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柿自然发酵制醋真菌菌群鉴定及毒素分析

磨盘柿自然发酵制醋真菌菌群鉴定及毒素分析

一、磨盘柿天然发酵制醋的真菌区系鉴定和毒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建红,郭成,张军高,漆永红,曹素芳,李敏权[1](2016)在《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甘肃洋葱贮藏期青霉病青霉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5个县区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样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同时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08株青霉菌菌株,分离频率为46.3%,其中青霉P1、P2、P3和P4的分离频率依次为30.5%、27.8%、22.2%和19.5%,P1为优势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P1、P2、P3和P4分别为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鲜绿青霉(Penicillium viridicatum)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菌P1、P2、P3和P4在有伤和无伤的条件下均能引起洋葱青霉病.【结论】皮落青霉(P.crustosum)、波兰青霉(P.polonic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和光孢青霉(P.glabrum)是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的病原菌.

权晓霞[2](2013)在《利用夏秋茶树鲜叶发酵茶醋饮料的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夏秋茶浪费严重,迫切需要开发利用。以夏秋茶鲜叶为原料,经预处理后浸提获得茶水,添加酒精和菌种,发酵制得茶醋,为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并丰富了生物茶产品种类。下面为主要研究结果:1、夏秋茶树鲜叶发酵茶醋饮料的工艺技术依据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结果,经单因素试验筛选发酵条件后,再进行正交试验,获得茶醋最佳发酵工艺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在茶汤中以50 g/L的加糖量、60%的相对装液量在28℃的条件下置于150 r/min的摇床上进行发酵,以不加盐和不调整初始pH值效果的最佳。以加酒量、接菌量和发酵时间进行正交试验,获得茶醋最优的发酵工艺技术为:加糖量50 g/L,60%的相对装液量,28℃,150 r/min,加酒量20 ml/L,接菌量40 ml/L,发酵28天。2、茶醋品质形成的动态规律对在60天的发酵周期中茶醋的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醋pH在发酵的前12天下降明显,此后基本稳定。总酸在发酵的前8天急剧增加,此后基本稳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在发酵过程中基本稳定。黄酮、茶多酚含量在发酵的前4天下降较发酵初期略有下降,此后基本稳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发酵的前4天下降明显,发酵结束后基本检测不出。咖啡碱的含量在发酵的前4天下降明显,此后呈逐渐缓慢上升的趋势。发酵12天以后,茶醋的色泽、香气和滋味变化明显,随着发酵的进行酒味变淡逐渐消失,果香味、醋香味浓郁柔和,酸味也逐渐变得比较柔和,"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鲜香,愈存愈香"。3、茶醋的品质特征以最佳条件发酵的茶醋在色泽上呈琥珀色,具有光泽,澄清透明,质地均一,香气柔和,兼有茶香和醋香,口味柔和,酸甜适宜。发酵结束后,茶醋的pH为2.94,总酸含量为665.03 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96%,茶多酚含量为1.53 g/L,可溶性糖含量为37.60 g/L,感官得分为90.67分。茶醋的C(儿茶素)、EC(表儿茶素)含量较未发酵样分别下降20%、32%,CAF(咖啡因)含量下降40%,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未发酵样上升133%,总的儿茶素含量上升39%;发酵后的茶醋香气成分更为丰富,含量在0.05%以上的香气物质茶醋有48种,对照样有44种,相同的物质成分有13种。茶醋中重金属含量低,均符合国家标准,禾检出致病菌。4、茶醋的储藏特性在70天的储藏过程中,茶醋中pH、总酸含量、茶多酚和可溶性固形物在37℃和45℃的条件下随着存放时间延长,各物质含量变化明显,颜色变红,出现浑浊、沉淀。最终以4℃条件下储藏的茶醋品质相对稳定,综合品质最优。

江彦军,孙明清,曹克强[3](2013)在《河北省红富士苹果青霉病病菌种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青霉病在苹果储藏期引起苹果腐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采自河北省保定、沧州、石家庄等地冷库红富士苹果病果进行分析,共分离到42个青霉菌菌株。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42个菌株划分为4个类型。依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研究,4个类型青霉均为致病菌,分别为扩展青霉、冰岛青霉、壳青霉和圆弧青霉。根据分离频率和致病性数据分析,扩展青霉为优势菌株。

高晗,付素芳[4](2010)在《多媒体技术在《果蔬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和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果蔬加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CAI课件,优化了教学效果。

