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荣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

《亚洲周刊》荣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

一、《亚洲周刊》评出“大陆百大上市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邱辉[2](2015)在《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文中认为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的正式出版,标志着隐喻开始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转入到认知领域的研究中来。他们在论述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并且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的。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不同的隐喻分析理论,如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批评隐喻分析是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手段,对真实话语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框架。批评隐喻分析已在多种不同的话语文本中得到实践,如政治话语、教育话语、经济话语、宗教话语等等。研究者通过分析不同文本中的概念隐喻,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影响话语和说话人的思维,以及话语背后的价值理念等问题。我们认为,批评隐喻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家话语社团中的共享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这个概念源于心理学,是指那些深深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设想、概括或图片,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还决定了我们如何采取行动。目前对企业家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家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在研究方法上,通常以研究者的直觉把握和哲学思辨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研究路径上,侧重于从企业家的行为中直接提炼精神,而不是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寻找共享心智模式来提炼企业家的精神气质。然而,当前的研究鲜有从语言学的视角来探析中国企业家的共享心智模式。因此,我们着眼于该空白点,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等不同语言学理论,借鉴语料库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等分析手段,来探究中国企业家话语社团的共享心智模式,试图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做出贡献。作为心智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家的概念隐喻不但会影响到企业家对其所处环境和相关事物的概念化过程,而且还会影响企业家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特定情境下所做出的决策和行为。由于支配人们言语交际的概念系统与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成了我们分析概念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认为:隐喻性语言可以反映出企业家心智模式中那些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预测和归因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又如同我们的概念系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本研究从企业家的话语隐喻切入,探析隐喻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以支配性概念隐喻的寻找和确定来揭示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语料、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批评隐喻分析进行研究综述,梳理了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第三章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企业家话语中的隐喻现象,通过支配性与辅助性概念隐喻的寻找和确定来探讨中国企业家在话语隐喻选择背后所传递的意识形态意义。第四章从个案的角度剖析了不同行业之间企业家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第五章对比分析了中西企业家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异同及其原因。第六章对企业家不同概念隐喻的社会认同度进行了评估。第七章探讨了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知识传播和知识管理的角度,指出概念隐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第八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导向,以定量统计为支撑,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结合批评隐喻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家心智模式进行了归纳与论证,为中国企业家的心智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从而弥补了现有企业家心智模式研究方法的不足。此外,本研究所提炼的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企业家心智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在演说过程中的隐喻使用能力,推动企业内部文化理念的传播,还有助于促进跨国商务活动中企业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黄笠[3](2012)在《历史与现状: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公司治理历来为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在我国,自开始国有企业机制改革以来,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学科中全面展开。既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偏重于公司整体治理而较少从董事会治理层面来展开论述。实际上,伴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壮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愈明显,两权分离下的授权经营模式使得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多数冲突实际上主要在董事会里产生。不管是董事会与股东,董事会与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还是董事会自身内部的权利安排,都是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而,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大框架内,重视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权利冲突的中心和“主战场”地位,从而更为深入细致地考察其治理结构与运作制约。与公司治理结构着重强调公司内部权力的架构与制衡不同,目前的董事会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董事会运行的基础元素以及董事会的实际运行状态的考察,以基础元素的筛选合理与否以及运行情况优劣作为评价董事会治理绩效的标准。在上市公司中,银行占有特殊地位。截止到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已达16家,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以超过1600亿的总利润位居全部上市公司之首,建设银行也突破千亿元利润大关,紧随工商银行之后。2010年前三季,16家银行的盈利总和为5248亿元,同期沪深A股总盈利为12071亿元,银行业占了43%。2009年,16家上市银行的盈利总和为5075亿元,同期沪深A股总盈利为11784亿元,银行股占了43%。。16家上市银行自上市以来总共融资12202亿元,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股市是一个银行股市,似乎并不牵强。