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Modflow软件分析及其在砂岩型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Visual Modflow软件分析及其在砂岩型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一、Visual Modflow软件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韦晓艳,李增华,杜鹏飞,严兆彬,于炳飞,李胜苗,刘传东[1](2022)在《数值模拟在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砂岩型铀矿是一种主要赋存于盆地砂岩中的后生铀矿床。流体的运移在铀成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铀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介质,因此流体运移机制的研究对于建立成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盆地流体的一般运移机制,再梳理了国内外数值模拟在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中的研究现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实例分析,研究盆地在隆升过程中对流体运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是研究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的有效手段,能够为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谭雨蕾[2](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提出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刘佳佳[3](2021)在《深部砂岩铀储层水平井竖井联合开采渗流规律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核电建设的快速发展,铀资源在当今社会的需求缺口巨大,提高铀资源开采效率和产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铀资源中,砂岩铀矿占比最大。其中浅部矿产开发殆尽,向地球深部进军已成为主要目标。开采方式一般采用原地浸出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已成为我国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开采方式。为了提高铀资源原地浸出开采的效率,本文采用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平井与竖井井网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对所研究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收集,对水平井压降进行了试验及模拟验证。利用正交试验来减少试验次数,选取井间距和抽注比为影响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建立研究矿区地下水平井井场模型,对地浸井场地下水水位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不同方案下地下水水位分布图;利用所研究矿区地下水水流场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软件,对溶浸液在含矿含水层中的运移扩散规律进行了预测,优化了水平井竖井井网中水平井方位,水平井竖井间距以及注液量和抽液量的比值。本研究工作可为铀矿原地浸出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进行水平井压降渗流试验及模拟验证时,室内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模型中0~9.6 m距离内压力稳定、压降不明显。(2)在天然地下水流场、抽液井和注液井三者的水动力学的联合作用下,地浸井场在注液水平井附近水位升高,形成高压区;在抽液井附近产生水位降落,形成降落漏斗,抽液井周围液体向井中流动,在四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井场地下水位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且水流速度距离抽液井越近速度越快。(3)通过对不同方案溶浸液运移距离及扩散范围进行分析可知,方案八最优,即抽液井间距60 m,注液井与抽液井间距45 m,抽注比为3:2时,溶浸液扩散范围最广。

汤谨晖[4](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林效宾,李西得,刘武生[5](2021)在《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连盆地具有铀矿床成矿类型多的特点,其表现在产出部位、层位、沉积相等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探讨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等,对铀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含矿岩性、构造位置、水文地质结构、铀产出层位、沉积相及铀成因类型等条件为依据,将二连盆地铀矿床类型划分为了两个大类4个亚类,各亚类铀矿床产于特定的构造、层位、沉积相、水文地质等环境之中。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末期,受断陷盆地性质的影响,铀成矿年龄多集中于地层沉积间断期;在沉积间断期盆地内的地层出露、古地貌、古水文地质等条件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及规模,而在沉积期,上覆泥岩地层的发育,易阻断铀的成矿作用。综合二连盆地不同类型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应从识别沉积间断期的地层出露、沉积相展布、地下水动力等铀成矿环境入手,在不同的断陷构造部位应注重相应层位、相应沉积相、相应类型铀矿床的勘查。

王桔[6](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章展铭[7](2020)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产铀盆地之一,盆地西南部的通辽地区现已探明钱家店、宝龙山等大型铀矿床。近年来,通辽地区经铀矿勘查新发现了大林、海力锦等矿床,表明区内仍有很大的成矿前景。然而,对于区内流体作用与铀成矿的研究相对薄弱。论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大林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目的层姚家组砂岩的后生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类型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认为目的层姚家组砂岩中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高岭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常常吸附铀,充填在砂岩孔隙,以杂基的形式存在。黄铁矿一方面表现为草莓状黄铁矿交代有机质且与铀矿物共生,另一方面以胶状黄铁矿与铁白云石、铀矿物共生的形式存在。含铀碳酸盐以铁白云石为主,常以自形-半自形产出,铀矿物赋存在其表面。(2)根据蚀变矿物的产出形式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成因。