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一例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一例

一、静滴利巴韦林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欢娣[1](2021)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症状改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多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关,其中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且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难以自行痊愈,需及时实施有效治疗控制病情,降低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风险[1]。目前临床尚缺乏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高效特效方案,多以抗病毒等对症支持为主,但易产生耐药性,整体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均存在一定程度免疫炎症反应,

王佳,张龙,张晶,刘春霞,白华[2](2021)在《小儿化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化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114例EV71感染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药组及联合组,每组57例。单药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小儿化毒胶囊,两组均治疗4 d。统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指标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98%)高于单药组(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发热、疱疹及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黏膜愈合时间均短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IL-6(2.21±0.69)μg/L、CRP(1.19±0.37)mg/L、TNF-α(1.01±0.30)μg/L、PCT(7.89±1.64)mg/L水平低于单药组(P<0.05);血清CK(125.61±26.15)U/L、CK-MB(15.01±3.46)U/L、α-HBDH(156.63±10.55)U/L均低于单药组(P<0.05); T淋巴细胞亚群CD3+(55.15±6.10)%、CD4+(36.45±3.69)%、CD4+/CD8+(1.58±0.26),IgM(1.89±0.35)、IgA(1.32±0.30)、IgG(13.20±2.81)水平均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S-100β(0.94±0.21)μg/L、NSE(14.32±2.12)μg/L均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单药组为7.02%,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小儿化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EV71感染HFMD患儿效果显着,能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细胞,减轻脑损伤,促进症状控制,且安全性高。

马于琪[3](2021)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80例确诊SFTS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9例)与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e GFR1、Ca、PLT、CD4、CD8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L-1β、IL-6、IL-8、IL-10、IL-2R、TNA、APTT、TT、D-D、FDP、布尼亚病毒载量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殷紫苇[4](2021)在《82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药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真实世界的研究,观察中医药对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患有手足口病的小儿,其中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符合入组观察条件的共82例,对其治疗方案进行记录分组:其中A组21例(普通治疗组)的方式为一般对症处理加热毒宁静滴、干扰素喷雾治疗,B组22例的治疗方法为普通治疗组基础上加胆木浸膏糖浆,C组21例方案为普通治疗加小儿化毒散,D组18例方案则加上康复新口服液,分析收集、比较治疗前患儿一般情况(其中包含患儿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治疗前症状的基线分布(包括皮疹的部位分布、热势的高低等)以及治疗后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等,最后比较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症转化情况、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82例患儿当中,男女比例为1.65:1,四组相比,B、C、D三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以及其他伴随的症状的改善时间均要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对于患儿发热、口腔溃疡所致的疼痛、咳嗽流涕等症状效果更好;C组对于患儿口溃、皮疹、便秘效果好,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心肌;D组能够迅速改善患儿口腔疼痛所致流涎、纳差等症状,促进皮疹的消退;治疗过程中四组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所收集分析的病例当中患儿男性比例较高,不同中药制剂均能够改善手足口病患儿(普通型)的临床症状,加速皮疹的恢复,缩短退热时间,但不同中药制剂所针对的患儿症状各有优势,治疗方案安全性高。

