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陆作富独特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

企业家陆作富独特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

一、企业家卢作孚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邹婷婷[1](2020)在《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形成发展之中,其“天道”1和“人道”2相互补充的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传统人文精神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这种蕴含丰富人学思想的学问对企业文化建设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在近代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中得到彰显。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饱受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排挤和压迫,在夹缝中举步维艰。卢作孚、范旭东、穆藕初和刘鸿生等一批近代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大刀阔斧、立志求新,他们开创了中国的新式工业,代表了近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几代企业家将人文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强大力量支撑着近代民族企业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文章在鉴别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文文化的解构为主线,依据大量文献史料,选取民生公司、荣家企业、“永久黄”企业、穆藕初和刘鸿生企业等典型的近代民族企业为案例,详细阐述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中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与国外东西方企业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历史定位,提出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研究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论述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通过对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回顾,指出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却又十分薄弱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概念辨析。在释义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揭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联系,展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管理价值。第三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由“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传统文化来源入手,详细论述其中“民为本”、“敬德”和“诚”、“善”等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由“礼教”和“乐教”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述其中制“礼”、教“礼”、“美育”和“榜样教育”等内容,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礼乐教化”对企业制度管理和职工教化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中日对“家”、“个人与集体”、“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近代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松下公司作为比较对象,探究中日两国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揭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历史定位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中日近代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第六部分,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东西方对“家”、“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日本IBM公司为比较对象,探究中西方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及融合,揭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东西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第七部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评析与启示。集中探讨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体现研究的现实价值。

黄鑫权[2](2020)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文中指出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此,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系统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时代回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问题缘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并阐述从中获得的研究启示,就核心概念、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本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进行梳理,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发展的本质是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乡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三是乡村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四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即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现代化作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乡村现代化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历经70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具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基础,而推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全面振兴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在继承既有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性质始终处于矛盾运动状态,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其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这两种动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矛盾体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其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振兴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目标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也要把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为视域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为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二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阐清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其二,系统阐发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三大关系;其三,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提升对乡村振兴的反作用。

