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疏肝通腑精髓

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疏肝通腑精髓

一、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论文文献综述)

卢海霞[1](2021)在《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LE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200毫升,早晚饭后1小时口服;对照组予胃苏颗粒联合谷维素片治疗,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谷维素片每次20mg,每日3次,两药均饭后半小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86.67%vs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胃脘胀满、胃脘胀痛、胁肋胀痛的积分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嗳气、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诱发或加重的积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胃镜征象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胃粘膜病理学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萎缩的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焦虑评分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脑肠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清BDNF、LEP、Ghrelin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血清BDNF、LEP水平上升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CK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血清Ghrelin、C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徐氏疏肝和胃汤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明显改善。2.徐氏疏肝和胃汤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胃镜征象和胃粘膜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徐氏疏肝和胃汤能升高血清Ghrelin、LEP、BDNF水平,降低血清CCK水平,对血清脑肠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而纠正“脑-肠互动”异常,维持“脑-肠轴”功能的稳态,可能是徐氏疏肝和胃汤的作用机制之一。

杨晨鑫[2](2020)在《基于《内经》肝“生血气”探讨肝郁对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拟通过实验研究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式,整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血生成的论述,探讨肝“生血气”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分析该理论的中医学机理及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实质,以此指导实验研究,并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对理论进行验证、阐述。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梳理《黄帝内经》与后世医家对血的生成的论述,讨论中医学对机体血液生成的基本认识。对于肝“生血气”理论部分,围绕《黄帝内经》中肝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肝生血、肝藏血、肝主生发三种生理功能的联系,并结合现代研究的发现进行论述,指导实验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实验研究:将66只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一笼,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常规饲养3天适应环境后,空白28天组与空白42天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对脾虚证28天组与42天组采用“饮食不节”的脾虚证造模方法制作脾虚证动物模型,予以隔天喂食、饮水不限的处理进行脾虚证造模;对肝郁证28天组与肝郁证42天组,采用“郁怒伤肝”的夹尾激怒方法制作肝郁证动物模型,将止血钳前端缠以5圈宽约2cm的单层纱布条并用透明胶布将其与止血钳进行固定,夹住大鼠鼠尾远端l/3处,逐渐加大力度,使其暴怒攻击他鼠为限,每只大鼠持续进行3min的激怒,每笼大鼠总刺激时间为33min,每日刺激4次,每次间隔4小时。造模达到预期造模时间后,检测大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外周血血常规与细胞因子EPO、GM-CSF、SCF、IL-3、TPO的含量。统计学方法:测定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者,组间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选择LSD检验,方差不齐者,组间进行Welch检验,两两比较选择Tamhane’s T2检验。结果:1.实验的血常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各组在WBC的检测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肝郁、脾虚两种因素可能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无关。RBC、HGB在空白42天组与肝郁证42天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大于后者。脾虚证42天组PLT计数大于空白42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各组在GM-CSF、IL-3两个细胞因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肝郁、脾虚的因素与这两种造血因子的变化情况可能无关。3.肝郁证28天组EPO含量大于空白28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证42天组EPO含量小于空白42天组、肝郁证42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证42天组EPO含量大于肝郁证42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虚证28天组和脾虚证42天组与对应造模时间的空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28天组EPO含量小于空白42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CF的统计学结果显示:两个空白组与其他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肝郁证28天组SCF含量大于肝郁证42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证28天组SCF含量大于脾虚证28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证42天组SCF含量小于脾虚证42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PO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肝郁证42天组分别空白42天组、脾虚证42天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小于后二者。