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及控制

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及控制

一、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徐雅楠[1](2021)在《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至2019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监测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声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但我国城市噪声投诉仍居年度环境问题第二位,仅次于大气环境污染,居民对声环境需求仍未满足。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声环境品质,最新标准政策中补充了健康舒适评价内容。由于声环境评价管理体系是以A计权等效声压级限值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反映各类噪声源频域特性的影响,且尚无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噪声影响等级评价研究反映生活量噪声影响程度。为探讨生活量级下各类噪声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程度,改善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噪声影响等级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管理措施和噪声防治优先级提供建议和依据。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实验室条件下的生理心理应激实验测评和模拟分析。本研究利用线上问卷对全国城市居民展开调查,问卷包括五大类30小类典型噪声源类型,引入噪声烦恼度总值作为噪声评价量,综合评价各类噪声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四类实验噪声源类型,分别为汽车行驶声、楼板踩踏声、施工噪声和室外谈话声。并确定了实验高低敏感性分组阈值68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噪声源刺激下生理和心理指标应激反应展开研究,观测指标包含心率变异性、血压和烦恼度,基于与静息状态指标对比,通过聚类分析法构建五等级的噪声-生理和心理噪声影响等级,并对等级中指标评价规律、各类噪声等级结果及高低敏感性差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对低声压级噪声有较为敏感的评价能力;噪声-血压影响等级普遍遵循影响等级随声压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规律,有较好的适用性;噪声-烦恼度影响等级随声压级增强而升高;高敏感组的收缩压、心率、LF/HF和烦恼度评价指标结果均高于低敏感组。利用Sound PLAN软件与实测数据对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展开研究,对不同高度和昼夜间等级差异进行对比探讨,并对声环境管理提出治理优先级建议。因汽车行驶声的等级划分较其他三类噪声较为细致,顾对天津市典型住区声环境进行等级应用。结果表明昼间需着重从心理感受进行噪声治理,而夜间噪声对生理的影响需得到更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典型噪声源构建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探究各噪声评价指标规律,并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防治与管理优先级提供参考依据。

万紫微[2](2021)在《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振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乡村衰退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典型的乡村聚落,已经出现了急剧衰退甚至消亡的局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实现科学保护和有效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传统村落,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但在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变迁、过度商业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政府和学界日益关注传统村落应该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旅游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旅游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文章对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振兴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理论、乡村旅游地绿色发展理论、两山理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分析了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特征;其次本文以北京市6个传统村落为案例村落,构建了以经济发展效益指数、文化保护传承指数、村落社会进步指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政策管理支撑指数为主的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层次分析模型、TOPSISI法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分析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案例村落绿色发展指数变化的特点;第三,运用障碍度模型揭示了影响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的障碍因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与研究,探究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提出振兴对策。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处于成熟巩固阶段和发展阶段的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相差不大,而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传统村落的绿色发展指数则较低。但从传统村落绿色发展内部协调程度来看,各传统村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政策层面都存在不协调的问题。(2)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障碍因素分析。(1)指标层障碍因素:单位旅游收入能耗、旅游收入年增长率等五个要素整体上成为制约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2)要素层障碍因素: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物质文化保护、人口结构、资源利用对村落绿色发展起主要制约作用;(3)准则层障碍因素:经济发展效益指数对于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的阻碍作用最显着。(3)文章构建了以经济绿色发展为驱动力、以文化优质传承为补养源、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全面发展为连接器、以政策大力保障为保障网的五位一体绿色振兴模式。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型传统村落提出了相应的绿色振兴策略选择,并围绕政府、企业、社区、游客四大核心利益主体提出了政府绿色引领、企业市场运作、社区深度参与、游客绿色消费的策略选择。本研究立足学术前沿,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及方法,将绿色发展理论有机融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丰富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理论与旅游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旅游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案例借鉴。