鲁周民,刘月梅,郑皓,白卫东[5](2009)在《一步发酵法加工柿果醋工艺参数优化》文中认为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基础上,为了缩短柿果醋发酵时间,以水柿为原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响应面法研究只接种了酿酒活性干酵母的柿果醋的发酵规律及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醋酸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酵母菌接种量对醋酸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建立了柿果醋一步发酵过程中发酵温度、酵母菌接种量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对产品醋酸含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9℃、酵母菌接种量0.87‰、发酵周期178 h。验证试验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杨勇[6](2008)在《镇江香醋风味物质检测及醋醅中紫纹羽菌产色素条件》文中认为镇江恒顺香醋是我国传统四大名醋之一,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特点,蜚声海内外。尤其是镇江香醋的风味,具有醋香浓郁、酯香突出、酸味柔和、香而微甜、愈存愈香的特点,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目前国内外关于镇江香醋风味的研究甚少,对其固态发酵阶段中的微生物更是不甚明了。本文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为手段,分析镇江香醋不同发酵期和陈酿期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镇江香醋的香气成分主要是由醇、酸、酯、醛、酮、吡嗪等化合物构成,它们的协同作用形成了镇江香醋特有的香气。其中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4-甲基吡嗪和糠醛对镇江香醋的香气有重要的影响,可能是镇江香醋的特征香气成分。通过对镇江香醋不同发酵期和陈酿期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分析,发现镇江香醋的许多风味化合物并不是在发酵期间生成,而是在陈酿期生成,如醛、酮、酚、吡嗪、恶唑以及高碳链酸类化合物等。而镇江香醋发酵阶段生成的大量酯类在陈酿期大量减少甚至消失。通过研究还发现:陈酿时间对镇江香醋的风味也有影响,如酯类、酮类、醛类化合物,在陈酿20个月以上时,相对含量锐减。镇江香醋的特殊风味正是由于其固态发酵工艺中的微生物的作用。本文还对镇江香醋醋醅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获得一株具有产色素能力的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该真菌为紫纹羽菌。本文研究了紫纹羽菌液体发酵合成天然色素的条件,初步建立了色素的分离纯化工艺流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紫纹羽菌合成天然色素的最优培养基及发酵工艺为:蔗糖2%、MgSO4 0.2%、KCl 0.1%、土豆汁20%、温度26℃、初始pH6。以此条件发酵,获得的菌丝体产量为10.81 g/L,菌丝体的色价达1021.5。本文对发酵得到的菌丝体中的色素进行了分离纯化的研究,菌丝体中的色素经有机溶剂提取,薄层色谱和硅胶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与纯化,经薄层色谱检识,纯度达到要求。然后通过菲格尔反应、无色亚甲蓝反应、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推断该色素为醌类化合物。经查新证明,本研究为首次从紫纹羽菌中分离得到醌类色素。对这种色素的稳定性实验显示:该色素对温度和光照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抗氧化性实验显示该色素的半数清除率达到14.22mg/mL,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陈嵘[7](2008)在《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文中认为豆酱(Soybean paste)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迄今为止,自然发酵的家庭自制豆酱仍然是我国众多地区广为食用的习惯性食品。由于开放式的制作环境,自然发酵豆酱中必然贮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同时大量真菌的滋生导致有害真菌毒素的产生,对食用者的健康还具有潜在的危害。有关豆酱中细菌和酵母菌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由于真菌分类专业性较强,真菌毒素的检测设备昂贵、操作复杂,一直以来研究甚少。本文首次对豆酱中的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获得25属90种真菌;并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制作方式和不同发酵时期的豆酱中的真菌区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首次采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应用的先进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可疑样品进行了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发现豆酱中存在4种有害真菌毒素,表明家庭自制豆酱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对研究获得的曲霉Aspergillus和毛霉Mucor进行了产蛋白酶活性测定,发现62%的Aspergillus和33%的Mucor具有产蛋白酶活性;据此对1株Aspergillus和3株Mucor进行了产酶特性研究,筛选获得的高产蛋白酶菌株有望用于豆酱的工厂化生产或其它经济领域。具体结果如下:1.豆酱中的真菌种类采集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南、河北、四川、安徽、贵州、福建、江西计11个省(自治区)72个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自制豆酱样品251份,长春市双阳区昌隆酿造厂根霉纯种发酵生产、大连市黑土地酿造厂米曲霉纯种发酵生产和锦州豆娃酱业有限公司自然发酵生产的豆酱样品26份,以及市场销售的不同品牌的豆酱样品11份。从上述288份豆酱样品中分离和鉴定出真菌25属90种,其中接合菌4属13种,子囊菌3属6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18属71种。中国新记录种2个,即短链镰孢菌Fusarium brevicatenulatum和嗜粪青霉Penicillium coprophilum;曲霉新变种2个,即黑曲霉金州变种Aspergillus nigervar.jinzhouanum和棒曲霉金色变种A.clavatusvar.aureus。论文对每种真菌作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样品来源记录,同时附有显微形态图片,附有曲霉Aspergillus、曲霉有性型属和青霉Penicillium的菌落图版,8种主要的Aspergillus附有分生孢子的扫描电镜照片。2.豆酱中疑难菌株的鉴定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中的许多种类形态相近,传统形态学的方法难以准确鉴定。黄曲霉A.flavus和米曲霉A.oryzae形态极为相似,但A.flavus可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而A.oryzae通常用于发酵食品生产,故准确的鉴定非常重要。