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前景

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前景

一、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吉巧丽[1](2021)在《基于足踝蹬地生物力学原理的仿生双足机器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仿人机器人是指外形与功能和人类相似,并具有一定程度移动、感知、学习、情感交流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融合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传感及驱动技术等多门学科的高难度研究方向,也是目前仿生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仿人机器人的研究不仅在教育、医疗护理、特种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可以推动仿生学、人工智能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科学意义。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足机器人在行走速度和能效方面性能有所提升,但其综合性能和人类的高效、动态行走依旧有很大差距,这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人能够在低能耗下实现不同的行走步态,且在较大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稳定性,从而为提高双足机器人的综合性能提供了天然的学习蓝本。研究表明,人行走过程中足踝蹬地的输出功率占身体质心消耗总功率的80%以上,而多数双足机器人主要利用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动力源,因此髋关节和膝关节输出功率较大,足踝关节输出功率较小,导致其在双足机器人行走中的重要作用未被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当前双足机器人未充分利用足踝蹬地实现高效行走步态的关键问题,研制了具有足踝蹬地功能的电气混合平面型双足机器人,利用MATLAB/Simulink研究了足踝蹬地扭矩与蹬地时机对双足机器人行走速度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搭建了双足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并测试了其足踝蹬地性能,基于遗传算法获得了最优速度和能效下仿生双足机器人的足踝蹬地扭矩曲线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足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搭建。基于人体足踝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了具有足踝蹬地功能的电气混合平面型双足机器人,搭建了辅助平台以及相应的关节伺服控制系统。其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均采用电机驱动方式,踝关节采用双作用气缸的驱动方式。关节伺服控制系统主要利用数据采集卡实现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和传感层之间数据的采集与控制指令的传输。(2)足踝蹬地对双足机器人行走步态的仿真分析。研究了步长、足踝蹬地组合(蹬地扭矩和蹬地时机)对双足机器人行走速度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蹬地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两腿间夹角(即步长)分别为40°、50°和60°时,双足机器人的行走速度均随蹬地扭矩的增加而增加,运动能耗的变化趋势较平稳。为了使双足机器人获得高经济性的行走步态,蹬地扭矩和蹬地高度需要相互配合,结果表明,当步长为50°,蹬地扭矩为30 N·m,蹬地高度为20 cm时,双足机器人步态的经济性最高且表现出较好的类人动力学特性。(3)双足机器人控制系统有效性验证与运动协调性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控制程序并在外部模式下实现实时通讯,采用带有抛物线过渡的线性函数的轨迹生成方法规划了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髋关节和膝关节可以较好的跟踪规划轨迹。建立了控制踝关节运动的有限状态机,获得了三种蹬地角下控制踝关节运动的气缸的电磁阀控制指令。对机器人运动协调性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双足机器人可以有效的跟踪规划轨迹且足踝关节表现出明显的蹬地动作。(4)双足机器人物理样机足踝蹬地运动性能测试。搭建了平面型双足机器人的辅助平台,安装了便于机器人落地调试的升降装置,建立了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和双足机器人的整体控制系统框图。解决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通讯中断、辅助臂结构不稳定和足底模块难以反馈触地信号等问题,最终获得了一种最优的足踝蹬地组合使双足机器人实现行走,并分析了其关节运动规律和足踝蹬地时功率曲线。(5)仿生双足机器人足踝蹬地扭矩曲线参数优化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控制器模型和优化算法。基于遗传算法,以行走距离和能耗为目标函数,获得了最优的足踝蹬地扭矩曲线参数。结果表明,当参数组合分别为P=[8,2,8,15°,53°]和P=[4,8,6,15°,55°]时,双足机器人的行走距离最长为38.68 m,能耗最低为0.7。此外,对不同运动速度下足踝蹬地扭矩和功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足踝蹬地扭矩和蹬地时机对仿生双足机器人行走速度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

李魁[2](2021)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表现及其相关合并症,并进一步探讨以上超声表现及GA的相关合并症与血尿酸水平、病程的关系及膝关节骨侵蚀与滑膜炎、痛风结节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经临床确诊为膝关节GA患者,包括95例男性,7例女性,合计102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86±14.14岁。双膝关节受累27例,单膝关节受累75例,共计129个病变膝关节。通过HFUS检查所有患者膝关节,观察并计算其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滑膜内的血流信号、“暴雪征”、“双轨征”、痛风结节及骨侵蚀的发生率。采集并计算患者的相关合并症(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率。应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尿酸水平与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双轨征”、痛风结节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关节腔积液、“暴雪征”、骨侵蚀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程与“双轨征”、痛风结节、骨侵蚀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暴雪征”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膝关节GA有骨侵蚀组与无骨侵蚀组痛风结节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57,P<0.01),两组滑膜炎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0)3血尿酸水平与膝关节GA合并高血压、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程与膝关节GA合并上述合并症计数之间均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膝关节GA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以及“双轨征”的出现显着正相关;痛风病程与“双轨征”、痛风结节、骨侵蚀的出现显着正相关。2膝关节GA的HFUS表现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膝关节痛风结节形成会加重骨侵蚀水平。3本课题组膝关节GA合并高血压、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痛风病程正相关;膝关节GA合并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与痛风病程显着正相关。