聂莹晖[3](2020)在《“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湖北省近九年(2011—2019年)各区域道路交通、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分析了声环境质量现状及年际变化趋势,并对污染防治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纪文[4](2020)在《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湖北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阶段,在强化生态约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因而面临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且湖北省的整体经济和整体竞争力的良性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负面效应的严重影响。作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时代潮流,绿色发展成为解决湖北省目前生态实践困境的根本之策,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重中之重的发展课题。如何在绿色发展的推进中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避免或克服劣势,解除威胁,使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被牢牢抓住,对于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以湖北省及其13个市州为研究对象,结合绿色发展相关理念,在充分认识湖北省绿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三个方面构建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耦合模型对2008—2017年湖北省及其13个市州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自然断点分级法等研究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和空间演变,并对湖北省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各市州及全省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首先,湖北省及各市州绿色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时序演变趋势不尽相同;湖北省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变动,其三大因素指数变动存在差异,绿色生活对于绿色发展的贡献度有待加强。其次,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及其三大系统空间差异显着,空间格局变动较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分级且整体耦合协调水平都较高,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团块状转移分布”的格局演变。最后,湖北省绿色发展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湖北省绿色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值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各市州绿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曾宪也[5](2020)在《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一日千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更高的追求等原因,噪声污染日益成为一个影响环境质量和社会和谐的问题。为了这个问题,立法机关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规范噪声污染问题;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噪声排放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以规制各行各业的噪声排放问题;司法机关通过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公布噪声污染典型案例,以指导司法实践处理噪声污染侵权问题。但在实际生活及司法实践中噪声污染侵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探寻环境噪声污染侵权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的环境噪声污染侵权纠纷案件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收集到的463份民事判决书分别研读,运用SPSS软件对案件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以案号、年份、省份、审级、审判程序、原被告类型、噪声类型、适用的噪声标准、是否超标、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判决结果、改判情况为变量,并对总体统计数据进行整合,整理出案例样本统计表。其次,以上述样本统计表为依据,对地域分布、噪声类型、上诉改判率等变量进行逐一分析,分析造成数据差异的原因。再次,对在案件研读及统计分析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问题做出重点分析。通过对噪声标准适用情况的分析,发现环境噪声标准适用混乱,新型噪声标准缺失、重点领域噪声标准老化、声环境质量标准与噪声排放标准相冲突等问题。通过对噪声污染侵权构成的探讨,发现噪声污染侵权归责原则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归责原则的适用标准不一致,救济覆盖面不足、存在相同案件判决不同的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未超标排放环境噪声,但依然干扰居民生产生活的情况,并不能得到有效救济等问题。最后,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的完善建议。第一,对环境噪声侵权进行类型化区分,以噪声是否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分为环境噪声污染和环境噪声干扰,适用不同的救济途径。第二,完善环境噪声标准体系,明确各种标准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确立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地位,对新型噪声类型制定排放标准,及时更新环境噪声限值。第三,对于未超标排放噪声而造成对居民干扰的行为,即环境噪声干扰行为,提出相关的救济措施。一方面在无相关标准或不超标的情况下,法官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合理分配责任;另一方面,引入公平责任原则,在原被告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适度填补原告损失,以化解社会矛盾,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马晨曦[6](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巴东、秭归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导师研究课题)系列的一部分。自1994年三峡工程第一阶段开始至2009年第三阶段完成,库区城市城镇化、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生情况、文化旅游、住区建设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论文后三峡时期是指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后库区城市应对人居环境中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工程技术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时期,是相对于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工作完成之后的特定时期[1]。本研究从后三峡时期以来,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库首城市巴东和秭归城镇化、移民安置、城市建设、民生情况、生态环境、工程安全、市政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总体发展进行调查评述,并研究其在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共性特征与典型问题,以证明巴东和秭归案例的特殊选取意义。本论文以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2],建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分析结合,分析了巴东和秭归在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3]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对比两个城市的评价指标情况,提出五个角度的三条策略。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次论文选题的缘起和背景,概括了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巴东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调查研究。对巴东的地理概况、城镇化、移民安置、城市建设、民生情况、生态环境、工程安全、市政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总体发展进行调查评述。第三章:后三峡时期秭归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调查研究。对秭归的地理概况、城镇化、移民安置、城市建设、民生情况、生态环境、工程安全、市政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总体发展进行调查评述。第四章: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入手,结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评价模型体系,并计算出评价指标各个权重的分配及评分标准。第五章:巴东和秭归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针对巴东和秭归的典型性问题分别进行评价研究分析,并对其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第六章:巴东和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策略与对策建议。提出对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思路及建设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对论文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点、研究不足进行总结。