刘颖,王雨萍,白海蓬,宋立刚[5](2020)在《2015—2019年天津市医疗机构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特点,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9年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医疗机构报告的儿童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的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结果:儿童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984份,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7份,男女性别比为1.49∶1,3~6岁儿童比例最高。剂型以注射剂为主,涉及药品11类72种,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累及系统/器官最多的是消化系统,最严重的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意识障碍。超说明书使用占15.53%。结论:应完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及伦理学政策规定,支持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强儿童用药药物警戒工作,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夏国美[6](2020)在《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09年发现的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新发传染病。SFTS病情变化快且病死率高,因此疾病早期判断预后十分重要。SFTS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且临床上与SFTS相关的死亡危险因素尚不十分明确。现阶段文献报道的几个与SFTS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均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可靠的数据验证。本研究拟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为切入点,分析它们与患者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采用多中心数据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的建立评估SFT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二附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一附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中科大一附院)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FTS确诊病例共377例,其中以安医二附院的161例患者作为建模组,以安医一附院和中科大一附院共216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mptoms,以下简称CNS症状)、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出血倾向等各个脏器系统的临床特征,应用RT-PCR法测定患者SFTSV核酸,应用ELISA法检测SFTSV特异性Ig M和Ig G抗体,同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一般项目。根据SFTS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以及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确立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分析验证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根据前述建立的预测模型将验证组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这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将验证组与建模组各亚组疾病转归分别比较,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此外,本研究根据不同亚组患者对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抗生素的治疗反应,分析这些药物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1)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WBC、N、L、RBC、PLT、Ca2+、TBIL、ALT、AST、CK、PT-INR、AMY、SFTSV RNA等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来源均衡。(2)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FTS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RBC、Hb、PLT、Ca、Glu、e GFR、ALT、AST、LDH、PT-INR、DD二聚体、AMY、HPL、SFTSV特异性Ig M抗体、SFTSV RNA、并发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CNS症状或者尿蛋白之间具有统计学差(P<0.05,OR值分别为1.054,0.425,0.973,0.963,0.023,1.122,0.979,1.003,1.001,1.001,74.745,1.094,1.001,1.000,0.343,2.028,4.655,8.205,6.042,168.000,5.261);CNS症状与患者死亡结局具有强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SFTSV RNA、消化道出血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公式:联合指标积分=年龄+10*SFTSV RNA(lg)+30*消化道出血,最佳截点值为118分,联合指标积分的AUC为0.859,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677,联合指标积分118分以上为阳性,以下为阴性。(3)结合CNS症状和联合指标积分将患者分为三组,结果显示,联合指标积分和CNS症状同时阳性组(双阳性组)患者死亡率为79.3%,联合指标积分或CNS症状阳性组(单阳性组)死亡率为6.8%,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同时阴性组(双阴性组)死亡率为0。(4)验证组联合指标积分AUC为0.8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0.882,验证组的双阳性、单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84.8%、25%、2.19%。验证组与建模组中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双阴性组两组间疾病转归分别比较,P值分别为0.569、0.020、0.423。(5)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汇总后整体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抗生素治疗的SFTS患者死亡风险降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两组间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未见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57和0.127)。亚组分析显示,单阳性组患者应用利巴韦林与抗生素治疗后死亡风险均降低(P值分别为0.006和0.000),且无论是否继发感染或粒细胞缺乏表现,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5和0.003),而在双阳性组和双阴性组,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各亚组患者中,丙种球蛋白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1)基于患者的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所建立的新型SFTS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结果一致,提示该模型高效稳定,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2)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仅可影响单阳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不能影响双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提示该模型稳定可靠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郭婷婷,陈灵,熊婉娟,李颖,朱丽[7](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用药分析、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利巴韦林注射液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以期为抗病毒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17日于武汉市第三医院治疗时使用过利巴韦林注射液的3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利巴韦林的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药学监护计划。结果利巴韦林的使用存在剂量不足、配制浓度过高、疗程较长、联合用药品种过多及特殊人群用药不适宜的问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利巴韦林在治疗COVID-19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加强药学监护。

马明星,王雪峰,张秀英,李林峰,宋立超,冯欣然[8](2020)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CNKI、VIP、CBM、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9年5月1日。同时,手工检索纸质期刊及会议论文等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组制定的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临床对照研究,病例共2 1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喜炎平注射液能显着提高总有效率[RR=1.24,95%CI(1.19,1.29),P<0.00001]、缩短住院时间[MD=-2.50,95%CI(-2.95,-2.04),P<0.00001];同时能有效改善患儿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缩短肺部啰音及胸片炎症吸收时间,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安全性方面,能显着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8,95%CI(0.22,0.65),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有效性显着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能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症状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冯智琼[9](2020)在《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对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进行临床挖掘整理并深入研究,为壮医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提供可靠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经过儿科医生专业检查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壮医红鞭岗梅汤)和对照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两组各为40例。当患儿腋温≥38.5℃时,两组均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退热。治疗5d后,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诊治后典型症状起效时间比较,典型症状开始消退时间以及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⑴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疱疹数量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发热、拒食、口痛/流涎、烦躁哭闹、咳嗽、流涕、大便干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⑵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均有明显的疗效。⑶临床疗效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7.18%(P>0.05),治疗后两组发热、疱疹数量、口痛/咽痛或流涎、拒食、烦躁哭闹、咳嗽、流涕、大便干等中医症状疗效比较(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疗效是相当的。⑷两组患儿四个典型症状的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发热、疱疹数量、拒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口痛或咽痛/流涎起效时间两组患儿未见显着差异(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起效快。⑸两组患儿四个典型症状的消失的时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疱疹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热退、进食量恢复、口痛或咽痛/流涎消失时间方面未见显着差异(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的优势在于能较快缩短疱疹愈合时间。⑹退热药使用例数比较,观察组在减少使用退热药物治疗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⑺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对比,观察组25例平素服药困难患儿2例需要灌服药物。对照组23例平素服药困难患儿9例需要灌服,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⑻不良反应比较方面,两组患儿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1例大便偏稀,对照组出现5例大便偏稀,偶有腹痛,所有的患儿在暂缓用药后均可得到缓解,未出现过敏、皮疹的情况,说明观察组不良反应极少,安全性高。⑼治疗费用比较方面,观察组药物费用较低廉。结论:壮医红鞭岗梅汤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患儿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有较高的安全性,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王兴[10](2020)在《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观察与运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的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病因病机,希望能为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更有效地减轻患儿病痛。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西医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诊断标准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在保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疗前主次症状体征积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的前提下,治疗组给予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对照组予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若两组患儿出现体温≥38.5℃时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两组疗程均为5天。观察两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5天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分别为治疗组3.290±1.970、对照组6.788±3.498,与两组治疗前证候总积分相比(治疗组18.226±3.905、对照组18.121±3.52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两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两组治疗有效,并且两组各主、次症积分在治疗5天后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44.645±10.493h、4.032±1.224d,对照组完全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61.909±13.249h、4.970±1.425d。两组间完全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次症积分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改善咽痛、纳呆、神情倦怠、小便、大便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5天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2.与对照组及已知自然病程相比,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能更明显地缩短患儿发热病程、缩短疱疹消退所需时间,并且在缓解患儿咽痛、纳呆、神情倦怠方面和改善湿热蕴结证患儿小便黄、大便溏方面疗效显着。3.湿热蕴结证是儿童疱疹件咽峡炎的重要证型之一,临床辨证施治应予重视。

