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氟沙星缀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合成

诺氟沙星缀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合成

一、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及卵清蛋白结合物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卫华[1](2019)在《动物源食品中氟甲喹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氟甲喹(flumequine,FLU)是一种动物专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及水产类动物的疾病。但是,滥用或者超标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动物性食品中的氟甲喹残留问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世界各国都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氟甲喹残留的最大限量,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和依据,而建立简单、快速、高通量的检测方法也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活泼酯法合成氟甲喹完全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氟甲喹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建立了氟甲喹固相膜免疫分析方法;制备了氟甲喹分子印迹膜,并将其作为人工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仿生酶联免疫分析方法(BELISA)。建立的icELISA法和BELISA法适于大量样品的快速定量筛查,预处理简单,操作方便快速,检测限低;固相膜免疫分析方法适于快速定性筛查,准确可靠,简便易操作。氟甲喹完全抗原的合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活泼酯法将FLU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出FLU-BSA(免疫原)和FLU-OVA(包被原)。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和SDS-PAGE凝胶电泳两种方法确定人工抗原成功地合成。用免疫原FLU-BSA免疫两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获得抗血清(FLU-1和FLU-2);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和亲和性,FLU-1与FLU-2效价相当(均为1:12800),经纯化后,FLU-1抗体(IC50为0.06 ng/mL)亲和性明显高于FLU-2(IC50为0.21 ng/mL),故选择FLU-1抗体进行后续免疫检测试验。氟甲喹残留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优化FLU的检测条件,最优条件为:包被量10 μg/mL,抗血清稀释度1:3200,封闭液为1%明胶,酶标二抗稀释度1:2500,pH值7.5,反应缓冲液是1×PBS,乙腈含量是0%~20%。在最优条件下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该方法的IC50为2.03 ng/mL,最低检出限达1.21×10-4 ng/mL,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将FLU与其结构类似物左氧氟沙星(LVX)、加替沙星(GAT)和氧氟沙星(OFX)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交叉反应率都很低,抗体特异性好。选择牛肉、猪肉、虾肉、牛奶、熟猪肝和生猪肝作为试样,研究基质影响的消除方法。牛肉、猪肉和牛奶经过超声提取后以PBS稀释10倍,虾肉需稀释20倍,猪肝等内脏类需要稀释40倍,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基质的影响。在加标回收试验中,在三个加标水平上的回收率在72.80%~97.30%之间。用HPLC法对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法进行验证,其检测结果之间的拟合程度很高,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6,这可以说明所建立的ELISA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动物性食品中氟甲喹残留的快速定量分析。氟甲喹残留的固相膜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出来胶体金,以胶体金标记FLU抗体制备出来免疫金。以硝酸纤维素(NC)膜作为固相载体,分别包被上FLU-OVA、酶标二抗作为T线、C线,对测定条件进行的优化结果是:封闭液为5%脱脂乳、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40倍、包被量1.0 μg、免疫金稀释度为1:5(v/v)、金标抗体与待测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5(v/v)在最优条件下,制成FLU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固相膜,最低检出限为40 μg/L。对牛肉、猪肉、虾肉、牛奶、熟猪肝、生猪肝进行基质影响的消除试验,牛肉、猪肉、虾肉基质的提取液需用1×PBS缓冲液稀释20倍,牛奶、熟猪肝、生猪肝稀释40倍,可以消除基质的影响。加标回收试验的结果用肉眼观察即可看到有明显的梯度,说明方法有效。建立的胶体金标记固相膜免疫检测方法是一种定性检测方法,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无需仪器,目测结果即可,时间较短,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现场快速定性筛选。氟甲喹残留的B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氟甲喹与甲基丙烯酸(MAA)结合的最佳摩尔比为1:2。以FLU为模板,以MAA作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作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引发剂,以96孔酶标板作为固相载体,制备出了分子印迹膜(MIPs)。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膜已经成功合成。采用活泼酯法制备酶标抗原,对BELISA反应体系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优条件是:酶标抗原的稀释倍数为8000倍,pH为7.1,甲醇含量为5%的PBST缓冲液。在此条件下建立直接竞争BELISA法,该方法检测线性范围是1~100000 ng/mL,灵敏度IC50为140.62 ng/mL,检测限为1.09ng/mL。与结构类似物左氧氟沙星(LVX)、氧氟沙星(OFX)和依诺沙星(ENX)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7.8%、17.5%和11.0%,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高。采用直接稀释法进行基质消除,虾肉样品提取液经过20倍稀释、牛肉样品提取液经过40倍稀释后即可消除基质的干扰。三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在80.7%~92.3%之间,这即可表明此样品前处理方法可行。通过HPLC法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HPLC与BELISA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在0.98以上,这说明建立的BELISA方法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动物性食品中氟甲喹残留的快速检测。

李钟卉[2](2016)在《多靶标药物筛选、药物及有害物残留微阵列芯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阵列生物芯片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以其特有的高通量、快速、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重复性好、并行分析等优点在近十几年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中迅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微阵列生物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药物筛选、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本论文研究并发展了基于可视化检测方法的生物芯片技术,并建立了多项食品中多种有害物同时检测的方法。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荧光微阵列蛋白芯片的双重靶标药物筛选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并建立了基于微阵列芯片的针对多种雌激素受体蛋白的药物同时筛选方法鉴于雌激素受体蛋白(Estrogen Receptor,ER)的重要生理及病理功能,它被视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药物靶标。我们提出一种新颖的同时筛选针对多种雌激素受体蛋白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实验中以含有29种人工合成药物库和384种天然产物的药物库作为模型,筛选出雌激素受体蛋白新的配合物。采用微阵列芯片方法获得的它莫昔芬和雷洛昔芬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0)和其它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并从以上两个药物库中筛选鉴定出65个活性配体(5个人工合成药物和60个天然产物)。该方法的筛选结果与采用传统荧光偏振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可同时筛选针对多种受体蛋白的药物,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在高通量药物筛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前景。2.建立并发展了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蜂蜜中四种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同时检测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同时测定蜂蜜中多种禁用药物残留的方法。使用该方法食品中的四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等禁用药物可在单次实验中同时测出。该方法灵敏度高,四个检测项目呋喃它酮代谢物AMOZ、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呋喃妥因代谢物AHD的检测限分别可达0.10,0.04,0.04和0.1Ong g-1。四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回收率为78%-93%。此外,该方法易于操作,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方法具有巨大潜力。3.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多种水溶性抗生素的可视化微阵列芯片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蜂产品中四类水溶性抗生素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在单次样本处理的情况下同时检测出蜂蜜中的四环素族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和链霉素。本方法的灵敏度高,对于四环素族、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的检测限分别可达0.98ng g1(四环素)、1.24ng g-1(诺氟沙星)、0.65 ng g-1、1.76 ngg-1。该方法对四环素、喹诺酮、林可霉素和链霉素的回收率分别为:86%-114%、93%-117%、99%-115%和 95%-112%。