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膜侧沟垄盖栽培技术

玉米膜侧沟垄盖栽培技术

一、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骏奇[1](2018)在《宁夏同心旱地玉米滴灌水肥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宁夏同心旱地干旱缺水、蒸发强烈以及大田玉米种植中灌溉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的瓶颈问题,在宁夏同心县国家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与覆盖方式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不同覆膜方式与种植方式开展滴灌玉米种植对比试验,设置膜下浅埋式滴灌(UF)、膜侧浅埋式滴灌(FS)、无膜浅埋式滴灌(NF)、无膜地表滴灌(CK)4种对比处理种植双行靠地膜玉米,观察各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试验,研究膜侧浅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S1(160m3/667m2)、S2(190m3/667m2)、S3(220m3/667m2)、S4(250m3/667m2)四个灌水水平和 F1(N-P2O5-K2O:60-30-30kg/hm2)、F2=2F1、F3=3F1 和 F4=4F1 四个施肥水平以及一个高水无肥对照组S4F0(CK),研究不同水平水肥配比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覆膜处理15 cm深度土壤平均温度比无膜处理提高2.4 ℃,日间气温差距最明显时段出现在14:00—16:00,最大温差为2.7 ℃,温度对苗期影响最为显着;UF出苗率相比较FS、NF、CK分别提高了 1.9%、5.1%、5.3%;FS生育期相比UF、NF、CK分别缩短了 2d、4d、5 d;各处理产量比较为 FS>UF>NF>CK,最高的 FS(1.21 t/hm2)比 CK(1.06 t/hm2)高出 12.9%;FS处理(膜侧浅埋式滴灌)为最适宜的宁夏同心玉米节水灌溉方式;(2)高水高肥水平玉米根系在浅层土壤(20—40 cm)生长较为旺盛,在40—60 cm 土层S2、S3处理下玉米根系比S4处理更为发达。旱地膜侧滴灌玉米根系吸水作用强烈的部分主要分布在20—60 cm 土层,灌溉水分湿润深度基本保持在0-80 cm 土层;(3)低肥水平(N-P205-K20:60-30-30 Kg/hm2)的玉米产量最低,最大值为8.85 t/hm2(S4F1),不适宜在旱地玉米种植中应用。高水处理S4(250 m3/667m2)与中高肥处理F3(N-P205-K20:180-90-90 Kg/hm2)配比下旱地膜下滴灌玉米产量最高;(4)S1F4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3.65 kg/m3),但产量仅为9.08 t/hm2,比产量最高的处理S4F4(11.16 t/hm2)减产18.6%(2.08 t/hm2);而产量最高的S4F4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仅为2.56kg/m3,只达到S1F4处理的70%;因此,单纯追求高产量或者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做法均无法满足旱地滴灌玉米现代化节水灌溉的要求。

焦炳忠[2](2017)在《宁夏扬黄灌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宁夏扬黄灌区大田玉米水肥利用率低、滴灌投入高、劳动强度大等实际问题,本研究在国家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同心县王团镇)进行试验,共设置9种不同灌溉模式组合,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膜侧滴灌、膜下滴灌、露地滴灌)与灌溉定额(160、200、240 m3/667m2)对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分布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扬黄灌区玉米膜侧节水灌溉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筛选出最佳节水技术模式,为扬黄灌区玉米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对比试验,不同灌溉模式组合对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膜侧滴灌种植玉米生育期时长、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最佳。不同灌水定额和种植模式处理的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膜侧滴灌低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85kg/m3(产量为686.94kg/667m2),露地滴灌高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低,为1.96 kg/m3(产量为657.33 kg/667m2)。膜侧滴灌高水量产量最高,为728.79 kg/667m2,但水分生产效率仅为2.31 kg/m3,说明产量高,水分生产效率不一定最高。膜侧滴灌种植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其他灌溉技术,是宁夏扬黄灌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定额为160 m3的玉米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节水增效明显,可作为当地较适宜的灌溉制度。2、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随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灌溉定额下,苗期膜下滴灌种植和膜侧滴灌种植模式0-20 cm 土壤含水率比露地滴灌种植分别高9.80%和13.6%;拔节期20-40 cm 土层深度膜侧滴灌种植与膜下滴灌种植的土壤含水率比露地滴灌种植分别高5.00%和3.80%;抽雄期膜侧滴灌种植模式比其他两种种植模式20-40 cm 土壤含水率分别高1.58%和4.68%;灌浆期膜侧滴灌种植模式比其他两种种植模式20-40 cm土壤含水率分别高0.20%和2.53%,说明膜侧滴灌种植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根系吸水层的土壤含水率。3、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玉米膜侧节水灌溉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Jensen模型符合玉米生长需水规律,模拟值与实测值高度吻合,模拟精度较高。对Jensen模型参数进行F显着性检验,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S=0.06),预测出的产量比较精确。该模型可作为宁夏扬黄灌区膜侧双行靠滴灌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宁夏扬黄灌区玉米优化灌溉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江爽[3](2016)在《玉米膜侧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就是将玉米栽培在地膜的两侧。即是用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宽行盖膜,在膜的两侧窄行种植玉米。该技术具有集雨抗旱、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省工省力、抗倒伏、苗齐苗壮、早熟高产等作用。

