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学生心理辅导

厌学学生心理辅导

一、一位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艳[1](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杨艳丽[2](2021)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影响及其团体沙盘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杨[3](2020)在《STEM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是中职学生培养的“老大难”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等方面来找寻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此归因未免太过于简单,其产生的结果也必然缺乏针对性,这也导致了“德育困惑”这一现象的产生。现在我们要真正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基点,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来引导学生的言行,用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手段来构建一个全新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为中职学生的心理互助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STEM教育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时间,以其教育的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备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喜爱。目前,各式各样的STEM教育应用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总体来看,其主要应用范围还是集中于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职学生的技能培养等方面。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进行追踪,对STEM教育的内涵特征、研究热题和应用模式进行梳理后,寻找出STEM教育指导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依据、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并以此作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假设,在课堂上采用STEM教育中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帮助中职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课堂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STEM教育的氛围中学会处理和面对在学习及人际交流上的问题,最终达到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招募形式选取泰安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30名为实验组学生,实验组学生通过接受笔者在对该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进行分析后设计出的STEM教育理念下的《3D打印技术入门》课程,随机选取该校30名学生作为控制组学生进行对照试验。在为期三个月的课程结束后,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通过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上,STEM教育对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及目标、适应性四个维度均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对学习及学习目标维度影响效果最为显着。STEM教育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能够促进中职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STEM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STEM教育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明显优于未经辅导的学生。STEM教育作为突破传统的综合课堂教育模式,非常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且参与程度较高。进一步探索STEM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笔者提出了STEM教育在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三点建议:STEM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满足学生的需要。STEM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STEM教育在教学评价中应当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多元性。

孟海宁[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高中生普遍处于15-18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同时人格的形成也处于发展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在学校他们经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果这一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日积月累,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学习兴趣,拒绝学习,上课走神、逃课等一系列的厌学问题。厌学问题在中学教育中的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Z中学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长度访谈法收集资料,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究高中生厌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尝试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以帮助高中生缓解厌学,协助其改变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同时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提高组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小组工作中的团体动力,使其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人际支持和归属感,发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评估整个服务过程和结果,总结小组工作在实务操作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笔者从访谈资料入手,对高中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层面:高中生在青春期存在的逆反心理;个体自身错误的认知信念;学习动机过强带来的反效果;自我认同感缺失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多次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落差感。家庭层面:不良的家庭结构、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偏差。学校层面:学校教育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同辈群体层面:同辈群体关系不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早恋导致的学习厌倦感;周围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等。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干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效果显着;认知重建法和优势视角理论在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冯丽[5](2020)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汹涌的外出务工潮、经商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或短期或长期失去父母双亲的直接监管,转而由在家的父母一方、老人或亲戚来照管,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成绩差和纪律差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农村留守初中生诸多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界的迫切问题,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主体本身的话语和认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河南省信阳市某农村学校为抽样学校,进入现场后,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选取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4名个案学生的家庭、上学经历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后得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的三个主题:家不是家、学校生活很无趣、未来无希望。并分析影响其厌学经验形成的因素是个体怕吃苦,只想舒服、对自己充满否定,对学习无兴趣、自我控制力差。家庭因素是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学校因素是学校评价体制不合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因素是农村读书无用论和网络的影响。