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银行治理存在着与其他企业显着的差异性,在目前企业的融资模式依旧以银行为主及存在广大存款人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外部性决定了其任何举动均会引来广泛的社会影响,任何关于治理结构的转换优化策略必然慎之又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讨完善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治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新世纪以来兴起了关于“最佳实践模式”的广泛讨论,围绕着是否存在所谓的最佳模式以及其他模式如何向最佳模式演进的问题,从经济学界到法学界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细致考察和研究,比较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异同,总结良好经验,探寻发展轨迹和路径。各主要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现状和特点,都源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股权结构状况、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条件。这些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和漏洞。为此各国都在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完善和发展自身制度。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倾向与实践选择,模式的优劣之争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协调。在面对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时,如何认识他人,认清自我、取他人所长为己所用,使优秀外来制度内化并有效运行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其独特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独特性必然会反映在治理模式之上,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的治理经验,同时兼顾我国的国情及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课题。实践经验支撑理论研究,反过来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实际状况却显得扑朔迷离,学界的大量精力集中于基础理论辨析与移植,却很少有从实践的维度展开研究。笔者认为,应在实证数据地分析中,准确地把握现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以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为基础,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参照元素,量化具体数据,从董事会的运行基础和实际运行状况两方面出发,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现时突出问题以及至为重要却隐而不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此外,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单个的治理案例出发,从策略分析开始延伸到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变通情形,而缺少对整体结构的观照。因此,应当在考虑了治理环境和制度约束之后,依据具体情况选取研究治理对策组合的方法。本文从两权分离、委托代理及公司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人理论探讨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问题存在和发展趋向的理论基础,从纵向历史角度对早期金融机构包括山西票号、近代民营银行中的公司治理元素进行了分析和考量,以期为完善我国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提供历史的借鉴经验。分析比较了当前世界范围内金融组织的主要公司治理模式在治理结构、内部制衡、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不同的取向和特征,提出了制度引进时需要关注的点,并利用上市银行作为公众公司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通过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董事会的构成基础和董事会的实际运行状况的横向对比考察,真实地反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上的异同点,最后运用契约理论下的“委托一代理”分析范式,观察在“机会主义行为”的不同表现情形,探究治理策略的可能结果、走向和强度上的同质与差异性,依据元素互补的既定假设,在动态的体系中分析具体的代理问题,从而为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陈苏[4](2011)在《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资企业是两岸经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载体。顶新集团(康控公司)是台商投资大陆食品业的标杆企业,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顶新集团(康控公司)对深刻把握两岸经贸交流具有重要学术和现实意义。顶新集团由台湾彰化的一家油脂加工作坊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大陆饮料市场的霸主,返台控股味全企业,同时涉足零售连锁业、餐饮连锁业、物流业、地产业等,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顶新的未来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中式方便食品及饮品集团”。顶新集团正在培养家族和非本家族的接班人,逐渐淡化企业的家族色彩。顶新通过引进国际策略联盟伙伴,不仅在紧急关头度过了危机,而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引入IT技术,顶新集团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顶新集团在方便面产品取得成功后,实施多元化的产品战略,以占领内地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消费者市场。引入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产品质量信誉卓着。大手笔投入广告宣传活动,倾力打造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着名食品品牌;同时,努力从事公益活动,捐资助学、赈灾助贫、节能减排、赞助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精心打造和维护顶新良好的企业形象。顶新集团通过通路革命和通路精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入城乡的市场体系,牢牢地控制了市场终端。通过合理的价格策略,顶新集团既保住了自己的市场霸主地位,又始终保持合理的利润率。通过策划各种营销活动,顶新集团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顶新集团通过鼓励移民扎根和整体迁移,派任台籍干部和招募大陆边远地区从业人员,并逐步实现干部本土化。集团每年都投巨资进行人力培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同时,大规模赞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对员工的管理宽严相济,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形成较强的企业凝聚力。顶新集团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长期积累是其在大陆商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顶新集团善于把握大陆改革开放的可贵机遇,抢占先机,投资大陆,开创了企业第二春;用心经营,开拓大陆内需市场,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实施品牌战略、通路革命、自主研发技术、强化人力投入,是顶新集团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顶新集团的成功经验对大陆台资企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常君[5](2010)在《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实际应用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和不断改进。这表明了,系统功能语法是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实践性的。