其中,高岭石成因复杂,既可以是大气降水淋滤或成岩有机酸流体的产物,也可以是在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充注作用下形成;黄铁矿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草莓状黄铁矿与包裹草莓状黄铁矿的胶状黄铁矿,前者为具有强亏损δ34S特征的生物成因,后者因富集δ34S系热流体活动的产物;碳酸盐化存在三期,依次是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原生亮晶方解石、辉绿岩脱气作用产生的富CO2流体充注姚家组砂岩形成的方解石脉与片钠铝石、热流体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铁白云石。(3)结合宏观砂岩特征与微观的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存在地下水、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以及油气还原性流体。地下水的活动贯穿姚家组形成至铀富集成矿的整个阶段;富CO2的热流体形成于嫩江期末强烈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时期,是基性岩浆活动脱气作用的产物;油气还原性流体除了由原生炭屑有机质控制的有机酸外,还由深部油气组成,伴随着持续性的构造抬升活动,能沿着断裂运移至姚家组,提升还原容量。(4)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手段,研究认为区内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盐度低及多种流体叠加的特征。姚家组于构造反转期受到辉绿岩脱气产生富CO2热流体的改造,具有较高温(198~223℃)、低盐度(0.71~4.34 wt%Na Cleq)的特征。随着含铀含氧地下水的逐步混入,成矿流体演化为中等温度(155~232℃)、较高盐度(4.18~9.98 wt%Na Cleq)的特征。最终,由于热流体活动的间歇,成矿流体以地下水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低温(83~145℃)、低盐度(0.88~6.45 wt%Na Cleq)的特征。(5)认为宝龙山-大林铀矿带含矿目的层砂岩主要经历沉积成岩阶段、富CO2流体充注阶段以及成矿阶段,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化过程依次为弱碱→弱酸→碱性-过碱性→弱碱性→弱酸性-中性过渡,此过程对蚀变矿物的形成与铀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作用,将铀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预富集、构造反转及热流体改造、层间氧化成矿等三个阶段。

陈旭[8](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谢文超[9](2020)在《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以来我国着力于经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使得采矿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行业初期的野蛮开发以及缺乏合理的管理规范,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大片的矿产废弃物堆积而成的尾矿。而尾矿的存在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尾矿废弃物通常露天堆放在环境中,在降雨等自然作用及人为生产活动的作用下发生污染物迁移现象危及生态环境。特别是平时难以察觉的地下水,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无论处理难度还是处理成本都远高于地表水。所以,及时对尾矿进行规范保护和处理,减少尾矿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危害十分有必要。而为此对尾矿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入渗到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研究,意在为规范采矿行业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锑(Sb)是一种新型的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锑化合物对人体的免疫、神经系统、基因、发育等都具有潜在的毒性。目前,锑污染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增大,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锑污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迁移扩大其污染范围。所以,基于锑污染的危害性和迁移性,对于水体中存在的锑污染应当引起相关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的产锑大国,并且部分地区的居民依靠锑矿产业而生。其中,湘中地区锡矿山中蕴含丰富的锑矿,被誉为“世界锑都”。该地区长期的锑矿开采已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包括蕴藏于地下的地下水。区域内部分居民以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长期利用,多年来受当地锑矿产业影响,地下水中可能已经含有大量的锑污染,这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探究锡矿山地区地下水中锑污染的现状、源头和迁移的情况已刻不容缓。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查阅相关野外勘测资料,选取湖南锡矿山典型锑矿区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中锑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锑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锡矿山大量开采锑矿石后产生废弃尾矿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而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锑大量存在于锡矿山周围的环境中,其中矿区水体、土壤和尾矿中总Sb平均含量分别为24.7μg/L、1315mg/kg、3789mg/kg,远高于环境的背景值。同时在鱼、植物和蔬菜中Sb平均含量分别为59.8μg/kg、13.4mg/kg和14.1mg/kg。(2)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和工程资料,分析了锡矿山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的情况,并通过这些资料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同时,简单介绍了地下水数值模拟原理及软件的理论基础,并且最终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锡矿山地区的水流模型和溶质迁移模型。(3)由Visual MODFLOW模拟出的溶质迁移模型预测了污染物迁移的情况:(1)污染物运移方向:除了受地下水扩散作用影响外,更主要是受地下水水流径流方向的影响,在对流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尾矿库区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向北侧、西北侧迁移。并且以尾矿库为中心沿水流方向向下游地区扩散。(2)污染物扩散范围:尾矿区锑污染范围随时间的推移呈椭圆形发展,并且范围逐渐扩大。(3)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逐渐从潜水含水层透过相对隔水层迁移到承压含水层,对深层地下水造成污染。(4)针对当前的污染情况,提出对尾矿区进行防渗处理,并比较了两种不同材料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程度。