方雪[6](2019)在《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文中指出十九大之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政策语汇从“建设美丽乡村”转变为“乡村振兴”。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举新阶段的滇东北永乐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了“变与不变”的态势。“变”指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辍学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变的是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表现出群体化特征,许多青少年依旧遵循着“辍学—打工”、“初中毕业—打工”的成长路径,这将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埋下隐患。庆幸的是,笔者入驻永乐村后发现了青少年从厌学转变为向学的现象。而现有的厌学问题研究多聚焦于厌学青少年由厌学直接走向辍学或一直沉溺于厌学状态,对青少年由厌学转变为向学的现象却关注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从过程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加剧和消解的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借助推拉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八位都曾出现过厌学情绪但最终做出不同行为选择的滇东北农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这八位研究对象中有四位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走上了向学之路;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走向了辍学,有两位仍旧沉溺于厌学之中。通过对他们就学之路的研究,旨在探索乡土环境中容易使农村青少年陷入厌学泥沼的推力因素和自主化解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厌学的起点呈现出“时间早、风险多”的特征,处于偏远农村场域内的社会化主体,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承担孩子的学业教育方面都存在诸多隐患,这些隐患如家校互动不当、学校环境不良、家庭功能不足,均易使青少年陷入厌学问题。而良好关系体验的影响、家族内清贫精英的帮扶、学生尊敬的重要他人以及学生个体的道德化思维都可能成为乡土环境内自主化解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基于以上发现,笔者提出以学校社会工作的方式介入和预防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以避免推力因素的扩张,同时使拉力因素为我们所用,为农村青少年的学业之路铺就坦途。

薛琴[7](2019)在《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干预 ——以江苏省X小学学生为例》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飞速上升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厌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遇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十大心理问题之首,因为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厌学问题作为出发点。本研究以南通市X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全校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对有严重厌学情绪的两位案主进行了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轻微厌学倾向,其中一些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而该校学生厌学的主要行为后果为学习成绩偏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业、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同时该校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自身较差的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卑感、缺乏学习动机和不好的人际关系;而家庭因素有不良的家庭环境,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消极的家庭背景;学校因素有大班教学引起的消极的师生关系,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单一、缺失素质教育。在问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性情绪疗法,本研究对两位案主进行了四个阶段的介入,从心理诊断,到帮助他们领悟自身的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然后帮助他们深入剖析与辩论自身的非理性信念,最后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新理性,该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案主改善厌学情绪。研究发现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进行实务指导时,由于两位案主不同厌学原因和厌学行为后果,四个阶段进行介入的侧重点不同。对案主一缺乏学习动力是最主要的厌学原因,引起的厌学行为有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遇到听不懂的问题直接放弃,不能独立自主完成作业,因此对案主一侧重深入理解、加深父母沟通、重构师生关系、制定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进行介绍。而案主二厌学的主要的原因是较强的自卑感,该原因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其厌学的行为表现是较差的学习成绩和对校园生活的排斥,因此对案主二侧重建立自信、家庭理解、重建师生关系、建立友谊。本研究的最后,根据本次对X小学学生厌学情况的调研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家长和学校实时沟通的绿色通道;第二,在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中,增加介入方法的多样性;第三,根据案主不同特点需结合不同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另外,本研究社工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父母配合缺失的困境和厌学改善后如何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难题。

倪佳宾[8](2019)在《同辈支持小组介入小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小组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厌学问题已经是一个广泛而长期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厌学行为导致基础知识和技能欠缺,且对其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以深圳市H学校的厌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学校的学生进行访谈、观察以及调查。笔者发现该学校的厌学行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知消极、自我接纳程度低、互动技巧缺乏、同辈支持较弱等情况。文章在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的理论下,分析其客观需求,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实务介入。结合小组活动的实践过程和小组成效评估,得出学生的厌学行为问题在小组过程中逐步改善。人际交往信心提升、主动交往意识增强,互帮互助的方式在小组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他们领悟到同辈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则是小组工作介入厌学行为学生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伴互助在同辈支持小组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要意义。根据厌学的原因和表现程度,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论,对具有厌学行为的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和解决厌学行为问题。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研究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厌学行为的干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从社会支持、优势视角等理论的概念、适用范围。以及厌学行为的特征、需求、面临困境等多方面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本研究的研究思路、选取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第四章是以深圳市H学校为例,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前期资料对小组成员的一个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实施小组整体过程,以及小组介入后的评估分析;第六章则是前五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讨论,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提出建议与展望。