如果没有人类使用语言,也就不会有系统功能语法的存在了。前人研究的语料大多为人际意义较为明显的语类,而中英文的企业简介作为一种让读者获得企业信息的主要途径的形式在人际意义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一些是关于企业简介人际意义的研究,但也几乎很少有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索。事实上,企业简介的人际意义是十分丰富的。近些年来,对于某些语篇人际功能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李战子(2000)对自传的人际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研究,Sultan(1994)分析了关于医生的诊断报告的人际功能。然后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演讲、文学作品、社评以及电视广告等语篇的人际功能的实现的研究。(李恩运,2006;王艳萍,2008;王琴,200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将30篇中国企业的中文简介以及30篇外国企业的英文简介,共60篇,作为语料来阐释人际功能是如何在企业简介这一文体中实现的。中英文企业简介的目的是让读者可以通过简介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读者阅读企业简介,可以让读者对该企业产生信赖并对其产品或服务感兴趣从而成为该企业的顾客或服务对象。根据韩礼德的理论,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三大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功能。人际功能通过话语发出者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韩礼德(1994)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话语不仅体现说话者的态度、身份、角色、观点、意图和判断,而且还会影响到话语接收者的观点和采取的行动。话语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人际功能语法的研究一般是从人称、语气以及情态这三方面实现的。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首先,定量分析统计了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在中英文企业中的运用频率及其分布。然后,定性分析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这60篇中英文企业简介在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语言资源的人际意义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对30篇中文企业简介以及30篇英文企业简介的分析发现:人际意义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中英文企业简介中人称代词、语气(包括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等)以及情态表达(包括情态动词、情态附加成分等)这三种途径。中英文企业简介的作者会常常通过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其他人称)的使用来实现人际意义。还会大量运用陈述句向读者传达信息,使用祈使句或感叹句促使读者立即采取行动购买其产品或服务。中文企业简介的作者有时会运用情态表达来表明企业所有员工的意愿以及一些表示频率的词语来表明事情发展的程度或者通过情态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企业员工的意愿及对未来所拥有的信心。但是在英文企业简介中,我们很少可以看到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的手段来实现人际功能。因为情态系统的使用会添加不确定的情感在其中,但是企业简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精确的信息给读者,所以英语企业简介中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情态动词的非常平实的陈述句。总而言之,恰当的使用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系统可以缩短企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读者中的某些是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可信度并实现其目标。本文正是基于人际功能中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对中英文企业简介词语、句子的实例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并且从人称、语气以及情态三方面对中英文企业进行阐释、分析进而得出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渴望达到对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的探索性研究,为中小型企业在撰写企业简介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相信该研究会为解读中英文企业简介的人际意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黄书亭[6](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蒙英华[7](2008)在《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文中提出商业与社会网络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而本文主要针对海外华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海外华商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应、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进行阐述以及对华商网络的文献资料进行评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Ⅰ)、(Ⅱ),主要从交易成本、技术吸收、技术学习与经济增长、贸易与投资中介、垄断、企业集群等六个方面建立起华商网络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第四章为华商网络的信息交流、合作机理与网络规模研究。第五章为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与FDI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外华商网络在中国对外贸易与FDI的效应做数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作者发现:(1)海外华商网络的存在可以明显减少彼此的交易成本,同时产生“移民偏好”与“进口替代”效应;(2)通过“全球商品链”中贸易网络的技术传播途径,华商网络提高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3)随着接受新技术的华商网络成员数量的变化,单个网络成员i接受新技术的倾向存在一种倒“U”型效应,进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4)海外华商充当外国贸易商(或投资商)与其他华商的中介地位在变得愈加重要,而并没有象很多学者所预期的那样趋于削弱;(5)存在着华商垄断居住国本地商业的事实,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结构和贸易流量,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贸易商与营销网络的出现(如超级连锁店)等因素都将会对华商网络构成挑战,因此华商网络不可能长期垄断贸易;(6)海外华商企业在华人较聚集的国家或地区产生集聚,亚洲华商主要倾向于贸易、金融、加工制造业等领域,欧洲华商则在不断深化以餐饮为主的服务行业,而美国华商则集中在房地产、电子、机械和IT产业;(7)华商网络区分内部成员的标准越严格,那么内部成员的沟通就越容易,反之,如果华商网络区分内部成员的标准越松散,那么内部成员的沟通就越为困难,合作也就相应地变得困难;(8)五缘关系是华商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种联系机构,其中最高级别的交流机构为世界华商大会,华商之间的交流是开放式的,华商可以随意加入或退出任一社团(帮会)或行业协会,华商也可同时通过其它多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多种交流方式之间可以相互重合:(9)海外华商网络文化的最初形成,主要是第一代华人移民通过以“文化播化”的方式把传统中国的“儒家思想”拟子从中国大陆根植于他们在海外的经济、生活活动中而实现的。其次,在华商网络中通过以“文化儒化”方式从而实现“儒家思想”拟子在华商网络中跨代的传播与保存。最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海外华商因儒家文化而连接起来的关系也相应地经过了由情感自发、淡化以及基于经济利益而组建的三个阶段,贸易范围也因此相应从比较狭窄的当地贸易逐渐扩大为国际贸易;(10)华商网络内部成员间遵循信任与合作原则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11)华商网络规模对于成员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网络小于支撑信任的最小规模,那么网络内部信任与合作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如果华商网络规模太大的话,会造成网络的维系成本太高,不利于成员间维持相互信任。