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

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

一、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1](2021)在《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搜集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关于经方、时方内服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术后并发症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对文献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探索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由高频中药白术、枳实组成的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可能作用的靶点与通路,为临床合理选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近三十年所发表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使用EXCEL对纳入文献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使用SPSS18.0、SPSS Modeler18对高频药物进行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探求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枳术汤治疗胃癌的相关靶点与可能的作用通路。结果:1本研究纳入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文献61篇,涉及方剂共42首,含经方18首,时方24首。其中Ⅱ级39篇,Ⅲ级10篇,Ⅴ级12篇。发表时间在1988-2020年之间。涉及胃癌术后并发症6个,分别为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肠梗阻、疲劳综合征、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胃瘫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倾倒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时,可应用大黄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治疗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可应用柴胡类方。在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以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例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半夏厚朴汤等。2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共涉及中药115味,用药次数为542次,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使用频次较高的前四位药依次是甘草、半夏、白术、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在研究中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半夏;甘草、白术;甘草、茯苓(2)茯苓、白术、甘草(3)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茯苓;白术、甘草、半夏、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党参(2)茯苓→白术and甘草;白术→茯苓and甘草(3)甘草→干姜and党参and半夏;半夏→干姜and党参and甘草;党参→干姜and半夏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陈皮;甘草、茯苓;甘草、半夏(2)甘草→陈皮and茯苓(3)茯苓→党参and白术and陈皮;甘草→党参and白术and茯苓等。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2)茯苓→陈皮and白术;白术→党参and陈皮(3)白术→人参and茯苓and甘草;茯苓→人参and白术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大黄、厚朴;枳实、大黄;枳实、厚朴(2)枳实→大黄and厚朴;大黄→厚朴and枳实;厚朴→大黄and枳实(3)枳实→芒硝and大黄and厚朴;厚朴→芒硝and大黄and枳实;大黄→芒硝and厚朴and枳实。通过聚类分析,将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不良反应的高频药物分为8类。4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共收集到枳术汤有274个化学成分靶点,1611个疾病相关基因,枳术汤与胃癌共有67个相同靶点,PPI网络图显示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等为联系最多的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出1166个生物过程、62个分子功能、256个细胞成分,KEGG信号通路富集主要涉及157条通路。结论:1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可以不受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限制自由选方用药。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熟地类方、石膏类、柴胡类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2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主要是甘草、茯苓、白术、半夏。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大承气汤为基础的。4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聚类分析显示以甘草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经方和六君子汤等时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5枳术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调节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TNF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肺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相关通路等信号通路。其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化学应激反应、细胞化学压力反应、活性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腺发育等有关。

龙喻[2](2021)在《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导师吕文亮教授临床辨证论治应用黄连温胆汤医案的研究,挖掘应用此方的病、证、法及方的灵活变化规律,并对其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能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参考,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及疗效。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吕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主要疾病的作用机制,分析方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及核心靶点,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临床常见病。方法:①吕文亮教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的医案研究。将吕文亮教授于2018年3月-2020年12月的门诊医案相关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断病名、辨证证型、治法、处方用药等)录入Excel表中,从中筛选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治疗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这些医案的症候、病名、证型、方药加减、疗效等内容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熵聚类分析法等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总结吕文亮教授临床运用黄连温胆汤的适用范围、药物加减配伍规律等。