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分析与展望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分析与展望

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现状分析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耿子婷[1](2021)在《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优化是当今热点研究重点方向,摸清楚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现况及特征,是更好的制定降污减排措施的根本,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企业收集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水泥行业的具体运行数据,并且计算出在各个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数据,通过编制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清单,再采用WRF/CALPUFF耦合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具体直观的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情况及排放浓度,并对此进行空间、时间角度的分析,摸清和分析其污染排放状况及特征,通过分析政策及相关文件着重制定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情景,本文还对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进行了简要估算预测,可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污染减排措施或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资料收集方法、数理统计以及“自上而下”的排放因子法,构建了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在污染物排放量上: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陕西省水泥行业SO2、NOX、PM2.5和PM10的排放总量分别达到9.513×103、3.071×104、4.352×103和1.801×103吨,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为NOX,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关中地区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它们的排放总量超过陕西省全区域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比例为66%。2、在此基础上,基于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模拟研究了陕西省水泥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体敏感点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年均浓度贡献为0.11μg/m-3、0.43μg/m-3、0.03μg/m-3以及0.07μg/m-3,浓度贡献最高的地区均为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水泥行业四类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量分别占陕西省水泥行业这四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8.67%、59.86%、61.92%以及60.23%;在关中地区各地市浓度贡献较为聚集,四种污染物在铜川市的累计浓度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36μg/m-3、1.71μg/m-3、0.10μg/m-3、0.22μg/m-3;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全省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污染贡献率,其中NOX的贡献最大,达到1.72%,其次是SO2、PM10、PM2.5,分别是1.11%、0.10%和0.09%;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地市分布上总体呈现“关中高南北低”的分布趋势;3、其次设置了2种减排情景:末端治理技术优化情景和夏季冬季的错峰生产实施情景,并且通过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对其进行减排效果评估,结果发现,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各地市水泥行业的污染状况,通过改善末端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污染物净化效果;冬、春、夏、秋四个季度的月平均减排效率分别是68.55%、72.3%、71.5%和72.67%,污染物的平均减排力度相比较之前现状的排放情况,可以达到71.25%左右,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24%,效果十分可观;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各地市的污染状况;另一方面,发现通过错峰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小夏季和冬季(7月和1月)的四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减排效率均值分别是38.66%与35.89%,对于全年而言,基本上可以减少37.27%的污染物排放量,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16%,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冬季和夏季(7月和1月)关中地区各个城市的污染状况,对于陕西省整体的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4、通过预测估算模式,本文得到了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其中,2018年陕西省各地市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量共计5069.78万吨,关中地区共计排放量最大为4016.24万吨,占陕西省水泥行业CO2排放总量的79.22%,其中铜川市排放量最大,达1271.19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5.07%;陕南地区共计排放785.72万吨,占总量的15.50%;陕北地区共计排放量仅267.81万吨,占总量的5.28%。

庞军[2](2021)在《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水泥窑使用高硫石灰石矿和高硫燃料时,SO2排放不能满足最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因而开发高效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对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非常必要。本文根据水泥窑烟气的特点,研究合适的烟气脱硫技术来降低SO2排放,同时分析实例的运行效果并做出综合评价,对于减少大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1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含硫量高的特点,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并通过核心工艺优化,研发出适宜水泥窑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中,一方面,考察了窑喂料量和窑炉用煤总量、立磨喂料量和窑尾CO等因素对SO2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了烟气与浆液接触时间、浆液状况、入口烟气状况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入口烟气粉尘浓度、温度和喷淋层数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运行参数。