因此,华商网络内部成员将会有动机去保持网络的最优成员结构;(12)在缺乏外部治理机制的条件下,单纯的嵌入关系治理会限制华商网络规模的扩张,因此只有相机引入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华商网络的规模,如利用华商大会制定相对规范的行为准则、惩罚机制,利用华商大会(和各种商会)建立起众多的信息认证制度等;(13)亚洲华商网络与/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的广泛运用都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平衡的,亚洲华商网络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ICT所起的作用,而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抑制的交互作用,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的改善会明显抑制亚洲华商网络对中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的改善对亚洲华商网络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影响不大;(14)华商网络可以克服FDI中的不正式壁垒(投资合同执行不力、投资机会信息不充分等),从而对中国FDI的流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母国与中国的华商网络关系密度每增加1%,将会导致流入中国的FDI增加4.316%,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商网络对FDI流入中国的促进效应会逐渐加强;(15)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占了流入中国FDI的绝大部份,但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近十年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进行转移,海外华商通常会把他的投资投向小城市与乡镇,而并不是投向原有的老工业区,华商的投资要比外国投资商的投资更为稳定,华商企业倾向于开展加工贸易,华商对华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乡情说”、“机会说”、“交易成本说”,海外华商网络经营开始重视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作为新跨国公司形式的代表——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华人跨国公司在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

程业炳[8](2006)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使这门学科更加完善和发展,在实践中产生更有效、更持久的影响,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它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入手,对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加以总结和归纳。

张孝锋[9](2006)在《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是导言。论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和预期价值等。 第二章主要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把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归纳为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则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描述。大陆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分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研究、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四大类进行。从台湾企业转移动机与区位选择、台湾制造业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模式等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博硕士论文中与产业转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雁行模式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都是以产业转移实践的发展过程为背景而不断演化的。在对产业转移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由土地、资本和人力到科技;市场环境由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以致垄断等,这些理论中,着重从产业转移输出方考虑,对承接方的条件、正负面影响研究的不多;随着经济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过去的理论已经很难圆满地说明现在。从国内的研究看,以FDI的地域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多,结合国际,以实证研究为主,深刻阐述产业转移规律与理论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微观视角、个案研究为特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两者结合,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体制、机理、文化等因素的考虑,比较富有特色,但对承接方的条件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为后续的研究开拓了广泛的空间。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首先,从移出地和承接地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一般分析。对产业移出地而言,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产业从转出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充分利用承接地的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金、环境容量、市场、营销渠道等,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扩张的需要、产业分工的需要、综合利用资源的需要、企业重组的需要和政策性的产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可从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吸收先进技术、增加投资需求,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加速承接地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本地工业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其次,运用城市化框架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进行了理论

高炜[10](2005)在《跨国公司为何在中国高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月14日,《商业周刊》从近500家 IT 公司中评出"2005年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强"。冠捷科技却因营收大幅增长75%而名列第36位,同时名列增长最快的10家公司中第八名。另外,中兴通讯、中国移动(香港)、中国电信均登上榜单。除了为数不多的内地企业外,还有不少中国台湾企业也名列其中。"代工之王"鸿海甚至登上"亚军"宝座。在百强公司中除了少数突然崛起的新兴企业外,大多还是那些熟悉的跨国巨头。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跨国巨头们得到多少"中国元素"的助力。

二、《亚洲周刊》评出“大陆百大上市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周刊》评出“大陆百大上市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语料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语料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综述
    2.1 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基础