通过对 214 个实际样本的检测并与LC-MS/MS方法进行的比较可看出微阵列芯片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样本较好的普适性。相比于LC-MS/MS,微阵列芯片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通量高、检测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企业单位和检测机构进行大量样本快速筛查。4.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牛奶中多种有害物质同时检测技术三聚氰胺、头孢氨苄和黄曲霉毒素M1是三种典型的乳品中的有害物,非常代表非法添加物、抗生素和生物毒素。为确保乳品的质量安全,需要一种可快速筛选乳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乳品中三聚氰胺、头孢氨苄和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使用96孔板的可视化微阵列芯片技术。通过点样固定由小分子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或鸡卵清蛋白(OVA)偶联制成的半抗原制备小分子微阵列芯片。多种靶标物质同时通过竞争免疫法测定。与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荧光法或者化学发光法相比,显色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结果,并且可以使用商用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测。该方法对于三聚氰胺、头孢氨苄和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线分别是16.31 ng mL-1,8.21 ng mL-1和0.21 ng mL-1,全部符合国家允许的最大残留限量。该方法的检测准确度高,实际样本中三聚氰胺、头孢氨苄和黄曲霉毒素M1的加标回收率分别是103.1%~106.2%、96.6%~98.3%和105.4%~109.3%。该技术可以实现牛奶中多种有害物质的同时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季[3](2015)在《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喹诺酮类药物由于高效低毒及与其它抗菌药不同的作用方式等特点,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但在研究方面的滞后使得喹诺酮类新药的研发工作停滞不前。基于金属离子的优点,合成以药物分子为配体的配合物,对于研究喹诺酮药物具有非常重要价值。金属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一直是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也是热点领域。DNA是生命遗传信息携带者和传递者,许多抗肿瘤和抗病毒药物都以其为靶点。另外,血清白蛋白与配合物在体内的存储、运输、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好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发现其潜在的功能。本文以沙拉沙星、恩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及抗菌活性非常好的环丙沙星为配体,合成了8种新型的喹诺酮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和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1是单核铜配合物,每个中心铜离子与1个沙拉沙星的2个O原子、N,N-二乙基乙二胺上的2个N原子成四配位的平面四方形结构。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9.752(2)?,b=10.178(2)?,c=17.390(3)?,α=77.262(4)°,β=88.694(4)°,γ=77.069(4)°;2是单核锌配合物,每个中心锌离子与2个沙拉沙星的4个O原子、1个1,2-丙二胺上的2个N原子成六配位变形八面体结构。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10.159(1)?,b=10.239(1)?,c=22.563(2)?,α=79.613(2)°,β=87.923(2)°,γ=84.552(2)°;3是聚合铜配合物,不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铜离子,1个去质子化的环丙沙星配体,2个水分子。每个中心铜离子与2个环丙沙星的3个O原子、第三个环丙沙星的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O原子成五配位的四方锥结构。在该化合物中,环丙沙星配体两端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分别采取三齿和单齿桥连的配位模式,连接两个相邻的铜离子形成二维的网状结构。空间群为Pbca,晶胞参数为a=20.394(2)?,b=8.2289(8)?,c=26.027(3)?,α=90°,β=90°,γ=90°;4是聚合铜配合物,它的不对称单元中含有2个铜离子,2个去质子化的环丙沙星配体,1个高氯酸阴离子,1个甲醇分子,0.5个水分子。两个铜离子表现为不同的配位几何构型。第一种中心铜离子与2个环丙沙星的3个O原子、2个水分子的2个O原子,成五配位的四方锥结构。在这种配位模式中,环丙沙星配体两端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分别采取二齿和单齿桥连的配位模式。第二个铜离子与1个环丙沙星的2个O原子。另外2个环丙沙星的2个N原子,1个水分子的O原子,1个高氯酸阴离子的1个O原子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在此种配位模式中,环丙沙星配体两端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分别采取三齿和单齿桥连的配位模式,连接两个相邻的铜离子形成二维的网状结构。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24.748(10)?,b=8.567(4)?,c=20.870(8)?,α=90°,β=98.848(11)°,γ=90°;5是单核铜配合物,每个铜离子与1个左氧氟沙星的2个O原子、1个2,2-联吡啶的2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O原子成五配位的四方锥结构。空间群为P 1,晶胞参数为a=10.598(3)?,b=10.710(3)?,c=15.085(4)?,α=80.410(4)°,β=86.353(4)°,γ=69.459(3)°;6是单核钴配合物,每个钴离子与2个左氧氟沙星的4个O原子、1个邻菲罗啉的2个N原子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20.360(11)?,b=32.323(16)?,c=10.184(5)?,α=90°,β=109.733(6)°,γ=90°;7是单核银配合物,每个银离子与2个恩诺沙星的2个N原子、1个硝酸阴离子的1个O原子成三配位的平面三角形结构。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9.9139(5)?,b=13.3399(7)?,c=15.3653(9)?,α=79.672(2)°,β=78.900(2)°,γ=71.914(2)°。8是聚合银配合物,它的不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银离子,一个去质子的恩诺沙星配体和1.5个水分子。每个银离子与2个恩诺沙星的2个O原子、另一个恩诺沙星的1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中的O原子成四配位的四面体结构。在该化合物中,恩诺沙星配体两端的羧基氧原子和氮原子分别采取二齿和单齿桥连的配位模式,连接两个相邻的铜离子形成一条一维链。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9.4912(8)?,b=9.7931(8)?,c=11.6908(10)?,α=103.975(2)°,β=101.604(2)°,γ=103.063(2)°。采用MTT法测试了配体及其配合物1-6的抗菌活性,以沙拉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作为阳性对照,阳性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是0.091–1.228μg·mL-1,配合物最小抑菌浓度范围是0.066–1.513μg·mL-1,结果显示它们的抗菌能力与阳性药物相比,明显提高或者大体相当。采用荧光,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配合物1–6与DNA的结合,结果显示,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Kb=2.36×104–3.32×106 M-1)要比相应的沙星(沙拉沙星5.7×105,环丙沙星2.58×105,左氧氟沙星2.36×104 M-1)强很多,配合物4有最强的结合能力,且这些配合物可能都是通过插入方式与DNA发生作用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1–4与人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能力和方式,配合物1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强,配合物4对人血清的结合能力最强,所有的配合物与两种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范围2.29×104–2.0×105M-1。

吕洋[4](2015)在《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诺氟沙星、头孢克肟、青霉素V钾为研究对象,用溶出伏安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生素类药物与大分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性质、光谱特征、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同时也建立了新的药物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1)利用电化学法研究了诺氟沙星与5-磺基水杨酸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测定诺氟沙星的新方法。设定富集电位在-0.1V时检测其溶出伏安曲线。在大电流0.2m A、0.5m A下,其线性范围分别在1.0×10-62.0×10-4mol/L,4.0×10-52.0×10-4mol/L,检出限为1.608×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1.10%。本体系用于检测诺氟沙星胶囊中的诺氟沙星含量,且加标回收率在95%100%之间。实验通过体外配伍性研究,证明两者发生了药物相互作用,所以在临床医学或生活中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2)研究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头孢克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行为。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结合距离r以及热力学参数,针对于头孢克肟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头孢克肟对BSA荧光猝灭方式是动态猝灭,两者通过疏水作用力按1:1的比例结合;结合距离r=2.112nm;并且头孢克肟对BSA构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见血清白蛋白对头孢克肟具有储存和转运功能。同时建立了测定头孢克肟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0.0800.560μg/m L,检出限0.345μg/m L,相对标准偏差3.01%,可用于头孢克肟胶囊的分析测定。(3)利用溶出伏安法研究了青霉素V钾与BSA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测定青霉素V钾的新方法,青霉素V钾与BSA通过静电作用力形成一种非电活性复合物,结合比约为1:1,结合常数β=3.35×106 L/mol,结合数n=1。其线性范围1.0×10-46.0×10-3mol/L,检出限1.085×10-4mol/L,相对标准偏差2.20%。对尿液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5%105%之间。