②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分别对药物成分和靶点、疾病靶点在在线数据库中进行提取,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画韦恩图取交集,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对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靶点的提取,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显着性高的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并结合中医药理论,来阐释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①吕文亮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多治疗不寐、胃痞、汗症等疾病,证型以痰热内蕴、痰湿内蕴为主。临床表现失眠、口干、汗出为排名靠前的症状,舌脉则以暗红舌,黄腻苔,缓脉为常见舌脉。②在辨证运用黄连温胆汤时,常常用黄连、法夏、陈皮为核心药物以代全方行使疗效。擅用生牡蛎-煅龙骨、瓦楞子-乌贼骨、合欢皮-远志等药对。③在药物用量上黄连、陈皮、法夏、炒白术最常用10g,生牡蛎、远志、丹参、太子参、煅龙骨、合欢皮常用20g,竹茹10g和20g均比较常用,茯苓常用至30~50g,甘草则以6g为常用量。④黄连温胆汤中活性共143种,筛选出成分、慢性胃炎、失眠靶点分别为369个、990个和972个,三者取交集后共有靶点16个,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柚皮素、木犀草素等。⑤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和失眠的核心靶点集中在PPARG、TNF、IL10、IL6等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靶点上。靶点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均提示黄连温胆汤发挥治疗作用与控制感染、改善炎症反应、调节糖脂代谢等途径密切有关。结论:①黄连温胆汤可有效治疗临床上以痰热内蕴为主证的一系列疾病;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主要治疗失眠和胃痞。②擅长使用药对,方剂的配伍变化及药物剂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③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治疗过程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共同作用完成的,主要靶点及通路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邱光远,高文艳[3](2021)在《温胆汤类方的应用现状》文中指出温胆汤组方精炼,配伍严谨。现代临床上温胆汤类方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疾病。故笔者就近五年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温胆汤类方在治疗心血管、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温胆汤的古代文献挖掘和整理还不够充分;(2)临证选方没有明确的指征;(3)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标准杂乱;(4)基础研究匮乏。期望能为今后临床更好地使用该方提供一丝借鉴,为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效红[4](2021)在《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载体,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等形式,对医家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总结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学术参考。方法:1.收集2000年至2020年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中医家治疗本病的医案,根据病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医案资料并进行整理清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形式对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医家治疗本病的共性经验。2.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对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金实教授从病名、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本病的认识。3.对数据挖掘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治法、方药与金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103例,总共365诊次,男性164诊次,女性201诊次,比例为1.23:1。年龄方面,40-49岁比例最高(32.98%),其次,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30-39岁(27.23%)、50-59岁(19.37%)、60-69岁(14.14%),共涉及179诊次,占总诊次94%。2.临床表现:数据挖掘显示所纳入365诊次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清洗后共出现254种症状表述,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分别是:口苦(44.93%)、胃脘痞满(33.15%)、纳差(32.05%)、嗳气(31.23%)、泛酸(30.96%)、口干(26.85%)、夜寐欠安(22.47%)、大便干结(20.27%)、便溏(19.18%)。症状集内关联发现,口苦、口干、嗳气、泛酸最易互相关联出现。常见舌象描述共31种,舌质红出现频率最高(36.44%),舌质淡红亦比较常见(20.27%),舌苔以苔薄黄最常见,占18.36%,腻苔比较常见,共占比25.75%。脉象描述共12种,弦脉最常见,占54.25%,其他常见脉象为细脉、滑脉、数脉,分别占33.97%,15.89%,12.05%。3.病机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见病机共28种,最常见的为肝胃不和,占23.01%。除此之外,频率大于5%的病机有5项,分别为胃失和降(16.44%)、脾胃虚弱(9.04%)、肝胃郁热(7.95%)、胆胃不和(6.58%)、肝胆郁热(5.21%),以上病机共占比63.02%。病位在肝(53.43%)、胃(90.42%)、胆(20.01%)、脾(18.35%)。病理因素有气滞(54.52%)、郁热(25.77%)、气虚(18.35%)、湿热(10.14%)、阴虚(9.32%)。4.治法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用治法共30种。频率在27%以上、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治法有四种,分别为和胃(72.6%)、疏肝(50.14%)、降逆(34.52%)、健脾(27.67%)。频率在5%以上,频次在20次以上的治法有清热(24.66%)、利胆(18.90%)、养阴(8.49%)、化痰(7.67%)、益气(7.40%)、清肝(7.12%)、清胆(6.58%)、活血(6.03%)、化湿(5.75%)等。5.药物分布:药物种类共涉及252种,其中半夏频率最高,占比62.47%。频次在100次以上,频率在25%以上者有10种,分别为甘草(56.99%)、柴胡(53.70%)、白芍(50.68%)、黄连(44.66%)、白术(43.56%)、陈皮(40.55%)、枳壳(38.90%)、黄芩(36.99%)、茯苓(36.44%)、延胡索(28.22%)。药物之间半夏与陈皮高关联、柴胡与半夏高关联、半夏与白术高关联。6.核心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金实教授访谈结果: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以女性居多,男性略低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呃逆、烧心、泛酸、嗳气、胃痛、胃胀等,舌象以红舌居多,多为薄黄苔、薄腻苔,脉象多以弦脉为主。3.病机分布: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分虚实两端,实证以气滞、郁热、痰湿、痰热、瘀血为主,虚证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肝、胃,涉及脾。4.治法分布:基本治法是调肝和胃。实证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和中、化痰、化湿、化瘀等法,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和胃、养阴和胃、益气养阴。5.核心药物组合: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结论: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2.临床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口苦、泛酸、嗳气、胃痛、胃脘痞满等症状。舌质红为主,苔薄黄或薄腻,脉象多为弦脉。3.主要病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肝胃郁热。4.主要治法:和胃法、疏肝法、健脾法、清热法。5.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4)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

