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空气质量和交警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绍兴市空气质量和交警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一、绍兴市空气质量与交通警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玲燕[1](2020)在《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工业用地布局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利用程度是否高效集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为工业用地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针对发展转型时期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快,传统调查评价时效性不高、客观性可靠性难保障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杭绍甬经济带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图兴趣点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并探索2005-2018年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然后从宏观尺度上分析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并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同时进一步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绩效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面客观调查评价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区加以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监测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与POI动态反映利用类型信息的优势,以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POI为主要数据源,提取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与退出的变化信息。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法,通过中文分词、词向量化和TF-IDF特征提取,充分挖掘公司名称信息,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筛选出表现最优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模型用于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产业结构的预测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8%,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有效识别。同时,借助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行政机构和公园广场等多种类型的POI,对工业用地退出后的更新类型进行追踪。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城市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能够满足快速高效的工业用地调查与评价研究。(2)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扩张和产业结构分类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的格局:(1)工业用地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控制扩张阶段,2005-2009、2009-2014年分别新增工业用地16051.1公顷、26770.1公顷,2014-2018年下降至仅7040.4公顷。(2)2005-2018年,工业用地呈现显着的集聚发展,78.2%的新增工业用地落实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2162.7公顷,居所有工业集聚区的首位。各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差异较大,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位居前列。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的数量多、规模小,扩张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北仑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等。(3)工业用地出让的产业结构方向在逐步改变,食品轻纺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例下降,现代制造业的比例上升。高新技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是各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3)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类型识别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的格局:(1)工业用地退出持续推进,退出面积由2005-2009年的685.6公顷增加至2014-2018年的2851.9公顷。早期工业用地退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城区,如杭州的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上城区,宁波的三江口沿岸,以及绍兴的越城区和柯桥区,随着“腾龙换鸟”措施和“三改一拆”行动在浙江省的推进,工业用地退出逐渐蔓延至下辖县(市)区的老城区。(2)2005-2018年,住宅用地凭借其短期收益高、资金回笼快等优势,成为工业用地退出后最主要的更新路径,比例达36.4%;其次转换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商服用地,比例分别为12.8%和12.1%。公园与绿地及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6%和6.3%。(4)结合2005-2018年工业用地信息提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宏观尺度探究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建设用地“节流减量”供应计划的实施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行动的开展,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得到了有力控制,杭州、宁波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14-2018年呈下降态势。(2)经济绩效分析结果表明,杭绍甬经济带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在2005-2014年显着增加,但在2014-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绍兴在这一时期的下降幅度达32%,这是由于绍兴大力推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削减污染物、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集聚等整治提升措施,降低了产能、减少了产出。2005-2018年,杭州滨江区、上城区和江干区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增加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近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视频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行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土地利用强度低,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3)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万元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呈下降趋势,节能降耗成效良好。(5)构建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用地结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水平,并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的绩效水平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工业用地利用状况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2018年,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参差不齐,一级综合绩效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小,仅为13.3%,二级综合绩效水平的工业用地占28.5%,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有待提高。(2)典型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低。在省级工业集聚区中,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前进工业园、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最低。(3)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业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用地结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而造纸印刷业的绩效水平最低。