张翀[9](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约有超过70%的孩子存在厌学问题,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表现。初中生厌学问题一直困扰着同学、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目前的解决办法仍停留在理论假设和教育制度改革层面上,但是在现行教育制度难改的背景下,从微观层面入手,帮助初中生解决厌学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难题。全文研究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福州市S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问题。调查结果显示,S中学同学存在厌学问题主要是在学习上的错误认知和不良学习行为所导致的。结合调查结果,本文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在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对S中学厌学初中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根据厌学同学的实际情况,将介入阶段分为情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介入,同时在小组内构建正向的支持系统,帮助其改善厌学问题。小组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小组介入的评估与反思,发现在该模式下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是有效的,组员在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上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在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上也是可行的。最后,在改善初中生厌学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韦淑群[10](2019)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学生厌学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厌学问题,在现今的中学校园里,并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普遍的存在于广大学生群体中,这已成为当今教育学界的共识。学生的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等均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厌学问题已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厌学问题的高发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并提升其身心健康,针对高中生厌学的现状和成因,开展一系列针对厌学问题的心理团体辅导干预课程,并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厌学的干预作用,选择某校高中生32人作为实验组,另在其他厌学学生中随机抽取32人作为对照组。采取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团体干预,干预时间为每周和隔周连堂三个课时,持续三个月的时间跨度。设计方案从厌学的8个成因为每一次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包括家庭成因厌学态度、社会成因厌学态度、学校成因厌学态度、自身成因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厌学动机、厌学性格特征、厌学具体行为表现,将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剧这一心理干预技术有效结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干预。使用改编自陈雪松编制的《中学生厌学量表》进行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测量,经过T检验分析,厌学心理量表数据显示:1、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厌学量表总分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2、在干预后实验组在厌学态度家庭原因、厌学态度社会原因、厌学态度学校原因、厌学态度自身原因、厌学情绪和厌学性格特征上显着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在日常教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以心理剧为主要方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能够从多方面降低高中学生的厌学水平,能与学校教学课程相融合,彼此促进,值得在高中教学中推广。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高中学生的厌学状态,但仍无法完全降低高中学生的厌学水平,需要对个案进行一对一的后续跟踪辅导,二者相结合方能达到最好干预效果。

二、一位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STEM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二) STEM教育
        1.STEM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2.当前STEM教育研究的热题表征
        3.当前STEM教育的应用模式
        4.STEM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的依据
四、研究设计(探究型及创新型STEM教育)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
        1.预备研究
        2.正式研究
五、研究结果(情绪、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及目标)
    (一) 量化研究结果分析
        1.接受STEM教育前,控制组、实验组独立样本检验
        2.接受STEM教育后,实验组前后测配对样本检验
        3.接受STEM教育后,实验组、控制组的独立样本检验
        4.控制组学生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
    (二) STEM教育结果的质性分析
        1.STEM教育的过程分享
        2.STEM教育过程的分析(团体受干预过程表现分析)
        3.STEM教育结束后学生反馈情况
        4.个人感受评估(个案研究:访谈)
    (三) 一个月后团体活动跟踪反馈评估
六、讨论
    (一) STEM教育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二) STEM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自我情绪的把握与掌控能力
    (三) STEM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 STEM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适应性能力
    (五) STEM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确定学习及目标
    (六) STEM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七) STEM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与重要意义
七、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STEM教育指导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教育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2.教育实践注重情感体验
        3.教学评价客观完善
八、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1:STEM教育招募布告
附录2:团体活动承诺书
附录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自评表(朱佳)
附录4:STEM教育团体状况评估表(樊富珉)
附录5:团体活动效果评估表反馈评估
致谢

