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一、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认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李娟[2](2019)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 景: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房室正常传导通路(房室结)之外,房室间还存有异常的传导组织(旁道)连接心房与心室,因旁道不应期较房室结快径路短,使心房冲动直接越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通过旁道肌束的传导提早到达心室,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基于这一解剖学特点,目前采用射频消融术(RFCA)消融旁道已成为预激综合征的根治手段,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前准确定位旁道有助于指导术中导管和方法的选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可减少介入医生与患者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道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体表心电图可确定房室旁道在瓣环上的部位,指导旁道射频消融。自1945年开始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旁道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对于术前旁道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制订了一系列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但大多定位流程繁琐、复杂,不利于临床操作。其中Arruda等人开发的旁道定位标准简单而又准确度高,灵敏度90%,特异度99%,阳性率93%,阴性率9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首先根据体表心电图利用Arruda标准初步定位旁道,然后与RFCA术中成功消融部位比较,从而研究该标准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 的:了解预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并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探讨Arruda标准定位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准确性,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旁道的射频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医患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方 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行RFCA术的单旁道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16人(男性66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43±16岁)。射频消融术前记录窦性心律期间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6-10个清晰平稳的心动周期,走纸速度为25mm/s,增益为10mm/mv。依据年龄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年龄<30岁,B组患者年龄≥30岁;依据旁道位置分为右游离壁、左游离壁、右间隔及左间隔四组,分析临床特征。根据Arruda旁道定位标准,分析心电图Ⅰ、Ⅱ、aVF、V1导联预激波初始20ms极性,V1、Ⅲ导联QRS波R/S比值,再结合射频消融术中成功消融靶点位置,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 果:A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15:17);B组男性要多于女性,男女比例(51:33)。左后间隔旁道平均发病年龄较其他旁道晚(平均年龄47.3±17.8岁,P=0.047),左侧游离壁旁道PR间期更长、QRS波间期更窄(P<0.05)。116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术确诊为右侧旁道共48例,占比41%,其中右前壁9例,右侧壁9例,右后壁11例,右前间隔3例,右中间隔1例,右后间隔15例。确诊为左侧旁道共68例,占比59%,分别为左前侧壁46例,左后壁8例,左后间隔14例。116例患者中未见心外膜旁道。本研究中,右侧游离壁灵敏度82.8%,特异度95.4%,正确率92.2%;右间隔灵敏度94.4%,特异度91.8%,正确率92.2%;左侧游离壁灵敏度98.1%,特异度91.9%,正确率94.8%;左后间隔灵敏度21.4%,特异度100.0%,正确率90.5%。本研究116例患者正确定位97例,全组敏感性85.5%,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81.1%,阴性预测值98.1%,正确率97.1%。排除左后间隔旁道14例患者,全组其灵敏度升高至92.4%%,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99.0%,正确率98.4%。结 论:Arruda显性旁道定位标准对右、左侧游离壁旁道及右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高,对左后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相对较差。

