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可以找到黄金——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

垃圾中可以找到黄金——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

一、垃圾里面能淘金——一位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寇德馨[2](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家至地方的高度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重点已从“大拆大建”的物质环境更新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更新。因此,如何建立内涵式、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生产理论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安甘家寨片区作为西安典型城中村改造片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2012年进行回迁安置,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安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现状空间与未来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自上而下蓝图式的城市建设”与“自下而上自发式的非正规性生长”之间的明显冲突,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更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的对立与冲突进行剖析,追溯其内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兼顾各方“理性”的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演变和研究重点;接着,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并对其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西安甘家寨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的更新历程,分为空间形态的初构期、空间需求的冲突期、空间变迁的适应期三个阶段,并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构建“空间之三元”分析框架,通过片区中经验性个体的生活轨迹调查,对空间进行分类与整体解读,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利益权责、公众参与层面总结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现实困境,提出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及非正规性的特征,剖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通过权力的制约与规训、资本的循环与运作及民生的谋求与反抗,形成多元主体之间配合与博弈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空间生产机制的优化,构建多方协作的空间生产机制,达到政府决策民意化、企业利益合理化、公众受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再次,针对现状问题研判和空间生产困境,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利益主体界定、更新目标确立、更新模式选择、更新内容明确、更新设计支撑、更新机制保障的城市更新总体框架。最后,从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及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为促进西安甘家寨片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提供参考。

孙阳雪[3](2019)在《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研究(1961-1968)》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成绩斐然。然而,战后美国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美国大众的日常生活。这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从而使环保运动支持者的数量不断增多,美国政府也开始对环境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斯图尔特·尤德尔作为环保主义者,以一个政府官员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并身体力行积极推动环保事业,其环保思想在当时具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及其推动的环保举措进行研究,作为考察美国战后环保运动的一个视角。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取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关于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的学术史回顾,以及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正文第一部分考察斯图尔特·尤德尔的成长经历以及早期环保主义者的思想对尤德尔的影响。第二部分考察尤德尔的保护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其中包括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科学至高无上”思想的批判、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思想和保护与开发公共土地的思想等。第三部分讨论了尤德尔在推动实施自然资源保护法案、保护荒野地区、建立国家公园、进行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其中主要包括尤德尔的支持与《荒野法》《濒危物种保护法案》和《野生和风景河流法》的通过,尤德尔对荒野概念的拓展,提出了国家公园建设“十年计划”,推动《土地与水资源保持基金法案》,尤德尔参与的联邦海水淡化计划,制定国家水质标准等内容。第四部分对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及环保实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不仅扩大了环境保护内涵,帮助人们树立起环境伦理准则,而且加快了美国环保立法进程,提升了联邦政府的环境管理意识,使得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更趋于制度化。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提升。

秋尘[4](2018)在《青青子衿》文中研究指明1. Marijuana12010年2月8日,周一。刚过中午,露茜接完了电话,便心神不宁地离开了办公室。半高跟的皮鞋嗒嗒嗒嗒,急急地踩在水泥地板上,鼓点似的。她一路小跑下了楼,出了大门,往捷运站猛赶。电话是儿子安迪的学校打来的。准确地说,是安迪学校的校长亲自打来的——这是

郭芫延[5](2018)在《中国生态电影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电影的研究目前来讲还属于比较新的课题,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生态电影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对于生态电影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然而,工业化疾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的加剧,在生态伦理建设的当下,生态的研究迫在眉睫。中国生态电影的源流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早期以单一的科教片为主,在生态意识的表现上比较被动,到了80年代末期,生态电影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新世纪以后,生态电影开始崛起,不仅数量急剧增加,影片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更加丰富,题材更多样化,观赏性更强,受众更广泛。本文首先对生态电影的定义和西方生态电影的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对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对生态电影进行不同主题的分类研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次,对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论述;最后,围绕中国生态电影的未来进行总结,并为其在未来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虽然现在国内对于生态电影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是中国生态电影的崛起,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生态电影的价值也在不断显现,而学界对它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