(4)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 关于厌学的概念和现状研究
        (二) 关于厌学的产生原因研究
        (三) 关于厌学的干预措施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 关于厌学的概念和现状研究
        (二) 关于厌学的产生原因研究
        (三) 关于厌学的干预措施研究
    三、过往研究总结
        (一) 过往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 过往研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一) 认知行为理论
        (二) 优势视角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 质性研究方法
        (二) 长度访谈法
    三、研究伦理的处理
    四、研究设计
        (一) 回顾相关文献与总体规划阶段
        (二) 确定访谈对象并拟定访谈提纲阶段
        (三) 正式进入访谈阶段
        (四)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厌学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个体自身层面
        (一) 高中生在青春期存在的逆反心理
        (二) 个体错误的认知信念
        (三) 学习动机过强带来的反效果
        (四) 自我认同感缺失产生的习得性无助
        (五) 多次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落差感
    二、家庭层面
        (一) 不良的家庭结构
        (二) 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偏差
    三、学校层面
        (一) 学校教育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二) 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
    四、同辈群体方面
        (一) 同辈群体关系不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二) 早恋导致的学习厌倦感
        (三) 周围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
    五、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服务对象问题的同质性和目标的明确性
        (二) 笔者实习学校对所开展活动的支持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筹备期
        (一)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二) 小组成员问题和需求评估
        (三) 小组基本情况
    二、小组活动具体过程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
        (二) 第二次小组活动
        (三) 第三次小组活动
        (四) 第四次小组活动
        (五) 第五次小组活动
        (六) 第六次小组活动
    三、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二) 第二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三) 第三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四) 第四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五) 第五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六) 第六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四、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一) 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二)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 高中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自身层面、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方面
        (二) 小组工作在介入高中生厌学方面效果显着
        (三) 认知重建法和优势视角理论在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性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访谈大纲
附录Ⅱ: 受访人员编码表
附录Ⅲ: 《厌学自评量表》
附录Ⅳ: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留守儿童
        1.3.2 农村留守初中生
        1.3.3 厌学
        1.3.4 经验
        1.3.5 质性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厌学问题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厌学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厌学的研究
    2.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
        2.3.1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表现研究
        2.3.2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研究
        2.3.3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质性研究取向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进场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4.2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效度
        3.5.2 研究伦理
    3.6 研究步骤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场景
        4.1.1 拼搏班
        4.1.2 学生的学校生活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生活场景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
        4.3.1 家不是家
        4.3.2 学校生活很无趣
        4.3.3 未来无希望
        4.3.4 小结
    4.4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形成影响因素
        4.4.1 个人因素
        4.4.2 环境因素
        4.4.3 小结
5 研究讨论
    5.1 家庭功能与厌学
    5.2 学校教育与厌学
    5.3 挫折容忍力与厌学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的建议
        6.2.2 对学校的建议
        6.2.3 对社会的建议
        6.2.4 对留守初中生的建议
    6.3 研究贡献与反思
        6.3.1 本研究的贡献
        6.3.2 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厌学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推拉理论研究的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实施
        1.4.1 质性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实施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场域介绍
    2.1 永乐村发展概况
    2.2 烤烟经济下的低留守率
    2.3 永乐小学及永乐村学生就学安排
    2.4 对永乐村“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调查
第3章 厌学的起点
    3.1 师源因素导致的厌学: 不亲其师,何信其道
    3.2 关系失调导致的厌学: 家本温暖,奈何凉薄
    3.3 自然成长导致的厌学: 只要好玩,顾不上学
    3.4 朋辈影响导致的厌学: 情绪传染,胆小受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抗与沉溺: 推力因素下厌学的加剧
    4.1 家校互动下“打骂型家教”的后果: 诀别学业
        4.1.1 反抗: 当家校规训与怨气累积相遇
        4.1.2 逃离: 当家校规训与厌学始因相逢
    4.2 师生互动下“关系体验差”的后果:垂直抗争
        4.2.1 教师不合理的惩戒术: 分数面前的肉体规训
        4.2.2 教师不合适的教学法: 学生主导的教学现场
    4.3 个人因素下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信心的丧失