文中对A.flavus和A.oryzae进行了多次反复观察,并与A.oryzae标准菌株进行比较,同时对其IT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二者的分类地位。测定了黑曲霉金州变种A.niger var.jinzhouanum和棒曲霉金色变种A.clavatus var.aureus以及嗜粪青霉P.coprophilum的β-tubulin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确定了分类地位。A.niger var.jinzhouanum的分生孢子梗上具有明显的小附枝,此为对Aspergillus的新特征的首次描述,文中对该菌的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扫描电镜照片。3.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发酵时期的家庭自制豆酱的真菌区系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特点受环境条件和制作方式影响较大。分析结果表明,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毛霉Mucor、镰孢菌Fusarium、枝顶孢Acremonium、根霉Rhizopus、帚霉Scopulariopsis、木霉Trichoderma和芽枝孢Cladosporium为豆酱中的优势真菌类群。红曲菌Monacsus在传统发酵食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只分离到少量的Monacsus,表明该菌在自然发酵豆酱中不能形成优势。自制豆酱中未分离到A.oryzae而分离到大量的形态上与之相近的A.flavus,表明自制豆酱中不利于有益A.oryzae的生长,这从分类学的角度表明自制豆酱存在安全隐患。在豆酱制作过程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较大。发酵初期Mucor生长占据优势,后期随着酱醅含水量降低,Mucor逐渐被Penicillium、Aspergillus、Fusarium等种类代替,但Mucor伴随着整个豆酱制作过程。Aspergillus在豆酱的盐水发酵和酱醪成熟期均具有优势,说明Aspergillus在豆酱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制作方式和家庭制作小环境对豆酱的品质影响较大,庄河地区的“部分制曲法”自制豆酱减少了有害杂菌的滋生,值得推广借鉴;制作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家庭自制豆酱中可分离到更多有害杂菌,影响豆酱的品质和风味,甚至会威胁食用者的健康。4.豆酱中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对21个家庭自制豆酱样品和2个工厂生产的样品进行了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光度法检测到13个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AF),占所检测样品的56.5%;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6个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B1),占所检测样品的26%,同时分别各有1个样品相应检测到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和呕吐毒素(DON),检出率较低。检测结果表明,家庭自制豆酱具有潜在的危害,应改善家庭自制豆酱的制作方法,注意制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减少制作过程中有害杂菌的污染,由此控制和减少豆酱中有害真菌毒素的产生。5.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对自然发酵豆酱中获得的34株Aspergillus和24株Mucor进行产蛋白酶活性菌株筛选,发现共21株Aspergillus和8株Mucor具有产蛋白酶活性,分别占所测试菌株的62%和33%,表明自然发酵豆酱中的真菌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6.蛋白酶特性研究对菌株Asp-195v进行了产蛋白酶特性研究,获得了Asp-195v的最佳培养基配比,即麸皮:豆粕为7:3,含水量为40%,pH值为7.0。改变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并考察反应温度、pH值、盐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培养时间为48h,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条件为中性,盐度影响蛋白酶活性,但本菌株对盐有一定的耐受力,适宜于豆酱的发酵环境。对筛选获得的3株Mucor进行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M-339、M-513和M-808菌株相应在26℃、麸皮:水为1:1.1,28℃、麸皮:水为1:1.2,30℃、麸皮:水为1:1.2时产蛋白酶活性最高。研究所测菌株的产酶活性特点与相应的豆酱发酵环境一致。

刘月梅[8](2008)在《柿子原浆果醋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柿子的加工是柿子产业增效的一条重要途经,近年来柿子的加工呈多元化趋势,经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柿果醋,营养丰富、色泽鲜亮、味道圆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研究立足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大量天然菌种和传统的柿果醋加工技术,围绕阐明柿果醋发酵规律特征和提高柿果醋醋酸发酵效率、醋酸含量及风味质量这一核心,以水柿为原料,对柿果醋发酵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不同发酵方法加工柿果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柿果浆加工的柿果醋具有柿果清香、醋香纯正、柔和可口,为柿果醋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采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的柿果醋发酵周期长,残糖、残酒精含量较高,而醋酸含量较低。3.一步发酵法试验表明:柿果浆加水量以占原浆质量的30%为好,这样即可以保证一定的发酵速度,同时柿果醋醋酸含量和醋酸得率也较高。4.