        2.1.1 概念隐喻理论
        2.1.2 批评话语分析
        2.1.3 语料库语言学
    2.2 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路径
        2.2.1 批评隐喻分析的实际应用
        2.2.2 批评隐喻分析的一般路径
    2.3 企业家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2.3.1 隐喻的识别
        2.3.2 隐喻的解读
        2.3.3 隐喻的阐释
第三章 企业家话语隐喻与心智模式
    3.1 语料库与数据统计
    3.2 "做企业"隐喻
        3.2.1 战争隐喻
        3.2.2 旅行隐喻
        3.2.3 体育隐喻
        3.2.4 游戏隐喻
        3.2.5 气候隐喻
    3.3 "企业"隐喻
        3.3.1 人体隐喻
        3.3.2 物体隐喻
        3.3.3 容器隐喻
    3.4 混合隐喻
        3.4.1 植物隐喻
        3.4.2 亲情/养育隐喻
    3.5 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行业比较
    4.1 马云话语语料库中的隐喻
        4.1.1 马云话语语料库概况
        4.1.2 马云语料库与中国企业家语料库对比
    4.2 任正非话语语料库中的隐喻
        4.2.1 任正非话语语料库概况
        4.2.2 任正非语料库与中国企业家语料库对比
    4.3 马云与任正非话语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4.3.1 支配性隐喻对比
        4.3.2 辅助性隐喻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中西对比
    5.1 中国企业家话语隐喻的特点
    5.2 西方商务话语隐喻研究概览
    5.3 企业家话语隐喻的中西对比
        5.3.1 战争隐喻比较
        5.3.2 旅行隐喻比较
        5.3.3 体育隐喻比较
        5.3.4 养育隐喻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社会认同度
    6.1 概念隐喻认同度调查的基本情况
    6.2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总体认同度分析
    6.3 不同群体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3.1 不同性别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3.2 不同年龄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3.3 不同学历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3.4 不同工龄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3.5 不同收入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6.4 小结
第七章 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的传播
    7.1 企业文化与心智模式
        7.1.1 企业文化的结构
        7.1.2 心智模式的建构
        7.1.3 心智模式与隐喻认知
    7.2 概念隐喻与知识管理
        7.2.1 组织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7.2.2 知识的创造:隐喻的使用
        7.2.3 知识的传播:隐喻的扩散
    7.3 概念隐喻与文化模因
        7.3.1 文化模因与文化传播
        7.3.2 隐喻的复制与传播
        7.3.3 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发现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员工调查问卷设计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历史与现状: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2、我国上市银行的现状概述
        3、问题意识
    二、研究动机和学术价值
    三、文献梳理
        1、公司治理在我国的源起
        2、商业银行治理研究现状
        2.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2.2 董事会治理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1、本文的研究方法
        2、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治理
    一、公司治理与董事会治理
        1、公司治理
        1.1 公司治理的含义
        1.2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治理相关理论
        1.2.1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
        1.2.2 委托代理理论
        1.2.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及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
        2、董事会治理相关概念
        2.1 董事会治理概述
        2.2 董事会职能与董事会组成形态
        2.3 董事会总体构成与运作机制
        2.3.1 董事会规模
        2.3.2 内外部董事比例
        2.3.3 独立董事
        2.3.4 董事会运行机制
    二、商业银行治理与董事会治理
        1、商业银行治理
        1.1 商业银行治理含义
        1.2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2、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
    小结
第二章 早期金融机构中的相关治理
    一、山西票号中的公司治理元素
        1、山西票号的产生与发展
        2、山西票号的治理元素分析
        2.1 股份合伙制的出资
        2.2 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3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
        2.4 规范一体的管理特色
        3、山西票号治理元素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启示
        4、山西票号的股份制度的狭隘性
        4.1 股权制度建立目的的狭隘
        4.2 票号两权分离的局限性
        4.3 总经理决策制下的利己动机
    二、近代私营银行的内部治理分析
        1、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2、中国近代私营股份制银行的组织形式
        3、中国近代私营银行的治理结构
        4、近代私营银行治理机制的突出特点及启示
        4.1 股权结构的集中性
        4.2 高级管理层的交叉与兼任
    三、建国后对商业银行行政体制的构建和改革
        1、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计划体制下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
        3、专业银行的恢复和改革进程
    小结
第三章 国际银行董事会治理实践
    一、国际银行董事会治理概述
        1、OECD关于董事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2、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
    二、现行银行董事会治理的主要模式
        1、美英市场导向型模式
        2、德日组织控制型模式
        2.1 德日模式概况
        2.2 德日的再区分
        3、东南亚家族型模式
        4、其他模式
    三、国际银行董事会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发展
        1、两大模式的不同点
        1.1 治理结构不同
        1.2 内部制衡不同
        1.3 激励约束不同
        1.3.1 激励机制
        1.3.2 约束机制
        1.4 管理控制不同
        2、国际银行董事会治理实践的发展
        2.1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
        2.1.1 金融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
        2.1.2 金融改革法案的影响
        3、未来董事会制度的演进趋势
        3.1 完美模式是否存在?