刘基[10](2020)在《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开采普遍受到顶板水害的威胁。“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有效解决煤层顶板水害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三图”中的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是关键,是确定疏放水工程重点“靶区”的依据。回采工作面涌水量和采前预疏放水量“双预测”是疏放水工程和排水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评价含水层富水性、准确预测钻孔疏放水量及回采工作面涌水量,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以呼吉尔特矿区为例,针对影响煤层开采的顶板复合充水含水层单孔涌水量大、水压高、富水性不均一等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侏罗纪地层的沉积规律,构建了复合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评价模型,提出了采前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其优化布置方法,对工作面涌水量进行了随采动态预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呼吉尔特矿区煤层开采主要充水通道为导水裂隙带。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侏罗系延安组三段、直罗组一段和二段组成的复合含水层,该含水层具有砂泥岩互层结构特征,其中直罗组一、二段含水层富水性较强,水压较高。2)根据岩石学、古生物学及测井相特征分析,发现延安组三段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四条北东-南西向古河道;直罗组一段和直罗组二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古河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相展布基本一致。3)以含水层补给性质、导水系数、砂岩厚度、砂地比以及砂岩层数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含水层组成要素的复合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并以葫芦素矿井为例,评价了其2-1煤层开采的复合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该方法评价的富水性分区与探放水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放水试验,分别采用稳定流Dupuit、非稳定流Theis以及越流公式计算复合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发现砂泥岩互层的复合含水层易发生越流补给,利用越流系统的Hantush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更接近实际。同时,统计分析发现,含水层渗透系数随埋深呈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与有效孔隙度呈指数相关关系。5)以含水层-钻孔水量交换为基础,构建了复合含水层-钻孔系统水量计算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很好地再现了井下放水试验中放水孔水量和观测孔水位的历时变化,并对疏放水钻孔布置参数进行了优化。发现随着角度的增大,单位长度的钻孔涌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钻孔数量的增多,钻孔总涌水量不断增加至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疏放水钻孔最佳仰角为60°,单个钻场最佳钻孔数量为5个,钻场小间距方案总费用大于大间距方案,而大间距方案施工总时间大于小间距方案。6)利用MODFLOW的Drain子程序包刻画了多工作面连续回采的内边界条件,采用数值法对葫芦素矿井首采区9个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随采精细化预测。结果发现数值法在水文地质参数分区方面充分考虑了地层的沉积特征及已采工作面对后续工作面的水流干扰,能够实现基于矿井采掘进度的工作面涌水量动态预测,且预测结果和实际基本一致。

二、Visual Modflow软件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sual Modflow软件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值模拟在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盆地流体运移机制
    1.1 盆地流体运移的基本理论
    1.2 地势差(重力)驱动的盆地流体运移
    1.3 流体超压驱动的盆地流体运移
    1.4 密度差(浮力)驱动的盆地流体运移
    1.5 岩石形变驱动的盆地流体运移
2 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研究现状
    2.1 地势差驱动为主导的流体运移
    2.2 沉积压实和生烃作用导致的流体超压
    2.3 构造对流体运移的作用
    2.4 流体密度差(浮力)驱动流体运移
3 实例分析
    3.1 使用软件简介
    3.2 建立地质模型
    3.3 岩石物理参数
    3.4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结语与展望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深部砂岩铀储层水平井竖井联合开采渗流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地浸采铀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水平井研究现状
        1.2.3 目前地浸采铀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1.2 矿床构造特征
        2.1.3 地层
    2.2 矿物学特征
        2.2.1 碎屑矿物
        2.2.2 填隙物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气象状况
        2.3.2 水文条件
        2.3.3 含矿含水层涌水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平井压降试验及模拟验证
    3.1 水平井压降试验及器材准备
        3.1.1 试验设计
        3.1.2 相似材料配比
    3.2 水平井压降试验过程
    3.3 数据分析
    3.4 水平井压降数值模拟
        3.4.1 物理模型的构建
        3.4.2 边界条件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采井间流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砂岩铀矿水平井渗流场分析
        4.1.1 渗流的概念
        4.1.2 流场分析
    4.2 地下水数学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4.2.1 地下水动力控制的理论基础
        4.2.2 地下水数学模型
        4.2.3 有限差分法
        4.2.4 MODFLOW的计算原理
    4.3 地下水流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4.4 储层因素分析
        4.4.1 矿层渗透系数
        4.4.2 矿层厚度
    4.5 开发因素分析
        4.5.1 注采井间距
        4.5.2 采井间距
        4.5.3 抽注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浸水平井竖井开采井网优化
    5.1 地下水数值模拟参数处理
        5.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2 参数处理