该脱硫工程在浆液密度为1160kg/m3、pH值为5.8、开启循环泵,入口烟气SO2浓度为1200mg/Nm3、温度为105℃、粉尘浓度为18mg/Nm3、流量为1100000Nm3/h的条件下,脱除后的烟气中SO2平均质量浓度为12mg/Nm3,平均脱硫效率可达99.00%,除尘后的烟气中粉尘平均质量浓度为6mg/Nm3,平均除尘效率可达66.67%,远低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重点区域限定的SO2的质量浓度50mg/Nm3和粉尘的质量浓度20mg/Nm3的要求。该脱硫工程运行成本1364.59万元/年,包括可变成本869.12万元/年和固定成本495.47万元/年。熟料脱硫成本为3.4元/吨,电耗成本占吨熟料脱硫成本的56.47%。系统阻力电耗占总电耗比例最大,为52.43%,占吨熟料脱硫成本的32.08%。该系统的环保效益主要有脱硫石膏收益308.03万元/年、环保税额的减免1976.80万元/年、粉尘年减排量104.55吨/年和SO2减排量10349.86吨/年,整体环保效益显着。该脱硫工程使用企业自产的回灰或石灰石作为吸收剂,脱硫除尘效率高,远低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脱硫石膏自我消纳,还能缓解“石膏雨”、脱硫废水等突出问题,符合设计要求,也达到工程运行的主要目标。

孟忍[3](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泥装备向大型化发展的需要,以预分解技术改进传统的水泥生产方式是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分解炉是预分解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承担了预分解窑系统中煤粉燃烧、气固换热和碳酸盐分解任务。碳酸盐的有效分解是制约水泥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它的有效分解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因此分解炉的温度控制对整个预分解系统的热力分布、热工制度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在目前国内外水泥分解炉温度预测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基于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工艺,研究分解炉温控系统的非线性、耦合性、大惯性、干扰和时滞不确定等主要特性,分析温度控制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探讨影响生料分解率及分解炉温控系统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得到影响分解炉温度的主要特征变量,从而引出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核主成分分析法(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筛选出主要的特征变量,对数据进行降维,将降维后的变量放到神经网络中,从而提出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 LSTM)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利用序列数据长距离依赖信息的能力,充分挖掘序列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接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采用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训练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模型用于分解炉出口温度的预测中。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基于KPCA-Bi LSTM的组合模型在测试集得到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与Bi LSTM,KPCA-LSTM,以及PCA-Bi LSTM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KPCA-Bi LSTM的组合模型在测试集上都得到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都要低,以及预测拟合曲线拟合度也相较于其他方法要好得多。表明了基于KPCA-Bi LSTM的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分解炉出口温度的预测,还可以为水泥行业提供出分解炉出口温度的优化控制方法,可有有效的降低其它影响因素的介入,使分解炉的炉温在分解中更加的稳定,煤粉在分解炉中的作用更加的彻底,有效的提高水泥成品的质量。

田俊琪[4](2020)在《悬浮预热系统塌料工况下的压力信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悬浮预热系统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核心装备之一,在水泥工业的节能、增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年来,水泥技术工作者们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但悬浮预热系统频发的塌料问题一直阻碍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课题着手研究悬浮预热系统的塌料工况下压力信号的波动状况、塌料周期的表征、塌料量以及分散距离的预测,以期为工业生产及悬浮预热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本课题搭建了悬浮预热系统单级旋风筒冷态模拟平台,在二维垂直换热管内利用大颗粒物料模拟颗粒团聚造成的塌料工况,采集正常工况与塌料工况条件下换热管轴向A、B、C三处压力信号,选择合适的小波参数对其进行降噪,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功率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塌料工况下压力信号中有效信号多集中在低频部分,通过对比不同小波参数降噪效果得出,当选用heursure阈值规则、sym5小波进行3层分解时,信噪比SNR为68.13,均方根误差RMSE为1.49,此时降噪效果最好;(2)(1)正常工况下,换热管C点处平均负压为-68.27 Pa;当塌料频率0.1 Hz的塌料工况发生时,压力信号波动显着,C点负压增至-113.6 Pa,标准偏差由3.47增至8.43;(2)塌料工况下,人为控制塌料频率分别为0.1、0.05、0.03 Hz,通过数据预处理、功率谱分析后成功检测出换热管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存在塌料频率分别为0.102、0.048、0.034 Hz的塌料信号,与试验设置频率基本吻合。此方法可成功辨识出塌料工况并表征了塌料频次。(3)本文通过对换热管内气固两相运动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归纳出一套塌料量的表征算法,并通过数据验证该算法的预估性较好,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该算法的构建,为水泥实际生产中悬浮预热系统塌料量的预估方法提供了一定指导作用。此外,本课题对塌料工况下换热管内的物料分散距离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换热管压降、断面风速、塌落物料质量以及分散距离等参数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物料分散距离初步预测,并成功构建了物料分散距离关于管内风速、管内压降的响应模型。