赵鑫[5](2021)在《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讨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思维,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当代医家诊治本病的辨治思路与处方用药规律,并与导师倡导的“胆胃同治”法相互佐证,以期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将“胆胃同治”法的理论渊源、核心病机及治则治法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总结导师的临证经验。应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整理近10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数据进一步证明“胆胃同治”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关键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衡,胆邪犯胃,胃失和降,胆汁上逆,临床治疗本病基于“胆胃同治”理论,以恢复胆胃协调功能为原则,应用临床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2.检索到相关文献164篇,用药1868次,共计中药129种,经统计并综合分析君臣佐使之效用差异后发现常见用药以理气药(柴胡、陈皮、枳壳等)、补虚药(白芍、党参等)、清热药(黄连、黄芩等)为主;药物应用频次之药性排列为:寒630次,温576次,平347次,热70次,凉8次。五味频次排列顺序依次为:苦1028次,辛871次,甘502次,酸330次,咸103次。归经频次为:脾经1243次,肺经932次,胃经809次,肝经623次,胆经384次。运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度、聚类运算得出:二阶常用药对:柴胡-枳壳,柴胡-陈皮等。三阶常用角药:柴胡-白芍-枳壳,半夏-柴胡-枳壳,柴胡-白芍-陈皮等。四阶常用药对:柴胡-白芍-陈皮-枳壳,柴胡-白芍-甘草-枳壳等以及6组聚类组方。结论:导师倡导的“胆胃同治”法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切中核心病机,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刘之义[6](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漆文杰[7](2020)在《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加味降胃镇冲汤对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以此评价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的42例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将42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因随访失联脱落,无终止病例。完成全部研究观察的患者共40例,每组各20例。实验组予以口服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泮托拉唑肠溶胶囊(泮立苏)、铝碳酸镁咀嚼片(达喜)和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等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观察: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其中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其中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6例。实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2)中医证候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其中治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4例。实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3)胃镜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其中治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其中治愈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两组胃镜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8>0.05)。(4)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相比,实验组在改善胃痛、胃胀、胁肋部不适、心烦、口干、口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5);治疗前后相比,对照组在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心烦、口苦、反酸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实验组在改善胃痛、胃胀、胁肋部不适、口苦方面优于对照组(p<0.5)。(6)胆汁反流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胆汁反流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胆汁反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5),两组对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相当。(7)安全性:实验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结论: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胆汁反流,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实验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加味降胃镇冲汤安全性良好。加味降胃镇冲汤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赵功明[8](2019)在《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相关性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中药汤剂(加味化肝煎)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达喜、莫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治疗药物。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做出疗效评估及安全性的评估。结果: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总积分均有显着降低,治疗组总积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胃镜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化肝煎能明显改善本病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胃镜表现,特别是在治疗胃脘灼痛、腹胀腹满、口干口苦及食欲不振等方面作用明显,治疗期间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侯雪[9](2019)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临床观察量表建立数据库,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本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并探究本病的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促使中医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指南和咨询专家,制订《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对2017年02月-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就诊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应用Excel、SPSS21.0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职业、学历、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进行频次分析,对主要四诊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并结合《证素辨证学》对证型、证候要素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资料:本病发病以40-49岁为主,总体女性较多;发病人群中体质指数正常者最多见;在职业分布方面,教师、高级自主创业人员、职员较多;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上高学历人群发病率明显;胆汁反流程度以Ⅰ级、Ⅱ级为主;幽门螺杆感染率占总人数的69%;在情绪方面,焦虑抑郁状态在BRG的发病率极高,占总人数的86.5%,其中BE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比例最高,占BRG焦虑抑郁状态人群的45.09%,BRG伴焦虑状态次之,为32.95%,BRG伴抑郁状态为21.97%;不同年龄段焦虑抑郁状态分布不同:20-29岁,BRG伴焦虑状态的比例较高;30-39岁,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例均衡;40-49岁、50-59岁年龄段,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重最高;60-69岁、70岁以上年龄,BRG伴抑郁状态比例最高。