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品种的影响

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品种的影响

一、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上白三叶品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文锦圆[1](2020)在《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c)原产于中国,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是茶树在中国自然分布地区的最北区域之一,属于茶树次适宜生长区域,是我国优质绿茶产区。为掌握陕南茶产区中茶园杂草多样性情况,指导茶园杂草防控工作,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清单法相结合的方式,于2018年1月开始,对陕南茶叶主产区的茶园杂草物种组成结构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通过分析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开展陕南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为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防控提出几点建议,为今后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明确了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发生种类和优势有害种群。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种类共计42科105属147种,主要为菊科(29种)和禾本科(24种),以双子叶杂草种类最多,单子叶杂草次之,蕨类杂草最少。从生活型归类分析显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杂草总数的占比分别为43.54%、14.97%、41.49%。陕南茶区茶园杂草主要包括看麦娘(A.aequalis)、荠(C.bursa-pastoris)、婆婆纳(V.didyma)、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刺儿菜(C.setosum)、蒲公英(T.mongolicum)、繁缕(S.media)、打碗花(C.hederacea)、香附子(C.rotundus)等杂草。主要危害种群包括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马唐(D.sanguinalis)、婆婆纳(V.didyma)、繁缕(S.media)、刺儿菜(C.setosum)、狗尾草(S.viridis)、香附子(C.rotundus)、藜(C.album)、齿果酸模(R.dentatus)。(2)本研究明确了茶园覆盖园艺地布能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可达到99.6%。覆盖园艺地布比覆盖黑色地膜和覆盖稻草更能降低茶园控草成本,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实用的杂草防控措施。(3)本研究明确了间作白三叶草能遮盖茶园行间裸露地面,有效控茶园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治效果为77.6%,且控草效果优于间作大豆和花生,同时控草成本更低,是陕南茶园适宜推广应用的茶园控草方法。(4)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措施。在建园前减少茶园杂草繁殖器官的有效贮量并控制杂草在茶园的入侵途径;适时对茶园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或间作白三叶草;采取生态控草方式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同时,加强茶树水肥、修剪和耕作等管理,促进茶树生长,抑制杂草发生。

屈璐璐[2](2020)在《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白三叶新品系(Trifolium repens)、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和雷司令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Riesling)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各品种的比较,以期揭示白三叶新品系的特征特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自然低温胁迫对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白三叶新品系叶量丰富,茎干细,叶柄细,叶片属于小叶型;株高、生长速度、再生性、千粒重和茎叶比均小于对照;草质细嫩,叶绿素含量高,营养丰富。2.白三叶新品系越冬率高达94.13%,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且株高越矮,茎干越细,叶片越小,越冬率越高。3.室内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系的抗寒规律一致,供试白三叶材料的叶片和根抗寒性强弱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雷司令。可溶性糖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蛋白、超氧物歧化酶、相对电导率。4.田间自然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的抗寒性排序规律略有差异。白三叶叶片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白三叶>雷司令白三叶,根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雷司令白三叶>海法白三叶。相对电导率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超氧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相对电导率。

陶奇波[3](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杨叶华[4](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李莉,王元素[5](2019)在《白三叶初始密度对种群动态和生产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开展牧草初始密度对种群动态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对确定合理播种量、保障种群稳定性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温室条件下,探索白三叶(Trifulium repens)不同初始密度对植株和生长点动态与生物量等种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密度下植株都存在自疏现象,密度越高,个体死亡率越高,但是生长点数没有显着差异;植株密度对生长点数、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等性状影响不显着,生长点数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等呈显着正相关;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遵循产量恒定法则。这说明,具有根孽性的白三叶牧草,植株个体间竞争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加剧,生长点在较大播种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是影响种群生物量的重要因子。