韦博[3](2020)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文中研究说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所以“会计”命名的私立高等学校。该校在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夜校、晨校、星期日校的基础上,经过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在上海创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办学,成就斐然。历经数十年发展,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为中国近现代会计教育的“领航者”。本文以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经历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战时迁渝及办学历史,清晰呈现办学总体情况,分析在渝办学的困境与应对,探究该校对抗战大后方会计教育的影响及会计教育的特色,挖掘该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对新时期我国会计教育的借鉴意义。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设立在上海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遭遇了重重磨难,校舍被日军占据,被迫转入租界办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已经无法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提供安全的办学港湾,学校教师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42年秋,学校被迫内迁至重庆北碚办学。迁渝伊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迅速、全面展开复校工作,立足新址,继续办学。首先,对学校的行政管理组织进行了调整,聘请当地颇有名望的人士加入校董会,总体规划办学问题。其次,扩充了师资队伍和办学设施,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师资力量和必要物质条件。再次,结合重庆及北碚实际情况,拓展在渝办学层次,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以培养不同规格的实用人才。最后,施行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确保入学人才质量,精心培育学生,促进社会就业。此外,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严格管理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校风。然而,在渝办学之路也并非畅通无阻,该校在若干方面多受掣肘。办学经费极其短缺,难以维持各项必需开支;教学设施扩充困难重重,遭到地方势力与不良商人的敲诈;随着大后方经济形势的恶化,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日渐艰苦。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逐渐扭转了糟糕的情况,继续前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期间,形成了鲜明的会计教育特色,为大后方培养了大批财会人才,支援的抗战经济发展。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尽管在重庆办学时间不长,但是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推动了中国会计教育事业的进步,并为新中国的会计教育储备了人才资源,提供了办学借鉴,影响深远。

吴洪成,辛然[4](2020)在《现代实业家卢作孚教育功能论探微》文中认为"一代船王"卢作孚是现代实业家,同时又是教育家。他在长期实业、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构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其中包括教育功能论。其主要论点在兼容教育社会与个体功能的同时,突出个体发展的社会国家现代化取向,而以个人谋生、教育实用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要点。

李非,邹婷婷[5](2018)在《基于民生公司的传统“家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行为和运作方式都折射出"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家文化"中"和谐""诚信""人本"等思想是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根基。民生公司以传统"家文化"为根基,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塑造了"和谐合作""仁义诚信""以人为本""多方共赢"的企业文化。民生企业文化的优秀思想和创建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对当代企业塑造企业文化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周容容[6](2018)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大地上吹起了一股“博士下乡”的清风。这股清风不仅让中国的乡村出现了“起死回生”的迹象,也让很多热血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名与利,到乡村做“赤脚博士”。从民国成立到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逐渐形成遍及全国的乡村教育运动。这其中有教育家、实业家、乡绅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为“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本文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为基础,综合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主要乡村教育者的成人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此次选题的缘由、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次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第二章主要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历程,主要包括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发展到衰落。第三章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中有代表性的乡村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其中主要包括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第四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以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和卢作孚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为例,从乡村教育运动的主体、对象、方法和内容等入手阐述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五章总结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与失败的原因。并且以史为鉴,通过对此次乡村教育运动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21世纪乡村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陈雍倩[7](2013)在《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着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被誉为“中国船王”。建国初年,被毛泽东誉为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卢作孚一生都重视教育,完全把教育融入到了他的整个事业中,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事业:“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身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是想把事业中全部工作人员培养起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地表达了教育事业才是他一生的追求所在。卢作孚一生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他的教育伦理思想非常丰富,不仅仅表现为他所倡导的“教育救国”伦理思想、“平民教育”伦理思想,还体现在他在民生公司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体现出的“职业教育”伦理思想。因卢作孚接受的正规教育只到小学毕业,因此他的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不同于同时期的大多数人,他的教育伦理道德思想自始自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因而更具有中国特色价值。他早期是一位单纯的“教育救国”论者,1921年至1925年初,他在西南地区进行两次新教育改革实验,一是在川南开展“新教育”实验,二是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实践其“教育救国”和“平民教育”伦理思想,但均告失败,让他深深地感到“纷乱的政治不可依凭”,于是在1925年下半年创办了民生航运公司,走上了教育与实业并重的救国之路。