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基础上,为了缩短柿果醋发酵时间,给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技术依据,以水柿为原料、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案,采用响应面法对一步发酵法(发酵过程只接种酵母菌加工柿果醋)的发酵规律及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醋酸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酵母菌接种量对醋酸含量有显着影响;建立了一步发酵法加工柿果醋工艺参数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优化出的回归方程为Y = 4.40599 - 0.166403x1 - 0.121586x2 -0.154911x12 - 0.13675x1x2- 0.15775x1x3-0.148016x32;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9℃,酵母菌接种量0.87‰,发酵周期178h,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5.为了探索酵母菌和醋酸菌复合菌种条件下柿子原浆果醋的发酵规律,给柿果醋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水柿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对柿果醋醋酸发酵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醋酸菌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醋酸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发酵温度对醋酸含量影响不显着;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与柿果醋醋酸含量的相关关系高度显着(p<0.01) ,均为负二次曲线型;优化出的回归方程为Y’=4.876046+0.166609x5+0.245975x6–0.124459x42 -0.379195x52-0.282321x62 ;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3.1℃,醋酸菌接种量0.56‰,发酵周期110h,在此工艺条件下柿果醋醋酸含量可达4.928 g/(100 mL);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与醋酸含量之间回归模型高度显着,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6.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测定了不同发酵方法加工的柿果醋中乙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乳酸、草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的含量。试验表明:柿果醋中除乙酸外,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草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乳酸,其中苹果酸和乳酸含量较高,其次为琥珀酸和柠檬酸。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与发酵方法、终止发酵的方式及陈酿方式等因素有关。

刘月梅,鲁周民,白卫东,白小安,郑皓,任振峰[9](2008)在《同步发酵法加工柿醋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基础上,为缩短柿醋发酵时间,以水柿为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只接种酵母菌,采用同步发酵法,对以柿果浆为原料加工柿醋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提出同步发酵法加工柿醋的工艺参数为:柿果浆加水量30%,酵母菌接种量0.1%,发酵温度32℃,发酵周期7 d,每天搅拌3次。通过对该工艺技术在生产中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裘纪莹[10](2007)在《浙江传统玫瑰醋生产过程微生物群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玫瑰醋色泽艳如玫瑰,酸味柔和绵长,鲜而微甜,醋香纯正,独具风味,且营养丰富、味道好,市场需求大。浙江玫瑰醋生产过程的最大特点是天然培菌和表面发酵,无人工菌种的添加与控制,随季节气候变化一年只能生产一批,约需6个月时间。长期以来人们对浙江玫瑰醋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来源、分布和活动规律仅限于一般性常识或经验。目前国内外对浙江玫瑰醋相关微生物研究甚少。本文以研究浙江玫瑰醋生产中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为目的,以杭州食品酿造有限公司传统玫瑰醋生产工场为基地,对草盖及生产阶段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消长规律等进行了初步的基础研究。草盖是玫瑰醋酿造微生物的主要来源。草盖中主要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主要霉菌为曲霉和根霉;酵母则以产酒酵母为主。草盖晾晒前后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差异较大。晾晒前细菌、酵母多,霉菌少,平均分别为2.7×104、1.3×103和567 cfu/g草屑;晾晒后霉菌多,细菌少,平均分别为2.5×103和1.7×103 cfu/g草屑。酵母更少,最多不超过102 cfu/g草屑。并且晾晒前微生物分布极不平衡,晾晒后草盖微生物分布更均衡。晾晒后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有利于发花顺利进行和发花质量的稳定。在发花阶段,醋醅中的酒精度、总酸和氨基态氮呈上升状态,发花15天达到终浓度。pH值下降,品温、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发酵阶段,醪液酒精度先上升,5 d时达到5.01%,后快速下降,18 d降至2.85%。pH值先下降,后略有回升,57 d后保持在pH 3.15~3.20左右。而总酸含量(以醋酸计)先上升,57 d时达到5.48 g/100ml,后略有下降,95 d时为4.89g/100ml。但醋的成熟需延至当年的12月份。相应于上述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发花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前期(9 d前)以霉菌为主,中后期(9~15 d)以酵母和细菌为主。且醋醅表面和内部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类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比例上。发酵阶段又分酒化阶段和醋化阶段。试验结果表明醋醅是否沉降可作为酒化和醋化过程的大概分界点,这与具体实际生产相一致。酒化阶段,醋醪的表层是酵母和细菌共存,2 d时菌数分别为4.8×107和1.2×107 cfu/ml醋醪,后呈下降趋势,13 d时分别下降到10和2.6×106 cfu/ml醋醪。醋化前期细菌数量下降,后主要菌群为醋酸菌,菌数开始回升,最多时达到5.5×105 cfu/ml醋醪。