(6)对比国际大都市,杭绍甬经济带的工业用地总量大、占比偏高,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多、小、散,工业用地绩效偏低、差异大,分行业绩效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魏东杰[2](2020)在《《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对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公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开始从“疾病治疗”转移到“疾病预防”上,体育健身就是人们最好的选择。随着体育运动成为民众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越来越重视为公民提供更好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对浙江省现代化公民建设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浙江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欧洲社会体育组织发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群众公共体育参与率高,积累了不少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研究以《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与浙江省全民健身大数据为研究素材,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研究法。提炼总结先进的欧盟经验,进而提出推动浙江省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在职能转换、政策落实以及服务质量提升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推动整个浙江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回顾浙江省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的历史沿革,可以得出浙江省在构建现代化的公民健身服务体系上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同时,浙江省在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中总结出了规划引领、科学实施;标准为纲、系统建设;注重特色、整体推进三个主要经验,也具备以下三方面优势:经济发展环境稳定,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浙江省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以及政府的财政总体投入仍然短缺等问题仍然摆在现实面前,亟待解决。根据大数据下的浙江省公民健身服务体系所反映,浙江省在公共体育事业上的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势头,结合《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对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启示,研究认为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关键在如下(建议):利用大数据获取公民复杂多样的健身需求;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基层健身场所建设;借助财政扶持为手段鼓励社会参与;创新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政策的评估、实施、监督机制以提高其效益五个方面。

杨立洋[3](2020)在《浙江省空气污染与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孕妇和胎儿作为特殊易感人群备受关注。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儿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缺陷。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母亲在孕期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与新生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之前大多数研究仅关注众多空气污染物中的单一污染物,或者只对母亲整个孕期的暴露状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基于浙江省省妇保2013-2017年期间6274名新生儿出生的相关医疗资料以及47个空气监测站点的不同大气污染物数据,对浙江省2013-2017年期间的大气污染水平及时空分布差异进行分析,运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我国浙江省大气污染与新生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关系,评估孕期空气污染暴露对于不良出生结局的量化风险值,判断母亲孕期不同阶段对空气污染易感性强弱,并利用剂量响应曲线分析不同空气污染物对孕妇和新生儿产生风险效应的临界浓度。本研究在为我国环境流行病学提供方法参考的同时,也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空气污染防控措施和减少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2013-2017年期间浙江省大气污染水平整体下降,四个季节中冬季的大气污染水平更高,所有城市中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湖州市的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PM2.5和O3。在空气污染物的整个浓度范围中,多数母亲暴露在中高等浓度的PM2.5、PM10、NO2、O3以及低浓度水平的SO2和CO之中。6274名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74.4g,其中有5.93%为早产,4.02%为低出生体重。多个协变量中母亲BMI、胎次和妊娠期高血压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在对所有协变量进行调整后,大气中的PM2.5、SO2、NO2、CO和O3每上升1μg/m3,对于新生儿早产的风险比RR分别是1.16(95%CI:1.00,1.35)、1.90(95%CI:1.13,3.20)、1.29(95%CI:1.00,1.01)、1.01(95%CI:1.00,1.01)和1.08(95%CI:1.03,1.12),对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比RR分别是2.26(95%CI:1.17,4.38)、1.26(95%CI:1.01,1.58)、1.01(95%CI:1.00,1.01)和1.05(95%CI:1.01,1.11)。在三个孕期中,早产风险主要与孕早期暴露于PM2.5、NO2和O3以及孕后期暴露于SO2有关,低出生体重风险主要与孕早期O3暴露、孕中期NO2暴露及孕后期PM2.5、NO2和CO暴露有关。PM2.5、SO2、NO2、CO和O3总体对于新生儿早产风险的贡献分别占14.9%,36.2%,19.4%,19.6%和9.9%,对于低出生体重风险的贡献分别占3.2%,49.8%,19.0%,21.2%和6.8%。当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时,新生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比高于正常母亲,CO暴露对于低出生体重的风险仅体现在患有妊高症的母亲当中。当整个孕期暴露的PM2.5、、、CO和O3浓度每上升1μg/m3时,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将分别减少11.2 g、14.0 g、17.9 g、0.27 g和23.3 g。PM2.5、SO2、NO2、CO和O3对于PTB产生风险的临界浓度值分别是:58μg/m3,13μg/m3,47μg/m3,850μg/m3,55μg/m3,对于低出生体重产生风险的临界浓度值分别为47μg/m3,13μg/m3,45μg/m3,1150μg/m3和68μg/m3。

李倩[4](2020)在《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指机动车尾气排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汽车尾气污染的影响下,造成了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张家港市的经济发展,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也逐年增长,2019年数据显示张家港市机动车总量达到48万辆,年均增长15%。其中小型客车42万辆,占总数的87.5%。根据张家港市金港检测站统计数据,全市约有2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污染约占大气污染的20%30%,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想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保护大气环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在收集和查阅张家港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列举了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运用访谈法走访张家港市交警大队和张家港市环保局,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了张家港市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现阶段张家港市机动车排放管理队伍及体制建设存在问题,机动车排放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不到位;治理机构能力不足,治理手段落后。另外,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张家港市要进一步治理机动车污染,需要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联合执法。二是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的提升治理的手段,改进目前治理的具体措施。另外要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强制淘汰黄标车;还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政府需要对各类环保民间组织实行相关的扶持和教育,并对进行引导。为环保民间组织营造一系列良好的生存条件,更要重视宣传,动员公众参与机动车污染治理,更积极的去面对环保问题。最后还要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把智慧交通建设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建立一个集“环保、舒适、髙效”为一体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同时提升通行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缓解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现状。