姜政云[7](2019)在《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评估及提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近年来各种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各大城市都开始致力于城市生态建设以及城市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韧性理念由此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本文所阐述的城市生态韧性理论是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的对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通过对其内涵、特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梳理,总结生态韧性的关键要素以及建设框架,并选择西北地区的生态新区建设示范点——西安浐灞生态区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对浐灞生态区进行城市生态韧性现状分析总结问题,基于这些现状问题设计城市生态韧性评估量化方法,并针对潜在的城市问题和建设不足之处提出具有可持续特征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规划策略。论文主要包括五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基于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城市污染等问题,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转变和对策——城市生态韧性理论。第二部分:城市生态韧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章。首先对城市生态韧性理论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韧性理论的内涵、动力机制模型以及关键要素等的基础研究。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根据第二部分所总结的城市生态韧性的动力机制以及关键要素,从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资源配置以及环境治理四个层面对浐灞生态区的城市生态建设现状进行定性分析。从现状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浐灞生态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较为明显,但空气质量较差,水体治理方面仍有待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公共交通以及通讯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仍需提升;但能源消耗量仍然较大,非化石能源使用占比不高;环境治理效率仍需提高。依据以上总结的几方面现状生态韧性问题,进行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评估指标的筛选以及评估方法的构建。第四部分:包括论文第四章,首先通过筛选城市生态研究的常用评估方法,确定选用层次分析法以及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生态韧性评估的量化研究。并以城市生态韧性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综述法以及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现状问题对评估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和说明,从而设计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最终用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指数计算模型。其次,运用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方法对浐灞生态区2010年至2017年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情况以及城市环境治理四个方面的韧性建设状况进行指标数据统计以及评估指数的计算,通过数据分析总结浐灞生态区近八年的城市生态韧性变化情况。第五部分:根据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量化评估计算结果及其变化情况,发掘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潜力,从空间规划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分别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以及环境治理四个方面提出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具体提升规划策略。

贾慕昕[8](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认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庞文东[9](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后三峡时代的来临,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三峡库区旅游建设也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而高速城镇化给库区城市旅游服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空间建设与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与挑战;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空间的建设和旅游服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库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论文紧扣地域特色影响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特征,厘清时代背景下库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引导价值。论文针对库区城市“生态-空间-旅游”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三峡库区代表性的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奉节与巫山的实地调查,总结出目前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面临的三大典型特征问题:第一、生态环境——具山环水绕之势,但生态及其敏感脆弱;第二、城市空间——拥多元立体之形,但土地空间紧缺受限;第三、旅游服务——占丰富多姿之景,但旅游文化开发滞后。并通过“质-量结合”、“主-客结合”的研究手段,在真实的现状特征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分别对两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展开综合评价研究,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尝试给出“三补、三活、三显”的改进策略与发展建议。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提出问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后三峡时期”、为什么要落脚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为什么要选择“生态-空间-旅游”三个评价方面,通过对研究核心对象的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综述等的详细研究,梳理出论文的主要评价研究思路,为之后的评价分析研做好基础铺垫。第二部分(第2、3章):现状调查。主要分别针对后三峡时期奉节与巫山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现状调查。梳理俩城市不同时期阶段的城市建设进程,从生态安全与环境、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文化旅游资源三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并以客观角度归纳出时代背景与人居环境语境下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对于城市的空间建设发展,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具体诉求。