章华斌[5](2020)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水泥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间形成了非常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水泥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倒逼水泥企业发展环保业务,并逐步对环保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是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希望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如何凝聚企业力量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集团公司忽视环保业务的品牌建设,其次,发展环保业务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再次,环保业务的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然后,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过高,最后,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上述问题对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亟待探寻与之相适应的解决路径,进而推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有机转型。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红狮集团内部的调研以及全国其他水泥企业环保业务的调研工作,运用所学理论对红狮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红狮集团环保业务发展战略建议,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是红狮集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一家水泥环保产业的国家龙头企业,其战略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仅可以使企业本身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对于其他水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环保业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为促进生态环境贡献更大力量。

赖世贤[6](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李庆峰[7](2020)在《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回转窑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煅烧环节的核心设备,回转窑烧成带温度直接决定了水泥熟料的产质量、能耗和企业成本。研究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方法,使得操作人员在提前得到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回转窑生产热工参数进行调整与控制,这对于提高水泥的生产质量和节能降耗十分必要。首先,本文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温度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温度预测和控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水泥回转窑煅烧系统的工艺和影响烧成带温度的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回转窑机理模型,由于机理模型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模型里有些参数随着温度、压力变化而变化的,为建立合适的机理模型而把这些变化的参数假设成常量的话,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较小。其次,一方面针对静态软测量建模方法难以反映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检测过程的动态信息。选择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LSSVM)和自回归滑动平均算法(ARMA)建立烧成带温度模型。首先采用PCA对辅助变量进行降维,并用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算法对LSSVM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针对于实际水泥回转窑煅烧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工业系统,窑况又是复杂多变的,使用单一非线性模型预测烧成带温度影响预测精度。因此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并对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进行仿真验证,预测效果比第三章的好。再次,从实际水泥回转窑煅烧过程易于实现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单输入单输出的ARMAX的烧成带温度的估计模型。考虑实际窑系统控制过程中可以仅把窑头喂煤量作为控制输入变量。并采用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对窑头喂煤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烧成带温度的目的。最后,为了实现全场信息化操作,使用监控软件Win CC_OA编写回转窑监控界面,同时实现监控软件与MATLAB之间的通讯,在监控软件上实现建模与控制的功能。

武伟宁[8](2020)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产业,提高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但是,熟料烧结过程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具有大时滞、强耦合等特点,且处于高温、多粉尘的封闭回转窑内。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难以用传感器直接测量熟料烧结过程信息,成为水泥生产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综合运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机理知识及数据,深入研究熟料质量(游离氧化钙含量)、窑体热损失、窑内物料料层高度等重要过程信息的软测量方法,为烧结过程的高性能运行和节能控制提供新的量化过程信息。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是水泥熟料的质量指标,也是评判水泥能耗成本的经济指标之一。针对现有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未充分考虑输入输出变量的时序信息而导致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根据水泥熟料烧结工艺过程的大时滞、强惯性特征,提出一种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分析的新方法。首先利用物料的传输机理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匹配,之后利用类高斯函数对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时序加权,最终获得具有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样本对,为提高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精度奠定良好基础。(2)针对现有的f-CaO含量测量单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首先,选取了六种性质不同的学习算法构建f-CaO含量个体学习器,并采用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其进行训练;然后,采用互信息方法对个体学习器进行剪枝和集成,从而实现f-CaO含量的软测量。