马云瀚[5](2020)在《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趋势是汽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普及,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交通安全和社会发展问题,在道路交通条件相对复杂的城市路网中,这一个问题相对更为复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日益上升为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广大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从历史渊源来看,滞后的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交通安全法规和道路安全管理现状与城市机动车日益增长的数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预防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之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日益上升为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广大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作为研究方法,以新公共管理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过程以观察现状,分析问题,剖析成因,提出改进措施为思路,在借鉴国外交通事故预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预防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从路政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和新公共治理理念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在回到“新公共治理”的框架之后,总结全文,认为达成有效预防广州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目标,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来搭建对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全员参与治理的机制,调动非政府部门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整合社会各渠道资源来共同预防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从人、道路、车辆、法律法规、环境等角度来共同治理,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落实对城市道路机动车事故预防措施。

林秋华[6](2019)在《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中对绍兴市区39处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文献查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地被植物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部分地被植物进行了质量评价,总结归纳了绍兴市区常用的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最后针对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214种,隶属于75科,143属。灌木类与草本类地被植物占比较大,分别为34.58%和55.14%。观花与观叶地被植物种类分别有126种和94种。地被植物的应用频度大部分较低,高于60%的仅6种,而低于20%的有170种。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种类、应用形式均最为丰富。(2)对绍兴市区85种地被植物就植株质量、观赏特性和应用质量三个准则层,植株高度、覆盖能力、花期花色等10个评价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花叶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Flame’)、匍枝亮绿忍冬(Lonicera nitida‘Maigrun’)、金叶大花六道木(Abelia grandiflora‘Francis Mason’)等10种可在绍兴市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被植物。(3)归纳了绍兴市区常用的单种、两种和多种地被植物的配置模式,并针对四季分别推荐了繁花型、花木型、花叶型、耐荫型、色叶型、观赏草型、冬果型和绿叶型共8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4)指出了绍兴市区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应用种类、植物景观、生态适应性和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1)开发野生和乡土地被植物资源,推广应用优良地被植物资源,适当引进新优地被。(2)注重地被植物配置多样性与协调性,营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3)了解地被植物生态习性,配置遵循生态原则。(4)多选用养护成本低,管理粗放的地被植物,对养护工人予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培训。

付鉴宇[7](2019)在《论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标准》文中认为随着合作式治理模式的兴起,行政允诺等新兴行政行为的应用日趋频繁,在招商引资、征地补偿、市场优惠以及人才引进等各个领域都能觅得其身影。早在2004年,最高院发布的《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便将行政允诺定型为独立的行政行为,单独列为案由之一,从此行政允诺拥有了独立地位。但是,我国的行政允诺及其司法审查制度并未就此确立,甚至尚未形成框架性的规定,时至今日,有关行政允诺的概念、性质、行为结构、司法审查规则及审查标准等基础性问题都尚不明朗。行政允诺行为的广泛应用伴随产生的便是由于允诺不兑现引发的纠纷数量增多等问题,这导致公权力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两方矛盾尖锐、关系紧张,也揭露出这种境况下隐含的行政机关信用危机。第一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目标是对文中涉及的关键性概念进行厘清。行政允诺是对特定或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做出的具有单方意思表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在结构上属于“允诺+回应”的复合式行为模式。基于行政允诺行为结构的复杂性和法律依据的欠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一般审查标准难以直接适用于行政允诺案件中,细化设置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的必要性由此凸显。一套细化的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将对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建设诚信政府的目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帮助法院准确裁判案件具有重要价值。第二章是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目标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行政允诺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核心问题有二:第一,未形成对行政允诺案件的统一审理规则,面对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做出的行政允诺,部分法院以其作为审查内容进行合法性认定,部分法院却默认行政允诺行为本身即具有“法源”之地位,而略过此部分的审查直接进入判断相对人行为是否符合允诺规定的审查思路;第二,审查内容不明、审查依据缺失以及行政合同、行政允诺混同等原因导致各个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呈现出极大的标准不统一状况,这表明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标准亟待进一步细化、梳理和完善。行政允诺的审查标准是一系列综合的标准,行政允诺从形成到履行的各个环节都应在诉讼过程中加以判定。在此基础上,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标准应当分为前提判定、定性判定及补救判定三个方面。第三章“行政允诺的前提判定”是本文提出的第一重审查标准,解决行政允诺是否应当被履行的问题,审查对象是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的效力。完整的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由行政机关做出的“允诺”和行政相对人做出的“回应”两个行为构成,当特定的事实发生时,行政允诺法律关系将发生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转换,法院应在分别判断这两个行为合法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是否已经形成了包含有特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这构成对后续不履行行为审查的前提性步骤。对允诺行为的审查标准主要包括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是否违背法的禁止性规定,基于行政允诺的授益属性,其合法性审查只遵循最低限度的法律保留原则即可;对回应行为的审查标准主要包括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允诺要求的条件以及是否诚实守信。第四章“行政允诺的定性判定”是本文提出的第二重审查标准,解决行政允诺不履行行为是否违法的问题,审查对象是行政允诺的实际履行情况。法院自此转入“法定职责之诉”的审查思路,即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允诺属于其自设义务,实质上构成其法定职责来源之一,因此应履行允诺而未予履行的属于违法行为。未履行主要包括未实际履行和未实际完全履行两种样态,前者的司法审查重心在于从形式上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在存在拒绝、拖延履行等行为,后者则主要从实质上判断行政机关履行行为的法律效力是否完整。第五章“行政允诺的补救判定”是本文提出的第三重审查标准,解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救济问题,审查对象是相对人遭受的实际损害及其损害程度。根据“允诺行为的法律效力”、“允诺未履行行为的法律效力”以及“继续履行是否仍有实际意义”三项具体标准综合判断应当采取何种司法救济路径,主要有:责令履行(在仍可履行情况下)、做出行政赔偿或补偿(在已无法履行情况下)和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变更判决也应在行政允诺案件中有适用的空间。