卢作孚经营实业期间,努力将公司运营学校化,在职工中深入实践其“职业教育”伦理思想,还以北碚为中心、以乡村教育为着手点,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努力推动区域现代化,进而希望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研究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谢文庆[8](2013)在《本土化视域中的西部地区两种办学取向比较 ——以雷沛鸿和卢作孚为例》文中认为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型,追随西方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路径成为中国无奈而唯一的选择。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本土化成为百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虽然概念用词、理论构想和实践路径并不一致,但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教育却成为教育家们的共同夙愿。雷沛鸿的“融入式办学”和卢作孚的“互摄式办学”是民国时期教育本土化的两个颇具特色的经典案例。雷沛鸿自幼聪颖好学,曾考中秀才,后留学欧美,致力于研究政治学、教育学。他潜心研究西方教育,深知中国落后的现实,秉承教育救国的志向,决心报效桑梓。他曾五次执掌广西省教育行政,尤其是1933年开始创立了以国民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民族教育体系,包括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和国民大学三个层次,形成了“融入式”办学取向。他注重教育的社会基础作用,将教育事业融入社会事业,以教育改造促进社会改造。他强调教育引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业的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区域现代化,展现出教育事业的恒久魅力和基础作用。他依靠教育行政权力,将民众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融合为一体,统称为国民教育,成为一种新型学校体系。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育出版等机构都为国民教育服务。他以“土化”思想为指导,将西方教育融入广西本土,创立了体系化的国民教育,注重西方教育在中国的“本土生长”。卢作孚家境贫寒,年少时虽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小学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走上自学成才之路。他主要间接地了解西方教育,但更加深知本土实际,能够自发而灵活地进行本土化办学,形成了“互摄式”办学取向。他的办学经历非常复杂,包括在泸州和成都的早期办学、北碚的乡村教育、民生公司的职工教育等,尤其是后两处办学最见成效。他早期主张教育救国,后来转向实业救国,但仍然注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着力办学。他具有教师、校长、政府官员、企业经理等多种身份,注重办学与社会事业的互相推动。他将教育现代化置于区域现代化之中,认定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来统摄办学事业,协调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使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既创办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又创办了民众教育、学校教育和教研机构,也创办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各类教育互不统属,也未融合成一种学校体系,但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持,形成了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明显弱于雷沛鸿,但他善于间接摄取西方教育理念,强调结合本土实际办学,注重教育“本土创生”,形成中西方教育的互摄关系。在西部地区推进教育本土化是他们办学的核心精神。虽然在教育、行政、实业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将教育视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基础,大力普及教育,注意民族精神与公民道德的培养。他们借鉴了中西方教育管理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制度化,甚至向全国推广。他们合理地把握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正确地将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运用到办学中,既促进了民众个人成长又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们办学中都重视本土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本土意识,并能使它们均衡地得以体现。办学中相对宽松的环境、志同道合的办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经历、关心国家民众、热心教育事业等,使他们逐渐成长为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家,他们具有锲而不舍、个性鲜明、思维敏捷、高瞻远瞩、品格高尚的精神品质,具有知识渊博、精研教育、握发吐哺、尊重人才、善于管理的基本素养。虽然办学中遇到了各种困境、矛盾与误解,但他们都能够以严谨的态度追求教育的本质,以辩证的思想对待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以高昂的热情创办各种类型学校和教育机构,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本土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他们将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本土意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实现了新式教育的本土化成长,在落后的西部地区推动了教育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可以说,这两种殊途同归的办学取向不仅是民国时期本土化办学的典范,而且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卢晶[9](2012)在《四大“不能忘记”的实业家兴教育才情结初探》文中指出在共和国创立后不久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中国实业界有四个人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这四人均通过发展实业为富民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在力主"实业救国"的同时,又都觉察到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他们深怀兴教育才情结,并为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今人深思、借鉴。

李向红[10](2010)在《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卢作孚,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不能忘记的人物,着名的爱国实业家、乡村现代化建设者、教育家。正是由于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以凌耀伦教授、熊甫教授为代表的对卢作孚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刘重来教授、周鸣鸣教授为代表的卢作孚乡村建设与现代化研究;以徐仲林教授、吴洪成教授为代表的卢作孚教育思想研究。本文力图在此基础上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卢作孚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他的职业教育实践及其思想不仅体现在民生公司职工的在职教育中而且还体现在职前教育的方面如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北碚峡防局“寓兵于工”等方面。但学术界的研究大部分只是集中于民生公司的在职教育,而对他职前教育部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因此对卢作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丰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前言部分包括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说明、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方面。第二部分,卢作孚及其职业教育实践。在卢作孚简介部分主要集中于他一生几件重大的事件,如创办并领导民生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领导并组织有“中国敦刻尔克”之称的宜昌大撤退等方面。在卢作孚职业教育实践部分主要从职业教育的两大部分即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促成人人皆有职业”——职前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以及北碚峡防局“寓兵于工”的职前教育活动;第二个方面,“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在职教育实践,则是20世纪30-40年代民生公司的职业教育活动。基于卢作孚对职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以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具体论述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北碚峡防局“寓兵于工”以及民生公司的职业教育实践时分别从职业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以及方法等角度展开。第三部分,卢作孚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主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他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几个人如黄炎培、杜威、毕启等以及他个人的教学、教育改革经历以及对救国路线的探索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内容。在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内容主要集中于他的大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方法等方面。第五部分,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分别对卢作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定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企业家卢作孚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家卢作孚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重建文化自信