        3.2 推进——迈向完美?
        3.3 比较的意义
    四、国际上先进董事会制度建设的良好经验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发展现状
    一、我国银行业对董事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内部运行现状
        1、董事会运行基础
        1.1 董事会规模
        1.2 董事会结构
        1.2.1 三分天下
        1.2.2 双职分设
        1.2.3 集体作用
        1.3 独立董事制度
        1.4 专门委员会
        1.4.1 专门委员会设置
        1.4.2 专门委员会会议
        2、董事会运行过程
        2.1 董事会会议
        2.2 董事会文化
        2.3 监事会运行
    三、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外部运行环境
        1、股权结构现状
        1.1 国有控股股东
        1.2 上市银行股权分布状况分析
        2、外部监管
        2.1 银行业监管
        2.2 政府监管
        2.3 证券市场监管
        2.4 新巴塞尔协议与银行治理监管
        3、交易市场
        3.1 资本市场
        3.2 银行家市场
        4、法律约束
    四、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机制
        1、公司治理评价概述
        2、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
    五、上市银行的效率掣肘
        1、政府影响
        2、股权董事
        3、党委会和董事会
    小结
第五章 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对策研究
    一、公司治理分析工具
        1、规制型与治理型策略
        1.1 规制型策略
        1.2 治理型策略
    二、上市商业银行的结构与规范侧重
        1、监管视野下的结构特征
        2、结构特征下的对策选择倾向
    三、代理问题的具体分析
        1、股东与经营者
        1.1 中国背景下的权利冲突
        1. 2、冲突下移
        1. 3、倾斜的治理策略
        2、控股与非控股股东
        2.1 董事会治理途径
        2.2 冲突治理的导向
        2.3 非控股股东再区分
        2.4 标准与诉讼
        3、股东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
        3.1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
        3.2 利益相关者——非治理途径
    四、关于可能对策的思考
        1、静态策略机制
        1.1 董事会内部结构的完善
        1.1.1 建立科学的选聘机制
        1.1.2 确保董事会适度规模
        1.1.3 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
        1.1.4 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
        1.1.5 完善相关委员会
        1.1.6 提高会议的决策效率
        1.1.7 强化银行董事的责任
        1.1.8 强化董事会的社会责任
        1-1.9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
        2、动态策略机制
        2.1 完善对董事会及董事的科学评估机制
        2.1.1 董事会自我评估
        2.1.2 董事会外部评价
        2.1.3 规范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关系
        2.2 董事会文化建设策略
        3、外部市场的关注
        3.1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与完善信息传导
        3.2 促进代理人竞争市场的建立
    五、未被关注的治理结构
        1、中国银行董事会治理的实质状况
        1.1 实际秩序的再思考
        1.2 转换成本——上市银行的独特性
        2、治理效益的关注
        2.1 经济繁荣时期的忽视
        2.2 股东缺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思路与论述框架
    五、主要学术创新与缺失
第一章 顶新集团的发展历程与目标
    一、台湾成立,大陆成长
    二、多元化扩张,快速壮大
    三、生产基地,区位布局合理
    四、目标:世界最大食品企业
第二章 顶新集团企业管理模式之演进
    一、家族式管理
    二、危机处理与策略联盟
    三、管理IT化、科学化
第三章 顶新集团的产品战略
    一、产品战略
    二、质量管理
    三、质量问题
第四章 顶新集团的品牌战略
    一、致力品牌战略,打造制胜品牌
    二、注重打造和维护企业形象
第五章 顶新集团的营销战略
    一、持续推进通路革命
    二、价格战略
    三、市场营销
第六章 顶新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挖角台湾,扎根大陆
    二、人才培训,精致绵密
    三、校企合作与资助留学
    四、人性化管理
结语 关于大陆台资企业发展道路的思考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举要
附录1: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机构图
附录2:201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5)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3 The Layout of This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2.2 The No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2.1 Halliday's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2.2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3 National Researches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4 Features of General Introductions about Enterprises
2.5 Theoretical Frame of This Thesis 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Procedure and Data Collection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Personal System
    4.1.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ree Kinds of Person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1.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ree Kinds of Person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4.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Mood- System
    4.2.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e Mood- system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2.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e Mood- system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4.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Modal System
    4.3.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Modality System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3.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Modality System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5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30 Chinese General Introductions of Enterprises Appendix Ⅱ30 English General Introductions of Enterprises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7)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将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与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
    华商与华商网络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关于华商网络的研究评述 第二章
    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Ⅰ)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与交易成本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的技术吸收效应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的技术学习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
    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Ⅱ) 第一节
    华商在网络中充当贸易与投资中介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二节
    华商网络的贸易垄断分析 第三节
    华商网络的企业集群效应分析 结语 第四章
    华商网络的信息交流、合作机理与网络规模研究 第一节
    华商网络成员的选择标准与信息交流机理分析 第二节