王敬东[6](2018)在《北京遭遇“垃圾围城”》文中指出垃圾,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天天制造并随意丢弃——这些被随意丢弃的垃圾最终去往哪里?全国众多的城市,千百万人甚至是亿万人制造的海量垃圾到底该怎么处置?以首都为例,如今北京城区每年产生近800万吨生活垃圾,且每年正以8%的速度增长!惬意地生活在美丽首都的你,可能忽略了围城垃圾正向你悄然逼近!全国其他城市也同样备受垃圾困扰。本期我刊特推出作家王敬东采写的专题报告文学,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了解这巨量垃圾产生和处理的来龙去脉,洞悉垃圾的种种危害,感知环卫工人的艰辛,探究破解

卫霞[7](2017)在《新疆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文中提出莎车是新疆第一人口大县,有20多个民族,维吾尔民族占总人口的96.3%,汉族人口大约占3.5%。汉族与维族人口比例悬殊较大。莎车镇商业较为发达,人口流动大;莎车汉族生活的历史悠久,为汉族移民文化适应与变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此外,历史上的南疆六城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汉族和维吾尔族人口比例和宗教情况都与莎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莎车文化现象在南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样本价值。通过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梳理了自汉代莎车国开始汉族迁徙生活的历史;莎车县汉族人口分布情况;汉族职业结构;籍贯分类。反映汉族移民在该地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变迁,既依附于国家与时代变化,又受局部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本文在莎车县选取了四个非常典型的社区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描述莎车汉人(包括世代居住和近几十年汉族移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化适应,分析作为异文化的汉文化与当地维吾尔文化排斥、冲突、相融的缓慢而复杂的演变。研究的目:并不局限于变迁文化结果的说明,更想要捕捉和把握文化符号和具体变化过程,预测文化变迁方向。汉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有层次的差别。本文论述以内、外两类文化适应模式的分类方法展开。汉族移民外在文化适应(居住及生计的环境适应、语言、饮食及服饰的适应)和内在的文化适应(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家庭伦理、节庆娱乐、宗教信仰)。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非本质文化较容易改变而且适应相对较快。外在文化特征的表征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个民族群体的特征。内在的文化特征较难撼动,移民文化的内在适应往往滞后于外在适应。汉维两个民族深层次心理和情感等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适应上较慢,汉族移民和当地维吾尔族的文化融合将会是渐进的和非直线的过程。本文以长期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写作基础。灵活务实的设计调查程序。田野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的充分运用,以及他者的近距离观察和生活融入的体验。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图表、量化分析研究资料。深入细致的了解汉族移民的丰富生活和文化适应情况。在历史文献、地方志、档案资料和田野研究中寻找文化传承的线索,田野到书斋关联贯通研究。以个人为文化适应的最小单位,开展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剖析研究。在导致变迁的原因问题上,强调文化内部的发展,同时也强调引起文化适应的外部作用。莎车在历史上曾建回汉双城,形成今天各自聚居的特点,民族文化隔阂和融合并存。在一个维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研究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变迁,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有着更深刻和不同寻常的意义。改革开放后,南疆各个城市的汉族人口增长较快。随着移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移民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变得愈趋庞大,移民社会网络呈现日趋封闭的状态。居住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交流的场所及民间社会交往减少,而只有民族混居才能为充分的交流和交往提供场所。语言交流的障碍,容易造成民族间的“排他性”,引发居住隔离;而语言交流的畅通会加强民族间的沟通,充分的社会交往则会改善居住隔离状态。也就是说本文所描述的外在文化适应与内在文化适应互为因果。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的积极、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政策导向、族际婚姻、偶发事件等综合作用于移民文化融合。本文描述和分析了生产、居住、语言、交往、习俗、信仰等个体和微观层面因素,也考虑到制度与环境的宏观因素对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但仍未形成系统的因果机制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文化的更新超过了文化的传承,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和失落。文化的失落感,激起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进而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增强和国家认同的弱化。实践证明仅仅是基于民族、性别、城乡、地域的政策促进和差别对待变得越来越敏感,能够提供社会成员所认可的基本共识只能是社会制度的法治化,公平正义要求把各个民族公民纳入国家的普遍主义模式,并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赞同。20世纪后半叶以莎车为代表的南疆地区,高水平移民和继而引发的多元文化整合,少数文化群体成员面临选择时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些可能都需要制度的重新安排。本文认为公民身份的强化也许终将成为一种趋势。生活在莎车的各族人民,在交往融合中共同开发经营着西北疆域,社会文化在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实际上发生了整体性重塑和整合,多元文化已成为莎车生活的普通经验。