肝郁证42天组TPO含量小于肝郁证28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黄帝内经》中肝藏象系统于时为春,具有冬春转换的枢机作用,对应人体之肝具有衔接、转枢静止、闭藏状态向运动、宣散状态转化的重要作用,该作用对人体的气血运行、生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通过促进其他脏腑参与血的生成,其中以脾、肾二脏为重,是肝“生血气”的理论内涵。2.EPO在郁怒状态下呈增多的趋势,可能是代偿性升高,以起到造模初期抗抑郁的效果。EPO在抑郁状态下呈减少的趋势,同时伴随有贫血情况的发生,说明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下可能会引起EPO的减少,此时抗抑郁能力也下降,并影响到机体的造血能力。3.EPO的变化与肝郁的状态有关系,而与脾虚状态没有关系。结合前文文献研究,说明EPO确可能是中医学中肝藏象主生发而“生血气”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有作为抑郁症病情分型、分级的判断指标的潜质。4.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造模方式对EPO的影响,可能与脾虚证无关,基本可以真实反映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对EPO的影响。5.随肝郁证造模时间的推移,TPO含量出现减少的情况,进一步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说明肝气郁结,疏泄失畅有导致肝不藏血的出血证的倾向。

曙格拉·拜尔克波勒[3](2020)在《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中医学(哈医方向)肝系生理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学(哈医方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仅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肝系的生理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与中医学有密切联系。本课题通过与中医学在整体观念、肝系生理、病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中医学(哈医方向)肝系生理功能的内涵和实质,为肝系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本课题综合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中医学与中医学(哈医方向)在肝系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发病特点及防治药物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整体观念方面,中医学(哈医方向)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每个人内部各脏腑之间处于一个五种相互和谐状态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平衡与稳定获得健康。在生理结构方面,中医学(哈医方向)认为肝系的雏形组成为肝、胆囊、胰腺、脾等,还与胃系、肠系、心系直接衔接,并与外显器官的舌系和眼系具有特殊的衔接和对应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中医学(哈医方向)认为肝系具有造血功能,肝主要造血中的无形部分,而脾主要造血中的有形部分。肝系中的胰腺具有“调节体液粘稠度”功能,并能调节人体睡眠状态和醒动状态。肝系的气候属性在整体层面热性,在脏器层面肝系禀赋力为寒,无耐力为热。肝系在胡瓦特、体液、循环等方面也承担重要角色。在情志方面,肝好喜悦而恶悲伤,悲伤过度会使肝系紧缩,甚至腐烂,而喜悦时则会充盈。另外,从治疗肝系疾病的方药反推其生理功能,也部分印证了以上理论。结论:在理论层面,挖掘出一部分与肝系有关联的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等疾病应充分考虑肝系因素,此外,诸如睡眠障碍,心、脑系疾病、肠系疾病,血液病、循环障碍类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均要充分考虑肝系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显然对于肝系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仍有更多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谢小峥,杨梦蝶,陈健,苏式兵[4](2018)在《中医肝藏功能及其脏腑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藏象理论中,"肝藏"具有丰富内涵,区别于现代医学中的"肝"。中医"肝藏"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等。现代研究赋予了"肝藏"新的内涵,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肝窦内皮功能、以及金属硫蛋白等方面解释肝主疏泄;将机体内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改变等因素与肝主藏血功能相联系;从"肺-肝轴"、"肝-肠轴"等方面解释"肝藏"与其他脏腑间关系。本文以中医"肝藏"的功能为纲,结合脏腑关系,综述其研究进展,讨论中、西医对"肝藏"的不同理解,为认识和发展中医"肝藏"基础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王莎[5](2018)在《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玛咖为以新资源食品身份引入我国的南美草药,有与中药配伍的多种产品开发面市,但是这种应用缺乏中医药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赋予玛咖中药药性以将其引入中药。中药药性的确定是新的外来天然药物引入中药的关键,课题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归纳总结玛咖相关中外文献,理论推导了玛咖的中药药性。即玛咖味甘、辛,性平;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疏肝健脾的功能,用于治疗肾精亏虚,性欲淡漠,筋骨萎软,倦怠乏力,抑郁烦躁。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药理学手段验证玛咖疏肝解郁功效,为玛咖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理论推导提供实验依据,为玛咖引入中药并与中药配伍进入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也为中药新资源品种的药性研究探索研究思路和方法。课题组提出了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思路: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路径研究外来药物的中药性能,为其进入中医临床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通过对大量玛咖能够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和抑郁症临床文献的研究,理论推导出玛咖的中药药性,指出玛咖能够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胸胁满闷,情志不舒,抑郁寡欢,主治肝失调达、气郁不舒。疏肝解郁是玛咖应用的重要特色。本文复制肝郁模型,观察玛咖对于肝郁证的影响,并用药理学验证玛咖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肝郁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肝气郁结证。中医学肝主疏泄生理功能与神经系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其他机体反应轴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参与了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调控机制。显而易见,肝郁证证候本质与NEI的调控机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以肝郁证动物模中NEI网络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可阐明肝郁证的证候实质。