成熟期醋酸菌数量下降,试验从2005年12月成熟醋醪中依然分离出了醋酸菌(10 cfu/ml醋醪),说明整个成熟期均有少量醋酸菌存在,但酸度不再增加,成熟期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特有的风味及色泽。分离得到不同形态的霉菌43株、酵母9株、普通细菌16株。霉菌分属曲霉属、红曲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镰刀霉属,其中11株霉菌尚未能确定其属种。M1为根霉,糖化性能好,且能产酒产酸;M38为黄曲霉,蛋白酶活性好。酵母中只有3株(Y2、Y3和Y20)具有酒精发酵能力,但9株酵母都有糖化酶和蛋白酶活性。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4株霉菌和4株酵母进行分类学鉴定。霉菌分别为冰岛青霉(Penicillium islandicum Sopp)、红色红曲霉(Penicillium islandicum So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褶皱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G.Sm.);酵母分别为布拉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双倒卵形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diobovatum);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分离、筛选得到11株醋酸菌,通过生理生化或16S rDNA鉴定到种或亚种。浙江玫瑰醋醋化阶段主要醋酸菌为巴氏醋杆菌。11株醋酸菌均能产酸,且其中4株(AB3、AB8、AB9和AB26)产酸性能良好,静置发酵时最高产酸量分别为4.14、4.43、4.28和4.38 g/100ml,同等发酵条件下的产酸速度明显比生产用沪酿1.01快。

二、磨盘柿天然发酵制醋的真菌区系鉴定和毒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盘柿天然发酵制醋的真菌区系鉴定和毒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1.2 病原菌分离
    1.3 致病性测定
        1.3.1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3.2室内接种
    1.4 病原菌鉴定
        1.4.1形态学鉴定
        1.4.2 rDNA-ITS序列分析
        1.4.2.1病原菌的培养及基因组DNA提取
        1.4.2.2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2.2 致病性测定结果
    2.3 病原菌鉴定结果
        2.3.1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rDNA-ITS序列分析
3 讨论

(2)利用夏秋茶树鲜叶发酵茶醋饮料的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综述
        1.1.1 茶的历史及功效
        1.1.2 醋的历史及功效
        1.1.3 醋饮料研究开发现状
    1.2 茶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前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茶醋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2.2 茶醋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2.2.2.1 加糖量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2 装液量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3 发酵温度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4 转速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5 加酒量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6 接菌量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7 初始pH值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8 加盐量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2.9 发酵时间对茶醋发酵品质影响的试验
        2.2.3 茶醋发酵工艺正交试验
        2.2.4 茶醋发酵工艺验证试验
        2.2.5 茶醋主要品质成分和卫生品质分析
        2.2.5.1 茶醋儿茶素组分的分析
        2.2.5.2 茶醋香气组分的分析
        2.2.5.3 茶醋卫生品质的分析
        2.2.6 茶醋的储藏稳定性试验
        2.2.7 茶醋的感官审评方法
        2.2.8 茶醋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单因素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1 加糖量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1.1 加糖量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1.2 加糖量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2 装液量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2.1 装液量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2.2 装液量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3 发酵温度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3.1 发酵温度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3.2 发酵温度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4 发酵转速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4.1 发酵转速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4.2 发酵转速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5 加酒量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5.1 加酒量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5.2 加酒量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6 接菌量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6.1 接菌量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6.2 接菌量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1.7 初始pH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7.1 不同初始pH值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7.2 不同初始pH值对茶醋发酵pH值的影响
