6.6.4 设置业务资格与范围限制
        6.6.5 确立市场化退出要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7.1 补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
        7.1.1 风险防范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欠缺
        7.1.2 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
        7.1.3 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7.1.4 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存在局限性
        7.1.5 风险防范自律机制发挥不足
    7.2 应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带来的监管挑战
        7.2.1 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7.2.2 多头监管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7.2.3 信息协调与并表监管机制不完备
        7.2.4 对金融集团控股股东存在监管缺位
    7.3 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全面认识
        7.3.1 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影响的重新认识
        7.3.2 对不同组织形式风险差异的辨识
        7.3.3 提高对银行集团风险隐患的重视程度
    7.4 增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
        7.4.1 建立防范利益冲突风险的“中国墙”制度
        7.4.2 控制内部交易造成的风险集中
        7.4.3 强化自律性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
    7.5 提高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7.5.1 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与补充能力
        7.5.2 以并表管理为基础防范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7.5.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7.6 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
        7.6.1 夯实立法基础与监管标准
        7.6.2 持续革新监管工具
        7.6.3 利用市场力量约束利益冲突的发生
        7.6.4 建立法人防火墙与业务防火墙“双墙制度”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内蒙古专项债务及其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1.3.2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务
        1.3.3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风险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财政分权理论
        2.1.2 公债理论
        2.1.3 预算约束理论
        2.1.4 公共风险理论
    2.2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一般分析
        2.2.1 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必要性
        2.2.2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专项债的特殊性
第3章 内蒙古专项债务现状
    3.1 内蒙古专项债务规模
        3.1.1 专项债务限额
        3.1.2 专项债务余额
        3.1.3 专项债务发行规模
        3.1.4 专项债务本息偿还规模
        3.1.5 内蒙古专项债务的相关指标
    3.2 内蒙古专项债务的结构
        3.2.1 品种结构
        3.2.2 期限结构
        3.2.3 利率结构
    3.3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管理机制
        3.3.1 专项债务发行管理
        3.3.2 专项债务资金使用管理
        3.3.3 专项债务偿还管理
        3.3.4 专项债务预算管理
第4章 内蒙古专项债务的风险因素分析
    4.1 内蒙古专项债发行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
        4.1.1 新增专项债务不能满足融资需求
        4.1.2 债券发行受市场化约束不足
        4.1.3 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4.2 内蒙古专项债务资金使用中的不确定因素
        4.2.1 内蒙古专项债务资金使用投向不清晰
        4.2.2 内蒙古专项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4.3 内蒙古专项债务偿还的不确定性因素
        4.3.1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不稳定
        4.3.2 专项债务偿债来源稳定性差
    4.4 内蒙古专项债务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4.4.1 内蒙古专项债务的预算约束不到位
        4.4.2 内蒙古专项债务监管制度不完善
第5章 内蒙古专项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5.1 内蒙古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
        5.1.1 内蒙古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
        5.1.2 内蒙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规模
    5.2 内蒙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2.2 影响内蒙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实证分析
    5.3 内蒙古专项债务风险的分析
        5.3.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波动
        5.3.2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对专项债务的保障
        5.3.3 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务的保障
第6章 美国市政债风险防范的经验借鉴
    6.1 美国市政债的运行机制
        6.1.1 发行方式
        6.1.2 募集资金用途和偿债来源
        6.1.3 市政债券偿还的风险控制
    6.2 美国市政收益债与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比较
        6.2.1 发行管理的比较
        6.2.2 发行规模的比较
        6.2.3 偿债来源的比较
    6.3 美国市政债对我国防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风险的启示
        6.3.1 完善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
        6.3.2 市场化的约束机制
        6.3.3 偿债准备金制度
第7章 内蒙古专项债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地方债管理机制
        7.1.1 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
        7.1.2 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市场化机制
        7.1.3 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
    7.2 完善内蒙古专项债务发行及使用管理
        7.2.1 明确项目收益专项债对应项目的公益性和收益性
        7.2.2 进一步丰富专项债的品种和期限
        7.2.3 优化专项债务结构
    7.3 健全内蒙古专项债务使用及偿还机制
        7.3.1 提高专项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7.3.2 构建多元化偿还方式
        7.3.3 健全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偿债基金管理制度