李伟汉[5](2012)在《喹诺酮类药物广谱检测的研究》文中认为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上的特点,均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可耐受高温、高湿度环境,可以长时间室温保存。因此,如果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量较高,就会进入人体,进而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皮肤反应和光毒性及软骨毒性等一系列的毒副作用。近些年来,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问题已引起广泛的注意。通过诺氟沙星和N-4-溴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烷基化反应,合成了诺氟沙星衍生物,这种合成方法在现有文献中均无报道,合成方法简单,产率较高,难点在于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控制,还有反应产物的纯化问题。之后通过戊二醛法分别与BSA和OVA偶联,合成免疫原及包被原。经过紫外鉴定及后面的ELISA实验,确定半抗原与蛋白质偶联成功。分别免疫9只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经过筛选,粗测交叉反应率,挑选出效价高、抑制好的抗血清,进行后续的ELISA实验。用经过筛选出的抗血清为基础,初步建立基于多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优化包被溶液、抗体稀释液、封闭液、抗体反应时间、抗体与标准溶液的体积比等,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标准曲线,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其中检测下限为0.0125ng/mL、半数抑制量(IC50)为0.30515ng/m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23。阴性样本猪肾、鸡肉、鸡肝的检测限分别为0.9986ng/mL、0.4928ng/mL、0.6492ng/mL。本论文还从实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精密度方面评估了ELISA方法。回收率在63%95%,变异系数小于20%。除与Orbifloxacin的交叉反应率低于5%外,与其余10种喹诺酮类药物分别在7.21%和91.23%之间。符合多残留ELISA方法检测的要求。也进一步证明关于诺氟沙星原药的改造过程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满足喹诺酮类药物广谱检测的要求。

尚永辉[6](2011)在《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电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客体识别是指主体(受体)对客体(底物)选择性的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发展到今天,主-客体化学的研究内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以研究冠醚,环糊精等为基础的包合物化学,只要研究的内容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实体或聚集体的化学,均可看成主-客体化学研究的范畴。主-客体化学现已成为化学中发展迅速、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主-客体化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在催化,分子或离子的分离,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依靠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和氢键等非共价键力相结合,隶属于主-客体化学研究的范畴。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阐明生物反应的机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在药物体外筛选、先导化合物的合成优化等相关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质谱分析法以及色谱分析法等。其中以光谱分析及其电学分析法最为普遍。论文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发展,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特别是对近年来各种药物分子与蛋白及其核糖核酸两种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应用光谱技术研究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论文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等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了水飞蓟素,刺芒柄花素,橙皮素,染料木素,白杨素,大豆甙元,木犀草素,芹菜素等8种黄酮药物分子;芦丁、橙皮甙、柚皮苷、葛根素和黄芩苷等5种黄酮苷药物分子以及新合成的2种白杨素磺化衍生物------白杨素-8-磺酸钠,白杨素-8-磺酸钙和十多种非黄酮类药物双嘧达莫,大黄酸,吲哚美辛,羟基喜树碱等共计30余种药物小分子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了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这30余种药物分子与BSA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荧光猝灭类型,相互作用力方式,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等信息。此外,实验采用△λ=15 nm和△λ=60 nm的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这些药物小分子的加入对牛血清白蛋白微观构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相似或相近的药物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信息的差异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探索了不同官能团以及官能团位置对相互作用信息的影响;对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2.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论文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等电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白杨素,大豆甙元两种药物小分子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实验探讨了不同缓冲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扫描速率,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分别对两个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白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求算了白杨素,大豆甙元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结合常数,结合数等信息。3.应用光谱技术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论文在pH值为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并辅以粘度法等技术,以吖啶橙(AO)作为探针试剂研究了芹菜素,羟基喜树碱两种药物分子分别与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并分别对芹菜素和羟基喜树碱这两种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合模式,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力常数,结合比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4.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分别研究了美托拉宗,白杨素,大豆甙元三种药物分子分别与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考察了不同缓冲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扫描速率,离子强度等条件对美托拉宗,白杨素以及大豆甙元分别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美托拉宗,白杨素以及大豆甙元分别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求算了各自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结合数等参量。5.主成分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采用光谱学方法研究多种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选择以25种药物分子微观结构描述符数据为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了药物分子结构和药物小分子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类型,药物分子结构和药物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结合力方式等相互作用信息之间的预测模型。分别通过对5种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荧光猝灭方式,主要结合力等信息的预测,发现预测结果与光谱实验数据完全吻合。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所建立的分子结构描述符预测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主-客体相互作用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为研究各种药物分子在人体内的储存、传输和药理作用提供参考信息,为研究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张小莺,赵津子,陈琛,韩水仲,田泽华[7](2010)在《半抗原免疫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近几年来关于小分子半抗原的设计、人工抗原合成的研究,以及人工抗原合成中尚存在的问题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半抗原合成中的应用;介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卵黄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和新兴的免疫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半抗原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较低的检测极限、快速、方便、低廉等优势,是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半抗原合成的可控设计、有效抗体的规模化生产,通过与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结合以期达到高通量、低成本、实时多重检测是今后食品安全免疫学检测中重要的技术突破点。