        3.1.8 加盐量对茶醋发酵品质的影响
        3.1.8.1 不同加盐量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1.8.2 不同加盐量对茶醋发酵pH值的影响
    3.2 茶醋发酵品质形成的动态分析
        3.2.1 茶醋感官品质形成的动态
        3.2.2 茶醋理化品质形成的动态
        3.2.2.1 茶醋发酵过程中pH的动态变化
        3.2.2.2 茶醋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动态变化
        3.2.2.3 茶醋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动态变化
        3.2.2.4 茶醋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3.2.2.5 茶醋发酵过程中黄酮的动态变化
        3.2.2.6 茶醋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动态变化
        3.2.2.7 茶醋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3.2.2.8 茶醋发酵过程中咖啡碱的动态变化
    3.3 茶醋发酵工艺的优化
        3.3.1 正交实验对茶醋感官品质的影响
        3.3.2 正交实验对茶醋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3.3.2.1 正交条件对茶醋总酸含量的影响
        3.3.2.2 正交条件对茶醋pH的影响
        3.3.2.3 正交条件对茶醋可溶性糖的影响
        3.3.2.4 正交条件对茶醋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3.2.5 正交条件对茶醋黄酮的影响
        3.3.2.6 正交条件对茶醋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2.7 正交条件对茶醋茶多酚的影响
        3.3.2.8 正交条件对茶醋咖啡碱的影响
        3.3.3 茶醋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3.4 茶醋发酵工艺的验证与品质分析
        3.4.1 茶醋主要品质成分
        3.4.2 茶醋儿茶素组成
        3.4.3 茶醋香气成分
        3.4.4 茶醋矿质元素、重金属和微生物检测
    3.5 茶醋储藏品质特点
4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1.1 加糖量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1.2 装液量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1.3 加盐量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1.4 初始pH值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1.5 转速对茶醋品质的影响
    4.2 茶醋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4.2.1 茶醋形成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变化
        4.2.2 茶醋形成过程中pH的变化
    4.3 低咖啡碱饮料的开发
    4.4 夏秋茶的开发利用价值
5 结论
    5.1 发酵型茶醋品质的形成
    5.2 茶醋储藏的品质变化
    5.3 茶醋发酵工艺条件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3)河北省红富士苹果青霉病病菌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采集
    1.2 病原菌分离
    1.3 回接试验
        1.3.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3.2 室内接种
    1.4 病原菌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
    2.2 回接试验结果
    2.3 病原菌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5)一步发酵法加工柿果醋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方案
        1.3.1 工艺操作要点
        1.3.2 试验方案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显着性检验
    2.2 各单因子效应分析
    2.3 双因子交互效应分析
    2.4 工艺参数优化及结果验证
3 结论

(6)镇江香醋风味物质检测及醋醅中紫纹羽菌产色素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镇江香醋
        1.1.1 简介
        1.1.2 镇江香醋的香气成分
        1.1.3 镇江香醋的医疗保健功能
    1.2 食醋风味物质的检测
        1.2.1 食醋中香气检测前处理技术
        1.2.2 气质联用在食醋香气分离检测中的应用
    1.3 固态发酵制醋中的微生物
    1.4 微生物产色素研究
        1.4.1 天然色素
        1.4.2 微生物合成天然色素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镇江香醋不同发酵期和陈酿期的香气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SPME萃取纤维头老化和操作步骤
        2.2.4 GC-MS参数条件及分析方法
        2.2.5 挥发性化合物鉴定及定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体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2.3.2 酸类成分的分析
        2.3.3 醇类成分的分析
        2.3.4 酯类成分的分析
        2.3.5 羰基化合物成分的分析