曹洋[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喀斯特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居住人口约10亿,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位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程度也最为严重。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多地开展了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养殖的工作,但多存在植被配置针对性不强和养殖技术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开展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林灌草优化配置和针对性的生态养鸡试验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脱贫致富。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为手段,于2015-2017年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个数、生长性状、对降雨的截留量进行监测,以及进行生态养鸡试验,并采集生物量和土样进行实验分析,总共选取54个样地,26个指标,2032个数据。通过对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群落植被多样性、水土保持效益以及不同养殖密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林灌草优化配置和生态养鸡技术,集成石漠化地区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体系。1.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强度石漠化配置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木豆(Cajanus cajan)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灌草群落类型;中度石漠化配置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林灌群落类型;轻度石漠化配置构树、砂仁(Amomum villosum)和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灌草群落类型;潜在石漠化配置花椒、构树和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林灌草群落类型。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中度石漠化配置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灌草群落类型;轻度石漠化配置桑树(Coriaria nepalensis)、刺梨(Rosa roxburghii)、蜈蚣草(Pteris vittata)、芒(Miscanthus sinensis)林灌草群落类型;潜在石漠化配置核桃(Juglans)、马桑、火棘、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林灌草群落类型。此外,在人工配置林灌草群落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物种是选择乡土物种还是引进外来物种、植被之间是否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等。2.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构建花椒、构树和皇竹草为主的群落养殖环境,养殖密度控制在12只/100m216只/100m2,养殖密度在12只/100m2生物量达到最大(8.16 g);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强,当养殖密度大于16只/100m2时土壤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pH随养殖密度增加逐渐减小。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构建核桃、马桑、火棘、金丝桃、白三叶为主的群落养殖环境,养殖密度控制在8只/100m216只/100m2。养殖密度达到12只/100m2生物量最大为(5.16 g);养殖密度对土壤结构影响不明显,只有在养殖密度大于16只/100m2时土壤结构有被破坏的趋势;养殖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pH随养殖密度增加逐渐减小。通过对鸡的生长监测和鸡胸肉蛋白质,氨基酸,甘氨酸检验表明,生态养鸡可以促进鸡的健康生长,日增重12.99 g,谷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46.92%、38.15%。3.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养殖密度控制在12只/100m2;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养殖密度控制在8只/100m216只/100m2,生长季25天进行一次轮牧,除植被生长季以外1015天进行一次轮牧,周期性轮牧不仅不会对养殖环境中的草地造成破坏,还可以促进植被生长和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在生态环境中鸡群以青草、草籽、昆虫等天然饲料为主,补饲为辅,补饲量为各生长阶段舍饲日粮的45%左右养殖过程中没有疫病的发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草地被破坏后,根据鸡的食性和习性,人为修复时可以考虑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进行比例为7:3的混播。4.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的不同立地条件进行针对性的林灌草优化配置,能够促进植被生长,增加石漠化环境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增加群落的水源涵养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生态养鸡能够促进植被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能够促进鸡的生长和提高鸡肉的风味,生态养鸡与舍饲养鸡相比其饲料消耗降低了35%左右,不出现严重的疫情情况下出栏成活率在95%以上,散养土鸡的市场售价比舍饲鸡高20%30%,单只利润1520元,养殖规模1000只,利润在15000元以上。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可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和贫困农村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日后工作需要整合林灌草资源发展大规模的生态养鸡,建立生态养鸡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万东璞[7](2018)在《V型紫斑白三叶和苦荞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与分析》文中提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之一,因其茎叶细嫩,叶量多,营养丰富,尤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耐刈割,耐践踏,再生性强等特点,世界各国均有栽培。白三叶作为温带地区混播人工草地和观赏性草坪建植的主要草种,将会在我国生态畜牧业、环境绿化、水土保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V型紫斑白三叶是我们历经多年选育出的自然突变株,是我国第一个集园林绿化和牧草兼用的新品种,不仅丰富了我国白三叶资源库,也在生产上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叶色突变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荞麦属于蓼科荞麦属(Fagopyrum),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一年或多年生的古老粮食、药用和饲料经济作物,适应性广,耐瘠薄,适用于间作套种且种植管理简单,因此荞麦种植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而言,荞麦以富含芦丁(黄酮类物质)等活性物质及平衡的营养成份而闻名。