朱坤智,卢涛,罗张风,吴展羽,周玉虎,叶川[3](2021)在《四肢痛风石外科治疗时机和适应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四肢痛风石的治疗包括内科和外科干预,目前对外科干预的适应证和时机仍有争论,且对于手术操作的技巧认识不足,导致很大一部分患者没有得到有效和及时的救治。目的:综述目前四肢痛风石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探讨各种外科治疗方式的适应证、时机及手术要点,希望为四肢痛风石的外科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痛风,手术,外科治疗,关节镜,关节置换,医学工程,生物材料",英文检索词为"tophi,tophaceous,gout,gouty arthritis,tophus,surgery,surgical treatment,arthroplasty,arthroscopy,medical engineering,biomaterials"。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选择74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目前药物治疗是痛风石治疗的基石,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外科干预;(2)对于早期痛风石患者,在平衡手术治疗的潜在优势和相关风险后可开展手术;对于晚期痛风石患者,外科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但外科治疗避免不了医源性的损伤;(3)未来还需要寻找一种有效且无副损伤的方法来治疗痛风石,医学工程及组织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王一品[4](2021)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其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均与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本文主张用整体观来理解和阐释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本研究以《内经》骨伤科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为出发点,对《内经》中筋骨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养生康复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考据学角度对“筋”和“骨”相关术语在《内经》中的本义,历代医家注解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使筋骨术语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进而为筋骨理论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佐证,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取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内经》有关骨伤科筋骨理论的基本观点,力求从其成书年代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特点出发,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内经》中有关筋骨方面的理论和术语,同时参考后世注家的相关注解条文,结合相关术语在现代骨伤科应用情况,明确其具体含义,并与《内经词典》和《中医大辞典》进行对照,查缺补漏,纠正其表述欠准确之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内经》筋骨理论体系,主要将其内容分为筋骨解剖理论、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等,而后在论述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骨伤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概括说明筋骨理论与后世医家诊疗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为骨伤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据,为筋骨术语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佐证。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随着骨伤专科的不断发展和筋骨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筋骨术语作为本行业标准化的风向标,急需后人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内经》涉及筋骨术语的内容较多,原文中“筋”字出现次数为295次,“骨”字出现次数为456次,涵盖的范围较广,故本文将《内经》中“筋”、“骨”为首字或尾字的相关术语72个,以第一部分所述筋骨理论及后世注家注解为切入点,按解剖结构、证候名称、疾病病名、症候描述、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等方面,将术语在《内经》中本义、后世医家注解及相关引申义、以及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完善相关义项,例如第一部分所述“五刺”之法配以汤熨可用治骨痹,从其治则治法出发可用以分析骨痹的病因病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骨痹的发病机制,加强对骨痹术语的认识;通过分析筋骨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脉象盈亏的关系,可得知骨的藏泻异常、精气外泄、骨量丢失可致骨痿,该理论可利于理解骨痿术语的确切含义;寒邪可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表现为骨痛,其对理解骨痛的致病因素、全面掌握骨痛术语的确切含义有所帮助。同时,本部分将研究得出的“筋”、“骨”术语相关义项与《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出现的义项进行比较,对不准确的表述予以说明,对缺如的内容予以补充,进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启示。结论:1.本文对《内经》中解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除对解剖结构进行“阴”与“阳”分层外,还按“皮”、“脉”、“筋”、“骨”来划分,进而完成较为准确的定位,其所述之内容对骨伤科后期诊疗理论的形成及操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因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既包括堕坠,跌扑,击仆,举重等外伤暴力,亦包含脏腑功能异常,邪毒自外侵袭,倦怠劳伤日久及饮食不节、房劳失节等内在因素,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对致病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内经》理论,采取内外兼治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仅仅单纯重视局部症候,这符合《内经》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诊治疾病理念。3.筋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这在《内经》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涂法、熨法、渍法、浴法、砭石法、结扎法及手术方法等。虽然《内经》中有关外治法的种类和操作方式的描述较为粗浅,但其对后世正骨手法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在防治筋骨疾病方面十分重视养生的理念,主要包括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相宜、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等养生手段,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对现代社会民众防治筋骨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4.第二部分内容从骨伤科现代临床应用出发将筋骨术语《内经》中本义与后世医家提出的引申义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术语义项,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筋骨术语的标准化提供有力佐证,并为筋骨理论、临床应用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将得出的义项与《中医大辞典》、《内经词典》进行比对,对部分表述有误之处提出纠正建议,对部分缺失之术语予以补充,列举如下:“骨空”在《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有收录,但义项含义欠准确,应为“骨干滋养孔”和“双骨结构间隙”;“骨蚀”的义项欠准确,应为“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侵蚀破坏病变”;“髃骨”在《中医大辞典》收录了“肱骨头”义项,《内经词典》未收录,且义项含义欠准确;“骨节”在《内经词典》中收录了“骨”和“关节”两个义项,但《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中医大辞典》中无“筋骨”、“筋脉”、“筋膜”、“筋躄”、“筋溜”、“筋纵”、“小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缓筋”及“然筋”术语;《内经词典》中无“筋急”、“筋挛”及“筋纵”术语等。