        1.1.2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人文精神
        1.1.3 探寻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
        1.1.4 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研究回顾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主要概念辨析
    2.1 文化与传统文化
        2.1.1 文化界说
        2.1.2 传统文化
    2.2 人文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
        2.2.1 人文精神释义
        2.2.2 中华人文精神
第3章 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
    3.1 “以史为鉴”
        3.1.1 民为本
        3.1.2 敬德
    3.2 “以天为则”
        3.2.1 “诚”
        3.2.2 “善”
第4章 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
    4.1 以礼为教
        4.1.1 制“礼”
        4.1.2 教“礼”
    4.2 以乐为教
        4.2.1 美育
        4.2.2 榜样教育
第5章 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5.1 关于“家”的观念
        5.1.1 雇佣制度
        5.1.2 工资福利制度
    5.2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观念
        5.2.1 决策方式
        5.2.2 人才选用制度
    5.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5.3.1 企业价值观
        5.3.2 精神教育
第6章 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6.1 关于“家”的观念
        6.1.1 权责划分
        6.1.2 工资体系
    6.2 关于人与自然的观念
        6.2.1 管理者职责
        6.2.2 申请审批流程
        6.2.3 创新奖励制度
    6.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6.3.1 制度建设
        6.3.2 机构设置
        6.3.3 评价体系
第7章 结论
    7.1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评析与启示
        7.1.1 仁爱管理
        7.1.2 仁礼统一
        7.1.3 和谐管理
        7.1.4 先义后利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Ⅰ 典籍类
    Ⅱ 论着类
    Ⅲ 论文类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五、问题评析与研究启示
        (一)研究问题评析
        (二)问题研究启示
    六、核心概念
        (一)农村与乡村的辨析
        (二)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三)核心话语转变的内涵
    七、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八、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三、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四、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五、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一、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四、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三、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第一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一、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三、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一、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二、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三、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一、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三、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一、经验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
        二、政策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力量
        三、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四、科技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五、人才引进: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
        二、发掘资源: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优势
        三、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四、深化改革: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第三节 乡村振兴需要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
        一、实现乡村振兴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
        一、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新时代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关口”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提供历史契机
    第二节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和辐射作用
        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
        三、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推进城乡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五、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一、实现人的解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三、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动力
    第二节 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二、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评价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第一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沪办学及内迁重庆
    第一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创办与在沪办学
        一、潘序伦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上海的早期发展
        三、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上海的生存抗争
    第二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
        一、上海沦陷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面临重重困境
        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