    7.4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监督体系和相关制度
        7.4.1 加强地方政府债信用评级的秩序监管
        7.4.2 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违约的处理办法
        7.4.3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运作模式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相关研究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基础理论
    2.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定义和优势
        2.1.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定义
        2.1.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优势
    2.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分类
        2.2.1 公司型和契约型
        2.2.2 权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
        2.2.3 封闭型和开放型
        2.2.4 公募型和私募型
    2.3 租赁住房REITs实施可行性
        2.3.1 我国租赁住房现状
        2.3.2 我国租赁住房实施REITs的作用
3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案例介绍
    3.1 保利地产公司概况
    3.2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融资背景
        3.2.1 外部环境分析
        3.2.2 内部环境分析
    3.3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概况
4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案例研究
    4.1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运作模式
        4.1.1 REITs的参与主体
        4.1.2 基础资产池
        4.1.3 REITs产品结构
        4.1.4 REITs发行和退出机制
        4.1.5 物业资产和REITs后续管理
    4.2 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绩效研究
        4.2.1 市场绩效
        4.2.2 财务绩效
        4.2.3 非财务绩效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5.3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研究 ——以丽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理论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路径依赖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及管控现状
    3.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
        3.1.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风险
        3.1.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风险
        3.1.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外部风险
        3.1.4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效率风险
    3.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的一般观点
        3.2.1 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划分
        3.2.2 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竞争的激励
    3.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有风险管控举措
        3.3.1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3.3.2 分类处置存量债务
        3.3.3 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事业
    3.4 丽水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管控实践
        3.4.1 丽水市政府性债务管控落实情况
        3.4.2 丽水市政府性债务管控成效现状
    3.5 需进一步剖析解决的问题
        3.5.1 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不足
        3.5.2 隐性负债增长依然难以遏制
        3.5.3 缺少自主稳定还债资金来源
        3.5.4 债务资金来源仍旧集中在银行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问题分析
    4.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政策体系分析
        4.1.1 政策内容不明确导致象征性和选择性执行
        4.1.2 政策设计不完善导致替换性执行
    4.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分析
        4.2.1 多维考核下地方官员缺少债务治理激励
        4.2.2 部分地方政府缺少自主债务治理能力
        4.2.3 银行对地方政府业务存在路径依赖
        4.2.4 国有银行分权视角下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4.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外部环境分析
        4.3.1 地方政府的发展建设工作压力依然巨大
        4.3.2 地方政府债券的定价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5.1 优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5.1.1 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披露制度
        5.1.2 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5.1.3 优化政府决策和考核机制
    5.2 提升地方政府综合偿债能力
        5.2.1 扩充财政收入来源
        5.2.2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5.2.3 进一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
        5.2.4 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投资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源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金融发展权与农业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2.1 金融发展权衍生的五维逻辑度量
        2.1.1 金融发展权衍生的理论起点:人权与发展权维度分析
        2.1.2 金融发展权衍生的外在动力:金融发展维度分析
        2.1.3 金融发展权衍生的内在动因:利益发展维度
        2.1.4 金融发展权衍生的物化归因:资源发展维度分析
        2.1.5 金融发展权衍生背景归结:金融分权与赋权维度分析
    2.2 金融发展权法理内涵的厘定与结构展开分析
        2.2.1 金融发展权主体结构初释
        2.2.2 金融发展权客体识别
        2.2.3 金融发展权权义内容分析
    2.3 农业科技金融基本理论
        2.3.1 农业科技特殊性分析
        2.3.2 农业科技金融概念界定与必要性分析
        2.3.3 农业科技金融与金融发展权契合性分析
    2.4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的理论基础
        2.4.1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学理论基础
        2.4.2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经济学理论基础