陶经智[3](2019)在《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亲代非瓣膜性AF是子代罹患AF的独立预测因子[优势比(odds ratio,OR)1.85],当双亲均有AF时其后代AF的OR值为3.2,即一级亲属确诊罹患AF,则本人患AF的风险增加约40%。虽然已经确立了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遗传特质,有效预测子代发生AF的实验室指标国内外尚缺乏研究。既往大量研究报道了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V1导联终末电势以及PR间期)和心房相关血清标记物(包括BNP、hs-CRP和D-二聚体),不仅在AF预测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性,在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评估和分层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资料分析了 NVAF脑卒中患者子代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并与非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期望得到有价值的启示。由于本课题主要涉及NVAF患者及其子代,剔除了瓣膜性AF患者,后文涉及的AF均特指NVAF患者。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抗凝门诊、心脏内科、神经内科门诊、病房以及公开招募NVAF脑梗死患者子代,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曾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成年子代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匹配,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常规心电图、血清标记物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人数为242例,男性135例(55.78%),女性107例(44.22%),平均年龄49.19±9.56岁。其中观察组122例,对照组120例。对两组的相关P波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Pmax(114.43±10.58ms vs 105.82±11.29ms)、Pd(30.11±10.80msvs 20.33±8.96ms)以及 PTFV1(22.29±7.07mm.ms vs 16.14±6.72mm.ms)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当以Pmax≥11O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11,95%CI1.088~1.348;P<0.001)与Pmax≥110ms独立相关。当以Pd≥40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8,95%CI1.019~1.162;P=0.012)与Pd≥40ms独立相关。另外,观察组有42例以及对照组32例完成了 hs-CRP、BNP和D-二聚体检查,但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非瓣膜性脑卒中患者子代中Pmax、Pd和PTFV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有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AF本身还是脑卒中,尚需要与无栓塞事件的AF患者子代做对比分析。第二部分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与持续性AF的卒中风险基本相似,其卒中风险是无AF者的5倍之多。由于PAF发病短暂,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检测成为挑战。既往大量研究表明,延长心电监测的方法被证明对部分潜在PAF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方法费时又繁琐、患者依从性差,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P波离散参数[包括最大P 波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最小 P 波时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Pd)]是预测PAF良好的心电图指标,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故本研究主要探讨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AF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后24小时内入院,并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住院期间7天内完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测仪器为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检查,根据有无PAF将患者分为PAF组和无PAF组。收集所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特征、血液学检查、P波离散参数以及心脏彩超等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P波离散参数、左心房内径等。记录常规心电图中的Pmax、Pmin和Pd,采用多变量logisc回归分析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确定不同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独立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有140例。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筛选后,有21例(15%)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检测出PAF。男性8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70.51±7.98)岁;高血压78例,糖尿病55例,高脂血症35例,吸烟32例,饮酒20例。PAF患者与无PAF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单变量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包括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OR1.193,95%CI1.044~1.324;P=0.001]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597,95%CI1.166~2.189;P=0.004]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独立相关。对Pd增大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的患者进一步监测PAF,并及时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4](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指出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杨灵,杨全德[5](2015)在《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头胸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显性旁路定位诊断上的比较。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61例预激综合征显性旁路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常规导联心电图和心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同一位有经验的电生理医师在不同时间对旁路做出定位诊断,计算两种导联定位的准确率,同时计算两种导联Δ波出现率。结果常规导联诊断的准确度为86.8%(53/61),头胸导联诊断的准确度为85.24%(52/61),二者统计学无差异。但是头胸导联所记录的Δ波比常规导联更为明显,出现率更高。结论在对预激综合征显性旁路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一样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其Δ波出现更为明显。

刘仁光,常清华[6](2014)在《对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的新认识》文中提出预激综合征心电图改变极易被误导,以致掩盖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和心室肥大,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和猝死等潜在危险,因此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应用,不仅使心动过速获得根治,对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如PR间期、δ波、对QRS终末向量和PJ间期的影响、ST-T改变和临床心动过速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有助于对预激综合征复杂心电图的分析及其临床处理。1对PR间期缩短的认识

陈阳[7](2014)在《预激综合征对QRS终末向量影响的心电图和立体心电向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临床关注QRS初始向量的改变(δ波),忽视对终末向量的影响。本文欲应用立体心电向量与心电图(ECG)对照研究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对QRS波群终末向量的影响和与旁路位置及QRS初始向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根治、旁路有前传功能的单旁路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30例(按旁路部位分为9组)。对心电图观察各导联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终末向量改变并分析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及旁路位置的关系。对立体心电向量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终末向量仰角/水平角改变并分析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及旁路位置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比心电图和立体心电向量均有终末向量改变。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有关:其在心电图和立体心电向量上均表现出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改变方向一致。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有关:左室旁路(LA、LL、LP):心电图上表现为V1导联终末S波减小(或出现r'),立体心电向量上表现为水平角的绝对值增大;反之提示位于右室。旁路位置偏前(LA、LL):心电图上表现为III、aVF导联终末R波增加(或s减小),立体心电向量上表现为仰角增大;反之偏后(RP、RPS、LP、RL、RMS)。2、立体心电向量中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改变的符合率高于心电图中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改变的符合率(91.65%Vs74.4%,P<0.01),立体心电向量中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的一致性高于心电图中终末向量改变与初始向量改变的一致性(0.846Vs0.559,P<0.01)。结论1、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不仅影响初始向量同时影响终末向量,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和初始向量有关。2、立体心电向量较心电图更简捷、方便分析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对QRS初始和终末向量的影响,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的分析优于心电图。目的预激综合征影响QRS终末向量,但尚未被关注。本文进步探讨旁路前传对QRS终末向量的影响、与旁路位置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经射频消融(RFCA)根治、旁路有前传功能的单旁路预激综合征患者158例,其中150例消融前心电图有典型预激表现为显性组(按旁路部位进步分9个亚组);8例消融前无δ波,经食管心房调搏能诱现为潜在组。对显性组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观察旁路前传对QRS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及δ波的关系;潜在组分析RFCA术前、后和AVRT心电图,观察对QRS终末向量的影响,对终末向量有改变者分析靶点图靶点V波与QRS最早起点的关系。结果1、显性组150例均有终末向量改变,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和δ波有关。2、潜在组8例中2例有终末向量改变,靶点图示靶点V波(旁路下传)与QRS最早起点(正路下传)几乎同时出现。结论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不仅影响初始向量同时影响终末向量;δ波是旁路下传心室快于正路的表现,终末向量改变是旁路前传心室的标志,有助δ波不明显和不完全潜在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