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表现在对气机运行和血液循行的调节上,其作用机制与内分泌、免疫、循环、神经、消化及生殖系统存在关联。据此,可认为玛咖的功效与NEI网络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玛咖有疏肝解郁功效,作用机制与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有关。目的本研究以玛咖“疏肝解郁”功效为依据,在系统梳理肝郁证证候特点和大量玛咖中外文文献的研究及玛咖药理作用研究的条件下,应用肝郁证动物模型,分析玛咖对行为学指标、脏器指数、炎性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进而从整体、组织、分子水平研究玛咖的疏肝解郁作用、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证动物模型,以玛咖为受试物,以传统解郁方剂道遥丸为阳性对照药,对多组大鼠体质量进行检测,通过行为学实验、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肾上腺指数和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3、IL-6、TNF-α的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中ACT、CORT和下丘脑中CRH的水平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系统(HPLC-ECD)测定大鼠大脑皮质中和海马组织中NE、DA、5-HII、E、5HIAA、HVA、DOPAC的含量。结果1文献综述1.1玛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结合课题组前期对于玛咖药性的研究,总结出玛咖性甘、平,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疏肝健脾的功效。本实验研究以玛咖归属肝经,可以疏肝解郁为切入点,对玛咖的药理作用进行探讨。1.2肝郁证的辩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了中医学对肝郁证的辩证论治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与中医学相关理论存在的关联。不但掌握了它们对肝郁证的认识,同时确定了 NIE网络与肝郁证存在的关联,为肝郁证的证候实质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2实验研究2.1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剂量组、玛咖醇提高剂量组体重明显升高(P<0.001、P<0.05、P<0.001)。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低剂量组、玛咖醇提高、低剂量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降低(P<0.001)。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低剂量组、玛咖醇提高、低剂量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降低(P<0.001)。与空白组相比,,玛咖水提物对于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则无统计学差异。2.2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脏器指数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平均体质量高于模型组;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糖水消耗明显增加;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可增加该组大鼠的直立次数;逍遥丸组(P<0.01、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均可增加各组大鼠进入封闭臂次数及开放臂次数;逍遥丸组(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大鼠进入封闭臂时间显着减少;逍遥丸组(P<0.05)大鼠进入开放臂时间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P<0.05、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P<0.05)均可升高该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逍遥丸组IL-3含量明显增加(P<0.001)、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IL-3含量明显增加(P<0.01)、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IL-3含量明显增加(P<0.05)、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2.3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1)、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1)、CRH含量显着降低(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1)、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逍遥丸组大鼠NE含量显着升高(P<0.05)、E含量显着升高(P<0.01)、DA含量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大鼠NE含量显着升高(P<0.01)、E含量显着升高(P<0.05)、DA含量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组大鼠E含量显着升高(P<0.05)、DA含量显着升高(P<0.01)。结论结论1:实验一结果表明,通过行为学实验的筛选,玛咖不同提取物中,玛咖醇提物和玛咖原粉的抗抑郁效果优于玛咖水提物。结论2:实验二、三结果表明,玛咖醇提物和玛咖原粉可有效改善肝郁大鼠行为,其机制与多种因素存在关联,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二者调节神经递质、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等。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玛咖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对慢性束缚致肝郁证动物模型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结果表明玛咖与中医肝郁证的“证效”存在一定关联,可以从神经、内分泌、激素、递质等方面入手,对NEI网络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本研究通过观察玛咖对肝郁证动物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玛咖疏肝解郁功效的作用机制,为玛咖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通过肝郁证和玛咖疏肝解郁功效“证效”相关性的分析,不但丰富了中医肝脏证候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侯雅静,陈家旭,李晓娟[6](2017)在《肝脏象现代研究重要发现述评》文中指出脏象理论中,肝不再是解剖学概念中的独一器官,而是具有一些特定功能的概念总称。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木曰曲直,故肝的功能为木舒畅调达的特性表现。《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提出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收摄血液功能。"肝应春"体现了四时变化可影响脏腑功能变化,又包含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概念。