因此深入阐明荞麦芦丁合成的分子机制,可为培育高芦丁荞麦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转录因子通过与关键酶基因启动子中相应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从而调节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的表达。其中MYB是花青素合成调控途径的中研究最广泛的调控因子。本研究从V型紫斑白三叶和普通白三叶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出一个紫斑形成相关的候选MYB类转录因子TrMYB44,并对其进行了克隆,该基因全长为1041bp,编码346个氨基酸;利用qRT-PCR检测TrMYB44基因在V型紫斑白三叶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rMYB44基因在各个组织中表达量不同,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叶片紫斑部分比非紫斑部分表达量低,推测TrMYB44对紫斑白三叶的花青素代谢起抑制作用;同时,成功构建了TrMYB44的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7-TrMYB44,并将该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法成功转入苦荞的毛状根中;另外,试验从苦荞中克隆到了一组MYB转录因子FtMYB13、FtMYB14、FtMYB15和FtMYB16基因,利用qRT-PCR检测明确了4个基因在苦荞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模式均不同。

张雯娟[8](2018)在《橘园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配合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对橘园杂草省力防控和生态栽培的试验开展,本研究在湖北、福建、陕西选取五个不同地区的山地橘园,采取果园人工生草的方式,选取黑麦草、白三叶、百喜草、紫花苜蓿、鼠茅草、箭筈野豌豆、蚕豆、云南大麦、波斯菊和硫华菊等生草材料,对供试材料设计不同的播种处理,以自然生草为对照,通过对播种草种的生长和对杂草防控效果指标的统计分析,以期筛选出操作简单、易于管理、控草能力较强的草种,同时挖掘出具有在产区推广潜力的草种,为橘园生草控草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橘园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的影响试验在新建山地幼龄橘园行间采取人工翻耕和不整地两种整地方式,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百喜草、紫花苜蓿等4种草种。结果表明:橘园人工翻耕后草种长势显着高于不整地处理。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紫花苜蓿群体自然高度最大,达到43 cm。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黑麦草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均显着优于其它草种的所有土壤处理,杂草防效达到94%。2.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播种量对杂草防控的影响试验在新建山地幼龄橘园行间采取高播量、中播量及低播量,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百喜草、紫花苜蓿等4种草种。结果表明: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紫花苜蓿在高播量时群体自然高度显着高于中播量和低播量,达到48 cm。百喜草、白三叶和黑麦草在中播量时群体自然高度显着高于其它两个播量,分别达到38cm、28 cm、17 cm。黑麦草防控杂草的效果显着优于其它三个草种的所有播量处理,杂草防效达到96.4%。3.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施肥处理对杂草防控的影响试验在新建山地幼龄橘园行间采用不同的施肥处理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百喜草、紫花苜蓿等4种草种。结果表明: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紫花苜蓿群体自然高度最大,达到62 cm;各草种均在施肥2次条件下群体自然高度最大,对杂草的防控效果较好。黑麦草无论在哪种施肥条件下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均显着高于其它草种的所有施肥处理,杂草防效达到96.5%。4.树盘播种不同草种对杂草防控的影响试验在山地成年橘园以树冠滴水线为界,树盘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百喜草、紫花苜蓿4种草种。结果表明: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白三叶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均显着高于其它草种,杂草防效达到94.7%。4类草种根量集中分布于地表20 cm以内,此土层内柑橘根系分布较少,草种对柑橘根系分布无显着影响,有利于柑橘根系下扎,与柑橘在肥水方面的竞争不大。5.永春柑橘产区人工种植鼠茅草对杂草防控的影响试验在福建永春6年生山地芦柑果园,人工种植鼠茅草进行杂草防控。结果表明:鼠茅草生长期间,杂草防效到达97.07%。鼠茅草夏季休眠自然倒伏,覆盖厚度达到5 cm,持续防控杂草的能力强。6.汉中柑橘产区5个草种对杂草防控的影响在陕西汉中城固山地温州蜜柑园播种紫花苜蓿、黑麦草、箭筈野豌豆、蚕豆和云南大麦5个草种进行控草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杂草防控效果依次为:箭筈野豌豆>云南大麦>黑麦草>紫花苜蓿>蚕豆,箭筈野豌豆的杂草防效达到97%,显着高于紫花苜蓿和蚕豆。箭筈野豌豆群体自然高度适中(47 cm),根系较浅(21 cm),不与柑橘争光争肥,是优良的控杂草的草种。7.当阳柑橘产区播种两种草花对杂草防控的影响在湖北当阳温州蜜柑园行间人工撒播波斯菊和硫华菊,进行控草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防控杂草的有效期间,两者杂草防效分别达到74.2%、75.9%,防效无显着差异。两种草花在橘园行间生长良好、花期较长、种子再生力强,省力控草效果较好,并且花期具有较强观赏效果,适合城郊观光果园人工种植控草。

刘嘉伟[9](2017)在《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对氮和钾的反应及固氮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分布有逸生型白三叶种群。这个白三叶种群具有优良的环境适应性和固氮能力,已经作为父本材料与高加索三叶草杂交,形成大量杂交后代株系。为了提纯白三叶根瘤菌用于对研究材料进行接种,观察杂种F1代接种根瘤菌后的固氮性,同时试验观察氮钾元素对F1代株系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首先对白三叶根瘤菌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进行了筛选,提纯了根瘤菌。根瘤菌培养条件采用单因素和双因素设计,3次重复;氮钾元素处理采用双因素设计,3次重复,分别对F1代株系及亲本进行不同施氮和施钾水平处理,观察不同氮钾水平处理下对植株的生理指标与根系的影响;对F1代株系及2种亲本进行根瘤菌接种试验,将发芽后的种子移栽至灭菌后的蛭石中,分别进行不接种根瘤菌、接种根瘤菌激活和接种根瘤菌不激活3种处理,3次重复,观察3种处理对植株根系及干重的影响,并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植株的含氮量,测定是否具有固氮能力。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处理条件下,白三叶根瘤菌的理想培养条件是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25℃,摇床转速为180r/min。在双因素处理条件下,当温度和初始pH值为自变量时,温度为25℃、pH值为7.0时,适宜根瘤菌生长;在转速与初始pH值为自变量时,转速为160r/min、pH值为7.0时,适宜根瘤菌生长;当转速与温度为自变量时,转速和温度分别为160r/min和25℃时,适合根瘤菌生长。2.在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植株的生理指标和根系指标会随着施氮量与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氮钾元素处理下,植株表现为氮为主要影响因素,亲本对氮钾元素的反应更为强烈。3.随着接种根瘤菌,白三叶根系及干重指标明显升高;在接种根瘤菌处理下,F1代株系及高加索三叶草仍表现为固氮性缺失,白三叶在接种根瘤菌后固氮性增强。