二、静滴利巴韦林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滴利巴韦林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症状改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疗效评估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2.2 症状改善情况:
    2.3 细胞炎性因子:
    2.4 免疫球蛋白: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小儿化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实验室检测
        1.2.3 疗效判定
        1.2.4 不良反应监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7 两组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指标比较
    2.8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
3 讨 论

(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4)82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药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2.1 A组治疗
        3.2.2 B组治疗
        3.2.3 C组治疗
        3.2.4 D组治疗
        3.2.5 疗程
    4.观察内容
        4.1 安全性指标
        4.2 观察指标
    5.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资料
    2.开始退热时间分析比较
    3.完全退热时间
    4.咳嗽痊愈时间
    5.流涎消失时间的对比
    6.治疗前后纳差消失的时间比较
    7.治疗前后患儿呕吐消失的时间比较
    8.治疗后患儿便秘消失时间的比较
    9.皮疹消退时间的对比分析
    10.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的分析
    11.临床治疗结局
    12.实验室指标比较
    13.不良事件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1.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2 HFMD发病机制
        1.3 HFMD的治疗
        1.3.1 一般治疗
        1.3.2 抗病毒
        1.3.3 重症治疗
    2.中医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2.3.1 辨证论治
        2.3.2 中成药
        2.3.3 外治
        2.3.4 其他治疗
    3.对于热毒宁注射液的分析
    4.对胆木浸膏糖浆的分析
    5.对小儿化毒散的分析
    6.对于康复新液的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2015—2019年天津市医疗机构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性别和年龄情况
    2.3 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
    2.4 药品种类及分布情况
    2.5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6 超药品说明书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药品剂型、给药途径
    3.2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
    3.3 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3.4 超说明书使用的情况
4 建议

(6)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验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前言
    1.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预警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用药分析、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不良反应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利巴韦林用药情况分析
        2.2.1 利巴韦林用法用量
        2.2.2 溶媒配制及稀释浓度
        2.2.3 用药时机和疗程
        2.2.4 联合用药
    2.3 不良反应情况
    2.4 药学监护
        2.4.1 用药前评估
        2.4.2 用药中观察
        2.4.3 用药后监测
3 讨论
    3.1 用法用量
    3.2 溶媒配制及稀释浓度
    3.3 用药时机及疗程
    3.4 联合用药
    3.5 不良反应
4 结语

(8)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1. 1 总有效率
        2.3.1. 2 住院时间
        2.3.1.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2.3.2 次要结局指标
        2.3.2. 1 退热时间
        2.3.2. 2 咳嗽消失时间
        2.3.2. 3 气促消失时间
        2.3.2. 4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2.3.2. 5 胸片炎症吸收时间
        2.3.2. 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析
    2.4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及临床价值
    3.2不良反应
4 结论及展望

(9)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1.2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2 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与研究
        2.1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名探讨
        2.2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机论述
        2.3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则治法
    3 现代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3.1 现代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现代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 随访及记录方式
        2.5 中医症候评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两组药物价格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壮医药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1.1 壮医理论渊源
        1.2 三气同步整体观与气机理论
        1.3 毒虚致病
        1.4 三道两路理论
        1.5 小儿货烟妈病因病机
    2 壮药的起源与应用
        2.1 壮药的起源
        2.2 壮药的分类
        2.3 壮药的组方特点
        2.4 壮药的用药原则
    3 壮医红鞭岗梅汤组方分析
        3.1 来源与组方
        3.2 组方药物分析
    4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组方分析
    5 壮医红鞭岗梅汤的临床运用优势
    6 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湿热致病的认识
    2 中医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认识
        2.1 生理基础
        2.2 外感而发
        2.3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病机
    3 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本病的依据
    4 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研究近况
    1 现代医学认识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 治疗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静滴利巴韦林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症状改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黄欢娣.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23)
  • [2]小儿化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J]. 王佳,张龙,张晶,刘春霞,白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10)
  • [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马于琪.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82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药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D]. 殷紫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015—2019年天津市医疗机构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刘颖,王雨萍,白海蓬,宋立刚. 天津药学, 2020(04)
  • [6]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D]. 夏国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用药分析、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 郭婷婷,陈灵,熊婉娟,李颖,朱丽. 药物评价研究, 2020(10)
  • [8]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马明星,王雪峰,张秀英,李林峰,宋立超,冯欣然. 江西中医药, 2020(06)
  • [9]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冯智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银翘马勃散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D]. 王兴.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