        5.1.3 源汇项处理
    5.2 正交试验相关理论与设计
        5.2.1 正交试验
        5.2.2 试验设计
    5.3 地浸水平井竖井井网流场模拟
    5.4 地浸水平井井场溶质运移模拟
        5.4.1 含水层溶质运移机制
        5.4.2 溶质运移模型源汇项概化
        5.4.3 地浸铀矿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
        5.4.4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分析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铀矿成矿类型及主要成矿模式
    2.1成矿类型划分
    2.2主要成矿模式
3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探讨
    3.1成矿时代
    3.2沉积间断与铀成矿作用
    3.3空间展布及找矿方向探讨
4结论

(6)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2 成矿流体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
        2.2.1 基底特征
        2.2.2 盖层特征
        2.2.3 断裂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2 古水文地质旋回特征
3 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铀矿化类型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铀源
        3.2.2 含矿建造特征
        3.2.3 氧化带发育特征
        3.2.4 矿体形态
        3.2.5 水文地质特征
        3.2.6 铀存在形式
4 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4.1 流体类型
        4.1.1 地下水
        4.1.2 热流体
        4.1.3 还原性流体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均一温度与盐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流体特征
    4.4 流体组分及来源
5 流体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5.1 地下水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2 热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3 还原性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4 蚀变矿物组合序列与铀成矿阶段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新元古界(上部)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地层
    3.2 研究区构造
        3.2.1 NE-NNE向构造
        3.2.2 SN向构造
        3.2.3 NEE-EW向构造
        3.2.4 NW向构造
    3.3 研究区岩浆岩
        3.3.1 印支期
        3.3.2 燕山早期
        3.3.3 燕山晚期
        3.3.4 其他脉岩
    3.4 矿床资源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4.1.1 九龙径矿区
        4.1.2 九曲岭矿区
        4.1.3 九龙江矿区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4.2 铀矿化特征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4.2.2 矿物主要特征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4.4 围岩蚀变特征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4.5.1 石英
        4.5.2 黑云母
        4.5.3 绿泥石
        4.5.4 黄铁矿
        4.5.5 赤铁矿
        4.5.6 萤石
    4.6 本章小结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铀矿物特征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5.2.2 数据计算方法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5.3.1 EMPA分析结果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5.5 讨论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5.6 本章小结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6.1 成矿流体来源
        6.1.1 样品特征
        6.1.2 样品分析方法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6.1.4 石英H-O同位素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
        6.2.1 样品特征
        6.2.2 样品分析方法
        6.2.3 岩相学特征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6.3 本章小结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7.1.1 地层条件
        7.1.2 导控矿断裂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7.1.5 多期次成矿
    7.2 找矿前景分析
        7.2.1 宏观找矿标志
        7.2.2 微观找矿标志
    7.3 成矿模式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8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锡矿山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矿区位置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组成
        2.3.2 地下水补给、排泄概况
    2.4 矿区污染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及原理
    3.1 数据来源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
    3.3 数值模拟的原理
        3.3.1 达西定律
        3.3.2 渗流连续性方程
        3.3.3 渗流基本方程
        3.3.4 溶质分子扩散
        3.3.5 溶质迁移模型的建立
    3.4 Visual MODFLOW软件简介
        3.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2 地下水流模型的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地下水流模型
    4.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4.1.1 模拟范围及含水层概况
        4.1.2 确定地下水流模型
        4.1.3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1.4 确定边界条件
        4.1.5 时间离散