第二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办学情况
    第一节 行政组织与师资建设
        一、行政组织
        二、师资建设
    第二节 办学设施与管理手段
        一、办学设施
        二、管理手段
    第三节 办学层次与课程设置
        一、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置
    第四节 招生就业与学风校风
        一、招生就业
        二、学风校风
第三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的困境及应对
    第一节 办学经费短缺及应对举措
        一、办学经费短缺
        二、应对举措
    第二节 教学设施紧张及解决举措
        一、教学设施紧张
        二、解决举措
    第三节 生活条件艰苦及改善措施
        一、生活条件艰苦
        二、改善措施
第四章 办学特色与战时贡献
    第一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三位一体”的开创性办学模式
        二、多层次、多样化、多地域的教育形式
        三、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教材体例
        四、注重专业训练,培育人文素养
        五、密切关注学术动态,提高学术地位
        六、个人魅力的办学典型
    第二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战后复员
    第三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战时贡献
        一、充实川渝地区高等教育力量,填补大后方会计专业院校空白
        二、为抗战大后方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三、推进教育平等
        四、积极支援抗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现代实业家卢作孚教育功能论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卢作孚教育功能论的形成背景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的军事功能
三、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一)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二)教育促进个体发展
四、历史的评价

(5)基于民生公司的传统“家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民生企业文化中的传统“家文化”思想
    1.1 民生企业文化以和谐、合作思想为基础
    1.2 民生企业文化以仁义、诚信等道德精神为核心
        1.2.1 体恤民生, 惠及民众
        1.2.2 改革制度, 诚信经营
        1.2.3 肩负使命, 负重前行
    1.3 民生企业文化以人本思想为纽带
    1.4 民生企业文化追求各方利益的共赢
2 结论与启示

(6)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什么是乡村教育
        1.3.2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第2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历程
    2.1 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
        2.1.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1.2 国外思潮的影响
    2.2 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国内背景
        2.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背景
        2.2.2 天灾人祸造成沉重的经济危机
        2.2.3 空前的文化危机
    2.3 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3.1 乡村教育运动的萌发
        2.3.2 乡村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2.3.3 乡村教育运动的衰落
第3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
    3.1 陶行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
        3.1.1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2 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3.2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失调”
        3.2.1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2.2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3 晏阳初:“愚、贫、弱、私”
        3.3.1 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
        3.3.2 农村运动的使命——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3.3.3 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 卢作孚的乡村教育思想
        3.4.1 卢作孚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4.2 卢作孚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4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主要人物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
    4.1 乡村教育运动的主体:胸怀天下的教育实干家
    4.2 乡村教育运动的教育对象:不分等级,有教无类
    4.3 乡村教育运动的方法:追根溯源,科学实证
    4.4 乡村教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样,适用性广
    4.5 乡村教育运动的趋势:从分散走向合流
第5章 贡献与局限: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思考
    5.1 乡村教育运动的贡献与失败的原因
        5.1.1 乡村教育运动的贡献
        5.1.2 乡村教育运动失败的原因
    5.2 乡村教育运动对当代农村发展的启示
        5.2.1 “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历史启示
        5.2.2 “生活教育”理论对农村教育的启示
        5.2.3 “农业引发工业”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启示
        5.2.4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对农村现代化的启示
        5.2.5 “乡村现代化”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5.2.6 “要化农民,须受农民化”对农村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1.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
        1.1 研究的范围
        1.2 研究的目的
        1.3 相关概念阐释
    2.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2.1 从理论上看
        2.2 从实践上看
        2.3 从本人学科背景及兴趣上看
    3.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1 研究重点
        3.2 研究难点
        3.3 创新之处
1.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形成
    1.1 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影响
        1.1.1 生产力大发展
        1.1.2 政局大动荡
    1.2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2.2 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1.3 爱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1.3.1 受黄炎培的影响
        1.3.2 受约翰·杜威、陶行知等人的影响
    1.4 卢作孚特殊的成长经历的影响
        1.4.1 在报界和学校的工作经历
        1.4.2 加入中国少年学会
2.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教育救国”伦理诉求
        2.1.1 卢作孚“教育救国”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
        2.1.2 在川南师范学校进行的道德改革实践活动
    2.2 “平民教育”伦理诉求
        2.2.1 卢作孚“平民教育”伦理的理念
        2.2.2 卢作孚“平民教育”道德实践活动
    2.3 “职业教育”伦理诉求
        2.3.1 卢作孚“职业教育”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
        2.3.2 在民生公司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3.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特点