张扬超[8](2018)在《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绍兴市的调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渴望拥有良好的卫生安全环境和健康的身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尽管国家对卫生监督执法逐渐重视,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政府建立以预防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向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公共服务,并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但各级卫生监督执法,尤其是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还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收集法获取资料,理顺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基于对绍兴市的调查,从当前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现状入手,以执法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梳理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如法治和服务理念不足、人员数量质量不足而任务量多且专业、监督执法依据不足等。通过深入剖析,从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执法过程、执法依据、执法对象等方面寻找症结。研究发现,主要有卫生监督服务意识薄弱、执法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公共人力资源配置匮乏、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滞后、卫生监督执法手段落后等。在分析借鉴深圳市、杭州市这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服务理念、构建全方位的有效监督网络、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法规体系、探索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手段等政策建议,包括转变卫生监管理念、优化公共人力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发展通道、健全卫生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机构间联系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卫生监督执法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其在公众健康保障中的作用,有效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早日落地生根。

童海[9](2018)在《酒驾、醉驾查处中的行政执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其查处工作始终是各国政府严管的一项重点。本文通过阐述道路、机动车、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及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概念、特点及危害等,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在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工作中行政执法问题的对策和立法建议等。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论述了道路交通管理中涉及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相关的道路、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等的概念,认真分析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特点、危害等,为研究的开展打好基础。其次指出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近年来浙江省及浙江省绍兴市机动车、驾驶人及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查处的情况和事故情况,指出当前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查处工作的形势和开展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执法主体不适格、执法人数不合规、执法标准不统一,在适用法定程序、违法行为人唯一性认定、车辆属性认定,酒精呼气测试、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等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查处工作的各行政执法环节、程序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探讨。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适用、执法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对当前我国各地开展道路交通管理执法工作中,因警力不足、执法者法制意识不强、相关规定不统一等因素导致执法不规范等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当前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完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行政执法的对策和建议,创新性的提出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加强道路交通执法工作的科技化运用,提出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执法的特殊性,以应用科技设备加强执法监督,探索通过立法创新执法形式,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资格、执法人数等,以法律特别规定的形式来保障执法工作的开展,以适应当前执法现状和新时代发展需要。对完善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行政执法工作,明确执法工作的程序、可操作性等在立法、规范、教育、监督、创新等方面等提出一些看法、对策与措施建议。

徐安[10](2015)在《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绍兴公安交通管理中的非现场执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先对非现场执法在绍兴的发展历程,在绍兴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分析了目前非现场执法的状况,发现绍兴公安交通非现场执法存在以下问题:法制环节不健全、执法主体素质欠缺、非现场执法设施、环境不完善、以及非现场执法宣传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对执法程序重要性认识不足、执法人员对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客观原因在于:“电子警察”自身缺陷因素、设备安装后没有监督、跟踪和协调,最后提出了交通参与者共同治理为导向的非现场执法的对策:健全法律环节、加强非现场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非现场执法设施、环境的完善和系统化以及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本文的创新点本文在于从绍兴市非现场执法的现状出发,提出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是需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公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发挥主要作用,公民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应当鼓励公民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共同探索优化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对策建议。

二、绍兴市空气质量与交通警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市空气质量与交通警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1.3.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1.3.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工业集聚区概况
    2.2 基础数据介绍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图兴趣点数据
        2.2.3 工业普查数据
        2.2.4 其他数据
3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研究
    3.1 工业用地扩张及其产业结构识别
        3.1.1 工业用地扩张监测
        3.1.2 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识别