蔡妤[10](2017)在《基于植物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的北京绿道生态群落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促使景观破碎化日益严重,绿道作为线性连接廊道,对生境的丧失和破碎起到了补偿作用,发挥着重要的连通效应,但不合理的绿道植物配置也会造成入侵植物的迅速传播。本研究根据北京市绿道位置类型选取18条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生态学群落调查方法对绿道的人工栽培植物和自生植物的物种、株高、冠幅、株数、盖度等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讨具有不同扩散模式的自生植物在绿道内的扩散格局及其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并构建适宜在北京绿道应用的生态群落模式。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调研统计北京市绿道有维管束植物91科264属484种(含品种/变种),各生活型中,乔木96种,灌木67种,草本308种,木质藤本7种,竹类2种,蕨类4种。其中栽培植物57科127属228种(含品种/变种),自生植物78科224属364种(含品种/变种)。(2)不同类型绿道人工植物景观中,环城公园绿道栽培植物108种,中心城滨水绿道栽培植物109种,郊野休闲环绿道栽培植物88种,森林公园环绿道栽培植物65种,东翼大河绿道栽培植物83种,西北翼大河绿道栽培植物78种。在栽培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方面,环城公园绿道、中心城滨水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的栽培群落层次丰富,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在栽培群落郁闭度方面,环城公园绿道、东翼大河绿道和西北翼山水绿道的郁闭度相对较高。在栽培群落的养护管理等级方面,环城公园绿道和中心城滨水绿道养护管理等级高。(3)北京市绿道记录有动物扩散型植物189种(含品种/变种),其中乡土植物比例68.75%,植物区系覆盖12类型和5变型,以北温带、世界广布和泛热带成分为主;风扩散型植物215种(含品种/变种),其中乡土植物比例69.30%,植物区系覆盖13类型和6变型,以北温带、旧世界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4)植物扩散格局中,动物扩散型植物、风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风扩散型植物的扩散格局最显着。绿道北侧和西侧的自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在南北方向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差异更明显。随着样方位置远离健身步道,不同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游憩渗透干扰效应(边缘效应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季节性动态中,春秋两季动物扩散型植物在风向主导下的空间分布差异减弱,动物媒植物群体逐渐远离游憩路径向绿道内部聚集;风扩散型植物多样性的季节性动态波动较小,夏季风媒植物的游憩渗透干扰效应最显着。(5)植物扩散外界影响因子中,动物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绿道宽度、城市化梯度、绿道鸟类物种多样性、海拔等因子之间显着正相关,与栽培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显着负相关,在不同绿道类型、栽培群落垂直结构、生境类型、养护管理等级的组别中,动物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具有显着差异。风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城市化梯度、海拔等因子之间显着正相关,与栽培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显着负相关,绿道类型、栽培群落结构、生境类型、养护管理等级不同,风扩散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显着。(6)北京市绿道记录有入侵植物34种,植物区系覆盖7类型和2变型,以世界广布、北温带和泛热带成分为主。入侵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与风扩散型植物的扩散格局相似,但在春秋两季表现出明显的动物传播适应性,扩散格局向动物扩散型植物靠拢。入侵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城市化梯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绿道宽度、绿道建植年代、栽培群落郁闭度、海拔等因子显着负相关。(7)依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北京市绿道植物群落的植物扩散效益和实际应用提出三种生态群落类型。1)扩散主导型群落,应旨在促进植物扩散,兼具景观功能;2)扩散限制型群落,应强调绿道景观功能,植物的扩散受到限制;3)入侵抵御型群落,应抑制具有入侵威胁的外来物种传播,弱化景观功能。最终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群落的使用功能提出设计原则并推荐植物群落模式。本研究以生态学实地调研和群落清查为基础,运用群落生态学、植物运动生态学、物种遗传学等学科理论,探索风景园林学中生态绿道的设计途径,研究了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在绿道中的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基于研究结论推出适用于北京绿道的生态群落的设计原则和群落模式,为生态型绿道的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二、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上白三叶品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上白三叶品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1.2.2 我国茶园杂草多样性研究现状
        1.2.3 我国茶园杂草防控的研究现状
        1.2.4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现状及其优缺点
        1.2.5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存在的问题
        1.2.6 陕南茶区杂草防控的建议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区域情况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分析
        2.2.2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组成类型分析
        2.2.3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生活型分析
        2.2.4 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杂草及其生长特性
    2.3 讨论