        2.3.6 杂环化合物成分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醋醅中紫纹羽菌的分离纯化与产色素发酵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紫纹羽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2.4 紫纹羽菌的菌丝体中色素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纹羽菌的鉴定
        3.3.2 菌丝体中色素的提取
        3.3.3 培养基对菌丝体生长及色素产量的影响
        3.3.4 发酵条件对菌丝体生长及色素产量的影响
        3.3.5 正交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丝体中色素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色素的分离纯化工艺流程图
        4.3.2 薄层色谱
        4.3.3 硅胶柱层析
        4.3.4 色素的显色反应
        4.3.5 色素的光谱分析
        4.3.6 色素的稳定性
        4.3.7 色素的抗氧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薄层层析中展开剂的选择
        4.4.2 硅胶柱层析
        4.4.3 色素的显色反应
        4.4.4 色素的光谱分析
        4.4.5 色素的稳定性
        4.4.6 色素的抗氧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与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1.豆酱中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2.真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3.食品中常见的真菌类群
    4.豆酱及相关发酵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5.展望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分类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接合菌门
        2.1.1 犁头霉属
        2.1.2 毛霉属
        2.1.3 根霉属
        2.1.4 须霉属
        2.2 子囊菌门
        2.2.1 散囊菌属
        2.2.2 裸孢壳属
        2.2.3 红曲属
        2.3 无性型真菌
        2.3.1 枝顶孢属
        2.3.2 链格孢属
        2.3.3 不定型孢属
        2.3.4 曲霉属
        2.3.5 葡萄孢属
        2.3.6 枝孢属
        2.3.7 镰孢菌属
        2.3.8 地霉属
        2.3.9 粘帚霉属
        2.3.10 拟青霉属
        2.3.11 青霉属
        2.3.12 拟盘多毛孢属
        2.3.13 茎点菌属
        2.3.14 帚霉属
        2.3.15 木霉属
        2.3.16 聚端孢属
        2.3.17 细基格孢属
        2.3.18 轮枝菌属
    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疑难真菌种类的基因序列分析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东北地区家庭自制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1.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豆酱中主要真菌毒素的痕量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和蛋白酶特性研究
    1.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1.1 材料和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结论与讨论
    2.曲霉Asp-195v蛋白酶特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毛霉产蛋白酶菌株的活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4.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柿子原浆果醋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柿子生产与加工利用概况
        1.1.1 柿子生产概况
        1.1.2 柿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1.1.3 柿子的加工研究现状
    1.2 果醋研究概况
        1.2.1 果醋产品开发的意义
        1.2.2 果醋发酵机理
        1.2.3 果醋的加工研究概况
        1.2.4 果醋中有机酸成分分析研究现状
    1.3 柿果醋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柿果醋加工工艺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2 试验方法
        2.2.1 柿子原浆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2.2.2 柿果醋有机酸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柿子原浆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3.1.1 自然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3.1.2 一步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3.1.3 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3.2 柿果醋有机酸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柿子原浆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4.1.1 自然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4.1.2 一步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4.1.3 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4.2 柿果醋有机酸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柿子原浆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5.1.1 自然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5.1.2 一步发酵法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5.1.3 柿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5.2 柿果醋有机酸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同步发酵法加工柿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设备及仪器