洪梦颖[5](2021)在《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痛风健康教育,治疗上对照组仅予西药口服,治疗组予西药口服+热痹散穴位贴敷(阴陵泉双、曲池双、太白双、阿是穴),通常留置3-4小时,治疗过程中皮肤出现过敏现象则停用,若对症处理后可恢复状态则继续完成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0天。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评价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该病的疗效。结果50例入选患者均完成本次课题研究。(1)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观察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观察资料有可比性。(2)关节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对照组为68%,经秩和检验,Z=-2.620,P=0.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不适,其中1例可自行缓解,余2例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后续治疗,治疗组出现1例贴敷部位轻微过敏现象,自行缓解后继续完成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2%,治疗组为4%,经秩和检验,Z=-1.011,P=0.312>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安全可靠。结论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方案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还能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且该法经济安全、疗效显着。

李思源[6](2020)在《人工掌指关节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国内的专家团队设计了一款新型掌指关节假体,该假体采用关节面接触、螺纹柄固定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假体断裂及周围骨折的风险及保证假体的稳固固定。本试验拟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该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新型假体与Swanson假体进行生物力学特性的对比,验证其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方法:1、建立第3掌指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一位健康成年男性的右手进行功能位的高分辨率CT摄像,将获取的CT数据导入到Mimics软件中,初步建立第三掌指关节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到Geomogic Studio2013中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将结果导入到Ansys12.0软件中,经材料赋值等操作后建立第3掌指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建立两种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设计数据导入到Geomogic Studio2013软件中,经过一系列的精细处理,再将得到的数据结果导入到Ansys12.0中,经过网格划分等操作后,建立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Swanson假体进行精确测量,将测量结果输入到Ansys12.0软件中,通过软件的Workbench模块,建立Swanson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对两种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按照每种假体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完成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Swanson假体与第3掌指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匹配。以第3掌骨基底为不动点,在中指近节指骨的远端施加一个平行于指骨长轴的200N的负荷,计算和分析两种假体在不同的屈伸角度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情况;计算两种假体置换术后的掌指关节在不同屈伸角度下假体旋转中心处的应力值;计算两种假体置换术后的掌指关节在负荷分别为20N、40N、60N、80N、100N、120N、140N、160N、180N、200N条件下假体柄部与骨髓腔接触部位产生的剪切力及相对位移。结果:(1)利用Mimics、Geomogic Studio2013、Ansys12.0软件和高分辨率CT数据,建立了第3掌指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设计数据导入到Geomogic Studio2013中,经过精细化处理后并将数据导入到Ansys12.0软件中,建立了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经过精确测量的Swanson假体数据在Workbench模块中建立了Swanson假体的有限元模型。(2)在200N的负荷下,在屈曲90°到背伸50°的范围内,Swanson假体的应力中心发生了迁移,而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应力集中始终出现在关节面处;在屈曲90°到背伸50°的范围内,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旋转中心处的应力值始终小于Swanson假体;两种假体在相同的矢量负荷下,Swanson假体在髓腔内发生明显的滑动位移,而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在髓腔内未发生明显的滑动位移。结论:新型的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具有优于Swanson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该假体的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关节面,减少了应力向假体柄的分散,降低了假体柄断裂的可能,并且假体柄的应力向两端均匀衰减,可降低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置换术后的患者可以在正常关节屈伸范围内自由活动关节而不对假体的关节面产生损伤。假体柄螺纹式的设计可使假体在髓腔内稳固固定,不易松动,以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新型螺纹柄式掌指关节假体的设计方式合理有效。

谢辉[7](2019)在《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发病率逐年提高,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股骨头坏死病变进展到中晚期,伴随股骨头软骨下微骨折及骨量的缺失,将导致股骨头塌陷,退变将不可逆。在保留股骨头手术方案中,骨科医生需要对即将失去完整结构、塌陷的股骨头进行修复及重建。传统经典的方法是采用自体带或不带血运髂骨或游离腓骨进行移植修复,但仍存在修复后生物力学强度不够及分布不均,再次塌陷不可避免。随着生物组织工程技术进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有望为股骨头坏死后保髋治疗提供新的方式。基于组织工程技术三大要素,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备稳定化学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体液无炎症反应:(2)支架材料具有与骨结构类似的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应力遮挡,特别是在弹性模量上与相应骨组织(0.01~30 GPa)越接近越好,同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3)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类似,可为种子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物质交换场所。目前常用医用生物金属材料面临弹性模量高、孔隙率低、接触面摩擦系数低、易出现应力遮挡,造成宿主骨相应骨折及内植入物失效等问题。多孔钽金属(Porous tantalum)具有类似骨小梁结构,平均孔径在400~600μm之间,整体孔隙率为75%~85%,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结构相近,能更好地减少植入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重建及塑形。其相关产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多孔钽金属材料制备技术被垄断,应用价格高昂,因而实现多孔钽金属国产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多孔碳化硅材料为支架,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生物性评价;开展了多孔钽金属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综合评价新型多孔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1.