常清华,刘仁光[8](2012)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文中认为预激综合征易掩盖和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死多年来一直是临床心电图诊断的难点。现结合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简述预激综合征与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相互影响和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现状。

周翔,李本富[9](2008)在《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路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心电图一样的价值。方法对于按标准预先筛选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各1份,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对旁路作出定位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相对照,计算出两种导联心电图对旁路定位的准确率,并作χ2检验,同时对两种导联心电图Δ波的大小进行比较。结果本实验包括由全国12家大医院提供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预激综合征患者58例。常规导联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86.2%(50/58),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是84.4%(49/58),两者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头胸导联记录的Δ波都比对应常规导联的更为明显。结论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路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一样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杨柳,舒茂琴,柴红,宋治远[10](2004)在《头胸导联与常规Wilson导联对异常Q波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异常Q波出现的规律与内在联系。方法 常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患者 12 4例 ,其中心肌梗死 4 0例 ,合并心室肥大 4 2例以及A型预激综合征 4 2例。比较以上患者Wilson导联和头胸导联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 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的异常Q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头胸导联对右室梗死、后壁梗死的诊断优于常规导联 ;左心室肥大和前壁心肌梗死均可在V1 V3 导联出现异常Q波 ,当头胸导联HV3R HV8R同时存在异常Q波时为前壁心肌梗死 ,无异常Q波则为左心室肥大所致 ;头胸导联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定位诊断 ,要结合常规导联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左前游离壁、左前侧壁房室旁道。而在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定位上不及常规导联有意义。结论 头胸导联对右室和后壁梗死的诊断以及鉴定异常Q波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 ,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二、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研究资料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
    研究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3)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对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PR间期缩短的认识
    1.2 PR间期不缩短, 甚或延长
2 对δ波的认识[1]
3 对最大向量和终末向量认识影响
    3.1 影响最大向量和终末向量
4 对以终末向量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认识
5 对不延长PJ间期且可能缩短PJ间期的认识[8, 9]
6 对ST-T改变的认识
    6.1 继发ST-T改变的特点[6]
    6.2 合并原发性ST-T改变
    6.3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3, 14]
7 对心动过速的认识
    7.1 预激性心动过速[15]
    7.2 无症状性预激综合征[16]

(7)预激综合征对QRS终末向量影响的心电图和立体心电向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论文一英文稿
论文二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论文二英文稿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头胸导联与常规Wilson导联对异常Q波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4例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先心病、高心病、心肌病患者。
        1.1.1 心肌梗死
        1.1.2 心室肥大
        1.1.3 A型预激综合征
    1.2 方法
        1.2.1 头胸导联的设置
        1.2.2 观察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3]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D]. 陶经智. 扬州大学, 2019(02)
  • [4]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5]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对比[J]. 杨灵,杨全德.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
  • [6]对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的新认识[J]. 刘仁光,常清华.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03)
  • [7]预激综合征对QRS终末向量影响的心电图和立体心电向量分析[D]. 陈阳. 辽宁医学院, 2014(03)
  •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J]. 常清华,刘仁光.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03)
  • [9]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的比较[J]. 周翔,李本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 [10]头胸导联与常规Wilson导联对异常Q波诊断的对比研究[J]. 杨柳,舒茂琴,柴红,宋治远. 重庆医学, 2004(11)

标签:;  ;  ;  ;  ;  

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