    3.2 工业用地退出及其更新类型识别
        3.2.1 工业用地退出监测
        3.2.2 工业用地更新类型识别
    3.3 讨论与小结
4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4.1 工业用地扩张格局
        4.1.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1.2 扩张规模特征
        4.1.3 工业集聚区视角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产业结构特征
    4.2 工业用地退出及更新格局
        4.2.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2.2 退出规模特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更新路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工业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4.3.2 工业用地扩张结构特征
        4.3.3 工业用地退出时空特征
        4.3.4 工业用地退出后更新路径
5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5.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概述
    5.2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
        5.2.1 评价思路与数据介绍
        5.2.2 四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指标现状值测算与理想值确定
        5.2.4 数据标准化
        5.2.5 指标权重确定
        5.2.6 绩效评价模型确定
        5.2.7 工业集聚区的绩效比较
        5.2.8 分行业的绩效比较
    5.3 四维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5.3.1 经济指标测算结果
        5.3.2 用地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5.3.3 社会指标测算结果
        5.3.4 生态指标测算结果
    5.4 地块尺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1 单一绩效结果分析
        5.4.2 综合绩效结果分析
    5.5 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
        5.5.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5.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6 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
        5.6.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6.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
        5.7.2 地块尺度工业用地绩效现状
        5.7.3 研究进展与不足
6 提升对策与建议
    6.1 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用地总量大
        6.1.2 工业集聚区多、散、小
        6.1.3 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绩效偏低
        6.1.4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差异大
        6.1.5 分行业绩效不平衡
    6.2 提升对策与建议
        6.2.1 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
        6.2.2 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
        6.2.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6.3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
        7.1.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
        7.1.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
        7.1.4 提升对策与建议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2)《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对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关于该选题的研究成果
        1.2.3 国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公共服务理论
        1.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 浙江省构建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实基础
    2.1 浙江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的历史沿革
    2.2 浙江省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的主要经验
        2.2.1 规划引领、科学实施
        2.2.2 标准为纲、系统建设
        2.2.3 注重特色、整体推进
    2.3 浙江省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的主要优势
        2.3.1 经济发展环境稳定,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2 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
        2.3.3 独特的区位优势
    2.4 浙江省推进全民健身服务的主要短板
        2.4.1 浙江省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
        2.4.2 政府的财政总体投入仍然短缺
3 浙江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础数据分析
    3.1 全省场地数量和面积实现较大提升,但各市之间差距明显
    3.2 金华市领衔,全省经常锻炼人数比例不断提升
    3.3 除湖州、杭州外,全省各市国民体质合格率稳中有进
    3.4 浙江群众锻炼目的多样,场地偏好丰富
    3.5 案例分析—大胆、创新的绍兴公共体育模式(场地设施建设维度为例)
4 对《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
    4.1 《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缘起
    4.2 《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的概述
    4.3 《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准则归纳分析
    4.4 《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案例分析
        4.4.1 欧盟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上注重社会体育组织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4.2 欧盟在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同时,也重视弱势公民群体的健身服务需求
        4.4.3 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往往与卫生、健康政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强制性卫生体育培训)
        4.4.4 欧盟政府通过社会干预来促进自行车运动的推广,减少了城市拥堵情况
        4.4.5 欧盟政府鼓励雇主和公会在公民的工作方式中融入健身元素
        4.4.6 欧盟政府重视社区健身功能,确保健身元素在社区规划和设计中不被边缘化
        4.4.7 欧盟政府注重公众健身意识的培养和公民健身信息传播
5 《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对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启示
    5.1 加大政府对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持,鼓励在公民健身服务供给中投入社会力量
    5.2 建立健全公民健身服务的政策法规,保障弱势群体以及特殊群体的集体利益
    5.3 公民健身服务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的协调供给机制
    5.4 通过相关社会干预,鼓励社会,企业为公民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
    5.5 加快完善公民健身服务政策规划中的评估、实施、监督机制以提高其政策效益
    5.6 创新互联网+健身服务模式,帮助公民养成良好健身习惯
6 结语
    6.1 结论与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3)浙江省空气污染与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污染状况概述
        1.1.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特点
        1.1.3 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1.1.4 大气污染对于新生儿及母亲的健康效应
        1.1.5 大气污染暴露评估模型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原始数据
        2.2.1 母亲与新生儿相关医疗数据
        2.2.2 浙江省2013-2017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
    2.3 孕期空气污染暴露评估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 Regression Models)