利用某水泥厂连续50小时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良好,能正确反映f-Ca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现有的单模型、全集成模型进行实验对比表明,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在测量精度方面具有优势,且能满足在线测量速度要求,对于提高熟料烧结过程自动化水平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3)由于熟料烧结过程的高温特点,窑体热损失不可避免,并且随着操作参数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因此,对窑体热损失进行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实现熟料烧结过程节能控制与决策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针对现有窑体热损失计算模型由于忽略窑体温度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质性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通过分析窑体的对流与辐射传热机理,建立了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然后根据窑体实时红外热图获取温度场数据,实现了热损失的测量。采用该方法对某水泥回转窑的窑体热损失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窑体煅烧区的热损失约80.68kw/m,辐射和对流产生的热损失量基本相当。窑体总热损失低于回转窑总热量输入的12%。为了研究窑体热损失与熟料烧结过程操作变量的相关性,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篦冷机2#风机开度、喂料量和分解炉喂煤量等五个操作变量对窑体热损失量的影响最大。本文提出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及研究成果为熟料烧结过程的节能控制与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4)回转窑内物料的料层高度是影响窑内热、流、反应进程的关键因素,也是熟料烧结过程高性能运行控制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回转窑的高温、密闭及旋转运行环境,料层高度的测量问题一直是个难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准工业热态实验回转窑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窑内温度信息的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首先,通过分析窑内物料的运动特征与窑内圆周方向温度曲线的周期性特征,定性地判断出物料区和高温气体区;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活动层物料的平均温度,以此温度来确定该径向位置物料所覆盖的中心角,进而计算出料层高度。利用实验窑14个不同位置的温度信息对本文的物料高度软测量方法进行测试,并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量误差小于7%,且测量结果稳定,为工业水泥回转窑物料高度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孙雍春[9](2019)在《水泥分解炉内替代燃料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现今水泥行业普遍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分解炉作为工艺中重要的设备之一,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在能源紧缺及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为水泥分解炉寻找清洁可替代燃料以降低企业成本及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替代燃料生物质和RDF在水泥分解炉内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为水泥行业在分解炉中使用替代燃料技术提出参考。本文以某市运行的TTF型分解炉为对象,先采用Gambit软件对分解炉进行三维物理建模,并构建网格;接着在模拟软件中选取:模拟分解炉内流体的湍流运动的标准K-?双方程模型,模拟燃料及生料的输运及化学反应过程的通用有限速率模型,模拟单个颗粒轨迹的DPM模型,模拟燃料燃烧所使用的单步竞争模型和动力学/扩散模型,模拟辐射传热的DO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最后通过各个工况中流场分布、温度场分布、浓度场分布、CaCO3和CaO分布以及污染物NOx排放的差异来分析分解炉使用替代燃料对炉内燃料燃烧和生料分解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流场上煤粉和替代燃料生物质、RDF三种工况均分布稳定并相似,炉内主流大小有区别,煤粉、生物质及RDF工况下出口流速依次为:16.73 m/s、16.83 m/s、17.68m/s。(2)温度场布局相似,三种工况在炉底锥体部分和第一缩口处差别较大;分解炉往上温度整体处于下降,从1600K下降至1200K的温度区间;煤粉、生物质及RDF工况下分解炉平均温度依次:1476K、1442K、1433K,燃料是煤粉时分解炉内平均温度最高,RDF燃料最低;出口温度依次为1272K、1295K、1277K,生物质作燃料时,烟气出口温度最高。(3)炉内O2分布由于三次风量的不同,在第一炉段处三种工况区别较大,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RDF、煤粉、生物质,在分解炉上面两个炉体O2含量基本不变,且由于燃烧程度的不同出口O2含量煤粉、生物质、RDF工况下依次为:2.2%、1.0%、2.8%;CO2含量往上呈现富集趋势,在燃烧剧烈及生料分解的地方产生大量CO2,出口烟气中CO2含量依次为:29.31%、31.20%、28.05%。CO气体则主要存在于第一炉段处,在底部锥体区域不完全燃烧产生以及第二层燃烧器附近燃烧产生。(4)煤粉、生物质及RDF工况下燃料燃烬率依次为:96.7%、98.3%、95.4%,说明分解炉内生物质燃烧最为完全,煤粉对比可知当过量空气系数从1.05调整到1.12时,燃烬率升高;三种工况下生料分解率依次为:97.05%、97.72%、96.60%,说明当使用生物质作为燃料时能分解更多的生料,并且分解率和燃料燃烬率有正比关系。(5)在不通入窑气NOx情况下,煤粉、生物质及RDF产生的NOx排放依次为:303ppm、263ppm、109ppm,煤粉在分解炉内产生最多含量的NOx;在通入窑气NOx情况下,出口NOx含量依次为:443ppm、412ppm、223ppm,考虑分解炉使用燃料自身产生的NOx时,则三种工况下的NOx还原率依次为:72.36%、73.64%、84.17%,说明TTF型水泥分解炉的燃料分级结构有明显降NOx效果,分解炉内使用RDF替代燃料则有最大还原促进作用。

余林威[10](2019)在《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的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设施的改造或者新建,就普遍性和适用性来说,其作用无法替代。水泥分解炉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承担生料分解任务的关键高温热工设备,结构机理及物理化学反应复杂,具有多变量、纯滞后、强耦合、不确定性及非线性等特征。传统的人工操作控制或PID控制,难以实现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的严格控制,因此,为提高水泥质量、节能提产、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转型,推动水泥行业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和谐,需要对出口温度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革新尝试。本文以水泥分解炉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的出口温度控制方法,并与PID优化控制和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相比较,对仿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三者控制性能的差异。主要工作罗列如下:1.