以上功能为肝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传统四轴、肝-血管轴等为切入点对肝脏象理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发现肝失疏泄抑郁样情绪变化与中枢皮层、边缘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部位有关,研究内容涉及神经肽及神经营养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中枢氨基酸水平等;肝藏血与人体凝血系统、EPO通路及血流变有关;肝应春功能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松果体可能为其最高调节位点。现阶段研究从基因、蛋白水平全面认识肝脏象理论的微观机制,并验证调肝药物可多靶点调节肝功能异常所引发的相关指标表达异常,深入发掘了中医肝脏象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田蕾[7](2017)在《基于愤怒诱发实验探讨肝失疏泄状态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蛋白组学差异》文中指出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舒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的机制在于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促进全身血液运行,而气血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精神愉快,情志舒畅。而早在《内经》中便有关于肝与情志怒之间关系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志为怒”明确指出了肝在志为怒,说明情志怒的发生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有关“肝主疏泄”对“怒”情志调节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但研究重点在动物实验,研究多从病理学角度入手,从病理机制推导生理功能,缺乏对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机制的探索。本研究以健康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身心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与体格检查等方式筛选健康女性被试者,根据神经质的评分进行分组,以“怒”情志为代表,借助心理学愤怒情绪视频诱发实验、皮质醇觉醒反应实验及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探索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特征。目的:1、高低神经质女性愤怒情绪诱发的差异。2、高低神经质女性愤怒情绪诱发前后生理、心理学差异。3、高低神经质女性蛋白组学差异。4、探索“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特征。方法:1.健康被试者的筛选依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有关健康的定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中发放身心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并组织被试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进行体检。其中问卷包含了贝克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以及课题组自拟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最终筛选出常规体检合格(无明显器质性躯体疾病);无情志疾病,无重大躯体疾病;近2个月内未发生重大不良生活事件;自愿参与者,纳入为本次研究的被试者。应用EXCEL2010软件把调查数据录入并保存,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2.愤怒情绪诱发实验组织被试者月经前的1-7天进行愤怒情绪视频诱发实验,视频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周仁来教授课题组建立的“中国情绪视频库”中的愤怒情绪视频,情绪刺激的强度为5-6分,时长为3分钟。在愤怒情绪视频观看前后,被试者填写情绪主观评定问卷,并采集被试者的唾液样本,应用EXCEL2010软件把调查与实验的数据录入并保存,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3.皮质醇觉醒反应实验在被试者月经的黄体中晚期,与被试者协商选取其时间方便的晨起进行唾液采集,唾液采集的时间为被试者觉醒即刻的0min、30min、45min以及60min。检测其相应时点的唾液皮质醇水平,通过EXCEL2010进行检测结果的数据导入并保存,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组学分析通过iTRAQ技术筛选出高、低神经质组健康女性样本检测中含量差异倍数达到1.2倍以上,且经统计检验其P-Value≤0.05时,看作两组的显着差异蛋白。分析这些显着差异蛋白在Gene Ontology数据库中的的分布情况,进而明确这些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所处的细胞位置以及参与的生物过程。结果:1.健康被试者的筛选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32份,回收率为85.9%。自愿且符合入组条件的46例。被试者年龄为18-32周岁。平均年龄23.50±3.46周岁。神经质≤1分为低神经质组共21人,神经质≥6分为高神经质组共25人。高神经质组焦虑抑郁评分高。且高神经质组较低神经质组躯体不适频数更高,特别是善太息、目涩、胸部满闷等典型的肝疏泄不足的表现。低神经组情绪平和,躯体不适出现的频数少,肝疏泄功能较好。2.愤怒情绪诱发实验在愤怒情绪诱发前,高神经质组的愤怒情绪评分较低神经质组高,在愤怒情绪诱发状态下,高神经质组激发的愤怒情绪幅度小。此外,愤怒情绪视频诱发实验前后的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显示,高神经质组的唾液皮质醇水平高,波动幅度相对大。3.皮质醇觉醒反应实验高、低神经质组均在觉醒后的30min内出现了唾液皮质醇水平的急剧升高趋势,其中高神经质组在30min达到峰值,这一趋势符合皮质醇觉醒反应实验的变化规律,此外,高神经质的唾液皮质醇水平起点高,各时段波动幅度大。4.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组学分析①高、低神经质组共鉴定到了 2389种蛋白质。其中两组共有410种差异蛋白,两组比较在高神经质组中有236个上调蛋白,174个下调蛋白。②通过超几何检验出的高、低神经质组差异蛋白在高组显着富集的GO通路中涉及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及应答通路,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多巴胺受体信号通路、含儿茶酚复合物生物合成过程、肾上腺发育、多巴胺代谢过程、儿茶酚胺合成过程、对单胺的刺激应答、对儿茶酚胺的刺激做出反应、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刺激做出反应等。在有关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及应答相关的通路上富集的差异蛋白,主要 包 括 sp|P59768|GBG2HUMAN、tr| J3QRP6| J3QRP6HUMAN、tr|Q4W5L2|Q4W5L2HUMAN、sp|P02647|APOA1HUMAN、tr|Q762B6|Q762B6HUMAN,tr | Q762B6| Q762B6HUMAN这6种蛋白。其中两组对比高神经质组sp| P59768|GBG2HUMAN、tr|J3QRP6J3QRP6HUMAN、tr|Q4W5L2|Q4W5L2HUMAN、sp|P02647|APOA1HUMAN、tr | Q762B6| Q762B6HUMAN 蛋白显着上调,tr | Q762B6Q762B6HUMAN 蛋白显着下调。结论:①高低神经质人群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存在差异,高神经质组人群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易怒,遭遇负性事件时情绪不易恢复,善太息、疲乏无力、怕冷、眼部不适、胃脘不适等躯体不适出现频数高。在愤怒情绪诱发状态下,高神经质人群愤怒情绪波动小,GC水平高,波动较大,推测高神经质组人群自我的主观情绪感受“麻木”,激发了较大幅度的GC波动。提示高神经质组处于肝疏泄不足所导致情志调节不畅状态的人群。②疏泄不足人群的唾液皮质醇水平起点高,各时段波动幅度大,晨起后唾液皮质醇消耗多,提示该组人群的基础应激水平相对亢进。③肝疏泄不足,导致的情志调节不畅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相关的通路关系密切,其中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相关通路上的GBG2、J3QRP、Q762B6、Q4W5L2、APOA1蛋白表达上调,NROB1表达下调有关。