        2.4.2 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2.4.3 RR值与OR值
        2.4.4 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2.4.5 受限三次样条模型(Retricted cubic spline regression)
第三章 浙江省2013-2017年大气污染状况及母亲孕期暴露水平
    3.1 引言
    3.2 浙江省2013-2017年大气污染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
        3.2.1 浙江省2013-2017年年度大气污染水平
        3.2.2 浙江省2013-2017年不同季节大气污染水平
        3.2.3 浙江省不同城市大气污染水平比较
        3.2.4 浙江省大气污染水平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
    3.3 浙江省母亲孕期空气污染暴露水平
        3.3.1 母亲孕期空气污染暴露量的计算过程
        3.3.2 母亲孕期空气污染暴露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省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早产的相关性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原始数据统计分析
        4.2.1 研究对象描述性信息统计
    4.3 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早产
        4.3.1 污染物三分位数浓度暴露与新生儿早产的相关性
        4.3.2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早产的的相关性
        4.3.3 孕期不同月份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早产的相关性
        4.3.4 不同空气污染物对于PTB的贡献值
        4.3.5 妊娠期高血压亚组的暴露风险
        4.3.6 不同污染对PTB的剂量效应曲线及阈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浙江省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LBW描述性统计
    5.3 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5.3.1 污染物三分位数浓度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5.3.2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5.3.3 孕期不同月份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5.3.4 不同空气污染物对于LBW的贡献值
        5.3.5 妊娠期高血压亚组的暴露风险
        5.3.6 空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的效应
        5.3.7 不同污染对LBW的剂量效应曲线及阈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机动车污染
        2.1.2 黄标车
        2.1.3 智慧交通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3.1 张家港市机动车及其污染排放概况
        3.1.1 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3.1.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物浓度状况
    3.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3.2.1 制订了机动车尾气定期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
        3.2.2 对机动车排放进行路检抽查
        3.2.3 规范燃油市场,提高油品质量
        3.2.4 鼓励黄标车淘汰
第四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4.1 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4.2 机动车排放监管不到位
    4.3 机动车燃油质量监管不严
    4.4 黄标车治理效率低
    4.5 机动车污染治理经济激励措施不足
    4.6 公众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参与度不高
第五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问题的成因
    5.1 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部门建设不健全
        5.1.1 治理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
        5.1.2 治理机构能力不足
    5.2 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不到位
        5.2.1 宣传渠道单一、力度小
        5.2.2 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慢,影响小
    5.3 治理手段落后
        5.3.1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难
        5.3.2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5.4 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
        5.4.1 道路基础设施不足
        5.4.2 道路限行措施较不够多元
        5.4.3 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够科学
第六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
        6.1.1 明确治理机构职责分工
        6.1.2 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
        6.1.3 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
        6.1.4 提升治理能力
    6.2 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手段
        6.2.1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
        6.2.2 加强市场调节,利用经济手段治消除负外部效应
    6.3 加强油品质量监管
    6.4 强制淘汰黄标车
    6.5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
        6.5.1 拓宽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渠道,扩大普及面
        6.5.2 增加宣传力度,增强市民污染防治意识
        6.5.3 扶持环保NGO(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吸引公众参与
    6.6 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
        6.6.1 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6.6.2 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6.6.3 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搭建综合智慧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交通事故预防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交通事故预防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国内研究
        1.2.5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相关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安全的概念
        2.1.2 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
    2.2 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广州市概况和道路交通事故现状
        3.1.1 广州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3.1.2 广州市机动车交通事故现状
    3.2 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3.2.1 路政建设领域公共管理效率低下
        3.2.2 交通管理机制呆板欠缺市民参与
        3.2.3 新公共治理缺乏技术含量与竞争机制
    3.3 国外交通事故预防管理体制借鉴
        3.3.1 美国道路交通事故管理体制
        3.3.2 英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3.3.3 澳大利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第四章 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改进措施
    4.1 路政建设领域的改进措施
        4.1.1 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4.1.2 建立信息化路面监控系统
        4.1.3 加强道路合理规划与建设
    4.2 交通管理部门的改进措施
        4.2.1 加强对驾驶主体的管理
        4.2.2 加强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
        4.2.3 严格把控车辆安全技术
    4.3 新公共治理理念方面的改进措施
        4.3.1 健全道路安全政策与法规
        4.3.2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联动机制
        4.3.3 依靠技术并纳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被植物基础知识
        1.2.1 地被植物的概念