    1.3 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
    1.4分析方法[7, 8, 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加水量对柿醋发酵的影响
    2.2 柿果浆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3 柿醋的质量指标
    3.1 感官指标
    3.2 理化指标
    3.3 微生物指标
4 结论

(10)浙江传统玫瑰醋生产过程微生物群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食醋的概述和中外名醋介绍
        一、食醋的历史与文化
        二、醋的产业化
        三、中外名醋简介
    第二节 食醋的功能性及其研究进展
    第三节 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进展
    第四节 浙江玫瑰醋的生产
        一、浙江玫瑰醋的主要工艺流程
        二、浙江玫瑰醋的工艺特色
        三、浙江玫瑰醋的现状
    第五节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浙江玫瑰醋的主要生产工艺及理化指标
    第一节 材料与设备
        一、试验材料与试剂
        二、主要试验仪器
    第二节 试验方法
        一、取样方法
        二、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三、数据分析和绘图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二、发花阶段的主要理化指标
        三、发酵阶段的主要理化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浙江玫瑰醋微生物的来源、分布和消长规律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设备
        一、试验材料与试剂
        二、主要试验仪器
    第二节 试验方法
        一、取样方法
        二、微生物菌落计数
        三、草盖及各生产阶段微生物分布及种类研究
        四、数据分析和绘图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草盖微生物群落研究
        二、发花阶段微生物群落研究
        三、发酵阶段微生物群落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主要霉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
    第一节 材料与设备
        一、试验材料与试剂
        二、主要试验仪器
    第二节 试验方法
        一、霉菌的分离、纯化和保藏
        二、主要霉菌的酶活力测定
        三、优势组合霉菌发花试验
        四、数据分析和绘图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主要霉菌的分离、观察和属水平鉴定
        二、主要霉菌的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
        三、优势组合霉菌发花试验
        四、部分霉菌的种水平鉴定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主要酵母、细菌的分离、筛选和性能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设备
        一、试验材料与试剂
        二、主要试验仪器
    第二节 试验方法
        一、形态学研究方法
        二、分离、观察和筛选方法
        三、微生物鉴定方法
        四、微生物的性能测定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酵母的分离、筛选和产酶性能研究
        二、普通细菌(非醋酸菌)的分离、筛选和形态学观察
        三、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产酸性能测定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I 霉菌的菌落特征和菌体特征
    II FF鉴定板的碳源分布表
    III YT鉴定板的碳源分布表
致谢

四、磨盘柿天然发酵制醋的真菌区系鉴定和毒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J]. 苏建红,郭成,张军高,漆永红,曹素芳,李敏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6(01)
  • [2]利用夏秋茶树鲜叶发酵茶醋饮料的工艺技术研究[D]. 权晓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6)
  • [3]河北省红富士苹果青霉病病菌种类鉴定[J]. 江彦军,孙明清,曹克强. 中国植保导刊, 2013(01)
  • [4]多媒体技术在《果蔬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A]. 高晗,付素芳.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6), 2010
  • [5]一步发酵法加工柿果醋工艺参数优化[J]. 鲁周民,刘月梅,郑皓,白卫东. 中国食品学报, 2009(02)
  • [6]镇江香醋风味物质检测及醋醅中紫纹羽菌产色素条件[D]. 杨勇. 江苏大学, 2008(08)
  • [7]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D]. 陈嵘.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8]柿子原浆果醋加工工艺研究[D]. 刘月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同步发酵法加工柿醋工艺研究[J]. 刘月梅,鲁周民,白卫东,白小安,郑皓,任振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1)
  • [10]浙江传统玫瑰醋生产过程微生物群落初探[D]. 裘纪莹.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磨盘柿自然发酵制醋真菌菌群鉴定及毒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