赵迪,任杰,安海燕[8](2016)在《肝主疏泄源流研究》文中提出"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可理解为涉及"脾土"与"肝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土与木关系的统论;至金元明时期,朱丹溪的"相火论"对"肝主疏泄"的内涵发展影响巨大;此后近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对该理论进行完善补充;新中国成立以后,"肝主疏泄"的理论被统一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写进教材;此外,现代西医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应激角度,边缘系统理论,激素论等对肝主疏泄进行了合理阐释。

李君玲[9](2016)在《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解剖肝与功能肝两个角度,在器官、蛋白、基因三个层面,对“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实验研究分三部分:(一)对慢性应激进行8周的动态观察。采用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小动物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方法(Reho和ALFF),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抑郁状态、肝脏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全脑神经元异常活动脑区进行动态检测分析,从动态角度观察“肝失疏泄”过程解剖学肝脏及中枢脑区的变化,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筛选慢性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Reho和ALFF)、酶联免疫法、高效液柑、数字化基因表达谱、PCR等方法,根据973课题假说,进行相关肝血流动力学、神经元活动异常脑区、血液相关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5-HIAA、5-HT、HVA)、肝、海马差异基因的检测及分析,从“疏泄不及”的病理模型角度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三)观察四逆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抗抑郁分子机制,采用与实验二相同的方法对相关血液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 5-HIAA、5-HT、HVA)、部分肝脏差异基因(Cyp1a1、Cyp1a2、Cyp7b1、Hnf4a、和Hnf4γ)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分子生物学结果与行为学实验进行相关分析,从疏肝效应角度,对“肝主疏泄”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阐释。结果(一)从慢性应激第2周起,CUMS组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度以及自主活动度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8周时,CUMS组大鼠肝静脉管径显着高于正常组,在应激2周、4周、6周时,肝静脉血流流速显着低于正常组,肝静脉血流流量在第6周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速在应激4、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量在应激第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小脑后叶Reho增强,应激4周时,海马、嗅皮层、感觉皮层、纹状体Reho增强,应激6周时,海马、背侧丘脑外侧核群Reho减弱,应激8周时,海马、下丘脑乳头区、中脑被盖部、嗅皮层、梨状皮层、脑桥基底部Reho均减弱。在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主要表现为嗅球ALFF增强,岛叶皮层、嗅皮层、感觉皮层减弱,应激4周时,呈现海马、视觉皮层ALFF增强状态;应激6周时,运动皮层、感觉皮层ALFF增强,背侧丘脑外侧核群、延髓、中脑被盖部、脑桥基底部、脑桥被盖部ALFF减弱,应激8周时,小脑核、下丘脑视前区、脑桥基底部ALFF减弱。(二)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大鼠的体重与糖水偏好度、穿格总距离与直立次数较正常组均明显降低;门静脉血流流速、流量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静息态BOLD结果同实验一第8周结果;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含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血液Hcy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Cor含量显着增加,NE含量显着降低;与正常组相比,肝郁脾虚组模型大鼠肝脏共有46个差异表达基因,海马共有85个差异表达基因,两者KEGG富集通路中最显着的6条通路中均涉及到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分别采用PCR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呈一致性。(三)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直立次数,在穿格总距离、糖水偏好度及游泳不动时间仅表现改善趋势;血液理化指标中四逆散与模型组相比,Ang-Ⅱ显着降低,其它无明显差异;四逆散组可显着改善下丘脑5-HT水平,对下丘脑5-HIAA、DA水平有改善趋势;直立次数与下丘脑5-HIAA、5-HT、DA、肝脏Hnf4y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穿格总距离、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与5-HIAA呈显着正相关与负相关。结论(一)器官层面:动态观察及病理模型两个角度证明肝疏泄功能涉及肝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肝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下丘脑等以及一些非边缘脑区包括小脑、中脑、感觉皮层、视皮层、运动皮层等均存在神经元活异常改变;蛋白层面:病理模型及疏肝方剂反证两个角度共同证明血液Cort、下丘脑5-HT及DA是“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之一;基因层面:“肝失疏泄”时解剖学肝脏、功能学肝脏(海马)均存在CYP450家族的代谢功能障碍。(二)四逆散可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递质及肝脏Hnf4α、Hnf4γ基因水平发挥抗抑郁效应,为现代医学中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肝脏之间的联系做出一些提示。(三)动态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以及疏肝方剂疗效三个角度共同证明解剖学肝脏与功能性肝脏均为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组成部分。