第三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对象及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工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2.2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3.2.3 生物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2.4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陕南地区茶园常见杂草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三叶育种研究现状
    1.2 白三叶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
    1.3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
    1.4 白三叶抗寒性的研究
    1.5 提高抗寒性研究方法
        1.5.1 低温驯化及杂交育种
        1.5.2 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寒性的调控
        1.5.3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提高抗寒性上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括
    2.2 试验材料
    2.3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
        2.3.1 物候期的测定
        2.3.2 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2.3.3 生长速度及再生速度的测定
        2.3.4 茎叶比的测定
        2.3.5 产量的测定
        2.3.6 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2.3.7 营养成分的测定
        2.3.8 越冬率的测定
    2.4 白三叶新品系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
        2.4.1 室内低温胁迫试验
        2.4.2 田间自然低温胁迫试验
        2.4.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研究
        3.1.1 白三叶新品系的物候期
        3.1.2 白三叶新品系的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3.1.3 白三叶新品系的生长速度
        3.1.4 白三叶新品系的再生高度与再生速度
        3.1.5 白三叶新品系的茎叶比
        3.1.6 白三叶新品系的产量
        3.1.7 白三叶新品系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含量
        3.1.8 白三叶新品系的营养成分
        3.1.9 白三叶新品系的越冬率
    3.2 白三叶新品系对室内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3.2.1 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2 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6 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3.2.7 低温胁迫下白三叶抗寒性综合评价
    3.3 白三叶新品系对田间自然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3.3.1 自然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3.2 自然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3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4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5 自然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6 自然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3.3.7 白三叶自然低温胁迫下抗寒性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白三叶新品系的品种特性
    4.2 白三叶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的关系
    4.3 白三叶丙二醛与抗寒性的关系
    4.4 白三叶可溶性糖与抗寒性的关系
    4.5 白三叶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
    4.6 白三叶游离脯氨酸与抗寒性的关系
    4.7 白三叶超氧物歧化酶与抗寒性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2.4.2 种子萌发特性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2.4.5 生态学研究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引发处理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3.2.6 细胞周期测定
        3.2.7 温室出苗试验
        3.2.8 田间出苗试验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种子萌发
        3.3.2 生理指标
        3.3.3 细胞周期
        3.3.4 温室出苗率
        3.3.5 田间出苗率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种子产量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4.3.3 产量构成因素
    4.4 讨论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耗水量
        5.3.2 水分利用状况
    5.4 讨论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种子产量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6.3.3 产量构成因素
    6.4 讨论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收获率
        7.3.2 种子质量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5)白三叶初始密度对种群动态和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初始密度下植株数的时间动态
    2.2 不同初始密度对存活植株数和生长点数的影响
    2.3 初始密度与种群、个体、生长点生产力的关系
    2.4 种群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初始密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2 初始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实践应用启示
4 结论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
    2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
    3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试验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石漠化等级林灌草群落配置的筛选机理
    1 不同石漠化等级群落多样性
        1.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
        1.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1.3 对比分析