郭杰标[8](2010)在《基于通用抗体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和氟喹诺酮总量两种免疫学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通用抗体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免疫学方法的研究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5, PDE-5)是特异性水解环磷酸鸟苷的酶。通过抑制剂PDE-5,能够提高阴茎海绵体中环磷酸鸟苷的含量,导致阴茎动脉及阴茎海绵体的平滑肌舒张从而获得治疗阳痿的效果。盐酸伐地那非(Levitra,拜尔)是一种获US-FDA批准用于治疗阳痿的PDE-5抑制剂药物。近年来,违法添加到保健品和植物药品的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威胁。不当使用伐地那非会导致头痛、面部潮红、消化不良、视力模糊和肌肉酸痛等副作用。如果病人在服用硝酸酯药物的同时服用含伐地那非的保健品将会造成致命的低血压。已经有两种文献报道的伐地那非结构类似物,其结构式中的发色团结构是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共有结构。伐地那非类似物具有更强的代谢稳定性和脂溶性,能够在体内长时间维持高血药浓度,并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神经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对伐地那非结构类似物的监管和筛查。目前,检测伐地那非的主要有HPLC、LC-MS、GC-MS和LC-ESI-MS/MS等仪器检测方法,虽然灵敏、精确和可靠,但需要昂贵设备且运行费用高,难以在基层工作中大规模开展。本研究通过制备以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共同基团为主要抗原位点的人工抗原,获得了能够同时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通用抗体,并建立了同时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免疫学方法。结果如下:1.使用戊二醛利用亲电取代反应原理,合成突出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共同基团的人工抗原;用免疫抗原免疫动物,并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得到能够识别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通用单克隆抗体(Generic Monoclonal Antibody);2.建立了同时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对伐地那非的检测限为5.0ng/mL, IC50值为18.2ng/mL;3.该系统检测32个样品种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的结果,与HPLC的检测结果一致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基于通用抗体检测(氟)喹诺酮总量免疫学方法的研究(氟)喹诺酮是一类广谱抗菌素,通过抑制原核生物的DNA解旋酶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发挥高效杀伤作用。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和兽医中的广泛应用,还被用作食品添加剂促进动物的生长。这类药物的滥用会危害公共健康(如产生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污染环境和影响工业生产(如导致乳酪和酸奶发酵无法进行)。因此,欧盟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定了动物源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限量(96/23/EC),规定欧盟各国必须对对食品中该类药物的残留量进行监管。中国农业部规定(氟)喹诺酮药物在各种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量不得超100μg/kg(农业部部颁标准,NO.278.2003.5.22).目前,用于该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方法有HPLC, LC-MS, GC-MS以及CE等。基于仪器方法的多残留检测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要借助昂贵的检测设备而且运行费用高。而基于免疫学技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价廉的优点,很适合在基层检测部门进行初筛,使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选用环丙沙星(CPFX)连接到经糖基化修饰的BSA作为免疫抗原,连接到OVA作为检测抗原,把“(氟)喹诺酮药物共同基团突出在人工抗原的表面。使用糖基化载体能够提高免疫抗原的免疫效果,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对(氟)喹诺酮药物共同基团的通用单克隆抗体,用于开发检测(氟)喹诺酮该类抗菌素的多残留免疫检测方法。结果如下:1、采用戊二醛作为连接臂,将代表药物环丙沙星连接到不同的载体蛋白制备突出(氟)喹诺酮类药物共同基团的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经研究发现采用糖基化BSA作为载体蛋白制备免疫抗原,能够提高免疫原性并获得更好的动物免疫效果;2、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并鉴别到一株能识别多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通用单克隆抗体,以环丙沙星为代表药物绘制竞争抑制曲线,50%竞争抑制的CPFX浓度(IC50)为10.2 ng/mL,最低检测限度为1.0 ng/mL,线性范围在1.0-27ng/mL。对其他10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在7.2-96.2%;3、分别在20个鸡肝和20个鸡蛋中添加50、100、150 ng/g的环丙沙星,采用本研究开发的样品处理和ELISA方法检测,加标回收率在64.0-91.8%之间,批内差异在8.7-12.5%。4、采用本研究开发的样品处理和ELISA方法,对20个鸡肝和20个鸡蛋样品进行检测,得到11个阳性结果和29个阴性结果,与HPLC检测结果一致。

徐国良,张增珠,张卓辉,张启云,李敏,刘旭海[9](2008)在《绿原酸完全抗原的制备及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绿原酸完全抗原,对完全抗原进行鉴定。方法通过碳二亚胺(EDC)法把绿原酸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卵蛋白进行偶联制备,采用紫外扫描法对合成抗原进行了鉴定;用绿原酸完全抗原免疫豚鼠,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绿原酸标准溶液对照组。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免疫豚鼠抗血清的效价。结果完全抗原偶联成功,测定偶联比20,符合动物免疫的要求。ELISA法检测豚鼠抗血清效价,完全抗原组豚鼠抗血清稀释1∶128为阳性,大于空白复孔A值2倍。结论成功制备绿原酸完全抗原。

李雅丽[10](2008)在《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喹诺酮是一类合成抗生素类药物,英文名称:quinolones(QNs)。在化学上与萘啶酮酸相关,其作用机理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使酶不能在DNA双链上引入切口,破坏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迅速杀灭细菌。最初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尿道感染,现在已发展到治疗系统感染疾病,并且在动物饲养中作为预防和治疗药物普遍使用。近年来,这些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已引起广泛的注意。通过将诺氟沙星烷基化合成诺氟沙星衍生物,经过紫外、液质以及核磁共振检测后,采用戊二醛法分别与BSA和OVA偶联。再利用活化酯法将五种喹诺酮药物直接与BSA和OVA偶联。经紫外鉴定,半抗原与蛋白质的偶联均成功。分别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经筛选,效价为102400的诺氟沙星衍生物的抗血清较好。以此抗血清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QNs。并通过改变相关的物理、化学影响因素,例如:包括包被溶液、抗体稀释液、封闭液、竞争时间、抗体与标准溶液的体积比等,对ELISA方法进行优化,进而在ELISA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结果。优化后,最终得到标准曲线,检测限(IC90)为0.0126 ng/mL、半数抑制量(IC50)为0.54 ng/mL和检测范围(IC20~IC80)为0.04467~14 ng/mL。此外,还从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灵敏度来评估了本ELISA方法。回收率分别是63%~95%,变异系数小于20%。除与5种QNs的交叉反应低于5%外,其余13种QNs分别在16%和112%之间,符合多残留ELISA方法检测的要求。同时建立了猪肉和鱼肉中MAR、ENO、OFL、PEF、NOR、CIP、LOM、DAN、ENR、SAR、DIF、OXO、FLU等等19种QNs的HPLC–ESI–MS/MS确证测定方法。本方法通过添加回收试验,变异系数测定,表明本方法完全符合目前国内国际上对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确证要求。

二、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及卵清蛋白结合物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及卵清蛋白结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源食品中氟甲喹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
        1.1.2 氟甲喹概述
        1.1.3 研究意义
    1.2 喹诺酮类及氟甲喹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喹诺酮类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氟甲喹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氟甲喹完全抗原合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缓冲溶液体系
        2.1.3 仪器及设备
        2.1.4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完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2.2 氟甲喹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完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3.2 氟甲喹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甲喹残留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缓冲溶液体系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包被原最适浓度和抗血清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3.2.2 间接竞争ELISA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
        3.2.3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 ELISA方法的稳定性
        3.2.5 抗体的特异性
        3.2.6 样品的测定
        3.2.7 ELISA方法的验证——高效液相色谱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包被原最适浓度和抗血清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3.3.2 间接竞争ELISA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
        3.3.3 间接竞争ELISA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ELISA方法的稳定性
        3.3.5 抗体的特异性
        3.3.6 样品的测定
        3.3.7 ELISA方法的验证——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甲喹残留的固相膜免疫检测方法研究
    4.1 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仪器及设备
        4.1.3 试验样品
    4.2 方法
        4.2.1 胶体金及金标抗体的制备
        4.2.2 胶体金标记固相膜的制备
        4.2.3 胶体金标记固相膜检测条件的优化
        4.2.4 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4.2.5 样品的基质消除