阐述中国近年水泥产量的变化趋势,接着详细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分解炉的发展和工艺流程等,突出课题研究的重要性。2.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数学模型建立。结合实际课题条件展开建模分析,确定分解炉温度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数学模型结构为多输入单输出含时滞的数据驱动形式。采用互相关法辨识模型时滞参数,然后基于递归最小二乘法辨识剩余模型参数,并验证了该辨识组合策略的预测精度。3.控制器设计。本文控制方法采用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PID优化控制、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及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为提高PID参数的实时性,与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重点推导和论述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的算法原理及结构形式,设计的控制器可在线更新网络权值系数,优化了控制性能。4.仿真系统设计。建立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的仿真系统,进行给定温度值仿真实验、干扰条件下仿真实验和模型参数改变仿真实验。基于MATLAB GUI设计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图形用户界面,实现各仿真对比实验的集成和用户友好交互。比较分析各控制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况下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适应能力最好,抗干扰能力最强,鲁棒性最突出,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次之,PID优化控制相较而言最差。

二、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现状分析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现状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1.1.3 排放清单概述
        1.1.4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放清单编制研究成果
        1.2.2 CALPUFF模型研究成果
    1.3 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年份及区域
        2.2.2 排放清单污染物甄选
        2.2.3 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2.2.4 排放因子确定
        2.2.5 CALPUFF模型组成
        2.2.6 CALPUFF模型输入内容
    2.3 本章小结
3.研究区域概况
    3.1 陕西省地理概况
        3.1.1 行政区划
        3.1.2 地形地貌
    3.2 陕西省气候现状
    3.3 陕西省空气质量现状
        3.3.1 环境空气质量时间分布
        3.3.2 环境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3.4 陕西省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4.排放清单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1 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
    4.2 陕西省水泥行业不同工序污染物排放清单
5.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模拟参数设定
        5.2.1 地理数据预处理
        5.2.2 气象数据预处理
        5.2.3 污染源参数设置
    5.3 WRF/CALPUFF耦合系统模拟
        5.3.1 模拟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减排情景设置
    6.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优化
        6.1.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现状
        6.1.2 末端没治理技术减排措施
        6.1.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6.2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6.2.1 错峰生产现状
        6.2.2 错峰生产减排措施
        6.2.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7.陕西省水泥行业碳排放预测估算分析
    7.1 必要性分析
    7.2 预测估算方法
    7.3 计算结果分析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泥工业SO_2产生机理及脱除技术分析
    2.1 水泥窑SO_2生成机理
    2.2 烟气脱硫技术
        2.2.1 热生料喷注法
        2.2.2 喷雾干燥脱硫法
        2.2.3 氨水法
        2.2.4 双碱法
        2.2.5 石灰石-石膏法
    2.3 石灰石-石膏法FGD技术
    2.4 石灰石-石膏法FGD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4.1 二次污染问题
        2.4.2 缺乏在水泥窑上应用的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应用
    3.1 工程概况
        3.1.1 主要设备及参数
        3.1.2 窑尾烟气组成和浓度
        3.1.3 环保单元分布情况
    3.2 设计参数
        3.2.1 技术指标
        3.2.2 吸收剂的选择
    3.3 工艺流程
        3.3.1 制浆系统
        3.3.2 烟气系统
        3.3.3 压缩空气供给系统
        3.3.4 SO_2吸收系统
        3.3.5 用水系统
        3.3.6 石膏脱水系统
        3.3.7 废水处理系统
        3.3.8 浆液排空及事故系统
        3.3.9 烟气监测系统
        3.3.10 控制系统
        3.3.11 电气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运行效果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影响烟气处理入口SO_2产生变化的因素
        4.2.1 窑喂料量和窑炉用煤总量
        4.2.2 立磨喂料量
        4.2.3 窑尾CO
    4.3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4.3.1 烟气与浆液接触时间
        4.3.2 喷淋层的喷嘴类型
        4.3.3 浆液循环量
        4.3.4 浆液pH值
        4.3.5 浆液密度
        4.3.6 入口烟气SO_2浓度
        4.3.7 入口烟气温度
        4.3.8 入口烟气流量
        4.3.9 入口烟气O_2含量
    4.4 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
        4.4.1 入口粉尘浓度
        4.4.2 入口烟气温度
        4.4.3 喷淋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运行效果评价
    5.1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5.1.1 吸收剂供给
        5.1.2 脱硫烟气排放
        5.1.3 脱硫石膏的处置
        5.1.4 脱硫废水的处理
    5.2 运行成本
        5.2.1 可变成本计算
        5.2.2 固定成本计算