        1.2.2 地被植物的分类
        1.2.3 地被植物的作用
    1.3 国内外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3.1 国外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3.2 国内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地被植物园林应用相关理论
    2.1 园林生态学
    2.2 园林美学
    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4 色彩应用理论
    2.5 地被植物配置原则
        2.5.1 科学性原则
        2.5.2 功能性原则
        2.5.3 经济性原则
        2.5.4 安全性原则
        2.5.5 艺术性原则
3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自然环境
        3.1.4 植物资源
    3.2 调查时间与地点
    3.3 调查内容及数据整理
        3.3.1 调查内容
        3.3.2 数据整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种类组成
        3.4.2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生活型分析
        3.4.3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3.4.4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5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3.5 小结
4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质量评价
    4.1 评价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结果与等级划分
        4.3.2 评价分析
    4.4 小结
5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景观配置模式研究
    5.1 地被植物在不同园林绿地类型中的配置模式研究
        5.1.1 公园绿地
        5.1.2 广场用地
        5.1.3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5.1.4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5.1.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5.2 绍兴市园林地被植物景观常用配置模式总结
        5.2.1 单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2.2 两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2.3 多种(三种及以上)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3 绍兴市区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1 春景型
        5.3.2 夏景型
        5.3.3 秋景型
        5.3.4 冬景型
    5.4 小结
6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6.1 存在的问题
        6.1.1 地被植物应用种类方面
        6.1.2 地被植物景观配置方面
        6.1.3 地被植物生态适应性方面
        6.1.4 地被植物管理方面
    6.2 提升策略
        6.2.1 丰富地被植物种类,推广应用优良地被植物
        6.2.2 注重地被植物配置多样性与协调性,营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
        6.2.3 遵循生态原则,合理配置植物
        6.2.4 完善后期养护工作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绍兴市区园林绿地主要应用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二: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质量评价体系权重值专家问卷
附录三: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论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价值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基本理论
    第一节 行政允诺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
        一、行政允诺的内涵
        二、行政允诺的行为结构
        三、行政允诺与类似行政行为的辨析
    第二节 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一般司法审查标准
        一、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标准的概念
        二、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三、一般标准应用于行政允诺司法审查中的局限性
    第三节 细化设置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的必要性
        一、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建设诚信政府
        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帮助法院准确裁判案件
第二章 细化设置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目前行政允诺司法审查在具体标准上的欠缺
        一、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二、行政允诺司法审查标准上的若干问题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明确两种行政允诺各自的审查内容
        一、附条件式行政允诺的审查内容
        二、非附条件式行政允诺的审查内容
    第三节 根据审查内容区分适用审查标准
        一、前提性标准
        二、定性标准
        三、损害后果及损害程度标准
第三章 行政允诺的前提判定
    第一节 对行政机关允诺行为的审查
        一、允诺行为是否合法
        二、允诺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
        三、允诺行为是否违背法的禁止性规定
    第二节 对行政相对人回应行为的审查
        一、相对人回应行为是否合法
        二、相对人回应行为是否符合允诺要求的条件
        三、相对人回应行为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四、相对人回应行为是否真实和诚信
    第三节 对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状态的审查
        一、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的形成
        二、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的变更
        三、行政允诺法律关系的消灭
第四章 行政允诺履行的定性判定
    第一节 行政允诺履行义务的来源及其现实可能性
        一、行政允诺履行义务的来源
        二、行政允诺履行义务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节 对行政允诺是否实际履行的审查
        一、拒绝履行的具体表现
        二、拖延履行的具体表现
        三、不予答复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对行政允诺是否实际完全履行的审查
        一、允诺履行是否合法
        二、允诺履行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三、允诺履行是否违背法的禁止性规定
第五章 行政允诺的补救判定
    第一节 对损害后果的审查
        一、因违法允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及损害程度
        二、因合法允诺履行不能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及损害程度
    第二节 应当采取何种补救方式
        一、继续履行
        二、采取补救措施或承担赔偿责任
        三、补偿相对人损失
        四、变更判决在行政允诺案件中的适用空间
    第三节 司法裁判的限度及落实
        一、司法裁判的限度
        二、司法裁判的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绍兴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概述
    2.1 地方政府卫生行政职能
    2.2 地方卫生监督执法的概念
        2.2.1 医疗卫生监督执法
        2.2.2 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
        2.2.3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
        2.2.4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
        2.2.5 学校卫生监督执法
    2.3 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的发展历程
        2.3.1 开创建立阶段(1953年-1996年)
        2.3.2 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09年)
        2.3.3 改革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第3章 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现状——基于绍兴市的调查
    3.1 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基本情况
        3.1.1 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人力资源体系
        3.1.2 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办案情况