以多孔碳化硅为支架材料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将钽金属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国产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察碳化硅支架材料在涂层前后表面金属形态特征,及扫描电镜和EDX能谱分析确定钽金属涂层厚度及钽元素能谱分析证实新型多孔钽金属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国产多孔钽金属。制备过程证实了最佳的氢气流量为150mL/min,最佳基体反应温度为900℃,沉积时间为10小时。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技术能够将钽金属均匀沉积到多孔碳化硅支架孔隙表面,涂层与碳化硅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新型多孔钽金属不仅具备理想的孔隙率率及三维互通的网状结构,有具有与骨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2.通过原代提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分离、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细胞表面CD45、CD44及CD34蛋白,进行BMSCs特异性抗原鉴定。分别将BMSCs与钽金属浸提液、正常培养基及多孔钽金属材料共培养7天,分别观察1、3、5、7天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发现1、3、5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时钽金属共培养组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TT法测定三组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反映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及增值情况,联合培养至第7d,相邻细胞间突触交织融合,粘附爬行相互连接,多孔钽金属表面完全被细胞所覆盖,并可见多孔钽金属孔隙内部充满细胞,并分泌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另外将多孔钽切割制作成直径为0.5cm、长0.7cm大小的圆片状,植入兔背部筋膜及肌肉处,观察多孔钽植入后与周围结缔组织纤维相容性。12周后,发现多孔钽被结缔组织包围,局部没有红肿、破溃、流脓等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Van Gieson染色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多孔钽完全整合到结缔组织中,无免疫排斥反应。证实了新型多孔钽支架材料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而可为下一步进行骨植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针对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力和特性,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多孔钽形成复合体,植入兔股骨坏死区域,观察其改善成骨以及骨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体外实验我们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多孔碳化硅、多孔钛金属和自制新型多孔钽金属共同培养,7天培养后与多孔钽支架组的细胞增殖均高于Ti合金和SiC支架组(P<0.05);通过细胞的成骨诱导,并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钴钙法染色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取、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特性;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多孔钽支架复合培养,细胞数量随着复合培养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两周后,可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多孔钽金属复合培养组的骨钙素、骨桥蛋白表达增高,证实了多孔钽金属具有一定促进骨生成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制备成激素型骨坏死模型并多孔钽金属及复合细胞后植入修复骨坏死,进行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骨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BMP-2和VEGF表达,在骨髓、微血管周围及周围骨组织内可见黄褐色颗粒,其中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深染,表达较明显,12周时强烈表达,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单纯植入多孔钽12周后,多孔钽的孔隙几乎全部被新生的类骨质所填充,多孔钽联合BMSCs共培养组,可见再生的骨小梁(红色)在多孔钽的内部。通过此次试验再次证明了新型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骨植入材料的基本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多孔钽金属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治疗中晚期骨坏死提供一些思路和选择。4.应用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方法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了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在明确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多孔钽金属棒具有诱导骨生长及生物力学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中晚期的年轻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有效的清除了股骨头内坏死骨,促进了股骨头内新骨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血供及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塌陷的进一步发生,并且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许靖[8](2019)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拇手指全形再造,是指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和(或)体外设计取材进行复杂拼接组装再造外形与功能近似正常的手指。本课题将围绕拇手指全形再造手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趾供区临床解剖研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辅助再造手术设计与实施以及针对人工手指关节假体的制备提出一些新的方法思路。目的:静脉回流是趾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缺损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课题将针对趾静脉进行相关解剖学研究,总结趾静脉走形规律及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测量依据;针对临床拇手指全形再造术前设计及术中实施的皮瓣切取设计与髂骨移植等技术问题,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相关研究;针对3D打印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匹配性进行相关研究,以验证其形态学匹配性。方法:新鲜足部标本蓝色乳胶灌注后进行显微解剖,并制作断层解剖标本,收集临床手术病例,针对趾静脉进行观察与解剖测量;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拇手指再造术前供区设计并指导临床手术开展;针对拇手指全形再造手术中移植髂骨的切取,采用CAD软件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个性化取髂骨导航模块,以指导术中髂骨的切取与整形,提高手术效率;针对临床手指功能活动障碍患者,进行人工手指关节3D打印制备方法的研究,采用Geomagic Qualify对于设计模型、3D打印模型及髓腔形态进行验证,为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髓内柄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结果:1.趾存在深浅两组静脉,趾趾背静脉走行规律是汇总、分散、交联、再分散,甲皱两侧静脉,管径较粗且位置较为恒定,适于作为皮瓣回流静脉,趾间关节处静脉分布较少,为趾的静脉空乏区;2.临床7例拇手指再造患者术前都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并指导术中供区的切取,实现了供区范围设计精确、个性化选择的目的;3.针对10例拇手指全形再造患者,进行了取髂骨导航模块的设计,指导术中髂骨切取,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4.针对人工手指关节髓内柄设计,初步验证了设计模型、3D打印模型以及髓腔形态的形态学匹配。结论:针对趾静脉走形规律及测量的解剖研究,可为临床进行微型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通过数字化设计并结合3D打印,可为拇手指再造术前供区设计提供缺损部分实物模型参考,实现优化供区设计与精准切取;针对拇手指全形手术中髂骨切取的技术难点,进行个性化取髂骨导航模板设计,并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出导航模块,实现术中髂骨块的精确切取;通过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匹配的初步研究,初步验证3D打印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可行性,为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的制备提供前期实验支持。