        5.2.3 运行成本分析
    5.3 环保效益
        5.3.1 脱硫石膏收益
        5.3.2 减免的环保税额
        5.3.3 环保效益分析
    5.4 设计与运行数据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研究
        1.2.2 分解炉温度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分解炉系统研究
    2.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简介
    2.2 水泥分解炉工作原理
        2.2.1 分解炉的类型与结构
        2.2.2 分解炉的热工特征
    2.3 分解炉温度过程特性分析和影响因素
        2.3.1 分解炉温度特性分析
        2.3.2 分解炉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
    3.1 分解炉温度预测的难点
    3.2 主成分分析法相关理论
    3.3 核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3.4 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3.4.1 BP算法的数学描述
        3.4.2 BP算法的缺陷
    3.5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向LSTM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4.1 循环神经网络
    4.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4.3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4.4 BiLSTM神经网络训练优化方法
        4.4.1 梯度下降
        4.4.2 反向传播算法
        4.4.3 KPCA-BiLSTM模型整体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向LSTM的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模型构建
    5.1 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5.2 数据处理
    5.3 分解炉温度预模型的构建
        5.3.1 模型构建
        5.3.2 模型训练
    5.4 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悬浮预热系统塌料工况下的压力信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工业发展概况
    1.2 水泥生产过程工况识别的背景及意义
    1.3 悬浮预热系统塌料工况的识别及意义
        1.3.1 悬浮预热系统发展概况
        1.3.2 有关塌料工况的研究进展
        1.3.3 压力信号在工况识别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由来和意义
第2章 试验设置
    2.1 试验方案
    2.2 试验装置图
    2.3 数据采集系统
第3章 塌料工况压力波动时域分析
    3.1 压力波动信号
    3.2 压力波动的统计分析
        3.2.1 压力信号的均值分析
        3.2.2 压力信号的标准偏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降噪的压力信号频域分析
    4.1 小波降噪方法
        4.1.1 模极大值降噪法
        4.1.2 小波阈值降噪法
    4.2 小波降噪参数的选择
        4.2.1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4.2.2 小波分解层数的选择
        4.2.3 阈值的选取
        4.2.4 评价指标
    4.3 压力信号的小波降噪结果分析
    4.4 消噪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塌料量的表征
    5.1 塌料量的表征原理
        5.1.1 表征依据
        5.1.2 表征算法
    5.2 塌料量表征算法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散距离的数学模型
    6.1 物料分散距离试验
    6.2 模型构建及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战略转型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战略理论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2.4 SWOT分析法
3 调研与研究设计
    3.1 案例选择
    3.2 案例描述
    3.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概况
    3.4 调研数据收集
        3.4.1 访谈调查设计
        3.4.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取
        3.4.3 访谈提纲
        3.4.4 访谈过程
        3.4.5 访谈的主要内容总结
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竞争力分析
    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软硬件资源分析
    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五力模型分析
    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4.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4.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4.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4.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威胁(Threats)
        4.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
    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集团公司忽视环保品牌建设
        4.5.2 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4.5.3 环保业务管理相对滞后
        4.5.4 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较高
        4.5.5 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
        4.5.6 市场环境发展不稳定
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
    5.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1.1 以品牌建设战略助力环保业务转型
        5.1.2 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促进环保业务转型
        5.1.3 以管理创新战略支持环保业务转型
        5.1.4 以成本管理战略强化环保业务转型
        5.1.5 以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推动环保业务转型
        5.1.6 以市场发展战略应对环保业务转型
    5.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2.1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5.2.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5.2.3 实施特色营销管理
        5.2.4 打造现代环保制造型企业