    海外华商网络合作文化的形成及其变迁路径分析 第三节
    华商网络内部维持信任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分析 第四节
    华商网络规模与网络治理 第五章
    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与
    FDI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亚洲华商网络与ICT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二节
    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FDI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三节
    海外华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与海外经营特点及趋势分析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9)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预期价值
    本章参考文献
2. 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
    2.1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2.1.1 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
        2.1.2 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2.1.3 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
    2.2 中国大陆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2.2.1 对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2.2.2 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
        2.2.3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研究
        2.2.4 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
    2.3 中国台湾地区博硕士论文中与产业转移相关的研究
        2.3.1 台湾企业转移动机与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
        2.3.2 台湾制造业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模式的研究
        2.3.3 台湾近年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的整体描述
    2.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3.1 产业转移的动因
        3.1.1 转出区的动因分析
        3.1.2 产业承接地区的特征
    3.2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3.2.1 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
        3.2.2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3.3 产业转移中要素流动的一般规律
        3.3.1 要素流动对区际经济影响的一般分析
        3.3.2 区际劳动力流动
        3.3.3 区际资本流动
        3.3.4 区际技术与创新传播
        3.3.5 高光学纯度L-乳酸案例分析
    3.4 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
        3.4.1 三峡机组国产化案例分析
        3.4.2 产业创新策略
    本章参考文献
4. 产业转移的宏观效应与政府作用
    4.1 产业转移的新古典模型
        4.1.1 数学模型
        4.1.2 模型的经济解释
    4.2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
        4.2.1 产业转移可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4.2.2 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
        4.2.3 产业集群的优势与不足
    4.3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
        4.3.1 政府“招商引资”的作用及问题
        4.3.2 政府作用的理论分析
        4.3.3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机制
    4.4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政策取向
        4.4.1 承接地的政府政策取向
        4.4.2 移出地的政府政策取向
    本章参考文献
5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5.1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
        5.1.1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5.1.2 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
        5.1.3 中国轿车产业的案例分析
    5.2 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日本对中国的FDI为例
        5.2.1 “雁行模式”的基本内容
        5.2.2 “雁行模式”遇到的挑战
        5.2.3 日本对中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5.3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5.3.1 机遇: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
        5.3.2 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地位与发展的趋势
        5.3.3 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3.4 加快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6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6.1 江西产业结构分析
        6.1.1 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6.1.2 发展战略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初步调整
        6.1.3 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路
    6.2 江西产业集群分析
        6.2.1 江西产业集群的类型分析
        6.2.2 江西产业集群的布局分析
        6.2.3 产业集群的成因溯源及其对江西的启示
    6.3 对招商引资及引进企业的分析
        6.3.1 江西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6.3.2 转移企业的访谈及统计分析
        6.3.3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案例分析
    6.4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6.4.1 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6.4.2 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利条件
        6.4.3 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本章参考文献
7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7.1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
        7.1.1 宏观背景
        7.1.2 困境
    7.2 产业转移与区际协调发展的思考
        7.2.1 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7.2.2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内在结合的基础要件
        7.2.3 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考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1、论文部分
    2、课题部分
后记

四、《亚洲周刊》评出“大陆百大上市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D]. 邱辉. 浙江大学, 2015(12)
  • [3]历史与现状: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研究[D]. 黄笠. 南京大学, 2012(10)
  • [4]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D]. 陈苏. 南京大学, 2011(12)
  • [5]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D]. 常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6)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7]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D]. 蒙英华. 厦门大学, 2008(08)
  • [8]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综述[J]. 程业炳. 生产力研究, 2006(04)
  • [9]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孝锋. 南昌大学, 2006(11)
  • [10]跨国公司为何在中国高增长[J]. 高炜. 招商周刊, 2005(35)

标签:;  ;  ;  ;  ;  

《亚洲周刊》荣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