        4.2.6 样品的加标回收测定
    4.3 结果及分析
        4.3.1 胶体金的制备及质量鉴定
        4.3.2 胶体金与FLU抗体结合最适pH值的确定
        4.3.3 胶体金标记最佳抗体加入量的确定
        4.3.4 胶体金标记固相膜检测条件的优化
        4.3.5 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4.3.6 样品基质的消除
        4.3.7 样品的加标回收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甲喹残留的仿生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
    5.1 材料
        5.1.1 药品及试剂
        5.1.2 仪器及设备
        5.1.3 实验样品
        5.1.4 溶液体系的配制
    5.2 方法
        5.2.1 氟甲喹分子印迹膜(MIPs)的制备及表征
        5.2.2 酶标抗原的制备
        5.2.3 仿生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
        5.2.4 BELISA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建立
        5.2.5 样品检测
        5.2.6 BELISA方法的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氟甲喹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表征
        5.3.2 仿生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及建立
        5.3.3 方法的特异性
        5.3.4 样品测定
        5.3.5 BELISA方法的验证——高效液相色谱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1.1 氟甲喹完全抗原的合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6.1.2 氟甲喹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1.3 氟甲喹固相膜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1.4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氟甲喹仿生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2)多靶标药物筛选、药物及有害物残留微阵列芯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1.1.1 生物芯片概述
        1.1.2 微阵列生物芯片的制备
        1.1.2.1 生物芯片基底材料
        1.1.2.2 原位合成法
        1.1.2.3 点样法
        1.1.3 生物芯片图像获取及数据分析
        1.1.4 生物芯片检测进展
        1.1.4.1 有标记检测
        1.1.4.2 无标记检测
    1.2 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筛选及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2.1 药物筛选的研究现状
        1.2.1.1 高通量筛选技术
        1.2.1.2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1.2.1.3 微流控芯片技术
        1.2.2 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1.2.3 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现状
        1.2.3.1 食品中污染物残留
        1.2.3.2 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3.3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2.1 基于微阵列芯片的针对多种雌激素受体蛋白的药物同时筛选方法
        1.3.2.2 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蜂蜜中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同时检测技术
        1.3.2.3 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蜂蜜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及链霉素同时检测方法
        1.3.2.4 基于可视化微阵列芯片的牛奶中多种有害物质同时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种雌激素受体蛋白药物同时筛选微阵列芯片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雌激素受体蛋白芯片的制备
        2.2.3 雌激素受体蛋白对ES-Cy3的亲和力测定
        2.2.4 它莫昔芬和雷洛昔芬的竞争结合分析
        2.2.5 芯片可靠性分析
        2.2.6 方法应用及验证
        2.2.7 基于荧光偏振的筛选
        2.2.8 IC_(50)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蛋白芯片测定亲和常数的方法
        2.3.2 雷洛昔芬和它莫昔芬与ES-Cy3竞争能力的测定
        2.3.3 方法可靠性评估
        2.3.4 方法验证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种禁用药物残留检测的可视化微阵列芯片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蜂蜜样本
        3.2.4 半抗原合成
        3.2.5 纳米银颗粒标记的羊抗小鼠IgG(Silver-nanoparticle labelled goat-anti-mouseIgG,AgNP-GaMIgG)合成
        3.2.6 微阵列芯片免疫分析
        3.2.6.1 微阵列芯片制备
        3.2.6.2 样本前处理步骤
        3.2.6.3 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法步骤
        3.2.6.4 微阵列芯片成像与数据分析
        3.2.6.5 交叉反应
        3.2.6.6 微阵列芯片方法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的比较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阵列芯片设计原则
        3.3.2 微阵列芯片分析条件优化
        3.3.3 交叉反应率
        3.3.4 校正曲线
        3.3.5 方法验证
        3.3.6 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的比较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种水溶性抗生素的可视化微阵列芯片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蜂蜜样本
        4.2.4 半抗原的制备
        4.2.4.1 四环素包被抗原(TC-OVA)的制备
        4.2.4.2 氟喹诺酮包被抗原(QN-BSA)制备
        4.2.4.3 林可霉素包被抗原(LCM-BSA)的制备
        4.2.4.4 链霉素包被抗原(STM-OVA)的制备
        4.2.5 纳米银颗粒标记的羊抗小鼠IgG(Silver-nanoparticle labelled goat-anti-mouseIgG,AgNP-GaMIgG)合成
        4.2.6 微阵列芯片免疫分析
        4.2.6.1 微阵列芯片制备
        4.2.6.2 样本前处理步骤
        4.2.6.3 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法步骤
        4.2.6.4 微阵列芯片成像与数据分析
        4.2.6.5 交叉反应
        4.2.6.6 微阵列芯片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比较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阵列芯片分析条件优化
        4.3.1.1 抗原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4.3.1.2 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
        4.3.2 交叉反应率
        4.3.2.1 单个项目所含多种抗生素的交叉反应率
        4.3.2.2 各检测项目之间的交叉反应率
        4.3.3 校正曲线
        4.3.4 方法验证
        4.3.5 与标准方法的比较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牛奶中多种有害物质的微阵列芯片检测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银纳米颗粒标记的二抗制备
        5.2.3 微阵列芯片的制备
        5.2.4 样本前处理
        5.2.5 竞争免疫反应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阵列芯片反应条件优化
        5.3.2 银纳米颗粒上的抗体固定
        5.3.3 标准曲线与灵敏度
        5.3.4 交叉反应
        5.3.5 微阵列芯片精密度
        5.3.6 稳定性测试
        5.3.7 实际样本验证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喹诺酮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
    1.3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DNA和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1.3.1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方式
        1.3.2 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方式
    1.4 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第二章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3.1 配合物[Cu(detam)(srx)](ClO_4)_2·1.5H_2O(1)的合成
        2.3.2 配合物[Zn(pydam)(srx)_2](ClO_4)_2(2)的合成
        2.3.3 配合物{[Cu(Cip)]·2H_2O}n(3)的合成
        2.3.4 配合物{[Cu_2(Cip)_2ClO_4(CH3OH)]·0.5H_2O}_n(4)的合成
        2.3.5 配合物Cu(Lev)(bipy)(H_2O)·(ClO_4)·2(H_2O) (5)的合成
        2.3.6 配合物Co(Lev)_2(phen)·_2(ClO_4)·8(H_2O) (6)的合成
        2.3.7 配合物[Ag(Herx)_2NO_3] (7)的合成
        2.3.8 配合物{[Ag(erx)]·1.5H_2O}_n(8)的合成
    2.4 配合物1-8晶体结构分析
        2.4.1 配合物1结构分析
        2.4.2 配合物2结构分析
        2.4.3 配合物3结构分析
        2.4.4 配合物4结构分析
        2.4.5 配合物5结构分析
        2.4.6 配合物6结构分析
        2.4.7 配合物7结构分析
        2.4.8 配合物8结构分析
    2.5 配合物的表征
        2.5.1 元素分析
        2.5.2 IR光谱
    2.6 结论
第三章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药液的配置
        3.3.2 微生物培养
        3.3.3 抗菌活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与DNA结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紫外光谱滴定