解文艳[4](2015)在《旱作褐土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褐土耕地面积达286.1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4.9%,对全省农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褐土大多数分布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的雨养农业区域,干旱是旱作褐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已成为旱作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覆盖耕作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对土壤进行保护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采取少免耕、深松、辅之以覆盖措施,实现对旱地土壤环境因子水肥气热的调控,从而达到土壤环境质量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本论文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0-08-03)、“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2BAD09B01-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等项目为依托,基于2008-2014年在山西省寿阳县国家旱作农业科技攻关试验区进行的连续定点定位试验,通过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渗水地膜覆盖(S)、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普通地膜覆盖(P)、秸秆覆盖(J)和传统平作为对照(CK)6种不同覆盖耕作措施下的系列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覆盖耕作措施条件下土植界面水、肥、气、热状况及其节水增产效应,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同覆盖耕作措施的聚墒抑蒸效应各异,土壤水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060cm,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储水量的差异逐渐变小。PJ和P处理060cm、0200cm土层的集雨保墒效果最好,其次为J处理,最后为SJ和S处理。PJ、P、J、SJ和S处理060cm土层6年平均贮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12.71、9.78、8.03、3.43mm和2.66mm;0200cm土层6年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38.03、23.45、16.91、20.96mm和15.17mm,分别提高了8.8%、5.5%、3.9%、4.9%和3.5%。不同覆盖处理土壤贮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在不同降水年份,PJ、P处理均能显着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从对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来看,覆膜和覆盖秸秆具有明显的提墒保墒效果,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后,可促使深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水贮墒于土壤上层的作用,同时,覆盖保墒后使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动幅度缩小,呈相对稳定状态,在干旱时,可相对减缓干旱程度,而在水涝时,根区湿度也不太大,有利于稳产高产。2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地温的影响各异。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的增温效应,秸秆覆盖的调温效应,即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低温时具有“保温效应”。模拟了不同覆盖耕作措施下土壤5cm处土壤温度在1日内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确定了不同覆盖耕作措施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表征时刻,分析了地温最大日变幅随时间和土壤剖面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处理剖面地温最大日变幅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二者之间可以用指数方程式表示。分析了地温季节变化特征。在春玉米全生育期内,S、SJ、P和PJ处理的“增温效应”和J处理的“调温效应”呈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趋势,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小。3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覆盖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大,对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J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SJ和PJ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S和P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变化。覆盖各处理可增加土壤耕层有效磷、缓效钾、碱解氮养分的含量。J处理增加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其余覆盖处理耕层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土壤酶的活性对土壤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各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尽一致。不同降水年型,地表覆盖均能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但其累积深度有所不同;干旱年份,地表覆盖处理增加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丰水年,地表覆盖处理增加了深层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甚至部分肥料氮已被淋洗到玉米根区以外。4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及组合处理均能使玉米生育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但生殖阶段延长,有利于玉米籽粒固形物累积;同时,覆膜后因玉米生育前期地温升高,作物出苗较裸地提前,冠层发育迅速,LAI和干物质明显增加。秸秆覆盖处理各个生育期较对照均推迟,随着气温升高,拔节期后LAI和干物质及株高逐渐赶上并超过裸地。干物质变化趋势与LAI一致。不同覆盖耕作处理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p<0.05)。覆盖与不覆盖间产量相差2.9516.13t/hm2,覆盖处理增产率达到5.29%28.93%。不同覆盖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J>S>PJ>P>J>CK。不同覆盖耕作处理提高了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效率。不同降水年型,基本表现为S和SJ处理WUE和PUE最高,P和PJ处理次之,J处理最低。S和SJ处理纯收益最高,J处理次之, P和PJ处理最低。J、P、PJ、S、SJ处理6年平均节水效益较CK分别增加了52.76、157.76、183.30、230.60、252.19元/hm2。合理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组合使用,可以有效克服各自缺点,对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有明显效果。在本研究所有试验处理中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处理增产幅度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蓄水保水效果较好,渗水地膜覆盖(S)处理的各项指标要低于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但没有显着差异,且两者的纯效益和节水效益最高。秸秆覆盖(J)蓄水保水、增产、水分利用效率低于普通地膜覆盖与秸秆(PJ)、普通地膜覆盖(P)处理,但显着高于对照,且节约覆盖地膜投资和用工,纯效益好,还没有环境污染。