刘闻欣[9](2018)在《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及调节性B细胞移植疗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关,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当身体受到损伤时,细胞会产生炎性物质,激活B细胞和T细胞,释放自身抗体和促炎细胞因子,引起侵袭性滑膜炎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软骨受损、骨侵蚀和关节周围脱钙。其中膝关节就是最常受到累及的关节之一。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常常引起膝关节疼痛不适和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将分为以下两部分,进而探讨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五入路法临床疗效及调节性B细胞(Breg,Regulatory B cells)移植疗法的可行性。第一部分:探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初步探讨移植调节性B细胞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行性并进行后续实验研究设计。第一部分 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研究目的探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引流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36例Steinbrocker Ⅰ、Ⅱ、Ⅲ期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患者,随访治疗患者至少1年(12月-18月)。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9~68岁,平均47.2岁;左侧22例,右侧14例,均为单膝患者。同时将每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引流组与无引流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HAQ(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健康状况评估问卷)、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估)与lysholm膝关节评分随访比较治疗结果。结果(1)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Ⅱ、Ⅲ期术后6周、3个月及1年HAQ、DAS28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A、B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提示常规引流(A组)与无引流(B组)治疗效果相当。(2)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Ⅱ、Ⅲ期DAS28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1年两者之间均有显着差异,提示采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Ⅱ、Ⅲ期均能够显着改善类风关疾病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3)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期HAQ评分,术前与术后1年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而Ⅱ、Ⅲ期HAQ评分,术前与术后1年两者之间都只有部分患者(Ⅱ期A组、Ⅲ期B组)有显着差异,提示采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期能够显着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而Ⅱ、Ⅲ期只能够提高部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结论(1)对于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Ⅱ、Ⅲ期,采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进行全膝关节滑膜清理,如果止血彻底,术后可以不用放置引流。(2)对于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Ⅱ、Ⅲ期,采用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进行全膝关节滑膜清理,可以显着改善类风关疾病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也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如果早期进行手术疗效更佳。第二部分 调节性B细胞移植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行性初步探讨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移植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行性。材料与方法2015年7月-2015年12月,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8例Steinbrocker Ⅲ期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46~68岁,平均56.0岁;左侧5例,右侧3例,均为单膝患者。将同期行关节镜手术的8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伴有游离体或半月板损伤)进行对照研究,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55~71岁,平均61.9岁;左侧4例,右侧4例,均为单膝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取自RA和OA两组病人的血液及滑膜样本进行Breg细胞(B10细胞)含量的检测进行结果分析。最终有8例OA及4例RA纳入研究。结果我们对8例OA、4例RA病人的血液及滑膜样本进行流式细胞分析,成功筛选出了 CD19+IL10+的B10细胞群。由现有结果统计发现在RA的血液或滑膜组织中的Breg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B10 frequency)都存在较OA低的趋势,提示B10细胞在RA中有着较低的表达量。具体结果如下:(1)OA组血液中的Breg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B10 frequency)(%)平均值为 4.61±1.97,而 RA 组血液中的B10 frequency(%)平均值为 3.41±1.19。(1)OA组滑膜中的Breg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B10 frequency)(%)平均值为 10.05±1.74,而 RA 组滑膜中的B10 frequency(%)平均值为 7.83±1.67。结论RA的血液或滑膜组织中的Breg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B10 frequency)都存在较OA低的趋势,提示B10细胞在RA中有着较低的表达量,Breg细胞的移植治疗可能有助于抑制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的发生和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