张现洪[8](2016)在《项目治乡:乡镇治理中的项目制运作 ——以豫东蔡集乡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以豫东蔡集乡为研究单位,以该乡近年来涉农项目的实际运作为研究对象,以乡镇项目运作的规则和行为策略为分析切入点,来再现和理解现代乡镇治理背景下项目制运作的基本逻辑。全文的分析以乡镇为中心视角,向上探讨项目制在县域发包、乡镇竞争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意图展示在基层权力网络的约束条件下项目制的权力运作逻辑;向下探讨乡镇政府在村庄层面的项目分配、具体落实的社会运作逻辑。文章认为,除在顶层设计时就具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普惠性之外,项目制在基层的运作还有“扁平化”的运行机制、“事本主义”的项目实施逻辑和“技术化”的操作要求和考核要求等制度运行规则。项目制的具体运作,是将项目制的运行规则转化为服从于乡村权力结构的整体性和基层社会的不规则性,项目制的事本主义的执行逻辑与基层政权的职务本位形成较强的冲突和互构,共同塑造了项目制在乡村运作的各样图景。这些规则的转化机制包括:一是县级部门通过把项目制的“条线关系”转化为县级行政的“块块关系”,以及把项目批准与项目配合积极性挂钩等策略,调动乡镇的积极性;二是科层关系网络的嵌入,使项目制的运行呈现出对科层制度的依附性特征:把项目执行纳入到乡镇政府工作的指标考核体制中去、“带帽项目”及其溢出效益的深描和批判、运作中加入地方意图形成地方政府的“打包逻辑”和职能部门项目运作的“人格化”。权力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使国家输入农村的资源遭到截留,项目利益溢出;三是在项目制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反技术治理的趋向:用形式性的材料来满足项目制的程序要求和监管要求。以上内容构成了项目制运行的规则及规则的转化。在项目制的规则及规则转化的约束条件下,围绕项目的争取、分配和落实,构成乡镇项目制运作的基本内容。在当前环境下,获取项目指标,是乡镇增强财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乡镇行动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乡镇领导取得政绩的重要推动力量。乡镇在政绩的驱动下,也“借势”项目,把项目整合到乡镇自身的亮点工程和政绩工程打造上来。项目制成为基层政权整合乡村社会的工具,项目成为乡镇治理村庄社会的一种治理资源。以上构成乡镇运作项目的动力机制。如说项目制规则的转化是乡镇项目制运行机制的话,那么,目标置换就是乡镇项目制运作出现的后果。文章把项目执行的偏移称之为“目标置换”,研究发现,乡镇治理中的项目制运作,虽然项目最终合乎程序或破坏程序地完成了,但其执行行为对政策目标的达成产生了偏移,即项目设置的原始目标在基层实践中“脱靶”,项目制所设置的增量性的制度被消解,使项目制的制度理性丧失了对项目运作的规范作用和指向作用,最终妥协于乡镇运作的感性的、逐利的运作中去,服务于地方各主体的利益。就其过程来看,目标置换是一种价值性的置换,它把公利性、普惠性的价值目标置换为私利性的、地方性的和有限性的价值目标;目标置换也是一种工具性的置换,它为了完成附加的项目目标,而进行策略性的、应对性的运作,破坏了项目制所设计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工具链条,从而导致项目目标偏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区别于从组织、财税制度等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角度的研究,文章把对项目制的研究回归到“政策执行”的政治本质上来,从制度和权力运作的视角去关注政策执行中的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建构了“规则转化”与“目标置换”的解释性框架,展示出项目在乡镇层面运作的全景图画。研究也拓宽了项目制的研究视野,文章选择了以“乡镇”为中心视角,认为乡镇才是项目制度与项目运作的“接点”。从制度涉及上看,项目制是强化县级部门的财政权,即原本属于乡镇的财政分配权力上移,即“绕开乡镇”。但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乡镇成为项目运作“绕不开”的重要主体。从乡镇的角度去研究项目制,恰恰是一种视角的创新,拓宽了项目制的研究视野。文章认为假如从自下而上的视角去考虑项目制的话,项目目标置换并不是一个意外后果,而是蕴含在基层政治运作的规律之中的必然结果。项目制运行规则在实践中的转化,基层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行动策略选择,都决定了这一结果的实现。目标置换主要有项目嵌套和项目打包、项目转移、项目抓包和项目失败等几种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项目制在乡镇中运作和落实,并没有挽救农村公共性缺失的现状,其解决路径可能并不在于国家治理技术的更新,而是在于治理方向的改变:改变单向度的资源输入,转向地方公共精神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的培育。