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渗水地膜覆盖(S)、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和秸秆覆盖(J)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赵红梅[5](2013)在《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与水分运行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0—2012连续两年在山西农业大学旱地小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的蓄水保墒效果;为高效利用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蓄纳的深层水分,研究了基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不同播种方式对0—300cm(以20cm为一土层)土壤蓄水量、植株农艺性状、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深翻模式基础上覆盖调控技术对0—300cm(以20cm为一土层)土壤蓄水量、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新技术,为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达50%以上,显着提高了降水潜在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可提高播前0—300cm(以20cm为一土层)各土层土壤蓄水量,尤其是深层土壤蓄水量,麦收后30d深翻模式、深松模式分别可提高播前80200cm、40—200cm土壤蓄水量达10%和12%以上;麦收后60d深松模式可提高80—180cm土壤蓄水量达11%以上;可显着提高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深松模式高于深翻模式,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效果较好。“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全膜覆盖技术又使播前0300cm土壤蓄水量增加达8.48%。“·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深松模式基础上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宽幅精播、条播可显着提高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效果较好。在“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全膜覆盖技术可增加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可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总之,“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高效利用休闲期降水,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深松模式效果较好;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覆盖技术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且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2、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对植株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显着提高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基础上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方式均较沟播、宽幅精播、条播可提高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吸氮量和出苗—拔节、开花—成熟阶段吸氮量所占比例,花前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及氮素生产效率,以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在“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全膜覆盖技术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且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好于沟播、条播。总之,“三提前”蓄水保墒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可促进植株氮素的积累及运转;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覆盖技术对氮素积累有较大的调控效应,且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有利于氮素的吸收。3、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深松模式高于深翻模式,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深翻模式、深松模式分别可增产30.23%和35.06%;麦收后60d分别增产27.68%和30.27%。“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基础上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分蘖、穗数及产量,以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效果较好。“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全膜覆盖技术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在全膜覆盖基础上采用膜际条播方式较常规条播可增产21.69%。总之,“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优化产量构成,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深松模式效果较好;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方式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了产量;深翻模式基础上全膜覆盖技术配套膜际条播方式可获得高产。4、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对淀粉形成、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深松模式较深翻模式可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量。“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基础上采用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方式可提高灌浆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以深松模式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深松模式较深翻模式降低了花后旗叶哺氨酸含量、花后5—15d籽粒脯氨酸含量,提高了花后旗叶GS活性和花后5—10d籽粒GS活性,降低了花后5—10d旗叶GDH活性和花后5—15d籽粒GDH活性。“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基础上采用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方式降低了花后旗叶脯氨酸含量和花后5—15d籽粒脯氨酸含量,提高了花后旗叶和籽粒GS活性,降低了花后旗叶和籽粒GDH活性,以深松模式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可显着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除球蛋白外)、蛋白质产量,深松模式高于深翻模式,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d效果较好。“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基础上采用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可提高除球蛋白外其余蛋白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可显着提高沉降值、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以深松模式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在“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全膜覆盖技术有利于蛋白质积累,全膜覆盖技术基础上采用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总之,“三提前”蓄水保墒深松模式促进了淀粉积累;有利于蛋白质形成,提高了籽粒品质,在此基础上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效果较好;深翻模式基础上全膜覆盖技术对籽粒蛋白质形成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且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有利于提升品质。综上所述,“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和深松模式配套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方式可高效利用休闲期和生育期降水,将自然降水最大程度的蓄存于土壤之中,优化产量构成,提高产量,以深松模式配套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效果较好。而深松模式配套膜际条播方式由于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水分环境,在获得高产的同时又促进了蛋白质的积累,最终达到旱地小麦的高产、优质,因此是适合山西旱地小麦种植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此外,“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基础上实施覆盖技术对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在覆盖技术基础上配套膜际条播方式可获得旱地小麦高产、优质。