    2 不同等级石漠化群落水土保持效益结果与分析
        1.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
        1.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1.3 对比分析
    3 生态养鸡环境的筛选
四 石漠化生态养鸡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制
    1 生态养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鸡的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2 鸡的排泄物对土壤的影响
    2 生态环境对生态养鸡的影响机制
        2.1 养鸡环境对动物福利的影响
        2.2 生态环境对鸡生长与鸡肉品质的影响
五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
        1.1 群落配置技术
        1.2 生态养鸡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2.1 不同石漠化等级林灌草配置技术研发
        2.2 生态养鸡技术优化
        2.3 生态养鸡的植被群落筛选技术
    3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1 强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2 中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3 轻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4 潜在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5 对比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V型紫斑白三叶和苦荞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V型紫斑白三叶的花青素代谢途径
        1.1.1 V型紫斑白三叶的简介
        1.1.2 植物中花青素的代谢途径
    1.2 苦荞芦丁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1.2.1 苦荞简介
        1.2.2 苦荞芦丁的生物合成途径
    1.3 MYB类转录因子
        1.3.1 花青素代谢中的MYB转录因子
        1.3.2 芦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MYB转录因子
    1.4 光和温度通过花青素调控叶片颜色的研究进展
        1.4.1 光
        1.4.2 温度
        1.4.3 糖分
    1.5 植物毛状根的诱导
        1.5.1 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诱导机理
        1.5.2 毛状根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V型紫斑白三叶TrMYB44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的栽培和移栽
        2.2.2 基于RNA-seq分析V型紫斑白三叶差异表达基因实验方法
        2.2.3 V型紫斑白三叶TrMYB44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5 毛状根的遗传转化
        2.2.6 TrMYB44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2.7 苦荞FtMYBs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V型紫斑白三叶TrMYB44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1 RNA质量检测结果
        3.1.2 转录组数据分析
    3.2 TrMYB44基因的克隆
    3.3 TrMYB4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5 苦荞毛状根的诱导
    3.6 菌液的转化进行检测
    3.7 毛状根生长情况
    3.8 毛状根的阳性鉴定
    3.9 TrMYB44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3.10 苦荞FtMYB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0.1 FtMYB13,FtMYB14.FtMYB15,FtMYB16基因的克隆
        3.10.2 FtMYBs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4 讨论
    4.1 获取候选基因
    4.2 构建表达载体和毛状根转化
    4.3 V型紫斑白三叶TrMYB44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4.4 苦荞FtMYBs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4.5 MYB转录因子的互作蛋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8)橘园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果园杂草控制研究进展
        1.1.1 果园杂草的危害性及对我国果园的影响
        1.1.2 果园杂草常见的防控措施及利弊
    1.2 果园人工生草研究进展
        1.2.1 人工生草发展史
        1.2.2 人工生草与自然生草的差异概述
        1.2.3 人工生草对果园土壤效应的研究
        1.2.4 人工生草对果树生长及果实的影响
        1.2.5 人工生草的草种选择原则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研究目标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校内试验点
        3.3.2 产区试验点
    3.4 不同草种播前处理方法
    3.5 指标测定方法
        3.5.1 土壤肥力指标测定
        3.5.2 杂草防控效果测定
    3.6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分析
    4.1 试验地基本肥力状况分析
    4.2 橘园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2.1 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草种的群体自然高度比较
        4.2.2 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比较
        4.2.3 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草种的平均杂草防效比较
    4.3 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播种量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3.1 不同播种量下草种的群体自然高度比较
        4.3.2 不同播种量下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比较
        4.3.3 不同播种量下草种的平均杂草防效比较
    4.4 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施肥处理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4.1 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种的群体自然高度比较
        4.4.2 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比较