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曹军骥[9](2015)在《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文中指出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洛杉矶的天空是晴朗美好的,却鲜有人知道,真实的洛杉矶曾作为美国"空气污染之都"饱受几十年烟雾污染的折磨,刚刚开始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一样的穹顶之下,洛杉矶雾霾带来何样启示?

黄斌欢[10](2014)在《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珠三角”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即“泔水养猪人”展开,探讨以其为核心的泔水养猪业的生成机制、历史变迁及所面临的制度与社会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如何汇聚、推动并限制了其劳动形态的具体面貌。在对劳动过程理论进行再考察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从社会的角度切入对劳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我们对当前中国纷杂的劳动形态的理解,为丰富和扩展劳动的理解框架提供新的视角。文章的材料基于作者2005至2014年间在珠三角地区和广西桂中市南镇的民族志调查和实地工作,以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泔水养猪业的文件材料及媒体报导的搜集;据此,希望在不同主体互动的视角下,以泔水养猪为案例对我国的社会生态进行一次民族志观察。泔水养猪作为我国农民传统的实践做法,与珠三角世界工厂所聚集的大量人口这一具体情境相结合,发展出城市郊区的泔水养猪产业;这一产业从而也成为解决珠三角各大城市餐厨垃圾难题的现实办法。围绕泔水养猪业,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得以建立,由此,养猪人成功地将泔水养猪业嵌入于城市产业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来自农业的生产方式在现代都市中找到了延续的别样途径。传统的劳动习惯、社会团结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养猪劳动的面貌。在社会治理的压力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倾向于以科学知识取代原有基于历史实践所形成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而社会大众、市场主体、媒体等主体,同样在其自身的利益驱动下,参与到对于养猪者的驱逐过程中来。然而,新的基于科学知识的餐厨垃圾处理方案在实践中一再失效。养猪人由是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其基于市场位置的结构性力量,成为他们另一种“弱者的武器”。文章结论认为,劳动嵌入于社会之中的形态,乃是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的劳动之所以呈现如是面貌的核心原因。中国劳工之所以呈现为当前的面貌,同样需要考虑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即波兰尼所说的嵌入性问题。而影响劳工面貌以及阶级形成的进一步要素,则埋植于在劳工进入新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原有的社会保护机制能否得到有机传承,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社会保护作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已成常态的状况下,劳工的社会保护不仅需要国家制度的安排,更需要劳工自身的团结与抗争。