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焦虑抑郁状态亦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分布明显;而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分布最多的是BRG伴焦虑抑郁状态人群,其次是精神状态正常人群。2.中医证候:①四诊信息排名前10位的为:口苦、胃脘灼痛、脉弦、泛酸、口干、嗳气、胃脘胀满、舌红、纳呆、恶心;②经聚类分析,BRG患者的主要症状被聚类成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六类;③经因子分析得出了因子载荷矩阵,并参阅朱文锋教授所着《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素量表”得出BRG病位证素有胃、肝胆、心、脾;病性证素为热、气滞,湿、痰、阳虚。结论:1.焦虑抑郁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2.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在胃,同时与肝胆、心、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可见阳虚、气虚,实者可见气滞、热,湿、痰、寒;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是临床常见类型。

常雪[10](2019)在《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为中医学经典方剂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其研究属于中医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领域。通过对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观察该组方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丰富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方法:收集临床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共72例。其中共有63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完成试验,分别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达立通颗粒治疗;治疗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并记录胃镜、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比较其两组治疗后结果。胃镜、症状、体征及安全性观测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各观察1次。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共有9例患者脱落,其中对照组5例,治疗组4例,共有63例患者完成。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中,中医症状积分显示:对照组治疗前为15.39±3.72、治疗后为7.87±5.40;治疗组治疗前为15.72±3.89、治疗后为4.81±4.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经统计学分析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胃镜观察结果提示,对照组共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4.19%,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经检验P<0.05,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明显,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取得的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下改变,有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二、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方药规律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吕文亮教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经验总结
    1 材料和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1.5 数据录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频数分布
        2.2 证型、疾病频数分布
        2.3 药物频数统计
        2.4 药物性味归经分布
        2.5 药物剂量统计
        2.6 常用药对分析
        2.7 关联规则分析
        2.8 潜在新方挖掘
    3 讨论
        3.1 黄连温胆汤源流
        3.1.1 方剂来源及组成
        3.1.2 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
        3.2 吕文亮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经验
        3.2.1 用方逻辑
        3.2.2 用药特点
        3.2.3 典型医案举隅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胃炎伴失眠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的收集
        1.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1.2.3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
        1.2.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分析
        1.2.5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黄连温胆汤活性成分及靶点
        2.2 疾病靶点及成分潜在作用靶点
        2.3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2.4 PPI网络及核心靶点筛选
        2.5 GO及KEGG富集分析
        2.5.1 GO功能富集分析
        2.5.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黄连温胆汤“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
        3.2 网络药理学结果分析
        3.2.1 成分及靶点分析
        3.2.2 治疗潜在靶点分析
        3.2.3 共同靶点功能及通路分析
结语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黄连温胆汤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3)温胆汤类方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心血管系统
        1.1.1 高血压
        1.1.2 冠心病
        1.1.3 心律失常
        1.1.4 心脏神经官能症
    1.2 神经系统
        1.2.1 失眠
        1.2.2 精神分裂症
        1.2.3 中风
        1.2.4 抑郁
        1.2.5 癫痫
    1.3 消化系统
        1.3.1 浅表性胃炎
        1.3.2 胆汁反流性胃炎
        1.3.3 胃食管反流病
        1.3.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3.5 消化性溃疡
        1.3.6 消化不良
    1.4 内分泌系统
    1.5 泌尿生殖系统
    1.6 呼吸系统
2 结论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 分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筛查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清洗