曹慧[10](2018)在《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Freiberg病发病特点以及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并且进行定期随访的Freiberg病患者28例(28足),其中男7例,女21例;左足12例,右足16例;第二跖骨头25例,第三跖骨头3例。年龄1269岁,平均41岁;病程1月10年不等,平均14月。按Smillie分期: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4例,Ⅴ期2例。3例伴拇外翻畸形,2例拇外翻术后,2例伴有痛风,3例有外伤史。记录患者创口愈合情况、截骨端愈合情况、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末次随访时跖趾关节活动度和跖骨长度。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MTP活动度、跖骨短缩程度、AOFAS评分、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57月,平均30个月。术后1例患者创口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根据AOFAS评分量表评定疗效:获优6例;良14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71.5%。AOFAS评分为77.3±8.7,VAS评分为2.2±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跖趾关节活动度MTP平均减少11°(背伸减少3.7±3.5°,跖屈减少7.8±4.4°),除2例SmillieⅤ期患者出现关节僵硬,余患者未影响正常步态;跖骨平均短缩1.9±0.5mm,所有患者均无转移性跖骨痛发生。结论1、Freiberg病早期症状不明显,X线片阴性,对可疑患者应进一步行MRI检查或者门诊定期复查。2、背侧闭合楔形截骨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无明显并发症,该术式更适用于SmillieⅡ、Ⅲ期病例。

二、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足踝蹬地生物力学原理的仿生双足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足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踝关节型双足机器人
        1.2.2 踝关节被动驱动型的双足机器人
        1.2.3 踝关节主动驱动型的双足机器人
    1.3 人体足踝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1.3.1 足踝的结构与功能
        1.3.2 足踝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1.3.3 足踝蹬地机制
    1.4 足踝蹬地技术的应用现状
        1.4.1 双足机器人中的仿生足踝结构
        1.4.2 假肢中的足踝结构
        1.4.3 足踝蹬地对双足机器人运动性能影响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总体框架
第2章 双足机器人的设计制造与辅助平台搭建
    2.1 双足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2.1.1 髋关节设计
        2.1.2 膝关节设计
        2.1.3 踝关节设计
        2.1.4 足底触地模块设计
    2.2 双足机器人制造与辅助平台搭建
        2.2.1 整机加工与装配
        2.2.2 辅助平台搭建
    2.3 双足行走机器人伺服系统搭建
        2.3.1 髋关节伺服系统
        2.3.2 膝关节伺服系统
        2.3.3 踝关节驱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足机器人足踝蹬地运动仿真研究
    3.1 双足机器人动力学仿真模型
        3.1.1 仿真模型建立
        3.1.2 关节轨迹规划
        3.1.3 控制程序搭建
        3.1.4 评价指标
    3.2 仿真结果分析
        3.2.1 足踝蹬地对行走速度和能量效率的影响
        3.2.2 步长影响
        3.2.3 蹬地高度影响
        3.2.4 蹬地组合对比
        3.2.4.1 不同步长
        3.2.4.2 相同步长
        3.2.5 动力学相似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足机器人物理样机控制系统搭建与运动调试
    4.1 单腿调试系统搭建
        4.1.1 关节轨迹规划
        4.1.2 MATLAB实时外部模式简介
        4.1.3 控制程序搭建
    4.2 单腿关节调试结果分析
        4.2.1 髋关节调试结果
        4.2.2 膝关节调试结果
        4.2.3 踝关节调试结果
        4.2.4 足底触地模块测试
    4.3 关节联动调试结果
        4.3.1 单腿三关节协同运动
        4.3.2 双腿联合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足机器人足踝蹬地运动性能试验研究
    5.1 双足机器人辅助机架装配与控制系统搭建
        5.1.1 辅助机架装配
        5.1.2 升降装置搭建
        5.1.3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5.1.4 控制系统搭建
    5.2 足踝蹬地试验方案
        5.2.1 准备阶段
        5.2.2 调试问题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关节运动分析
        5.3.2 足踝蹬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生双足机器人足踝蹬地参数优化仿真研究
    6.1 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6.1.1 双足机器人仿真模型
        6.1.2 髋关节和膝关节实时轨迹
        6.1.3 蹬地阶段踝关节实时扭矩
    6.2 双足机器人控制器
        6.2.1 整体控制器
        6.2.2 踝关节扭矩状态机
        6.2.3 仿真程序搭建
    6.3 优化方法
        6.3.1 遗传算法简介
        6.3.1.1 遗传算法的特点
        6.3.1.2 遗传算法的执行步骤
        6.3.2 目标函数建立
        6.3.3 优化参数
    6.4 结果分析
        6.4.1 最优的行走速度和能量效率
        6.4.2 关节运动学对比分析
        6.4.3 踝关节蹬地扭矩和功率
        6.4.4 关节的机械功
        6.4.5 能量效率
        6.4.6 足底地反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2)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膝关节GA的高频超声表现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超声征象及评判滑膜炎的标准
    2.3 结果
第三章 膝关节GA与其相关合并症的关系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
    4.2 展望
    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高频超声应用价值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四肢痛风石外科治疗时机和适应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与评价
    1.3 数据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传统手术
        2.1.1 传统手术国内外报道
        2.1.2 传统手术的技巧
        2.1.3 传统手术的利弊
    2.2 关节镜手术
        2.2.1 关节镜对比传统手术治疗
        2.2.2 药物对比关节镜联合药物治疗
        2.2.3 关节镜手术的利弊
    2.3关节置换术
        2.3.1 踝关节置换术
        2.3.2 膝关节置换术
        2.3.3 关节置换术的利弊
    2.4 痛风石手术联合其他方法
        2.4.1 真空密闭引流术
        2.4.2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
        2.4.3 软组织微型刨削器及医用水刀治疗
        2.4.4 Masquelet技术
        2.4.5 组织工程技术
        2.4.6医学工程技术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4)《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筋骨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
    1 筋骨解剖的理论内容
        1.1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1.2 筋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1.3 “五体”与筋骨解剖的关系
    2 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
        2.1 筋骨生理功能与脏腑、血脉的关系
        2.2 筋、骨、肉之间的联系
    3 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
        3.1 外伤暴力所致
        3.2 脏腑功能异常
        3.3 邪毒自外侵袭
        3.4 倦怠劳伤日久
        3.5 饮食不节、房劳失节
        3.6 七情内伤
    4 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辨证方式
        4.1 筋骨辨证的理论基础