二、垃圾里面能淘金——一位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里面能淘金——一位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2)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更新成为转型期城市发展主要方式
        1.1.2 政策背景——国家至地方持续颁布城市更新相关政策
        1.1.3 理论背景——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契机
        1.1.4 实践背景——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下旧区面临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西安甘家寨片区
        1.3.2 周边区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2.2.1 空间生产理论引介
        2.2.2 空间生产理论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更新历程及现状问题研判
    3.1 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历程
        3.1.1 空间形态的初构期(2000 年-2013 年)
        3.1.2 空间需求的冲突期(2014 年-2018 年)
        3.1.3 空间变迁的适应期(2019 年-至今)
        3.1.4 片区更新历程评估
    3.2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分析
        3.2.1 片区概况
        3.2.2 周边概况
    3.3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问题研判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
    4.1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之三元”分析
        4.1.1 理论分析框架
        4.1.2 空间行为认知
        4.1.3 空间分类解读
        4.1.4 空间整体解读
    4.2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问题
        4.2.1 生活空间异化形成毗邻隔离
        4.2.2 设施空间侵占导致生活失序
        4.2.3 利益权责交叠引发空间博弈
        4.2.4 公众参与缺失加剧权利剥蚀
    4.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特征
        4.3.1 不平衡性
        4.3.2 不稳定性
        4.3.3 非正规性
    4.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机制
        4.4.1 权力的制约与规训
        4.4.2 资本的循环与运作
        4.4.3 民生的谋求与反抗
        4.4.4 主体的配合与博弈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模式
    5.1 更新框架构建
    5.2 利益主体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分类
        5.2.2 利益主体诉求
    5.3 更新目标明确
        5.3.1 规划原则
        5.3.2 总体定位
        5.3.3 发展目标
    5.4 更新模式选择
        5.4.1 更新模式分析
        5.4.2 更新模式指向
        5.4.3 更新模式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6.1 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
        6.1.1 提升空间的品质性与可获性
        6.1.2 提高设施的可达性与均好性
    6.2 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
        6.2.1 强化文化的融合性与象征性
        6.2.2 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与场所感
    6.3 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6.3.1 重视社区的参与性与公正性
        6.3.2 促进权力的保障性与公平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人群访谈实录
致谢

(3)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研究(1961-196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介绍
    0.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概况
        0.3.1 国外研究概况
        0.3.2 国内研究概况
    0.4 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0.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 斯图尔特·尤德尔环保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尤德尔的成长经历
    1.2 尤德尔环保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2 斯图尔特·尤德尔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思想
        2.1.1 人口过快增长的影响
        2.1.2 尤德尔将计划生育作为内政部的一项政策
    2.2 对“科学至高无上”思想的批判
        2.2.1 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
        2.2.2 对《寂静的春天》的支持
        2.2.3 科学家应建立生态良知
    2.3 城市环境治理思想
        2.3.1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3.2 城市总体规划思想
        2.3.3 创建卫星城镇
        2.3.4 提升人们对改善城市环境的认识
    2.4 保护与开发公共土地思想
        2.4.1 加快对公共土地进行科学评估与分类
        2.4.2 加强对采矿业的治理以保护公共土地
3 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实践
    3.1 推动实施环境保护法
        3.1.1 尤德尔的支持与《荒野法》的通过
        3.1.2 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并推动《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的通过
        3.1.3 成立自然河流研究小组以推动《野生与风景河流法》的通过
        3.1.4 推动城市环境保护法的通过
    3.2 促进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
        3.2.1 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十年计划”
        3.2.2 《土地与水资源保持基金法案》
        3.2.3 制定国家公园门票制度
        3.2.4 国家公园的讲解与教育服务
        3.2.5 国家公园与青年发展计划
    3.3 加强对国家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3.1 推动实施《水质法》以促进各州制定水质标准
        3.3.2 敦促节约并合理利用水资源
        3.3.3 推动联邦海水淡化计划
4 斯图尔特·尤德尔环保思想和环保实践的影响
    4.1 尤德尔环保思想的影响
        4.1.1 扩大了环境保护内涵,树立起环境伦理准则
        4.1.2 出版环境保护书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2 尤德尔环保实践的影响
        4.2.1 加快了美国环保立法进程
        4.2.2 成立了新的环保机构与组织
        4.2.3 提升了政府环境管理意识,扩大了内政部的环保职能
    4.3 尤德尔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青子衿(论文提纲范文)