        4.3.1 “混”在校园: 对学业有点在乎到满不在乎
        4.3.2 “闲”在校园: 小升初后基础太差索性闲着
    4.4 被手机“反向驯化”的后果: 无心向学
        4.4.1 间接经验学习的平台: 打架是校园生活的重点
        4.4.2 充实厌学生活的工具: 挤压学习和阅读的时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醒悟与奋起:拉力因素下厌学的消解
    5.1 重要他人影响: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唤起
        5.1.1 好友风光的刺激
        5.1.2 清贫精英的帮扶
        5.1.3 母亲的温和教导
        5.1.4 “成功”亲人的劝导
    5.2 抗逆力被激发: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形成
        5.2.1 家庭支持下的抗逆力激发
        5.2.2 阶段性成就后自信心提升
        5.2.3 学习体验良好主动性提升
        5.2.4 社交媒体正向功能的发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拉力影响下的厌学和向学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1 乡土环境中易使青少年陷入厌学泥沼的推力因素
        6.1.1 家校互动不当
        6.1.2 学校环境不良
        6.1.3 家庭功能不足
    6.2 乡土环境中自主化解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拉力因素
        6.2.1 良好关系体验的影响
        6.2.2 家族内清贫精英帮扶
        6.2.3 学生尊敬的重要他人
        6.2.4 青少年的道德化思维
    6.3 对社会工作预防或介入农村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启示
        6.3.1 倡导学校转变与社区气质相悖的固有管理方式
        6.3.2 培育防暴同伴联盟抵制校园内暴力事件的发生
        6.3.3 链接社区资源:发动清贫精英的帮扶力量
        6.3.4 建构拉力因素: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互动
第7章 讨论与总结
    7.1 讨论
        7.1.1 关于农村学生厌学研究的讨论
        7.1.2 关于农村学生向学研究的讨论
    7.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干预 ——以江苏省X小学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1.2.2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厌学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
        1.6.1 研究的创新点
2.X小学的厌学问题现状和原因
    2.1 X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2.1.1 X小学简介
        2.1.2 X小学学生厌学情况调查
    2.2 X小学学生厌学的行为后果
        2.2.1 学习成绩偏低
        2.2.2 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2.2.3 不完成作业
        2.2.4 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
    2.3 X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2.3.1 自身因素
        2.3.2 家庭因素
        2.3.3 学校因素
    2.4 本章小结
3.个案工作法介入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设计
    3.1 接案
        3.1.1 个案案主的由来
        3.1.2 案主个人基本情况
        3.1.3 案主家庭环境
        3.1.4 案主的行为表现
    3.2 预估
        3.2.1 案主存在的问题
        3.2.2 案主需求
    3.3 制定目标与服务计划
        3.3.1 案主目标的确定
        3.3.2 个案服务方案
    3.4 本章小结
4.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
    4.1 案例一
        4.1.1 第一阶段个案介入——心理诊断
        4.1.2 第二阶段个案介入——领悟理性与非理性
        4.1.3 第三阶段个案介入——辩论非理性信念
        4.1.4 第四阶段个案介入——重建健康新理性
    4.2 案例二
        4.2.1 第一阶段个案介入——心理诊断
        4.2.2 第二阶段个案介入——领悟理性与非理性
        4.2.3 第三阶段个案介入——辩证非理性信念
        4.2.4 第四阶段个案介入——重建健康新理性
    4.3 案主一与案主二的对比分析
        4.3.1 厌学原因对比分析
        4.3.2 厌学行为表现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评估与结案
    5.1 效果评估
        5.1.1 对个案目标达成的评估
        5.1.2 案主的自我评价
        5.1.3 其他人的评价
    5.2 结案
        5.2.1 案主一
        5.2.2 案主二
    5.3 跟进计划
    5.4 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中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建议
    6.2 反思
        6.2.1 父母配合缺失的困境
        6.2.2 厌学改善后如何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难题
        6.2.3 对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反思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同辈支持小组介入小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小组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提出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第二节 文献评述
    第三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厌学行为
        二、小组工作方法
        三、同辈群体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优势视角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严谨性与伦理
        一、研究严谨
        二、研究伦理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优势
        一、理论优势
        二、专业优势
        三、实践优势
第四章 H学校的厌学学生的同辈支持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H学校概况简介
    第二节 对组员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一、对小组成员的现状分析
        二、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组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需求分析
        一、组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组员的需求分析
第五章 同辈支持小组介入实施过程
    第一节 小组活动的整体设计
        一、小组目标
        二、小组组员的招募
        三、小组活动设计
        四、小组组员优势评估
    第二节 同辈支持小组实施过程
        一、第一节小组活动:建立关系与小组规则
        二、第二节小组活动:增进小组成员亲密关系
        三、第三节小组活动:增强自信与扩展人际
        四、第四节小组主题:识别优势与团队合作
        五、第五节小组活动:促进家庭联结与支持
        六、第六节小组活动:主旨升华与巩固成效
    第三节 小组成效分析
        一、评估的方法
        二、过程评估
        三、结果评估
        四、成效调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的不足
        (一)小组活动时间短,目标难以充分实现
        (二)干预方法单一,服务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服务对象范围狭窄,需要加强服务的扩展
    第二节 研究的展望
        一、小组活动中发掘组员优势
        二、个案、小组、社区“三管齐下”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同辈支持小组服务对象意见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H学校小组计划书
致谢