        4.1.6 源汇项处理
    4.2 运行参数的设置
    4.3 模型的识别与校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溶质迁移模型
    5.1 污染源分析
    5.2 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
    5.3 污染物迁移模拟结果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环境治理方案
    6.1 方案1:采用尾矿防渗处理
        6.1.1 防渗方案
        6.1.2 防渗垫层的选择
        6.1.3 应用防渗后迁移模拟
    6.2 方案2:降低污染源排放浓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与展望
    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研究现状
        1.2.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研究现状
        1.2.4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条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2.1 地质特征
        2.2.2 水文地质特征
        2.2.3 充水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侏罗纪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3.1 地层划分
        3.1.1 延安组三段
        3.1.2 直罗组一段
        3.1.3 直罗组二段
    3.2 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分析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
        3.2.3 沉积相展布规律
        3.2.4 砂体展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煤层顶板复合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
    4.1 富水性评价基本方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量化
        4.3.1 补给条件
        4.3.2 存储空间
    4.4 权重确定
        4.4.1 权重确定方法
        4.4.2 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4.5 单层含水层富水性分区
    4.6 复合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区
    4.7 评价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分布规律
    5.1 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稳定流计算
        5.1.1 无观测孔
        5.1.2 有观测孔
        5.1.3 非完整井
        5.1.4 越流系统稳定流参数计算
        5.1.5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程序
    5.2 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非稳定流计算
        5.2.1 定流量Theis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2.2 越流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2.3 水位恢复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3 基于沉积规律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布
    5.4 基于井下放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5 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布规律
        5.5.1 水文地质参数分布规律
        5.5.2 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其参数优化
    6.1 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模型
    6.2 模型可靠性验证
        6.2.1 模型验证
        6.2.2 水文地质参数灵敏度分析
    6.3 不同参数的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及优化
        6.3.1 角度
        6.3.2 数量
    6.4 不同钻场间距的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计算
        6.4.1 150m钻场间距
        6.4.2 300m钻场间距
        6.4.3 两种方案对比分析
    6.5 疏放水钻孔优化布置原则
    6.6 本章小结
7 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7.1 单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7.1.1 大井法
        7.1.2 比拟法
    7.2 多工作面随采涌水量预测数值方法
        7.2.1 地质模型建立
        7.2.2 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7.2.3 工作面涌水量动态预测
    7.3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Visual Modflow软件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值模拟在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 韦晓艳,李增华,杜鹏飞,严兆彬,于炳飞,李胜苗,刘传东. 铀矿地质, 2022(01)
  •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3]深部砂岩铀储层水平井竖井联合开采渗流规律模拟研究[D]. 刘佳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4]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5]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J]. 林效宾,李西得,刘武生. 铀矿地质, 2021(06)
  • [6]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7]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章展铭.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8]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D]. 谢文超.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复合含水层疏放水钻孔与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D]. 刘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标签:;  ;  ;  ;  ;  

Visual Modflow软件分析及其在砂岩型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