2. 豆芽儿
3. 犯戒
4. 乏味的阳光
5. 听证
6. 阿堵
7. 告白
8. 未尝不是件好事
1 0. 亚洲之败
1 1. 遗憾
1 2. 木偶
1 3. 双峰山的倒掉
1 4. 饭屯儿
1 5. 直升机

(5)中国生态电影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生态危机下影像表达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现状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1.创新点
        2.难点
        3.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电影概述
    第一节 生态电影的界定
    第二节 西方生态电影发展概述
    第三节 中国生态电影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生态意识的觉醒
        二、起步阶段:90年代的生态电影
        三、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的生态电影
第二章 生态电影的主题表达
    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可西里》
    第二节 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矛盾:《美人鱼》
    第三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第四节 人与环境污染:《塑料王国》
    第五节 自然原生态:《自然的力量》
第三章 生态电影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人类共同的文化追求:水、山、地
    第二节 传统符号的解读:“和”与“天人合一”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生态观
第四章 生态电影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乌托邦的美学意境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丰富的镜头语言
第五章 生态电影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 现代文明的反思
    第二节 社会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电影类型的丰富
    第四节 商业价值的体现
结语:生态电影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疆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思路及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田野点介绍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二、田野点简介
第一章 莎车汉族移民情况
    第一节 莎车汉族移民历史
        一、汉代以前莎车先民与中原的接触
        二、莎车历史人口
        三、莎车汉族人口的历史来源
        四、汉族移民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 建国后莎车汉族人口分布及迁入情况
        一、莎车县汉族人口分布
        二、莎车县汉族移民原因分类
        三、总体特征
    第三节 莎车汉族移民的职业结构与籍贯
        一、职业构成
        二、莎车汉族移民籍贯调查
        三、移民特征
        四、汉族移民对莎车的影响
第二章 莎车汉族移民外在文化适应
    第一节 汉族移民的居住适应
        一、居住格局的变迁
        二、建筑风格的融合
        三、汉族移民的居住特点
        四、与维族的共生共栖
        五、居住的动态趋势
    第二节 汉族移民的生计适应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适应
        二、移民族群产业
    第三节 汉族移民的语言适应
        一、汉族移民的汉语传承
        二、维语对汉族移民语言的影响
        三、汉族维语学习的内生动力分析
        四、“他者”眼中的汉语
        五、官方双语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汉族移民的饮食与服饰适应
        一、汉族饮食适应
        二、汉族服饰适应
第三章 莎车汉族移民内在文化适应
    第一节 莎车汉族移民的社会交往