        2.4.3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社会学理论基础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的现状考量
    3.1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及运行现状
        3.1.1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主要政策法律法规梳理
        3.1.2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的风险防范
        3.1.3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的配套保障
        3.1.4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的环境系统
    3.2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基于实证调查结果
        3.2.1 农业科技金融界定不清,立法缺乏体系化
        3.2.2 农业科技金融制度运行过程中金融发展权缺失
        3.2.3 农业科技金融中政府宏观调控缺乏协同机制
        3.2.4 农业科技金融配套制度要素供给不足
    3.3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发展理念缺失
        3.3.2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权利理念缺失
        3.3.3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发展方式缺乏机制化、制度化、生态化考量
        3.3.4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中利益矛盾与失范
第四章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4.1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4.1.1 美国多元、多层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4.1.2 德国合作性与政策性金融为主的法律制度体系
        4.1.3 以色列政府引导型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4.1.4 日本银行主导型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4.1.5 韩国政策型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4.2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4.2.1 政府科学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运作
        4.2.2 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
        4.2.3 健全的金融生态系统
        4.2.4 金融公平与弱势群体保护等金融发展权理念融入
第五章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完善
    5.1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5.1.1 农业科技金融利益权利化原则
        5.1.2 农业科技金融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
        5.1.3 农业科技金融实质公平与效率共进原则
        5.1.4 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原则
        5.1.5 农业科技金融环境生态化原则
    5.2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宏观法律制度
        5.2.1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宪法制度
        5.2.2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行政法制度
        5.2.3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经济法制度
    5.3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重点法律制度微观选择
第六章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保障
    6.1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保障机制
        6.1.1 农业科技金融协调联动机制
        6.1.2 农业科技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6.1.3 农业科技金融“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6.1.4 农业科技金融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6.1.5 农业科技金融绿色开放机制
    6.2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环境保障
        6.2.1 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经济环境
        6.2.2 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文化环境
        6.2.3 农业科技金融法律制度运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研究访谈提纲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6)碧桂园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框架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私募股权融资研究
    2.2 对赌协议的应用研究
    2.3 文献简评
第三章 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及其风险理论分析
    3.1 私募股权融资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3.1.1 私募股权融资的内涵
        3.1.2 私募股权融资的发展现状
    3.2 对赌协议的内涵
        3.2.1 对赌协议的理论基础
        3.2.2 对赌协议的三大要素
    3.3 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的必要性与运用现状
        3.3.1 对赌协议能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
        3.3.2 对赌协议能促进企业高速发展并有效激励企业管理层
        3.3.3 运用对赌协议的必要性小结
        3.3.4 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的运用现状
    3.4 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的风险
        3.4.1 盲目签对赌协议
        3.4.2 对赌标准过高
        3.4.3 对赌标准无法实现
        3.4.4 加剧企业非理性发展
        3.4.5 投资者短期行为
        3.4.6 企业控制权流失
第四章 碧桂园签订对赌协议背景及基本情况分析
    4.1 碧桂园简介
    4.2 引入私募股权历程
    4.3 对赌协议适用性
    4.4 对赌协议内容
        4.4.1 可转换债券协议
        4.4.2 对赌协议
第五章 碧桂园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的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5.1 风险分析
        5.1.1 碧桂园盲目签订对赌协议
        5.1.2 碧桂园对赌标准过高
        5.1.3 碧桂园对赌标准无法实现
        5.1.4 加剧碧桂园非理性扩张
        5.1.5 碧桂园管理层的短期行为
        5.1.6 投资方的短期行为
        5.1.7 碧桂园控制权流失
        5.1.8 风险分析小结
    5.2 建议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5.2.1 碧桂园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5.2.2 对赌协议签订之前的风险控制建议
        5.2.3 对赌协议签订之时的风险控制建议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启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P2P网贷风险与监管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2.1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2.1.1 金融风险的含义