        4.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种的平均杂草防效比较
    4.5 树盘播种不同草种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5.1 树盘草种的群体自然高度比较
        4.5.2 树盘种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比较
        4.5.3 树盘种草对柑橘根系分布的影响
    4.6 永春柑橘产区人工种植鼠茅草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7 汉中柑橘产区5个草种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4.8 当阳柑橘产区播种两种草花对杂草防控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橘园不同土壤处理方式下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
    5.2 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播种量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
    5.3 橘园人工生草不同施肥处理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
    5.4 树盘播种不同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
    5.5 不同柑橘产区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
        5.5.1 橘园人工种植鼠茅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福建永春柑橘果园)
        5.5.2 柑橘产区5个草种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陕西汉中柑橘果园)
        5.5.3 橘园播种两种草花对杂草防控效果的讨论(湖北当阳柑橘果园)
    5.6 关于人工生草季节性控草问题的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9)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对氮和钾的反应及固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世界草地概况
    1.2 豆科植物根瘤菌研究进展
    1.3 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_1代研究
    1.4 氮钾元素对牧草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根瘤的采集
        2.1.2 植物种子
    2.2 试验方法
        2.2.1 白三叶根瘤菌的采集
        2.2.2 白三叶根瘤菌的培养
        2.2.2.1 培养基
        2.2.3 白三叶根瘤菌培养条件的筛选
        2.2.3.1 单因素处理
        2.2.3.2 双因素处理
        2.2.4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对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的影响
        2.2.4.1 种子处理
        2.2.4.2 供试土壤
        2.2.4.3 试验方法
        2.2.4.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4.5 粗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6 株高的测定
        2.2.4.7 鲜重干重的测定
        2.2.4.8 根部测定
        2.2.5 植株接种根瘤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三叶根瘤菌培养条件的筛选
        3.1.1 初始PH值对白三叶根瘤 菌生长的影响
        3.1.2 温度对白三叶根瘤菌生长的影响
        3.1.3 转速对白三叶根瘤菌的影响
        3.1.4 初始pH值和培养温度对白三叶根瘤菌的影响
        3.1.5 初始pH值和转速对白三叶根瘤菌的影响
        3.1.6 培养温度和转速对白三叶根瘤菌的影响
    3.2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
        3.2.1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对植株干重鲜重的影响
        3.2.3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对叶绿素的影响
        3.2.4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对植物粗蛋白的影响
        3.2.5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对根长的影响
        3.2.6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对根直径的影响
        3.2.7 不同氮钾处理对根表面积的影响
    3.3 接种根瘤菌试验
        3.3.1 接种根瘤菌处理对植株根长的影响
        3.3.2 接种根瘤菌处理对植株根表面积的影响
        3.3.3 接种根瘤菌处理对植株根直径的影响
        3.3.4 接种根瘤菌处理对植株干重的影响
        3.3.5 接种根瘤菌处理对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根瘤菌培养条件的筛选
    4.2 不同氮钾元素处理对F_1代株系的影响
    4.3 接种根瘤菌对F_1代株系的影响
5 结论
    5.1 白三叶根瘤菌最适培养条件筛选
    5.2 F_1代对不同氮钾元素处理下的反应
    5.3 F_1代接种根瘤菌处理下的反应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植物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的北京绿道生态群落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景观破碎化和外来物种入侵
        1.1.2 北京市绿道建设现状
        1.1.3 北京市绿道类型
        1.1.4 绿道与生态廊道
        1.1.5 栽培植物与自生植物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道的连通效应研究
        1.2.2 植物的迁移与扩散研究
        1.2.3 生态群落模式设计研究
    1.3 小结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北京市绿道栽培植物的物种构成及景观特征研究
        2.2.2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的物种构成及扩散模式研究
        2.2.3 北京市绿道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扩散格局研究
        2.2.4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研究
        2.2.5 北京市绿道入侵植物的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研究
        2.2.6 北京市绿道生态群落构建模式途径探讨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自生植物扩散格局研究方法
        2.3.3 自生植物扩散外界影响因子研究方法
        2.3.4 栽培植物物种构成及其景观特征研究方法
        2.3.5 鸟类研究方法
        2.3.6 物种识别与分类
        2.3.7 相关概念界定
        2.3.8 相关指标计算
    2.4 技术路线
3 北京市绿道栽培植物的物种构成及景观特征研究