        一、族群外部交往
        二、族群内部交往
        三、文化互融与相对独立
    第二节 嫁娶丧葬与家庭伦理观念变迁
        一、汉族嫁娶观念变迁
        二、汉族人葬俗变迁
        三、汉族家庭模式变迁与代际关系考察
    第三节 节庆的文化隐喻及娱乐、礼仪的变迁
        一、节庆的变迁和文化隐喻
        二、汉族娱乐方式的变迁
        三、禁忌与礼仪文化
    第四节 莎车汉族移民的宗教文化生活
        一、莎车宗教信仰历史简况
        二、莎车汉族庙宇文化情结
        三、汉族祭祀文化
        四、当代莎车汉族的宗教生活
        五、汉人穆斯林现象
    第五节 莎车汉族移民内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族际通婚
        二、偶发事件
        三、民族政策
第四章 莎车汉族与维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第一节 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的障碍
        一、排他文化共同体
        二、文化适应的障碍
        三、偏见与歧视
    第二节 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模式与展望
        一、莎车多元文化由来已久
        二、莎车汉族移民文化融合的模式与因果机制
        三、莎车汉族移民文化融合展望
结语
附录 1:莎车与中原王朝的隶属沿革
附录 2:访谈提纲
附录 3:问卷
附录 4:田野访谈情况说明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项目治乡:乡镇治理中的项目制运作 ——以豫东蔡集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源下乡”与项目制
        1.2.2 有关项目制的价值争论
    1.3 创新意图
    1.4 研究方法与行文思路
二、农耕底色与农业型乡镇的项目制推行
    2.1 蔡集乡的农业底色
        2.1.1 平原地形和较适宜的气候是蔡集农耕底色的基础条件
        2.1.2 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收入结构
        2.1.3 以农业生产合作为基础的小宗族聚居村落结构
    2.2 乡镇项目制运作的空间
        2.2.1 乏力的乡镇财政与乡镇计划外资金
        2.2.2 乡镇对村庄的制度性控制与策略性控制
        2.2.3 村庄内部的“公共性缺失”
    2.3 小结
三、乡镇项目制运作中的规则及其转化
    3.1 基层实践中项目制运行的规则性
        3.1.1 “扁平化”的基层资源配置机制
        3.1.2 “事本主义”的项目实施逻辑
        3.1.3 “技术化”的过程要求和项目监管
    3.2 乡镇项目制运作的“规则”转化
        3.2.1 路径依赖:“绕开乡镇”与“绕不开乡镇”
        3.2.2 关系嵌入与利益溢出
        3.2.3 反技术治理
    3.3 小结
四、跑项目的乡镇与乡镇项目指标的分配
    4.1 乡镇跑项目的动力
        4.1.1 获得项目是补充乡镇财政的有效手段
        4.1.2 目标管理体制下的“借势”
        4.1.3 作为治理资源的“项目”
    4.2 乡镇获取项目的手段
        4.2.1 利用乡镇自然禀赋承接项目
        4.2.2 利用乡镇政治资源和政治技巧竞争项目
        4.2.3 利用其它资源争取项目
    4.3 乡镇项目指标的分配
        4.3.1 以政绩打造而进行的项目分配
        4.3.2 以利益共谋而进行的项目分配
        4.3.3 “谁跑谁有”的项目分配
        4.3.4 村庄向乡镇的“跑指标”
    4.4 项目的村级实施
    4.5 小结
五、目标置换:乡镇项目制运作的后果
    5.1 政府层面的审计结果及其局限
    5.2 目标置换:乡镇项目运作的“意外后果”
        5.2.1 项目嵌套与项目打包
        5.2.2 项目转移
        5.2.3 项目抓包与项目失败
    5.3 小结
六、结论与讨论
    6.1 “规则转化”与“目标置换”
    6.2 项目运作中的动员与激励
    6.3 “抓点策略”能够由点及面吗?
    6.4 余论:一些反思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乡镇对村的指标考核体系
附录2:蔡集乡2014年上半年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紧急状态
人民在行动
结语哈根幽灵的魔术