        4.3.2 圆二色谱滴定
        4.3.3 EB竞争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紫外滴定光谱分析
        4.4.2 圆二色谱实验分析
        4.4.3 EB竞争实验分析
第五章 喹诺酮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配合物与BSA作用
        5.4.2 配合物与HSA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4)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抗生素药物的分析应用
        1.2.1 抗生素药物简介
        1.2.2 抗生素药物的抗菌机理
        1.2.3 抗生素类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
    1.3 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血清白蛋白简介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荧光分析法
        1.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5 红外分光光度法
        1.3.6 共振瑞利散射法
        1.3.7 核磁共振分析法
        1.3.8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9 其他研究抗生素与蛋白的分析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特点
第2章 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伏安测定及与 5-磺基水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机理的讨论
        2.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2.2.4 精密度
        2.2.5 检出限
        2.2.6 共存物质
    2.3 样品分析
        2.3.1 胶囊样品的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头孢克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荧光光谱
        3.2.2 紫外光谱
        3.2.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2.4 荧光给体-受体间距离
        3.2.5 头孢克肟与BSA结合的热力学性质及作用类型
        3.2.6 头孢克肟对BSA构象的影响
        3.2.7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8 工作曲线的绘制
        3.2.9 精密度
        3.2.10 检出限
        3.2.11 共存物质
    3.3 样品分析
        3.3.1 头孢克肟胶囊样品处理
        3.3.2 头孢克肟胶囊含量以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电化学法测定青霉素V钾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青霉素V钾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4.2.4 精密度
        4.2.5 检出限
        4.2.6 共存物质
        4.2.7 青霉素V钾-BSA结合原理的分析
    4.3 生物尿液样品的分析
        4.3.1 尿样的前处理
        4.3.2 尿样的测定及加标回收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喹诺酮类药物广谱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喹诺酮类抗生素简介
        1.1.1 结构与名称
        1.1.2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及其危害
    1.3 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检测技术
        1.3.1 仪器分析法
        1.3.2 免疫分析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诺氟沙星抗生素免疫原的合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诺氟沙星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原、包被原的合成
        2.2.2 各种免疫原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FeCl_3显色反应
        2.3.2 薄层色谱分析法
        2.3.3 紫外光谱法
        2.3.4 免疫原偶联比的测定
    2.4 结果讨论
        2.4.1 分析药物的结构
        2.4.2 设计合成的原则
        2.4.3 半抗原修饰物中连接臂的选择
        2.4.4 载体的选择
        2.4.5 半抗原修饰物与蛋白质的偶联
        2.4.6 最佳交联数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主要溶液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抗血清的准备
        3.2.2 抗血清的分离
        3.2.4 抗血清灵敏度的测定
        3.2.5 抗血清特异性的测定
        3.2.6 ELISA 操作过程图示
    3.3 实验结果
        3.3.1 抗血清的效价
        3.3.2 粗测抗血清的抑制率及交叉反应
    3.4 讨论
        3.4.1 动物的选择
        3.4.2 免疫剂量、时间和途径
        3.4.3 动物采血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抗血清的纯化
        4.2.2 最佳工作浓度的测定
        4.2.3 竞争 ELISA 标准曲线的制作
        4.2.4 间接 ELISA 方法的优化
        4.2.5 间接 ELISA 方法的评估
    4.3 数据分析
        4.3.1 抗血清的筛选即工作浓度的确定
        4.3.2 竞争 ELISA 标准曲线的制作
        4.3.3 间接 ELISA 方法的优化
        4.3.4 间接 ELISA 方法的评估
    4.4 ELISA 方法的影响因素
        4.4.1 固相载体
        4.4.2 抗原
        4.4.3 试验样品
        4.4.4 结合物
        4.4.5 洗涤剂与稀释剂
        4.4.6 底物
        4.4.7 反应时间
        4.4.8 结果判断
        4.4.9 试验的重复性(精确度)
        4.4.10 对使用仪器要求
    4.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电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范畴及其研究意义
    1.2 主客体研究方法
        1.2.1 光谱技术
        1.2.2 电化学技术
        1.2.3 色谱技术
        1.2.4 其他技术
    1.3 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2 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谱法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1 黄酮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小结
    2.2 黄酮苷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小结
    2.3 白杨素及其金属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小结
    2.4 光谱法研究其它非黄酮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4.1 荧光光谱法研究双密达莫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4.2 荧光光谱法研究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4.3 荧光光谱法研究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白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与讨论
        3.2.1 白杨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3.2.2 白杨素与BSA的相互作用的条件
        3.2.3 白杨素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3.3 大豆甙元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与讨论
        3.3.1 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3.3.2 大豆甙元与BSA的相互作用的条件
        3.3.3 大豆甙元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应用光谱技术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
    4.1 光谱法研究芹菜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4.1.1 实验部分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光谱法研究羟基喜树碱与DNA的相互作用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
    5.1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美托拉腙与DNA相互作用
        5.1.1 实验部分
        5.1.2 结果与讨论
        5.1.3 美托拉腙与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5.1.4 小结
    5.2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白杨素与DNA相互作用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白杨素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5.2.4 小结
    5.3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大豆甙元与DNA相互作用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3.3 大豆甙元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5.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BSA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预测研究
    6.1 预测方法研究
    6.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6.3 误差反向传输人工神经网络
    6.4 BSA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预测研究
        6.4.1 实验对象
        6.4.2 仪器,试剂及涉及的软件程序
        6.4.3 实验方法
        6.4.4 预测结果与讨论
        6.4.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半抗原免疫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小分子污染物免疫分析法 (IA) 的原理
2 小分子食品污染物人工抗原的合成
    2.1 半抗原的设计
    2.2 人工抗原的合成
        2.2.1 载体蛋白的选择