柴璟,岳云,柴宗文[6](2013)在《甘肃省地膜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地膜覆盖栽培的发展历史入手,对甘肃省地膜覆盖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展开剖析,并指出地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高志强[7](2012)在《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蓄水保墒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是影响旱地小麦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深翻耕蓄水技术、深松耕蓄水技术以及四早三多等传统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以及受到国内外重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时对覆盖保墒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全面分析了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邓文龙[8](2012)在《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旱之年,如何确保玉米不减产,是云南省各级农业行政、技术部门当今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节水效果明显,省工省力,是最有推广潜力的玉米栽培技术。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就是把90厘米地膜覆盖在两行(宽窄行)玉米之间的垄背上,玉米以40厘米的行距、35厘米的塘距播种,每塘保留两粒玉米播在地膜两侧垄沟里。由于该项栽培技术具有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抗

邓文龙[9](2012)在《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连续3年干旱,导致很多地方水库、蓄水坝塘额定或计划的蓄水量严重不足,坝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山区耕地土壤墒情严重缺水。时至5月,全省的春耕生产将全面展开,但很多地方水库、坝塘无

艾治国,赵爽,张玉红[10](2012)在《探析地膜集水技术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膜集水技术在北方玉米的栽培过程中,能够起到使玉米增产增收的好效果。对地膜集水技术做相应介绍,就运用于北方种植玉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地膜集水技术举例进行相应论述。

二、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同心旱地玉米滴灌水肥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覆膜滴灌技术研究
        1.2.2 玉米膜侧种植技术研究
        1.2.3 玉米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1.2.4 水肥相互作用对玉米生育形状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 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土壤
    2.4 植被情况
    2.5 水文情况
第三章 不同灌溉方式与覆盖方式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水肥指标
        3.2.3 指标统计与计算方法
        3.2.4 试验数据处理
    3.3 玉米生育性状分析
        3.3.1 土壤温度及生育期情况
        3.3.2 玉米植株生育指标
    3.4 不同种植方式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
        3.4.1 初始土壤含水率分析
        3.4.2 灌水前土壤含水率分析
        3.4.3 灌水后土壤含水率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膜侧浅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4 测定项目及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灌水施肥对玉米土壤水分的影响
        4.3.2 灌水施肥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4.3.3 灌水施肥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4.3.4 灌水施肥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5 水肥相互作用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6 不同水肥配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7 灌水施肥对玉米灌溉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4.3.8 产量与灌溉水分生产效率线性回归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宁夏扬黄灌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情况
    2.4 土壤情况
    2.5 植被情况
    2.6 水文情况
第三章 不同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扬黄灌区膜侧滴灌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旱作褐土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不同覆盖耕作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
        1.2.2 秸秆覆盖
    1.3 覆盖耕作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 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1.3.2 对土壤温度状况的影响
        1.3.3 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1.4 覆盖耕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1.1 试验站概况
        2.1.2 试验区气候条件
        2.1.3 试验土壤
        2.1.4 供试地膜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3.1 试验区降水特征分析
        3.1.1 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年内年际分配特征
        3.1.2 降水相对变率与变异系数
    3.2 试验期间降水年型的划分
    3.3 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地土壤水分迁移转化的影响
        3.3.1 对全生育期土壤表层含水率的影响
        3.3.2 对各阶段全生育期土壤表层含水率的影响
        3.3.3 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4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3.4.1 正常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4.2 干旱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4.3 丰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4.4 不同降水年型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分层
    3.5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的节水机理
    3.6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的温度效应
    4.1 不同覆盖措施下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4.1.1 土壤温度日变化
        4.1.2 地温最大日变幅
    4.2 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土层地温变化
    4.3 玉米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
    4.4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下田间温度变化规律解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和酶的影响
    5.1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耕层(0~40cm)土壤养分的影响
        5.1.1 对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
        5.1.2 对耕层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1.3 对耕层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5.2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的剖面分布
    5.3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酶的影响
        5.3.1 脲酶
        5.3.2 过氧化氢酶
        5.3.3 磷酸酶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硝态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6.1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6.2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硝态氮年际变化特征
    6.3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剖面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
        6.3.1 干旱年份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剖面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
        6.3.2 丰水年份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剖面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
    6.4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土壤硝态氮在 0~300cm 剖面的累积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7.1 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7.2 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3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7.4 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水肥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的影响
    8.1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8.2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8.3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4 不同覆盖耕作措施对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
        8.4.1 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吸收特点
        8.4.2 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吸收特点
        8.4.3 不同生育时期钾素吸收特点
        8.4.4 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比例
        8.4.5 植株地上部不同部位氮、磷、钾累积量
    8.5 效益分析
        8.5.1 经济效益
        8.5.2 节水效益
    8.6 讨论
    8.7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覆盖耕作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9.2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9.3 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覆盖耕作措施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部分相关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专利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5)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与水分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的蓄水效应研究进展
        1.1 传统耕作技术的蓄水效应研究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蓄水效应研究
        1.3 覆盖保墒栽培技术的蓄水效应研究
    2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2.1 耕作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2.2 覆盖栽培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3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1 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覆盖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对小麦蛋白质及其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耕作技术对蛋白质及其品质的影响
        4.2 覆盖栽培技术蛋白质及其品质的影响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对土壤水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1.1 对休闲期土壤蓄水效应和降水利用状况的影响
        2.1.2 对播前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1.3 对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1.4 对各生育阶段土壤蓄水量及深层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1.5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对氮素运转的影响
        2.2.1 对植株含氮率的影响
        2.2.2 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3 对各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
        2.2.5 对氮效率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0—300 cm土壤水分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0—30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阶段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成熟期节间长度的影响
        2.3 株高及节间长度、株高及节间构成指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叶面积的影响
        2.5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生育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2.6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干物质量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7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植株含氮率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各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5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
        2.6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百公斤吸氮量的影响
        2.7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氮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
        2.1.1 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的影响
        2.1.2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1.3 对蔗糖含量的影响
        2.1.4 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2.1.5 对淀粉积累量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2.2.1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2.2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5 脯氨酸与氮代谢酶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6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氮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7 “三提前”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模式对沉降值和面筋含量的影响
        2.8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沉降值、面筋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分与氮素积累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品质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蓄水量与氮素积累特性的相关分析
        2.1.1 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2.1.2 与花前氮素转运量的相关分析
        2.1.3 与花后氮素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2.2 各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蓄水量与产量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
        2.3 不同生育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蛋白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4 各生育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籽粒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2.5 产量与产量影响因子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覆盖调控技术对土壤水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覆盖调控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1.1 对播前土壤水分的影响
        2.1.2 对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1.3 对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2.1.4 对各生育阶段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2.1.5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 “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覆盖调控技术对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2.2.1 对植株含氮率的影响
        2.2.2 对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3 对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各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5 对氮素运转的影响
        2.2.6 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覆盖调控技术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三提前”蓄水保墒深翻模式覆盖调控技术对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2.4.1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4.2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甘肃省地膜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地膜覆盖栽培的发展历史
2 甘肃省地膜覆盖发展历程
    2.1 试验阶段 (1979年~1985年)
    2.2 起步阶段 (1986年~1995年)
    2.3 创新阶段 (1996年~1999年)
    2.4 集成提升阶段 (2000年~至今)
3 地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8)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要点
    1. 选地、整地。
    2. 选择优种。
    3. 适时铺膜播种。
    4.科学施肥。
    5. 合理密植。
二、田间管理
三、增产增收原因分析
    1. 蓄水保墒。
    2. 增光提温。
    3. 玉米生长健壮。
    4. 省时。