第三部分(第4章):评价体系建立。在现状调查问题反思的基础上,以联合国际人居署指标体系、水利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为参照依据,建立一套针对后三峡时期(时代性)三峡库区(地域性)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第三部分(第5、6、7章):评价分析及策略建议与总结。分别从“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对奉节巫山两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评价,并根据三大系统各自的特征性,通过“客观数据对比”、“主题观察评判”和“问卷调查统计”来作为评价打分的判断方式为各个指标赋值。根据评价结论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补”——生态修护与补偿策略;“活”——空间活化与利用策略;“显”——资源整合与开发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结论性研究总结。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课题组[10](2018)在《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于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调研报告结合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执法现状以及环境噪声污染侵权纠纷案件的特点,探索了环境噪声污染侵权的司法规制路径,并针对修改和完善《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提出意见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居住声环境质量现状
        1.1.2 噪声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影响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噪声对生理和心理影响相关研究
        1.2.2 城市环境噪声影响相关研究
        1.2.3 噪声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典型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现状调查
    2.1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主观问卷调查
        2.1.1 问卷设计
        2.1.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2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源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2.3 典型噪声源筛选
    2.4 居民噪声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噪声源-生理、心理影响实验
    3.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作用机理
        3.1.1 噪声对非听觉的一般应激机制
        3.1.2 噪声的生理急性反应机制
        3.1.3 噪声的生理慢性反应机制
        3.1.4 噪声的心理反应因素
    3.2 实验评价观测指标
        3.2.1 生理评价观测指标
        3.2.2 心理评价问卷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因素及水平
        3.3.2 实验对象
        3.3.3 实验噪声源信号处理
        3.3.4 实验设备
        3.3.5 实验平台搭建
        3.3.6 实验流程及控制
    3.4 数据采集及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规律分析及影响等级探讨
    4.1 数据分析原理
    4.2 噪声-生理影响规律分析
        4.2.1 血压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4.2.2 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4.3 噪声-生理影响等级划分
        4.3.1 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分组汇总
        4.3.2 噪声分组等级分析
        4.3.3 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4.4 噪声-心理影响规律分析
    4.5 噪声-心理影响等级划分
    4.6 典型噪声源影响等级分析及指标规律探讨
    4.7 高低敏感组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研究
    5.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适用性探讨
    5.2 应用案例选取及其噪声现状分析
        5.2.1 案例选取
        5.2.2 汽车行驶声现状实测
        5.2.3 基于实测的案例全域噪声现状模拟
    5.3 基于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的汽车行驶声噪声影响分析
        5.3.1 各指标昼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5.3.2 各指标夜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5.3.3 噪声影响等级应用探讨
    5.4 基于噪声影响等级的城市噪声管理策略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问卷)
附录 B(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振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发展研究
        1.2.2 旅游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技术路线
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2.1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乡村振兴理论
        2.1.2 乡村旅游地绿色发展理论
        2.1.3 两山理论
        2.1.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内涵
        2.2.1 旅游型传统村落
        2.2.2 绿色发展
        2.2.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
    2.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特征
3 案例村落与研究方法
    3.1 案例村落
        3.1.1 案例地概况
        3.1.2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判定
    3.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概念性框架
    3.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原则
        3.3.2 构建过程
        3.3.3 指标说明
    3.4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模型
        3.4.1 熵权层次分析模型
        3.4.2 加权TOPSIS法
    3.5 障碍度模型
    3.6 数据采集与处理
4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4.1.2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4.1.3 评价指标复合权重
    4.2 准则层测度结果分析
        4.2.1 经济发展效益指数
        4.2.2 文化保护传承指数
        4.2.3 村落社会进步指数
        4.2.4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
        4.2.5 政策管理支持指数
    4.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
        4.3.1 绿色发展综合水平
        4.3.2 绿色发展协调程度
    4.4 小结
5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5.1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5.1.1 西牛峪村
        5.1.2 黄岭西村
        5.1.3 马栏村
        5.1.4 长峪城村
        5.1.5 爨底下村
        5.1.6 柳沟村
    5.2 要素层障碍因素分析
    5.3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及对策探究
    6.1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
    6.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策略