        2.4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分析
        2.2 舌象分析
        2.3 脉象分析
        2.4 小结
    3. 病机探讨
    4. 治法分析
    5. 用药规律
        5.1 频数统计
        5.2 集内关联
        5.3 集外关联
        5.4 聚类规则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学术经验探讨
        5.1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病名认识
        5.2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治法认识
        5.3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遣方用药经验
        5.4 附医案医话一则
第五部分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问题与不足
    3. 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2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4 纳入文献附表
    附表5 纳入图书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胆胃同治”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思路
    1.论“胆胃同治”法的理论基础
    2 得“核心病机”,立“同治之法”
    3 兼证方药探析
    4 注意调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5 验案举隅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处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规范化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4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1.1 王孟英简介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方药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年龄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2.4 GO富集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活性成分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6 统计方法及处理
    3.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3.1 性别分布比较
        3.2 年龄分布比较
        3.3 胆汁反流程度比较
        3.4 治疗前两组症状单项积分、总积分比较
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疗效评价结果
        2.1 综合疗效评价
        2.2 证候疗效评价
        2.3 胃镜疗效评价
    3.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5.治疗后两组病例胆汁反流程度比较
    6.不良反应
讨论
    1.病因病机分析
        1.1 中医理论分析
        1.2 西医理论分析
    2.治法分析
    3.方药分析
        3.1 方剂出处
        3.2 选方依据
        3.3 方解
    4.作用机制探讨
        4.1 抗炎作用
        4.2 抑制胃酸、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
        4.3 促进胃肠动力
        4.4 镇痛、镇静作用
    5.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1 研究样本容量偏小
        5.2 胃镜诊断PBRG的不足
        5.3 本研究未探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PBRG病名病因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家对PBRG的研究进展
    2.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PBRG的诊断
        2.3 PBRG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症状积分表
附录2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一)疗效性指标
        (二)安全性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一)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二)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六、研究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基本资料分析
        (三)治疗前两组患者疾病分析
        (四)结果比较
    七、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进展
        (三)治疗进展
    二、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一)病名溯源
        (二)病因病机
        (三)立法依据
    三、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药物组成
        (二)中药功效溯源
        (三)组方分析
        (四)部分药物药理研究
    四、疗效分析
        (一)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二)临床单项症状分析
        (三)胃镜下胆汁反流疗效分析
        (四)不良反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预处理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4.2 身高和体重
        4.3 职业和文化程度
        4.4 诱发因素
        4.5 饮食特点
        4.6 胆汁反流程度
        4.7 幽门螺杆菌
        4.8 焦虑抑郁状态
    5.BRG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5.1 四诊信息统计结果
        5.2 聚类分析
        5.3 因子分析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于BRG认识
        1. 手术损伤
        2. 胆囊疾病
        3. 上消化道动力异常
        4. 精神因素
        5. 幽门螺杆菌
        6. 其他因素
    二. 统计结果探讨
        2.1 一般统计结果探讨
        2.2 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讨
    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BRG四诊信息
    附录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
致谢
发表论文

(10)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中医对BRG的认识
    3 中医对BRG的治疗
    4 西医对BRG的认识及治疗
    5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BRG的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选题背景
    2 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D]. 张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D]. 龙喻.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胆汤类方的应用现状[J]. 邱光远,高文艳. 中国处方药, 2021(05)
  •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D]. 王效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D]. 赵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漆文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赵功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D]. 侯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常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