(10)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劳动政治的新走向
    1.2 非正式经济与不同社会的联结
    1.3 非正式经济研究的政治化
    1.4 都市中的少数族群
    1.5 餐厨垃圾的争夺场域
    1.6 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1.7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1 研究对象
        1.7.2 进入田野
        1.7.3 技术路线
        1.7.4 篇章结构
第2章 从社会理解劳动:认知图式与劳动秩序
    2.1 从经济/结构理解劳动及其反思
        2.1.1 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2 从布雷弗曼到布洛维:劳动主体和特定的劳动主体
        2.1.3 主体性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
        2.1.4 资本主义生产背后未曾言明的“人观”
    2.2 非资本主义的劳动形态:制度构成
        2.2.1 劳动管理:非资本主义体系的管理方式
        2.2.2 劳动力供给的限制:半无产阶级化
        2.2.3 印度尼西亚的“过密化”再解释
    2.3 非资本主义的劳动:理念差异
        2.3.1 魔鬼信仰作为资本主义的伴生物
        2.3.2 “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历史
        2.3.3 资本主义的宇宙观
    2.4 劳动的社会目的:逐步浮现的视野
        2.4.1 西太平洋航海者的劳动观
        2.4.2 大转型前后的劳动秩序的变更
        2.4.3 “社会”的优先性
        2.4.4 认知图式与劳动规制
    本章结语
第3章 嵌入性生产体系:扎根城市市场体系的养猪业
    3.1 推力:身后的家乡
    3.2 城市餐厨垃圾及其处理现状
        3.2.1 广东的餐厨垃圾
        3.2.2 重构生态循环圈
        3.2.3 土地的附属者
        3.2.4 餐厨垃圾:饭店与养猪者的链条
        3.2.5 泔水收运工具
        3.2.6 泔水的处理设备
    3.3 受欢迎的“问题猪”?
        3.3.1 不愿养猪的城市
        3.3.2 受欢迎的泔水猪
        3.3.3 养猪者的力量
    3.4 建构新的产业结构
        3.4.1 猪苗市场
        3.4.2 饲料及赊账
        3.4.3 重返市场
    本章结语
第4章 嵌入性生产过程:农业劳作习惯在都市社会的植根
    4.1 落脚:物质空间重构
        4.1.1 猪棚的搭建:老家技术的延续
        4.1.2 折腾:反复拆迁
    4.2 劳动过程:农业劳作的延续
        4.2.1 搵猪食
        4.2.2 倒饭店
        4.2.3 如何找到饭店
        4.2.4 泔水的变动
        4.2.5 煮泔水
        4.2.6 泔水油分离
        4.2.7 喂猪
        4.2.8 猪草
        4.2.9 小猪喂养
        4.2.10 养殖周期
        4.2.11 卖猪
    4.3 放大的养猪风险与农作式应对
        4.3.1 养猪如赌博
        4.3.2 模糊的经验账单
        4.3.3 在风险和稳定性之间
    本章结语
第5章 劳动形态与社会团结
    5.1 内部认同与族群边界
    5.2 卖猪圈作为交往基础
        5.2.1 卖猪圈的生成
        5.2.2 旧习惯与新秩序
    5.3 地理空间的再领域化
    5.4 养猪与老家社会生活
    5.5 劳动与社会团结
    本章结语
第6章 作为公共议题的泔水养猪业
    6.1 非法身份
    6.2 争地:猪圈争夺的利益支点
    6.3 作为公共动员的地沟油事件
        6.3.1 大众媒体与社会
        6.3.2 市场角色
        6.3.3 中央政府
        6.3.4 地方政府
        6.3.5 地沟油案件
    6.4 从动员群众到动员政府
    本章结语
第7章 另一种弱者的武器:政府与养猪人的治理之战
    7.1 猪圈的争夺
        7.1.1 同心圆扩散
        7.1.2 弱者身份的作用
        7.1.3 以身抗争
    7.2 泔水的争夺
        7.2.1 资源化与垃圾化的两难
        7.2.2 技术不匹配与收运失效
    7.3 另一种弱者的武器
    7.4 科技与社会的双重变奏
    本章结语
第8章 结论:未竟的政治斗争
    8.1 文章的主要发现
        8.1.1 养猪业的生态系统与产业结构
        8.1.2 嵌入性的养猪劳动
        8.1.3 政府治理养猪农的三重动力
        8.1.4 国家力量在垃圾处理中的失败
        8.1.5 围绕猪圈空间的争夺:多重逻辑的角力与转换
    8.2 现实问题的回应:养猪人将往何处去
    8.3 理论问题的回应:作为政治议题的泔水养猪业
        8.3.1 政府的反作用
        8.3.2 养猪劳动中的社会逻辑
        8.3.3 非正式产业的多重博弈
        8.3.4 嵌入性视角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附录一 南镇家庭史——对一个个案的考察
附录二 相关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垃圾里面能淘金——一位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寇德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斯图尔特·尤德尔的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研究(1961-1968)[D]. 孙阳雪. 辽宁大学, 2019(01)
  • [4]青青子衿[J]. 秋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5)
  • [5]中国生态电影的价值研究[D]. 郭芫延.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北京遭遇“垃圾围城”[J]. 王敬东.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8(01)
  • [7]新疆莎车汉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D]. 卫霞. 兰州大学, 2017(03)
  • [8]项目治乡:乡镇治理中的项目制运作 ——以豫东蔡集乡为个案[D]. 张现洪.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洛杉矶雾霾启示录[J]. 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曹军骥.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5(04)
  • [10]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D]. 黄斌欢. 清华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垃圾中可以找到黄金——垃圾回收公司老板的成功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