    3.1 平民与公正性
    3.2 实践性
    3.3 职业的道德性
4.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伦理反思
    4.1 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4.1.1 爱国主义贯穿始终
        4.1.2 提出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4.1.3 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4.2 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4.2.1 过高估计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4.2.2 革命与教育救国的悖论
        4.2.3 夸大了教育的绝对独立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本土化视域中的西部地区两种办学取向比较 ——以雷沛鸿和卢作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雷沛鸿研究综述
        (二) 卢作孚研究综述
        (三) 相关教育人物比较研究
        (四) “教育本土化”研究
        (五) 反思与超越:今后研究的基点
    三、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指导理论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 理论创新
        (二) 研究视角、方法创新
        (三) 研究思路创新
        (四) 研究资料丰富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呼唤
    第一节 教育本土化变革的世纪回眸
        一、本土化:教育变革的世纪求索
        二、教育本土化的世纪反思
        三、两位教育家办学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教育本土化的国际背景
        一、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潮与趋向
        二、文化教育“西学东渐”的途径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西部区域发展概况
        一、社会发展滞后
        二、军阀割据,政局混乱
        三、文化教育落后
        四、近代教育发展
    第四节 坎坷的经历 执着的追求
        一、雷沛鸿:“为劳苦大众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卢作孚:“办实业实际上就是办教育”
第二章 融入式办学:雷沛鸿在广西创立“民族教育体系”
    第一节 民族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构想
        一、教育目的
        二、计划依据
        三、整体策划
        四、普及方式
    第二节 普及国民基础教育
        一、教育改造与融合
        二、适应区域发展需要
        三、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成就
    第三节 创办国民中学与大学教育
        一、国民中学
        二、国民大学
    第四节 融入式办学的“本土生长”
        一、均衡本土化三要素
        二、行政推进教育变革
        三、整体构想,体系推进
        四、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五、局限性与教训
第三章 互摄式办学:卢作孚在四川境内的办学创新
    第一节 办学思想和早期办学实践
        一、本土化办学思想
        二、早期教育实践
    第二节 北碚地区的乡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的办学成就
        二、本土化办学思路
    第三节 民生公司的职业教育
        一、实业为主导的办学
        二、公司办学的本土化特点
    第四节 互摄式办学的“本土创生”
        一、本土化的办学思路
        二、“本土创生”的办学特色
第四章 教育本土化:两种殊途同归的办学取向
    第一节 异曲同工的救国策略
        一、早年教育救国的理想
        二、两种救国理想的共同教育追求
        三、不同救国路向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教育管理的本土特色
        一、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
        二、区域办学的教育管理特色
    第三节 寻求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当的张力
        一、民国时期教育独立之争
        二、雷、卢在教育独立与依存之间的决择
        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合理张力
    第四节 本土情结下的办学理念
        一、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传统
        二、本土办学:个性成长与社会功用
        三、人文精神与实用主义的拿捏
第五章 两种办学取向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本土化办学的文化思考
        一、适切:时代的选择
        二、超越:本土化办学的意韵
        三、张力:办学中各种关系的处理
    第二节 教育家办学的文化特质
        一、教育家的成长条件
        二、教育家的精神品格
        三、教育家的基本素养
        四、教育家办学的特点
    第三节 本土化办学的区域推进
        一、办学范围的合理选择
        二、区域办学的策略
        三、区域推进的意义
    第四节 本土化办学的困境与局限
        一、造成之原因
        二、办学中的困境与局限
        三、困境与矛盾中的反思
结语
    一、教育家办学:历史回眸与现实追求
    二、教育本土化:合理性与自觉性
    三、教育家办学的不同选择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四大“不能忘记”的实业家兴教育才情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大实业家在兴教育才方面的观念、实践
二、四大实业家在兴教育才方面的特色主张及重大建树
    (一) 张之洞
        1.重视派遣官员到国外考察。
        2.系统提出
        3.开创中外教习“互换知识”、提高师资水平之法。
        4.致力于学制改革, 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二) 张謇
    (三) 范旭东
    (四) 卢作孚
        1.疾呼教育经费须增加。
        2.力主改革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3.将北碚建成乡村建设的模仿区。

(10)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三) 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 研究的文献综述
    (五)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六)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二、卢作孚及其职业教育实践
    (一) 卢作孚其人
    (二) 卢作孚职业教育实践
三、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 外部环境
    (二) 卢作孚个人经历
四、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 大职业教育观
    (二) 职业教育的目的
    (三) 职业教育的内容
    (四) 职业教育的方法
五、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
    (一) 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二) 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四、企业家卢作孚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D]. 邹婷婷. 中山大学, 2020(03)
  • [2]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 黄鑫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D]. 韦博. 西南大学, 2020(01)
  • [4]现代实业家卢作孚教育功能论探微[J]. 吴洪成,辛然. 保定学院学报, 2020(02)
  • [5]基于民生公司的传统“家文化”思想研究[J]. 李非,邹婷婷. 管理学报, 2018(10)
  • [6]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D]. 周容容. 云南大学, 2018(01)
  • [7]卢作孚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 陈雍倩. 西南大学, 2013(12)
  • [8]本土化视域中的西部地区两种办学取向比较 ——以雷沛鸿和卢作孚为例[D]. 谢文庆.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四大“不能忘记”的实业家兴教育才情结初探[J]. 卢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11)
  • [10]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 李向红. 西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企业家陆作富独特的教育思想及其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