    6.3 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对策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3)“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各类噪声污染总体变化趋势
    1.1 声环境功能区噪声
    1.2 区域声噪声
    1.3 道路交通环境噪声
2 环境噪声污染原因分析
    2.1 功能区环境噪声
    2.2 区域环境噪声
    2.3 道路交通噪声
3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建议

(4)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生态经济理论
    2.5 循环经济理论
3 湖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
    3.1 湖北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3.2 湖北省绿色发展的优势
    3.3 湖北省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4 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4.1 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
    4.3 熵权—TOPSIS耦合评价模型
    4.4 灰色关联度模型
    4.5 耦合协调度模型
5 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时序演变分析
    5.1 绿色发展的整体态势与构成要素分析
    5.2 各市州绿色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与构成要素分析
    5.3 绿色发展子系统关联度变化分析
6 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6.1 绿色发展子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6.2 绿色发展系统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
    6.3 绿色发展总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7 湖北省绿色发展提升机制分析
    7.1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2 推进各市州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7.3 推进全省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环境噪声污染侵权案件实证研究的实现方法
    (一)样本的选择标准
    (二)样本的选择方法
    (三)采取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案件的总体样态
    (一)地域分布
    (二)原被告身份类型
    (三)噪声类型
    (四)裁判层级
    (五)上诉及改判情况
三、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适用状况
    (一)噪声标准适用类型分析
        1.环境噪声标准体系
        2.司法实践中的噪声标准适用情况
    (二)归责原则适用分析
        1.归责原则的初步统计分析
        2.归责原则与噪声类型的交互分析
        3.归责原则与裁判结果的交互分析
        4.归责原则与原被告主体类型的交互分析
        5.归责原则与审级的交互分析
    (三)噪声污染侵权认定存在的问题
        1.环境噪声标准适用混乱
        2.归责原则存在争议
        3.未超标排放环境噪声侵害未纳入司法救济范围
四、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认定的完善建议
    (一)区分噪声污染和噪声干扰
    (二)完善环境噪声标准体系
    (三)加强未超标排放环境噪声侵害的法律救济
        1.在噪声干扰侵权中运用法官裁量权
        2.引入公平责任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巴东、秭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1.1.1 时代背景: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1.1.2 历史背景:后三峡时期三峡工程对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
        1.1.3 现实背景: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工作展开
    1.2 基本概念的解读
        1.2.1 后三峡时期概念的界定
        1.2.2 区域人居环境概念的界定
        1.2.3 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概念的界定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人居环境学研究
        1.3.2 新型城镇化研究
        1.3.3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综述
        1.4.2 关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综述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组织框架
        1.6.3 论文内容安排
2 巴东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调查研究
    2.1 库区城市地理概况
    2.2 库区城镇化情况
    2.3 移民安置情况
    2.4 城市建设情况
        2.4.1 城市变迁情况
        2.4.2 城市规划编制情况
        2.4.3 城市用地构成情况
    2.5 民生情况
    2.6 生态环境情况
        2.6.1 区域自然环境
        2.6.2 内部自然环境
    2.7 工程安全情况
    2.8 市政设施建设情况
    2.9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10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10.1 人文资源
        2.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0.3 旅游数据
    2.11 本章小结
3 秭归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调查研究
    3.1 库区城市地理概况
    3.2 库区城镇化情况
    3.3 移民安置情况
    3.4 城市建设情况
        3.4.1 城市变迁情况
        3.4.2 城市规划编制情况
        3.4.3 城市建设用地情况
    3.5 民生情况
    3.6 生态环境情况
    3.7 工程安全情况
    3.8 市政设施建设情况
    3.9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0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10.1 旅游资源
        3.10.2 旅游数据
    3.11 本章小结
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立
    4.1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1 综合性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可操作性原则
    4.3 评价模型体系建构
        4.3.1 评价内容
        4.3.2 指标体系建构
        4.3.3 评价方法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4.4.1 基于AHP确定的指标权重
        4.4.2 子指标层权重权重确立方法
    4.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分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库区典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1 巴东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1.1 生活环境系统评价分析
        5.1.2 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分析
        5.1.3 社会和谐系统评价分析
        5.1.4 公共安全系统评价分析
        5.1.5 经济发展系统评价分析
    5.2 秭归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2.1 生活环境系统评价分析
        5.2.2 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分析
        5.2.3 社会和谐系统评价分析
        5.2.4 公共安全系统评价分析
        5.2.5 经济发展系统评价分析
    5.3 评价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策略
    6.1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优化思路