        2.2.2 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
        2.2.3 人工抗原的鉴定
        2.2.4 人工抗原合成的现状
3 半抗原抗体类型
    3.1 多克隆抗体
    3.2 单克隆抗体 (m Ab)
    3.3 卵黄抗体 (Ig Y)
    3.4 基因工程抗体
4 免疫学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4.1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ELISA)
    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
    4.3 免疫传感器
5 结语

(8)基于通用抗体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和氟喹诺酮总量两种免疫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免疫检测的方法的建立
    2 (氟)喹诺酮抗菌素多组分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基于通用抗体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免疫学方法的研究
    1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检测方法文献综述
        1.1 违法添加PDE-5抑制剂药物的危害性
        1.2 违法添加PDE-5药物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MBSA)的制备
        2.2.2 阳离子化卵清白蛋白(MOVA)的制备
        2.2.3 VARD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
        2.2.4 人工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使用双缩脲法
        2.2.5 VARD人工抗原偶联比的计算
        2.2.6 pH值对VARD人工抗原合成效果影响的研究
        2.2.7 VARD免疫抗原的制备
        2.2.8 伐地那非人工检测抗原的制备
        2.2.9 抗VARD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9.1 动物免疫
        2.2.9.2 抗体效价测定
        2.2.9.3 小鼠抗VARD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测定
        2.2.10 抗VAR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2.10.1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2.2.10.2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2.2.10.3 饲养细胞的制备
        2.2.10.4 细胞融合
        2.2.10.5 杂交瘤细胞筛选(间接ELISA法)
        2.2.10.6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检定(间接竞争ELISA法)
        2.2.10.7 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2.2.10.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2.2.10.9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2.2.10.10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小鼠腹腔生产法)
        2.2.10.11 抗体的纯化
        2.2.11.9 各株单抗对伐地那非类似物的识别能力的鉴别
        2.2.11.1 测定各株单抗对VARD类似物piperidenafil的交叉反应率
        2.2.11.2 测定各株单抗对VARD水解产物的识别能力
        2.2.12 抗VARD单克隆抗体4B9特性的鉴定
        2.2.12.1 单抗亲和力常数测定
        2.2.12.2 VARD间接竞争ELISA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2.2.12.3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间接竞争ELISA法)
        2.2.12.4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
        2.2.13 同时检测VARD及其类似物ELISA方法的建立
        2.2.13.1 检测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2.2.13.2 同时检测VARD及其类似物ELISA方法的检测过程
        2.2.13.3 检测缓冲液中BSA浓度对ELISA检测读数影响的研究
        2.2.13.4 样品预处理的操作步骤
        2.2.13.5 样品抽提缓冲液pH值对检测回收率影响的研究
        2.2.13.6 中成药基质对ELISA检测结果干扰的测定
        2.2.13.7 ELISA系统对伐地那非的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2.2.13.8 ELISA系统对VARD样品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2.2.13.9 使用ELISA和HPLC检测中成药样品中VARD的含量
    3 结果
        3.1 VARD人工抗原的制备及免疫效果
        3.1.1 pH值对VARD人工抗原合成效果影响的研究
        3.1.2 伐地那非在320nm波长的摩尔消光系数K的测定
        3.1.3 VARD免疫抗原(VARD-MBSA)的制备
        3.1.4 VARD检测抗原(VARD-MOVA)的制备
        3.1.5 VARD-MBSA抗原免疫动物的效果
        3.2 抗VAR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2.1 细胞融合
        3.2.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3.3 识别VARD药效必需基团的单克隆抗体的鉴别
        3.3.1 检验每株单抗对piperidenafil的交叉反应率
        3.3.2 鉴别每株单抗对VARD水解产物的识别能力
        3.4 抗VARD单克隆抗体4B9的生产和纯化
        3.5 抗VARD单克隆抗体4B9的特性的鉴定
        3.5.1 杂交瘤细胞4B9分泌抗体的稳定性
        3.5.2 单克隆抗体4B9对VARD亲和力常数的测定
        3.5.3 抗VARD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
        3.6 同时检测VARD及其类似物ELISA方法的建立
        3.6.1 VARD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6.2 检测缓冲液中BSA浓度对ELISA检测结果OD_(450)值影响的研究
        3.6.3 样品抽提液pH值的对样品检测回收率的影响
        3.6.4 中成药基质对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的研究
        3.6.5 ELISA系统对VARD的最低检出浓度限度的测定
        3.6.6 ELISA系统检测VARD加标样品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3.6.7 伐地那非及Piperidenafil的HPLC检测结果
        3.6.7.1 VARD及Piperidenafil的HPLC保留时间
        3.6.7.2 伐地那非HPLC检测标准曲线
        3.6.8 ELISA和HPLC检测保健品中VARD的含量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VARD人工抗原的制备
        4.1.1 VARD连接位点的选择
        4.1.2 连接试剂的选择
        4.1.3 pH值对VARD人工抗原连接效果的影响
        4.1.4 载体蛋白的选择
        4.1.5 反应投料比例的优化
        4.2 抗VAR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2.1 小鼠免疫方案的设计
        4.2.2 抗VARD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4.3 单克隆抗体对VARD药效必需基团特异性的鉴别
        4.3.1 检验每株单抗对piperidenafil的交叉反应率
        4.3.2 每株单抗对伐地那非水解产物的识别能力的研究
        4.4 伐地那非的ELISA的检测
        4.4.1 VARD检测阈值的设定
        4.4.2 ELISA检测对VARD的最低检出浓度的认定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通用抗体检测(氟)喹诺酮总量免疫学方法的研究
    6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文献综述
        6.1 (氟)喹诺酮类抗菌素简介
        6.2 动物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残留的危害
        6.3 (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6.4 研究内容和意义
    7 材料与方法
        7.1 主要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2.1 CPFX人工抗原的制备
        7.2.1.1 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的制备
        7.2.1.2 CPFX免疫抗原的制备
        7.2.1.3 CPFX人工抗原偶联比的计算
        7.2.1.4 CPFX检测抗原的制备
        7.2.2 抗CPFX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7.2.2.1 动物免疫
        7.2.2.2 抗体效价测定(间接ELISA法)
        7.2.2.3 小鼠多克隆抗体抗CPFX的竞争ELISA测定
        7.2.3 抗CPFX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2.3.1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7.2.3.2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7.2.3.3 饲养细胞的制备
        7.2.3.4 细胞融合
        7.2.3.5 杂交瘤细胞筛选(间接ELISA法)
        7.2.3.6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鉴定(间接竞争ELISA法)
        7.2.3.7 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7.2.3.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7.2.3.9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7.2.3.10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小鼠腹腔生产法)
        7.2.3.11 抗体的纯化
        7.2.4 抗CPFX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7.2.4.1 单抗亲和力常数测定
        7.2.4.2 CPFX间接竞争ELISA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7.2.4.3 单克隆抗体对主要(氟)喹喏酮类抗菌素检测谱的测定
        7.2.4.4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
        7.2.4.5 抗CPFX单克隆抗体对几种主要抗生素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7.2.6 (氟)喹喏酮药物多残留间接ELISA的建立