(9)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福州市S中学学生厌学现状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S中学厌学现状调查
        一、福州市S中学概况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结果
    第二节 访谈内容分析
        一、访谈方式及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时间及地点
        四、访谈内容
        五、访谈结果
    第三节 S中学厌学学生需求分析
        一、提升学习行动力
        二、找到学习动机
        三、获得外界支持
第二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方案设计
    第一节 理论及小组模式选取
        一、理论选取
        二、小组模式选取
    第二节 小组目标及组员招募
        一、小组目标
        二、组员招募
    第三节 小组活动方案
    第四节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情绪层面的介入
        一、了解情绪和行为的关联
        二、转变厌学情绪
    第二节 行为层面的介入
        一、聚焦目标增强自我能动性
        二、制定计划,激发学习行动力
    第三节 认知层面介入
        一、鼓励行动强化学习行为
        二、收获总结建立正向情绪认知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评估
    第一节 小组成员评估
        一、小组前(后)厌学量表问卷对比
        二、介入前后厌学情绪与厌学行为变化情况
        三、组员满意度调查
    第二节 工作人员评估
        一、小组活动评估
        二、工作人员技巧评估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介入优势
        一、介入理论的可行性
        二、介入方案的可借鉴性
    第二节 实务不足之处
        一、介入理论需要完善
        二、重度厌学同学介入效果不明显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第三节 建议
        一、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个体层面的建议
        二、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家庭层面的建议
        三、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学校层面的建议
        四、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社会层面的建议
附录一:厌学量表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学生厌学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诠释
        2.1.1 厌学的界定
        2.1.2 团体心理辅导
        2.1.3 心理剧
    2.2 研究现状
        2.2.1 厌学原因
        2.2.2 厌学的干预措施
3 高中学生的厌学成因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中学生厌学状况的人口学特征
        3.3.2 高中学生的厌学成因
4 高中学生厌学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对象
    4.2 心理剧式的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内容安排
        4.2.1 心理剧式的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思路
        4.2.2 心理剧式的团体辅导方案的内容安排
    4.3 干预过程
        4.3.1 第一次课程
        4.3.2 第二次课程
        4.3.3 第五次课程
        4.3.4 第八次课程
5 干预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结果
    5.2 分析讨论
6 结论与教育启示
    6.1 结论
    6.2 教育启示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中学生厌学量表》(节选)
    附件2:知情同意书
致谢

四、一位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2]同伴关系、学校适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影响及其团体沙盘干预研究[D]. 杨艳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STEM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务探究 ——以Z中学为例[D]. 孟海宁. 山东大学, 2020(11)
  • [5]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D]. 冯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农村厌学青少年向学与否? ——基于滇东北永乐村8位青少年的分析[D]. 方雪.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干预 ——以江苏省X小学学生为例[D]. 薛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9(11)
  • [8]同辈支持小组介入小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深圳市H学校小组活动为例[D]. 倪佳宾. 深圳大学, 2019(01)
  • [9]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D]. 张翀.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学生厌学的干预研究[D]. 韦淑群.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厌学学生心理辅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