    6.2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原则
        6.2.1 生态原则
        6.2.2 经济原则
        6.2.3 科技原则
        6.2.4 社会原则
        6.2.5 文化原则
    6.3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策略
        6.3.1 基于生活环境角度
        6.3.2 基于生态环境角度
        6.3.3 基于社会和谐角度
        6.3.4 基于公共安全角度
        6.3.5 基于经济发展角度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后三峡时期”库区市民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评估及提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框架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确定
        1.5.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5.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6 概念内涵
        1.6.1 城市韧性
        1.6.2 城市生态
        1.6.3 城市生态韧性
        1.6.4 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1.6.5 概念界定与辨析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生态韧性基础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生态韧性理论研究
        2.1.2 国内生态韧性理论研究
        2.1.3 研究综述小结
    2.2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典型案例综述
        2.2.1 韧性景观: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2.2.2 生态韧性治理:湖北省黄石市韧性城市建设实践
        2.2.3 案例综述小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韧性城市理论
        2.3.2 韧性景观研究
        2.3.3 其他相关理论发展
    2.4 城市生态韧性理论概述
        2.4.1 概念认知
        2.4.2 特性解析
        2.4.3 关键要素
        2.4.4 作用机制
        2.4.5 理论概述小结
    2.5 城市生态韧性规划设计框架
        2.5.1 对象:城市生态环境
        2.5.2 城市生态韧性的影响要素
        2.5.3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现状分析
    3.1 城市生态韧性评估对象的选取
        3.1.1 评估对象选取标准
        3.1.2 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典型性
    3.2 浐灞生态区概况分析
        3.2.1 自然地理基础
        3.2.2 经济社会条件
        3.2.3 生态格局及其特征
        3.2.4 管理与规划概况
    3.3 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现状分析
        3.3.1 生态环境韧性
        3.3.2 基础设施韧性
        3.3.3 资源配置韧性
        3.3.4 环境治理韧性
    3.4 本章小结
4 浐灞生态区的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方法及应用
    4.1 评估方法的选择
        4.1.1 常用评估方法
        4.1.2 评估方法的选择依据
        4.1.3 所选评估方法与所进行的评估的耦合性分析
    4.2 评估指标的选择
        4.2.1 指标体系借鉴的依据及方法的选择
        4.2.2 评估内容和目的
        4.2.3 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方法的思路构建
        4.2.4 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
        4.2.5 文献法提取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指标
        4.2.6 评估指标筛选及指标说明
    4.3 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方法设计
        4.3.1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评估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3.3 建立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指标计算模型
    4.4 浐灞生态区生态韧性评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4.4.1 生态环境韧性评估指标
        4.4.2 基础设施韧性评估指标
        4.4.3 资源配置韧性评估指标
        4.4.4 环境治理韧性评估指标
        4.4.5 浐灞生态区生态韧性指数总体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5.1 生态环境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5.1.1 建设城市森林
        5.1.2 建设生态绿廊,打造城市生态网络
        5.1.3 打造城市通风廊道,降热减霾
        5.1.4 提升道路绿化
        5.1.5 充分利用立体绿化设计方法
        5.1.6 合理的植物配置
    5.2 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5.2.1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5.2.2 合理规划自行车系统
        5.2.3 完善步行系统,提升步行环境
    5.3 资源配置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5.3.1 推动绿色能源研发与利用
        5.3.2 建设海绵城市,完善水资源利用体系
        5.3.3 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5.4 环境治理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5.4.1 “3R”原则的运用
        5.4.2 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监测系统
        5.4.3 智慧的公共政策引导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基本概念阐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2.1.1 人口变化分析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2.2 移民安居情况
        2.2.1 城市住区分类
        2.2.2 移民住区调研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2.4 民生情况
        2.4.1 经济发展分析
        2.4.2 产业结构分析
        2.4.3 人民收入分析
    2.5 生态环境情况
        2.5.1 城市生态格局
        2.5.2 现状环境质量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6.1 交通基础设施
        2.6.2 市政基础设施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9 本章小结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1.2 移民安居情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民生情况
        3.1.5 生态环境情况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2.2 移民安居情况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2.4 民生情况
        3.2.5 生态环境情况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1 人类社会系统
        5.1.2 地域环境系统
        5.1.3 支撑体系系统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2.1 人类社会系统
        5.2.2 地域环境系统
        5.2.3 支撑体系系统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3.1 人类社会系统
        5.3.2 地域环境系统
        5.3.3 支撑体系系统
    5.4 评价结论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E调查问卷设计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多维层面为库区城市带来时代发展重要机遇
        1.1.2 规划背景——国家生态功能与保护的重任对工业建设的限制