唐利龙[10](2013)在《从大学生健康状况“四时八节”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肝主疏泄”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主疏泄理论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从生理角度探讨中医脏象功能的实质性研究逐步增多,其中,围绕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本研究正是基于生理角度全面评估与认识健康大学生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健康大学生被试的严格筛选,使用结合中医躯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西医健康状况量表、心理学量表的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分别于“四时八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对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在对大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同时,归纳在“四时八节”的变化规律,也通过对变化规律的分析,探寻中医肝主疏泄的生理调节功能。目的1.编制大学生“四时八节”健康状况调查表。2.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经过严格筛选的被试进行“四时八节”的动态追踪调查,通过总结、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肝主疏泄”对大学生人群健康状况的调节作用。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借鉴心理学量表的研制方法,编制中医躯体状况调查问卷;2.通过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大学生被试进行筛选;3.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筛选的健康大学生被试展开“四时八节”的动态追踪调查;4.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健康大学生被试“四时八节”的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分层分析。结果1.编制中医躯体健康调查问卷。问卷涵盖全身、饮食、睡眠、二便、妇科等方面的55个条目,其中涉及四级分级的条目44条,妇科条目11条。2.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中医躯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3.健康被试的筛选共发放问卷551份,回收546份,回收率98.5%。筛查后剩余364例,占初筛总人数的66.67%。三地参加体检者共有332人,体检合格者共312人,占体检总人数的93.98%。。4.基于四时八节的大学生健康被试的动态变化规律4.1BAI被试在四时八节的BAI得分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立冬、冬至均显着高于其它节气,立春、立夏、夏至均显着高于立秋、秋分节气,春分、立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时八节的BAI得分有显着性差异。具体来说,立冬、冬至均显着高于其它节气,立春、立夏、夏至均显着高于立秋、秋分节气,春分显着高于立秋(P<0.05)。整体趋势为:冬季得分最高,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2被试在四时八节的BDI得分有显着性差异。两两比较后发现,立冬显着高于其它节气,冬至显着高于春分、夏至、立秋、秋分(P<0.0.5),立春、立夏均显着高于立秋、秋分(P<0.05),夏至显着高于秋分(P<0.05)。四时八节的BDI得分表现出有显着性差异。整体趋势为:冬季得分最高,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3情绪评分情况四时八节的精神情绪得分有显着性差异。四时八节两两比较后发现,立冬、冬至得分均显着高于其它六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均显着高于立秋、秋分节气。整体趋势为:冬季得分最高,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4躯体情况被试在四时八节的躯体得分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立冬、冬至均显着高于其它节气(立冬、冬至二者无显着差异),立春、立夏、夏至均显着高于立秋、秋分节气,春分显着高于立秋(P<0.05)。躯体条目除眼睛干涩、咽部不适、心慌、善太息、恶心、腹部不适、口干、头痛8个条目出现频率无节气间差异(P>0.05)外,其余条目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除耳鸣、胸部满闷、胁肋部胀满、恶心、呕吐、腰部不适、腿部不适、便秘、胁肋疼痛、腰痛等10个条目无显着节气间差异(P>0.05)外,其余条目均存在显着的节气间差异(P<0.05)。从躯体条目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综合来看,大致特点如下:胃脘不适在立冬、冬至节气较显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节气则显着下降,而到立秋、秋分节气又较显着;手足汗出立冬(频率)、冬至(程度)不显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又显着,立秋不显着,秋分显着;睡眠问题(含睡眠差、多梦、入睡困难)仅在立秋节气不显着,其余节气均显着;善太息立冬显着,冬至不显着,立春显着,春分不显着,立夏显着,夏至、立秋、秋分则不显着;腹泻、便秘立春、春分、立夏节气便秘显着,立冬、冬至不显着,而夏至、立秋、秋分节气腹泻、便秘均显着,腹泻仅在夏至、立秋、秋分显着;腰部不适仅在夏至、立秋、秋分显着,其余节气均不显着。4.5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四时的生活事件得分有显着性差异。除其它因子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节气间有显着性差异。5.高、低神经质组指标比较发现,不同神经质人群的精神情绪、BAI、BDI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但躯体状况无显着差异(P>0.05)。低神经质组,各指标高低事件得分组间比较,BAI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四时高神经质低生活事件得分组的生活事件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三组均存在显着季节间差异(P<0.05)。四时高神经质低生活事件组、低神经质高生活事件组的BAI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二组均存在显着季节间差异(P<0.05)。四时各组BDI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四时各组情绪状况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四时高神经质低生活事件得分组的生活事件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三组均存在显着季节间差异(P<0.05)。结论1.大学生健康被试在四时八节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状况有一定规律,大致趋势略为相似,即冬季健康状况不佳,春夏季次之,秋季最为理想。2.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神经质人群的躯体及情绪状况分析发现,高神经质人群的躯体及情绪状况较显着,而低神经质人群就比较平和。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高神经质人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在生理状况下,其情志表现突出,躯体表现多样,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程度较为剧烈,这可能与肝的疏泄气机及调畅全身气血、情志的功能有所不足的情况,故遇到同等强度的生活事件的应激刺激时,其感知以及收到的影响也较为显着;与之相应,低神经质人群的躯体以及情绪表现则相对缓和,其幅度的变化也较小,这可能与肝的疏泄功能较为平和,其调畅情志、调节气血的功能状态较为稳定,故躯体、情绪表现并不突出,在遇到同等强度的生活事件的应激刺激时,其感知以及收到的影响也较为轻微。本研究通过对受试生活事件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生活事件作为应激原,对被试的躯体、情绪以及BDI、BAI状况影响明显。在四时变化中,对于机体在应对心理应激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调节能力的不同,而造成了这种差异。由此联系到中医藏象理论的肝主疏泄,其基本功能是调节气血,调畅情志,如果将之与心理应激反应相联系的话,恰恰说明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对于健康个体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发挥的调节功能。