        5.2.5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码海外产业布局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泥回转窑温度研究现状
        1.2.1 硬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工艺介绍及机理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结构及功能
        2.2.1 水泥回转窑结构
        2.2.2 水泥回转窑功能
    2.3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煅烧工艺
        2.3.1 水泥烧成系统工艺流程
        2.3.2 水泥回转窑化学反应特性
        2.3.3 回转窑主要工艺参数
    2.4 水泥回转窑系统机理建模研究
        2.4.1 回转窑系统机理建模
        2.4.2 机理模型合理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SSVM_ARMA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软测量建模
    3.1 引言
    3.2 基于PCA烧成带温度模型输入变量选取
    3.3 基于LSSVM_ARMA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软测量建模
        3.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3.3.2 基于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的LSSVM参数优化
        3.3.3 AR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3.3.4 基于LSSVM和 ARMA的烧成带温度软测量模型
    3.4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预处理
    3.5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的仿真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烧成带温度预测
    4.1 引言
    4.2 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2.1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2.2 LSSVM回归模型
        4.2.3 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辨识
    4.3 基于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烧成带温度建模与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RMAX模型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广义预测控制
    5.1 基于ARMAX模型的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
        5.1.1 ARMAX模型
        5.1.2 ARMAX模型定阶与参数估计
        5.1.3 基于ARMAX模型的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仿真
    5.2 广义预测控制
        5.2.1 GPC算法原理
        5.2.2 Diophantine方程递推算法
        5.2.3 优化策略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转窑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6.1 WinCC OA监控软件系统
        6.1.1 WinCC OA简介
        6.1.2 WinCC OA的性能特点
    6.2 监控界面的设计
        6.2.1 回转窑监控主界面设计
        6.2.2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趋势界面设计
        6.2.3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界面设计
    6.3 WinCC OA与 Matlab的通讯实现
        6.3.1 OPC通讯技术
        6.3.2 WinCC OA与 Matlab数字通讯的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f-CaO含量测量的意义
        1.1.2 窑体热损失测量的意义
        1.1.3 料层高度测量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f-CaO含量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窑体热损失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料层高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泥回转窑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及数据获取
    2.1 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分析
        2.1.1 物料的预热及分解
        2.1.2 物料的烧结
        2.1.3 物料的冷却
        2.1.4 熟料烧结过程的特点
    2.2 熟料烧结过程数据的获取
        2.2.1 主要过程变量及数据的获取
        2.2.2 窑体红外热图的获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f-CaO影响参数分析及过程变量时序分析方法
    3.1 f-CaO影响参数的确定
    3.2 过程变量的时序分析方法
        3.2.1 变量间的时序匹配方法
        3.2.2 过程变量的时序加权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方法
    4.1 集成学习简介
    4.2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建模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过程变量间的时序关系
        4.2.3 个体学习器的生成
        4.2.4 选择性集成策略制定
    4.3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实验验证
    4.4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性能分析
        4.4.1 时序信息及时序加权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4.4.2 与单模型的预测性能对比
        4.4.3 与全集成模型预测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
    5.1 窑体表面温度场特征
    5.2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5.2.1 窑体辐射换热
        5.2.2 窑体对流换热
        5.2.3 窑体热损失测量流程
    5.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与分析
        5.3.1 熟料生产的单位热能消耗
        5.3.2 单位时间内窑体热量损失测量结果
        5.3.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
        5.3.4 经济性分析
    5.4 操作变量与窑体热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5.4.1 随机森林与皮尔逊相关系数
        5.4.2 基于随机森林的操作变量与热损失相关性分析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窑内温度场的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