        1.1.3 现实背景——文化旅游发展与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4.2 研究内容的聚焦定位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 后三峡时期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调查研究
    2.1 “后三峡时期”城镇化进程(2009-2017)
    2.2 生态安全环境情况
        2.2.1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
        2.2.2 地质灾害现状
        2.2.3 水资源特征
        2.2.4 气候气象特征
        2.2.5 绿地公园现状
    2.3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
        2.3.1 功能组团概况
        2.3.2 城市形态演变
        2.3.3 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2.3.4 重要节点空间建设现状
    2.4 文化与旅游资源
        2.4.1 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2.4.2 重要景点资源概况
        2.4.3 旅游发展趋势及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后三峡时期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调查研究
    3.1 “后三峡时期”城镇化进程(2009-2017)
    3.2 生态安全环境情况
        3.2.1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
        3.2.2 地质灾害现状
        3.2.3 水资源特征
        3.2.4 气候气象特征
        3.2.5 公园绿地现状
    3.3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
        3.3.1 城市空间概况
        3.3.2 城市空间演变
        3.3.3 城市山水格局现状
        3.3.4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3.4 文化与旅游资源
        3.4.1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概况
        3.4.2 人文条件概况
        3.4.3 特色旅游资源
        3.4.4 周边风景名胜区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4.1 后三峡时期人居环境三大关键性问题
        4.1.1 生态环境:具山环水绕之势,但生态及其敏感脆弱
        4.1.2 城市空间:拥多元立体之形,但土地空间紧缺受限
        4.1.3 旅游服务:占丰富多姿之景,但旅游文化开发滞后
    4.2 评价指标选取参考
    4.3 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指标原则
        4.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评价指标设置及释义
        4.4.1 指标层级之间的关联性
        4.4.2 A1.生态环境系统
        4.4.3 A2.城市空间系统
        4.4.4 A3.旅游服务系统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1 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情况
        4.5.2 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
        4.5.3 一致性检验
        4.5.4 指标权重分布汇总
    4.6 等级评判
    4.7 本章小结
5 奉节县、巫山县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价
    5.1 奉节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1.1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系统
        5.1.2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空间系统
        5.1.3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旅游资源系统
    5.2 奉节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
    5.3 奉节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5.3.1 生态功能区划与本底条件制约城市发展
        5.3.2 空间拓展受限,城市建设面临新窘境
        5.3.3 资源保护与人文旅游发展的矛盾依旧突出
    5.4 巫山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4.1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系统
        5.4.2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空间系统
        5.4.3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旅游服务系统
    5.5 巫山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
    5.6 巫山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5.6.1 纵向生态联系不足,环境保护堪忧
        5.6.2 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缺失
        5.6.3 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亟待加强
    5.7 本章小结
6 奉节县、巫山县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优化建议
    6.1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优化建议技术路线
    6.2 生态修护与补偿策略
        6.2.1 补体系:绿化廊道系统的建立
        6.2.2 补自然:近自然城市空间设计
        6.2.3 补节点:生态景观节点的控制
    6.3 空间活化与利用策略
        6.3.1 活空间:空间立体生态设计
        6.3.2 活步行:建立优良步道空间
        6.3.3 活场地:引导场地混合使用
    6.4 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
        6.4.1 显文脉:整合文化空间肌理
        6.4.2 显功能:平衡“旧”与“新”文化空间
        6.4.3 显创新:旅游文化拓展与机制管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B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旅游概况
        B1 奉节城市现状资料补充
        B2 巫山城市现状资料补充
    C 评价模型原理计算过程及问卷设计
    D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表(专家)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D]. 徐雅楠.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8)
  • [2]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振兴模式研究[D]. 万紫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3]“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J]. 聂莹晖.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0(09)
  • [4]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研究[D]. 陈纪文.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5]环境噪声污染侵权责任实证研究[D]. 曾宪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巴东、秭归为例[D]. 马晨曦. 重庆大学, 2019(01)
  • [7]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生态韧性评估及提升规划策略研究[D]. 姜政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9]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D]. 庞文东.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课题组.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18(06)

标签:;  ;  ;  ;  ;  

湖北省主要城市交通噪声污染趋势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