    3.1 北京市绿道栽培植物物种构成
    3.2 不同类型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1 环城公园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2 中心城滨水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3 郊野休闲环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4 森林公园环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5 东翼大河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2.6 西北翼山水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北京市不同类型绿道栽培群落景观特征
        3.3.2 小结
4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的物种构成及扩散模式研究
    4.1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的物种构成
        4.1.1 自生植物的种类构成
        4.1.2 自生植物的物种来源
        4.1.3 自生植物的区系类型
    4.2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的扩散模式
        4.2.1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种类构成
        4.2.2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物种来源
        4.2.3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区系类型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北京市绿道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种类构成
        4.3.2 北京市绿道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区系类型
        4.3.3 小结
5 北京市绿道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扩散格局研究
    5.1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空间扩散格局
        5.1.1 动物扩散型植物空间分布多样性动态
        5.1.2 风扩散型植物空间分布多样性动态
        5.1.3 自生植物总体空间分布多样性动态
    5.2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时间扩散格局
        5.2.1 动物扩散型植物季节性分布多样性动态
        5.2.2 风扩散型植物季节性分布多样性动态
        5.2.3 自生植物总体季节性分布多样性动态
    5.3 讨论与小结
        5.3.1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空间扩散格局
        5.3.2 不同扩散模式自生植物的时间扩散格局
        5.3.3 小结
6 北京市绿道自生植物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研究
    6.1 绿道尺度下外界影响因子
        6.1.1 绿道类型
        6.1.2 绿道宽度
        6.1.3 绿道建植年代
        6.1.4 绿道鸟类物种构成
        6.1.5 城市化梯度
        6.1.6 海拔
    6.2 群落尺度下外界影响因子
        6.2.1 栽培群落物种构成
        6.2.2 栽培群落垂直结构
        6.2.3 栽培群落郁闭度
        6.2.4 坡度和坡向
        6.2.5 生境类型
        6.2.6 养护管理等级
    6.3 绿道自生植物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排序
        6.3.1 物种及影响因子指标选取
        6.3.2 植物扩散影响因子的排序结果分析
        6.3.3 RDA排序结果
    6.4 讨论与小结
        6.4.1 绿道尺度下影响自生植物扩散的因子
        6.4.2 群落尺度下影响自生植物扩散的因子
        6.4.3 小结
7 北京市绿道入侵植物的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研究
    7.1 北京市绿道入侵植物的物种构成
        7.1.1 入侵植物种类构成
        7.1.2 入侵植物物种来源
        7.1.3 入侵植物区系类型
    7.2 北京市绿道入侵植物的扩散格局
        7.2.1 入侵植物的空间扩散格局
        7.2.2 入侵植物的时间扩散格局
    7.3 北京市绿道入侵植物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
        7.3.1 绿道宽度对入侵植物的影响
        7.3.2 绿道建植年代对入侵植物的影响
        7.3.3 城市化梯度对入侵植物的影响
        7.3.4 海拔对入侵植物的影响
        7.3.5 栽培群落郁闭度对入侵植物的影响
    7.4 讨论与小结
        7.4.1 入侵植物的物种构成及其时空扩散格局
        7.4.2 入侵植物扩散的外界影响因子
        7.4.3 小结
8 绿道的生态群落模式构建途径探讨
    8.1 扩散主导型生态群落
        8.1.1 扩散主导型生态群落设计原则
        8.1.2 扩散主导型生态群落模式推荐
    8.2 扩散限制型生态群落
        8.2.1 扩散限制型生态群落设计原则
        8.2.2 扩散限制型生态群落模式推荐
    8.3 入侵抵御型生态群落
        8.3.1 入侵抵御型生态群落设计原则
        8.3.2 入侵抵御型生态群落模式推荐
    8.4 讨论与小结
        8.4.1 绿道的积极传播效益对于入侵威胁的影响
        8.4.2 绿道的积极传播效益对于景观均质化的影响
        8.4.3 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上白三叶品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文锦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D]. 屈璐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4]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5]白三叶初始密度对种群动态和生产力的影响[J]. 李莉,王元素. 草地学报, 2019(03)
  •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D]. 曹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V型紫斑白三叶和苦荞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与分析[D]. 万东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8]橘园人工生草对杂草防控效果的研究[D]. 张雯娟. 西南大学, 2018(01)
  • [9]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对氮和钾的反应及固氮性研究[D]. 刘嘉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10]基于植物扩散格局及其外界影响因子的北京绿道生态群落模式构建研究[D]. 蔡妤.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放牧密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品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