二、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1)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相互调节的机制
        1.3 与“脑-肠轴”学说的相关性
        1.4 西医治疗方法
    2.中医学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肝脾相关”理论的“脑-肠互动”机制
        2.3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疗程
        2.3 合并用药
        2.4 观察项目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基本情况对疾病的影响
        3.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3.4 两组胃镜征象积分比较
        3.5 两组胃粘膜病理学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HAD-A和HAD-D评分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肠肽水平比较
        3.8 安全性指标评价
    4.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徐景藩教授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经验
        4.3 徐氏疏肝和胃汤的立法依据及组方分析
        4.4 徐氏疏肝和胃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4.5 对照组抗焦虑抑郁药物的选择
        4.6 焦虑抑郁量表的选择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内经》肝“生血气”探讨肝郁对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黄帝内经》对血生成的认识
    1.1 血生成的物质基础
        1.1.1 来源于后天摄入的水谷精微
        1.1.1.1 营气
        1.1.1.2 津液
        1.1.2 来源于先天之肾精
    1.2 血生成与五脏生理功能的联系
        1.2.1 血生成与心的生理功能的联系
        1.2.1.1 心主血脉,能运行血液以助化生
        1.2.1.2 心脉生血
        1.2.1.3 “血精”生血
        1.2.1.4 心阳化赤生血
        1.2.1.5 心火生脾土
        1.2.1.6 心火肾水相交
        1.2.2 血生成与脾的生理功能的联系
        1.2.2.1 脾主运化
        1.2.2.2 “脾藏营”与脾形体生血
        1.2.2.3 促进肾精转化为血
        1.2.3 血生成与肺的生理功能的联系
        1.2.3.1 肺主气
        1.2.3.2 肺藏津,津化血
        1.2.3.3 肺朝百脉
        1.2.3.4 肺主宣发肃降
        1.2.4 血生成与肾的生理功能的联系
        1.2.4.1 肾藏精
        1.2.4.2 肾主骨髓
        1.2.4.3 肾为气血之根
        1.2.4.4 肾为清血之根
    1.3 肝“生血气”理论研究
        1.3.1 肝“生血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1.3.2 肝“生血气”与肝藏象特点
        1.3.2.1 肝木应春,敷和之德,为生发之始
        1.3.2.2 肝为厥阴,主藏血——肝“体阴”以助生血
        1.3.2.3 肝主少阳,主生发——肝“动阳”以助生血
        1.3.2.3.1 肝木生发助脾土运化、散精
        1.3.2.3.2 肝木生发助肺降气生血
        1.3.2.3.3 肝木生发助肾精化气血
        1.3.2.3.4 肝木生发以生心火
        1.3.3 肝“生血气”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1.3.4 肝“生血气”理论的发挥
2.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2.3 糖水偏好实验
        2.2.4 检测指标
        2.2.4.1 大鼠血液样本血常规指标检测
        2.2.4.2 大鼠血液样本EPO、GM-CSF、IL-3、SCF、TPO的检测
        2.2.5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2.3.3 血常规指标
        2.3.3.1 实验各组HGB检测结果比较
        2.3.3.2 实验各组RBC检测结果比较
        2.3.3.3 实验各组WBC检测结果比较
        2.3.3.4 实验各组PLT检测结果比较
        2.3.4 细胞因子指标
        2.3.4.1 实验各组EPO检测结果比较
        2.3.4.2 实验各组GM-CSF检测结果比较
        2.3.4.3 实验各组IL-3检测结果比较
        2.3.4.4 实验各组SCF检测结果比较
        2.3.4.5 实验各组TPO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3.1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血常规指标、细胞因子指标的影响
        3.1.1 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选择及评价
        3.1.2 观测指标的选择
        3.1.2.1 血常规指标的选择意义
        3.1.2.2 细胞因子指标的选择意义
        3.1.3 实验各组大鼠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3.1.4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1.5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细胞因子指标的影响
        3.1.5.1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细胞因子指标EPO的影响
        3.1.5.2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细胞因子指标SCF的影响
        3.1.5.3 肝郁、脾虚对大鼠的细胞因子指标TPO的影响
    3.2 综合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肝“生血气”理论的研究与肝藏象的相关性及物质基础探讨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中医学(哈医方向)肝系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肝的认识
        1.1 中医学肝生理结构
        1.2 中医学的肝生理功能
        1.3 历代医家对肝生理功能的认识
    2.基于中医学(哈医方向)整体观的肝系认识
        2.1 中医学(哈医方向)对肝系生理结构的认识
        2.2 中医学(哈医方向)对肝系生理功能认识
        2.3 从中医学(哈医方向)治疗肝系疾病的方药分析肝系的生理功能
    3.比较
        3.1 中医学与中医学(哈医方向)整体观念的比较
        3.2 中医学与中医学(哈医方向)对肝生理(解剖学)结构的比较
        3.3 中医学与中医学(哈医方向)对肝生理功能的比较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中医肝藏功能及其脏腑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主疏泄
    1.1 调节情志、影响代谢
    1.2 促进消化吸收
2 肝主藏血
3 肝相关的脏腑关系
    3.1 肝与心之间的关系
    3.2 肝与肺之间的关系