        2.1.2 金融监管的含义
    2.2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2.2.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界定
        2.2.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3 P2P网贷的相关理论
        2.3.1 P2P网贷的概念界定
        2.3.2 P2P网贷的特点
        2.3.3 P2P网贷风险及其监管的界定
3 欧美P2P网贷风险与监管的经验借鉴及对中国的启示
    3.1 欧洲国家P2P网贷监管探索
        3.1.1 欧洲国家P2P网贷综述
        3.1.2 欧洲国家P2P网贷监管模式及特点
    3.2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探索
        3.2.1 美国P2P网络借贷综述
        3.2.2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模式及特点
    3.3 欧美国家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对中国的启示
        3.3.1 可借鉴之处
        3.3.2 可规避之处
4 中国P2P网贷风险与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中国P2P网贷风险与监管的现状
        4.1.1 中国P2P网贷的发展现状
        4.1.2 中国P2P网贷的风险现状
        4.1.3 中国P2P网贷的监管现状
    4.2 中国P2P网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地域分布集中
        4.2.2 贷款余额较大
        4.2.3 综合收益率普遍不高
        4.2.4 投资期限较短
        4.2.5 生命周期差距大
        4.2.6 注册资本较少
        4.2.7 股东背景较复杂
    4.3 中国P2P网贷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P2P网贷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4.3.2 P2P网贷监管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
        4.3.3 P2P网贷监管技术手段需继续强化
        4.3.4 缺乏P2P网贷监管综合体系的构建
5 中国P2P网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指标的选取
        5.1.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5.2.1 变量设定
        5.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3 P2P网贷风险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4.1 回归方法的选择
        5.4.2 拟合优度与统计量检验
        5.4.3 T检验
    5.5 回归结果分析
        5.5.1 回归结果
        5.5.2 回归结果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构建P2P网贷综合监管体系
        6.2.2 进一步完善P2P网贷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2.3 严格准入机制并建立经营指标长效监督机制
        6.2.4 依托信息系统提高P2P网贷监管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股市市场风险度量理论
        2.1.2 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
        2.1.3 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2.1.4 证券市场和金融风险的演化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股市市场风险度量
        2.2.2 证券市场风险防范
        2.2.3 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3章 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
    3.1 基本理论
        3.1.1 证券市场风险的宏观定义
        3.1.2 证券市场风险的分类
    3.2 证券市场风险的成因理论
    3.3 证券市场失灵风险防范理论
    3.4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理论
    3.5 政府救市理论
第4章 证券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及预警实证分析
    4.1 证券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
        4.1.1 市盈率
        4.1.2 广义货币(M2)增长率
        4.1.3 股票波动率
        4.1.4 高额市场交易总量
    4.2 股市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
        4.2.4 模型检验
        4.2.5 模型预警响应结构
    4.3 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含政策影响的股市压力指数模型构建
        4.3.2 政策因素的分类
        4.3.3 关于政策影响的研究假设
        4.3.4 政策影响模型实证研究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程及主要风波的反思
    5.1 我国证券市场历史演进
        5.1.1 历史背景
        5.1.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5.2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的主要风波及影响
        5.2.1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的主要风波
        5.2.2 股灾过程中发生的三次冲击
        5.2.3 股灾带来的影响
        5.2.4 造成2015年股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5.3 股灾暴露出来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5.3.1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加剧风险
        5.3.2 制度性缺陷导致股市运行效率低
        5.3.3 政府监管职能偏差
        5.3.4 信息公开化程度低
第6章 海外证券市场风险防范比较与借鉴
    6.1 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6.1.1 欧盟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6.1.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6.1.3 美国和德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
        6.1.4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6.1.5 美国证券业非政府组织监管体系
        6.1.6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6.1.7 美国受害者司法救济监管层次
        6.1.8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6.1.9 美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
        6.1.10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6.2 海外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6.2.1 市场断路措施与暂停交易
        6.2.2 涨跌幅限制措施
        6.2.3 限速交易
        6.2.4 专家或市场中介人调节
    6.3 海外政府的救市措施
        6.3.1 杠杆驱动型股灾
        6.3.2 经济泡沫型股灾
        6.3.3 热钱、汇率引致型股灾
        6.3.4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第7章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7.1 宏观层面风险防范
    7.2 证券市场交易环节风险防范