        4.2 筋骨辨证论治的特点
    5 筋骨损伤的治疗方法
        5.1 外治法理论
        5.2 内治法
        5.3 导引治疗
    6 筋骨损伤的预防与调护
        6.1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6.2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
        6.3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7 小结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
    1 骨
    2 “骨”相关术语
        2.1 关节结构术语(骨节、骨属、骨解)
        2.2 上肢骨术语(髃骨、壅骨、锐骨、臂骨、腕骨、肘骨)
        2.3 下肢骨术语(骭骨、成骨、京骨、然骨、核骨、股骨、胫骨、跟骨)
        2.4 上、下肢骨含义术语(髀骨、尻骨、辅骨、束骨)
        2.5 躯干骨术语(骨骶、颧骨、完骨、枕骨、柱骨、背骨、杼骨)
        2.6 特殊部位骨结构(骨空、骨髓、白骨、骷骨、绝骨)
        2.7 骨形态描述术语(大骨、高骨、横骨、扁骨、歧骨)
        2.8 症候描述术语(骨繇、骨痛)
        2.9 证候名称术语(骨蚀、骨疽、骨病)
        2.10 疾病病名术语(骨厥、骨痹、骨痿)
        2.11 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术语(骨围、骨度、巨骨)
    3 筋
    4 “筋”相关术语
        4.1 大体解剖结构术语(筋骨、筋脉、筋膜、筋纽)
        4.2 具体解剖结构术语(小筋、宗筋、婴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膂筋)
        4.3 疾病病名术语(筋躄、筋痿、筋痹、筋溜)
        4.4 证候名称术语(筋绝、筋急、筋挛)
        4.5 症候及穴位描述术语(筋纵、缓筋、转筋、然筋)
    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GA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GA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安全性评定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临床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关节症状积分
        3.4 中医症候积分(见附录)
        3.5 实验室指标
    4.疗效评价标准
    5.安全性评价
    6.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前后关节症状积分比较
        1.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1.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1.5 疗效比较
        1.6 两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导师对湿热蕴结型GA的认识
    2.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
    3.热痹散分析
        3.1 组方分析
        3.2 单味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3.3 热痹散制备
    4.选穴分析
    5.西药选择分析
    6.实验室指标选择分析
    7.结果分析
    8.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人工掌指关节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第3掌指关节及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设备
    1.2 方法
        1.2.1 第3掌指关节三维模型的建立
        1.2.2 用Geomogic Studio软件对第3 掌指关节进行实体重建
        1.2.3 对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
        1.2.4 建立关节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二、假体置换术后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分析材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分析软件
    2.2 方法
        2.2.1 建立新型假体及 Swanson 假体置换术后的有限元模型
        2.2.2 新型假体、Swanson假体的整体应力分布及变化
        2.2.3 不同屈伸角度下两种假体旋转中心的应力分布及变化
        2.2.4 不同负荷下假体柄与髓腔接触部分剪切力及相对位移变化
        2.2.5 统计结果分析
    2.3 结果
        2.3.1 新型假体、Swanson假体的整体应力分布
        2.3.2 不同屈伸角度下假体旋转中心的应力改变
        2.3.3 不同矢量负荷下假体柄与髓腔接触部分剪切力及相对位移变化
    2.4 讨论
        2.4.1 两种假体的整体生物力学分析及旋转中心应力变化
        2.4.2 不同矢量负荷下假体柄与髓腔接触部分剪切力及相对位移变化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多孔钽金属在骨科中的应用
        1.2.2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
        1.2.3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与病因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性能检测
        2.4.1 不同H_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分析
        2.4.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4.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表征
        2.4.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表征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测定
    2.5 结果
        2.5.1 不同H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形貌
        2.5.2 多孔钽生物形貌观察
        2.5.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测
        2.5.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
        2.5.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6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5.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
    2.6 讨论
    2.7 小结
3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初步生物相容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多孔钽材料制备及消毒
        3.3.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3.3.3 兔BMSCs培养及鉴定
        3.3.4 BMSCs与多孔钽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3.3.5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3.3.6 扫描电镜观察兔BMSCs在新型多孔钽生长增殖情况
        3.3.7 多孔钽支架材料体内组织相容性观察
    3.4 结果
        3.4.1 多孔钽支架材料的观察
        3.4.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鉴定
        3.4.3 BMSCs与多孔钽材料支架共培养后形态特征观察
        3.4.4 MTT法检测多孔钽支架材料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
        3.4.5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BMSCs在多孔钽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情况
        3.4.6 体内相容性观察
    3.5 讨论
    3.6 小结
4 新型多孔钽金属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体外实验
        4.3.1 兔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与鉴定