        3.1.3 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监督情况
    3.2 影响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的因素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3.3 绍兴市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困境
        3.3.1 法治和服务理念不足与严格的管理诉求之间的矛盾
        3.3.2 人员数量质量不足与任务量多且专业之间的矛盾
        3.3.3 监督执法依据不足与依法行政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4章 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卫生监督服务意识薄弱
    4.2 执法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4.3 公共人力资源配置匮乏
    4.4 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滞后
    4.5 卫生监督执法手段落后
第5章 其它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的经验借鉴
    5.1 深圳市卫生监督执法概况
    5.2 杭州市卫生监督执法概况
    5.3 其它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的经验启示
第6章 完善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的对策建议
    6.1 深化服务理念
        6.1.1 转变卫生监管理念
        6.1.2 严格依法行政
        6.1.3 注重科学宣传
        6.1.4 强化被监督单位主体责任
    6.2 构建全方位的有效监督网络
        6.2.1 系统内监督
        6.2.2 法制监督
        6.2.3 社会监督
    6.3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6.3.1 落实规范化建设
        6.3.2 优化公共人力资源配置
        6.3.3 构建多元化发展通道
        6.3.4 实行系统内垂直管理
    6.4 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法规体系
        6.4.1 健全卫生监督法律法规
        6.4.2 检查卫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
    6.5 探索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手段
        6.5.1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6.5.2 进一步加强机构间联系
        6.5.3 探索实施综合监管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酒驾、醉驾查处中的行政执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1. 道路、机动车、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概念
    2. 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概念
    3. 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特点
    4. 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危害
二、查处酒驾、醉驾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查处酒驾、醉驾的执法主体
        1. 执法主体不适格问题
        2. 执法人数不合规问题
        3. 执法标准不统一问题
    (二) 查处酒驾、醉驾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1. 查处酒驾、醉驾适用行政执法程序问题
        2. 违法行为人的唯一性确认问题
        3. 机动车辆属性鉴定问题
    (三) 查处酒驾、醉驾的呼气测试
        1. 呼气测试的一般规定
        2. 影响呼气测试的问题
    (四) 查处酒驾、醉驾的血液检验
        1. 血液检验的性质认定环节的问题
        2. 血样提取程序环节存在的问题
        3. 血样的保管、送检环节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酒驾、醉驾查处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法律规定与执法依据
        1. 梳理修改法律规定
        2. 新执法方式的立法探索
        3. 加强法律解释和统一执法标准
    (二) 加强教育和执法监督
    (三) 强化执法审核审查
    (四) 规范行业标准制定和产品准入规定
    (五) 加强引导与综合规范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2、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个案研究法
        3、统计分析法
    (四) 研究思路
    (五)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
        2、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特点
    (二) 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优势和法律依据
        1、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优势
        2、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法律依据
    (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公共治理理论
三、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现状分析
        1、非现场执法在绍兴的发展历程
        2、非现场执法在绍兴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地位
        3、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基本情况
    (二) 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存在的问题
        1、法制环节不完善
        2、执法主体素质欠缺
        3、非现场执法设施、环境不完善
        4、非现场执法宣传不到位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四、优化绍兴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的对策思考
    (一) 健全法制环节
        1、加强法律保障
        2、严格执法规范
        3、严格行政监督
    (二) 加强非现场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
        1、配备充足警力,保持队伍活力
        2、强化思想业务培训,提高素质能力
        3、落实保障,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三) 非现场执法设施、环境的完善和系统化
        1、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研发力度
        2、加强监控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加大投入,完善非现场执法配套设施
    (四) 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1、增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公共治理交通违法
        2、建立针对媒体不实报道的有效机制,积极应对危机舆情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绍兴市空气质量与交通警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D]. 黄玲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2]《欧盟体育活动指导纲要》对浙江省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启示[D]. 魏东杰.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浙江省空气污染与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杨立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D]. 李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广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D]. 马云瀚. 兰州大学, 2020(01)
  • [6]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D]. 林秋华.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论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标准[D]. 付鉴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地方政府卫生监督执法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绍兴市的调查[D]. 张扬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酒驾、醉驾查处中的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 童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绍兴公安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研究[D]. 徐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绍兴市空气质量和交警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