(9)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
2 技术要点
    2.1 选地、整地
    2.2 选用良种
    2.3 适时铺膜播种
    2.4 科学施肥
    2.5 合理密植
    2.6 田间管理
        2.6.1 盖膜
        2.6.2 定苗
        2.6.3 中耕除草
3 增产原因分析
    3.1 蓄水保墒
    3.2 增光提温
    3.3 玉米生长健壮
    3.4 省时

(10)探析地膜集水技术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地膜集水技术的简介
2 运用于北方玉米种植中的地膜集水技术
    2.1 地膜玉米双垄沟栽培技术
    2.2 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

四、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同心旱地玉米滴灌水肥利用效率研究[D]. 李骏奇. 宁夏大学, 2018(01)
  • [2]宁夏扬黄灌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D]. 焦炳忠. 宁夏大学, 2017(02)
  • [3]玉米膜侧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 江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16)
  • [4]旱作褐土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D]. 解文艳.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5]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与水分运行机制[D]. 赵红梅.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1)
  • [6]甘肃省地膜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研究[J]. 柴璟,岳云,柴宗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07)
  • [7]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蓄水保墒技术研究进展[A]. 高志强. 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8]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J]. 邓文龙. 科学种养, 2012(09)
  • [9]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J]. 邓文龙. 云南农业科技, 2012(04)
  • [10]探析地膜集水技术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J]. 艾治国,赵爽,张玉红. 北京农业, 2012(12)

标签:;  ;  ;  ;  ;  

玉米膜侧沟垄盖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