    6.1 准工业热态回转窑实验平台
    6.2 窑内温度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6.2.1 回转窑内圆周方向温度场特征
        6.2.2 窑内温度场特征机理分析
    6.3 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6.3.1 静态层物料温度的估计
        6.3.2 活动层物料温度及料层高度的确定
    6.4 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9)水泥分解炉内替代燃料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泥生产工艺及设备
        1.2.1 水泥生产工艺介绍
        1.2.2 水泥分解炉种类及特点
    1.3 研究背景
    1.4 国内外水泥行业替代燃料研究进展
    1.5 选题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泥分解炉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控制方程
        2.2.3 湍流模型
        2.2.4 燃料燃烧模型
        2.2.5 分解炉辐射模型
    2.3 数值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解炉内煤粉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3.1 分解炉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 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3.2 温度场分布
        3.3.3 O_2 浓度分布
        3.3.4 CO浓度分布
        3.3.5 CO_2 浓度分布
        3.3.6 CaCO_3与CaO浓度分布云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解炉内替代燃料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4.1 边界条件
    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流场分布
        4.2.2 温度场分布
        4.2.3 浓度场分布
        4.2.3.1 O_2 浓度分布
        4.2.3.2 CO浓度分布
        4.2.3.3 CO_2 浓度分布
        4.2.3.4 CaCO_3、CaO浓度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解炉NO_x生成与分布模拟
    5.1 NO_x分类及生成机理
        5.1.1 快速型NO_x
        5.1.2 热力型NO_x
        5.1.3 燃料型NO_x
    5.2 分解炉NO_x生成还原模型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分解炉内生成NO_x分布
        5.3.2 考虑窑气所含NO_x后 NO_x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的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分解炉生产工艺及设备
        1.2.2 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多维泰勒网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数学模型建立
    2.1 数学建模分析
        2.1.1 分解炉出口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2.1.2 数据驱动建模及方案设计
    2.2 基于互相关的时滞参数估计法
        2.2.1 快速傅里叶变换及逆变换
        2.2.2 互相关原理
    2.3 递归最小二乘法
    2.4 模型参数辨识及验证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器设计
    3.1 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PID优化控制器
        3.1.1 单纯形法原理
        3.1.2 改进单纯形法
        3.1.3 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PID优化控制器设计
    3.2 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
        3.2.1 神经网络概述
        3.2.2 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原理
        3.2.3 自适应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3.3 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器
        3.3.1 多维泰勒网算法介绍
        3.3.2 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原理
        3.3.3 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分解炉仿真系统设计
    4.1 分解炉仿真系统
        4.1.1 系统仿真设计流程图
        4.1.2 系统仿真模型
    4.2 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仿真实验
    4.3 干扰条件下仿真实验
    4.4 模型参数改变仿真实验
        4.4.1 模型系数变化
        4.4.2 时滞参数t变化
        4.4.3 各参数均发生变化
    4.5 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平台设计
        4.5.1 仿真平台界面设计
        4.5.2 不同控制器仿真界面设计
        4.5.3 干扰仿真的设计
        4.5.4 参数变化仿真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果总结
        5.1.1 主要工作
        5.1.2 结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列表

四、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现状分析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D]. 耿子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D]. 庞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预测研究[D]. 孟忍.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悬浮预热系统塌料工况下的压力信号分析[D]. 田俊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章华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7]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D]. 李庆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D]. 武伟宁. 湖南大学, 2020(08)
  • [9]水泥分解炉内替代燃料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D]. 孙雍春.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10]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的自适应多维泰勒网控制研究[D]. 余林威.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分析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