        7.2.6.1 检测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7.2.6.2 CPFX间接竞争ELISA的标准曲线的检测过程
        7.2.6.3 甲醇浓度对CPFX间接竞争ELISA信号强度影响的研究
        7.2.6.4 抽提缓冲液的离子强度、pH值和甲醇浓度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的研究
        7.2.6.5 鸡肝样品ELISA检测前预处理
        7.2.6.6 鸡蛋样品ELISA检测前预处理
        7.2.6.7 ELISA系统CPFX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检测
        7.2.6.8 鸡肝和鸡蛋样品HPLC上样前处理
        7.2.6.9 使用ELISA和HPLC检测鸡肝样品中FQs的含量
        7.2.7 Biotin/Avidin系统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初探
        7.2.7.1 活泼酯化生物素的制备
        7.2.7.2 Avidin-HRP结合物的制备
        7.2.7.3 生物素化CPFX抗原的制备
        7.2.7.4 Biotin/Avidin系统直接竞争ELISA工作条件的确定
        7.2.7.5 CPFX直接竞争ELISA的检测过程
        7.2.7.6 CPFX直接竞争ELISA系统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8 结果
        8.1 CPFX人工抗原的制备
        8.1.1 CPFX在340nm波长的摩尔消光系数K的测定
        8.1.2 CPFX免疫抗原(CPFX-GBSA)的制备
        8.1.3 环丙沙星人工检测抗原的制备
        8.1.4 CPFX-GBSA抗原的免疫效果
        8.2 抗CPFX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8.2.1 细胞融合
        8.2.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8.2.3 抗CPFX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8.2.4 单抗6D5、1G3对主要(氟)喹喏酮药物检测谱的测定
        8.3 抗CPFC单克隆抗体6D5的鉴定
        8.3.1 杂交瘤细胞6D5分泌抗体的稳定性
        8.3.2 单克隆抗体6D5亲和力常数的测定
        8.3.3 抗体6D5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特异性测定结果
        8.4 (氟)喹喏酮多残留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8.4.1 以CPFX为代表药物建立ELISA标准曲线
        8.4.2 甲醇浓度对ELISA信号强度的影响
        8.4.3 抽提缓冲液的离子强度、pH值和甲醇浓度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8.4.4 鸡肝、鸡蛋样品CPFX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8.4.5 间接竞争ELISA法与HPLC方法检测样品中FQs
        8.5 Biotin/Avidin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8.5.1 以CPFX为代表药物建立ELISA标准曲线
        8.5.2 鸡肝、鸡蛋样品CPFX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9 讨论
        9.1 环丙沙星人工抗原的制备
        9.1.1 (氟)喹喏酮代表药品的选择
        9.1.2 连接试剂的选择
        9.1.3 蛋白载体的糖基化修饰
        9.1.4 反应投料比例的优化
        9.2 抗CPFX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9.2.1 小鼠免疫
        9.2.2 单抗6D5、1G3对主要(氟)喹喏酮药物检测谱的测定
        9.2.3 样品抽提过程对ELISA检测回收率的影响
        9.2.4 本研究建立的ELISA对(氟)喹诺酮抗菌素多残留的检测效果
        9.3 检测CPFX的Biotin/Avidin-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9.3.1 Biotin/Avidin-ELISA检测方法的设计
        9.3.2 生物素化CPFX检测抗原的制备
        9.3.3 Biotin/Avidin-ELISA检测方法的条件优化
    10 小结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9)绿原酸完全抗原的制备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完全抗原的制备
        1.2.1 绿原酸-牛血清白蛋白完全抗原的制备[4]
        1.2.2 绿原酸-卵蛋白完全抗原的制备
        1.2.3 绿原酸完全抗原的透析[5]
    1.3 偶联抗原的鉴定
        1.3.1 绿原酸标准溶液的紫外检测[6]
        1.3.2 牛血清白蛋白、卵蛋白标准溶液的紫外检测
        1.3.3 绿原酸完全抗原的紫外检测
    1.4 豚鼠过敏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1.4.1 动物免疫
        1.4.2 豚鼠抗血清的效价测定
    1.5 偶联比的计算
2 结果
    2.1 紫外扫描图谱鉴定绿原酸完全抗原结果
    2.2 偶联比结果
    2.3 间接ELISA法测定过敏豚鼠抗血清效价
3 讨论

(10)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喹诺酮类抗生素概论
        1.1.1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1.1.2 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理性质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与危害
    1.3 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检测技术
        1.3.1 仪器分析法
        1.3.2 免疫分析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喹诺酮类抗生素免疫原的合成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5 种喹诺酮抗生素免疫原及包被原的合成
        2.2.2 诺氟沙星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原、包被原的合成
        2.2.3 各种免疫原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诺氟沙星衍生物的鉴定
        2.3.2 各种免疫原的蛋白含量的测定
        2.3.3 各种免疫原偶联比的测定
    2.4 讨论
        2.4.1 分析药物的结构
        2.4.2 设计合成的原则
        2.4.3 “间隔臂”
        2.4.4 载体的选择
        2.4.5 交联方法的选择
        2.4.6 最佳交联数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喹诺酮类抗生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主要溶液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抗血清的制备
        3.2.2 抗血清的分离
        3.2.3 工作浓度的确定及血清效价的测定
        3.2.4 抗血清的筛选
    3.3 实验结果
        3.3.1 抗血清的效价
        3.3.2 粗测抗血清的抑制率及交叉反应
    3.4 讨论
        3.4.1 动物的选择
        3.4.2 免疫剂量、时间和途径
        3.4.3 动物采血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主要溶液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抗血清的纯化
        4.2.2 工作浓度的确定
        4.2.3 竞争ELISA 标准曲线的制作
        4.2.4 间接ELISA 方法的优化
        4.2.5 间接ELISA 方法的评估
    4.3 实验结果
        4.3.1 工作浓度的确定
        4.3.2 竞争曲线的制作
        4.3.3 间接ELISA 方法的优化
        4.3.4 间接ELISA 方法的评估
    4.4 讨论
        4.4.1 ELISA 方法的影响因素
        4.4.2 ELISA 方法的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喹诺酮类多残留HPLC–ESI–MS/MS 检测方法的确证
    5.1 实验材料
        5.1.1 标准品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前处理
        5.2.2 检测条件的设置
        5.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4 检测限的测定
        5.2.5 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的测定
    5.3 试验结果
        5.3.1 标准色谱图及质谱棒状图
        5.3.2 标准曲线
        5.3.3 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的测定
    5.4 讨论
        5.4.1 MS/MS 检测方式的选择
        5.4.2 样品处理条件的优化
        5.4.3 流动相溶液的选择
        5.4.4 准曲线、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5.4.5 回收率和精密度
    5.5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清单

四、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及卵清蛋白结合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源食品中氟甲喹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D]. 刘卫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2]多靶标药物筛选、药物及有害物残留微阵列芯片方法的研究[D]. 李钟卉. 南京大学, 2016(05)
  • [3]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李季.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1)
  • [4]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 吕洋. 沈阳理工大学, 2015(02)
  • [5]喹诺酮类药物广谱检测的研究[D]. 李伟汉.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6]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电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预估研究[D]. 尚永辉. 西北大学, 2011(08)
  • [7]半抗原免疫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 张小莺,赵津子,陈琛,韩水仲,田泽华. 食品科学, 2010(17)
  • [8]基于通用抗体检测伐地那非(及其类似物)和氟喹诺酮总量两种免疫学方法的研究[D]. 郭杰标. 南昌大学, 2010(01)
  • [9]绿原酸完全抗原的制备及鉴定[J]. 徐国良,张增珠,张卓辉,张启云,李敏,刘旭海. 卫生研究, 2008(06)
  • [10]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建立[D]. 李雅丽. 江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诺氟沙星缀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