    7.3 优化金融环境层面的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层次人才
        (二)人才引进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
第二章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表现及成因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表现
        (一)人岗匹配风险
        (二)校内人才流失风险
        (三)人才道德风险
        (四)人才效益风险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高层次人才招聘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二)高校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成功案例一
        (一)案例综述
        (二)案例分析
    二、成功案例二
        (一)案例综述
        (二)案例分析
    三、失败案例
        (一)案例综述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
    一、树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战略理念
        (一)紧密结合学科规划目标树立“使用是第一位”的观念
        (二)树立引进与培养共同推进的引才观念
    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管理的配套机制
        (一)完善人才甄选机制
        (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三)完善人才考核机制
附件A:“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录一: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供应链融资业务概述
    2.1 供应链融资的涵义
        2.1.1 供应链
        2.1.2 供应链融资
    2.2 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模式的比较
        2.2.1 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2.2.2 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
    2.3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作模式及产品
        2.3.1 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类
        2.3.2 下游经销商——预付款类
        2.3.3 通用类产品——存货融资
第三章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3.1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的含义
    3.2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的特点
    3.3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的成因
        3.3.1 供应链行业风险
        3.3.2 核心企业经营风险
        3.3.3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
        3.3.4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3.3.5 物流及资金流风险
        3.3.6 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3.4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面临的挑战
        3.4.1 经济金融形势不容乐观,供应链行业风险加剧
        3.4.2 企业违约风险上升,客户甄别更需谨慎
        3.4.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信贷风险管控成本较大
    3.5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3.5.1 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需要
        3.5.2 实现业务稳健发展的需要
        3.5.3 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
第四章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实施
    4.1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4.1.1 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4.1.2 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管控的原则
        4.1.3 坚持全流程监控、动态调整的原则
    4.2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模块要点
        4.2.1 业务对象准入标准
        4.2.2 融资额度及品种
        4.2.3 担保管理
        4.2.4 “四流”监控
        4.2.5 第三方监管
        4.2.6 风险预警与退出机制
    4.3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实施步骤
        4.3.1 贷前调查准入阶段风险控制步骤
        4.3.2 贷中用信审查阶段风险控制步骤
        4.3.3 贷后风险管理阶段风险控制步骤
    4.4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构建
        4.4.1 实现总分行垂直独立风险管理架构
        4.4.2 构建供应链融资集中作业平台
第五章 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实践应用
    5.1 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概况
    5.2 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实践
        5.2.1 基于信贷业务流程的主要风险控制步骤
        5.2.2 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现况
        5.2.3 应用实践评价
    5.3 完善农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考
        5.3.1 组建专业化风控人才队伍
        5.3.2 探索实行供应链融资专营支行模式
        5.3.3 加快建设农行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高校利用银行资金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风险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 郑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2]内蒙古专项债务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 其格乐.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3]保利地产租赁住房REITs运作模式及绩效研究[D]. 戚媛琳.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研究 ——以丽水市为例[D]. 叶芷豪. 西北大学, 2018(02)
  • [5]基于金融发展权的农业科技金融法律问题研究[D]. 孙富博.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碧桂园私募股权融资中对赌协议风险控制研究[D]. 邱颖萍.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D]. 程磊.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8]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 国家. 辽宁大学, 2016(02)
  • [9]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管理研究[D]. 吴雪婷.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10]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史嫣洁. 苏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高校利用银行资金非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