    3.3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3.4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3.5 肝与胆之间的关系
    3.6 肝与肠之间的关系
    3.7 肝与脑之间的关系
4 问题与展望

(5)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玛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郁证的辨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脏器指数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肝脏象现代研究重要发现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肝主疏泄现代研究成果
    1.1 肝主疏泄与情绪现代研究
    1.2 肝主疏泄与消化现代研究
    1.3 肝主疏泄与生殖现代研究
2 肝藏血现代研究
3 肝应春, 肝开窍于目现代研究
4 小结

(7)基于愤怒诱发实验探讨肝失疏泄状态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蛋白组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 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
        1. 神经系统机制
        2. 内分泌系统机制
        3. 免疫系统机制
        4. 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主疏泄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理论概述
        2. 实验研究
        3. 临床研究
        4. 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健康被试者的筛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皮质醇觉醒反应实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信息分析流程
        3. 结果
        4. 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身心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情绪自评量表A1(平静状态下)
    附录3 情绪自评量表A2(视频后)
    附录4 被试者体检统计表
    附录5 两组对比显着上调与下调蛋白统计表

(8)肝主疏泄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汉代《黄帝内经》时期的“肝主疏泄”
2《说文解字》中的“肝注疏泄”
3 金元明时期的“肝主疏泄”
4“肝主疏泄”在清代的发展
5 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对“肝主疏泄”内涵的扩充
6 建国以来对“肝主疏泄”的补充发展
7 现代西医对于“肝主疏泄”的研究
8 小结

(9)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肝藏象理论生物学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1.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生理学研究
        2.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病理学研究
        3. 结论
    综述二、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2. 抑郁症中医证候研究
    综述三、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1. 四逆散的抗抑郁疗效研究
        2. 四逆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慢性应激对肝、脑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二、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三、四逆散疏肝效应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附录2. 973“肝藏血,主疏泄”生物学内涵假说示意图
    附录3. 超声灰阶图动态观察
    附录4.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Reho
    附录5.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ALFF
    附录6. 肝脏PCR部分验证通路
    附录7. 海马PCR部分验证通路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从大学生健康状况“四时八节”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肝主疏泄”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脏象理论的时间节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四时八节”健康状况调查表的编制
    前言
    一、大学生“四时八节”健康状况调查表的设计思路
    二、中医躯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
    三、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的结构
    四、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的内容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四时八节”的健康大学生被试的追踪调查
    前言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从大学生健康状况“四时八节”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探索性分析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D]. 卢海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内经》肝“生血气”探讨肝郁对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D]. 杨晨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中医学(哈医方向)肝系生理功能研究[D]. 曙格拉·拜尔克波勒.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中医肝藏功能及其脏腑关系的研究进展[J]. 谢小峥,杨梦蝶,陈健,苏式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12)
  • [5]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D]. 王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肝脏象现代研究重要发现述评[J]. 侯雅静,陈家旭,李晓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12)
  • [7]基于愤怒诱发实验探讨肝失疏泄状态的情绪反应特点及蛋白组学差异[D]. 田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肝主疏泄源流研究[J]. 赵迪,任杰,安海燕. 西部中医药, 2016(07)
  • [9]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李君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从大学生健康状况“四时八节”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肝主疏泄”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D]. 唐利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疏肝通腑精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