        4.3.2 B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4.3.3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4.3.4 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3.5 成骨细胞基因PCR检测
    4.4 体内试验
        4.4.1 实验动物分组及对照设计
        4.4.2 麻醉方法
        4.4.3 激素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4.4.4 植入手术方式
        4.4.5 取材与硬组织切片
        4.4.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4.7 硬组织切片
        4.4.8 推出实验
    4.5 统计学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
        4.6.2 成骨细胞的鉴定
        4.6.3 MTT法检测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4.6.4 骨髓基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6.5 PCR检测成骨基因
        4.6.6 激素性兔股骨髁坏死模型的评估
        4.6.7 手术过程及术后观察
        4.6.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9 硬组织切片
        4.6.10 推出实验
    4.7 讨论
    4.8 小结
5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
    5.3 评估工具
        5.3.1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5.3.3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5.3.4 三维步态测量与分析
    5.4 方法
        5.4.1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的设计
        5.4.2 骨髓基质干细胞提取与培养
        5.4.3 手术技术
        5.4.4 术后处理和随访
        5.4.5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5.4.7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计分方法
        5.4.8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典型病例
    5.7 讨论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足姆趾静脉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再造供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D打印数字化导航模板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D打印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制备方法的初步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人工手指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9)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及调节性B细胞移植疗法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关节镜五入路法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资料
        1.1.2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Steinbrocker分期
        1.1.3 手术操作器械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期患者A、B两组组间手术前后比较
        2.3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Ⅱ期患者A、B两组组间手术前后比较
        2.4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Ⅲ期患者A、B两组组间手术前后比较
        2.5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Ⅰ期患者A、B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
        2.6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Ⅱ期患者A、B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
        2.7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Ⅲ期患者A、B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
    3 讨论
        3.1 RA手术指征及诊断标准
        3.2 RA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手术优点及术后引流
        3.3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节性B细胞移植治疗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行性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资料
        1.1.2 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Steinbrocker分期
        1.1.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诊断标准
        1.1.4 手术操作器械
        1.1.5 实验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OA及RA两组患者Breg细胞(B10细胞)含量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国内外现况
        3.3 本研究局限性、实验方案设计及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和缩略语
附表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编写论着情况
致谢

(10)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病因
    2.3 病理生理及分期
    2.4 诊断
    2.5 治疗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患者临床症状
    4.3 患者预后情况
    4.4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Freiberg病人群特征
    5.2 Freiberg病相关危险因素
    5.3 Freiberg病的诊断
    5.4 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Freiberg病
    5.5 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足踝蹬地生物力学原理的仿生双足机器人研究[D]. 吉巧丽. 吉林大学, 2021
  • [2]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D]. 李魁. 大理大学, 2021(09)
  • [3]四肢痛风石外科治疗时机和适应证[J]. 朱坤智,卢涛,罗张风,吴展羽,周玉虎,叶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0)
  • [4]《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D]. 王一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D]. 洪梦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人工掌指关节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D]. 李思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D]. 谢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D]. 许靖.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类风关性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及调节性B细胞移植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 刘闻欣. 苏州大学, 2018(04)
  • [10]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研究[D]. 曹慧. 吉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